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新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超燃!
【谚语俗语第1句】:【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似漏网之鱼】(惯)丧家之犬:无家可归的狗。形容惊慌失措、狼狈逃跑的样子。 也作急急如漏网鱼,忙忙似丧家狗。 急急如丧家之狗,忙忙似漏网之鱼。
【谚语俗语第2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释义:机关:周密而巧妙的计谋。卿卿:旧时对女子的爱称。耍尽心眼自以为非常聪明,到头来却断送了自己性命。嘲讽人玩弄权术和诡计,最后落得身败名裂。例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他这才是自作自受呢!
【谚语俗语第3句】:王八的屁股——龟腚(规定)
【谚语俗语第4句】:【笨鸟先飞】(谚)指笨拙而飞得慢的鸟早早飞出林子才好寻食。比喻没什么本事的人就得比别人早起身早行动。 也作笨鸟先飞晚入林。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谚语俗语第5句】:【没骨头的伞,支撑不开】指没有骨气,没有本领,遇事不会 处理。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你呀,我就怕你是一个 没骨头的伞,支撑不开,将来闪得我没下场,倒不如趁早拉 倒呢!”
【谚语俗语第6句】:【杀人见血,铲草除根】(谚)杀人必须见血,证明人死无疑;斩草必须除根,使它不再萌生。指消灭敌方力量必须完全彻底,不留后患。 也作“杀人须见血,斩草要除根”。
【谚语俗语第7句】:【从来好事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谚)指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好事不会长久,就像彩云一闪就过,也像琉璃容易破碎一样。
【谚语俗语第8句】:一遇到难题,我就打退堂鼓,老师说;“蜡烛不点不亮,油灯不拨不明,脑筋不开发就不灵,你得多动脑筋好好思考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9句】:【谁家锅底没有黑】释义:谁家都有不光彩的事。例句:唉!这也是劫数啊!其实这也没有关系,谁家锅底没有黑?
【谚语俗语第10句】:【早不忙,晚发慌】不及早抓紧时间,事情做不完,陷于慌 乱。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早不忙晚发慌,晚上熬油补 裤裆,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谚语俗语第11句】:【 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技艺要经常练习。不坚持练习,感 到手生,容易荒废。类似的: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清代《红楼梦》:“我在扬州,也听得讲究过,也曾学过,只是 不弄了,就没有了,这果真是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谚语俗语第12句】:我的学习成绩落下来了,爸爸狠狠地批评我说:“你过着‘槽里吃食,圈里搔痒’的日子,学习再不好,还对得起谁?”(江苏·金湖)
【谚语俗语第13句】:刘备对诸葛亮——无话不说
【谚语俗语第14句】:【惊堂木】在旧戏舞台上,县官以上的地方官员的案头都放有一块“惊堂木”,案犯一到,惊堂木“啪”地一拍,问道:“有招无招!”动刑之前,惊堂木一拍:“大刑侍候!”那么,“惊堂木”源自何时,有何作用呢? “惊堂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使用。《国语·越语》中记载:“惊堂木,长六寸,阔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这就讲清了它的规格和作用。“惊堂木”的正式名称叫“气拍”,也有叫醒木、界方和抚尺的,俗称“惊堂木”,是一块长方体的硬木,有棱儿有角儿,取“规矩”之义,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只有普通官员手中的那个小木块才叫“惊堂木”,皇帝用的称为“震山河”,表明他是一统江山的主人。宰相等一二品大员用的叫“佐朝纲”,元帅、将军等高级武官用的叫“惊虎胆”。
【谚语俗语第15句】:【挂着腊肉吃白饭】有东西不能利用,或省着不用。《川行 随想》:“对于刚刚结束的这一段历史,川东农民用一句话概 括性地评价,说挂着腊肉吃寡饭(无菜的饭)。”
