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精辟的民间俗语俗话文案,让人看了还想看!
【谚语俗语第1句】:【 墨是可以磨浓的】指经过磨练,可以成功。《北京日报》 (1982,10,20):“两位新秀担任了主力,这再好不过地说明: 墨是可以磨浓的。”
【谚语俗语第2句】:【懒花猫吃死耗子】指做省力的事,不思进取。莫应丰《将 军吟》:“但范子愚认为那是懒花猫吃死耗子,没有搞头。”
【谚语俗语第3句】:【七个头,八个胆头多不怕砍,胆多不怕吓】形容不怕 死,敢冒险。清代《好逑传》:“我只道铁兄是七个头八个胆 的好汉子,却原来青青眉目,白白面孔,真无异女子。”
【谚语俗语第4句】:【父子无隔宿之仇】释义:父子之间有隔阂会很快消除。例句:“‘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谚语俗语第5句】:垃圾倒进粪坑里——同流合污
【谚语俗语第6句】:【夹肢窝生疮——阴毒】(歇)夹肢窝:也作“胳肢窝”,腋窝。本指阴处长毒疮,转指阴险毒辣。
【谚语俗语第7句】:【 —佛出世,二佛涅槃】佛教称修行得道而后死亡,叫涅槃。 意即“死去活来”,谓情况达到极限。香港唐人《金陵春 梦》:“只是苦了几个重要干部,正忙得一佛出世,二佛涅 槃。”
【谚语俗语第8句】:【吊桶落在井里】释义:比喻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听人摆布。例句:婆惜道:“好呀!我只道‘吊桶落在井里’,原来也有‘井落在吊桶里’!”
【谚语俗语第9句】: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三个
【谚语俗语第10句】:老虎的头发——没有人敢理
【谚语俗语第11句】:金山寺的水——涌起来了
【谚语俗语第12句】:人造卫星上天——不翼而飞;惊天动地
【谚语俗语第13句】:【三家四靠,倒了锅灶】(谚)三家四家要是都靠着一家来接济养活,那这一家就非倒灶不可。指接济要有限度。
【谚语俗语第14句】:包老爷的作风——铁面无私
【谚语俗语第15句】:【只开花,不结果】指形势很好,结果不佳。电视新闻 (2002,6,22):“创造了很多进球机会,但多是只开花不结果。”
【谚语俗语第16句】:【饿鬼抢斋——不辨香臭】(歇)斋:斋饭,僧尼所吃的素食。指分辨不清香臭、好坏。
【谚语俗语第17句】:【钱为人之胆】见“财是富之苗,钱是人之胆”。
【谚语俗语第18句】:鬼作老巫婆——自作自受
【谚语俗语第19句】:去年刚人秋,我就翻箱倒柜找帽子戴,妈妈看见了说:“天刚冷一点儿,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这样气温回升又得脱掉。一穿一脱,身体反而易出毛病。俗话说‘春捂秋冻,少生疾病’,‘秋不忙加冠,益寿又延年’。”(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20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谚)将相:将帅、宰相,最高的文武官职。指将相不是天生的,有志的男儿应自强不息,奋力进取。
【谚语俗语第21句】:六九头刮春风——开冻(动)了
【谚语俗语第22句】:水面打一棒——没痕迹:无伤痕
【谚语俗语第23句】:【一不做,二不休】做事下狠心,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底。 茅盾《子夜》:“到这地步,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 了!”
【谚语俗语第24句】:【空手打空拳】(惯)形容手中没有钱财或工具。 也作“空手捏两拳”。
【谚语俗语第25句】:【拿屁股当脸】(惯)骂人不知有羞耻之心。
【谚语俗语第26句】:【黄鼠狼给鸡拜年】释义:比喻伪装友好,别有用心。例句:珍儿听到这里,拧着身子说:“快去你的吧!黄鼠狼给鸡拜年,谁听你那一套!”
