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精辟的心灵禅语文案
【佛语禅语第1句】:成功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刻开始,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目标不在远处,就在心底,每个人都应给自己一个期望,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朝着这些目标笔直前行,如此才能消除迷惘,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佛语禅语第2句】:龟虫畏野干,藏六于壳内,比丘善摄心,密藏诸觉想。《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67经
【佛语禅语第3句】:有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杂阿含经》卷十九,第535经
【佛语禅语第4句】:一者于诸有情普发平等大慈悲心;二者于一切种智心不退转;三者于诸有情起亲友想,于险难中誓当救护;四者常于有情起负债想;五者恒怀惭愧:何时偿毕?能发如是五种心者,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二,发菩提心品
【佛语禅语第5句】:舍心即慷慨的心,举凡财产、名誉、尊严、知识、技能等,都乐于施舍给需要的人,无论顺境、逆境,都不改变一贯的行事作风。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有爱心,都有舍心,但那些有“菩萨心肠”、能做到一切可舍的人,尤为值得敬佩。
【佛语禅语第6句】:以诸法性空,故佛说诸法,皆从因缘起。胜义唯如是。(古印度)龙树《七十空性论》
【佛语禅语第7句】:或许,就在我快要把世界遗忘的一刻,而心中唯独不愿忘记,我的城你来过,恰似一首小诗的情韵,不经意间惹了我的爱恋。此时,冷月伴无眠,拈一缕文字里的情结,低眉相思处,一盏禅茶平淡了流年。若回首,记忆中青梅煮酒的往事,注定是桃花树下赏风听吟的一场曾经花事。
【佛语禅语第8句】:【智慧】只追求饮食男女的人,智慧是动物级的。以钱财名利为命根孜孜以求者,是下劣人的智慧。追求人类平安、福利、仁爱,是高尚人的智慧。追求佛菩萨的净土,智慧就是佛菩萨级的。
【佛语禅语第9句】:欲了世间尘劳,无须逃离世间,证悟一个动静一如,自然于淤泥中生出 莲花。今人难有静中用功的因缘,那就在闹中,时时提撕一句话头,话 头中无烦恼无菩提,好似手提一把金刚王宝剑,仗剑走天涯。
【佛语禅语第10句】:菩萨由身安故,获得心安。由心安故,息诸烦恼,远离一切所有盖障,于所缘境其心安住,如是便人于三摩地。舍利子。若诸菩萨成就此者。是则名为安觉分法。《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菩萨藏会
【佛语禅语第11句】:【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学佛人不要以消极的心态,为逃避责任和现实而选择修行,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愿意追求生命的觉醒之道而选择修行,毕竟在这一过程中,充满爱心和内心的觉悟是最大的收获。
【佛语禅语第12句】:谓无作者义、有因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作用义、无常义、有刹那义、因果相似摄受义、因果差别义、因果决定义,是缘起义。《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卷三
【佛语禅语第13句】:承认“金钱就是力量”,不等于信奉金钱万能。实际上,真正成功的人士,都会努力支配金钱,而不会甘心被金钱所左右。
【佛语禅语第14句】:【修禅要诀】眼光高远,直视佛心;动机纯正,直趣菩提;行为规范,妙与天然。偷心死尽,本地光明;万缘放下,一念相应;一念灵光,朗照大千;顿悟真心,万法圆彰;业尽情空,证体起用;当机立断,能所双亡;拈花悟旨,以心印心。念佛是谁问者知,参禅悟道几多时;明心见性无多事,回根尘亦不迟。
【佛语禅语第15句】:人活着,不应活得那么苦闷,人死了,不应死得那么伤感,哪怕生命只一朵花开的时间,也要像花一样灿烂地绽放,刹那永恒,只因我在瞬间感受到地久天长的味道。
【佛语禅语第16句】:人若执著自己的我相,就会变得傲慢起来,那么距离地狱就不远了;反之,能以谦卑平直之心待人,天堂就在眼前。——郑石岩
【佛语禅语第17句】: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唐)大珠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
【佛语禅语第18句】:生命就是呼吸,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无论如何尝试,你都无法逃避 人生,只要你活着,不管是在城市或在山林,你都必须面对它。
【佛语禅语第19句】:咸淡都是滋味,如果不用世俗的观点加以分别,都是自然的滋味,吃到嘴里,都能找到亲近自然的感觉,那么,吃什么东西都是一种享受。相反,有的人强调好吃,总想吃好吃的东西,到头来,尝过百味后,已经找不到好味了,吃什么都没滋没味,接下来还能享受到吃饭的乐趣吗?
