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句入心的歇后语,点赞率超高!
【谚语俗语第1句】:狐狸找豺狼——个刁,一个狠
【谚语俗语第2句】:【绣花针对铁梁,大小各自有用场】释义:比喻不论大小,各有各的用处、作用。例句:你看的不对,绣花针对铁梁,大小各自有用场。可别瞧不起小燕。
【谚语俗语第3句】:【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惯)当:抵挡,阻挡。一人抵挡十人,十人抵挡百人。形容军队士气大振,士兵奋勇拼杀。
【谚语俗语第4句】:【县官不如现管】官大不一定直接管辖,现管着的人则必 须服从。浩然《艳阳天》:“瞧,真是县官不如现管,一个命 令,就按兵不动了。”
【谚语俗语第5句】: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谚语俗语第6句】:【宁少路边钱,莫少路边拳】(谚)离家出远门,宁可身边少带盘费,也不可少了防身的武功。旧指出门在外,总得有护身拳术,以防吃亏受欺。
【谚语俗语第7句】:【泰山压顶不弯腰】(惯)形容在艰难困苦或巨大的压力面前不屈服:
【谚语俗语第8句】:青蛙走路一连蹦带跳
【谚语俗语第9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听不进
【谚语俗语第10句】:【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谚)指一根丝合不成线,独株树成不了林。比喻成大事需要有群体的努力,只凭个别人是成不了气候的。 也作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 孤树不成林,独木不成桥。
【谚语俗语第11句】:晴天下雹子——冷不防
【谚语俗语第12句】:老人吃油条——全靠磨劲
【谚语俗语第13句】:【脏唐乱宋,都怪朝廷老儿不正】(谚)脏唐:唐王朝统治阶级生活奢侈糜烂。乱宋:宋朝战争不断,朝政混乱,忠奸不辨。指唐、宋脏乱,都怨皇帝自身不正。
【谚语俗语第14句】:【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谚)彪:小虎中最凶猛残暴的。指母虎一胎所生的几只小虎中,必有一只是最凶猛残暴的。
【谚语俗语第15句】:龙王爷凑热闹——涨水
【谚语俗语第16句】:【橄榄枝】“橄榄枝”即油橄榄的枝叶。西方常用作和平的象征。这一用法的产生,要从《圣经》说起。《圣经·旧约·创世纪》载,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后,人类繁衍生息,数量越来越多。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的尽都是恶”,使地上充满了强暴。上帝为此而愤怒,决心“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由于诺亚是义人(无罪的人),上帝不忍让他一家人与众恶人一同被除灭,就指示诺亚造一只方舟,带领全家及各种成对的飞禽走兽进入方舟保命。 “当诺亚600岁,2月17日那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势浩大,持续涨了一百五十天。诺亚放出鸽子,试探洪水情况,其时天下滔滔,鸽子无法落地,便又飞回了方舟。七天以后,诺亚又一次放飞鸽子,晚上鸽子回来时,嘴里叼着一片橄榄叶,诺亚由此获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来,人们便把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双方交战,一方愿意和解,便可说伸出橄榄枝。鸽子也成了和平的象征,称为“和平鸽”。
【谚语俗语第17句】:【鲁班门前掉大斧】(惯)鲁班:也作鲁般,古时著名的木匠。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 也作鲁班门口抡斧头。 鲁班门口弄大斧。 鲁班门前耍斧子。
【谚语俗语第18句】:我去姨妈家回来时提了一点东西。唉!真累,难怪妈妈常说“好手不拿四两”。(广西·柳江)
【谚语俗语第19句】:【求爷爷告奶奶】(惯)形容到处低三下四地向人求助。 也作求爹爹告奶奶。 求爹爹拜奶奶。
【谚语俗语第20句】:【鬼门关】“鬼门关”用来比喻凶险的地方。原指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其实,人间也有鬼门关,不过是地名,且有三处。一处,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客州北流县南,有两石相对,迁谪至此者,罕得生还,俗称鬼门关。”《北流县志》中也有记载:天门隘高崖邃谷,路径其中,旧名“鬼门关”。很清楚,“鬼门关”就在广西北流县以西,介于北流、玉林两地之间。这里左右两峰夹峙,其间只隔三十步。关南气候温热,茂密的山林中弥漫着能使人生病的瘴气。古代官僚文人获罪迁谪蛮荒,多经由此,而死者甚多,罕有生还。所以民谣说:“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 二处,在今南京中华门外约九公里处的铁心桥乡后庄,断臂山与将军山之间有一山坳。西侧的龙泉寺前布满黝黑巨石,状如生物,或蹲或立,阴森恐怖,两侧斜伸的岩石挡道。当地人称此处为“鬼门关”。三处,在南京通济门。这里古树蓊郁,奇石万状,小径僻静险要,被称为“鬼门”。不管是传说中的“鬼门关”,还是作为地名的“鬼门关”,都与凶险有关。
