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的优美文案散文
作文美丽的蜀葵50字左右
冷得从半夜惊醒起来,睁开眼,思索着要不要捡起掉向床下的被子。
好冷啊,我这样想着。
于是扶着栏杆凭直觉下床摸索着被子的方位。
直到重重的把被子压到自己的身上,于是越来越冷。
索性趁着睡意尚未来临的时候把记忆的碎片铺展开来。
喜欢在半夜的时候孑然一身的写些零碎的文字,之后便是考虑着要不要发表。
在当我按下发送的按键后,心底深处传来的声音却是“我向来都是一个自斟自酌的人”。
不喜欢在人多喧闹的时候多说话,之后拓染开来的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寂寞独白。
在当彼此熟稔打闹的时候,心底深处传来的声音却是“我向来都是一个静好如初的人”。
习惯在中午恬淡的靠在床上演算着复杂物理公式,之后便是犹豫着要不要换一本散文读读。
在当我扔掉物理书而拿散文的时候,心底深处传来的声音却是“我向来都是一个文理并重的人”。
不习惯在晚修无人监管而又极其喧勃的时候自己保持宁静,之后便是想着或许自己偶尔吵闹一下也无关紧要吧。
在当我旁若无人的在晚修时走来走去的时候,心底传出的声音却是“我向来都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2010年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哪些啊
还有作者,越详细越好、
茅盾奖从1982年开始,每四年一次。
是我国最高的文学奖之一2011年9月19日晚7:30,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举行。
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毕飞宇《推拿》 、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获奖。
1)张炜,男,汉族,1956年11月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县。
现为专业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诗,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文论等。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家族》、《柏慧》、《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中篇小说《瀛洲思絮录》、《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短篇小说《冬景》、《声音》、《一潭清水》、《海边的雪》,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羞涩和温柔》,长诗《皈依之路》、《松林》等。
出版有《张炜文库》(1-10卷)。
2)刘醒龙,1956年生于古城黄州,曾客居湖北英山县。
代表作有小说《凤凰琴》、《痛失》、《弥天》。
有多种小说在英语、法语、日语和韩语地区翻译出版。
相关作品被海外一些大学列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必读参考书目。
三卷本长篇小说《圣天门口》获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大奖和首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决审团奖。
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首届青年文学创作成就奖,并连续获得由全国读者投票评选的第【第5句】:第【第6句】:第七届《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秋风(微博)醉了》曾获台湾《联合文学》奖。
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背靠背脸对脸》、《凤凰琴》等曾获平壤、大马士革和东京等国际电影电影节大奖,以及从首都大学生电影节到金鸡奖在内的所有国内电影奖。
根据长篇小说《爱到永远》改编的舞剧《山水谣》获文华奖。
曾被《楚天都市报》评选为“2006感动荆楚”十大新闻人物。
3)毕飞宇: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代表作有《青衣》、《平原》、《慌乱的指头》等。
作品《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和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并多次获得《人民文学》小说创作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冯牧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法文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4)莫言,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1年 开始创作生涯。
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
另有《莫言文集》五卷。
1986年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7年 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 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5)刘震云,河南延津人。
中共党员。
1973年入伍。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