【谚语俗语第27句】:【放着河水不洗船】有条件不加利用,或不去做省心的事。 张孟良《儿女风尘记》:“我为什么放着河水不洗船?把书状 送给刘推事,叫他先做个准备,对我倒有好处。”
【谚语俗语第28句】:张五第一次偷东西,被公安局抓走批评教育了一阵就放了出来。可他回来不久又去偷,结果判了刑。村里人说:“他啊,是不当和尚头不冷,不打棍子不知疼,非得好好整治一下不可!”(山东·文登)
【谚语俗语第29句】:【贼偷贼,难防备】(谚)指贼熟悉贼的生活规律,偷起来很难防。也泛指同行人或知底细的人,要起了偷盗同伴的心,很难防备。
【谚语俗语第30句】:【 摇羽毛扇子】戏曲中扮演军师之类的人物,常手执鹅毛 扇,借指出谋划策。相关的:狗头军师。丁玲《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咱们都是老实人,别人有摇羽毛扇的,赛诸葛。”
【谚语俗语第31句】:【万夫不当之勇】(惯)万夫:万人,泛指众多的人。当:抵挡,阻挡。形容人武艺高强,极其勇猛。
【谚语俗语第32句】:小舅舅写作业总是东张西望的,精力不集中,气得外公常骂他:“太不专心了,一个麻雀飞过来都要看看是公还是母。”(四川·荣县)
【谚语俗语第33句】:擀面杖插到鸡窝里——捣蛋
【谚语俗语第34句】:【不骑马,不摔跤;不打水,不掉筲】(谚)筲(sha。):水桶。指不骑马就不会从马背上摔下来,不打水就不会把桶掉到水里。指凡干事情总不免会出差错。
【谚语俗语第35句】:野鸽子起飞——下落不明
【谚语俗语第36句】:耗子进碗柜——尽咬瓷(词)
【谚语俗语第37句】:【正月】我国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叫“正月”,为什么叫正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在先秦以前,以哪一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代以建寅的月份——现在的农历正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建丑的月份——现在的农历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以建子的月份——现在的农历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后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朝代改后,把纪年的方法也改过来,树立新政权的权威,直到汉武帝时,才最后确定以建寅的月份,作为农历的第一个月——正月,一直通行到现在。再一种说法,正,是一年的开始。古代帝王都在每年的头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称为正(政)月。周朝时,许多国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处理,所以干脆叫正月为政月。那么,“正”月的“正”字又为何读“征”音呢?据说与秦始皇有关,秦始皇名赢政,他嫌“正”字读音与他的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讳,就下令把“正”月念成“征月”。从那时起,正月的“正”字,就读成“征”音,延续至今。
【谚语俗语第38句】:【不呜则已,一鸣惊人】释义:比喻—举成名。例句:说来也是时来运转,一次灵机一动,写了篇《智劫生辰纲亲历记》,……此文被一家刊物作为压卷之作刊发,引起轰动。于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肖让步入文坛,还被延聘为外地一家杂志的顾问。
【谚语俗语第39句】:【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释义:向人求助不容易。“打虎”又作“擒虎”。“开口求人”又作“出门告人”。例句:老梭这人死爱面子,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再说刚才你们又戳了他几篙竿。
【谚语俗语第40句】:【穷怕亲戚富怕贼】(谚)穷人怕的是亲戚来了招待不起,富人怕的是贼来偷盗,遭受损失。指穷家富家,都有担心的事。
