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民间俗语金句,充满智慧!
【歇后语第1句】:【运用之妙,在于一心】释义:对阵势运用得是否灵活巧妙,完全在于指挥者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于”又作“存乎”。例句:汤镇台道:“且不要管他。‘运用之妙,在于一心’,苗子们今日过年,正好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歇后语第2句】:吊死鬼要账——活该
【歇后语第3句】:【船到码头车到站】(惯)比喻止步不前。
【歇后语第4句】:荷叶做雨伞——难遮盖
【歇后语第5句】:【 过筛子过箩/过了粗箩过细箩】原指筛面粉。借指审查,筛 选,或经过严酷的考验。徐光耀《平原烈火》:“大扫荡的时 候,一块过了筛子过箩,一块吃苦共难,在生死关头,你帮我 助,谁也没有说过谁占了便宜,谁吃了亏。”
【歇后语第6句】:天上的银河——不解近渴
【歇后语第7句】:【敢开高价口,必有识货人】(谚)卖货人只要确认手里的货物是稀有的珍品,就不妨开出天价,顾客中自有慧眼识货的人。指有奇货自有识货人。
【歇后语第8句】:宁犯天公怒,莫惹众人恼。
【歇后语第9句】:豺狼披羊皮——蒙骗猎人
【歇后语第10句】:【贫贱夫妻百事哀】释义:[唐]元稹诗句,指贫贱夫妻事事困难。例句:虽然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倒也还能不断地“柳暗花明又一村”。
【歇后语第11句】:【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借指人又坏又顽固。或说:粪 坑的砖头,又臭又硬。海外张爱玲《沉香屑》:“越是破落 户,越是茅厕里的砖头,又臭又硬。”
【歇后语第12句】:【骏马跟前,小马打蹄难;老鹰跟前,鸟儿唱歌难】释义:比喻在威严的大人物面前不容小人物自由随便行动。例句:拉莫,“骏马跟前,小马打蹄难;老鹰跟前,鸟儿唱歌难。”你赶快出来投降,我不杀你!
【歇后语第13句】:船帮做棺材——漂流了半辈子才成(盛)人
【歇后语第14句】:【 披着人皮的畜牲】谓丧失人性。类似的:白披一张人皮。 成语:衣冠禽兽。清代《二度梅》:“只是可惜圣上把那高官 厚禄与那些误国的奸贼食了,又不能分君之忧患,立于庙堂 之上,白披一个人皮!”
【歇后语第15句】:【吃拳何似打拳时】(谚)出拳打人虽然痛快一时,遭人拳打却是痛苦的。指出拳打人时要想到遭人拳打的苦痛,自己克制自己。
【歇后语第16句】:【抬头不见低头见】(惯)指彼此经常见面,很熟悉。 也作“低头不见抬头见”。
【歇后语第17句】:我给报社投了许多稿,可都石沉大海。妈妈安慰我说:“败事之路顺溜溜,成事之路弯曲曲。只要不灰心,你会成功的。”(福建·福州)
【歇后语第18句】:【除了灵山别有佛】(谚)灵山:灵鹫山,佛祖圣地,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此居住。比喻凡事不可只认一条死理,要能够灵活变通。 也作“除去灵山别有庙”。
【歇后语第19句】:【洞庭湖的麻雀——见过大风浪的】(歇)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比喻人见过世面,经历过大的风浪。
【歇后语第20句】:【抄化子不见拐棒儿——受狗的气】(歇)抄化子:叫化子。拐棒儿:叫化子讨饭时手中拿的打狗用的棍子。指受坏人或小人的气。 也作“叫化子丢拐棍——受狗气”。
【歇后语第21句】:打不着狐狸——反惹一身臊
【歇后语第22句】:【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释义:虽不是亲身经历,但也知道一些。例句:谁都是在行的?孩子们这么大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
【歇后语第23句】:【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歇)天桥:北京市永定门内一个地段,旧时民间艺人常聚在那里演出。把式:靠卖艺为生的人。旧时在天桥卖艺的人常摆出表演功夫的架势,但多耍耍嘴皮子,并不动真的。指光说得好听而不实干。
【歇后语第24句】:【有天没日头】(惯)天空没有太阳。1形容社会黑暗,没有公理。 2形容人无知、说话放肆或无中生有。3指天色已晚。 也作有天无日头。 有天没日。
【歇后语第25句】:【一根线上拴的蚂蚱】释义:互有联系,谁也跑不脱。例句:“咱俩是一根线上拴的蚂蚱,到时蹦不了我,也跑不了你。”
