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2023很现实的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一打开我就陷入了回忆!

【谚语俗语第1句】:【亲戚远来香,隔房高打墙】(谚)指亲戚邻居都必须保持距离,不过热过近,才能持久。 也作亲戚远来香,隔壁高打墙。 亲戚远来香,近邻高搭墙。 亲戚朋友远来香。

【谚语俗语第2句】:【扳开竹子看梅花】释义:比喻看个究竟。例句:“小伙啊,我们嘴说无用,到地头再说,货到地头死!”“好!我们扳开竹子来看梅花。”

【谚语俗语第3句】:邻居叔叔说他妻子太懒散,他妻子反驳说:“我懒?你也不勤快呀!你这是自己一身白毛毛,反说别人是妖怪;鼻头高,眼窝洼,只看见人家看不到自家。”(山西·太原)

【谚语俗语第4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谚)记忆力再强,也不如用笔把事记下来可靠。指笔记胜过记忆。 也作好记性当不得烂笔头。 好脑瓜子不如烂笔头子。

【谚语俗语第5句】:【狗仗人势】释义:比喻依仗主子的势力欺负人。“人”又作“狼”。例句: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子,你又有几岁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在我们跟前逞脸。

【谚语俗语第6句】:爸爸性格倔强,做事说一不二;妈妈是火爆子脾气,得理不让。俩人常常“舌战”不止。奶奶说:“这过日子比树叶还稠,你俩天天石板上摔乌龟,硬碰硬,哪能行?”(河南·新安)

【谚语俗语第7句】:【葫芦牵到扁豆藤】释义:比喻东拉西扯。例句:“我非但算不得清,而且也呼不清,真是葫芦牵到扁豆藤。”

【谚语俗语第8句】:【好看千里客,万里去传名】(谚)看:看待,对待。千里客:远方来的客人。盛情招待远方来的客人,他们自会把你的美名播得更远更远。指爱好交友的人,美名会传播四方。 也作“好汉千里客,万里去传名”。

【谚语俗语第9句】:【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释义:比喻不看外表或形式,而从实际效果判断好坏。“白猫黑猫”又作“黑猫白猫”。例句:他自己也说不清,干脆挥挥手,装聋。而心里却自我安慰地说:“管他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谚语俗语第10句】:小林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正在学习的安安说:“快去看啊!那边有人在打架。”安安连头也不抬,低语道:“那边火烧山,和我啥相干?”(湖南·东安)

【谚语俗语第11句】:【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谚)指就像汲水的瓦罐往往会在井口碰破一样,久经战阵的将军免不了要战死在沙场。比喻本质脆弱的事物或常做危险事情的人迟早会遭到意外。 也作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 瓦罐不离井上破,强人必在镝前亡。镝(di):箭头。 瓦罐终须井上破。 瓦罐不离井上破。 瓦罐总在井边破。

【谚语俗语第12句】:表妹今天很不开心,愁眉苦脸的。妈妈见了,对她说:“高高兴兴精神好,烦烦恼恼人病倒,天天开心才不易老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13句】:孔夫子出门——三思而后行

【谚语俗语第14句】:【摆阵势】(惯)指拉开架势,准备较量。

【谚语俗语第15句】:【邮票齿】孔现在寄信时,将买来的连在一起的几张邮票用手一撕,所需的邮票就会顺着齿孔掉下来,且邮票不仅不受影响,反而因齿孔部位的半边齿印排列整齐而更加美观,使用起来很方便。那么,它是谁发明的呢? 1848年,伦敦市中心的一家酒店来了一个记者,他一面饮酒,一边撰写当天的通讯稿件。当他把写好的稿件塞人信封,准备贴上邮票时,却找不到裁邮票的剪刀。迫于无奈,他从衣襟里取下一枚小别针,在两枚邮票的空隙处用别针尖刺了一连串均匀的小孔,然后轻轻撕开,竟然十分整齐美观。做者无意,观者有心。坐在记者对面的亚瑟·亨利,心中暗想,假如能发明一种打孔机,在每枚邮票的四边都打上小孔,那么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结果他真的发明了打孔机,自此,齿孔邮票问世。

【谚语俗语第16句】:蜈蚣遇到眼镜蛇——个比一个毒

【谚语俗语第17句】:【鸡蛋壳儿里发面——没有大发头儿】(歇)发头儿:本指发酵程度,转指发达、发展程度。指没有大的发展前途。 也作“鸡蛋壳儿发面——没多大发头儿”。

