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超经典俗语经典歇后语,谁看谁心动!

【谚语俗语第1句】:【没丝都有寸】(惯)丝:谐“私”。 指多少有些瓜葛、交情。

【谚语俗语第2句】:【有一搭没一搭】说闲话,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清代《红 楼梦》:“宝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鬼话,黛玉总不理。”

【谚语俗语第3句】:上坟烧纸钱——自家人哄自家人

【谚语俗语第4句】:【挂幌子】(惯)原指在店铺门外悬挂所卖商品的标志,比喻某种迹象显露在外表上。

【谚语俗语第5句】:风水先生的卜辞——阴阳都占(沾)着

【谚语俗语第6句】:【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学好不容易,学坏很容易。类似的: 学坏容易学好难。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治得了病治不 了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学好三年,学坏三天;我是 无力让你们人人修成正果的。”

【谚语俗语第7句】:【什么种子出什么苗】(谚)指农作物下什么种子,就会生长出什么苗。常比喻有什么样的父辈,就会有什么样的后代,或有什么样的领头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下属。 也作什么种出什么苗,什么葫芦画什么瓢。 什么葫芦开什么瓢,什么种子长什么苗。

【谚语俗语第8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谚语俗语第9句】:【不是吃素的】不吃素,则吃荤,需要油水。指敲诈,动武 等。清代《官场现形记》:“再加派去的委员亦并不是吃素 的,万太尊斟酌送些,他再借些,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了。”

【谚语俗语第10句】:【是真难假,是假难真】(谚)真的就是真的,不能变成假的;假的就是假的,不能充成真的。指真与假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不容混同。 也作是假不能真,是真不能假。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谚语俗语第11句】:【人拉着不走,鬼拉着飞跑】(惯)指责人不跟好人学,光跟着坏人干坏事。

【谚语俗语第12句】:懒驴子拉磨——打一鞭走一步

【谚语俗语第13句】:【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人在社会上磨练,能增长才干。 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缺点是有,那不要紧,克服了缺 点,这是优点。古语说得好: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你 们今天就好好儿检讨检讨吧!”

【谚语俗语第14句】:米筛子当玩具——耍心眼

【谚语俗语第15句】:看对象;不入耳;充耳不闻;一窍不通

【谚语俗语第16句】:【年三十放炮仗——响到一块儿】(歇)响:谐“想”。指彼此或众人所想的都一个样。

【谚语俗语第17句】:【鸟瘦毛长,人贫志短】释义:人在穷困时常常没有办法挣脱困境。也说“马瘦毛长,人穷志短”,意为人在穷困时,常常丧失志气。例句:春儿又好笑又好恼,忍不住骂道:“你常常—躯男子汉,不}旨望你养老婆,难道一身一口,再没个道路寻饭吃?”可成道:“贤妻说得是。‘鸟瘦毛长,人贫志短。’你教我那—条道路寻得饭吃的,我去做。”

【谚语俗语第18句】:【扯后腿】见“拉后腿”。

【谚语俗语第19句】:【一箭就上垛】(惯)垛:箭垛,即箭靶。一箭就射中了靶子。比喻一次成功,一拍即合。

【谚语俗语第20句】:【腊月生的孩子——冻手冻脚】(歇)冻:谐“动”。指动作不规矩(多指性骚扰)。

【谚语俗语第21句】:【兜肚断了带子——没得绊】(歇)兜肚:护肚子的内衣,上下都有带子束在身上。绊:缠束。指人不受约束了。一说“绊”谐“盼”,指没有盼头了。

【谚语俗语第22句】:【传言过话,自讨挨骂】释义:传递闲话,会招来咒骂。例句:“你可知‘传言过话,自讨挨骂’啵!所以今日之事,只发阿婶跟你谈谈有事,就莫向别人讲哕!”

【谚语俗语第23句】:【牛不吃水强按头】释义:比喻强迫人做不愿做的事,例句: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我不愿意,难道杀我的老子娘不成?