【佛语禅语第20句】:有人寻找最好的生活,找来找去找不着。哦!原来最好的生活总是在生活之外。生活中的局限,无处不在;生活中的不完美,随处可见,生活中的无奈,你无路可寻。生活之外的生活呢?就全凭你的体会、体验、体悟了。有了体会、体验、体悟,最好的生活原不在生活之外,而是在你自己的心中。一觉真法师
【佛语禅语第21句】:佛说:为何说小因可生大果?好比微细种子,可以长出硕大果实,所以说小因可生大果。小事没有看起来那么小,一粒微小的种子,可能长成一棵大树,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促成大事的原因。
【佛语禅语第22句】:忿怒瞋法生,常如害怨敌,虽生即无住,成就最上法。《秘密集会根本续》何谓菩萨能持忍辱?佛言:见心相念念灭。《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瞋心皆如如。……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梵网经》卷上
【佛语禅语第23句】: 人心的距离越大,世界就越复杂。人心的距离拉近了,世界就变得简单 了。简单从人心开始。
【佛语禅语第24句】: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疾。“四十华严”卷十一
【佛语禅语第25句】: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佛语禅语第26句】:佛教的真理犹如明灯,将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并启迪心灵的智慧。跟着真理的脚步,让我们来一趟菩提之旅吧!这一定是一个寂静与安详的旅程。
【佛语禅语第27句】: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伤他,还要能嵌在对方的心头上。
【佛语禅语第28句】:时间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是否应该珍惜光阴,珍惜这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每一个当下,从而获得更加有意义、更加快乐的人生呢?不要以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一定会来,现在的永远不变。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所以不要牵挂过去,不要担心未来,活在当下、珍惜当下、把握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佛语禅语第29句】:聪明人看重自己得失之处,智慧人时刻谨守得失之心。粗衣淡饭,皆生欢心,利人利物,平心养心。
【佛语禅语第30句】:我们只有心无杂念,才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看穿功名利禄,看透胜负成败,看破毁誉得失,从而享受一份恬淡的幸福。
【佛语禅语第31句】:寺院不是特别远,但距上次去已时隔四年,忘了去时路,于子午大道一路口借问行人,方知就在前方五里处。载饥载渴至寺门,坐于小吃摊前,左一碗擀面皮,右一碗浆水鱼鱼,感叹还是农家东东实诚。传说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迈左脚经右门步入净土祖庭,闻香聆禅,木鱼声声,引心入幽静。早安,小屁孩。
【佛语禅语第32句】:劫难,是安很喜欢的词。也许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禅,也是无止尽的劫难,可是佛他不告诉我们,我们要经历多少才肯放过我们,他总是高高在上,笑而不语。
【佛语禅语第33句】: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待,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坛经·机缘第七》
【佛语禅语第34句】:对自己要自制,即要自我克制,对别人要宽容,即要宽厚待人。这两个方面都做得好的人,必定是快乐、有福气的人。善待自己不是自私,恰好相反,这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指你将美好的自己、美好的生命绽放出来,而不是将枯萎的你牺牲出去。
【佛语禅语第35句】:佛教追求的是“物我两忘”,认为人人具有佛性但却成不了佛的主要原 因就是执着于“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的观念太重。现实社会中, 虽然不至于忘了“我”,但至少该淡化“我”,不要事事以“我”为中心, 也不要执着于“物”,这个“物”就是功名利禄。
【佛语禅语第36句】:我们感谢天,感谢地,感谢父母,感谢食物,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并使生命得以维持。人一旦懂得感恩,心就会平和下来,因为感恩者知道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谦卑地面对自然。
【佛语禅语第37句】:一切法从心想生,当我们修正“心想”,心怀正念,积德行善时,将会事业成功,社会安定,宇宙和谐,天下太平。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身修好,不把自己的心修正,天灾人祸是绝对不能避免的。同时,我们还在消耗我们身上的福报,身上的场态长期处于负能量,我们便会招惹是非与小人,事业也很难成功。