【谚语俗语第21句】:妈妈教育我:“现在社会风气不太好,但你要行得正,站得直,学做个品性端正的好人。同时要多个心眼,谨防上坏人的当。这就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山西·长治)
【谚语俗语第22句】:口吃蜜糖——心里甜
【谚语俗语第23句】:【大树之下,草不沾霜】(谚)生长在大树底下的小草,不受霜露侵袭。喻指人靠着有权有势者的庇护,别人就不敢欺侮。 也作“靠大树草不沾霜”。
【谚语俗语第24句】:太阳地里点灯——不增光
【谚语俗语第25句】:【元宝】“元宝”的来历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古代的铜钱币名称。元宝之名首见于五代。据《文献通考·钱币》介绍:后晋石敬瑭时期铸造钱币,因其年号为“天福”,所以把新铸的钱币叫做“天福元宝”。到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铸造新币,新币遂用新年号为“某某元宝”。这在《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有记载:“初,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淳化改铸,又亲书‘淳化元宝’,作真、行、草三体。后改元更铸皆日‘元宝’,而冠以年号。”这是把铜钱称为“元宝”的来历。二说元朝忽必烈时期,以国库银子铸成银锭,作为货币流通,叫做“元宝”。这种元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元史·杨浞传》说到白银元宝的来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朝廷建立总管全国财政的国用司,以杨浞为国用司员外郎,负责主持国库业务工作。他不仅是财务专家,也是个很细心的管理者。他发现国库白银在出入时,有偷拿零碎银子的现象,为了消除这一弊端,杨浞向朝廷建议把散碎白银熔化,以五十两铸为一锭,银锭上再铸“元宝”二字,意为元朝之宝,这样的大锭银子偷盗就不容易了。朝廷认为杨浞的建议有理,遂下令熔铸元宝。所铸元宝呈马鞍形状,两端圆弧,中间束腰。这就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元宝”实物。以上两种说法都能成立。五代“元宝”名称首次出现,是铜钱的称谓;元代“元宝”是白银铸造的实物元宝,这种元宝始于元代。
【谚语俗语第26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交友要慎重,说话要慎 明代《金瓶梅》:“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老婆还有个里外心儿,休说世人。”
【谚语俗语第27句】:【容情不举手,举手不容情】见“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
【谚语俗语第28句】:【 没犯罪充了一军】无缘无故受苦受累。李准《老兵新 传》:“我还没见过这种房子,学校里边那个鸡舍牛圈也比这 个强,这可算来到地方了,没犯罪充了一军。”
【谚语俗语第29句】:妈妈让我干活,我没干,弟弟忙去告我的状。妈妈听后说:“你不要讲他了,你们都是一个师傅的徒弟。”(安徽·金寨)
【谚语俗语第30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谚)舟:船。水能载着船航行,也能使船覆没。比喻人民能拥戴君王,也能推翻君王的统治,民心的向背关乎国家安危。 也作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谚语俗语第31句】:【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惯)比喻双方都是高手,势均力敌,才智相当。 也作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棋逢对手,将遇作家。作家:行家。
【谚语俗语第32句】:【易求无价宝,难买有情郎】(谚)无价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有情郎:有情有义的丈夫。无价宝还可求得,有情郎却非常难找。指世间有情义的男子最难觅得。 也作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易求无价宝,难觅有情郎。
