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禅的经典文案
【佛语禅语第1句】:【禅语人生】以爱才能赢得爱,以恨不能赢得爱;以敬才能赢得敬,以嗔不能赢得敬。
【佛语禅语第2句】:你的身体尽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
【佛语禅语第3句】:在生理上,我们要照顾身体的健康,适度地注重营养的调摄,但以知足适量为原则,不要被口腹之欲所役使。
【佛语禅语第4句】:我们必须确知:人只要是活在错误当中,他也不得不活在烦恼当中。而人最大的弱点是姑息自己、苛求别人。——耕云先生
【佛语禅语第5句】:【佛心禅语】做人的心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我们不能只为了瞬间的喜悦而去不顾一切地追求,不能只为了一己之利去争。
【佛语禅语第6句】:【禅心佛语】人我相处之道,靠生活教育来训练;自我提升之道,靠思想教育来启发。
【佛语禅语第7句】:【佛心禅语】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佛语禅语第8句】:【禅心佛语】佛曰:心在俗世中,不动不伤。人曰:心在俗世外,不动即亡。
【佛语禅语第9句】:脸庞因为笑容而美丽,生命因为希望而精彩,若说笑容是对他人的布施,那么希望则是对自己的仁慈。
【佛语禅语第10句】:【禅心佛语】婚介中心:白玉尤有瑕,求人十全十美哪里遇;青春岂无限,择偶千挑万选几时休。
【佛语禅语第11句】:【佛心禅语】小和尚忽然觉的,自己似乎就要领会到一些什么东西了,于是连忙磕头说:“和尚慈悲,求师父教我。”
【佛语禅语第12句】:【心灵禅语】不执于苦时,苦就渐渐远了。不执于乐时,乐就渐渐近了。菩提绽放,明心了了,就给世界一个微笑,一份善意,一份担待,一份宽容吧。
【佛语禅语第13句】:欲能缚世间,调伏欲解脱,断除爱欲者,说名得涅槃。《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1010经
【佛语禅语第14句】:【禅心佛语】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佛语禅语第15句】:【禅心佛语】聪明的人尊重别人对自己的爱,愚蠢的人伤害爱自己的人。
【佛语禅语第16句】:【禅语人生】我们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们过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异冲力,把我们带得晕头转向;到最后,我们会感觉对生命一点选择也没有,丝毫无法作主。
【佛语禅语第17句】:【禅心佛语】孤独是人生最简约的风景,在人生这部书中或许只占寥寥的几页,却展示了生命中最丰富的情感,最深刻的思想,因而又是如梦一般最动人的景致。
【佛语禅语第18句】:【经典佛语】“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佛语禅语第19句】:【禅心佛语】想到说到而不去做到、是务虚而不务实,对自己又有何益呢?自古成事者做到才是根本。
【佛语禅语第20句】:【佛心禅语】以认识烦恼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降伏烦恼让安定的心稳同,以根除烦恼让稳同的心发挥功用。
【佛语禅语第21句】:自信不是自大,自信也不是自恋,自信实际上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大学问。
【佛语禅语第22句】:保持心地清净、平等,这就是真正的净士,心净则土净,真正的净土是在心里。
【佛语禅语第23句】:【禅心佛语】另一个是「爱别离苦」,就是他所贪爱的东西变坏了、丢失了或他亲爱的人离开他、去世了,他就觉得非常伤心。
【佛语禅语第24句】: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人不像驴马,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才是见到无相的真谛。
【佛语禅语第25句】:【佛心禅语】于是他告诉睦州道:“早承激劝问法,累蒙和尚赐棒,自恨障缘,不领深旨。今且辞去。”
【佛语禅语第26句】:【禅心佛语】僧人乃人天导师,三界模范,当以教养心、以律严身,以维护党的尊严为前提,以奉献社会为人生大用。
【佛语禅语第27句】:挣出爱欲缠索:我们应在平实的生活中,安分守己,量力而为;不可盲目、空洞地追求欲念。
【佛语禅语第28句】:父母是孩子的“模’’,老师是学生的“样”;以好模样,培育孩子正确的人生观。
【佛语禅语第29句】:【禅心佛语】楞严经: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佛语禅语第30句】:【禅心佛语】什么是吉祥圆满?身心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就是吉祥圆满。
【佛语禅语第31句】: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就能祥和。
【佛语禅语第32句】: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维摩经》卷中,问疾品
【佛语禅语第33句】:【禅心佛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命的因素,一刹那,一刹那地走向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将来,但是都要必须面对的将来——死亡——生命的一个终点站。
【佛语禅语第34句】:已舍于重担,不复应更取。重担为大苦,舍住为大乐。《杂阿含经》卷三,第6514
【佛语禅语第35句】:【禅语人生】有无一般:有固然很好,无也非常丰富,真空生妙有,从“无”之中可以生出千万个“有”。
【佛语禅语第36句】: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平等,既是如此,我们就都无权剥夺、破坏其他众生的生存权利,这也是慈悲的佛教徒首先应该做到的。
【佛语禅语第37句】:【禅心佛语】生活的所有考验,恰恰是活在人间的一种内涵,用一种活泼的心态去善待生活,得失一段缘,来此一百年。看破的心闲,迷惑的空忙。
【佛语禅语第38句】:【禅心佛语】三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过去,忘记恩怨。四个拥有:无论你有多弱或多强,一定要拥有真正爱你的人,拥有知心朋友,拥有向上的事业,拥有温暖的住所。
【佛语禅语第39句】:【佛家禅语】因为太期盼结果,所以往往忽略过程;因为忽略过程,所以往往失去结果。
【佛语禅语第40句】:人出生时,是一身赤裸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带而赤裸裸地走!