【佛语禅语第38句】:愚人除境不忘心,智者忘心不除境。不知心境本如如,触目遇缘无障碍。——《莫龙祖心禅师》
【佛语禅语第39句】:真正的财富在哪里?在我们的心里。心里生起智慧,智慧就是我们的财富;心生知足,知足就是我们的财富;心生惭愧,惭愧心就是我们的财富;心生禅定,禅定就是我们的财富。在心外找找财富,那是大错特错也,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源。有句禅诗写得好,大道不从心外得,一片闲云人间来。
【佛语禅语第40句】:在家逼迫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若虚空,自在无为离系着。《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
【佛语禅语第41句】:无明毕竟空故,不能实生诸行等。无明虚妄颠倒,无有实定,故无法可灭。(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六十五
【佛语禅语第42句】:佛说:恶人听见有善人做善事,故意来扰乱,你要自己冷静,不要嗔恨和责骂。那个来扰乱你的人,不过是自找麻烦。
【佛语禅语第43句】:在佛家看来,世间并无小事,即便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也要付出最大的努力。
【佛语禅语第44句】:若有供养发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须陀洹至阿罗汉果,名供养僧。《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
【佛语禅语第45句】: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物常常塞满了我们的头脑,经验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平时摸索,思路开阔才不会钻牛角尖。当然,思路开阔也需要以知识做底蕴,形成一种习惯,它不是短期可以速成的。
【佛语禅语第46句】:噶举祖师帝洛巴大师对那诺巴祖师说:“那诺巴,束缚你的不是显现本身,而是你对显现的执著。”每当我遇到各种景象而产生执著时,都会忆念这句窍诀来调伏自己的内心。
【佛语禅语第47句】: 古人讲: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就是烦恼。自找烦恼,有时是 由于不能谅解他人。往往一句无意之中说出来的话,自找烦恼的人听了就 对号入座,以为是在讽刺挖苦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烦恼起来了。时间 久了,最后可能会来一个总的爆发,打起架来,甚至弄出人命案来。
【佛语禅语第48句】: 人之于世本来就渺小脆弱,可还是经常自我膨胀,缺乏清醒的自我定 位,这往往是造就太多遗憾的根源,于是挫败在所难免。面对失败挫折你 得学会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对挫败者的一剂良药,是人生的另一种坦 荡,是一种成熟后的胸怀。
【佛语禅语第49句】:一个人想要成佛,应该在信仰佛、法、僧三宝的前提下,首先以做人开始,由道德人手。在做好人和遵守道德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建立菩萨的功德和诸佛的境界。做人失败,越学佛越容易学偏;道德缺失,越修佛越容易修邪。噶举祖师刚波巴大师说:“若不如法而行,仍种下因为佛法反而堕落恶道的因,实在无益。”
【佛语禅语第50句】:传说,唯有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才能在这苦海中普度众生,让你顺利地到达幸福的彼岸。
【佛语禅语第51句】: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被种种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净慧
【佛语禅语第52句】:了知自身,观心数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软相、坚相,知已能除,犹如金师善知冷热,不令失所。乐甘露味,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犹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优婆塞戒经》卷七.禅波罗蜜品
【佛语禅语第53句】: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不坏受想行识故观识无常。不作如是观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罗蜜。《小品般若经》卷三
【佛语禅语第54句】:我们并没有贤明的心,不愿意听善知识的教言,这时,病便不可少。“修行人,无事常带三分病”,此话极有道理。病,随时在身,不能回避,不能驱离,如同报警红灯,提示我们:“错了!”出家人独身、素食、起居有节,所得的病,多数与心性有关。
【佛语禅语第55句】: 可以不仁,但不可以害人;可以寡义,但不可以弃义;可以 薄礼,但不可以无礼;可以弱智,但不可失智;可以少诺,但不可以 背信。这是最起码的做人底线。做人要有底线,没有底线容易堕入深 渊。这个底线的标准可以不一样,但不能没有,否则人世间岂不到处 是鬼魅,形同地狱?
