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涡视频最吸引人的心灵禅语的文案
【佛语禅语第1句】:佛家是非常讲究惜福和惜物的,对自己有的和化缘而来的都非常珍视,不会轻易丢弃。许多佛学大师都非常推崇“事能知足心常惬”这一观念,他们提倡用知足的心获得坦然和宁静。
【佛语禅语第2句】:【天天禅语】佛教为什么既是宗教、哲学与科学?为什么又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佛教的真理分为两种,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宗教、哲学与科学是属于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诸法分为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宗教、哲学与科学是属于世俗谛。胜义谛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
【佛语禅语第3句】:造业由因二种起:所谓现行及种子,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佛语禅语第4句】:在佛教传说中,佛陀一出生即能行走,每走一步,脚下便涌现出朵朵金莲。莲花在佛教中有其特殊的意义,“佛祖慈悲怀,莲花朵朵开”。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朵圣洁的莲花,也都有品性洁净的内心。把握住这份心,就有机会获得幸福的关照,从而脱离世间的痛苦,得到永恒的快乐。
【佛语禅语第5句】: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洁;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丽。智慧的人从不为失去的东西而悔恨,有些东西是你的就是你的,但有些东西不是你的,你再烦恼也没有用。抛却这些对身心毫无用处的烦恼,快乐起来,才能成为生活的智者。
【佛语禅语第6句】:人生在世,假如过分地执着,无止境的欲望就会使人迷失本性。虽然我 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失去了最为宝贵的自家宝藏。于 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像一只只木偶,被那只无形的手所摆布。好比空 中的烟云尘埃,幻成种种形象,都是有形无物,变灭极快。
【佛语禅语第7句】:有二种不可得:一者得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得不可得者,堕于断灭;若不得不可得者,是为慧方便,不堕断灭。(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二
【佛语禅语第8句】:大凡男子家立心作事,先要究明源本。源若不清,流必昏;本若不固,枝必枯。——《紫柏尊者全集》
【佛语禅语第9句】: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中阿含经》卷四十三,《释中禅室尊经》
【佛语禅语第10句】: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已得净智者,具足清净戒。《大乘宝云经》卷七
【佛语禅语第11句】:做慈济犹如推车上坡,参与的人要努力往上推、不可停顿,并要以信心和毅力突破困难、勇往前行。
【佛语禅语第12句】: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悦,爱染深乐着,诸天及世人,唯以此为乐。变易灭尽时,彼则生大苦。唯有诸贤圣,见其灭为乐。《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21经
【佛语禅语第13句】:我们的痛苦与快乐,高兴与悲伤,烦恼与智慧,富贵与贫穷,挫折与幸运,疾病与健康,都不来自于外在,既不是神仙赐予的,也不是魔鬼造成的,一切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犹如晚上沉睡时梦中所显现的境界一般,无论外在的显现与内在的感受,一切都由心中产生,由心而显现。
【佛语禅语第14句】:是清净的、真诚的、是无限量的,当我们时常面对内心,反观内省,扫尘除垢,我们会发现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无尘无垢的小孩,它单纯、透明、澄清,它不喜欢钩心斗角,它讨厌追名逐利。
【佛语禅语第15句】:轻弄毁蔑余人故,当知是罪,重于比丘四禁。《摩诃般若经》卷二十,梦中不证品
【佛语禅语第16句】:尘劳未破,触境千差。心鉴圆明,丝毫不立。灵光皎皎,独露现前,今古两忘,圣凡路绝。到这里始能卷舒自在,应用无亏,出没往还,人间天上。——《启霞惠安禅师》
【佛语禅语第17句】:粗言恶语恼民人,复伤佛子诸行义,故于他人所不悦,绝恶言是佛子行。——妙峰法师
【佛语禅语第18句】:每一个大的成就背后都包含着一个不变的真理:“成功要靠自己。”因为成败生死,痛苦烦恼,别人不能代替分毫。佛以无限慈悲心度世间众生,然而,即使是佛,也无法代替世人感受生活。
