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辟俗语经典歇后语,收藏起来做签名吧!
【谚语俗语第1句】:【 怕跌跤,先躺倒】形容没有信心,预先认输。或说:怕打 倒,先卧倒。秦兆阳《说媒》:“不如干脆把树花嫁给本村一 个穷瘪了的老实光棍汉,闹平分时他可以当防空洞,平分以 后他可以帮助她家干活,女儿也有了终身依靠,正是一举三 得。这正像俗话说的:怕摔跤先躺倒。”
【谚语俗语第2句】:【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录模仿别人的文章,是社会的普遍 现象。此语既是对抄者的嘲弄,又是抄者的自慰。古华《浮 屠岭》:“报纸上大块文章看多了,他也就心有灵犀一点通, 懂得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奥妙。”
【谚语俗语第3句】:【哪个人也不全,哪个车轮也不圆】(谚)任何人都不会十全十美,就像车轮没有绝对圆的一样。指世上没有完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也作哪个瓜也不圆,哪个人也不全。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人不能全,车不能圆。
【谚语俗语第4句】:乌龟驮西瓜——滚的滚,爬的爬
【谚语俗语第5句】:【扣帽子】(惯)指给人无端加上罪名或不实之词。
【谚语俗语第6句】:【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意为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是非曲直,什么也不管不顾的蛮干行为。它源自战国苏秦。战国时期,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见了齐宣王,对他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犹豫不决,说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便绰绰有余了。苏秦确实是个游说家,后来竟挂六国相印,联合抗秦。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全城不能达到每户都出三个男子当兵,有的人家只有女孩没有男孩。即使有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所以苏秦的计算是即兴蒙一下齐宣王,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忽悠人,达到说服对方,鼓舞对方,使对方不再悲观失望,看到光明的前途,达到出兵抗秦的目的。后来,人们把苏秦的话概括为“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讽的贬义词来相传,并且在含义上有所扩展,形成了一味蛮干、愣头青的同义语。
【谚语俗语第7句】:晚上停电了,妈妈就着手电筒的光切菜。这时,张叔叔来借手电筒,妈妈笑着说:“这个时候,手电筒就像是年三十晚上的案板,难借到啊!你还是去买支蜡烛吧!”(广西·兴安)
【谚语俗语第8句】:【送佛送到西天】(谚)西天:佛教指佛祖所居的圣地。要送佛祖,就必须送到西天。比喻帮人要帮到底。 也作送佛送到西天,帮人帮到周全。 送人送到家,救人救到底。
【谚语俗语第9句】:【娶妇得公主,平地生公府】(谚)公主:皇帝的女儿。公府:官府。 娶来皇帝的女儿做妻子,就像平地里建起官署一样。指突然间大富大贵,是喜,也是愁。 也作娶妇得公主,无事取官府。 娶妇得公主,平地实公府。 娶妇得公主,无事招官府。
【谚语俗语第10句】:【面糊盆里磨镜】(惯)面糊:用面粉打成的糨糊。在糨糊盆里磨镜子,镜面永远也不清楚。形容人不清白。
【谚语俗语第11句】:【打屁股】(惯)比喻严厉地惩处或批评。
【谚语俗语第12句】:两个螃蟹打架——对上茬了
【谚语俗语第13句】:扁担戳鸡子儿——捣蛋
【谚语俗语第14句】:老鸹落到黑猪身上——光看别人黑
【谚语俗语第15句】:柳树上落凤凰——迟早要飞
【谚语俗语第16句】:个人孤舟漂海,集体…巨轮出江。
【谚语俗语第17句】:【礼多人不怪】(谚)对人多讲究礼貌,人不会见怪。指礼貌是文明的举止,以礼待人,谦恭有礼,人们总是乐于接受的。 也作礼到人不怪。 礼多不罪人。
【谚语俗语第18句】:【揭盖子】(惯)比喻把掩盖着的矛盾、问题揭露出来。
【谚语俗语第19句】:你往哪里跑;死路一条;走投无路
【谚语俗语第20句】:【换汤不换药汤】中医方剂。谓性质没变,只是换了一个 花样。马南邨《燕山夜话》:“表面上看去,文章似乎很短,但 在实际上不过是为短而短,内容仍旧换汤不换药。”
【谚语俗语第21句】:照相机对准马尾巴——拍马屁
【谚语俗语第22句】:【宁帮一文钱,不让一条路】可以资助,但不能让人抢了自 己的饭碗。类似的:宁送一段布,不送一条路。“宁……不 ……”为俗语句型之一,表示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北京短 篇小说选》:“从前同行是冤家.讲的是‘宁帮一文钱,不让一 条路。”’