【谚语俗语第18句】:【冷水泡茶——无味】(歇)本指冷水泡不开茶叶,喝起来没有滋味;转以形容话语或文章等很平淡,没有意味。 也作“冷水泡茶——没味儿”。

【谚语俗语第19句】:【 草怕严霜霜怕日】指一物怕一物。浩然《艳阳天》:“草怕 严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这一回,有人整他了,他就 要垮台了。”

【谚语俗语第20句】:河鱼下海——不知深浅

【谚语俗语第21句】:【衣裳】“衣裳”指一年四季能穿的所有衣服,都叫衣裳。最初的衣裳应该是树叶与兽皮连在一起的“围裙”。后来传说黄帝创上衣下裳,即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到有文字记载时,我国的服装样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时期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装。到春秋战国时,这种上衣下裳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就是说这一时期男女还都穿裙子。《诗经》中多次提到有“麻”(衣领)的新式服装,以及“袍”(一种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做被的长式衣服)、“裼”、“裘”等儿童褓衣和皮衣。可见,当时人们的衣着已十分可观了。

【谚语俗语第22句】:背靠背走路——各奔东西

【谚语俗语第23句】:【 两条腿走路】互相配合,效率高。成语:双管齐下。夏衍 文章:“我们一向主张两条腿走路,就是既要大力提倡演现 代戏,又要整理、加工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

【谚语俗语第24句】:【春己卯风树头空,夏己卯风禾头空,秋己卯风水里空,冬己卯风栏里空】释义:春季己卯日起风,树上无花叶;夏季己卯日起风,不结禾实;秋季己卯日起风,水中无鱼虾;冬季己卯日起风,栏里无六畜。谓四季己卯日起风,预兆无所收获。例句:春己卯风树头空,夏己卯风禾头空,秋己卯风水里空,冬已卯风栏里空,古人总结的自然规律,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

【谚语俗语第25句】:【春雷第一声】一年中最早的雷声。指初次爆发,创举。 梁斌《红旗谱》:“他像埋在土里过日子,今天一提起春兰的 事,他的心再也在土里埋不住了。像二月里第一声春雷,轰 隆隆地敲击着他的胸膛。”

【谚语俗语第26句】:黄河向东流——百折不回

【谚语俗语第27句】:【看准狍子再搂火】释义:搂火:开枪射击。比喻看准对象,摸清情况后再进攻。例句:二雪冲出门:“大骆驼,你看准狍子再搂火!心邪歪胡放炮也不怕缺德损寿!”

【谚语俗语第28句】:黄雀碰到百灵鸟——雀碰雀(巧碰巧)

【谚语俗语第29句】:【卖不了的秫秸——戳那儿了】(歇)秫秸:去掉穗的高梁秆。戳:本指竖立放置,转指站。形容人受到冷遇,晾在那儿或愣在那儿。

【谚语俗语第30句】:一天,我跟爸爸去锄地。我问爸爸庄稼为什么要锄,爸爸说:“麦收一盘耙,秋收一张锄。”(河南·商丘)

【谚语俗语第31句】:【歪竹子节多】指人品不好,容易产生麻烦,惹是生非。杂 文集《歪竹子节多》:“好竹子节少,歪竹子节多。过日子,我 看也是一样的。”

【谚语俗语第32句】:【丁是丁,卯是卯】(惯)丁:天干的第四位。卯:地支的第四位。丁卯不能混为一谈。一说丁卯谐工艺制作中的“钉铆”。钉,榫头;铆,铆眼儿。钉和铆的尺寸错了,器物便安装不成。形容对事认真,一丝不苟,毫不含糊。 也作“钉是钉,铆是铆”。

【谚语俗语第33句】:鹅卵石掉刺蓬——无牵挂;无牵无挂

【谚语俗语第34句】:【路子宽】(惯)比喻门路多、关系广。 也作路子野。 路子广。

【谚语俗语第35句】:【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谚语俗语第36句】:【城墙上跑马——难掉头】(歇)本指难以掉转马头往回跑,转指面临困境,难以退缩或走回头路。

【谚语俗语第37句】:【盲人敲鼓——瞎打一气】(歇)打:本指敲打,转指打仗。指打仗没有明确目标,乱打一通。

【谚语俗语第38句】:弟弟吃饭总怕吃不饱,老是把碗盛得满满的,可又总是吃不完就放了筷子。妈妈说他是“眼睛大,肚子小——肚饱眼睛饥”。(广西·柳州)

