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佛教用语大全-佛家术语大全

【佛语禅语第1句】:【觉悟】觉,梵语菩提Bodhi,鸠摩罗什译作“道”,玄奘译作“觉”。“觉”有觉察、觉悟两层意思:觉察即察知恶事,觉悟即开悟智慧。佛家说:会得真理以开真智为“觉悟”。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觉察名觉,如人觉贼;觉悟名觉,如人睡寤。”同书又说:“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道言自觉,简异凡夫,云言觉他,明异二乘,觉行究满,彰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佛矣。”中国先秦原有“觉悟”一词,见《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为醒悟。然而此词广泛流行,乃在佛教传入以后。《隋书·经籍志》载,释迦“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增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所谓“佛”,就是完全、彻底的觉悟者。后谓认识以前的错误为“觉悟”。如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至于富于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今常指政治方面的认识水平。如:政治觉悟、革命觉悟。(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2句】:【化身】为了方便地度化众生,佛、菩萨应化变现出各类众生的形象,佛、菩萨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之一。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九:“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为佛形,名为化身。”五代梁时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名契此,临终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遂称布袋和尚为弥勒菩萨的化身。明太祖朱元璋曾令全国寺庙供弥勒像,其造型亦即布袋和尚的形像,影响至今。现称事物之非原本者,也叫化身。元·鲜子枢《题赵模拓本兰亭后》诗:“兰亭化身千百亿,贞观赵模推第一。”(常正)

【佛语禅语第3句】:【四大金刚】为佛经所称帝释的外将,分别居于须弥山四埵,各护一方,因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持羂索;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执宝叉。寺庙山门两旁多塑四大天王像,俗称四大金刚。文学中多有引用,如《西游记》第五回:“玉帝大恼,即差四大天王,协同李天王并那吒太子,点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去花果山围困,定捉获那厮处治。”生活中也常有将某些身材高大,力大无比,或护佑某些人物者亦以此称呼之。(李君冈)

【佛语禅语第4句】:【哪吒】那吒是佛教神话中的人物,他的梵文名字是Nata,所说是毗沙门天王(又名多闻天王)的太子,三面八臂,足登风火轮,神通广大,通过通俗小说、戏曲而为民间所熟知。《宋高僧传·道宣》中说:唐朝道宣律师在长安西明寺夜间行道,失足跌倒在地,忽有一少年上来扶持他,道宣感到很惊奇,问他是什么人,为何夜间在此?那少年答道:“我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书中还说那吒曾向道宣律师奉献了一颗佛牙。道宣,俗姓钱,江苏丹徒人,唐朝高僧,著名学者。初居终南山白泉寺,后移居长安西明寺,严持戒律,被尊为南山律宗祖师。他著作甚多,主要有《四分律行事钞》、《法门文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等二百余卷。《宋高僧传》中国禅宗的公案中,也有那吒析肉的说法。《五灯会元》卷二说:“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其父毗沙门天王是寺院中的四大天王之一。他们父子两人都是佛教的护法神,可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无名氏)

【佛语禅语第5句】:【十八变】变化迅速,俗谓之“十八变”。如《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这莲女渐渐长得堪描堪画,从来道,女大十八变。”“女大十八变”,是说少女在发育期间,性情、容颜变得很快。此语本于《法华经·提婆品》,谓龙女在法华会上现身。大弟子舍利弗见了,称女身污秽,难以成佛。龙女当即向佛献宝珠,忽然间变为男身,现出种种相好,往南方无垢世界去成佛了。《法苑珠林》卷七三载;罗汉入灭前,多现十八种神变,全身出烟、出火、出水,最后以三昧火烧身灭度。又如《五灯会元》卷一载商那和修尊者“现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罗山。” (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6句】:【龙王】民间把他当作司雨之神,传说中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为其灌沐。龙王在梵语中是nagarajah的音译(那伽罗惹)。为龙中威德特胜者,系对其眷属而称为“王”。《法华经·序品》中举出:难陀、跋难陀、娑伽罗、修吉、德义伽、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等八大龙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谓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众生之烦恼消灭。西晋竺法护译有《海龙王经》,谓佛在灵鹫山说法时,海龙王率众来听法,生欢喜心,礼请佛至海底龙宫。佛坐狮子座上,宣说妙法,化导龙众。中国民间关于“海龙王”的神话传说,显然是受了佛经影响而有的。唐·谷神子《博异志·许汉阳》记载“海龙王诸女及姨妹六七人过归洞庭”。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孙悟空到海底龙宫向海龙王借宝的故事。相传龙宫多藏宝物,故浙中民谚有“海龙王岂少宝”之说,比喻豪富者应有尽有。见清·翟灏《通俗编·禽鱼》。(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7句】:【四大皆空】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通常从前者的意义引申,称人身为“四大”,如清·李斗《扬州画航录·虹桥录上》:“六十岁来一梦轻,飘然四大御风轻。”后因称看破红尘,身无牵挂的超脱态度为“四大皆空”。如《水浒后传》第三一回:“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8句】:【心心相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以此佛的心直印于众生之心,谓之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意在开示迷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祖庭事苑》卷八:“心印者,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卷上:“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金石萃编·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后多用以指彼此思想感情完全投合,如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五五首:“路隔千里,不约而同,真可谓文章有神,心心相印矣。”又指彼此会意,如《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抚台看了,彼此心心相印,断无驳回之理。”(禹振声)