【谚语俗语第23句】:【病牛来到屠户家,自己来送死】释义:比喻自寻死路、找死。例句:“什么同志!花言巧语骗人,想不到还敢来,这真是病牛来到屠户家,自己来送死!”沈中说。
【谚语俗语第24句】:【不呜则已,一鸣惊人】释义:比喻—举成名。例句:说来也是时来运转,一次灵机一动,写了篇《智劫生辰纲亲历记》,……此文被一家刊物作为压卷之作刊发,引起轰动。于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肖让步入文坛,还被延聘为外地一家杂志的顾问。
【谚语俗语第25句】:晚饭时,妈妈叫弟弟吃菜,弟弟不肯吃。妈妈一边给弟弟夹菜,一边对弟弟说:“三天不吃青,行路不正经。”(广东·吴川)
【谚语俗语第26句】:【三国归司马】释义:司马:指司马懿,原为曹魏政权的掌握军权的大臣,后来发动了一次政变,诛灭了政敌,独掌曹魏政权。比喻东西落在一个人手中。例句:这样,两个弟妇一改嫁,阿狮三碗倒成一锅,“三国归司马”了。
【谚语俗语第27句】:【做梦娶媳妇儿——光想好事】(歇)指人一心想着实现不了的美事。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做梦娶媳妇儿——净想好事儿。 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
【谚语俗语第28句】:小峰贪玩,不好好学习,他爸爸正在狠狠地训斥他。这时,一向宠他的奶奶走过来解围说:“骂他干啥?成人的杨六郎,不成人的卖麻糖。由他去好了。”(山西·太原)
【谚语俗语第29句】:叔叔又和他的女朋友谈崩了,愁得奶奶直闹心。叔叔倒大大咧咧地不在乎,说:“家家地里栽茴香,家家门上出姑娘,有什么愁的?”(云南·保山)
【谚语俗语第30句】:【千日吃了千升米】(惯)比喻住的日子已多,花销很大。
【谚语俗语第31句】:【拿得起,放得下】(惯)1指人有本领、有技能。2指人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3指处理问题果断、灵活,有能力承担,也舍得放弃。
【谚语俗语第32句】:戴了笆斗进庙门——冒充大头鬼
【谚语俗语第33句】:买眼药进了石灰店——认错了门
【谚语俗语第34句】:【江河千百条,条条归大海】释义:比喻迟早要归到某处去或要走某一条路。例句:江河干百条,条条归大海。今日言别,明日重逢,这也是常有的事。
【谚语俗语第35句】:【呼之则来,挥之则散】(惯)一呼叫就来,一挥手就离开。形容随意指使、差遣。 也作呼之即至,挥之即去。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谚语俗语第36句】:【肚痛埋怨灶司】(惯)灶司:灶王爷。比喻自己没本领做事情,却埋怨他人。
【谚语俗语第37句】:【未曾水来先垒坝】(谚)坝:堤坝,拦水的土建筑物。发大水之前先得把堤坝筑好。指防洪要提早准备。也泛指凡事要把准备工作做在前头。
【谚语俗语第38句】:【躲一棒棰,挨一榔头】(惯)比喻躲过了一场打击,又遭受另一场打击。
【谚语俗语第39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谚语俗语第40句】:病鬼开药店——自产自销
【谚语俗语第41句】:一锹煤炭难炼钢,一块砖头难砌墙。
【谚语俗语第42句】:【水流四海,不如落叶归根】释义:漂流在外,总不如回到故乡。例句:许伙泰语重心长道:“怎么繁华也没有劳碌人家的份儿,倒是在乡里劳动好,常言道,水流四海,不如落叶归根。”
【谚语俗语第43句】:老师要求我们做一件作品上交到学校的展览室,同学们正为此事而发愁。班长站了起来,充满信心地说:“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咱们大家在一起合计合计,一定会做出好作品来。”(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44句】:六月的梨疙瘩——有点酸
【谚语俗语第45句】:【鱼怕水浅,人怕护短】(谚)鱼在浅水中,不容易存活;人要是护着短,越护短处越多。指人有错误要指正,护短只能发展缺点。
【谚语俗语第46句】:【打人一拳,防人一脚】伤害别人,会遭到报复。清代《三侠 五义》:“那人忙中有错,忘了打人一拳,防人一脚,只听 ‘拍’,面上早已着了石子,哎哟一声,顾不得救他的伙计,负 痛逃命去了。”
【谚语俗语第47句】:【烧高香】(惯)1指求神佛保佑。 2指心存感激之情。3指送礼。
【谚语俗语第48句】:飞机上放炮仗——天花乱坠
【谚语俗语第49句】:张老师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他说:“时间好比东流水,只有流去无流回;水流东海不回头,误了少年空发愁。”(安徽·肥西)
【谚语俗语第50句】:狗鼻尖吊肥肉——闻得吃不得
【谚语俗语第51句】:【甘言夺志,糖食坏齿】(谚)甘言: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指甜食吃多了,容易蚀坏牙齿;奉承话听多了,容易丧失斗志。
【谚语俗语第52句】:【英雄所见略同】(谚)指分析形势或设计谋略,英雄豪杰的观点见识,往往是不谋而合的。 也作英雄所见,毕竟相同。 英雄之士,所见略同。
【谚语俗语第53句】:【长兄如父,长嫂比母】释义:年长的兄嫂如同父母。例句:长兄如父,长嫂比母,可是他们也五男二女,一窝九口,家无隔夜之粮,吃了上顿愁下顿,有心无力帮不了他。
