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很火的民间俗语金句,值得分享!

【谚语俗语第1句】:蚯蚓钓鲤鱼——以小引大

【谚语俗语第2句】:《百家姓》少了第二姓——缺钱

【谚语俗语第3句】:我们老师最痛恨那些不孝敬老人的人。他常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一个人连老人都不孝敬,就枉披一张人皮了!”(陕西·旬阳)

【谚语俗语第4句】:【拉长线儿】(惯)比喻作长远打算或安排。

【谚语俗语第5句】:【挂在壁上的团鱼——四脚无靠】(歇)团鱼:鳖。比喻人陷入困境,难以摆脱。

【谚语俗语第6句】:【五十年不变】原指香港回归,制度五十年不变,借指长期 定型。香港梁凤仪《千堆雪》:“整个人,如假包换的五十年 不变,在成长过程中既已早定模式,不见得会吸引别人作感 情上的突破。”

【谚语俗语第7句】:【麻秆打狼,两头害怕】谓对立双方均有顾虑。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我挨了几下子打没有什么,咱们是麻秆 打狼,两头害怕,他们打了我,没有占住理。”

【谚语俗语第8句】:口袋里盛米汤——装糊涂

【谚语俗语第9句】:白娘子哭断桥——想起旧情

【谚语俗语第10句】:便桶底渗出水来——下流

【谚语俗语第11句】:钓鱼要时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谚语俗语第12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秋雨预示着气温下降。 清代《三侠五义》:“利害!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可怎么 好呢?”

【谚语俗语第13句】:【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见“藏了和尚藏不了寺”。

【谚语俗语第14句】:春上经济比较紧张,我们家喂的三头猪又都病死了。爸爸叹气说:“真是屋漏偏遭连阴雨,船漏又遇顶头风。悔不该为省几毛钱,不给猪打防疫针。”(河南·南召)

【谚语俗语第15句】:【头是头,脚是脚】(惯)1形容人相貌端正俊美,无可挑剔。2形容人说话有条有理,头头是道。

【谚语俗语第16句】:大年初一翻日历——头一回

【谚语俗语第17句】:去年暑假,我和爷爷去摘西瓜。爷爷说:“西瓜从开花到成熟,大概是‘花见瓜,三十八(天)’。”(河南·伊川)

【谚语俗语第18句】:【深山出俊鹞,十字街头出饿殍】(谚)鹞(ya。):-种猛禽,捕食鼠类等。殍(pia。):饿死倒地的尸体。 深山野林里会出俊美的人才,繁华闹市里会有无力生存的人。指人才不择地而生。 也作深山出俊鸟。 深林出俊鸟,山沟出凤凰。 深山出俊鸟,大海出珍奇。

【谚语俗语第19句】:黑瞎子回家——熊到家了

【谚语俗语第20句】:【上床萝卜下床姜】(谚)姜:生姜。指萝卜能帮助消化,睡觉前吃了,有利于消食;生姜能开胃暖胃,起床后吃了,有利于健胃。

【谚语俗语第21句】:三代人出门——扶老携幼,有前有后

【谚语俗语第22句】:【豁唇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亏就在嘴头子上】(歇)豁唇:唇裂,上唇直着裂开。指入吃亏是因说话不注意。

【谚语俗语第23句】:乍出水的芙蓉——尘不染

【谚语俗语第24句】:【贼偷易家】(谚)易:容易到手。 指贼偷东西,总拣易于上手的人家。 也作“贼偷方便”。

【谚语俗语第25句】:【 打开一个缺口】突破一处。古华《浮屠岭》:“这一来,浮 屠岭生产队就露出了马脚,就可能被打开一个缺口,一个再 也弥合不了的可怕缺口。”

【谚语俗语第26句】:【纱帽底下无穷汉】(谚)纱帽:乌纱帽,旧时官员的帽子。指只要当上官,自然就有钱。也指一人当上官,家属、亲友就都沾光发财。

【谚语俗语第27句】:【拼得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谚)铁杵:短而粗的铁棒。拼着下大功夫,即使是粗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指人只要肯下苦功,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也作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谚语俗语第28句】:木头戳心窝——不流血也痛