【佛语禅语第41句】:学道须具大勇猛心,立决定志,不顾生死,不计成败,始有相应分。(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佛语禅语第42句】:【禅语人生】我们虽拥有肉体但并不是拥有生命,真正的生命是来自那永恒的智慧。
【佛语禅语第43句】:【禅心佛语】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
【佛语禅语第44句】:【经典佛语】“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豹,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这无一不说明了放下的力量所在。同样也说明了放下的快乐所在。
【佛语禅语第45句】:一个人做错事是难免的,但是若一而再、再而三地说“错话”,就不可原谅了。
【佛语禅语第46句】:【禅心佛语】强摘的水果不甜,强求的姻缘不圆,万事若能随缘,离解脱的日子已经不远。
【佛语禅语第47句】:同样的,一个人若缺乏高尚的品格,即使获得殊胜的法教,并专心念佛,也无法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与护佑,更无法成就圣者的任何境界。
【佛语禅语第48句】:【佛心禅语】帮助别人要看自己的能力,还要看对方的贪婪程度,要多做雪中送炭、渴中送水的事,少玩虚的,否则你就假装什么都没看到。
【佛语禅语第49句】:佛说,当凡夫执著于五蕴假合之身为我,其实那是妄我,要像佛那样具有八大自在之我,才是真我。你虽然不能和佛相比,但你却可以努力根除身上的妄执。
【佛语禅语第50句】:【禅心佛语】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多少人为了名利终其一生,世人能做到舍弃名利的又有几个呢。
【佛语禅语第51句】:【佛家禅语】与人结好缘,句句话都是法;与人结恶缘,句句话成是非。
【佛语禅语第52句】:【佛心禅语】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
【佛语禅语第53句】:【禅语悟道】不杀害生命,不欺蒙众生,只愿利益有情。轮回中的一切芸芸众生,皆是往昔曾做过我们的大恩父母。
【佛语禅语第54句】:此心经常浸润在慈悲里,才能生起利他的情怀。(宋)冈波巴《宝鬘集》
【佛语禅语第55句】:所谓的烦恼并不是在人的生活物质中做标准,而是心境状态分别,人如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佛陀的格言》
【佛语禅语第56句】: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
【佛语禅语第57句】:每个人走入社会的时候,都想好好成就自己的事业,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呢?这不仅仅是个人惰性的问题,更有机遇与资源的关系。所以有些人成功了,而更多的人失败了。
【佛语禅语第58句】:【禅语人生】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很多时候发现我们缺的不是钙,而是爱。
【佛语禅语第59句】:【禅语人生】在社交场合,必须注意仪表的大方整洁。在社交活动时,适当地修饰与打扮是应该的。切忌疲疲沓沓,不修边幅。
【佛语禅语第60句】:不求身体健康,只求精神敏睿——生命有限,慧命不灭;不求福寿安康,但求精神充足、智慧明睿,把握时间利益人群,充实人生使慧命长存。
【佛语禅语第61句】:【禅心佛语】所谓稳定的修行,是在每一个姿势中——不论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
【佛语禅语第62句】:若说第一义谛有我是为身见,若说世谛无我是为邪见。(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一
【佛语禅语第63句】:【愿力并行】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佛语禅语第64句】:【禅语人生】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识心本,种种妄缘,不修正念,故即憎爱心起。
【佛语禅语第65句】:只有自觉安宁,摒弃身心的各种苦迫,才能从习以为常的思考与行为模式所带来的束缚中超脱出来。
【佛语禅语第66句】:【心灵禅语】何为菩提心?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知见心是,无染着心是,恭敬心是,无分别心是,清净心是,平常心是。菩提心者,佛教徒之根本,觉悟人生之基础。
【佛语禅语第67句】:【禅心佛语】时时思及人生岁月匆匆,何必汲汲营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无常的一切。
【佛语禅语第68句】:【禅语人生】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
【佛语禅语第69句】:【禅心佛语】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语禅语第70句】:【禅心佛语】慈悲做事,意味着宽容。宽容别人的过错,宽容别人的无礼,宽容别人的冒失。然而,宽容不是纵容,佛家讲因果报应,毫厘不爽。所以说,随心所欲而不应逾矩。
【佛语禅语第71句】:若佛出世若佛不出,性相常住,是名法界,亦日如如。《胜天王般若经》卷六
【佛语禅语第72句】:【禅心佛语】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佛语禅语第73句】:观察一切法,悉从因缘起,无生故无灭,无灭故无尽,无尽故无染。于世变异法,了知无变异,无异则无处,无处则寂灭。《华严经》卷四十四,十忍品
【佛语禅语第74句】:外面的境界这么大,进入我们的心里却只剩下这么一点点,这样的心是不是有很多障碍呢?