【佛语禅语第9句】:【以毒攻毒】这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医疗手段,谓以带毒性的药来治疗恶性疾病。禅师用以比喻对方使用过的手段来制服对方,或以其错误逻辑克服其妄想。如宋·释正受《普灯录》:“以机夺机,以毒攻毒。”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对于这些打着古文旗子的敌军,是用古书作‘法宝’,这才打退的,以毒攻毒,反而证明了反对白话者自己不识字,不通文。”(常正)

【佛语禅语第10句】:【放逸】梵语Pramada的意译。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称“逸”。即放纵欲望而不精勤修习诸善的精神状态,亦谓不守佛门规矩。如唐·白居易《东都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大师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载,而身相长大,面相端严,心不放逸,口无戏论。”后指豪放不羁。如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于鹄》:“有诗甚工,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疏远,且多警策。”又如清·严有禧《漱华随笔·文三桥》:“意气放逸,旁若无人。”(文贤)

【佛语禅语第11句】:【印可】“印”的意思是决定无疑。“印可”即认可、许可的意思。佛教一般用“三法印”即三种决定之义判别佛法还是“外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教外别传的禅宗则以“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心印”来印可学人(可见参见“心心相印”条)。在佛经上常能见到,弟子的言行是否正确,需要由佛来印可。如《维摩诘经·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在禅门,学人是否开悟,亦由禅师印可。如《五灯会元》卷十:“初不喻旨,后因阅《华严》感悟,承眼(法眼文益禅师)印可。”佛或祖师在印可弟子、学人时,常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故宋·苏轼有诗云:“印可聊须答如是”(《次韵王定国南迁见寄》诗)。(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12句】:【哑子做梦说不出】《无门关·赵州狗子》说:“无门著语曰: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谓不可言说的内证自悟的境界。后来人们用“哑子梦见娘,有话无说场”比喻心里明白,但无法表达出来的痛苦情景。如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真个是哑子做梦说不的(出),落可便闷的人心碎。”即是一例。(无名氏)

【佛语禅语第13句】:【拣佛烧香】唐朝诗僧寒山子有诗:“拣佛烧好香,拣僧归供养。”后世多用引用。如明·吴炳《疗妒羹·游湖》:“这是观音大士,青娘可谓拣佛烧香矣!”生活中亦用以比喻出于某种需要而选择某当事人进行拜访馈赠。(李君冈)

【佛语禅语第14句】:【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泥菩萨,泥塑的菩萨像,民间多泛指泥塑的神像等。“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如《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我想江西不沉却好,若沉了时节,正是‘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还保得别人?”这句俗语还有几种变式。如于逢《金沙洲》三部十七:“郭有辉病了,看来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又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三章四:“他们心里很踌躇,答应带路吗?在这兵荒时候,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15句】:【无尽藏】“无尽”就是源源不断,没有穷尽。《维摩诘经·菩萨品》认为,“无尽”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又佛性广大无穷、妙用无边,谓之“无尽藏”。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十四说:“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念曰藏。”此外,华严宗认为,生灭无常的现象世界(有为法)也是“无尽”的,叫做“无尽缘起”,如众生无尽、世间无尽、虚空界无尽等。佛法广大,要求修行者发愿无尽、布施无尽、持戒无尽乃至博闻无尽。《维摩诘经·菩萨品》用“无尽灯”比喻菩萨化导无量众生,“有法门名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后亦以“无尽藏”泛指事物之无穷尽者。如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16句】:【罗汉请弥陀】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弥陀,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罗汉请弥陀”这句俗语见于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一,只是借用佛语,内容与佛无关。据说十八罗汉邀请弥陀赴龙华会,推选一名为首作陪的人,监斋神拟请降龙、伏虎两位罗汉居首,理由是“以强为胜”。韦驮主张“有钱为上”,让金身罗汉上坐。赤脚罗汉不服,认为这是“欺贫重富”,昂然入坐。不料长眉大仙杖锡而入,自称年齿最长,资格最老。赤脚罗汉只得让他,抱怨说:“力士怕黄金,财主怕穷汉,穷汉敌不过阎王势。”弥陀含笑,众罗汉各自就席。此时,皱眉禅师一声长叹:“阿弥陀佛!我无力无财无势,又生不出一副老面皮肤,只落得长作懊恼罗汉也!”(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17句】:【沿门托钵】钵,是梵语钵多罗patya的省略,是出家比丘应蓄六物(大衣、中衣、下衣、铁钵、坐具、漉水囊)之一,即饭器,有泥质和铁质等。托钵乞食,是印度佛教为比丘所制的乞食制度。作用是不以资生事务乱心,省事修道。比丘每天早晨托着钵盂沿家挨户地去接受施主们的供养,来解决自己的衣食问题。这项乞食制,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一直沿袭至今。到了唐代,由于禅宗的马祖道一创丛林、百丈怀海立清规,实行边生产边修行的农禅规制,从而改革了印度佛教传入的这一乞食制度。后来,沿门托钵一词比喻到处乞求叫化。如《儿女英雄传》说:“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托钵、摇尾乞怜起来。”(宽忍)