【谚语俗语第16句】:【把死蛤蟆说成活的,活蛤蟆说成死的】释义:比喻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例句:这里还有一种人叫“律师”,专门“编筐捏篓”,颠倒黑白,只要你有钱,他能把把死蛤蟆说成活的,活蛤蟆说成死的。一张传票下来就得要几块钱酒钱。
【谚语俗语第17句】:【不会做饭的看锅,会做饭的看火】(谚)火:火候。指生手做饭,只看锅里;行家做饭,只看火候。 比喻会办事的人,总是掌握时机,不让时机错过。
【谚语俗语第18句】:【老鼠尾巴熬汤——油水不大】(歇)油水:本指所含的脂肪质,转喻可以利己的好处。比喻可赚的钱不多,或可拿出的财物不多。 也作老鼠尾巴熬汤——没什么油水。 老鼠尾巴——没有多大油水。
【谚语俗语第19句】:【菩提树】“菩提树”是经常碰到的一个名词,特别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菩提树是佛教中的圣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偈子,流传甚广。那么,菩提树到底存在不存在呢?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觉树”、“道树”、“思惟树”、“佛树”,属于桑科,原产于东印度,为常绿乔木。其叶呈心形而末端尖长,花隐于球形花囊中,花为囊熟时呈暗橙色,内藏小果。 “菩提”为古印度语(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菩提树与佛教渊渊颇深,据传说,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轻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佗。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谚语俗语第20句】:属蛀虫的——钻心
【谚语俗语第21句】:属玻璃的——经不起敲打
【谚语俗语第22句】:【人敬有钱的,狗咬挎篮的】(谚)挎篮的:旧社会一手拖棍、一手挎篮沿街讨饭的乞丐。指在金钱社会里,人情势利,敬重的是有钱有势的人,凌辱的是穷苦无告的人。 也作“人敬有的,狗咬丑的”。丑的:穿着又破又烂的穷人。
【谚语俗语第23句】:【心不在肝上】(惯)指心不在焉。
【谚语俗语第24句】:【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从他酒价高】(谚)无求于人,走到哪里人们都不会小看你;你不饮酒,何必管他酒价涨得有多高。指人能做到对人无所求,对事无所求,那就是个高超的人。
【谚语俗语第25句】:【一镐头刨出个金窖】(惯)比喻一下子获得大量钱财。
【谚语俗语第26句】:【 墨是可以磨浓的】指经过磨练,可以成功。《北京日报》 (1982,10,20):“两位新秀担任了主力,这再好不过地说明: 墨是可以磨浓的。”
【谚语俗语第27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一俗语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面。此俗语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开蟠桃会,邀请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园内恰巧遇见鹅仙女,被其美丽所倾倒,大动凡心,遭鹅仙女呵斥并状告至王母娘娘处。王母娘娘大怒,随手将嫦娥月宫中献来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罚其下界为蟾蜍(癞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癞蛤蟆体内。王母娘娘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却了一件宝物,令癞蛤蟆磨难结束后完璧归赵,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监督。“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由此而来。
【谚语俗语第28句】:羊肠小道——弯弯曲曲;绕来绕去
【谚语俗语第29句】:【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生意无人做】(谚)冒着生命风险去做买卖的,有的是人;赔上血本去做买卖的,谁也不干。指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无利可图的生意没人做。
【谚语俗语第30句】:【现官不如现管】(谚)现官:现任的官员。现管:直接管辖自己的顶头上司。指不怕现任官员职位多高,就怕直接管辖自己的顶头上司。
【谚语俗语第31句】:我家三分绿油油的黄瓜秧上,小黄瓜一个挨一个。妈妈逢人就喜笑颜开地说:“黄瓜卖了买台洗衣机,洗衣服就不用发愁了。”谁知黄瓜刚长大,一夜之间就被小偷偷光了。爸爸说:“远看是个高冈儿,临近是个下洼儿。”(河南·商水)
