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号文章最火的佛心禅语的文案
【佛语禅语第1句】:【禅心佛语】禅悟人生:《传心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佛语禅语第2句】:【禅心佛语】恋爱象是地震,不可预测,有点吓人,可一旦他们安全度过,又会觉得自己竟是那么地幸运。
【佛语禅语第3句】: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传。(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佛语禅语第4句】:“布施”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
【佛语禅语第5句】:【禅心佛语】若你面对着一棵树,只顾着看树上的一片红叶,那么其它的叶子都将视若无睹。如果你不看这片叶子,而无心地只看一颗树,则所有的叶子,都会在你视野之内。
【佛语禅语第6句】:【心灵禅语】尘埃落定,功过得失,谁人评说?其实,人生论得失,唯有寸心知。在一颗宽广的心灵里,没有所谓的得失,一个人到了忘怀得失的时候,才是真正地有所得。
【佛语禅语第7句】:【禅语人生】我的意思是,对于缺憾,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冷静地辨别,进而有效地掌控。
【佛语禅语第8句】:菩萨为化一众生,普尽未来无量劫,如为一人一切尔,此救世者所住处。《华严经》卷七十七
【佛语禅语第9句】:【禅语人生】再次,与南北朝时期相比,佛教的发展更加深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
【佛语禅语第10句】:【圣经句子】116主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曾如此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你们竟自不肯。(塞30:15)
【佛语禅语第11句】:所谓“方生方死”,是说我们生的起点,也正衔接着死的那一刹那,这两个点是可以重叠的。——耕云先生
【佛语禅语第12句】:【佛心禅语】不顺就是没有那么大的福报,把这个不顺镇得住,压得下去,有福压众恶。
【佛语禅语第13句】:【经典佛语】带给你烦恼和痛苦的,并不是你所遭遇的事,而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和态度。.
【佛语禅语第14句】: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楞伽经》卷四
【佛语禅语第15句】:于正法中生起药想,于和尚阿阁黎所生起佛想,于自身所起病人想,于说法者起明医想。《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
【佛语禅语第16句】:慈悲和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犹如凤凰的翅膀,缺一不可。如同凤凰的翅膀既是左右,又是一体一般,慈悲和智慧既是两面,又是一体。
【佛语禅语第17句】:【佛心禅语】做好人,靠的是一颗善良的心。做老好人,靠的是一张善变的脸。
【佛语禅语第18句】:【禅心佛语】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艰辛。
【佛语禅语第19句】:真正的平静,不是你静坐可以几个小时不起,而是用一颗平与的心态,看人间万象,听花开的声音,坐亦禅,行亦禅,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佛语禅语第20句】: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佛语禅语第21句】:人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舟船。《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
【佛语禅语第22句】:【禅心佛语】人生在世,美貌、权力、财富、名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人应该学会顺其自然地活着,越是刻意追求反而会被其所累,迷失了自己。
【佛语禅语第23句】:卧床寝息、半夜醒来、晨起打坐,三个最幸福的时刻。唯有南无阿弥陀佛与我同在。
【佛语禅语第24句】:【佛心禅语】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佛、众生皆空,无悟、无施、无受。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佛语禅语第25句】:【禅语人生】我们果然能够遵照佛的教训,依教奉行,信愿持名,勇猛直前,径登不退,这才是一个真正知恩报恩之人。
【佛语禅语第26句】:【禅心佛语】朝臣待漏五更寒,铁甲将军夜渡关。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佛语禅语第27句】:【佛心禅语】这个婆罗门闻佛所说,即自责道:“我真愚痴,不明佛法大义,现在一经佛说,如黑暗中见到光明,恍然大悟。”
【佛语禅语第28句】:【佛心禅语】阿育王的王妃素来信仰外道,见阿育王供奉菩提树,就派人半夜砍了树。第二天阿育王见到树被伐,内心非常悲伤,又再祈请,以牛奶灌溉,不久又长回原状。