【谚语俗语第39句】:自习课时,班主任见教室很乱,就批评说:“怎么这么乱,鸭子吵塘似的?”(江苏·丹徒)

【谚语俗语第40句】:盲人敲鼓——瞎打一气

【谚语俗语第41句】:【舌头不听使唤】说话结结巴巴,或说不出话来。老舍《鼓 书艺人》:“他想说点什么,可是舌头不听使唤,说不出话 来。”

【谚语俗语第42句】:妈妈不小心把饭撒了,爸爸正要说,就被妈妈笑着截住了:“大哥莫说二哥,脸上麻子一样多。”(云南·大理)

【谚语俗语第43句】:【 吃了空心汤团】受骗,希望落空。张春帆《九尾龟》:“等 到银钱到了他的手中,就是你吃了他的空心汤团,你也没有 什么法儿。”

【谚语俗语第44句】:【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谚)吠(fei):狗叫。一只狗见到形影发出叫声,许多狗听到叫声便一齐跟着叫。比喻人往往会在不辨真伪的情况下随声附和。 也作一犬吠形,群犬吠声。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谚语俗语第45句】:豆芽长得一房高一一还是个小菜

【谚语俗语第46句】:【好时是他人,恶时是家人】(谚)人在春风得意时,外人自会来百般奉承结识;到了逆境困厄时,全靠自家人扶持关照,共渡艰难。

【谚语俗语第47句】:【一肥遮百丑】(谚)指人的身体肥实就能遮掩生理上的其他缺点。 也借指有财有势的人,凭着财势就可掩盖自身行为的种种劣迹。

【谚语俗语第48句】:【王妈妈卖了磨——推不的了】(歇)王妈妈:泛指老婆婆。推:本指推磨,转指推托、推卸。指事情、责任等推卸不掉了。也指事情没有指望了。

【谚语俗语第49句】:【半路出家】“半路出家”这一俗语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佛教所说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幼出家,一种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种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成道以后称为“释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时候,已经通晓世间的一切学问,年龄稍长,见世界上人类和其他动物互相残杀,互相吞吃,循环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难免.感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痛苦,欲求一个解除苦恼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岁那年,他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修行,经历许多艰难困苦,决不灰心,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处,说法劝化他人。释迦牟尼如此说法,前后长达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岁涅槃。其实僧人大多数为半路出家,只有少数是在寺庙里长大,从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说法,被俗世借用转义,变成了半路转行。

【谚语俗语第50句】:【哪一炉香都得烧】处处求人,不能得罪人。西戎《在招待 所的日子里》:“如今办事,哪一炉香烧不到也不行!”

【谚语俗语第51句】:【仇人相见,分外眼明】心里记着仇恨,故特别注意对方。 明,也说:红。古华《浮屠岭》:“冤家路窄。正是仇人相见, 分外眼红。田发青不由地捏紧了双拳,差点就扑了过去。”

【谚语俗语第52句】:土地爷打城隍——管得宽

【谚语俗语第53句】:【露口风】(惯)指从言谈话语中透露出某种不为人知的信息。 也作漏口风。 透口风。

【谚语俗语第54句】:【红皮萝卜白心子】释义:比喻假装进步,表里不一。例句:谁他妈的要红皮萝卜白心子,可别怪我二光不讲交情。

【谚语俗语第55句】:【曹州兵备——管事宽】(歇)曹州:古代州、府名,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东明、菏泽、成武、曹县和河南兰考、民权等市县地,唐末黄巢起义于此。兵备:即兵备道,明代设在各省重要地方负责整饬兵备的道员。本指曹州地广,兵备道管的面很宽,转讥人爱管闲事或管事过多。 也作“曹州兵备——管得宽”。

【谚语俗语第56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谚)熊:窝囊,无能。当兵的无能,只是一个人,影响不大;将领无能,就会影响全军的战斗力。指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将领的指挥是关键。也泛指凡是领头人无能,事业就非破败不可。