【谚语俗语第24句】:鸭脚上扣铜铃——响当当;当当响

【谚语俗语第25句】:【宁要一艺精,不要百艺通】见“百样通,不如一样精”。

【谚语俗语第26句】:【红日西升,高山起浪】(惯)比喻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谚语俗语第27句】:【散步】饭后散步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有谚赞日: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那么散步这种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 “散步”这个词的产生与古人食药风气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追求延年益寿,盲目服用“五石散”,成了风气。所谓“五石”,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硫黄五种矿物质,这是主要成分,此外还包括萎根、防风、桔梗、海蛤、白术、人参等药材搭配。服药后,不能静卧休息,必须行走,以刺激药性发作。原因是药物中某些成分含较大的毒性,会对人体构成伤害。服药后,若能使药性发作,身体发热,就能减轻毒性对身体的伤害。药性的呈现,被称为“散发”,散发说明药已得力。如果药性不显,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服药后行走,目的是药性显现,这叫做“行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服用“五石散”,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对身体有害。于是,自唐代以后,服“五石散”之风趋于衰落,而“行散”这种漫步的方式却对身体有益,被人们保留下来了。“行散”就是有目的的散步,现在意义上的“散步”已与服药行散脱了钩,变成了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谚语俗语第28句】:【百样通,不如一样精】(谚)指在技艺上样样都会,不如有一样是精到的。 也作“宁要一艺精,不要百艺通”。

【谚语俗语第29句】:院里的刘二宝总爱贪小便宜,常惹人嫌。奶奶说:“自己挣来的吃着也香,穿着也光。贪那仨瓜俩枣的,又吃不饱,还落个让人戳脊梁骨,啥多啥少?”(北京·延庆)

【谚语俗语第30句】:服务员端茶——和盘托出

【谚语俗语第31句】:冷水泡茶——不起色

【谚语俗语第32句】:耗子扛枪——窝里横

【谚语俗语第33句】:【出污泥而不染】释义:比喻人从污秽的环境中出来,却能保持纯洁的品质,不沾染坏习气。 “污”又作“淤”。例句:田月轩立刻尊敬地说:“对。这就是叔的可贵之处。‘渐于兰则芳,渐于鲍则臭’,叔久居鲍鱼之肆,尚能分别香臭,出污泥而不染,难得呀!”

【谚语俗语第34句】:【有卖的,有买的】谓互相需要,事情总能办成。或说:有 丢的,有拾的/有丢的,有拣的。王统照《山雨》:“你真是个 雏子,有卖的就有买的,没有销路我自己还吸得下?”

【谚语俗语第35句】:【过耳之言,不可听信】(谚)过耳之言:毫无根据的传言。指不可听信道听途说的传言。 也作“过耳之言,不足为凭”。

【谚语俗语第36句】:【说书的嘴,唱戏的腿】(谚)指说书的人,凭着过硬的嘴功;唱戏的人,凭着过硬的腿功。也泛指各个行业的人,都有自己独到的专业功夫。

【谚语俗语第37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谚语俗语第38句】:【病老虎的爪子还能搭死健牛呢】释义:比喻任何时候不能小看、轻视强大者。例句:哦,哦,老弟,八路总归是八路,莫看他们人少,又是伤号,病老虎的爪子还能搭死健牛呢!