【佛语禅语第19句】:佛说:对一切因缘造作的现象,应该这样来看:都像梦幻泡影一样,并不真实;都像朝露和闪电一样,瞬间生灭。
【佛语禅语第20句】:看好路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坚持走下去的信心也不会成功。很多事,就 是在一念之间,所以我们在决定任何事时,要多想深思,抉择固然是重要 的,可是抉择后的坚持更是重要的。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坚持下去,总会 有所成就的。
【佛语禅语第21句】:事不能脱离它的“理”,以“理”为中心,诸“事”皆环绕在周围。要以理来转事,不是拿事来转理。
【佛语禅语第22句】:(五)善养生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快。《法句经》卷下,泥洹品有食有命,有命有身,有身有道。无食无命,无命无身,无身无道。《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上
【佛语禅语第23句】:佛不是在脸上,而是在心中。形似佛,不是佛;心有佛,方为佛。参禅要求内心的清净与空灵,容不得半点的私心和杂念。
【佛语禅语第24句】:我们做了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但无须沾沾自喜;我们做了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有优越感。能够如此的话,我们就会活得无愧无怍、心安理得,就能够得到内心的安详。——耕云先生
【佛语禅语第25句】: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弃却一真性,却入闹浩浩。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慧能大师法嗣·司空山本净禅师》
【佛语禅语第26句】:因为有嗔,不知世法自然的奥妙,对人对事,难免强求责备,怨天尤人,到头来难免心尘四起、烦恼丛生。
【佛语禅语第27句】: 中国不乏英雄,他们是和平年代的发展基石,是战争年代的威武雄 狮——写在“卢沟桥事变”纪念日。
【佛语禅语第28句】:不能将心待悟。将心待悟,永无悟期。要把全部心力放在做功夫上,不管悟与不悟,功夫照做不误。这样才是参禅人的本色。
【佛语禅语第29句】:【名人佛学经典文案】决定我们自身价值的条件,在于我们的心灵和行为在一个人人自私的社会,该怎样立身处世?佛日:内有毒者则施人毒,内无毒者不施人毒。一《大方广宝箧经》
【佛语禅语第30句】:风过竹林之时,竹叶随风而舞自然簌簌有声;雁过清潭之时,清澈潭水中必倒映雁群身影。但风落、雁过之后呢?《菜根谭》里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佛语禅语第31句】: 人不能无自我,也不能太自我,凡事过度必致偏执,人一偏 执,就容易钻牛角尖,痛苦就难以避免。所以古人教我们做人做事都 要执中,中则不偏不倚,思想崇正,做事崇实,做人崇信。
【佛语禅语第32句】: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 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佛语禅语第33句】: 闲看了多少或匆忙或缓慢的岁月?历经了多少或坚硬或锋利 的磨难?当初的一粒种子,就这般默默地守望,将流水望成江海,将 顽石望成尘埃。风一次次割过,雨一遍遍抽打,生命在一次次结痂中 变得愈加硬朗、茂密、空灵。站立在寂静的山谷,任乱云飞渡,与日 月为伍,你将一种等待变成永恒的诗意。
【佛语禅语第34句】:忍辱决非是卑怯无力的含垢忍怨,是以一种极大的力量来忍受一切。(民国)太虚《菩萨学处》
【佛语禅语第35句】:让心简单,让心透明,让心轻松,活着,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越聪明的人,其实越累。在乎的多,割舍就难,往往失去的也就越多;追求的苦,心事就重,往往美好的也就越少。
【佛语禅语第36句】:【天天禅语】佛教的真理犹如虚空,比如虚空既遍于一切万法,又超越一切万法一般。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世俗谛,是遍于一切而立;胜义谛,是超越一切而言。
【佛语禅语第37句】: 偶尔说蠢话做蠢事,是人都在所难免。但说过做过之后必须 自觉,能够反思,争取今后少犯点蠢,才是人生要义。
【佛语禅语第38句】:普贤十大愿有“广修供养”,是让我们供养诸佛菩萨及众生;但我们却在“广收供养”,贪收贪受信众供养,什么都想要。
【佛语禅语第39句】: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鹊白乌玄,头头露现,若委悉得,随处作主,遇缘即宗。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圆悟佛果禅师文案》
【佛语禅语第40句】:要想成功,不仅要有顽强的意志,还要学会利用可利用的资源,调动可 调动的力量,寻求新的方式方法。困难固然需要自己克服,可当自己没有能 力的时候,为什么不观察一下周围呢?现有的资源你是否充分利用了?是否 有合适的人帮助你渡过难关?