【谚语俗语第57句】:【低头拉车,抬头看路】(谚)指拉车需要低下头使出气力,同时也要时时抬起头看清前边的道路。比喻做事既要踏实苦干,又要认准目标,明确方向。

【谚语俗语第58句】:【敲边鼓】“敲边鼓”比喻从旁协助,帮人说话。这个俗语源自打击乐——鼓乐。敲边鼓,是音乐表现手段之一。敲鼓,可以敲鼓心,也可以敲鼓边,两者音色不同,音量不等,可以造成鲜明的对比。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可以通通通地敲得电闪雷鸣,也可以笃笃笃地敲得蹄轻马疾,这才能体现出作品的饱满和丰富。京剧中有二出戏特别突出击鼓场面,一出是《击鼓骂曹》,另一出是《抗金兵》。两出戏都有敲鼓边的动作,尤其是《抗金兵》中的巾帼英雄梁红玉“击鼓助战”一场戏,演得淋漓尽致,敲鼓心和敲鼓边结合,敲得错落有致,节奏明快,鼓舞士气,一鼓作气,战胜了金兵。鼓乐以敲鼓心为主,辅以敲鼓边,音乐感更强,效果更好。所以,用“敲边鼓”比喻帮人说话,十分形象。

【谚语俗语第59句】:【岸上修船易,到得江中彻底沉】(谚)比喻问题要趁容易解决时及早解决,拖延会酿成灾祸。

【谚语俗语第60句】:理发的带补鞋——从头管到脚

【谚语俗语第61句】:【耗子见了猫】见“老鼠儿见了猫”。

【谚语俗语第62句】:【送上门的买卖主动出售】指事情出于主动自愿。明代 《西游记》:“他两个化斋来,一定寻师父吃;寻不着,一定寻 着我们门上。常言道:送上门的买卖好做。且等慢慢地捉 他。”

【谚语俗语第63句】:【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谚)指吃人家的饭,就得听人家安排。 也作“端人碗,归人管”。

【谚语俗语第64句】:菖蒲花儿——难见面

【谚语俗语第65句】:【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谚)只喝酒不吃菜肴就容易醉倒。

【谚语俗语第66句】:【 红口白牙跑舌头】谓好好的人却昧良心胡说八道。或 说:满嘴跑舌头/舌头跑出了牙关。成语:信口雌黄、信口开 河。刘绍棠《蒲柳人家》:“什么铁嘴?你红口白牙跑舌头, 马勺儿上的苍蝇混饭吃。”

【谚语俗语第67句】:士气不可辱,民意不可欺。

【谚语俗语第68句】:【前人踬,后人戒】(谚)踬(zhi):被绊倒。前边的人被绊倒了,后边的人就要提防戒备。喻指人要善于总结历史教训,加强防范意识。

【谚语俗语第69句】:【一手托两家】同时帮助两家。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 狗》:“大嫂一手托两家,既不向着你,也不向着他。”

【谚语俗语第70句】:下雨挑稻草——担子越来越重了

【谚语俗语第71句】: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背(辈)

【谚语俗语第72句】:【千里投名,万里投主】远道慕名而来。明代《水浒》:“三位 头领容覆:小人千里投名,万里投主,凭托柴大官人面皮,径 投大寨入伙。”

【谚语俗语第73句】:好帮好底做好鞋,好爹好娘养好孩。

【谚语俗语第74句】:【兵无粮自散】(谚)兵:指军队。 军队要是断绝了粮草,自然就会解体。指粮草是行军用兵的生命线,缺粮断草就意味着不战自败。

【谚语俗语第75句】:【 去年的皇历翻不得】皇历,指农历历书。它的节气不是固 定在某月某日,一年一个样子,隔年不适用。指不能按老规 矩办事。皇,也说:黄。孙犁《风云初记》:“去年的黄历,今 年不能使了。从脚下起,就得变个样儿!”

【谚语俗语第76句】:【摆龙门阵】我国西南部四川省等地方言,“摆龙门阵”就是聊天或讲故事的同义语。 “龙门阵”原本是古代打仗布阵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阵法。此阵模仿龙的活动方式,有龙头、龙身、龙尾,攻其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其余部分来接应,变化无穷.高深莫测。所以,“摆龙门阵”这一俗语借指故弄玄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人们平时交谈,说:“你那两下子我还不知道,收起你的‘龙门阵’吧。”后引申为比喻人们聊天或讲故事的内容千变万化,进而成为四川方言,指聊天讲故事。