【谚语俗语第41句】:阎王讨债——催命鬼
【谚语俗语第42句】:【好死不如恶活】(谚)死得再好,也不如痛苦地活着。指凑合活着总比死得痛快要好。 也作“好死不如赖活着”。
【谚语俗语第43句】:武大郎卖豆腐——人穷货软
【谚语俗语第44句】:【秤有头高头低】事情难免有偏差,不可能绝对准确公平。 马烽《刘胡兰传》:“可是众人的事情难办呀!戥子秤都有个 头高头低哩。”
【谚语俗语第45句】:老鼠吃浆子——只够糊口
【谚语俗语第46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释义:对有难的人,人人都有同情心。例句:刘翁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你肯在我船上相帮,管教你饱暖过日。”
【谚语俗语第47句】:上树逮麻雀——连窝端
【谚语俗语第48句】:【有懒人,无懒地】(谚)人勤苦地就勤出产,人懒惰地就不打粮。指地的肥沃与贫瘠,是由人的勤与懒决定的。
【谚语俗语第49句】:【脑瓜子有转轴】(惯)比喻人见风转舵,善于跟着情势转变立场、态度。
【谚语俗语第50句】:【人急办不了好事,猫急逮不到耗子】(谚)人性急就办不好事情,猫性急就逮不住老鼠。指做事必须克服急躁情绪,要有耐心。
【谚语俗语第51句】:【大人不记细怨】(谚)细怨:细小的怨恨。指大人物心胸宽广,不把细小的怨恨记在心上。
【谚语俗语第52句】:我虽然总爱花零钱。可有时一天只花一角钱。妈妈说:“一角钱?燕子衔泥垒大窝。”(山东·昌乐)
【谚语俗语第53句】:【剪草除根,萌芽不发】(谚)指除草必须连根除掉,才能除得彻底。 比喻必须从根本上消除祸患,不使它有再滋生的机会。 也作剪草若除根,萌芽再不生。 斩草除根,萌芽不发。
【谚语俗语第54句】:【打败的鹌鹑斗败的鸡】释义:鹌鹑:一种小乌,也叫鹑,雄性好斗。比喻人失利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例句:“是啊,打败的鹌鹑斗败的鸡,这家伙上不了阵势。”老孟也附和道。
【谚语俗语第55句】:【官差吏差,来人不差】(谚)差:差错,错误。不论官吏有什么差错,被官吏派来办事的人没有差错。指上层策划的人负有责任,被派的人不担责任。 也作“官错吏错,来人不错”。
【谚语俗语第56句】:【做官把印丢了】指丢了最重要的东西。周立波《山乡巨 变》:“好家伙,你好警醒呵,做官的把印都丢了。”
【谚语俗语第57句】:【脖子里割瘿袋——杀人的勾当】(歇)瘿袋:指生长在颈部的一种囊状瘤,包括甲状腺肿大等。指危及生命的行为。
【谚语俗语第58句】:【巧诈不如拙诚】(谚)无论怎样的巧妙伪诈,也比不过笨拙的诚实。 指伪装终会败露;只有诚实,才能使人立于不败之地。 也作巧伪不如拙诚。 巧欺骗不如笨诚实。
【谚语俗语第59句】:【饺子】“饺子”,在我国是流行最广颇受欢迎的一种食品,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民间传说,一是来自文字记载,各自成趣。先说民间传说。古时候,一位叫苏巧生的御厨技艺高超,一年腊月二十九,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夜里他想:明天是除夕,再做一样菜,即可回去与家人团聚了。翌日,苏巧生正为如何做好最后一样菜发愁时,突然看到案子上有余下的羊肉和菜,便将其混合剁碎,搁上调料,用白面包了许多小角角,置于锅里煮熟,奉给皇上。谁知皇上食后龙颜大悦,忙问:“此乃何菜?”苏巧生脱口而出:“角食也。”是他发明了水饺。之后,民间便流传过年包角食吃的习俗,这就是过年包饺子的由来。再说文字记载。饺子始于先秦,源于馄饨。据《通雅·饮食》记载,馄饨因浑氏、屯氏两人发明而得名。当时的馄饨,“形如偃月”,也就是像弯弯的月亮。这种馄饨就是原始的饺子。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出土的几只古代饺子,形状就似偃月。在唐墓中出土实物水饺,证明水饺历史比较悠久。宋代开始有“贺岁吃角子”的风俗。北方人称“角”为“交”,故而叫饺子。贺岁吃饺子取意“更岁角子”。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大年初一起五更吃饺子,必不可少。常言道“初一饺子初二面”。明代饺子别称“饺饵”、“粉角”、“扁食”等。张自烈《正字通·食部》:“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 可见,当时的饺子同现在的制法和品种已很相似。