【谚语俗语第32句】:铜钱眼里打秋千——小人
【谚语俗语第33句】:【知底莫过当乡人】(谚)当乡人:同乡人。再没有比同乡人更清楚底细的了。指在同乡人面前,不要想隐瞒自己见不得人的事。
【谚语俗语第34句】:【吃了迷魂药/喝了迷魂汤】指被迷惑。浩然《山水情》:“两 性之爱怪得很,掉落情网里的人,就如同吃到迷魂药一般, 十有八九不顾前后。
【谚语俗语第35句】:【行家眼,如夹剪】(谚)夹剪:像剪刀形状的夹取物件的工具。指行家观察事物的眼力非常敏锐而准确。
【谚语俗语第36句】:【山多高,水多高】释义:地下水和山一样高。例句:俗话说,“山多高,水多高”。洞顶的石缝里有泉水滴下来,不快不慢,约摸半分钟就有一大滴,洞底下有个小盆口大的水湾,承接着上边滴下来的水。
【谚语俗语第37句】:【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谚)指知道满足就能永远保持快乐,能够忍让就能永远保持安宁。 也作知足心长乐,能忍身自安。 知足身常乐,能忍心自安。
【谚语俗语第38句】:【三亩棉花三亩稻,晴也好,涝也好】释义:一半地种棉,一半地种稻,晴收棉花雨收稻。比喻做事稳当,不冒风险。例句:三亩棉花三亩稻,睛也好,涝也好。花宜晴,稻宜雨,平分三亩,必有一得。故日:“晴也好,落也好。”计图人定胜天,不思不便宜处,亦必居其一。
【谚语俗语第39句】:贵州驴子学马叫——南腔北调
【谚语俗语第40句】:【事要前思免后悔】(谚)指事前要周密考虑,事后就不会因失误而感到懊悔。 也作事要前思,免劳后悔。 事要三思,免了后悔。
【谚语俗语第41句】:【解手】把大小便说成“解手”,这里一定有文章。据《明史》、《文献通考》等书记载,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兵燹连年,民不聊生,中原江淮一带,人们颠沛流离,饥饿死亡者十占六七,大片土地撂荒。为恢复中原经济,明初官府在山西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征召当地居民,迁徙至冀、鲁、豫、苏、皖、北京一带。广济寺有一棵大槐树,隐蔽数亩,移民行前纷纷指树为记,含泪告别故乡。迁民是强制性的,人们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进行反抗,官兵怕人们半路上逃跑,就把他们双手捆起来,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一人要动,牵动全体。这样,无论是白天行路还是晚上睡觉,如果有人要大小便,就得恳求解差把绳子解开。起初,话说的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小)便。”后来逐渐简化,先是说“给我解手”,最后干脆只说“解手”,解差也心领神会,彼此配合默契。到了新的住地,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但“解手”的事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由于说顺了口,甚至比“拉屎、撒尿”好听一些,所以“解手”一词就成了人们大、小便的代用词了。
【谚语俗语第42句】:【小时不防,大了跳墙】(谚)跳墙:越墙入室,偷窃作案。指孩子小时不管教,不防范,长大后就有可能为非作恶,触犯法律。
【谚语俗语第43句】:【明月不常圆,好花容易落】(谚)落:凋谢。比喻美好的景象往往保持不了多久,称心如意的事情往往为时很短。
【谚语俗语第44句】:自行车爆胎——气崩了;气炸了:泄了气
【谚语俗语第45句】:【寡妇年】无立春节气的年份南方叫“盲年”,北方则俗称“寡妇年”。民间流传“寡妇年”结婚不吉利,因此,无春之年的前一年末青年男女结婚的扎堆,而在无春之年结婚的较少。那么,“寡妇年”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古人崇信阴阳,在古人的观念中,阳是天,是男;阴是地,是女。一年四季都与阴阳相配,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于是分别为少男、老父、少女、老母。天地万物的化育,与男女交媾生殖类同。春天阴阳平衡,就好比男女的和谐,正是生育季节。无“立春”之年被称为“寡妇年”,与古人的上述认识有关。一年之中无立春,即无阳气来临。无阳为孤阴,不生。于是,无阳,即无男相配,自然就是寡妇。所谓“寡妇年”,来由在此。其实,某年中无“立春”并非天道。而阳历是年年有春,无春之年只存在于阴历,因为阴历闰年有13个月,这就造成可能一年之中无春的年份。因此,“寡妇年”的说法纯属附会。
【谚语俗语第46句】:【卖关节】(惯)指利用职务之便,暗中受人贿赂,给人办事。
【谚语俗语第47句】:【会推磨就会推碾子】事情道理相同,作起来不难。李准 《老兵新传》:“没有关系,好学,会推磨就会推碾子,都是里 边冒烟的东西!”
