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论语中有关人生智慧的句子

【第1句】: 《论语》中关于修身养性、学会做人的句子

【第1句】: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第2句】: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即是说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第3句】: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参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这里用松柏比喻了那些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人。告诉我们危难之际,才能见真英雄。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或(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社会现象即面对着利害关系。特别是事变关头,才能真正识别君子的操守,同时也指出为人须如松柏之坚韧刚强,要经得起时间环境的考验。)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评析本段:后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第2句】: 《论语》中关于“智”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第2句】: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第3句】: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第4句】: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5句】: 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6句】: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第7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8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9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第10句】: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11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12句】: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第13句】: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第14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第15句】: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第16句】: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第3句】: 在论语或其他古代学者的著作中有关于修养和智慧的句子吗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第4句】: 求论语中有关为人处世的语句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白话)孔子说:能够自我反省,责备自己重,而责人轻者,怨恨自然远离了。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白话)孔子说:相处整天,言谈从未论及仁义,好使小聪明,专弄一些投机取巧的事,这种人实在难以教化啊!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白话)孔子说:君子一切皆求之于自己,小人一切皆求之于他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白话)孔子说:君子庄敬自处而无所争,与人和睦相处而不营私结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白话)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言论,就推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有过失,就连他的言论也不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这个字了,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白话)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言辞,但是话讲得很好听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一个仁人志士必定很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白话)孔子说:君子以他所说的话,超过他的行为为耻。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白话)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没有才能。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有人问:以恩德报答仇恨,如何呢?孔子说:那将如何报答恩惠呢?不如以公正无私报答仇恨,以恩德报答恩德。

【第5句】: 有关人生哲理的句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言者无 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祸兮福之所 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敏而好 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论语为政)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第6句】: 孔子主张智慧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7342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