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经典民间俗语,让人领悟不少!
【歇后语第1句】:【赶鸭子上树,难】释义:形容事情极难办到。例句:赶鸭子上树,难呀。眼眉毛底下的事还搞不清,哪想得那么远。
【歇后语第2句】:【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谚)剐:旧时凌迟处死,即割肉离骨。作好了身受极刑的准备,就敢于打倒皇帝。指只要豁出一条命,就什么事都敢做。 也作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打。 破着一身剐,皇帝也对打。 豁出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歇后语第3句】:【脱了毛的牙刷——有板有眼】(歇)本指牙刷脱了毛后露出板子和小洞,转喻说话、做事有条不紊,合乎章法。
【歇后语第4句】:【雷声大,雨点小】(惯)形容光说大话,没有行动。 也作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雷声浩大,雨点全无。
【歇后语第5句】:【蜡烛不点不亮】(谚)比喻不使用硬的手段就没有效果,或不指点提醒就不会明白。 也作蜡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 蜡烛不点不亮,锣鼓不敲不响。
【歇后语第6句】:老师批改作业时找不到红笔,就问:“谁有红笔,让老师用用?”同学们立刻给老师递了好几枝。老师用了一枝,不显;又换了一枝,还是不显。老师笑着说:“你看看,这圆珠笔还认生哩!”(河南·孟津)
【歇后语第7句】:十个指头生疮——没有一个好的
【歇后语第8句】: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睡觉要像弯月亮。
【歇后语第9句】:俩兽医抬死驴——没治
【歇后语第10句】:小表妹穿的衣服十分合身,也很整洁,上身和下身衣服的颜色搭配得也很好看。头上扎着羊角辫,辫梢上用红绸布系了两个蝴蝶结,显得特别有精神。大人们见她常说:“真是孩子往哪儿走,带着妈妈两只手。”(山东·临沂)
【歇后语第11句】:【当了兵不认亲,吃了粮不认娘】(谚)吃粮:旧时当兵吃官粮。指为公家办事,就不能徇私情。
【歇后语第12句】:不保温的热水瓶——没有胆
【歇后语第13句】:【 酒好不怕巷子深】好东西自能吸引人。或说:背巷出好 酒/好酒出背巷。《北京日报》(1982,12,2):“这不禁使人想 起另一句商业谚语:酒好不怕巷子深。有些商业服务网点 虽不占地势之利,但只要商品质量好,服务质量高,就不必 发愁生意做不好。”
【歇后语第14句】:【夹着尾巴】(惯)1形容狼狈逃跑的样子。2比喻隐瞒错误。3形容隐藏张狂本性。
【歇后语第15句】:【喝墨水】(惯)比喻有文化、有知识。 也作“喝墨汁”。
【歇后语第16句】:【空手捞白鱼】捞,含“捞一把”之意。谓不花本钱而得利。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你们放心大胆地干吧,这是一 本万利空手捞白鱼的买卖。”
【歇后语第17句】:哥哥近来贪玩、讲穿、爱打扮,学习成绩却急剧下降。爸爸说他是驴粪蛋外面光,妈妈说他是绣花枕头一包糠。爷爷教训哥哥:“马好不在鞍,人美不在衫;鸟靠的是羽毛,人靠的是学问。只有好好学习,有真本领,大家才看得起。”(新疆·乌鲁木齐)
【歇后语第18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谚)时机到来时,要紧紧把握好,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指机缘可贵,稍纵即逝。 也作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时不再来,机不可失。
【歇后语第19句】:【 泥人禁不起雨打】指禁不起考验。韩志君等《古船·女人 和网》:“棉花架不住风吹,泥人禁不起雨打。我只担心,往 后豆腐房办红火了,他挎兜儿里有了钱,再去走歪歪道儿!”
【歇后语第20句】:玉米一收下来,妈妈就把吃的麦面换成了玉米面。我嘟囔着说:“打几千斤麦还舍不得吃,也不知道省个啥?”妈妈说:“过日子比树叶还稠,不能吃今儿没有明儿。细水长流,省了还是咱自家的。”(河南·郸城)
【歇后语第21句】:两个盘子十条鱼——多鱼(余)
【歇后语第22句】:【靠着大河有水吃】释义:比喻依靠有钱有势的人有利可图。例句:砂锅子说:“靠着大树好乘凉,靠着大河有水吃,有你这个老人在,也算轮不着我挨饿了,可是也叫人怪不好意思的!”