历任《农民日报》记者、文化部主任、编委,高级记者。
中国作协第【第5句】:【第6句】:七届全委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文学创作一级。
著有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四卷)等,中短篇小说集《塔铺》、《一地鸡毛》、《官场》、《官人》、《刘震云文集》(四卷),中篇小说《新闻》、《新兵连》、《头人》、《单位》、《温故一九四二》等。
《塔铺》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选刊》优秀短篇奖、《人民文学》优秀短篇奖,《新兵连》获第三届《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第一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单位》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奖,《一地鸡毛》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第五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百花奖,《温故一九四二》获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另获庄重文文学奖。
散文《我的花叶》赏析第七段划线句中字的妙用
孙犁在他的一篇散文中写道:“如果老了,我就什么也不干,发发呆,因为没有年轻时的睿智和聪明了,所以,我什么也不写了。
我怕留下垃圾文字,我不让人笑话,我要优雅地老去。
” 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豁达,对生命时钟的敬畏。
没有人可以成为真正的不老传奇,老去有什么可怕,青春是礼物,衰老又何尝不是,那种瓜熟蒂落,叶落归根的归宿感,不是年轻人能够体会得到的。
而且,我始终认为,我们额头上的皱纹是上帝召唤我们去他的花园赴约时要走的阶梯。
塔莎·杜朵说:“对我而言,随着年岁增长,日子过得更充实,且懂得享受生活乐趣。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
” “著名的生活艺术家”,有人这样评价塔莎·杜朵,除此之外,她还是著名插画作家、凯迪克大奖获得者、女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她一生著有80本以上的著作。
和这些成就比起来,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她整个晚年的生活姿态。
57岁的时候,塔莎孤身来到佛蒙特州的一座山丘上,建造了一栋18世纪风格的乡间别墅,开始了一个人的田园生活。
她喜欢园艺,她的花园是一座充满童话色彩的花园,一簇簇的洋水仙、各色月季、三色堇、百合、罂粟,郁金香……房前屋后的一大片蜀葵,漫山遍野的各类香草,通往小路的洋地黄等等,开满苹果花的苹果树,高大的黄杨树,都将整个庄园点缀得无与伦比的美丽。
她热爱耕作,但她不觉得辛苦,相反她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因为她是一个懂得选择自己要过什么样生活的人,不管年纪多大,生活其实有无限可能,这是她告诉我们的道理,而她也一直这样言行一致地告诉周遭的人,她这样的生活很幸福。
她是个热衷于绘画的人,并且她的绘本在世界上享有很好的声誉,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只看着她娴静地在门前的桌子上作画的样子,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满足感,不免令我们感叹,如果自己变老了也能如此这般该是件多美妙的事儿啊
她擅长烹饪,用她亲手种植并收获的各种原材料制作各种可口美味的食品;喜欢缝制衣裳,自己缝制了玩偶,为她们做衣服,并且搭建了美丽的小屋和精致的生活用具,把她们当做生命来精心对待;喜欢编织花环,并时不时地戴在自己的头上,这种少女般的浪漫情怀,她保持了一辈子。
即使90岁高龄,塔莎仍照顾着她的庄园。
登梯子摘苹果、挤山羊奶、栽花种草……动作敏捷,做事轻快,一点也看不出来是个90多岁的老人。
身穿复古长裙的她,像公主一样美丽。
她说:“我一向以度假般的态度过着我的人生。
每天、每分、每秒,我都在享受着啊
” 2008年6月18日,塔莎·杜朵在自己的庄园里,在儿女和朋友的陪伴下,戴着老花镜,穿着自己织的裙装,安详离去。
阅读她的故事,让我们深深懂得,原来劳动这么快乐,幸福这么简单,即使很老很老了,也可以这么优雅。
或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所秘密的花园,香草果实,美满丰盛。
或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一直有这样的一位塔莎老奶奶,她超越国界、超越时间空间,她是创造的化身、她是对生活爱的化身、她是自由的化身,她代表了人们对生命、对生活的深层的渴望,她是大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实现却渴望成为的自己。
对于塔莎奶奶而言,从一月到十二月,每一天、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都是那样美好。
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像塔莎奶奶一样,在大雪覆盖了农庄的时候,披一袭艳红的连帽斗篷,轻盈地拾阶而下,踏雪而行;你也可以像塔莎奶奶,在夏日的午后喝上一杯茶,坐在阳台上聆听各种鸟儿和小动物的叫声…… 所以啊,衰老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它只是一个可以让你变得更加优雅的舞台。
此生或许有太多的不完美,或许有太多的遗憾,都轻轻地放下吧.
