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全文梗概与佳句理解
【第1句】: 《我与地坛》佳句赏析
【第1句】: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
赏析:文章提及的话是来自与一位作家朋友的对话。这正深深地与我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或许我也正是那位觉得低俗的朋友,人的最初的动机或许都是出于自己的父母,为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好好读书,必须奔波在尘世间,又或许,只有我们做出了一丝丝的功绩来,父母才能引以为豪。
【第2句】: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赏析:这是一句简单的逻辑推理,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是一句废话。但是我觉得正是这么一句话,这么一句不起眼的话让我和天坛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近,最后作者用缘份一词风趣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第3句】: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赏析:这一段是我钟爱的一段话,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黄昏下美丽的地坛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里是一片生机,即使是在傍晚十分,能背则背!
【第4句】: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批注:文章反复地用时间的印记来描绘图案,一年四季的声音与光影,千百来年的记忆与忘却,映衬着渺小而荒诞的生命过程,都是为了让我们“看见时间”。让我们从时间里,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变化,看到自己的一生。
拓展资料:
《我与地坛》是由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创作背景:
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第2句】: 《我与地坛》好句赏析
【第1句】: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
批注:文章提及的话是来自与一位作家朋友的对话。这正深深地与我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或许我也正是那位觉得低俗的朋友,人的最初的动机或许都是出于自己的父母,为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好好读书,必须奔波在尘世间。又或许,只有我们做出了一丝丝的功绩来,父母才能引以为豪。
【第2句】: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批注: 这是一句简单的逻辑推理,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是一句废话。但是我觉得正是这么一句话,这么一句不起眼的话让我和天坛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近。最后作者用缘份一词风趣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第3句】: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批注: 这一段是我钟爱的一段话。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黄昏下美丽的地坛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里是一片生机,即使是在傍晚十分。 能背则背!!!!
【第4句】: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批注:【第1句】:文章反复地用时间的印记来描绘图案,一年四季的声音与光影,千百来年的记忆与忘却,映衬着渺小而荒诞的生命过程,都是为了让我们“看见时间”。让我们从时间里,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变化,看到自己的一生。
【第2句】:同时,让我想到《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和小瞎子用琴弦来丈量生命的长度
【第3句】: 《我与地坛》的梗概
《我与地坛》的梗概: 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zhidao反思的优秀文章。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专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拓展资料: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属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7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