【佛语禅语第75句】:【禅心佛语】生活里谁伤害了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能够尽快化解自己的愤怒。或者原谅。或者忘记。或者沉默。有办法就有活法。有佛法就有办法。
【佛语禅语第76句】:爱是人间的一份力量,但是只有爱还不够,必须要有个“忍”——忍辱、忍让、忍耐,能忍则能安。
【佛语禅语第77句】:【禅语人生】幸福感是看世界的心态,心态的转变会影响情绪,或悲或喜,或不悲不喜,幸福就是心灵觉得满足了。心若是杯,易满;心若是缸,难满。
【佛语禅语第78句】:【禅心佛语】开悟的人并不否认生灭而是当下将这一分生灭,转变为不生不灭的本性。
【佛语禅语第79句】:【禅心佛语】枯荣得失一笑去,沉浮坎坷不怨人。过往幻影空交集,心地活来是率真。
【佛语禅语第80句】:【禅心佛语】谎言定律:敢说自己从来没说过谎话的人,就是在说天下最大的谎话。
【佛语禅语第81句】:【禅心佛语】价值定律:得到之前和失去之后,你才会觉得她更有价值。
【佛语禅语第82句】:烦恼之恶钩,牵人不自在,犹如地狱卒,掷人人汤火。《菩提行经》卷三
【佛语禅语第83句】:四时不暂停,命亦日夜尽,壮年不久住,恐怖死来至。见于死生苦,而生大怖畏,舍世五欲乐,当求于寂灭。《别译杂阿含经》卷八
【佛语禅语第84句】:【禅心佛语】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语禅语第85句】:碧溪幽林,轻掬明月净红尘,醉沐清风听禅音。陪鹤伴琴,闲温诗酒煮爱恨,笑泯浮生葬古今。
【佛语禅语第86句】:【禅心佛语】你已在不知不觉中,止息了所有的计较与猜度,就像头脑里久住的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太太突然停止了唠叨。
【佛语禅语第87句】:【禅心佛语】人生之苦,苦于繁忙。忙财富、忙名利、忙着争抢,忙于计较得失荣辱。争来抢去终是空。简单的人,勤劳节俭,一切随缘而安。
【佛语禅语第88句】:【禅心佛语】佛教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宗教,它是很平常心的,真理就在你的四周围,只要一句话你好好地思惟,你就受益匪浅。
【佛语禅语第89句】: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日真如。(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九
【佛语禅语第90句】:【禅心佛语】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
【佛语禅语第91句】:【禅心佛语】人们常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来为自己不愿努力而开脱,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积极的思想几乎能够战胜世间的一切障碍。
【佛语禅语第92句】:【禅心佛语】多时候,不是父母不爱我们,而是我们没有一颗觉察到被人爱的心。
【佛语禅语第93句】:空自发愿,不如说行,欺诳众生,是名欺佛。复次,一切法中不如说行,是名欺佛。(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二
【佛语禅语第94句】:【禅语人生】唯独骗不了的,是自己的心,它总在你最没提防时,暴露你的喜怒忧愁。大悲无泪,大喜无声,大爱无言。身做好事,言说好话,心存好念。
【佛语禅语第95句】: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
【佛语禅语第96句】:【禅语人生】小强又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小和尚笑的更开心了,这次他拿一块石头丢过去,正好丢到汗巾上,然后指给小强“看到了吧?拿那个汗巾”。
【佛语禅语第97句】:如果你没有能力改变命运,那就想办法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结果,那就完善过程。
【佛语禅语第98句】:【禅语人生】我们对于佛法的道理学得越深,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平静,凡事我们就会越来越有智慧地去处理。
【佛语禅语第99句】:切勿将佛“神化”,盲目追求虚幻缥缈的假相,以致走火入魔,心不由己,如此不仅自误,也会误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72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