【歇后语第23句】:【一渊不两蛟】(谚)渊:深潭。 蛟:蛟龙。一潭深水中,不能同时容得两条蛟龙。比喻在同一处地域里,不能同时并立两个实力相当的人物或集团。
【歇后语第24句】:【蚂蚁尿到书上——湿不了两个字】(歇)湿:谐“识”。指识字不多。
【歇后语第25句】:【拉住黄牛当马骑】(惯)比喻让能力差的人担当重任。
【歇后语第26句】:【烹牛而不盐,败其所为也】(谚)煮牛肉不舍得放盐,结果把牛肉煮坏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甚不可取。
【歇后语第27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谚)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和牙床是相互依存的;缺了嘴唇,牙齿就没了遮拦。比喻相互依存的两方,一方灭亡,另一方必难幸存。 也作“唇亡齿必寒”。
【歇后语第28句】:【铺的草,盖的草,有个老伴就是好】(谚)即使穷到下铺草、上盖草的程度,只要有个老伴相依为命,彼此体贴照应,就会感到十分满足。指老年人最难得的是有个老伴。
【歇后语第29句】:【尥蹶子】(惯)原指骡马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比喻人不服管教,调皮、捣乱。
【歇后语第30句】:【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歇)汤里来:指豆腐是用大豆加水磨成豆浆后,再加入石膏或盐卤凝固而制成的。水里去:指豆腐翻倒在海水里。比喻何处来,还回到何处去。也形容四处劳苦奔波。
【歇后语第31句】:趴在屋顶上瞧人——把人看矮了
【歇后语第32句】:【官不大,僚不小】(惯)形容人职位虽不高,却装腔作势,官气十足。 也作“官儿不大,架子不小”。
【歇后语第33句】:【老虎不吃人——恶名儿在外】(歇)指坏名声流传在外面。也指被人误解。
【歇后语第34句】:【血盆里抓饭吃】(惯)比喻从事危及生命的工作。
【歇后语第35句】:罐子里养个王八——没出息;出息不大
【歇后语第36句】:【缴白卷】见“交白卷”。
【歇后语第37句】:喷壶不叫喷壶——碎嘴子(比喻说话哕唆)
【歇后语第38句】:【拉闲篇儿】见“磕闲牙”。
【歇后语第39句】:【干屎抹不到身上】(谚)干了的臭屎,无法抹到别人的身上。比喻人若是行为端正,则任凭邪恶小人恶言中伤,栽赃陷害,都不能损坏其名誉。
【歇后语第40句】:【开口告人难上难】(谚)告人:求人。指张嘴求人是非常为难的事。 也作“开口求人难”。
【歇后语第41句】:【怕见的是怪,难躲的是债】(谚)害怕见到的是鬼怪,难以躲过的是债主。指旧时穷人往往无钱还债,但想躲又躲不过。
【歇后语第42句】:【好鞋不踩臭狗屎】释义:比喻品行端正的人不招惹思想行为不好的人,不跟他们一般见识。例句:不过,话得往深处说,坏人尽管摇头摆尾地得意,好人还得做好人!咱们得忍着点,不必多得罪人,好鞋不踩臭狗屎,你明白我的话吧?