【佛语禅语第29句】:【佛心禅语】博爱:虽然人们目前还不清楚,是幸福的人爱行善,还是行善的人更幸福,但幸福与利他主义行为显然有密切联系。
【佛语禅语第30句】:【禅心佛语】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方式决定健康。
【佛语禅语第31句】:【禅语人生】无论你有什么,别「拥有」它;让它自是它,别使它成为你的。
【佛语禅语第32句】: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
【佛语禅语第33句】:【禅心佛语】妄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佛语禅语第34句】:“给与”是布施、是爱,布施是我们学习做菩萨的第一个条件。能培养欢喜心,使它如月亮般光明、柔和、可爱,自然我们眼中所见的人,都会是美善的。
【佛语禅语第35句】:【禅心佛语】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佛语禅语第36句】:读书趁年轻,临老始看经。有多大的头,戴多大的帽。道义无今脚起,病从口入。
【佛语禅语第37句】:【圣经句子】26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得1:16)
【佛语禅语第38句】:【禅语人生】一个人没有业障,身心愉快,走到那里都平安无事,业障来了,你走到那里它就跟到那里,障碍重重。
【佛语禅语第39句】:【佛心禅语】“欲”常带给我们很多的烦恼和困扰;就像加了蜜的毒药,虽然喝起来很甜,却会慢慢腐蚀人的脏腑,让人苦不堪言啊。
【佛语禅语第40句】:【禅心佛语】感情上,我是个非常小心眼的人,我不能容忍我喜欢的人对别的女生比对我好,我亦不能容忍他对别的女生玩暧昧。
【佛语禅语第41句】:【禅语人生】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佛语禅语第42句】:人生看似绵长,其实匆匆,如果我们能做到任身临喧嚣红尘,吾自是云水禅心,那么,山一程,水一程,这一路走来,我们定能带着清欢。
【佛语禅语第43句】:路是人走出来的。千里之路,必须从第一步开始;圣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
【佛语禅语第44句】:【佛心禅语】做人牢记三点:【第1句】: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第2句】:接受表扬要低下头来,接受批评要抬起头来;【第3句】:不要把善良看成愚蠢,不要把谦虚看成懦弱。
【佛语禅语第45句】:事不能脱离它的“理”,以“理”为中心,诸“事”皆环绕在周围。要以理来转事,不是拿事来转理。
【佛语禅语第46句】:【禅心佛语】而此时栖霞寺面临的也还不止是解散的危险,从1937年12月开始,两万多难民不断涌入粮食储备本就不多的栖霞寺,栖霞寺面临着断粮的危险。
【佛语禅语第47句】:【禅心佛语】对待因缘方有果法,对待果法方有因缘,它成立的焦点在「对待」。
【佛语禅语第48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卷四
【佛语禅语第49句】:【禅心佛语】福慧等持的重要性。培福重在付出,增慧要在放下,付出是做加法奉献,放下则做减法清净。等持乃福慧双修,不偏不倚,从容中道。
【佛语禅语第50句】:【禅心佛语】佛法不只在佛经上,也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里,从吃饭、睡觉、听音乐、呼吸、脉搏...到身体的一言一行,所有的生活琐事都可以融入佛法。
【佛语禅语第51句】:责人时需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需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佛语禅语第52句】:【禅心佛语】成功的人,需有八十岁的智慧,二十岁的干劲与五十岁的稳重。
【佛语禅语第53句】:一个人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每一份工作都会就就业业地去做。
【佛语禅语第54句】:【禅语人生】愿望: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哪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因为爱是宇间的真谛。
【佛语禅语第55句】:真理如苦口良药,要能感觉到苦、能触到痛处,这个人才有救;如果没有感觉,就像鸦片中毒太深,良药对他也无可奈何。
【佛语禅语第56句】:烦恼的时候,想一想到底为什么烦恼,你会发现其实都不是很大的事,计较了,就烦恼。
【佛语禅语第57句】:【佛心禅语】走过的路,才知道有短有长。经过的事,才知道有喜有伤。品过的人,才知道有真有假。
【佛语禅语第58句】:【佛心禅语】※没有平静的心,就不会有清净处,也不会有平平安安的事。
【佛语禅语第59句】:【禅语人生】小事情往往令人苦恼,你可以躲过迎面冲撞而来的大象,却避不了苍蝇的侵扰。
【佛语禅语第60句】:【禅语人生】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
【佛语禅语第61句】:【经典佛语】骗你一次的人绝不会放弃第二次骗你的机会,对骗子不要抱任何幻想.