【谚语俗语第33句】:【谈天】“谈天”一词,也作聊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到家事,大到国事,无所不聊。那么,“谈天”一词源出哪里呢?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孟荀列传》:“邹衍之述,迂大而宏辩……故齐人颂日:‘谈天衍’。”战国末期,齐国的哲学家、阴阳学家邹衍曾经游历许多诸侯国,针对各国的现状,他常常发表大胆的言论,并写了不少文章。但他的文章具有主论很高且不通常理的特点,其研究方法是从小事物一直推衍到漫无边际。人们听了都忍不住拍手叫绝,但真正要推行他的理论却是感到非常困难。后来齐国的人都称邹衍为“谈天衍”。《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说:“邹衍之所言……尽言天事,故日‘谈天’。”这就明确指出“谈天”的初义和出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就把随便的闲谈称作“谈天”或“聊天”了。
【谚语俗语第34句】:【水平不流,人平不语】人心中无事就平静,有不平的事情, 就会说出来。相关的:物不平则鸣。明代《醒世恒言》:“常 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这班闲汉替过迁衙门打点使 钱,亦是有所利而为之。若是得利均分,倒也和其光而同其 尘了。因有手迟脚慢的,眼看别人赚钱,心中不忿,却去过 老面前搬嘴。”
【谚语俗语第35句】:玉皇大帝上战场——大动干戈
【谚语俗语第36句】:神堂里的鸡子儿——宝贝蛋
【谚语俗语第37句】:墨鱼肚肠河豚肝——叉黑又毒
【谚语俗语第38句】:【人心隔肚皮】(谚)人的心隔着一层肚皮,谁也看不到、摸不准是在谋算着什么。指人心最难猜测,更不要说认得清、识得真了。 也作人心隔肚皮,里外不相觑。 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 人心隔肚皮,对面两不知。
【谚语俗语第39句】:【豆腐掉到灰窝里——吹不得,打不得】(歇)形容事情难办,轻不得,重不得。 也作豆腐掉在灰窝——吹掸不得。 豆腐掉进灰堆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
【谚语俗语第40句】:兄弟俩吵架,大伙儿劝谁谁也不听,可支书一来,兄弟俩都不吱声了。他们的父亲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家这俩小子是半生的红薯——不怕麦秸火,就怕强人捏啊!”(河南·长葛)
【谚语俗语第41句】:屋里风筝——高飞有限
【谚语俗语第42句】:属刨花的——点火就着
【谚语俗语第43句】:【 锯锅找茬儿补锅先寻找缝隙】找茬儿,兼指挑毛病,找 借口,寻把柄。锅,也说:碗。歇后语形式为:锯锅的戴眼 镜,找茬儿。类似的:弯着腰找茬儿。成语:吹毛求疵。浩 然《山水情》:“大好的日子口,全都高高兴兴的,你锯锅找茬 儿干什么?”
【谚语俗语第44句】:【六必居】“六必居”是全国闻名的老字号酱菜店,不仅它的咸甜适口、味美的小菜人人称赞,而且它那“六必居”的三字大匾,书法结构匀称、苍劲有力,人人赞叹。你道它出自哪家之手?它出自明朝奸相严嵩之手,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六必居的掌柜为什么给自己的店铺起个“六必居”的字号呢?传说颇多,这里只录比较可信的一则。最早六必居的后厂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卖些柴,米、油、盐、酱、醋等六样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用品,所以叫“六必居”。为什么不卖茶,试想茶和前六样混在一起容易串味。六必居是山西临汾赵姓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创办的。由于赵姓会经营管理,六必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好,所以买卖开张后,生意很是兴隆。后来又扩充了门面,买卖越做越大。但是店外的牌匾太小,不像样子,想弄块好匾。关于严嵩给六必居写匾有种种传说,最普遍的有两种说法。一说严嵩在没做官以前,闲居在家,时常来六必居喝酒,与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计都很熟悉。店里听说他写得一手好字,掌柜的就请他写了此匾。当时严嵩还是个小人物,所以没有落款。另一说六必居的匾是严嵩做官以后写的。据说严嵩爱喝六必居的酒,严府时常派人到六必居买酒。店掌柜想用严嵩的社会地位以抬高六必居的身价,就托严府仆人请严嵩为六必居写块匾。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夫人知道严嵩不能为一个普通店铺写匾,就天天在严嵩面前反复练写“六必居”三个字。严嵩不知是计,看夫人写不好,他就给写个样子,让夫人照着去练,于是“六必居”大匾就这样写成了,所以没有题名。自严嵩手书“六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挂出后,原来无名的小酱园身价倍增,六必居的名声很快传遍北京城,来买东西的越来越多。由于酱菜卖得快,以后就专营酱菜了。
【谚语俗语第45句】:大笸箩扣王八——跑不了
【谚语俗语第46句】:【传言过话,自讨挨骂】释义:传递闲话,会招来咒骂。例句:“你可知‘传言过话,自讨挨骂’啵!所以今日之事,只发阿婶跟你谈谈有事,就莫向别人讲哕!”