【谚语俗语第54句】:下了架的孔雀——不如鸡
【谚语俗语第55句】:【金钱垫香炉——各抱一条腿儿】(歇)香炉:供神佛时燃香用的器具,底有三条腿。比喻各自选定投靠的人。
【谚语俗语第56句】:我照妈妈的话拿来了蒸笼,妈妈问我是怎么拿下来的,我说·是用凳子搭脚拿下来的。妈妈说:“明明站在地上就可以拿到,真是砍倒树来捉麻雀。”(湖北·石首)
【谚语俗语第57句】:【娘家住不老,亲戚饭吃不饱】(谚)闺女不能总住在娘家不出嫁;靠亲戚家接济,难以养活自己。指生活必须自立。
【谚语俗语第58句】:【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见“话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
【谚语俗语第59句】:【钱有磨盘大,胆比绿豆小】(惯)形容人既贪财又胆小怕事。
【谚语俗语第60句】:【种禾得稻,敬老得宝】(谚)指种下禾苗,就会得到稻米;敬重老人,就能得到宝贵的处世经验。
【谚语俗语第61句】:【记性好不如烂笔头】应重视作笔记,作笔记可以帮助记 忆。语文图书:“俗话说:记性好不如烂笔头。搜集材料,写 作笔记,是很有必要的。”
【谚语俗语第62句】:【勤借勤还,再借不难】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谚语俗语第63句】:【 画下圈子叫人钻】设下圈套,让人上当。马烽西戎《吕梁 英雄传》:“民主维持,放屁!还不是他们画下圈圈叫我们人 钻!”
【谚语俗语第64句】:【两手攥空拳】(惯)指手里什么都没有。 也作“两手握空拳”。
【谚语俗语第65句】:【卸包袱】(惯)比喻解除思想或经济上的负担。
【谚语俗语第66句】:【礅葫芦摔瓢】释义:礅:把东西重重地放下。指人心中不满,摔摔打打,拿器物出气。例句:儿子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知道想媳妇,老子没给他说个来,墩(礅)葫芦摔瓢,总是不好出气,当爸爸的心里过不去呀!
【谚语俗语第67句】:【星期】“星期”已经和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调节着我们的生活节律。那么,星期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星期”是从国外引进的。星期这一名称的由来,可追溯到古代的“七曜”。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联系起来,称为七曜,曜,即耀,七曜就是七颗明亮的星。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即以“七曜”记日,七天为一周,依次名为日曜(星期日)、月曜(星期一)、火曜(是期二)、水曜(星期三)、木曜(星期四)、金曜(星期五)、土曜(星期六)。并把这些星视为“星神”轮流值班,每个星神值一日,所以“星期”就是星神值班的日期。八世纪时,摩尼教徒从中亚康居国将七曜记日法传人我国。我国称星期为“曜日”,即日曜日(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渐渐的,和人们的生活日益紧密,特别是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国外联系越来越广泛,用星期安排工作、生活已成习惯。
【谚语俗语第68句】:【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谚)东:东家,主人。办事如果不按照主人的意旨去做,即使尽心竭力,也没功劳。指做事必须依照主人的意愿。
【谚语俗语第69句】:【鸭子的足板儿——一联儿的】(歇)本指鸭子的脚趾连成一片,转指人与人关系密切,联合在一起。
【谚语俗语第70句】:白银子扔人——银(人)打人
【谚语俗语第71句】:【偏心眼】(惯)指不公正,偏袒某一方。
【谚语俗语第72句】:【飞得高,跌得重】(谚)物体上升得越高,跌下来摔得就越重。比喻贪婪的人名利地位攀升得越高,一旦失脚,受打击受损失就越惨重。 也作“飞得高,摔得重”。
【谚语俗语第73句】:【挑字眼儿】(惯)指挑人措词用字上的小毛病。
【谚语俗语第74句】:【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见“大家齐了心,黄土变成金”。
【谚语俗语第75句】:【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释义:瓜儿甜,但瓜蒂却是苦的,可见天下事物难以十全十美。例句: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说人——言过而行不及。
【谚语俗语第76句】:【吊死鬼抹胭粉——臭美】(歇)讥讽人得意地显耀自己。
【谚语俗语第77句】:【当差不自由,自由不当差】(谚)差(chai):差役。指当差役的,受上司或主人的指使与管束,身不由己,不得自由;要想自由,只有不当差。 也作“当差不自在,自在不当差”。
【谚语俗语第78句】:【 狗咬狗,争骨头】为了争夺权利,而互相伤害。成语:争 权夺利。古华《浮屠岭》:“山外边那花花绿绿、乱乱轰轰、狗 咬狗,争骨头的地方去不得!”