【谚语俗语第29句】:三婶家人多,今春娶了媳妇,就分了家。有人说三婶是“没媳妇,想媳妇,有了媳妇又赶媳妇”。三婶却想得开,笑眯眯地回答道:“俺这是小锅饭,吃着香,又有葱花又有姜,浇点香油也明晃晃,怪美气!”(河南·方城)

【谚语俗语第30句】:【一个老鸹叫,一个老鸹应】指互相配合,互相呼应。或说: 上山老鸹叫得好,下山老鸹应得好。成语:一唱一和。古华 《相思树女子客家》:“每逢他俩讲话,就像唱双簧,一个老鸹 叫,一个老鸹应。”

【谚语俗语第31句】:孔雀开屏——尾巴翘得高;喜气洋洋

【谚语俗语第32句】:招亲招了猪八戒——自找难看

【谚语俗语第33句】:【能把木头人说活,能把晴天说下雨来】(惯)形容人特别能说会道。

【谚语俗语第34句】:【一根肠子闲半截】(惯)形容人吃不饱。

【谚语俗语第35句】:【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一俗语,指的是无事不来,来者必有所求。它源自佛家活动场所。 “三宝”,指佛、法、僧三者。佛,指大知大觉的人;法,指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的人。而“三宝殿”又是什么地方呢?据明代学者归有光的解释,“三宝殿”是佛教的佛、法、僧三大活动场所。“佛”的活动场所,是指佛教徒登场办事的地点大雄宝殿,闲人不能随便进门游览;“法”的活动场所,是指佛家珍藏经书、经典之所“藏经楼”,也不能擅自进去;“僧”的活动场所,是指僧人燕息(睡眠)的“宁静禅房”,他人不得擅人。正因为“三宝殿”是个清静高洁的特殊地方,又多建在高山之上或深山之中,凡人很少涉足,以保持佛家清净之地。没有重要的事情,一般人是不进去的。所以人们便用“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比喻没有事情不找上门来。现在,寺庙多在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多数已成为旅游景点,“三宝殿”多已开放,佛俗交流前所未有,三宝殿变得游人如织。

【谚语俗语第36句】:【直肠子没弯儿】人直爽,不会用心眼儿。类似的:一根肠 子通到底。浩然《艳阳天》:“我这个人直肠子没弯儿,有什 么讲什么。”

【谚语俗语第37句】:【邮票齿】孔现在寄信时,将买来的连在一起的几张邮票用手一撕,所需的邮票就会顺着齿孔掉下来,且邮票不仅不受影响,反而因齿孔部位的半边齿印排列整齐而更加美观,使用起来很方便。那么,它是谁发明的呢? 1848年,伦敦市中心的一家酒店来了一个记者,他一面饮酒,一边撰写当天的通讯稿件。当他把写好的稿件塞人信封,准备贴上邮票时,却找不到裁邮票的剪刀。迫于无奈,他从衣襟里取下一枚小别针,在两枚邮票的空隙处用别针尖刺了一连串均匀的小孔,然后轻轻撕开,竟然十分整齐美观。做者无意,观者有心。坐在记者对面的亚瑟·亨利,心中暗想,假如能发明一种打孔机,在每枚邮票的四边都打上小孔,那么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结果他真的发明了打孔机,自此,齿孔邮票问世。

【谚语俗语第38句】:【光请客不上菜】(惯)比喻只是嘴上说得好,没有实际行动。

【谚语俗语第39句】:【—床锦被遮盖】原指以结婚来掩盖男女在婚前的性行 为,借指掩盖丑闻、真相。明代《古今小说》:“虽然如此,也 亏陈小姐后来守志,一床锦被遮盖了,至今河南府传为佳 话。”

【谚语俗语第40句】:【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啄芝麻】(谚)地瓜:甘薯,块头大。芝麻:油料作物,颗粒小。狗熊嘴大,只可拱吃地瓜;麻雀嘴小,吃的却是芝麻。指大有大的无能处,小有小的可贵处;人的智与力不可用年龄多少或身材大小来衡量。

【谚语俗语第41句】:猫狗打架——世代冤家

【谚语俗语第42句】:给老虎引路——帮凶

【谚语俗语第43句】:柴禾垛上拉屎——狗嘎杂种

【谚语俗语第44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谚)即便是聪明而富有远见的人,千百次的出谋决策,也总有一次失误。指人智谋再高,也不可能一点失误都没有。 也作智者干虑,难免一失。 智者干智,尚有一失。