【歇后语第43句】:戈壁滩上的石头——明摆的
【歇后语第44句】:见小叔大把大把地花钱,爸爸劝他:“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学会节约,才能过上好日子哟!”(河北·行唐)
【歇后语第45句】:我在江水翻花的地方下了鱼钩,以为很快就会钓着大鱼,可是等了老半天,连个鱼影也没见。这时,一位老大爷路过,说:“小伙子,水翻花,没鱼虾。还是换个地方吧!”(湖北·丹江口)
【歇后语第46句】:【女大十八变】谓女孩子从小到大变化多,且有“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之说。 “女大十八变”这个俗语,本谓龙女神通广大,善于变化。语出《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日:‘尼家不用开堂。’尼日:‘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日:‘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后转义到民间指女子从小到大容貌、心理等变化很大。
【歇后语第47句】:【说大话不怕风大闪了舌头】(惯)讥讽人吹牛皮、说大话毫无顾忌。
【歇后语第48句】:【处贫贱易,耐富责难】(谚)贫贱与富贵相比较,安心于贫贱生活比较容易,在富贵中能不骄奢淫逸则很难。指身处富贵而保持廉正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歇后语第49句】:擀面杖升云天一诽谤(飞棒)
【歇后语第50句】:节节草——虚心
【歇后语第51句】:进了美术展览馆——尽是好画(话
【歇后语第52句】:【宁吃开心粥,不吃皱眉饭】(谚)宁可心情舒畅地喝稀粥充饥,也不要受着窝囊气去吃饱饭。指宁肯自由自在地过苦日子,也不要在压制中谋求温饱。 也作宁喝舒心的粥,不吃皱眉的饭。 宁吃开眉粥,不吃愁眉饭。
【歇后语第53句】:【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谚)指人生上好的享受,是以自己吃极大的苦换来的。 也作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中甜。 不受苦中苦,难有来日甜。
【歇后语第54句】:【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谚)身卧摇车的小孩,却是爷爷辈的;拄着拐棍的老人,却是孙子辈的。指旧时的主子再小也是老爷,仆人再老也是下人。
【歇后语第55句】:长尾巴的蝎子——满肚子毒水
【歇后语第56句】:喝着蜜水吹笛子一又甜又乐
【歇后语第57句】:【五服】“五服”是说古时候丧服按跟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后来用出没出五服表示家族关系的远近。习惯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词是怎么来的呢?五服,原是指古代丧服的五个等级,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而制定的。丧服分五等,重轻有差,越亲近者丧服越重,是为“重孝”。一等是斩衰。为期三年之服。这种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边不缝。斩就是斩布制成丧服,不缝辑。儿子、未嫁女为父母,嫡孙为祖父母,妻为夫,都用一等丧服。二等是齐衰。这种丧服用熟麻布制成,缝边整齐。细分起来,齐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别。孙为祖父母服丧为期年,曾孙为曾祖父母服丧为五月,玄孙为高祖父母服丧为三月。三等为大功。这种丧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较齐衰所用精细。服丧九月。如妻为夫之祖父母。四等是小功。这种丧服用熟麻布制成,较大功服更为精细。服丧五月。如为伯叔祖父母,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五等是缌麻。这种丧服用细麻布(缌)制成。服丧三月。如夫为妻的父母,妻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缌麻。现在丧服没有这么复杂,且各地戴孝风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办的追悼会,改为一律戴黑纱。后来,丧服又用来直接表示亲属关系的远近。“五服”遂由指丧服向指亲属关系转化。“五服”之内者为亲属,五服之外者就不是亲属了,即所谓“六世亲属竭矣”(《礼记·大传》),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歇后语第58句】:【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路】释义:车船多不一定妨碍通行。比喻各不相关,并无妨碍。例句:“我这里也空落落的,得他来与老娘做伴儿。自古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路。我不肯招他,当初那个怎么招我来?”
【歇后语第59句】:小二姐要饭——放不下脸
【歇后语第60句】:【保住乌纱帽】乌纱帽,为封建时代官员所戴表示身份的 官帽。借指保住个人地位权势。反义说:丢了乌纱帽。姚 雪垠《李自成》:“请你想想,如果这次进剿又无结果,丁抚台 的乌纱帽能保得住么?倘若皇上震怒,不惟会丢了乌纱帽, 恐怕还有不测之祸!”
【歇后语第61句】:【狗眼看人低】释义:比喻人眼光势力,看不起人。例句:去,老张头,待着你的去!真是狗眼看人低,怎么会不认识这位曹长7宜?!