【佛语禅语第41句】:如不思量,自性便空寂不变;思量便造成自性的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宗教箴言录》
【佛语禅语第42句】: 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有各式各样 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 “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人生的游戏不在于打好一副好牌,而 在于打好一副坏牌。
【佛语禅语第43句】:佛教所谓“万法唯心”,它的意义是说,就个人的精神生活而言,发生 什么事其实并非关键,真正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它和体验它。现代人的经济 生活方式改变很大,如果我们有一个正确、成熟、健康的态度面对现代环 境,精神生活无疑可以积极振作起来。
【佛语禅语第44句】:在富有爱心的人的眼中,善良却是人性中的至纯至美,一切伪善、奸笑、冷酷、麻木在它面前都会退避三舍,任何顽固的丑恶都只能在阴暗角落里对善良咬牙切齿。
【佛语禅语第45句】:不论周围的人如何刺伤身体,心中仍然要充盈善意,这样,自己不痛,与人无伤。
【佛语禅语第46句】:让心灵深入经藏,任何明枪暗箭无法让他流血,任何困难挫折都无法使他受伤,充满智慧的人,才是真正战胜自我的英雄。用佛菩萨的心代替私心,做人不难。
【佛语禅语第47句】: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与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然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佛语禅语第48句】:性格热忱进取者与清净淡泊者都有自己的乐趣,却也都有自己的烦恼。热忱的人有时候会疲于世俗生活中的喧嚣与众多不必要的纷扰,而寡淡者却也难免会觉得寂寞无聊,只有真正能做到“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的人才能够宠辱不惊,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佛语禅语第49句】:真正的菩萨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他是慈悲与善良在人们心中的人格化,所以菩萨就在我们的身边。舍近求远去寻找理想中的菩萨,是永远也找不到的,那只能使自己失去宝贵的生存机会。
【佛语禅语第50句】:(三)如来藏、佛性、法身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卷五十一,如来出现品
【佛语禅语第51句】:即使我们拥有了三干大干世界的一切财产,或者是我们面前天天降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珍宝雨,凡夫的欲望仍然无法满足:如《因缘品》中所说:“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如果随着贪欲放任自流的话,不但生死疲劳,还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在轮回的苦海中无有出期。059。
【佛语禅语第52句】:执著是苦恼的根源,放下执著,才能获得自在。关于放下执著,有些错误的认识,将放弃误认为放下,结果是修行越久,越会脱离生活。表面上自以为是放下,实际上是执上加执,迷上加迷。放下并不等于不能有任何执著,而是因人而异。放下好比爬楼梯,后放前追一般。因为修行有次第,所以放下也须有次第。
【佛语禅语第53句】:(二)正法佛言:唯有正法,令我自觉成三藐三佛陀者,我当于彼恭敬尊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杂阿含经》卷四十四,第1179经
【佛语禅语第54句】:所谓回头是岸,岸貌似远在天涯。天涯远不远?不远。放下的时候,天涯就在面前。
【佛语禅语第55句】:【天天禅语】我们的痛苦与快乐,高兴与悲伤,烦恼与智慧,富贵与贫穷,挫折与幸运,疾病与健康,都不来自于外在,既不是神仙赐予的,也不是魔鬼造成的,一切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犹如晚上沉睡时梦中所显现的境界一般,无论外在的显现与内在的感受,一切都由心中产生,由心而显现。
【佛语禅语第56句】:滴水临终考查峨山,看他是否了悟生死真谛。峨山回答“只管睡去吧!”——人生如梦,人的来去有如睡觉与梦醒一样,峨山的回答表明,他已悟出了生死真谛。
【佛语禅语第57句】:俗话说:“但尽凡心,无别胜解。”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 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
【佛语禅语第58句】: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佛语禅语第59句】:如果能够静心抬头,为自己开一扇窗,便看得见广阔晴朗的天,心中的烦恼也好似天边浮云,转瞬便会消逝。生活有了繁杂才显真实,不烦恼,不疾不徐地对待纷扰才能身心舒坦。
【佛语禅语第60句】:【佛心禅语】 俗话说:“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我们在取得好成 绩时,还能保持谦虚的心态,才会更上一层楼。
【佛语禅语第61句】:生命只有数十年,慧命却永远不灭。每个人都有代代传承的子孙,要留下美的回忆与爱的教育给他们,这就是史迹的慧命常存。
【佛语禅语第62句】:心定之后,便有了积极的心态,若是想将之付诸实践,还需要为自己的工作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
【佛语禅语第63句】: 活着就要为生活负责。生活简单或复杂,都必须面对,这是 活着的代价,注定要付出。只有感恩,没有抱怨,只因为活着,只因 为还在享受阳光、空气、碳水化合物以及夜晚的星空。
【佛语禅语第64句】: 以豁达的性格处世,以谦卑的心态待人,这个世界便和早晨 一样明亮、清澈、辽阔而灿烂,你的生命也会和早晨一样清新、爽 朗、昂扬而畅达。假如曾经被伤害,朝霞会给你最真诚的抚慰;假如 曾经迷惘过,晨歌会带给你希望的旋律。朋友,那就让我们怀揣豁达 和谦卑、信仰和爱,继续我们的人生!