【佛语禅语第56句】: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出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明)莲池《竹窗随笔》
【佛语禅语第57句】: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达摩大师悟性论》
【佛语禅语第58句】:未来的还没有来,过去的已经过去。如果每一个当下我们都不抓住,不去认 真对待,总想着看不见的明天或已经远去的昨天,我们就会永远生活在紧张 和失落中。
【佛语禅语第59句】:人生如舞台,有人一生劳苦,有人先苦后甘,也有人先甘后苦,如何论断谁最幸福呢?只有充满爱心的人最幸福!
【佛语禅语第60句】:通俗地讲,气场就是一个人的气质,表现为权威性、魅力、风度、影响力等,是一个人身、心、灵所散发出来的能量圈。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这个人看上去很有气场,某某人很有气质、很有煽动性、比较有魅力,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气场能量对外释放的一种结果,它们都是气场的一部分。
【佛语禅语第61句】:认真看待生命,并不表示要我们住在禅堂或古老的寺院,终日禅坐。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赚钱过活,但切勿受朝九晚五的生活束缚,而不去探找生命的深层意义。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求取平衡,发现中道,不要过分膨胀自己,要越简单越好。找得生活快乐平衡的关键就在简朴。
【佛语禅语第62句】:若有菩萨心坚固,久处生死无疲厌,彼当具足普贤行,得佛功德无能坏。“四十华严”卷四
【佛语禅语第63句】:益人终自益,害人终害己。往往世上事,毕竟便可见。任君使尽千般 计,直至无常不清心。一切外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只是一场因缘 而已。
【佛语禅语第64句】:于一事中专心修习,无不成办。《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已,如实观察。《杂阿含经》卷三,第57经
【佛语禅语第65句】:(五)善养生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快。《法句经》卷下,泥洹品有食有命,有命有身,有身有道。无食无命,无命无身,无身无道。《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上
【佛语禅语第66句】:烦恼,没什么大不了。我们生活在尘世中,什么人都可能遇上,什么事都可能碰上,会有人说你好,也会有人说你不好。但只要我们做人做事问心无愧,就不必执着于他人的评判。
【佛语禅语第67句】: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要想把产品或自己推销出去,大可不必在乎别人的态度。在生活中批评指责我们的,往往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和最好的朋友,他们的话对我们也是最有益的。最重要的是分清利害,认清自我,完善和提升自我。
【佛语禅语第68句】:禅心生,道乃正;禅心定,人自在。悟禅,是人生清醒的一开始。禅机寓于万象之中,要用心领悟;万象皆是禅机的昭示,不要亵读。善是禅的根本,学会用微笑迎接困境,学会用宽容包容残缺。生活总是在我们最软弱的地方给我们重击,令我们成长。坐亦禅,行亦禅,禅意人生,福在其中。
【佛语禅语第69句】: 夜晚已经过去,太阳已经升起,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噩梦,晨 风都会为我们抚平。那些已经逝去的生灵,是我们必须活着的原因, 在这个速度的时代,天灾和人祸总是并行。是哪一只手制造了夜晚的 。晾悚?生命之轻何以变得愈发不能承受?早晨醒来的人们,在继续上 路的同时,要学会叩问!
