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爱莲说表达作者对世风嘲讽的句子

【第1句】: 爱莲说习题古往今来,在污浊的现实与秽亵的世风中,有许许多多能过

【第1句】:《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第2句】:《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第3句】:《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4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第5句】: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第6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7句】: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第8句】: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第9句】: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第10句】:《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第11句】: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第12句】:“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第13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第2句】: 【爱莲说中谈谈你对“惟吾德馨”一句的理解和感悟】

翻译:“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作者刘禹锡,其人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宫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的自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第3句】: 《芙蕖》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爱莲说》(一)作者为什么独爱莲花? 【第1句】: 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特征,这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第2句】: 感叹仰慕富贵的人多了,希望出现更多向往君子的人.详见练习一.(二)文章采取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为什么读来没有牵强附会的感觉?对莲花的描写既表现了它的生物特性,又暗含了君子精神品格的特征.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能与它的典雅艳丽形象联系起来.总之就是抓住了两者的某种相似点.参见练习四.《芙蕖》(一)《芙蕖》与《爱莲说》相比,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独创之处在哪里? 一为说明文,一为散文.一重在写荷、爱荷本身,写得很细;一重在托物言志,爱莲花般的君子.两文的独创性分别是:以可人等妙语概括芙蕖价值;以君子形象赋予莲花.详见练习二.(二)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层次井然的?总分结构,条理清晰,前后呼应,以妙语提纲挈领,以下述线索逐层描述:“可读”——“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详见练习三.五. 《爱莲说》《芙蕖》课文讲解《爱莲说》(一)文章主旨《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坚贞的品质,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二)文章思路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第二段: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白自己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之风的鄙弃.(三)重点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分析: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这句从生长环境方面描写了莲的洁身自好,不与恶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而是质朴无华.看似写花,其实是以花喻人.此句成为比喻人洁身自好,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质朴无华的千古名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析:文章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表达了作者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之情.(四)写作特点【第1句】: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立意高远.文中分别寓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而对当时社会上的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第2句】: 衬托手法的运用,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第3句】: 语言精练,骈散相间.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力.(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心胸坦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应行为正直,刚正不阿.文末作者的感叹,既表明了真正的隐逸之士,志行廉洁之士实在太少,又嘲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第二题【第1句】: 多 【第2句】: 洗涤 妖,美丽而不庄重 【第3句】: 更加 【第4句】: 助词,不译《芙蕖》(一)文章主旨本文以作者酷爱芙蕖的情感为线索,以荷生长败落的时间为序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荷之情.(二)文章思路本文全篇紧扣“可人”二字展开说明,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旨在说明芙蕖的价值与功能,抒发了对荷的酷爱之情.(三)重点语句【第1句】: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分析:因为荷花适合人的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一一把它说出.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主旨,总领全文.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紧接着用“不一而足”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提起下文.【第2句】: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分析:有风时(它)呈现出随风摇摆的美态,没有风的时候(它)也显示出袅娜的丰姿.“飘飖”“袅娜”不但用词准确,且在动静的组合对比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四)写作特点【第1句】: 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文章分说芙蕖“可人之事”,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远观其花、近闻其香,然后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可口”“可用”说的是使用价值.这两个方面,作者推重的显然是观赏价值.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作者有独到的体验,一般人所见不深,就详写;“可鼻”“可口”“可用”人所熟知,作者也无特别体验,便稍作介绍.这样处理,使文章于短小精悍之中见新颖.【第2句】: 以说明为主,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本文在文体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6245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