【佛语禅语第65句】:若念如来少功德,乃至一念心专仰,诸恶道怖悉永除,智眼于此能深悟。《华严经》卷三,世主妙严品
【佛语禅语第66句】:善良到底是什么?在狡诈者的眼中,善良是一种幼稚,善良是一种愚笨,善良是一种毫无回报的付出,善良是被讽刺、被挖苦、被讥笑的落荒者。
【佛语禅语第67句】:白云堆里古家风,万里霜天月色同。林下水边人罕到,方知吾道乐无穷。一《法演禅师文案》
【佛语禅语第68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事实上,真正的力量在我们心 中,我们内心的宝藏是最丰富的,如果我们愚昧地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不 晓得把自己这一座灵山中的宝藏开采出来,就走向了偏执。
【佛语禅语第69句】:只有真正做到“枯者由它枯,荣者由它荣”的人才能够宠辱不惊,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佛语禅语第70句】: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说群党。《中阿含缢》卷三十六,《象迹喻经》
【佛语禅语第71句】:夫饮食男女,声色货利,未始为障道,而所以障道者,特自身自心耳。故昔人有言,功劳莫先于有智,大患莫若于有身。——《紫柏尊者全集》
【佛语禅语第72句】:有时候,真爱与“我爱你”这三个字无关,与金钱无关,与地位无关,与容貌无关……它或许存于一碗粥、一个座位、一次相视而笑之间。在漫漫长夜中,只要有那个人相伴就是够;在各种挫折中,只要那个人还在身边就能安然。这便是爱。
【佛语禅语第73句】:冷暴力的危害极大,会使一些女人患上忧郁症,并产生极端想法,比如自残或自杀;也可能会使丈夫或妻子一方发生外遇,致使家庭矛盾进一步恶化;也会给下一代的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和性格缺陷。
【佛语禅语第74句】:以法为依,以法为救,以法为归,以法为舍。守护法,爱乐法,希求法,思惟法。《华严经》卷五十五,离世间品
【佛语禅语第75句】:人常不满足,即使拥有了一分,还会想要更多一点。爱欲心若无法满足,就会一直处于欠缺中;如果能自我满足,就会处于安稳、快乐的环境。
【佛语禅语第76句】:一个人只要不庸庸碌碌,能够活出自己的价值,能够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即便他的外表、地位再平凡,从佛的角度来看,他也是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具备了佛性与佛心的人。
【佛语禅语第77句】:学佛,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便是学佛。(民国)太虚《人生佛教之目的》
【佛语禅语第78句】:世间上,多数人喜欢看外面,不喜欢看里面,经常都在“心外”求法。其实,我们的“心”才是宇宙人生的根本,无论什么,都通达于心,都源于一心。只是一般人都喜欢看你看他,看人的善恶好坏,却不明白自己的“心”,所以佛教的禅门很讲究“观心”为本。
【佛语禅语第79句】:我们一生中的幸福与快乐,都源于他人的爱心、关怀与奉献。我们要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教育,感恩朋友的陪伴,感恩大地、房屋、公路、桥梁、公园、流水、一尘一土、一草一木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我们要时刻心存感激之情与回报之心。感恩回报的最佳方法,就是保护环境与关爱生命。
【佛语禅语第80句】:若将“我”仔细分析一下:在未出生之前,我是谁?出生在人间,我又是谁?今天与人计较,又能得到什么?到底哪一天、哪一刻的我,才是实实在在的“我”呢?其实,每一个“我”都是虚幻不实的。
【佛语禅语第81句】:佛言:我曾于此不说一字,汝亦不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文字言说皆远离故,由于此中说者、听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大般若经》卷八十一,诸天子品
【佛语禅语第82句】:过度的欲望会导向贪婪——一种极度扩张的欲望,根植于不切实际的期盼。想要矫正贪婪,只能从内在的满足一开始。保持少欲知足的人不但没有痛苦、无有疲劳,还会获得身心自在。056。
【佛语禅语第83句】:承诺过的事一定要完成,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也。(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佛语禅语第84句】: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实中人人都会犯错,人人都会有失 误的时候,关键是能不能及时认识到错误,能不能及时改正它。认识到错 误后,能马上改过自新,还是一条好汉。佛说:“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将错 就错、不肯悔过;二是不可一错再错、积重难返。”正所谓:浪子回头金 不换。