【谚语俗语第45句】:豹子见了饿狼——个比一个凶

【谚语俗语第46句】:【一盆浆糊,浆糊一盆】极言糊涂。成语:糊里糊涂。《人民 日报》(1981,12,27):“家庭里笼罩着一层混沌,又何以教育 儿女成人?一盆浆糊,浆糊一盆,想来未免有点可怜。”

【谚语俗语第47句】:土地爷掏耳朵——崴泥

【谚语俗语第48句】:【猪困长肉,人困卖屋】(谚)困:睡觉。指猪吃了睡,还有助于长肉;人要是像猪一样懒,就必定穷困潦倒,连住房都会卖光。

【谚语俗语第49句】:爷爷早已退休了。前不久,不知怎么,单位把他的档案弄丢了,要爷爷重新填写履历表。爷爷说:“我今年七十多岁了,还填什么表,真是‘重上摇篮倒做周(生日)’。”(安徽·无为)

【谚语俗语第50句】:八十老公公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谚语俗语第51句】:【未学爬,先学走】学习上操之过急,未能循序渐进。类似 的:走道不好,倒要学跑/未上楼梯三步,就想一步登天。清 代《何典》:“只见那活死人已经未学爬,先学走,一路扶墙摸 壁的行来。”

【谚语俗语第52句】:舅舅是我们家的故事大王,讲的故事非常动听。有一天我问妈妈:“舅舅为啥那样会讲故事啊?”妈妈说:“舅舅吃进去根扁担,屙出来个箩筐——全靠在肚子里编呢!”我觉得妈妈这句话真有意思!(重庆·巫山)

【谚语俗语第53句】:【打棍子】(惯)指罗织罪名陷害人,打击人。

【谚语俗语第54句】:鳖蛋上抹香油——圆滑;又圆又滑

【谚语俗语第55句】:【厨师的高帽】厨师戴白色的高帽是世界通行的习俗,显得清洁卫生、别致。它源自希腊。最初,它只是一种作为区别他人的一种标志,没有行业色彩。中世纪的希腊,战乱频繁,城里人往往逃人修道院避难。据说有一次几个著名的厨师逃进修道院,他们换上黑衣黑帽,打扮得跟修道士一样。日子一长,他们觉得应该把自己与修道士区别开来,于是将修道士戴的黑色高帽改为白色。从此,厨师们戴的白色高帽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谚语俗语第56句】:“船沉一个洞,缸裂一条缝,许多大错误都是由芝麻粒大的小错误引起的。”听了妈妈的告诫,我再也不敢对自己常犯的小错误“睁只眼闭只眼”了。(广西·扶绥)

【谚语俗语第57句】:【皇帝不差饿兵】见“朝廷不差饿兵”。

【谚语俗语第58句】:【鱼儿蹦到沙滩上】(惯)比喻陷入绝境。

【谚语俗语第59句】:风湿病碰上梅雨天——就要发作

【谚语俗语第60句】:落榜听见喜鹊叫——不忍闻

【谚语俗语第61句】:【 掉在浆糊盆里】糊涂,弄不清楚。类似的:一盆浆糊。成 语:糊里糊涂。明代《金瓶梅》:“恰掉在面糊盆里一般,乞那 厮局骗了:说你家中有事,上东京去了。”

【谚语俗语第62句】:【水牛掉在井里,有力使不出】无法发挥作用。类似的:黄 牛拿耗子,有劲使不上。姚雪垠《李自成》:“既然朝廷无道, 卢象升纵然做了宣、大、山西总督,也如同水牛掉在井里,有 力使不出。”

【谚语俗语第63句】:关公不杀曹操——思念旧情

【谚语俗语第64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释义:比喻青春一去不复返。例句:咱岛里部知道,你是个英雄有为的少年,古人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少年时代真是黄金难买哪。