【歇后语第62句】:【留得在,落得怪】(谚)主人好意留客,留住了,自然大家高兴;留不住,就不免见怪生嗔。指客随主便,主人既然挽留,就不必执意辞行。
【歇后语第63句】:出劲长劲,歇着没劲。
【歇后语第64句】:【拉牛皮糖】(惯)牛皮糖:一种粘牙而嚼不动的糖。比喻事情很难办。
【歇后语第65句】:【口头禅】“口头禅”是指一个人习惯在有意无意间时常说的话语,多无实际意义。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上,没有把禅理践行到现实生活中去。禅,是要用心去学,用心来悟的,是需三关悟渐,闭关打七的功夫。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挂在口头上。如果单单靠从口中滔滔不绝说出来的禅学,那就不是真正的禅,而是“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性”的宗旨。今天,口头禅已经完全成了个人习惯用语的意思了。
【歇后语第66句】:【狐狸尾巴露出来了】(惯)民间故事说,狐狸修炼成精后,能变为人形,但尾巴却变不了,常常会露出来。比喻露出了本来面目或暴露了事情真相。
【歇后语第67句】:【男儿没性,寸铁无钢;女人没性,烂如麻糖】(谚)男子没有刚强的性格,就像钝铁无钢一样无用;女人没有刚强的性格,就像烂麻糖一样立不起来。指人无论男女,都必须自立自强,刚强而有个性。 也作男入无刚,不如粗糠。 男儿无性,钝铁无钢。
【歇后语第68句】:天平上称体重——把人看轻了
【歇后语第69句】:【使的憨钱.治的庄田】(谚)憨钱:大注的银钱。只要舍得花大价钱,就能买到上等的庄田。指要想置好产业,就不可吝惜钱财。
【歇后语第70句】:【桃李】“桃李”现在常用喻指学生。“桃李”本是两种果树,是谁把它们“移栽”到一起呢?“桃李”合用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有“华如桃李”的诗句,不过,它还不是比喻学生。“桃李”一词用于比喻学生,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因得罪了魏文侯,他曾经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给他帮助的,他便独自一人跑到北方去了。在北方,子质遇到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抱怨,埋怨自己培养保举的人在自己有难时,怕被连累不肯为自己说句公道话。子质感到很伤心。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蔓生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从此,人们就把培养人才比作“树人”,把学生比作“桃李”。如唐代狄仁杰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桃李”指代学生,流传至今。
【歇后语第71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释义:洞庭山:有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均在太湖中,属江苏省吴县,盛产橘子。比喻忘本。例句:二喜瞅了他一眼道:“好良心!吃了桶子就忘了洞庭山了。”
【歇后语第72句】: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多,同学们在底下埋怨起来。老师说:“不上树,怎么能摘到苹果呢?”(云南·水富)
【歇后语第73句】:【冰炭不同炉】(谚)冰和炭不能同放在一个火炉里。比喻对立的双方不能和平共处。
【歇后语第74句】:【翻老账】(惯)老账:过去的账。 比喻重提已经过去,让人厌恶的事情。 也作“翻旧账”。
【歇后语第75句】:豺狼朝着羊群笑——用心歹毒
【歇后语第76句】:妈妈给我一块钱买火柴,回家后,妈妈问剩下的钱呢?我说:“买糖了。”妈妈说:“真是猴子嘴里倒不出枣。”(山东·昌乐)
【歇后语第77句】:【胖子的裤带——全不打紧】(歇)打紧:本指系紧裤带,转指事情要紧。指一点儿也不要紧,不必在意。
【歇后语第78句】:舞台上的呜枪——打不死人
【歇后语第79句】:隔山射虎——全凭硬弓(功)
【歇后语第80句】:我和妹妹穿的布鞋都是奶奶用碎布拼凑着做出的。她说:“这叫有破布没破鞋,只要你心灵手巧,就能变废为宝。”(河南·南阳)
【歇后语第81句】:【吞下秤砣——铁了心】见“吃了秤砣——铁了心”。
【歇后语第82句】:【十年九不遇】(惯)形容非常少见,难得碰到。
【歇后语第83句】:【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表面上亲热,暗地里陷害。清 代《红楼梦》:“一辈子不见他才好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 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 全了。”