【歇后语第26句】:火柴头碰磷片——触即发
【歇后语第27句】:【知错改错不算错】(谚)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就不算错误了。指任何人都会犯错误,关键在于知错能改。 也作知错能改不为锘。 知错改锘不算错,知错不改错中错。
【歇后语第28句】:【进门欲问荣枯事,观察容颜便得知】释义:只要观察对方的面容,就能知道对方的处境和心情。例句:俗话说:进门欲问荣枯事,观察容颜便得知。姐姐是个疼兄怜弟的人,平时对待宝三恰似半个母亲,衣食冷暖全部操心;若有个天灾病痛的,她更是守着弟弟寸步不离。
【歇后语第29句】:【头上打一下,脚底板响】(惯)形容人机敏,对事情反应快。
【歇后语第30句】:【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谚)麝(she):又名香獐,似鹿而小,无角,腹部有香腺,分泌物名麝香,可入药。麝自然带有香味,不必借助风力张扬。比喻人的德才名声贵在深孚众望,不在于自我炫耀。
【歇后语第31句】:【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谚)小时敢偷人家一根针,长大就敢偷黄金。指对孩子要从小抓紧管教,小时沾染上小毛病,长大就会发展成触犯刑律的罪犯。
【歇后语第32句】:口含黄连——苦到心
【歇后语第33句】:【东西耳朵南北听】指听错了话,以自己所想,理解别人所 说。李准《龙马精神》:“唉!东西耳朵南北听。我说的是立 什么业,你想的是立什么业?”
【歇后语第34句】:【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各人走自己的道路。清代《儿 女英雄传》:“千里搭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将军不下马,你 我各自奔前程,恕我失陪。”
【歇后语第35句】:【马路】“马路”一词本出于中国,结果被外国人抢注了商标。早在战国时代,我国就出现了“马路”一词。《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卫灵公听到动乱的消息,坐上马车,从阅门进入国都,到达王官,装载了宝物由寓室出来,“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就是褚师子申在马路的_f.字路口遇到灵公,就跟随着灵公一起去了。从卜文看,“马路”是指由马拉着车子所行驶的大路。自古以来,马路多是公路,这就是“马路”的最早出处,可惜却没有流传下来。相反,“马路”一词却成了舶来品。据说,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发明了用碎石铺路,在英国格兰沼泽地区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为世界交通运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人为了纪念马路的发明者而把“公路”叫做“马路”,并风靡世界。
【歇后语第36句】:【 放.长线,钓大鱼】从长计议,不要急于求成。李晓明等 《平原枪声》:“何必打草惊蛇呢,不如放长线,钓大鱼。”
【歇后语第37句】:我拿起一捆菜,嫌上边的水太多,小商贩说:“你小孩子家懂个啥?卖菜的不洒水,买菜的噘着嘴。”(河北·冀州)
【歇后语第38句】:【十六两】把重量单位一斤由十六两改为十两是1959年的事,改了之后,老百姓仍旧沿用若干年。而一斤等于十六两在中国至少存在了两千多年。古代人为什么把一斤定为十六两,民间有一种说法,既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又有一定根据和理由,且能自圆其说。民间传说一斤中每一两都是一颗星,十六两就是十六颗星,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卖东西的人在称重量时,不短斤少两,讲究诚信,就会得足星,尤其是得到福、禄、寿三星。如果心地不良,克扣重量,就会损星。克扣一两就会减福,克扣二两就会损禄,克扣三两就会折寿。所以商家应该诚信,否则会受到上天的谴责或遭受不祥的事情。这显然是一种附会,用这种说法使不良商贩有所收敛。但古代的秤确实和北斗七星是有联系的。古时候人们把北斗七星的第四星和第五星分别称为“天权星”和“玉衡星”,前四星像一个斗,后三星像一个柄,斗和柄相互依托,保持平衡。所以,古人就把秤杆叫做“衡”,把秤砣叫做“权”,把表示重量.的若干等分叫做“星”,如“定盘星”。所以,无论经商也好,从政也好,都要敬畏手中的权力,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有句台词:天底下有一杆秤,老百姓就是那定盘的星。