【谚语俗语第65句】:【大炮一晌,黄金万两】(谚)比喻战争之财易发。

【谚语俗语第66句】:【无儿不使妇】(谚)没了儿子,就不要打算使唤儿媳妇。指儿子死后,最明智的做法是让儿媳妇另嫁。 也作无儿不留媳。 无儿难置妇。

【谚语俗语第67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严格执行法纪。成语:赏罚分明。 姚雪垠《李自成》:“今后剿贼首要在整肃军纪,有功必赏,有 罪必罚。”

【谚语俗语第68句】:太阳地里点灯——不增光

【谚语俗语第69句】:【捧得高,跌得重】(谚)被人吹捧得越高,跌落下来摔得就越惨重。 指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接受别人的吹捧。 也作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捧得高高的,摔得扁扁的。 抬的高,跌的重。

【谚语俗语第70句】:【鸟靠翅膀,人靠脚力】(谚)鸟要生存,全靠翅膀到处飞翔;人要生存,全靠自己的脚力到处活动。指人是凭着亲身实践开拓事业的。

【谚语俗语第71句】:【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要讲究方式,要与 人为善,不要伤害人。类似的:好话三句暖人心。明代《金 瓶梅》:“你去到后边,把恶气儿揣到怀里,将出好气儿来,看 怎的与他下个礼,赔了不是儿罢。你我既在檐底下,怎敢不 低头。常言道: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谚语俗语第72句】:【锅头饭好吃,过头话难说】(谚)指说话要有分寸,不能夸大其词。 也作“过头饭难吃,过头话难讲”。

【谚语俗语第73句】:【夹裤改单裤——没里儿】(歇)里:谐“理”。指理亏。

【谚语俗语第74句】:【俏眉眼做给瞎子看】(惯)比喻说话做事不选择合适的对象,再好也不会受赏识。

【谚语俗语第75句】:【江湖】江、湖本是水域,“江湖”连用变成了指代四方各地,也指各处流浪靠卖艺、卖药等为生的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如闯荡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和湖本是两种不同的水域,是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呢?江湖的称谓最早是由庄子提出来的,出自《庄子·大宗师》,原句为“泉涸,鱼双与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使对方保持湿润。与其这样困顿,还不如在江河里自由自在,彼此互不相识。后来,江湖的概念不断引申扩展,不仅指水域,还泛指四方各地。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或者指民间,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则说:“今江湖间俗语,谓钱之薄恶者日悭钱。”江湖这个词也经常与朝廷(官方政府)相对,如《岳阳楼记》中就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现在江湖更多的是指纷繁复杂的世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险恶多变,非闯荡不得立其身。

【谚语俗语第76句】:我从小就不喜欢活动,身体虚弱,听到上体育课,就不提劲儿。有一次在体育课上,才跑了四百米,就差一点儿晕了过去。妈妈知道了,劝我说:“丝不织不成网,体不炼不强壮,以后要经常活动,加强锻炼。”(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77句】:中午,奶奶给小庆一个梨,他想接又不好意思接,怕他妈妈说他。奶奶说:“别狗舔油锅又怕烫了。”(四川·资阳)

【谚语俗语第78句】:【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指职业收入倒挂的现象,脑力劳 动收入不如体力劳动收入多。杂文图书:“民谣已经说了, 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

【谚语俗语第79句】:【 不是好吃的果子】有硬壳的果子,须敲开,谓不是好欺侮 的人。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老子不是好吃的果子,你 别在老虎嘴上拔胡子来。”

【谚语俗语第80句】:【苍蝇不抱没缝的蛋】招惹是非,是因为本身有弱点。张贤 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老实告诉你,你老婆也不是正经 货。苍蝇不抱没缝的鸡蛋。”

【谚语俗语第81句】:【黄鼠狼给鸡拜年】释义:比喻伪装友好,别有用心。例句:珍儿听到这里,拧着身子说:“快去你的吧!黄鼠狼给鸡拜年,谁听你那一套!”