【歇后语第84句】:【的】“的”本是助词,不和其他词语结合无意。这里讲的“的”,已经在20世纪初左右升任成名词了。这个“的”字,源于“的士”,其发音也发生了变化,发“di”音。它是“的士”的简化,港语用于计程车(内地叫出租汽车)的音译之字。内地人先是将“的士”拿去照用,能彰显特殊的时髦就行了。接着,令香港人吃惊的“打的”(乘坐的士)发明出来,而且传遍全国。可见“打”字的特殊功能,一有机会就“打”一下,不仅打醋、打酱油、打酒、打电话,这不,又开始“打的”了。开“的士”的人,被人们称作“的哥”、“的姐”,这新名词传播速度也颇快,人们兴致勃勃地使用时,又创造了“的士”的不同分类简称呢。他们把充当“的t”的小型客车起名“面的”(意思是面包车的士);内地还有摩托车载人的收费服务,被人们称为“摩的”;自行车载客收费服务也开始叫“单的”了。面包车称“的”还接近“的士”,摩托车、白行车称“的”也真的是太绝妙了,发明者是太有才了。
【歇后语第85句】:【涮羊肉】重庆火锅最有名,然而,“涮羊肉”并非源自重庆。那么,它是谁最先制作出来的呢?相传,“涮羊肉”的问世与忽必烈有关。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前往和林征讨其弟阿里不哥。宿营途中,忽必烈突然想起草原美味——清纯羊肉来,于是就命厨师宰羊。谁知正当厨师准备将羊肉下锅时,忽然探兵来报,“敌军大队人马蜂拥而来,已离此不远”。按照正常的烹调过程,清纯羊肉要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然而在这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哪能坐等进餐呢?饥饿难耐的忽必烈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厨师在这个时候急中生智,手持菜刀,将一块生羊肉切成薄片,放在沸腾的水中,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再加些调料,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饥不择食,连吃几碗后,翻身上马率军迎敌,有这几碗羊肉垫底,力气大增,旗开得胜,生擒敌将。忽必烈得胜还朝,嘉奖了这位厨师,并让他做羊肉片大宴群臣。这位厨师选取了上等的羊肉,又精心调配了多种作料,加入香油、麻酱、辣子、韭花等,使羊肉的味道更加鲜美。群臣大饱口福后,赞不绝口。忽必烈高兴无比,便赐名为“涮羊肉”。
【歇后语第86句】:玻璃蛋子变鸡蛋——有一套
【歇后语第87句】:【蝗虫吃过界】(谚)蝗虫:昆虫,善飞善跳,农作物的害虫。指蝗虫结队飞行,作践庄稼,不分地域。 比喻贪官污吏肆意侵吞,损国害民。
【歇后语第88句】:大狸猫伸懒腰——唬(虎)起来了
【歇后语第89句】:【瓦片尚有翻身日】(谚)扔掉的瓦片,也还有拾起来再用的时候。比喻背时的人不必丧气,总会有境遇好转的一天。
【歇后语第90句】:【扳倒葫芦洒了油】(惯)比喻不惜一切,坚决干到底。
【歇后语第91句】:【前车有辙,后车有道】(谚)指车前行要遵循辙道,不可乱行。比喻做事要遵从以前的规程,不得随意。
【歇后语第92句】:黄鼠狼生耗子———辈不如一辈
【歇后语第93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释义:顾了小的丢了大的,或指抓住了次要的,丢掉了主要的。例句:这种负责精神很好,可是光你一个人总忙不过来啊!搞不好,捡了芝麻反倒丢了西瓜。
【歇后语第94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没有着落,没有依靠。相关的:四面 不靠边/八面不着地。成语:不着边际、孤立无援。金近迈 《欧阳海之歌》:“有活路的人家,谁也不愿挂在这上不着天, 下不着地的山坳子里来。”
【歇后语第95句】:【缩着脖子】(惯)喻做人老实、谨慎、胆小。
【歇后语第96句】:【一个人吃饱了,一家子都不饿】(惯)指过单身生活,无牵无挂。 也作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一个人吃饱一家人不饥。 一个人吃饱一家人不闹饥荒。
【歇后语第97句】:【骑马一世,驴背上失脚】(惯)骑了一辈子马,却在骑驴时出了岔。 比喻经验丰富的老手,在不该出错的地方失手出错。
【歇后语第98句】:狗尾巴续貂——头尾不相称
【歇后语第99句】:【恶龙不斗地头蛇】(谚)地头蛇:盘踞在地方上的恶势力。比喻外来的势力再凶恶,也惹不起当地成气候的恶势力。 也作恶龙不斗当方蛇。当方蛇:当地蛇。 恶龙不敌地头蛇。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92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