【佛语禅语第18句】:【身心】是人体物质和精神的总称,两者互为依存。二字连用,见于佛经,如《无量寿经》卷下有“身心摧破”一语,《法华经·提婆品》亦有“身心无倦”的说法。不过佛家所说的“身心”,有其特殊的解释。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人体也不例外。佛家认为人体是由“五蕴”构成的。蕴,梵语Skandha,意为积聚,即众多的成分积聚在一起。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由这五种东西组合而成我们的身心。就一个人来说,色蕴是身体,受想行识四蕴是心。人通过五根(五官)攀缘外境而产生感受、想像和贪、嗔、痴等识别心理。这就是佛家对身心最简单的解释。后俗语中经常运用,如老舍《女店员》第三幕:“我热爱劳动,锻炼身心。”指身体和意志。又如《金瓶梅词话》第八回:“只觉得神思不安,身心恍惚。”(无名氏)

【佛语禅语第19句】:【宝塔】佛塔俗称“宝塔”,又称“浮屠”、“浮图”。如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四:“本是众宝装饰,故称宝塔,今则砖瓦所成动称宝塔矣。”又如陈毅《延安宝塔歌》:“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宝塔起源于古印度,本有两类:一类是窣堵波(Stupa,或称浮图Buddhastupa),“塔”是省音译,意为方坟、灵庙等,是收藏佛舍利和高僧遗骨的建筑。《说文解字》中没有“塔”字,最早见于晋·葛洪的《字苑》。一类是支提(Chaitya),不放舍利、遗骨,而放佛像、经卷等。相传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八国国王分取其舍利,造塔供奉。后阿育王立佛教为国教,据说造了“八万四千”宝塔。印度的窣堵波一般为复钵状的半圆冢,传入中国后,同中国故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习见的楼阁式、密檐式等,用木、砖、石等建造,亭亭玉立,千姿百态。宝塔的平面以八角或四方形居多。层次通常为单数,【第5句】:【第7句】:九级居多。宝塔分为塔刹、塔身和地宫三大部分。藏传佛教的塔,如北京北海的白塔,与印度窣堵波的形制比较接近。一说,宝塔为“七宝塔”的省称,指用“七宝”(众宝)装饰之塔。典出《法华经·见宝塔品》:“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狮子座上结跏趺坐。”佛教认为造塔功德很大,故佛教徒广建佛塔,使佛塔星罗棋布,为大好河山生色不少。在语词中,塔亦泛指高耸细长的塔形建筑物,如灯塔、钟塔等。(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20句】:【念佛】念佛吃斋,是佛教信徒的基本特征和较普遍的修行方法。《观佛三昧经·十观佛密行品》谓:“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念佛就是一心专注地观想佛(也指菩萨)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诵佛的名号。据说,念佛可以消除烦恼、业障。原始佛教一般专念释迦牟尼佛,后起的大乘佛教则主张念十方世界诸佛。其中,净土宗又主张念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包括阿弥陀佛的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如著名的净土经《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包括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其中,最流行的是持名念佛。这也是净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卧皆可念佛,有时默念,有时出声。强调佛号要从心起,从口出,从耳入,念得历历分明,一心不乱。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念佛的归俗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清·省庵《观修净土诗》云:“劝君念佛归西去,利比娑婆万信赢。”又如老舍《茶馆》第二幕:“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21句】:【僧多粥薄】“僧”与“粥”是很有缘分的。据《佛本行集经》等记载,释迦太子出家后,苦行六年,精疲力竭。他悟到单纯的苦行不能解决生死烦恼,便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牛女苏耶妲奉献的乳糜,又洗去了污垢,决心用智慧去成道。“乳糜”即乳粥,相传古印度人善于煮粥。粥因此而受到僧人的看重。五代僧齐己著有《粥疏》,称“粥名良药,佛所称扬;义冠三种,功标十利。”寺院中一般早餐用粥,粥又名“小食”。俗语“僧多粥薄”,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如《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师爷的席面是看得见的东西,再要来一个撞席的,便就僧多粥薄,相公就吃不够了。”又作“僧多粥少”。如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二十:“临时政府只要设立五个部,粥少僧多,怎能容纳这么多要做官的人呢?”(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22句】:【天堂】三界六道轮回中的一处,包括欲界中的六欲天,色界中的四禅十八天和无色界中的四空天,在“六道”中,“天堂”的福报最大,如寿命极长、身量极高、享受各种欲乐等。