【谚语俗语第48句】:【和事老】“和事老”通常是指那些没有原则立场来调解争端的人,意同“和稀泥”,多含贬义。那么,和事老源自哪里呢? “和事老”始于唐,成于宋。“和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唐朝。据《新唐书》载,唐中宗景龙三年,监察御史崔琬弹劾宰相宗楚客“专威福,有无君心,纳境外交,为国取怨。”并请求将其下狱。而宗楚客则怒目争辩,声称自己“忠诚鲠直”,为崔琬所嫉恨,故遭陷害。而性格软弱的唐中宗竞不问是非,亲自为他们调和,诏令崔琬和宗楚客“约为兄弟”。由于唐中宗无原则和稀泥的态度,故而时人窃称其为“和事天子”。因此历史上第一个“和事老”就是唐中宗。但“和事老”这一完整的专有名词的出现是在宋朝。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在《南乡子》词中写道:“风力袅萸枝,酒面红鳞惬细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却向人间耐盛衰。”这首词是重阳节怀念他远在成都的弟弟而做的。这里描写的“插花和事老”,是指头上戴花、万事随和、无所争竞的老者,虽然“和事老”没有原则,但也无忧无虑,更能经得起人间的盛衰。自此,“和事老”常用来代指那些调解争端的人。如南宋初,洪皓出使金国,和金人力争和议条件,金朝宰相怒道:“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此,谓不能杀汝耶?”露出一副霸道嘴脸。那时的和事老、和事官用起来已很普遍。
【谚语俗语第49句】:【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至理BBB是勉励人们要惜时如金。要知其来源,先要知其时间是怎么得来的,寸阴是多长时间。古代用日晷计时,日晷是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的计时仪器。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晷针垂直地穿过晷面中心,日晷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之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上划上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投影就会投向晷面,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表盘,以此来显示时刻。将晷面上的格子用“寸”来衡量,晷针投下的阴影,就叫“寸阴”。那么“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古人早就使用“寸阴”一词了。如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南宋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当效禹王,寸阴是惜;当效文王,日昃不食。”此处均是用“寸阴”代表光阴。将“寸阴”最早比作“寸金”的是唐代诗人王贞白,其诗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后来元代诗人同恕《送陈嘉会》也这样比喻:“尽欢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阴一寸金。”说的最完整的是清代周希陶编著的《重订增广贤文》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从此,这句话就十分流行。
【谚语俗语第50句】:【绿帽子】称人妻子有外遇,人们给他一个不雅的称号,叫做“戴绿帽子”。“绿帽子”一词源自古代服饰制度。汉武帝之后,随着儒家礼乐制度的健全,服饰的尚色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服饰的颜色成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标识。汉代就以绿色巾为贱服。后汉李封为延陵令时,对犯法的下属官吏不加体罚,而罚戴绿头巾。元明两代,乐人、妓女必须着绿服、青服、绿头巾以标志所从事的贱业。《元典章》规定:娼家男子戴绿头巾,以表示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后因称妻有外遇为戴绿头巾。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八载:“吴人称妻有淫行者为绿头巾。”“绿头巾”为什么又演变成“绿帽子”,原来,“绿帽子”就是“绿头巾”(见现代汉语词典)。
【谚语俗语第51句】:【先明后不争】(谚)指事先把该讲的条件讲明,该划的界限划清,事后就不会发生纠缠,引起争端。
【谚语俗语第52句】:【饭糊了闷在锅里】内部的问题要保密。韩志君等《篱笆· 女人和狗》:“饭糊了,闷在锅里;胳膊折了,吞在袖子里,不 能叫外人看笑话!”
【谚语俗语第53句】:自习课时,班主任见教室很乱,就批评说:“怎么这么乱,鸭子吵塘似的?”(江苏·丹徒)
【谚语俗语第54句】:晁盖的军师——吴(无)用
【谚语俗语第55句】:【买田不买粮,嫁女不嫁娘】(谚)粮:钱粮,旧时交田税称“纳粮”。 买田地不能把赋税一起买下,嫁女儿不能把丈母娘也陪嫁出去。指凡事都有个限制,无限制就成了荒唐。
【谚语俗语第56句】:【老母猪想吃天鹅肉】释义:比喻非分的妄想。例句:第二天,那帮小子更欢了,这个说:“我知道了,这小子是个放猪的——猪倌!”那个说:“猪倌也想来上学。真他妈老母猪也想吃天鹅肉哇!”
【谚语俗语第57句】:灯草织布——枉费心机
【谚语俗语第58句】:【 一个和尚一份斋.有稀有稠打起来】分配不均,互相争吵。 金近迈《欧阳海之歌》:“一个和尚一份斋,有稀有稠打起来。 凭什么他吃稠的我喝稀的?”