【佛语禅语第85句】:【天天禅语】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领悟无常,不要等到无药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终结才断恶行善,不要等到面临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离开人世才找求解脱,不要等到身心分离才求生佛国。修行应当从小时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内心做起。
【佛语禅语第86句】: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佛语禅语第87句】:世上毕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婚姻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过实实在在的日子,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如果你真的无法适应或忍受,那最好的方法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聋装瞎子。这样,你便不会感到那么难过和失望。
【佛语禅语第88句】: 你有意见,提了不一定有用,不提就肯定无用,两者相权, 提还是比不提好。微博上聚集了一批意见领袖,他们提出的意见是否 正确,能否产生作用姑且不论,单就敢于提出自己意见的勇气而言, 他们还是很值得大家敬重!
【佛语禅语第89句】:只有解脱所有束缚,扫除一切名利的浮云,才能自由安心地徜徉在禅的晴朗天空。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锁缚住;斤斤计较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野心勃勃、贪得无厌、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哪一种争斗不是伴随着烦恼焦虑和嫉妒猜疑呢?
【佛语禅语第90句】:【佛心禅语】 不怕地狱,就怕心偏。我们为人处世要光明磊落,内心耿直,行为端 正,这样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佛语禅语第91句】:【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清明节,透过媒体看到很多祭扫群众在为去世者祭祀。仅仅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待,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从佛教的角度看,这还是陷于迷信的状态。看到很多的坟墓,这更加提醒我们死亡无常。在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无论有多少显贵、富翁、名人,最后的归宿只有一个,就是死亡。
【佛语禅语第92句】: 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个道理: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 各种不期而至的境遇中学会忍耐,忍则有益,斗则必损。忍得一时之辱, 才能得到更强大的力量和更长久的发展。
【佛语禅语第93句】: 有些人持之以恒地奋斗了多年,却在临门一脚的时候懈怠, 让点滴聚合起来的力量瞬间散去;有些人碌碌无为地懒散了半生,去口 在暮色渐起的时候豁然惊醒,收拢零碎的晚霞聚合成炫目的灿烂。奋 斗者不懈怠,懒散者能惊醒,这世上便鲜有不堪而无用的人生。
【佛语禅语第94句】: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深意的人,自然也就无法将它纳入到自己生活旋律的每个音符之中。
【佛语禅语第95句】:大凡诸佛菩萨进修之门,有正有助,有实有权。理事齐修,戒乘并急,悲智双运,内外相资。若定立一宗,是魔王之种;或亡泯一切,成己见之愚。(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
【佛语禅语第96句】:如龟善方便,以壳自藏六,比丘习禅思,善摄诸觉想,其心无所依,他莫能恐怖,是则自隐密,无能诽谤者。《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600经
【佛语禅语第97句】:懈怠的人容易堕落;因此,人生必须上进积极,不要因境遇的得失而丧失生存斗志。
【佛语禅语第98句】:若修行者离贪瞋痴而求如空,当知是人未善修行,不得名为修行之者。何以故?贪瞋痴等一切烦恼即空故。《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上
【佛语禅语第99句】:其所得损益,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在佛法的世界里,善乃是一切生命的本质。一花一世界,世间万物皆有生命。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生命,以爱心为本,以慈悲为怀,将德与善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609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