【谚语俗语第82句】:珠穆朗玛峰插旗杆——高到顶了

【谚语俗语第83句】:【属黄花鱼的——溜边】(歇)黄花鱼:学名黄鱼,分大黄鱼和小黄鱼,在深海过冬,春天向沿岸洄游,产卵后在近海觅食。本指黄花鱼喜欢在海边游动,转指人靠着边儿行走,或遇事回避矛盾,躲在一旁。 也作“黄花鱼——溜边儿”。

【谚语俗语第84句】:【只见食,不见钩】(惯)比喻只看见诱人的利益,没看见背后的陷阱。

【谚语俗语第85句】:【 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指好东西不被赏识,没有派上用 场。陈登科《赤龙与丹凤》:“这才是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 我怎么也尝不出一个乐趣来。” 瞎子点灯,白费蜡指没有必要,浪费。浩然《艳阳天》: “我看咱们多余这一手,瞎子点灯,白费蜡,不如来个干脆 的!”

【谚语俗语第86句】:【闺女】“闺女”指未婚女子,也指女儿。其来源与古代女子居住的地方有关。未婚女儿的住处称作“闺阁”。原来,古代住宅,在大门与堂室之间,还有一个小门,叫做“闺”,相当于后来的二门。《公羊传》宣公六年写晋灵公派人刺杀赵盾的情况:“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勇士人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门:守大门);人其闺,则无人闺焉者;上其堂,则无人焉;俯而闚其户,(盾)方食鱼飧。”这段描述准确地勾勒出了勇士经过的路线:大门——闺——堂。闺门以内即主人起居之处,因此,后来称内宅为闺。枚乘《七发》日:“今夫贵人之子,必官居而闺处。”后来才引申为女子的住处。明代汤显祖《牡丹亭·闺塾》:“……闺门内许多风雅。”《宋史·涂端友妻传》日:“吾闻贞女不出闺阁。” 古人没有满足于将女人的居室称为闺阁、闺房,而进一步将不少有美女人的称谓与闺挂上了钩:称女儿为闺女,称富贵人家的女儿为闺秀,妇女品德高尚的叫闺范,京剧中演少女的演员叫“闺门旦”等。女儿出嫁叫“出阁”,不出闺阁的女子(未婚女子)当然就叫“闺女”。

【谚语俗语第87句】:吃完了分给我的一份儿点心,我又要去拿弟弟的,妈妈拍了一下我的手说:“一脸子驴毛,还想混着吃马料,一边去!”(河南·桐柏)

【谚语俗语第88句】:【无过乱门】(谚)不要走近祸乱的地方。指人必须时刻保持安全感,凡是祸乱是非之地,一定要远远避开。

【谚语俗语第89句】:【柴经不起百斧,人经不起百语】(谚)木柴再硬,也经不住斧百次砍斫,定会劈开;人再固执,也经不住上百次的劝说,定会回心转意。指思想工作只要耐心,自会生效。

【谚语俗语第90句】:【啄木鸟找食——全凭嘴】(歇)嘴:本指嘴巴,转指说话。指人光会耍嘴皮,说漂亮话。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91句】:我照妈妈的话拿来了蒸笼,妈妈问我是怎么拿下来的,我说·是用凳子搭脚拿下来的。妈妈说:“明明站在地上就可以拿到,真是砍倒树来捉麻雀。”(湖北·石首)

【谚语俗语第92句】:【两个肩膀顶着个脑壳】见“肩膀端着一个脑袋”。

【谚语俗语第93句】:【 鼍鸶不吃鹭鸶肉】比喻同类不相伤。明代《西游记》:“悟 空,且休争竞。我们既进来就出去,显得没了方情。常言 道:鹭鸶不吃鹭鸶肉。他师既是不在,搅乱他做什?”

【谚语俗语第94句】:【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谚)马屁:拍马屁,即专门用甜言蜜语奉承讨好人。旧指无论什么东西都有可能被人看穿厌弃,惟有奉承话是人人爱听的。

【谚语俗语第95句】:【父子无隔宿之仇】释义:父子之间有隔阂会很快消除。例句:“‘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谚语俗语第96句】:玻璃碴子掉在油缸里——又奸(尖)又猾(滑)

【谚语俗语第97句】:【军中无戏言】军队中商谈事情是严肃的,也泛指认真, 不得开玩笑。张涛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第二次战 役就要开始了,我给大家打个招呼,军中无戏言,违令者 斩”

【谚语俗语第98句】:【绵里针,肉里刺】(惯)绵:丝绵。 藏在绵里的针,扎在肉里的刺。形容人外表和善,内心刻毒。

【谚语俗语第99句】:船进断头浜——进退两难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9194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