【佛语禅语第70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在定。——《达摩大师悟性论》
【佛语禅语第71句】:世间人要想得个功名,尚需十年寒窗、忍辱负重,若要明心见性、成佛作祖, 更非易事。参禅,在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之前,再大的阻碍再大的诱惑 都要克服、斩断,己心不明,力不可竭。尤需自警的是,不要自封及第 状元,不要冒充开悟宗师,不老实用功,却走上祸己祸人之不归路。
【佛语禅语第72句】:至简至淡是一种大辩若讷的成熟,是一种超脱无我的禅心,它不是简单的无为无欲;更不是甘于平庸,不思进取,它是对物欲事理的一种适度取舍。有些事情不必沮丧,更不必在意,心态端正哪里吃亏,浮云扰心何必认真,人生往来于世间,浮世悠悠,心机重憔悴,无心生洒脱。
【佛语禅语第73句】:我们越时常想着沉重的负担,就越会觉得负担越沉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把心思转移一下,不再时时关注身上的负担,就会忽视了它的存在,从而使自己变得轻松。
【佛语禅语第74句】: 今天我冷漠了吗?我喜欢别人对我的冷漠吗?如果每个人每 天临睡之前都能这么自问一下,明天的太阳升起之后,这个世界会不 会热一些呢?我如果热不起来,又有什么理由希望别人热起来?我如 果不冷漠,这个世界再冷漠不是或多或少也有些温度吗?当我们责怪 别人冷漠的时候,我们自己可能并不热。
【佛语禅语第75句】:理若无行,理终不显。依体起行,行必称体。由行证理,理无行外之理;由理显行,无理外之行故,要籍于解,方能起行称解,起行,行不异解,故解行不二。次以智是理用,体理成智,还照于理,智与理冥,方日真智。则理、智无二。(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
【佛语禅语第76句】:“不圆满”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承认的事实,但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其实缺陷和不圆满也是一种美,太过一帆风顺、太过于完美,反而可能令我们感到腻烦、心生厌倦而不懂珍惜。
【佛语禅语第77句】:悲苦其实来自内心,我们自认为悲苦,生活才处处笼罩着愁云。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时时富足,就不会沉浸在哀叹抱怨之中。
【佛语禅语第78句】:人生在世的确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追求功名者,得到了放不下,即使得到了也不满足;追求财富者,财富等身也不满足;追求美满生活者,得到了又怕失去……这些重担与压力,使很多人活得非常艰难。
【佛语禅语第79句】:【天天禅语】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师而解脱,身躯之病因良药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觉醒。
【佛语禅语第80句】:一个人怎么能相信诸佛净土,而且煞有其事地以求往生呢?确实,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只能说他们不是人,或者不是正常人。譬如蚂蚁才不会对人类城市建设感兴趣,讨论如何建设城市、如何分配住房的只有人类自己。整天说着净土往生的人自然只是净土的一类。
【佛语禅语第81句】:印光大师说:“学佛的秘诀在于诚与敬。”诚就是真诚、不虚伪、不做作、不怀疑、有信心,即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佛语禅语第82句】:佛教主张悲悯众生,提倡布恩施惠。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也不应该有物我之分别。世人都受欲望驱使,追求名和利,自己寻找了无尽的烦恼,这是本性清欲的迷失。佛法主张人要一心向善,对任何事物都要怀有一颗慈悲之心,人生也会因此而得益。
【佛语禅语第83句】:【佛心禅语】 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什么人可以做到自始至终皆是胜利 者。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知不知错。