求几篇张炜的散文
张炜的散文可分三个部分;读收随笔、独语散文和对人生经历的深情回忆。
其中以独语散文最有艺术价值。
它以独语的方式展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忧愤、苦闷及孤寂中不绝于追求的情志。
而那些纪怀文学大师的随笔别致动人,张炜借之充分地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纯粹性”的追求.推荐散文::《芳心似火》《在半岛上游走》《耕作的诗人》《木车的激情》《歌德之勺》《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散文集子:《回眸三叶》PS:顺便推荐几本他写的小说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我的田园》《怀念与追记》《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PS:歌德之勺 (原文)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
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的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
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
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
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才能和他媲美。
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扳指计算着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
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
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
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
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
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
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
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
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
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
书房,卧室,客厅,最后是厨房。
我不知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
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汽铁罩。
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
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
可以想象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
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操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铜勺碰得哐哐有声。
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
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
为什么,想不出。
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中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
我没有看到心里去。
我好像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
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
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
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
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
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
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
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了。
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
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
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
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 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望采纳 3Q
《少年与海》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呵,山竹 2013年10月16日8:25:40 初次见到山竹,还是好几年前的事情,大约是沸沸扬扬的非典刚过。
应该说山竹的样子有些怪,好像柿子的蒂把,却比柿子的蒂把粗了许多。
蜜桔般大小紫红色的圆球形外壳,在绿色的蒂把衬托下,是那样的个性十足。
刚一下来价格很贵,只知道是和莲雾都是来自海峡那边台湾的水果,见到山竹就有一种格外的亲切。
记得蔡澜的食材词典上有山竹的介绍:山竹,热带常绿乔木,原产于马来群岛中的巽他群岛和摩鹿加群岛,由于盛产于南洋热带地区,有“热带果后”之称。
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山竹属藤黄科常绿乔木,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因此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水果。
山竹树高可达十五米,果树寿命长达七十年以上。
叶片椭圆,花似蜀葵,瓣红蕊黄,大多为春花秋实。
台湾冬季气温较东南亚低,风土未能适应,因此虽在二十世纪初即开始引种试验已成功,但是台湾尚未实现经济栽培,其关键在于高温为其重要生长因子之一,如气温低于3°C,必遭寒害致死。
但是在我国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确产有山竹,而且味道很好。
刚下来的山竹,果壳比较软,剥开半软不硬的紫红色外壳,就可以见到五六个橘子瓣形的雪白的果肉,相互围成一团,在深紫红色的外壳衬托下,果肉越发显得雪雪白白,晶莹可爱。
拿下一瓣果肉放在嘴里,果肉雪白嫩软,味清甜甘香,带微酸性凉,润滑可口。
仔细品味,解乏止渴,那种感觉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我还听说,山竹底部和果壳同色的星状小花瓣有几个,里面就有几瓣果肉。
孩子们听我一说,便找出山竹查看。
“爷爷,你看这个山竹是七个花瓣。
”小孙女拿着七个星状小瓣的山竹,递给我。
我拿过那个山竹,打开一看,果然有七瓣果肉。
小外甥听说也拿着山竹看底部的星状小花瓣:“这个是五瓣,那个是六瓣。
”一会儿,就打开了三四个山竹。
购买山竹时一定要选蒂绿、果软的新鲜果,否则会买到“死竹”,可以用手指轻压表壳,如果表皮很硬而且干,手指用力仍无法使表皮凹陷,蒂叶颜色暗沉, 表示此山竹已太老,不适宜吃了,表壳软则表示尚新鲜,可食。
山竹的深紫色外壳还可以作为染料,于是我就找来白色的棉布,用一块块碎的果壳放在棉布上,用锤子砸那果壳,随着锤子落下紫色的汁液四溅,不一会儿,那深紫色的颜色就染在棉布上,不规则的果壳,染出一块块不规则鲜艳的的紫色,天然的图案犹如扎染煞是可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5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