【谚语俗语第39句】:【进面糊盆】(惯)形容十分糊涂。

【谚语俗语第40句】:王二麻子种牛痘——后悔晚矣

【谚语俗语第41句】:见人张嘴跟着唱——盲从

【谚语俗语第42句】:【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称“连襟”。连襟这个词有个发展过程,最早是自唐初骆宾王的《秋日与群公宴序》,其中记载:“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而连襟,共挹青田之酒。”这里连襟比喻的是朋友。之后见于中唐大诗人杜甫,杜甫晚年寓居川东,结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交情甚笃,序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后杜甫离开川东,离别时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结交经过,有几句是:“弧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是衣襟,袂是袖。这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但为“连襟”一词的产生作了铺垫。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荐书,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写了一份谢启,寄予妻子的姐夫,里边几句是:“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襟袂相连”简化为“连襟”,显然是从杜甫的诗中化来。洪迈把自己和妻子的姐夫称为“连襟”,开创了把姐、妹的丈夫互称“连襟”的首例,这是“连襟”现义一词的直接出处。

【谚语俗语第43句】:【官升脾气大】(谚)指官位越高,脾气往往越急躁,越不能谦和平等地待人。 也作“官大脾气长”。

【谚语俗语第44句】:【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释义: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例句:对我这一代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你们年轻一代应该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谚语俗语第45句】:一根铁丝容易折,十根筷子拗不弯。

【谚语俗语第46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谚)道:道行,佛家修行的工夫。魔:佛教指破坏修行的恶魔。指道行有一尺高,阻挡修行的魔力就有一丈高。原为佛门用语,是说修行者越进步,前面的阻力越大。比喻人在事业上的成功越大,进取越艰难。 也作“道高一丈,魔高一丈”。

【谚语俗语第47句】:【打掉了牙齿往肚子里咽——有苦难言】(歇)指心里有隐痛,难以启齿。

【谚语俗语第48句】:【不怕寅时雨,只怕卯时雷】释义:寅时:凌晨三时至五时。卯时:早晨五时至七时。不怕寅时下雨,但怕卯时打雷。例句:雷占:未雨先雷,船去步回。不怕寅时雨,只怕卯时雷。

【谚语俗语第49句】:扁担挑柴禾——心(薪)挂两头

【谚语俗语第50句】:【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谚)安傅:附着在哪里。指毛是附着在皮上的,皮要是不存在,毛就无从附着了。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便无法存在。 也作“皮且不存,毛将焉附”。

【谚语俗语第51句】:豹子马——净是点子

【谚语俗语第52句】:【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谚)马的价值,远比牛高。比喻受人的恩惠,要加倍还报。

【谚语俗语第53句】:【咬菜根】(惯)比喻过清苦的日子。

【谚语俗语第54句】:【久旱遇甘雨,他乡遇故知】(谚)甘雨:对农作物有利的雨水。故知:老友。指在异乡遇上了老友,如同旱久得甘雨。

【谚语俗语第55句】:【日亲日近,日远日疏】(谚)亲友之间,经常接触往来,关系自然亲近;如果不经常接触往来,那就自然疏远了。指亲友之间要经常联系,以加深情谊。 也作“日远日疏,日亲日近”。

【谚语俗语第56句】:钟鼓楼上的麻雀——耐惊耐怕

【谚语俗语第57句】:一个好朋友的爸爸经常虐待他妈妈。他妈妈死后,他爸爸只好又当爹又当妈,十分狼狈。我妈妈见了说:“真是龙在不知恩,龙走土也崩啊!”(湖南·东安)

【谚语俗语第58句】:【比登天还难】(惯)极言事情之难办。指事情不可能办成。 也作“比登着梯子上天还难”。

【谚语俗语第59句】:锯子锯掉烂木头——摧枯拉朽

【谚语俗语第60句】:【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谚)娘:寡妇。就像天要下雨一样,寡妇决意要嫁人,是谁也阻拦不住的。多泛指铁了心要干某事的人很难劝阻。 也作“天要下雨娘要嫁”。

【谚语俗语第61句】:【高田宜黍稷,低田直稻麦】释义:高田:地势高的田。低田:地势低的田。指黍稷性耐寒,宜种在高田:稻麦性喜暖,宜种在低田。例句:然麦性微寒,以为金,则徐氏之说优矣。古称:“高田宜黍稷,低田宜稻麦。” ………