佛家认为,要生天堂,必须广修诸善。慧琳《均善论》说:“且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义而蹈道;惧地狱以敕身,孰与从理以端心?”“天堂”虽然是与“地狱”相反的概念,但是,一旦“天福”享尽,仍不免轮回,包括堕落到“地狱”去。“不知是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佛遗教经》)后以天堂比喻美妙的境地。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说:“斋,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往得观者,以为至天堂。”江南风光秀丽、物产丰庶,南宋以后更加繁华,故民谚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例如元·奥敦周卿《折桂令·西湖》云:“春暧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23句】:【空想】谓观想“诸法皆空”的义理。如唐·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指出:“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空”为“入道要门”。常作“空想”,便无执著;没有执著,便除烦恼。然而,佛家又认为,但知“空”而不知“不空”的“性德”、“妙用”,便是执“空”而不化的“顽空”,如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所说:“着此空想,诸佛不化。”执著“顽空”之想的人,甚至连“因果”也否定了,诸佛难以度化。后用“空想”指幻想,不切实际的想法。如唐·包佶《祀雨师乐章·送神》:“跪拜临坛结空想,年年应节候油云。”又如曹禺《雷雨》第一幕:“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他的脸色通红,眼睛欣喜地闪动着。”也指徒劳的想念,如《二刻拍案惊奇》十七:“既然舍人已有了亲事,老身去回复了小娘子,省得他牵肠挂肚,空想坏了。”(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24句】:【参禅】禅,梵语dhyana,意译为“静虑”、“思维修”等。谓心专著一境,正审思虑。一般把“禅”和“定”连在一起,称为“禅定”,或把“参禅”理解为“坐禅入定”。如老舍《二马》第五段四:“李子荣纹丝不动的在那里坐着,好像老和尚参禅那么稳当。”后来,禅学之禅的含义又由禅定扩大为定慧,进而引申为禅宗之禅。禅宗之禅,强调明心见性,重视智慧。六祖慧能有偈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以立功课!”(《坛经》)可见慧能为代表的南宗并不强调传统的坐禅。在禅宗那里,参禅就是参悟,通过参破公案、话头、玄关等,而顿悟真理。唐·玄觉《永嘉证道歌》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表明参禅者必须由明师指点,多方请教,不可盲参瞎修,以免误入邪途,成为“野狐禅”。又宋·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书诗至夜半书其后》诗:“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意谓领悟微妙的诗意。(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25句】:【狮子吼】佛被称为“人中师子”(佛经上的“狮”字多写作“师”字)。“狮子吼”见于释迦牟尼佛初诞生时:“太子(指佛出家前为悉达多太子)生时,一手指天,一手之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关于“狮子吼”的寓意,可见《普曜经·论降神品》:“譬如狮子吼,诸小虫怖惧,畅佛狮子吼,降伏外异学。”佛菩萨演说决定之理,降伏一切外道异说,故称狮子吼。此外,高僧说法,有时也被誉为狮子吼。如唐·刘禹锡《送鸿举游江南》诗:“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师子吼。”又如《五灯会元》卷九谓:“寂子说禅如师子吼,惊散狐狼野干之属。”俗语中则每称悍妇恶骂为“河东狮吼”,如《官场现形记》第三九回:“无奈瞿老爷一来怕有玷官箴,二来怕河东狮吼,足足坐了一夜。”这里有个掌故。相传宋代苏轼有个朋友,姓陈名慥字季常,号龙邱居士,喜招宾客,好谈禅理。不过,其妻柳氏悍妬,陈慥甚惧。苏轼曾赋诗戏之云:“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见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后明朝汪廷讷根据此事改编为杂剧《狮吼记》。“河东”,旧属柳姓的郡望,如唐代柳宗元,人称“柳河东”。(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26句】:【上供】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备供物、圣膳等物供养。《敕修百丈清规》卷四:“圣僧侍者,贵有道心,斋粥二时,上供,鸣下堂椎。”后泛指人们用物品祭祖或敬神。如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快穿好袍子马褂,给祖先上供去。”又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九回:“一样一样的菜拿上来,只摆一摆,便撤了下去,就和上供一般谁还吃得下。”(文贤)