【歇后语第39句】:一天早上,我起床迟了,顾不得吃早饭背起书包就往学校跑。中午放学回家,端起饭碗就吃。我对奶奶说:“今天的米饭做得真香。”奶奶笑着说:“不是今天的饭香,是肚饥好下麦仁汤。”(湖北·钟祥)
【歇后语第40句】:【欲要知究竟,处处细留心】(谚)指要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必须细心观察,不放过任何疑点。
【歇后语第41句】:我们村李伯伯家里很有钱,但他的儿子李冲不学好,经常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结果被公安局抓走了。我们一家人谈论这件事时,奶奶说:“千间房子万顷地,就怕没有好子弟。”(山西·平陆)
【歇后语第42句】:我们错了一道应用题,李老师为我们又出了一道类似的题,结果,我们第二天交上去后又错了。老师说:“你们啊,只知道从家到学校的路,却不认识从学校到家的路啊!”(江西·上饶)
【歇后语第43句】: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
【歇后语第44句】:【嫩扁担难压千斤】(谚)嫩扁担:尚未经受过打熬的扁担。比喻年轻人没有社会经验,难以承担重任。
【歇后语第45句】:六月的云——捉摸不定
【歇后语第46句】:吹喇叭打鼓——各有各的调门
【歇后语第47句】:【木匠要巧,郎中要老】(谚)郎中:医生。指木匠的手艺越巧,越能制作出精美的成品;医生的年龄越大,临床的经验越多,治病越有把握。
【歇后语第48句】:刘二婶常为自己家过得不如别人而生气,奶奶劝她:“穷没根,富没苗。一根竹竿十二节,说不定谁过到哪一节呢,还是想开点好哇!”(河南·长垣)
【歇后语第49句】:【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样千变万化,本质上一样。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吴为才一时劝解,一时威胁。软一套, 硬一套,万变不离其宗。”
【歇后语第50句】:船上人充油灰——慢慢来
【歇后语第51句】:疮口上贴膏药——揭不得
【歇后语第52句】:【滴水穿石,不是一日之功】释义:比喻任何成果都是长期下苦功取得的。例句:张嘉庆看忠大伯心思有了转变,也想,滴水穿石,不是一日之功,要从长远着想。
【歇后语第53句】:岸上的螺蛳——有嘴难开
【歇后语第54句】:【满饭好吃,满话难说】(谚)满话:说话过头,不留余地。指人说话要谦虚谨慎,留有余地。 也作“满饭好吃,满话说不得”。
【歇后语第55句】:【泥牛入海无消息】不知道后来情况,没有下文。成语:杳 如黄鹤。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此时那两个钱庄干 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只得写信 到上海去通知。”
【歇后语第56句】:【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九州一词起源于何处,最早见于金文《叔夷钟铭》,说中国的疆域有九州。具体指哪几州,众说纷纭。一种采用《禹贡》的说法,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成九州,划分的情况是: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 “九州”只是传说中的行政区域而已,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既然它已在我国的文化史中沉淀下来,人们便以它泛指中国了。
【歇后语第57句】:人字双着写——不从也得从
【歇后语第58句】:【 上刀山,下火海】指进入危险的境地。类似的:上刀山, 下油锅。成语:赴汤蹈火。台湾白先勇《孽子》:“那怕上刀 山下油锅,也吓不住我王小玉。”
【歇后语第59句】:【家无生活计,不怕斗量金】释义:如果没有谋生的办法,即使有斗量黄金的家业也无济于事。例句:“‘家无生活计,不怕斗量金。’我如今又不做官了,无处挣钱,作何生意以为糊口之计?”
【歇后语第60句】:【借你口中言,传我心腹事】由别人代为说出心中所想。清 代《儿女英雄传》:“直挨到这个分际,还是绕了这半天弯儿, 借你口中言,传我心腹事,话挤话,两下里对挤,才把句话挤 出来!”