【谚语俗语第59句】:【推倒油瓶不扶】(惯)比喻不管闲事或见急不救,在一旁看笑话。 也作“油瓶倒了不扶”。
【谚语俗语第60句】:【是亲三分向,是火热如炭】(谚)旧指人情从来就是有亲必顾的。 也作是亲三分向,是火就热炕。 是亲三分向,是灰热过土。 是亲三分向,不亲不一样。
【谚语俗语第61句】:【病笃乱投医】(惯)笃:(病势)重。指病势危急时就毫无选择地乱请医生诊治。也借指事到紧急时就盲目向人求助。 也作“病急乱投医”。
【谚语俗语第62句】:小敏受了批评,哭个不止。她妈妈气冲冲地说:“拿个筛子来,看她能不能哭满?”(河南·兰考)
【谚语俗语第63句】:鲁达当和尚——半路出家
【谚语俗语第64句】:火钳子修手表——没处下手
【谚语俗语第65句】:【 一只脚门里,一只脚门外】未完全进门。借指犹豫观望,或 地位不稳,有两种可能性。浩然《艳阳天》:“别急,让我再想 想。退呢,进呢,还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呢?”
【谚语俗语第66句】:【不见鱼出水,不下钓鱼竿】(谚)比喻办事情不见端倪,没有把握,就不贸然采取行动。
【谚语俗语第67句】:【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故人】(谚)故人:老朋友。在家里不会热情款待宾客,出门在外才体会到缺少朋友的难处。指不能热情交结与招待朋友的人,必然得不到朋友的关爱。
【谚语俗语第68句】:师字去了横——真帅
【谚语俗语第69句】:狐狸吵架——派狐(胡)言
【谚语俗语第70句】:我的表哥整天不爱说话,但学习很好。妈妈说:“他是一肚子加减乘除,心中有数啊!”(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71句】:【掉入五里雾中】见“堕入五里雾中”。
【谚语俗语第72句】:【两头摸不着缰】(惯)缰:缰绳。 指对两面的情况都不清楚。
【谚语俗语第73句】:【一锄头是动土,两锄头也是动土】不论做多少次,反正事情 性质都是一样。清代《十二楼》:“那也顾他不得,一锄头也 是动土,两锄头也是动土,有心行一番霸道,不怕他不依。”
【谚语俗语第74句】:【不走的路走三遭】(谚)三:多的约数。以为今后不会去走的路,说不定以后会多次去走。比喻人的前途很难预料,必须有适应变化的思想准备。 也作“不走的路还要闯三遭”。
【谚语俗语第75句】:【佛口说善言,毒蛇在心田】(惯)心田:人的内心世界。比喻口头上慈悲,心里却很歹毒。
【谚语俗语第76句】:【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谚)石(dan):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米救济及时,别人把你当恩人尊敬;一石米救济不当,别人反而对你怀恨在心。指救济人只可救济窘困,长期救济,恩反成仇。
【谚语俗语第77句】:【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谚)色:女子的美色。以年轻美貌求取宠幸的女子,好日子是不会长久的。指凭着美色取宠,等到年逝色衰,就会被抛弃,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谚语俗语第78句】:【有冤没处诉,有苦没处说】(惯)指冤屈或苦恼无处申雪、诉说。 也作有冤无处申。 有苦没处说。
【谚语俗语第79句】:【一字入公门,千牛不能拔】(谚)公门:衙门。指诉讼状一经递入衙门,一字也不能更改。告诫人们写诉讼状应特别谨慎。
【谚语俗语第80句】:活人拜泥胎——不傻也不呆
【谚语俗语第81句】:【鸡啄鸡食袋,狗咬狗骨头】释义:鸡食袋:鸡嗦子,即鸡的嗦囊,鸡的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在食道的下部,像个袋子,用来储存食物。比喻自己人互相倾轧,自相残害。例句:他有什么事对不起你?我这做娘的有什么事对不起你?只有我屋的人淘气,鸡啄鸡食袋,狗咬狗骨头。又不是吃饭的人多了,咸的、辣的分不匀!