【佛语禅语第27句】:【超度】《地藏经》称:初死的人如果生前多造恶业,死后又没人为他追荐,其神识就可能投生到饿鬼、地狱等恶道中去。在死者“罪福未定”的七七四十九天内,以“善愿功德力”回向死者,使他不投生于地狱等恶道而转生人天等“善趣”,俗谓之“超度”。超度之俗大约始于梁武帝所创的盂兰盆会。盂兰盆系梵语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即解救沦落地狱、饿鬼中的众生的倒悬之苦。唐时民间已盛行超度。如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载:“村人遂于陂中设斋超度。”超度的具体内容包括念佛、诵经、营斋、做道场等。超度又有超升、超生、超拔、超幽等说法,举例如下:《黑籍冤魂》第二四回:“禁锢之于阿皮地狱,永永埋头,不使再有超生之日。”又如《金瓶梅词话》第二八回:“叫贼淫妇阴山背后永世不得超生。”又如《廿载繁华梦》第十七回:“不如一发请几名师傅和几位禅师,开坛讲经,超升作福。”今亦引申为救助、解脱等意。举二例:孙中山《行易知难》:“本大总统看到北方学界,都是在这样的苦海之中,所以想要去超度他们。”又如《抗日歌谣·今年到了新四军》:“今年到了新四军,百姓个个得超生。”(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28句】:【劫后余生】佛教认为世界经历一次“成住坏空”的循环,为一大劫。在“坏劫”之末,世界将发生大火灾。此时,地狱、人间等下界众生均修习“无觉无观”而躲避到色界三禅天——光音天。于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旷,七日并出,劫火从地狱一直烧到色界二禅天。待世界进入新的一轮循环又重新生成时,光音天的部分众生陆续进入下界,地狱、人间等重又充满了各类众生。这就是佛经所描绘的“劫后余生”的图景。见《长阿含经》卷三三,《法苑珠林》卷三等,参见“劫火”条。俗语“劫后余生”本此,谓大灾难后留存下来的人或物。如王西彦《古屋》第一部六:“他带着女人孩子回来了,和我一见面便摇头不迭,连说:‘劫后余生!’”又如宗璞《弦上的梦》:“那里面,乐珺锁着几本劫后余生的文学名著。”(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29句】:【天女散花】典故出自《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维摩诘大士在丈室中“示疾”(故意显示有病,借题发挥)说法。时丈室中有一天女。为了试探会上大众的道行,把花瓣撒向他们。花瓣飘到菩萨众的身上,纷纷掉落地上;而碰到弟子们身上,便紧粘不掉。天女对弟子们说:大菩萨花不著身,是因为他们没有“分别想”。你们还有“分别想”,因此花瓣就粘在身上了。后用“天女散花”形容大雪纷飞,也形容抛撒东西。如唐·宋之问《设斋叹佛文》:“龙王献水,喷车马之尘埃;天女散花,缀山林之草树。”又如宋·陆游《夜大雪歌》:“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梅兰芳曾据以改编为剧《天女散花》,领衔主演,名噪一时。(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0句】:【佛事】诸佛教化众生的作为名佛事。《维摩诘经·菩萨品》:“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鸠摩罗什注曰:“佛事谓化众生”。后来凡佛教徒的诵经、祈祷、追福等都成为佛事。《辽史·圣宗纪》:“帝以杀敌多,诏上京开龙寺建佛事一月,饭僧万人。”《元史·文宗纪》:“至顺元年,中书省言,近岁,帑廪空虚,其费有五,一曰作佛事。”现在寺庙中最盛大的佛事为水陆法会,此外还有“梁皇忏”、“瑜伽焰口”、“斋天”、“普佛”等。此词在小说中也有引用,如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六:“只是在家里请法师做佛事,超度亡魂早拔苦界。”(常正)