【歇后语第61句】:【脑袋里少根筋】思想简单,缺少心眼,或在某一方面不善 于思考,意识不到。或说:脑筋里缺根弦。王安忆《文革轶 事》:“她们这些张家后代,由于养尊处优缺少世事的锻炼, 个个脑筋里都像缺根弦似的。”
【歇后语第62句】:吃洋参,不如睡五更。
【歇后语第63句】:爸爸见别人下海发了财,也要把工作辞掉,去下海挣大钱。奶奶劝他:“你要把工作的事处理好,疙瘩不要拴死,后路不要堵死。”(山西·平陆)
【歇后语第64句】:乌鸦扮孔雀——不伦不类
【歇后语第65句】:【又要过河,又怕脱裤子】(惯)比喻既想办事,又怕麻烦。
【歇后语第66句】:【找门路】(惯)比喻寻找能够达到个人目的的途径。
【歇后语第67句】:竹篾织的鸭子——没心肝
【歇后语第68句】:冷炉打铁——不成
【歇后语第69句】:【吃甘蔗上云梯,步步高,节节甜】释义:比喻越来越好,越来越甜蜜。例句:一想到未来,她总有那种吃甘蔗上云梯的感觉,步步高,节节甜,幸运之神是不会遗弃她的。
【歇后语第70句】:【得趣便抽身】(谚)事情做到满意处,就应当收身止步,不可贪得无厌。指凡事要适可而止。
【歇后语第71句】:【豆芽不可做柱,丫头不可做主】释义:丫头做不了一家之主,就像豆芽做不得柱子一样。比喻女子担当不了大任。
【歇后语第72句】:【阿爷的衣服辈辈穿】释义:比喻世代贫寒。阿爷:(方言)父亲或祖父。例句:他们一直过着衣不果体,食不饱肚的生活。九儿的衣服是祖上留下来的破大褂改成的,真正是阿爷的衣服辈辈穿啊。
【歇后语第73句】:【过一天,算一天】混日子。类似的:拖一天,是两晌。成 语:得过且过。巴金《寒夜》:“你不要老想这些事,在这个年 头谁不是过一天算一天,能够活下去就算好的了。”
【歇后语第74句】:人家的棺材抬自家——自讨晦气
【歇后语第75句】:天平没砝码——两头落空
【歇后语第76句】:【钱过北斗,米烂陈仓】(惯)金钱堆得高过了天上的北斗星,米多得吃不完,烂在以前堆放的粮仓里。 形容极其富有。 也作“钱过北斗,米烂成仓”。
【歇后语第77句】:【阿母爱郎,脱裤换糖】(谚)郎:儿郎。阿母爱儿,不惜脱下裤子换糖给儿子吃。指母亲疼爱子女,往往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
【歇后语第78句】:急性子喝热粥——烫嘴
【歇后语第79句】:【高山点灯名头大】释义:比喻有名气。例句:三爷,你家大德堂是高山点灯名头大。当年,张大帅也在你们后花园趴过风,今天我请“老北风”商量大事。
【歇后语第80句】:【戏有戏德,台有台规】(谚)戏剧演员要有艺德,台上表演要有台规。指戏剧表演一要有道德规范,二要有严格规程。
【歇后语第81句】:【艄公多了打烂船】人多无组织,反而坏事。类似的:木匠 多了盖歪房。周立波《山乡巨变》:“只怕社一办起来,人多 嘴杂,反倒搞不好。俗话说:艄公多了打烂船。”
【歇后语第82句】:【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彻底报仇,人人报仇,成语:报仇雪 恨。明代《醒世恒言》:“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只杀知县,不 伤百姓。”
【歇后语第83句】:【放下一星火,能烧万仞山】(谚)仞:一仞为八尺。投放一点火星,就能烧毁万丈山林。比喻小小的失误,会酿成无法估量的大祸。 也作“放着一星火,能烧万顷山”。 顷:百亩为一顷。万顷山:形容极宽阔的山林。
【歇后语第84句】:【穷人无灾即是福】(谚)指对穷人来说,无灾无病,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福气了。
【歇后语第85句】:【红军】建军初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并不叫“红军”,1927年八月的南昌起义和九月的秋收起义,都不叫红军。毛泽东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开头两句为证:“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只点明了军队的性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没有出现红军字样。最早称“红军”的是之后的广州起义,起义领导机关发布《红旗号外》,公开宣称组织工农红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叶挺,工农红军总参谋徐光英。”此次起义失败后,根据广东省委指示,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1928年5月25日,中央发布《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明确指出:“可正式命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6月4日,中央在给井冈山前委的信中,又具体指示四军:“关于你们的军队,你们可以正式改为红军。”从此,“红军”这一名称正式成为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称号,各地工农革命军也相继改称为红军。