【谚语俗语第60句】:学校成立了“微机兴趣小组”,我怕自己笨,不敢报名参加。爸爸知道了,鼓励我说:“刀钝石上磨,人笨努力学。只要你认真下苦功学,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江西·赣州)
【谚语俗语第61句】:【抛头颅,洒热血】(惯)指为了信仰而流血牺牲。 也作“洒热血,抛头颅”。
【谚语俗语第62句】:【阎王不嫌鬼瘦】(谚)鬼再瘦,阎王也不会可怜,不会放过。比喻压迫者与剥削者,对劳苦大众的压迫与剥削,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 也作阎王不嫌小鬼瘦。 阎王顾不得鬼瘦。
【谚语俗语第63句】:【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喻由于关系近而优先得到好处。它出自宋俞文豹的《清夜录》,讲的是北宋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推荐提拔了许多关系亲近的人。当时,他手下一名官员苏麟由于在外县任巡检,一直没有得到升迁。苏麟意见很大,给范仲淹写了首诗,发泄自己的不满。其中有这样两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一作‘逢’)春。”不久范仲淹提拔了他。
【谚语俗语第64句】:【对着镜子作揖】恭维自己。或说:对着穿衣镜作揖.自己 恭维自己。类似的:鞭炮店失火,恭维自己。成语:自我吹 嘘。《小说月报》(1980,4):“大家对韩老头的印象不错:佩 服他有一手捕蛇、医蛇伤的高艺绝招,尊敬他慷慨助人的善 良心地,偏爱他特别有趣的对着镜子作揖——自己恭维自 己的精神嗜好。”
【谚语俗语第65句】:耗子爬竹竿——节一节来
【谚语俗语第66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歇)指害人的东西,人人痛恨,群起而攻之。 也作“过街的老鼠——到处有人喊打”。
【谚语俗语第67句】:【吃人饭拉狗屎】(惯)吃的是人饭,做的不是人事。斥人做尽坏事。 也作“吃人饭不拉人屎”。
【谚语俗语第68句】:【萝卜上扎刀,不是出血筒子】释义:萝卜_上扎刀,流不出血来。比喻人一毛不拔,是个吝啬鬼。例句:到底李鸿云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一下还摸不准,不要又上了李鸿云的当吧?萝卜上扎刀,李鸿云也不是什么出血筒子。
【谚语俗语第69句】:【大佛殿里的罗汉——一肚子泥】(歇)罗汉:这里指罗汉的塑像。讥讽人仪表堂堂,实际上没才学、没本事。
【谚语俗语第70句】:病好遇良医——晚了;迟了
【谚语俗语第71句】:【草绿色军服】“草绿色的军服”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20世纪初,英国人为了掠夺非洲南部的财富,派军队进攻非洲的布尔人。当时,布尔人的武器不如英国军队。为了战胜数量比自己多出五倍的英军,布尔人便根据非洲的山地特点,穿上草绿色的衣服,并把武器也涂上了与草木相似的颜色。他们悄悄地躲在丛林里,敌人简直看不出丛林里有人。而当时的英军却穿着很显眼的红色军服,暴露得十分清楚。由于英军目标太明显,布尔人老远就可以用武器射击,英军被打死打伤七万多人。后来,英国军队接受了这个教训,将红色军服改为暗绿色。以后,各国的军队也相继把军服改成了黄色或草绿色。
【谚语俗语第72句】:哥哥初中毕业后,整天游手好闲,不肯找工作。奶奶批评他说:“阳春三月不做工,寒冬腊月喝北风!耕田有谷,养猪有肉,你得趁着年轻力壮,多干点活儿。”(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73句】:【忙婆娘嫁不到好汉子】见“急婆娘嫁不下好汉家”。
【谚语俗语第74句】:【张口三分利】只要说话,主动提出要求,就有好处。周立 波《暴风骤雨》:“你要哪块地,得说呀,张口三分利,你要不 说,分上坏地,怎么娶媳妇,养小子?”