【佛语禅语第31句】:【弹指】原指印度的习俗。其法,弯曲食指,再用大拇指捻弹作声。印度人用弹指表示喜悦、赞叹等意思。如《法华经·如来神力品》:“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一时声欬,俱共弹指。”智顗注:“弹指者,随喜也。”在古代,中国人已熟悉印度人的这个习俗。如《世说新语·政事》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复无人。’任大喜悦,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后在诗文中,多用“弹指”表示激愤。如宋·文天祥《与湖南大帅江丞相论秦寇事宜札子》:“凡怀忠愤,无不弹指!”不过,今天人们用“弹指”一词,多表示短暂易逝的时间。如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又如郭沫若《北上纪行》诗之五:“弹指人将老,回头憾苦多。”亦作“一弹指顷”。如赵朴初《满庭芳·为人民大会堂作》词:“一弹指顷恒沙涌,楼殿重重。”此比喻意亦出于佛经。《无量寿经》谓:一心念佛的人,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如弹指顷,即生彼国(西方净土)”。“一弹指顷”有多长呢?或说“心九百六十转”康僧会《大安般守意经》序),或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翻译名义集·时分》)等。可见,“弹指”之间虽很短暂,但已有许多念头在生生灭灭了。(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2句】:【三灾八难】俗称多灾多难,灾祸接连不断为“三灾八难”。“三灾”和“八难”在佛经上都有确指的内容,与俗语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认为,世界从形成到毁坏为一大劫,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在“住劫”的后期,众生行为邪僻,寿命减少,便陆续发生饥馑、疾疫和刀兵等灾祸,称为“小三灾”。到了“坏劫”之末,则发生更为可怕的火灾、水灾和风灾,称为“大三灾”。最后的风灾,把世界吹得荡然无存,从而进入“空劫”。宋·郭若虚《图画闻见志》卷二记载,唐末僧人智蕴曾在洛阳福先寺画有“三灾变相”数壁。“八难”指的是难以见佛闻法,不能修道的八种处境:“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盲聋喑哑,五世智辨聪,六佛前佛后,七郁单越国,八者寿天。”(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八)前三难为“三恶道”,加上“盲聋喑哑”,称为“苦障”难。“郁单越国”即四大洲中的北洲,意为“胜处”,有福无慧;“长寿天”人有寿无慧。以上二难称为“乐障”之难。此外,“世智辨聪”者自以为是,称为“恶增”之难;“佛前佛后”者无从见佛闻法,称为“善微”之难。例如《红楼梦》第四五回:“从小儿三灾八难,化的银子,照样也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3句】:【打坐】原是僧道修行坐禅的一种方法。即将双腿按一定姿势坐好,而双手结印,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宋·文天祥《遣兴》诗之二:“莫笑道人空打坐,英雄收剑便神仙。”元·杨暹《西游记·语饯西行》:“京师大旱结坛场祈雨,玄奘打坐片时,大雨三日。”近代文学作品也有引用此词,如李广田《山之子》:“且随处是小桥流水……鸡鸣犬吠,人语相闻,山家妇女多做着针织,在杨树下打坐。”(李君冈)