【谚语俗语第62句】:猴儿下竹竿——溜到底

【谚语俗语第63句】:【凤凰不入乌鸦巢】(谚)凤凰:传说中的鸟中之王。乌鸦:鸟,全身羽毛黑色。凤凰不会进入乌鸦的窝。比喻清白的人不去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家。

【谚语俗语第64句】:黄鳝斗泥鳅——滑头对滑头

【谚语俗语第65句】:【苍蝇不抱没缝的蛋】招惹是非,是因为本身有弱点。张贤 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老实告诉你,你老婆也不是正经 货。苍蝇不抱没缝的鸡蛋。”

【谚语俗语第66句】:火车上放电影——走着瞧

【谚语俗语第67句】:【君子不开口,神仙猜不透】不说话,不了解情况,难以处 理。姚雪垠《李自成》:“我没喝醉,别想掏出我的实话。君 子不开口,神仙猜不透。”

【谚语俗语第68句】:【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节节空】释义:比喻人不实在,作风虚浮。例句:真是妇道人家短见。根子不正,还能长出好苗来呀?我就不待见这个小子那副酸相,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节节空。

【谚语俗语第69句】:孤树不成林,孤雁不成群。

【谚语俗语第70句】:【树不砍,不成材】借指人需要教育培养。马烽西戎《吕梁 英雄传》:“古人说:树不砍不成材,逆子不教难成器。让政 府的王法好好教育教育他们才对!”

【谚语俗语第71句】:扳不倒儿掉在血盆里——红人

【谚语俗语第72句】:眉毛上挂钥匙——开眼界

【谚语俗语第73句】:【人无横财不富,马无野草不肥】见“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

【谚语俗语第74句】:【人怕逼,马怕骑】见“马怕骑,人怕逼”。

【谚语俗语第75句】:阎王的爷爷——老鬼

【谚语俗语第76句】:装进筐里的螃蟹一横行到头了

【谚语俗语第77句】:出头的鸟儿——先挨打

【谚语俗语第78句】:【肚大如柳斗,神仙难下手】(谚)肚大:大肚子病,即臌(gu)症。柳斗:用柳条编织成的提斗。指臌症是不治之症。

【谚语俗语第79句】:老鹰叼大象——自不量力

【谚语俗语第80句】:八仙吹喇叭——神气十足

【谚语俗语第81句】:【东西耳朵南北听】指听错了话,以自己所想,理解别人所 说。李准《龙马精神》:“唉!东西耳朵南北听。我说的是立 什么业,你想的是立什么业?”

【谚语俗语第82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遇到大的事变,也能保持镇静。香 港梁凤仪《千堆雪》:“他的理由其实极不充分,虽说泰山崩 于前而色不变,不应为人事而阻公事,毕竟人的生命宝贵。”

【谚语俗语第83句】:山谷里敲锣——处处有回音

【谚语俗语第84句】:【难字压顶,寸步难行;闯宇当头,随意纵横】(谚)被困难压住头的人是什么事也做不得的;只要敢闯,就会有希望有前途。指事业上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大胆开拓。

【谚语俗语第85句】:三眼枪打兔子——没有准儿

【谚语俗语第86句】:【看准狍子再搂火】释义:搂火:开枪射击。比喻看准对象,摸清情况后再进攻。例句:二雪冲出门:“大骆驼,你看准狍子再搂火!心邪歪胡放炮也不怕缺德损寿!”