【谚语俗语第75句】:无根的水草——漂浮不定
【谚语俗语第76句】:【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惯)常用来斥责人不是父母生养的,不孝顺或没人性。 也作石头缝儿里爆出来的。 石头缝里跳出来的。
【谚语俗语第77句】:【老健春寒秋后暖】(谚)指老年人的健康就像春天的返寒,秋后的乍暖,都是不久长的暂时现象。也指老年人的健康无法逃过自然法则,很快就会由衰到死。
【谚语俗语第78句】:【千金易求,信誉难得】(谚)信誉:由诚实守信获得的美好声誉。 千两黄金容易求得,信誉却很难获取。专指商场中营利居其次,树立信誉是第一位的。 也作“信誉值干金”。
【谚语俗语第79句】:【朋柴火焰大,人多主意高】(谚)朋柴:柴火堆。柴多了燃烧起来火焰就高,人多了讨论出的计谋就妙。指人多智广。
【谚语俗语第80句】:手插鱼篮——避不得腥
【谚语俗语第81句】:【开弓没有回头箭】谓无法改变,无法收回。王朔《编辑部 的故事》:“真不后悔?开弓没有回头箭。”
【谚语俗语第82句】:【拍马挨了踢,上劲崩了弦】(惯)比喻想讨好人却遭人冷待,想干好事却办成了坏事。
【谚语俗语第83句】:【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越雷池一步”是我们今天常用的一句俗语,多喻循规蹈矩,不敢破旧立新,思想比较保守。那么,这一俗语是怎么来的呢?据史料记载,雷池地处安徽省望江县东十公里,因古雷水自湖北省的黄梅县界东流至此,久积成池,故名雷池。东晋时置雷戍,辟为江防重地。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寿县)镇将祖约发动叛乱,大举向东京建康(南京)进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想马上带兵去建康护卫。掌管中央政权的庚亮得知温峤的意图后,深谋远虑,担心拥有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垂,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要保建康必须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向东移。古雷池已不复存在,但“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俗语却流传至今。
【谚语俗语第84句】:【船头怕鬼,船尾怕贼】(惯)形容胆小怕事,顾虑重重。
【谚语俗语第85句】:飞机上扔石头——落千丈
【谚语俗语第86句】:【假李鬼遇上真李逵】(惯)李鬼、李逵都是《水浒传》中的人物。李鬼冒李逵的名去截道,没想到真的碰上了李逵而被杀死。指冒名顶替的恰好碰到了被冒名的人。
【谚语俗语第87句】:孔夫子的文章——之乎者也
【谚语俗语第88句】:蝉不叫蝉——知了
【谚语俗语第89句】:遍山都是草——没树(输)
【谚语俗语第90句】:村里跑运输的人,一天能挣几十元,而种庄稼的农民干一年也收不了多少钱。婶子说:“这就叫龙行一步,鳖爬半年哪!”(山东·莱阳)
【谚语俗语第91句】:气温突然下降,晚上,妈妈匆忙在灯下给我赶做棉衣。爸爸在一旁说:“你就是狗伸舌头不干活,鸡跷爪子没奈何。”(注:天热狗才伸舌头,天冷鸡才提爪儿。)(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92句】:【打拦头雷】(惯)比喻竭力阻止。
【谚语俗语第93句】:王照好吃懒做,别人怎么劝他就是不改。人们背后说:“竖得起竹竿,竖不起井绳。什么时候进墓坑,什么时候才会勤快。”(河南·邓县)
【谚语俗语第94句】:【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指职业收入倒挂的现象,脑力劳 动收入不如体力劳动收入多。杂文图书:“民谣已经说了, 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
【谚语俗语第95句】:喜鹊的尾巴——老翘着
【谚语俗语第96句】:【比登天还难】(惯)极言事情之难办。指事情不可能办成。 也作“比登着梯子上天还难”。
【谚语俗语第97句】:【一分行情一分货】(谚)行(hang)情:市场上商品的时价。 指出钱多少决定货物的优劣。也泛指得多少好处办多大的事。 也作一分价钱一分货。 一分钱,一分货。 一分货色一分价。
【谚语俗语第98句】:【抓辫子】(惯)比喻抓住对方的缺点、错误进行要挟、打击。 也作抓小辫子。 揪辫子。
【谚语俗语第99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见“喊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92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