【佛语禅语第34句】:【唯我独尊】相传释迦牟尼是从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胁出生的,堕地能立,周行七步,步步生莲花。释迦太子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佛经上关于释迦太子诞生的传说。这里所说的“我”,不能误解为生死轮回中的“妄我”,而是指无所不在、彻底自在的“大我”、“真我”,亦即《涅槃经》所说的“常乐我净”之我。这个我同“佛性”、“真常”的意义是近似的。禅宗中作为参禅的话头。如《五灯会元》卷四载:“问: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师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唯我独尊犹说唯佛独尊,所谓“天上天下无如佛”。在俗语中意义完全按字面转化,指妄自尊大。如元·佚名《连环计》第一折:“孤家看来,朝里朝外,唯我独尊,若要举事之时,那一个敢道个不字儿的!”(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5句】:【平等】通常使用“平等”这个词有两种意义:一是平均,相等,相同。如《百喻经·二子分财喻》:“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意谓分物平均。又如郭孝成《蒙古独立记》:“民国成立,汉、满、蒙、回、藏,一律平等。”意为各民族的权利是相同的。一是平常,一般。如清·李渔《意中缘·嘱婢》:“你不知道那女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我料他决不肯嫁个平等丈夫。”其实,这个常用词源于梵语upeksa,意译为“舍”,意为舍去一切差别相。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在性体(即本质、共相、空性、心真如性等)上是有任何差别的。在时间上,称为“三世平等”。如《圆觉经》卷上说:“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在空间上,称为“大小平等”。如《华严经》说:“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从佛性而言,众生平等。如《涅槃经·梵行品》说:“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佛则慈念。”不但众生平等,而且怨亲平等。如唐·顾况《从江西至彭蠡道中寄齐相公》诗云:“本师留度门,平等冤亲同。”佛教指出,顽固不化的“我执”和自以为是的“我见”实为造成不平等和纷争的罪恶渊薮。学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我见转化为平等性智,达到人我平等,自他一体,从而兴起慈悲救世的精神。(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6句】:【西天】中国古代称印度为“天竺”,天竺在中国西边,故又称“西天”。如宋·晁冲之《以承宴墨赠僧法一》诗:“王侯旧物人今得,更写西天贝叶经。”又如神话小说《西游记》描写唐僧到西天取经,亦指印度。此外,西天指《阿弥陀经》等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信徒以念佛求生西天为修行的目的。如《敦煌曲子词·普通杂曲》:“修行法净果周圆,必定往西天。”又如明·张岱《夜航船·九流部·释解》:“冤冤相报何时了,劫劫相缠岂偶然。不若与师俱解释,如今立地往西天。”往生西天,一般要在命终后。因此,俗语中有用“上西天”泛指人死去,这并不符合佛教的本义。(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7句】:【定性】佛教谓在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只具唯一种子的众生叫定性;具二种或三种的众生叫不定性。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无有漏种子者,称无种姓。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无种姓,则为“五性”,为法相宗所立的教义。后谓安定心神。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随手关了门,闷闷坐着,定性了一回。”又如《三侠五义》第四回:“等我家相公定性养神,二鼓上坛便了。”也指事物故有的特性。如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参两》:“阴阳有定性而无质也,故独言阴而不言阳。”亦指确定事物的成分或性质。如郭沫若《

【佛语禅语第38句】:【开荤】中国佛教徒自梁武帝之后普遍实行素食,不食荤辛,也有在规定的斋日、斋月茹素的。而茹素者改食荤辛之始,民俗谓之开荤,亦名开斋、开素。宋·王楙《野客丛书》:“今人久茹素,而其亲若邻,设酒肴之具,以相暖热,名曰开荤,于理合曰开素。此风已见六朝。”如唐·白居易有“月终斋满谁开素”诗句。清·崔灏《通俗编·饮食·开荤》:“东昏侯(萧宝卷)丧潘妃之女,阉竖共营肴羞曰:为天子解菜。解犹今云开荤也。”其实,佛律虽禁食酒肉荤辛,但若有病患等原因需要饮食者,也可开许。如《四分律》卷四二:“为病比丘,许啖诸种肉,饮诸种汁浆,”又《十涌律》卷二【第6句】:《僧祇律》卷三二等则许食离见、闻、疑之三种“净肉”。今民间称初次尝试新鲜事物或初次打破禁忌曰“开荤”。也有长期过艰苦生活,一朝改善伙食,增加荤菜,戏称“开荤”的。(常正)

【佛语禅语第39句】:【泥多佛大】原为禅宗之语,见《景德传灯录·昙华禅师》:“水涨船高,泥多佛大。”俗语用泥多佛大比喻用力多、附益众,则造就也大。如宋·王安石《重游草堂次韵》诗云:“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宋代李璧注:“泥多佛大,俚语。”(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0句】:【善男信女】为善男子、善女子的简称,原指皈依佛教的男女,后泛指信佛的良家男女。佛典中称呼在家信徒常用此称。“善”系对信佛闻法而行善业者的美称。《杂阿含经》卷三十中,对比丘称善男子;大乘经典中,称菩萨为善男子,对比丘则称其名。《