【佛语禅语第62句】:【禅心佛语】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
【佛语禅语第63句】:凡夫人所着起业处,无如毛发许实事,但颠倒故。《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七喻品
【佛语禅语第64句】:【禅心佛语】东阳看到师兄们每天早晚都分别到大师的房中请求参禅开示,师父给他们公案,于是他也请求师父指点。
【佛语禅语第65句】:守住真如本性,不被世情污染,以智能为父,慈悲为母,学习清净法爱;“乘法身船,至涅柴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佛语禅语第66句】:【佛心禅语】有一志一同的人时时彼此鞭策、勉励,才能照顾好自己一念善心。
【佛语禅语第67句】:【佛心禅语】「失去」的本身,并不真的那么可惜。可惜的是,「拥有」的时候,没有认真对待。
【佛语禅语第68句】:【禅语人生】信心是要修出来的。你要修信心的话,第一就是多闻,看看这些佛的功德,那可以激发你信心。
【佛语禅语第69句】:在利益面前,不贪得无厌,时刻想到还有别人,将心比心,这样就容易感到满足。——净慧
【佛语禅语第70句】:【禅心佛语】儒释道三者,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成分之一,只要中华文化存在,汉传佛教教法的精神就存在。
【佛语禅语第71句】: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楞严经》卷八
【佛语禅语第72句】:进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贫家女子携篮去,牧童横笛望源归∥’——《杨岐方会和尚文案》
【佛语禅语第73句】:【禅心佛语】但显然是迷失了方向,旅人竟跑到断崖绝壁之上,他看来是毫无办法了。
【佛语禅语第74句】:【佛心禅语】祖师为什么要呵佛骂祖?就是要教你破相,教你不要着相。
【佛语禅语第75句】:世间杂五色,彼非为爱欲,贪欲觉想者,是则士夫欲。众色常住世,行者断心欲。《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752经
【佛语禅语第76句】: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佛语禅语第77句】:【禅语人生】一个自然人必定会爱自己的子女,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会孝养父母。
【佛语禅语第78句】:【禅心佛语】若没有认清自己的缺点,即便导师多么殊胜,我们也永远无法得到调伏。
【佛语禅语第79句】:【禅语人生】疑心生暗鬼。凡是对自已有怀疑时,要培养自我的信心;别人怀疑你时,你要给别人足够的诚信之心,只有诚信之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佛语禅语第80句】:【禅心佛语】从因果与因缘的含义,说明了佛法并不深奥难懂,只要掌握住因果与因缘的原则,佛法的纲领,已被你抓住了。
【佛语禅语第81句】:小鸟、老鼠偷吃田地、家里的粮食,这不是你有心送给它们吃的,是不净布施。
【佛语禅语第82句】:释迦不出世,达摩不西来。佛法遍天下,谈玄口不开。——《舒州法华山举和尚语要》
【佛语禅语第83句】:佛的智慧,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不仅有精深的禅理,也蕴藏着玄妙的哲理,可以开发人们的心智,涤荡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进入超脱的自由世界。
【佛语禅语第84句】:【禅语人生】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佛语禅语第85句】:【禅语人生】有些人很聪明,一边贿赂神明,一边坏事做尽。钱财是堆积如山了,但是子孙却要遭殃了。
【佛语禅语第86句】:【圣经句子】211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太23:12)
【佛语禅语第87句】:【佛心禅语】舍一分烦恼,能得一分清净;舍一分财物,即得一分轻安。
【佛语禅语第88句】:没有耐心、没有信心的人最终用常识验证了失败的逻辑,而成功往往就是一次意外,但它属于永不绝望的人。
【佛语禅语第89句】:【禅心佛语】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语禅语第90句】:【禅心佛语】顾漫《何以笙箫默》:一个笑就击败了一辈子,一滴泪就还清了一个人。一人花开,一人花落,这些年从头到尾,无人问询。
【佛语禅语第91句】: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佛语禅语第92句】:【禅语人生】我时常诧异,虽然每个人都是爱自己甚于爱他人,但他们重视别人的观点却甚于重视自己的判断。
【佛语禅语第93句】:我们要以长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长取人则天下无可弃之人,以短取人则天下无可用之人。
【佛语禅语第94句】: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深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
【佛语禅语第95句】:【生活禅语】人的一生是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有时候高,有时候低。低的时候你应该高兴,因为很快就要走向高处,但高的时候其实是很危险的,你看不见即将到来的低谷。
【佛语禅语第96句】:【禅心佛语】名字有什么相干?我们叫做玫瑰的,叫任何别的名字,仍然一样芬芳。
【佛语禅语第97句】:若失金钱,一无所失;若失机遇,略有所失;若失健康,损失严重;损失道德,一切皆失。
【佛语禅语第98句】:【禅心佛语】人的行为很少出于理性,很多诉诸感性,而最大部分则来自习惯。
【佛语禅语第99句】:开悟者“离地六寸”,自然和站在地上的凡夫俗子有所不同,他们离地的过程正是不断修行的过程,“离地六寸”的位置也正是悟后的境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680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