【谚语俗语第79句】:姑娘做嫁妆——早晚用得上
【谚语俗语第80句】:【开倒车】(惯)比喻逆潮流而动,向后倒退。
【谚语俗语第81句】:八字才开笔——差一半
【谚语俗语第82句】:【闲打牙儿】(惯)指闲聊天。也指费口舌,无意义地争辩。 也作闲磕牙。 闲嗑牙。
【谚语俗语第83句】:【三军】现在所谓“三军”,一般泛指军队的统称,也指海陆空三军。毛泽东长征诗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之句,即是泛指红军。 “三军”源自古代的军队编制。春秋战国时期,晋、齐、鲁、楚等国军队都设有上、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其中以中军的地位较高,也更为骁勇善战。后来又演变为前、中、后三军。唐宋以后,前、中、后三军已经成为军队的一种固定的建制。不过,这时“三军”的概念与春秋时期已有很大的不同,而是指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中军即由主将亲自统帅的部队,也是全军的主力。前军即先头部队,后军即担任后方掩护、警戒任务的部队。到了现在,前、中、后的三军建制已完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陆、海、空三军。
【谚语俗语第84句】:【难字压顶,寸步难行;闯宇当头,随意纵横】(谚)被困难压住头的人是什么事也做不得的;只要敢闯,就会有希望有前途。指事业上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大胆开拓。
【谚语俗语第85句】:刀尖上走路——玄乎
【谚语俗语第86句】:【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惯)男盗女娼:男的做贼盗,女的做娼妓,指思想行为十分卑劣。形容人伪善,说得冠冕堂皇,灵魂却丑恶肮脏。 也作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表面上仁义道德,骨子里男盗女娼。
【谚语俗语第87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交友要慎重,说话要慎 明代《金瓶梅》:“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老婆还有个里外心儿,休说世人。”
【谚语俗语第88句】:属玻璃的——经不起敲打
【谚语俗语第89句】:【砸饭碗】(惯)比喻失业,没有了经济来源。
【谚语俗语第90句】:【丈八的灯台——照远不照近】(歇)照:本指照射、照耀,转指照顾、照管。指照管好了远处的或别人的事情,却不照管近处的或自家的事情。常比喻名声、影响等传播、扩大到远处,而不在近处。
【谚语俗语第91句】:【亮一手】见“露一手”。
【谚语俗语第92句】:【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谚)莫若:不如。要想人不知道,最好自己不去做;要想人听不到,最好自己不去说。指人的言行是瞒不住人的,只要自己说过做过,人们就不会不知不闻。 也作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不言。
【谚语俗语第93句】:【拒人于千里之外】释义:形容态度傲慢,没有商量的余地。例句:杜秋葵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安天宝只有等下去,等来春到杜秋葵心头那一天。
【谚语俗语第94句】:【鲁班门前掉大斧】(惯)鲁班:也作鲁般,古时著名的木匠。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 也作鲁班门口抡斧头。 鲁班门口弄大斧。 鲁班门前耍斧子。
【谚语俗语第95句】:【寒猫不捕鼠】(谚)指受饿受冻的猫无力捕捉老鼠。比喻饥寒交迫下的病弱的人,难以承担正常人的劳动任务。
【谚语俗语第96句】:【三家四靠,倒了锅灶】(谚)三家四家要是都靠着一家来接济养活,那这一家就非倒灶不可。指接济要有限度。
【谚语俗语第97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下功夫,再难的事情也能 做成。或说:铁打房梁磨绣针/铁杵磨成绣花针。台湾电视 剧《含羞草》:“没关系,我这人有耐力,有道是有志者事竟 成,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
【谚语俗语第98句】:【杀人见血,铲草除根】(谚)杀人必须见血,证明人死无疑;斩草必须除根,使它不再萌生。指消灭敌方力量必须完全彻底,不留后患。 也作“杀人须见血,斩草要除根”。
【谚语俗语第99句】:【烂肉招苍蝇】比喻坏人互相勾结。类似的:苍蝇逐臭肉。 陈登科《风雷》:“说是美溶挪用国家银行贷款,给她父亲去 搞粮食投机。嗯,烂肉招苍蝇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937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