【歇后语第86句】:【七十二行,庄稼为王】(谚)七十二行:泛指各行各业。在各行各业中,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一行。指农业生产关系着国计民生,是重中之重。 也作七十二行,以农为本。 千行万行,庄稼是头一行。
【歇后语第87句】:【溜须】“溜须”用以讽刺那些阿谀奉承之辈的卑劣行为,源自宋朝。宋真宗时,寇准为丞相,丁谓为参知政事。一次朝中宴会,寇准喝汤的时候,没注意汤汁沾在了胡须上。丁谓正巧看见,赶紧过来替寇准擦拭,寇准毫不领情地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意思是说,你身为国家大臣,不是来替我擦胡须的。当场把丁谓羞得满脸通红。“溜须”一词由此而来。所谓受辱后怀恨在心,决心找机会报复寇准。后来宋真宗患病不能上朝,丁谓就串通内侍诬告寇准阴谋拥立太子,把寇准贬出京城。当时,老百姓曾编成顺口溜:“欲得天下宁,须拔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歇后语第88句】:欢喜与悲哀的聚散地——车站
【歇后语第89句】:【屋漏迁居,路迂改途】(谚)迂:迂回。房屋漏了,就得换个地方住;道路弯曲,就得改条道儿走。 比喻知错就改,不可固执。
【歇后语第90句】:【客去主人安】(谚)指赴宴的宾客及时离去,主人家才得安歇。
【歇后语第91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歇)八仙:道教传说中的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等八位神仙。 神通:指修行有成就的人所具备的神妙莫测的能力,今指特别高超的本领。相传八仙渡海到蓬莱山赴蟠桃会,一路上能行风的行风,能下雨的下雨,各自施展法力。比喻各自施展本领,或各有各的一套好办法。 也作八仙过海——各使神通。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歇后语第92句】:【老鼠尾巴上绑鸡毛——不是什么正经鸟】(歇)比喻不是个正派人。常含责骂或讥讽意味。 也作“老鼠尾巴绑鸡毛——不是个正经鸟”。
【歇后语第93句】:【不知哪头炕热】(惯)指不知做什么事情得利大。
【歇后语第94句】:【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俗语的意思是事情看似如此,其实另有他图。它源自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欧阳修,别号“醉翁”。他在散文写作上成就颇高,《醉翁亭记》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当滁州太守时写的。滁州州署在今安徽滁县,县城西南有风景秀丽的琅邪山;山中有泉,名“酿泉”;泉旁有一座亭子,据说是山里一个和尚修建的,欧阳修给这座亭了取了个名字,叫做“醉翁亭”。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呢?他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道出了缘由。原来欧阳修常与朋友相约来此饮酒,欧阳修年岁大了,饮一点便酩酊大醉,他便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别号。欧阳修酒量不大,很容易醉,那他为什么还爱喝酒呢?文章说:醉翁的本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风光。他是借喝酒的兴致,以获得欣赏山水的乐趣。后来,人们大多只用前半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忘却了“在乎山水之间也”。作为俗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就转义了。
【歇后语第95句】:【咬人的狗儿不露齿】(谚)真正下口咬人的狗不龇牙咧嘴,也不汪汪乱叫。比喻实干的人并不声张。 也比喻狠毒的人表面不露形迹,只在暗中做事。 也作咬人的狗不龇牙。 咬人的狗暗下口。 咬人的狗不叫,汪汪叫的狗不咬人。
【歇后语第96句】:【老米饭捏不成团】释义:借指感情不睦的人聚不到一块。例句:“我跟他今生不得联合,我跟他‘老米饭捏不成团’,我看见他就来气!”
【歇后语第97句】:【碎麻拧成绳,能提千斤鼎】(谚)零零散散的麻丝拧成麻绳,能提起千斤重的大鼎。比喻把分散的人组织起来,就能产生强大的力量。
【歇后语第98句】:【荷叶包鳝鱼,一下子就溜跑了】释义:鳝鱼:体形像蛇而无鳞,有黏液,很滑。比喻悄悄地走开。例句:爸爸晓得有理说不清,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荷叶包鳝鱼,一下子就溜跑了。
【歇后语第99句】:【跳在黄河也洗不清】(惯)比喻受了冤屈,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辩白,洗雪不清。 也作跳到黄河洗不清。 跳进大河也洗不清。 跳到天河里也洗不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931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