【谚语俗语第82句】:这学期的期末考试我是全班第一名,回家后,我得意地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妈妈见我如此骄傲,语重心长地说:“碟子外面有盆,盆外面有缸,别太得意了!”(安徽·繁昌)
【谚语俗语第83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谚)既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就不会说出不是一家人的冷漠话。多指彼此关系亲密得如同一家人,就不可说见外话。
【谚语俗语第84句】:干坝里的河沙——捏不到一块
【谚语俗语第85句】:半夜洗衣月下晒——明是阳来暗是阴
【谚语俗语第86句】:【妓爱俏,妈爱钞】见“鸨儿爱钞,姐儿爱俏”。
【谚语俗语第87句】:海里的浪花——不是吹的
【谚语俗语第88句】:班主任老师常说:“学习要一步一个脚印,知识才会牢固,不要‘雨下地皮湿,风吹尘又起’。”(江苏·盐城)
【谚语俗语第89句】:【脂粉虽多,丑面不加;膏泽虽光,不可润草】(谚)涂上很多的脂粉,不会使丑陋的相貌变得漂亮;下着润泽的好雨,不能使枯草长得茁壮。比喻掩饰再好,也不能从根本上把假恶丑转变为真善美。
【谚语俗语第90句】:一天晚上我正想脱衣服睡觉,妈妈朝着我的小屁股打了几下,我急了:“妈妈你干啥?”妈妈笑着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会学坏。”(辽宁·朝阳)
【谚语俗语第91句】:【骆驼搁在桥板上,两头无着落】释义:骆驼背有驼峰,仰卧桥板上,头和尾没有着落处。比喻两方面都无着落,处境困难。例句:陶子尧一听这话,脸上一红,知道各事瞒他不过,不妨同他实说,或者有个商量。便说:“我现在好比骆驼搁在桥板上,两头无着落。你总得替我想个方法才好。”
【谚语俗语第92句】:【抓不住头发揪耳朵】(惯)比喻胡乱抓人顶罪。
【谚语俗语第93句】:天冷了,村里的懒汉王老三穿着破烂的衣服从我家门前走过。爸爸看了说:“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懒惰懒惰,挨冻受饿。”(安徽·肥西)
【谚语俗语第94句】:【 不是撑船手,莫要弄篙竿】外行不必逞能。类似的:不会 拿钻,别当石匠/不会绱鞋,休当皮匠/不会念经,别当和尚。 清代《官场现形记》:“不是撑船手,休来弄竹竿,兄弟实实在 在有点来不得了。”
【谚语俗语第95句】:【洪洞县里没好人】这句俗语是句气话,意思是对某个地方的一些人有不满,埋怨到整个地方,说这一个地方没有好人,便用“洪洞县里没好人”来指代。实在是冤枉了洪洞县。 “洪洞县里没好人”源自京剧《玉堂春》。此剧唱腔动听优美,普及率很广,上岁数的人几乎入人都能哼上几句,要不然也不会形成俗语。剧情是聪明美貌的少女苏三,因家贫被卖到妓院,她反抗迫害妇女的娼妓制度,追求自己所爱,执著地爱上了青年王金龙。老鸨看王金龙把银子花光用完,连打带骂把他赶出妓院。苏三偷偷将自己的私房钱送给王金龙,发誓若非金龙日后来娶,她永世也不会嫁人。老鸨见苏三如此固执,没法做妓院的摇钱树了,正好有个山西洪洞县的阔佬富豪沈燕林看上了苏三,两下一拍即合,老鸨将苏三卖给了这姓沈的恶人为妾。苏三不从,大吵大闹,把沈妻也烦死了。沈妻伙同私通的奸夫,下毒药要害死苏三,没想到沈燕林误吃了毒食猝死。奸夫淫妇一不做二不休,恶人先告状买通官府,诬陷苏三害死了沈某人。在起解前往省城太原的途中,苏三见老解差崇公道是个好人,遂认崇公道为干爹。苏三边走边唱,向干爹诉说自己遭遇的不幸,对加害于她的县官、妓院老鸨、姓沈土财主、淫妇沈妻及其奸夫等痛加斥责,越说越气,因为这些人都是当地的,最后说道:洪洞县里没好人!她也没想到,编剧也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一句使用率非常高的俗语。只是冤枉了洪洞县的好人。
【谚语俗语第96句】:【开天窗说亮话】表示说话明白直率。成语:开诚布公、 直言不讳。海外於梨华《寻》:“打开天窗说亮话,没有我们, 哪有他这位美貌的妻子?”
【谚语俗语第97句】:隔皮猜瓜——谁知好歹
【谚语俗语第98句】:【 好肉上生蛆】清白受辱。柳青《创业史》:“我郭振山没对 她改霞说过一句生宝本人的坏话。她改霞不能在我的好肉 上生蛆!”
【谚语俗语第99句】:【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谚)宁可绕着走远点,也不要图近少走一步,担当风险。指凡事不可只图省事近便,必须以稳妥安全为要。 也作宁绕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宁绕干步远,不涉一步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93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