【佛语禅语第41句】:【苦行】古印度有不少宗教徒风行禁欲苦行。如佛经上提到的“六师外道”中的尼乾子外道亦称“苦行外道”。当时实施苦行的内容有:裸体、拔发、涂灰、自饿、投渊、赴火、自坠、寂默、鸡犬戒、卧冢间等,佛教斥为“无义苦行”。佛教既反对纵欲,也反对无意义的苦行,而提倡不偏不倚的“中道”。释迦牟尼成道前,曾在著名的苦行林中作了六年苦行,结果形体枯瘦,并未获得觉悟和解脱,最后毅然放弃了苦行生涯。《释氏西域记》谓:“尼连水南注,恒水,水西有佛树,佛与此苦行,日食糜六年。”即指此事。当然,适当的“苦行”,包括生活俭约、勤于劳作等,可以抑止放逸、贪欲和名利心等,也是值得赞许的。南传佛教提倡的“头陀行”,即僧人行脚乞食,便是一例。又如《高僧传·昙无竭》载:“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勤苦或舍身为人的僧人称为“苦行僧”或“苦行头陀”。宋·洪迈《夷间乙志·法慧燃目》记载:“绍兴五年大旱……苦行头陀潘法慧者,默祷于佛,乞焚右目以施。即取铁弹投诸火,煅令通红,置眼中,燃香其上。香焰才起,行云满空,大雨倾注,阖境沾足。”此外,佛寺专事劳作的净人(未出家者)也称“苦行”。如《景德传灯录·丰干》:“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今亦以“苦行僧”比喻生活及其清苦的人。如:他为了事业,四十多岁还不成家,放弃了一切娱乐,足不出户,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2句】:【文字因缘】作为本体的“实相”,是没有文字的。然而,不凭藉文字,便无以诠释“实相”。比如说,花草不等于春天;而没有花草,也就感觉不到春天了。禅宗所说的“不立文字”,并不是摒弃一切文字,而是不执着文字,要因文字而悟“实相”。通过读经、印经、作文、写字等同佛法结下善缘,均可称为“文字因缘“。《居土传》卷十九记载,白居易曾说:“愿以文字因缘,回向实地。希于来世,赞叹佛乘,劝转法轮。”后因以称诗文等往来而结下的缘分、友谊。如清·冯桂芬《皖水迎师记》:“越三年,谒公金陵,犹纵言及之曰:‘厥后东南事,不出君一书。’亦一段文字缘也。”(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3句】:【业障】恶业能障碍向善的正道,名为“业障”,亦作“孽障”。多指前生所作恶业而为今生的障碍。《俱舍论》:“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业障。”《华严经·世主妙严品》:“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佛教徒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规范行为或遭遇到的某种不幸,常称之为“业障”。民间也有以“孽障”骂人的,意指被骂者为我的祸患或恶果。(常正)

【佛语禅语第44句】:【千差万别】“差别”与“平等”相对,本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范畴。后禅宗将“差别”衍为“千差万别”,谓天地间的万物品类繁多,区别很大。如《景德传灯录·文遂》:“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意谓“千差万别”与“平等无异”是同一本体,“差别”即“平等”。庄子也说过:“以不平平之,其平也不平。”也写作“万别千差”。如《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四天之下,万别千差。一时明了,便能握金刚王宝剑,七纵八横,受用自在,岂不快哉!”俗语中多用之。如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而身心所从来,又有遗传、时代、周围、教育等等,尤其五花八门,千差万别。”(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5句】:【大千世界】形容广大而又丰富的世界。《楞严经》卷四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后来,“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佛经中说,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释氏要览·界趣》)《五灯会元》卷一:“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据说,我们人类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由释迦牟尼教化。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十亿个世界,而宇宙中有无数的“大千世界”(见《法华经·如来寿量品》)。 (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6句】:【菩萨心肠】本着“大慈大悲”的愿力,实施普度一切众生的大行,这就是“菩萨道”精神的主要特征。后因以“菩萨心肠”比喻仁慈善良之心。如《西湖佳话·放生善迹》:“吾弟以恩报仇,实是菩萨心肠。”(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7句】:【开悟】《华严经》卷四:“开悟一切愚暗众生”,义为开发众生的智慧,使之悟解佛理,较早见于《史记·商君传》:“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谓开通、领悟。佛教传入后,“开悟”遂成为一个广泛流行的词。禅宗修行不拘形式,不立文字,号称教外别传,参禅惟以悟明心性为宗旨,若禅修有省或明心见性,谓之“开悟”。如《景德传灯录·简禅师》:“德山以手中扇子再招之,师忽开悟。”“开悟”又为“开示悟入”的省语。《法华经·方便品》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便是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和“入佛知见”。表示“开悟”由浅入深的顺序。又开,指“破无明”;悟,指“见实相”。意即因闻佛法而觉悟。《坛经·忏悔品》:“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无名氏)

【佛语禅语第48句】:【火中生莲】比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得到解脱,达到清凉境界。源出佛教《维摩诘经·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谓火中生莲是难得的,在有欲的世间行禅亦是难得的。俗语中常比喻稀有难得的事物。唐·罗虬《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宋·苏轼《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李君冈)

【佛语禅语第49句】:【活泼泼】是禅宗的熟语,大致反映出禅宗如下的特色:首先是与自心相契合,所谓“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其次是与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打成一片”,所谓“目击道存,触事而真”。再次是机锋往来,“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正如《大慧禅师文案》卷十九所说:“不用安排,不假造作,自然活泼泼地,常露现前。正当恁么时,方始契得一宿觉。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一宿觉。”后俗语中用活泼泼形容生动自然,充满生机。如鲁迅《二心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5805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