【谚语俗语第77句】:【恶作剧】“恶作剧”的意思是故意捉弄他人,使他人难堪的行为。 “恶作剧”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盗侠》:“僧始扪中处,徐日:‘郎君莫恶作剧’。”讲的是唐德宗建中初年,有个叫韦生的人搬家到汝州,在搬家途中遇到一个僧人。韦生与这个僧人交谈甚欢,感觉非常投机。僧人问韦生:“我住的寺院就在前边不远的地方,到我那里坐坐,怎么样?”韦生爽快答应了。韦生跟着僧人走了十多里地,还没有走到。他怀疑僧人是盗贼,就偷偷地从鞋子里取出弹弓,弹射僧人的脑袋。开始时僧人好像没有感觉,韦生一连射了五次,他才摸着被射中的地方慢声说道:“郎君莫恶作剧(你不要这样开玩笑)。” 恶作剧之风一开,至今还有人变着法效仿,甚至还走出国门,专门设了一个“愚人节”。

【谚语俗语第78句】:【扯顺风旗】(惯)顺风旗:指船帆。 顺着风向扬起船帆。1比喻占有好条件,有某种优势,能占上风。2比喻顺着权势者的心意说话办事。 也作“打顺风旗”。

【谚语俗语第79句】:【顺风找牛,顶风找马】(谚)大风天里,牛要是走失了,顺着风向去找;马要是走失了,逆着风向去找。 指牛性喜走顺风,马性喜走逆风。

【谚语俗语第80句】:【先道断,后不乱】(谚)道:说。 指凡事先把条件讲清楚,事后就不会发生麻烦,纠缠不清。

【谚语俗语第81句】:擀面杖升云天一诽谤(飞棒)

【谚语俗语第82句】:【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见“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

【谚语俗语第83句】:【给根麦秸秆儿,就当拐棍拄】(惯)比喻误把别人的小恩小惠,当成是真心实意。

【谚语俗语第84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反映商店与顾客的一种关系,具有 优势者主动,无力者受欺侮。《新凤霞回忆录》:“旧时有句 话: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确实,我们剧种小,演员穷,就被 人家看不起。”

【谚语俗语第85句】:【无本难求利】(谚)指做生意要有本钱才能求得利润。

【谚语俗语第86句】:【出风头】(惯)指出头露面,显示或炫耀自己的才能。

【谚语俗语第87句】:【针孔里寻铜板】铜板,即铜币。谓获利甚微。类似的:针 尖上削铁。海外陈若曦《二胡》:“那种小玩意有什么搞头? 针孔里寻铜板,太没赚头了。”

【谚语俗语第88句】:【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谚)要想让佛法兴盛,除非佛门信徒能做到彼此敬重。指佛门信徒不互相拆台,佛法自然兴盛。比喻行内的成员能彼此尊重,该行业就必定兴旺。

【谚语俗语第89句】:我一边吃瓜子一边对爸爸说:“瓜子快要坏了。”爸爸笑着说:“要坏到肚里去了吧!”(江西·宜春)

【谚语俗语第90句】:【许愿在前,还愿在后】(谚)许愿:迷信者向神佛求福,许下某种酬答。还愿:向神佛实践自己的诺言。指许下的愿,要等见到实效,再去实践诺言。

【谚语俗语第91句】:家有一老,强似活宝。

【谚语俗语第92句】:吃米不记种田人——忘本

【谚语俗语第93句】:【 以毒攻毒,以火攻火】以相同的方法来对待。清代《红楼 梦》:“这个正好,就叫做‘巧姐儿’好。这个叫做以毒攻毒, 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依我这名字,必然长命百岁。”

【谚语俗语第94句】:前天,大伯给棉花打药不小心中了毒,多亏邻居用拖拉机把大伯送往医院,才使他脱离了危险。爷爷感慨道:“好酒好肉敬远亲,雷打火烧靠近邻啊!”(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95句】:【 郎不郎,秀不秀】郎官(宫中武官)不像郎官,秀才不像秀 才,意即不文不武,不像样子。成语:不三不四。明代《醒世 恒言》:“郎不郎时秀不秀,长衣一领遮前后。畏寒畏暑畏风 波,养成娇怯难生受。”

【谚语俗语第96句】:【一力降十会】(谚)十:多的约数。会:会武艺的人。一个人只要力气大,就可降伏多个会武功的人。指武功较量,体力大是基本条件。

【谚语俗语第97句】:【顺风行舟船易翻】(谚)比喻人在顺境中行事,往往多的是得意,少的是警惕,失败就很难免。

【谚语俗语第98句】:【 有志不在年高】年纪大了,只要有志气,仍能有所作为。 然《艳阳天》:“唉,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我现在 盘算的是出多少力,不是活多大年纪。”

【谚语俗语第99句】:【打黑枪】(惯)指在暗处向人开枪射击。 也作“打冷枪”。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9081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