【佛语禅语第84句】:譬如路旁树,暂息非久停,车马及妻儿,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鸟,夜聚旦随飞,死去别亲知,乖离亦如是。《佛说无常经》
【佛语禅语第85句】:“罪”和“过”,都是不好的行为,区别在于动机,有意造作的叫罪,无意造作的叫过。相对来说,过比罪轻。
【佛语禅语第86句】: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上,这种宗教意识来源于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若问哪种宗教可以应付现代科学进展的需求,那么这个宗教便是佛教。(美)爱因斯坦
【佛语禅语第87句】:虽舍小杂乐,当得清净大乐;舍颠倒虚诳乐,得实乐;舍系缚乐,得解脱乐;舍独善乐,得共一切众生善乐。(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八十五
【佛语禅语第88句】:人们的行为,受习惯支配,而习惯的形成,源于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一个对别的事满不在乎,只在意喜欢的、“重要”的工作的人,可见还没有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根源在于没有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只有端正态度,改善价值观,才能真正事业有成。
【佛语禅语第89句】:有一首禅诗这样写道:“刀山剑树为宝座,龙潭虎穴做禅床:道人活计原为此,劫火烧来也不忙。”在刀山剑树中安然静坐,于劫火烧来时仍能静定参禅,这是一种非凡的修行。
【佛语禅语第90句】: 我们都希望自己健康,却又常常成为自己健康的杀手。这个 杀手非常懒惰,总是用久坐不动的方式阻滞身体的血液循环;这个杀 手没有生活规律,作息时间从不固定,也不记得吃早餐,而且一直有 不良的饮食习惯;这个杀手非常忧郁,人生里几乎没有晴空,生命中 充满阴霾,胸怀非常狭窄,并且脾气粗暴。
【佛语禅语第91句】:如果以达观的心态面对死亡,就不会看到令人恐惧的无常鬼。看见无常鬼的人,是因为他仍未觉悟,心中装着无常鬼。明白了生死的真谛,就能以一种达观的心态面对生死。若能由生到死都无忧无惧,无牵无虑,这样的人生将是何等潇洒啊!
【佛语禅语第92句】:出家之人则有二种不净污心,何谓为二?一者读诵世间文章外道诸术,二者多蓄诸好衣钵种种服饰。又出家人二种坚缚,何谓为二?一执着缚,二供养缚。又出家人二种障法,何谓为二?一者亲近白衣,二者憎恶善友。又出家人有=种垢,何谓为二?一者忍受烦恼,二者求诸檀越。《大乘宝云经》卷七
【佛语禅语第93句】: 自卑的另一面是狂妄自大。山脊分水是因为它高傲,山谷蓄水是因为 它深沉。做人也一样,不要目空一切,要谦虚。大凡骄傲之人,常常只会 看到自己的长处,并把它推向高峰,刚愎自用,任何意见都听不进去,这 时,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佛语禅语第94句】: 我总有一种冲动,让自己变成一个巨大的容器,并用它来收 集朝霞、晨风和鸟语。然后,将这个珍贵的容器送给我热爱的人,让 他们在风雨的人生路上随取随用。如果真的可以,我的生命便被赋予 了永恒的美好,我所热爱的人生活中从此也不会再出现阴霾,灿烂和 快乐将一生拥裹着我们。
【佛语禅语第95句】:我们只会鹦鹉学舌,弥陀只要我们鹦鹉学舌。鹦鹉学舌,即得往生,这才是我们学得来的。
【佛语禅语第96句】:【天天禅语】爱惜生命并非计较寿命长短,而是应时时提高警觉,把握分秒利益人间。
【佛语禅语第97句】: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佛语禅语第98句】:坚守一份情,一份爱,等一个前世约好的人。等续还了这份情,再去与佛同修。修得一颗平常心,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语禅语第99句】:【好心化行动】 有人说“心好就好”,但是徒有好心,如果不去化为行动,就不能成 就好事。世间没有一件容易办成的事,但也没有一件办不成的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70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