【谚语俗语第47句】:【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俗语的意思是事情看似如此,其实另有他图。它源自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欧阳修,别号“醉翁”。他在散文写作上成就颇高,《醉翁亭记》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当滁州太守时写的。滁州州署在今安徽滁县,县城西南有风景秀丽的琅邪山;山中有泉,名“酿泉”;泉旁有一座亭子,据说是山里一个和尚修建的,欧阳修给这座亭了取了个名字,叫做“醉翁亭”。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呢?他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道出了缘由。原来欧阳修常与朋友相约来此饮酒,欧阳修年岁大了,饮一点便酩酊大醉,他便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别号。欧阳修酒量不大,很容易醉,那他为什么还爱喝酒呢?文章说:醉翁的本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风光。他是借喝酒的兴致,以获得欣赏山水的乐趣。后来,人们大多只用前半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忘却了“在乎山水之间也”。作为俗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就转义了。
【谚语俗语第48句】:【矮子看戏——见人道好,他也道好】.(歇)矮子挤在人群里看戏,并未看见,只好随人说长道短。多指自己没有主见,附和他人意见。
【谚语俗语第49句】:秋收已毕,穿老板让我爸爸承包干活,价钱太低,干吧不合算,不干又没有活干。妈妈说:“这真是猴子捡块姜,扔了舍不得,吃了辣得慌。”(河南·淅川)
【谚语俗语第50句】:【说出大天十九点来】意即不管怎么说,无论如何。类似 的:说出大天来/说下黄天表来。浩然《艳阳天》:“还讨论什 么呀?今年要地五劳五分红,这是坚决性的,说出大天十九 点来,也得这么办!”
【谚语俗语第51句】:腊月里,木匠张成做了四个案板,先后拉到集市上去卖。前两个做工粗,却卖了好价钱;后两个做工细,便宜还卖不出去。他说给王大爷听,王大爷说:“彼一时,此一时也。先前就你一个人卖。现在卖的人多了,这就叫有好货不如有好行情(),’(河南·西平)
【谚语俗语第52句】:【糖块掉到蜜罐里——甜上加甜】(歇)形容生活非常幸福、美满。
【谚语俗语第53句】:【小孩儿口没遮拦】(谚)指小孩子的嘴巴无禁无忌,想到就说,不懂人情世故,也不计说话后果。
【谚语俗语第54句】:【好物不贱,贱物不好】(谚)好货物价钱就不会便宜,价钱便宜的货物必定不好。指货物的质量和价格成正比,要买好货就不要图便宜。 也作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谚语俗语第55句】:【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个伟大的发明。“+”、“一”号都诞生在德国,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那时候,德国有个叫魏德曼的数学家,他非常勤劳,整天废寝忘食地计算。当时,还没有什么现成的符号可以使用,他在工作中,一边计算,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在横线上加一竖,就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号吧!从加号中拿掉一竖就是减少的意思。好!‘-’,你就叫减号吧!”从此以后,“+”、“一”号就问世了,并风行世界。 “=”号的名字叫“等号”,它是由16世纪的英国学者雷科特创造出来的。当年他在研究数学时,经常碰到两个数相等的情况,又无法标记,就决心创造一个符号。他比较了许多图形和符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更相同了。”于是,他就用两条平行线段来表示两个相等的数,并给他取名为“等号”。 “×”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现的。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办呢?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法,并给它取名“乘号”。 “÷”号诞生在瑞士。当时,学者哈纳在算账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但没有符号可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这种算法,并取名为“除号”。
【谚语俗语第56句】:【 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姚雪垠《李自 成》:“你我是世家公子出身,又涉猎了几部经世致用的书, 平日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多么了不起。”
【谚语俗语第57句】:【村里夫妻,步步相随】(谚)农家夫妻,一同在家,一同下地,总是厮守在一起。指村里的夫妻没有别离之苦,终生相伴。
【谚语俗语第58句】:鱼鹰下洞庭——大有作为
【谚语俗语第59句】:【东明西暗,等不到撑伞】(谚)天空东方发亮,西方阴暗,这时候,来不及撑开伞,大雨就到了。指东明西暗是暴雨即将到来的征兆。
【谚语俗语第60句】:【坐山观虎斗】(惯)比喻冷眼旁观别人争斗,等到两败俱伤时从中取利。
【谚语俗语第61句】:妈妈跟爸爸打赌,说第二天准会下雨。我劝妈妈小心点儿,妈妈很有把握地说:“没有那么大的脚,就不穿那么大的鞋。”(广东·韶关)
【谚语俗语第62句】:【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不打满天飞】借指自己人有矛盾也 能够团结,与外人没有矛盾也不易团结。《新凤霞回忆录》: “他本来就不是咱们唱戏的根儿。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不 打满天飞。”
【谚语俗语第63句】:笙笛合奏——连吹带捧
【谚语俗语第64句】:舅舅家以前很穷,后来跟别人做生意,致了富。外婆告诫他:“孩子,你应该有钱常想无钱日,丰年常记大荒年,勤俭度日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65句】:【撅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嘲笑人生气撅嘴。又指说话惹事, 嘴头子吃亏。李准《大河奔流》:“嘿!我这个人就是歪嘴骡 子卖个驴价钱,都吃嘴上的亏了。”
【谚语俗语第66句】:【铁身上的蚊子——无着嘴处】(歇)嘴:本指嘴巴,转指说话。指插不上嘴,无话可说。
【谚语俗语第67句】:老虎头上的王字——生就的
【谚语俗语第68句】:【脚不点地】(惯)形容走得飞快或不停地走。 也作脚不沾地。 脚不停趾。
【谚语俗语第69句】:【攀高枝儿】见“爬高枝”。
【谚语俗语第70句】:【口头禅】“口头禅”是指一个人习惯在有意无意间时常说的话语,多无实际意义。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上,没有把禅理践行到现实生活中去。禅,是要用心去学,用心来悟的,是需三关悟渐,闭关打七的功夫。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挂在口头上。如果单单靠从口中滔滔不绝说出来的禅学,那就不是真正的禅,而是“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性”的宗旨。今天,口头禅已经完全成了个人习惯用语的意思了。
【谚语俗语第71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谚语俗语第72句】:【家丑家丑,家家都有】(谚)指家庭内部发生丢人败兴的事,是家家都难免的。
【谚语俗语第73句】:【 稂不稂,莠不莠】稂,莠,均为田中类似禾苗的野草。比 喻人没出息,不成材。成语:不稂不莠。清代《儒林外史》: “人生世上,难得的是这碗现成饭,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 几时?”