【谚语俗语第87句】:【小雨湿衣裳】轻微的事情,也会有害处。戴厚英《人啊 人》:“雨不大,湿衣裳,话不大,伤心肠。

【谚语俗语第88句】:【两物相形,好丑愈见】(谚)人或物,只要两两放到一起比较,好的丑的,自会看得很分明。指比较是识别人与事物的最好办法。

【谚语俗语第89句】:【脚下泥皮——满不要紧】(歇)指事情无关紧要,不放在心上。

【谚语俗语第90句】:【房檐上的冰凌柱——根子在上边】(歇)冰凌柱:雪化后房檐滴水遇冷凝成的柱形的冰。比喻事情的根源在上层领导。 也作“房檐上的冰槌——根子在上面”。

【谚语俗语第91句】:【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谚)指人在春天容易困倦,在秋凉时容易疲乏,在炎热的夏天容易瞌睡,在寒冬的季节又容易贪睡不起。

【谚语俗语第92句】:【诸葛有智,阿斗有权】释义:诸葛:指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阿斗: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为人庸碌无能,后用来比喻无能的人。诸葛亮有智谋只当了丞相,刘禅无能却当了皇帝。比喻有才能的人无权,无能的人却有权。例句:他冷冷地笑了几声:“诸葛有智,阿斗有权,我们给踩在脚底下。”

【谚语俗语第93句】:【吃黑饭,护黑主】(谚)吃的哪家饭,就保哪家主。旧指受雇于谁家,就维护谁家的利益,不必分是非与邪正。

【谚语俗语第94句】:【一步棋走错满盘输】指犯了关键性的错误。相关的:走错 了一步棋/棋差一着便为输/下棋干着,全看最后一着。姚 雪垠《李自成》:“自成明白,在这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一步 棋走错就会全盘输掉,所以他尽管非常愤怒和激动,却不肯 马上下命令。”

【谚语俗语第95句】:【洞房】“洞房”指新婚夫妇的房间。为什么把新娘新郎的房间称为“洞房”呢?源出两处。出处之一。传说,这是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当时,群婚制度存在着极不利于团结的因素,经常发生抢婚事件,不光男抢女,也有女抢男。时间一长,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间面临着分裂的危机。黄帝提出建立一夫一妻制。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为夫妻的,举行完结婚仪式后,将夫妻二人送进事前准备好的洞穴(房)里,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许乱抢他人男女。为了区分已婚与未婚,凡结了婚的女人,必须把蓬乱头发挽个结,人们一看,知道此人已结婚,其他男子不能再打此女主意。否则,按部落法规(族规)处治。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各个部落群民的支持拥护,人们都争着为自己儿女挖洞穴(房),凡儿女们一结婚,举行仪式后,就把他们送入洞房。出处之二。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寻欢作乐,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强选天下美女陪伴他。其中有一个俊俏聪明又勇敢的姑娘,因在家排行第三,称为三姑娘。她不甘心过那种被奴役、蹂躏的生活,便以惊人的记忆力把宫中路径记清了,在一个暴君大搞宴乐的日子偷偷逃离了阿房宫,直奔华山。当时,一位名叫沈博的儒生为避“焚书坑儒”的迫害,也逃到了华山。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处日子久了,三姑娘同沈博相互爱慕,心心相印,产生了爱情。他们对天盟誓,结成了患难夫妻。两人身处深山老林,荒无人烟,哪里有房栖身!他俩在一块大青石底下,发现一个能容纳两人的石洞,他们就把这洞作为结婚的住房。虽然他们生活清苦,但相亲相爱,日子过得甜蜜而幸福。后人很羡慕他们亲密无间、与世无争的夫妻生活,就把结婚用的新房叫做“洞房”了。 “洞房”虽简陋,一旦成新婚的殿堂,便被咏唱不衰,宋入洪迈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最为有名。

【谚语俗语第96句】:【鸡叫天明,鸡不叫天也明】释义:比喻缺少谁也无关紧要,事情照样进行。例句:他不同意,地球就不转了?鸡叫天明,鸡不叫天也明!要按他的意思,“地下革新组”根本平不了反,我和袁师傅这辈子别想再翻身。我看,只要大伙要求上新产品,他一个人挡不住!

【谚语俗语第97句】:对着舞台找对象——相情愿

【谚语俗语第98句】:西山日头倒流水——净是怪事儿

【谚语俗语第99句】:【吃闭门羹】(惯)比喻前去拜访却被人拒之门外。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9093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