【谚语俗语第74句】:【八九不离十】(惯)形容差不离儿,十分接近。
【谚语俗语第75句】:【娶个媳妇,过继出个儿】(谚)过继:把自己的亲生子给别人做儿子。指儿子娶了媳妇就疏远了父母,等于把儿子过继给了别人。
【谚语俗语第76句】:【败子回头金不换】(谚)败子:败家子。指败家子浪荡成性,要改邪归正,实属难能可贵,那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也作“浪子回头金不换”。
【谚语俗语第77句】:【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释义:比喻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嫁给很糟糕的男人。例句:无论什么人,她都一见如故,毫不在乎,所以大家愿意和她接近,可是暗中又为她叹息:“唉!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
【谚语俗语第78句】:【无事而戚,谓之不祥】(谚)戚:忧愁哀伤。不祥:不吉利。指无缘无故地悲伤哀泣,是灾祸来临的不祥之兆。
【谚语俗语第79句】:【倒抽了一口冷气】(惯)形容突然受惊时极度惊讶、紧张或恐惧的心情。 也作倒抽了一口凉气。 倒吸了一口凉气。 倒抽一口气。
【谚语俗语第80句】:【瞎子不怕刀,聋子不怕铳】(谚)铳:火铳,一种旧式火器。瞎子不怕刀,是因为看不见刀砍来;聋子不怕铳,是因为听不见铳的响声。 比喻愚昧无知的人看不到险情,所以做事莽撞。
【谚语俗语第81句】:不到黄河心不甘——死心塌地
【谚语俗语第82句】:【打鱼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打猎的人不怕虎豹豺狼】释义:比喻不怕艰险,不畏强敌。例句:我不止一次对你说过,打鱼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打猎的人不怕虎豹豺狼。为了消灭你们这些杀人强盗。夺取革命最后胜利,我们随时都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
【谚语俗语第83句】:【朝里无人莫做官】(谚)旧指朝廷里如果没有后合作依靠,就不要去做官。
【谚语俗语第84句】:孤雁出群——总在前头
【谚语俗语第85句】:【砍倒大树有柴烧】(谚)比喻朝着大的经济目标下手,自然就能得到很多利益。
【谚语俗语第86句】:【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谚)要杀人,就要见到血,证明人已被杀死;要救人,就要救到底,使他完全摆脱困境。指做事必须彻底。 也作杀人杀个死,救人救个活。 杀人杀死,救人救活。
【谚语俗语第87句】:【今日不谈明日事】(惯)指只管眼前,不管今后。
【谚语俗语第88句】:【肥汉相博——落得一声儿喘】(歇)肥:胖。博:同“搏”。相搏:摔跤。指肥胖的人摔跤,累得直喘气。也指劳而无功。
【谚语俗语第89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释义:黄盖:三国时东吴大将。《三国演义》故事:在赤壁之战中,为了火烧曹操的战船,黄盖主动向周瑜献了苦肉计,让周瑜打了他,然后向曹操诈降,瞒过曹操。比喻做样子给别人看。也比喻双方自愿,别人不必管。 “—个愿打,一个愿挨”又作“打的愿打,挨的愿挨”、“愿打愿挨”。例句:他们一伙,都是看透《三国志》的人。要我说,那一耳刮子,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
【谚语俗语第90句】:【近家无瘦地,遥田不富人】(谚)瘦地:贫瘠的土地。遥田:离家远的田地。指离家近的土地管理方便,故而肥沃;离家远的土地难以管理,故而薄收。
【谚语俗语第91句】:【癞蛤蟆跳到脚背上——不咬人硌痒人】(歇)硌:也作圪、格,用作词头,使形容词变为动词。痒:谐“厌”。指某人或某物虽没大碍,却叫人厌烦。常含责骂意。 也作“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格痒人”。
【谚语俗语第92句】:【耗子舔猫鼻梁骨】释义:比喻自己送死。例句:郭鬼子胆大包天,要跟我比量比量,真他妈是耗子舔猫鼻梁骨,我张作霖从前清打到民国,多大的阵势没见过!
【谚语俗语第93句】:【输钱只为赢钱起】(谚)指在赌博场上输了钱的,往往都是开头赢了钱被诱惑的。也借指遭人算计的,往往都是由自己算计别人引发的。
【谚语俗语第94句】:【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指要质量好的,不要次的。 成语:宁缺毋滥。张贤亮《绿化树》:“我是宁吃仙桃一口,不 吃烂梨半筐。要吃,就焖干饭!”
【谚语俗语第95句】:抱着干柴救火——帮倒忙
【谚语俗语第96句】:【丢把芝麻赚个西瓜】(惯)指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收获。
【谚语俗语第97句】:【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谚)比喻人或事物相互间总有差异,不会人人都一样,事事都一般。 也作十个指头往外伸,长短大小不一样。 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谚语俗语第98句】:【撞大运】(惯)比喻抱着侥幸心理去碰好运气。也比喻走运。
【谚语俗语第99句】:老鼠尾巴——大不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923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