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句入心的俗语,句句锱铢 句句精辟
【谚语俗语第1句】:【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谚)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指腊月的初【第7句】:初八,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日子。
【谚语俗语第2句】:爸爸准备去锄花生地,妈妈说:“天不下雨,地里没草,苗都快旱死了,不要锄了。”爸爸接过话头说:“锄头有墒,杈头有风,还是锄锄好。”(河南·商丘)
【谚语俗语第3句】:【过桥米线】“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地方小吃,现在,它已落户全国各地。它源自一个传说的两个“版本”。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家里穷,没地方读书,便每天到三里以外的一个凉亭里去看书。书生的妻子特别贤惠,每天给他送饭,但每次送到那里饭菜都凉了。于是她想了一个好办法,在连饭带菜的米线上,浇了一层热油汤,利用它来保温,这样送去的饭菜就不凉了。因送饭途中必须经过一座桥,人们便把这浇过热汤油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另一版本,是同人同事,不同的是以前吃米线是就着菜吃,像吃米饭一样。一次,妻子提着送饭篮子过桥时,不小心脚下拌了一下,将菜汤撒到米线中。送到后书生干脆把剩下的半碗菜汤也倒进米线中,不料吃起来味道更好了。从此,米线的吃法变成了在米线上浇上做好的菜卤,连米线带汤一块吃,十分好吃。因此法得于桥上,故称“过桥米线”。
【谚语俗语第4句】:邻居二婶的丈夫不幸遇到了车祸,撇下二婶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二婶打算再找一个支撑门户的男人,可周围很多人笑话她。妈妈劝二婶:“她婶,都啥年月了,咱还要让唾沫星子淹死?追求自己的幸福没错!”(河南·社旗)
【谚语俗语第5句】:腊月里,木匠张成做了四个案板,先后拉到集市上去卖。前两个做工粗,却卖了好价钱;后两个做工细,便宜还卖不出去。他说给王大爷听,王大爷说:“彼一时,此一时也。先前就你一个人卖。现在卖的人多了,这就叫有好货不如有好行情(),’(河南·西平)
【谚语俗语第6句】:一天,爸爸约几位朋友来打麻将。我问爸爸:“你戒了,怎么还打牌啊?”没等爸爸回答,妈妈就接上了:“他啊,吃的葱胡子,戒的蒜苗子。”(甘肃·天水)
【谚语俗语第7句】:老母猪上讲台——大嘴说客
【谚语俗语第8句】:摇着脑袋吃梅子———副酸相
【谚语俗语第9句】:我跟妈妈上山采药材,路上,我问妈妈每天都这么忙,心里难受不,妈妈打趣道:“忙碌的蜜蜂哪有悲伤的闲暇?”(河南·济源)
【谚语俗语第10句】:【三人出来,小的儿苦】一起出门在外,身份低的人要听从 指挥,多做事情。明代《西游记》:“师父没主张。常言道:三 人出来,小的儿苦。你况是个父辈,我等俱是弟子。古书 云:有事弟子服其劳。等我老猪去。”
【谚语俗语第11句】:一把火烧不开水,一只手捂不住天。
【谚语俗语第12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释义:比喻事物小而齐全,可以作为典型代表。例句:那小饭馆可以说是北京市最基层最不起眼,甚而会被某些自命高雅的人视为最低级最不屑一顾的社会细胞。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实整个北京城的阴睛风雨、喜怒悲乐,都能从那小小的饭馆中找到清晰而深刻的回响。
【谚语俗语第13句】:高梁秆做梯子——上不去
【谚语俗语第14句】:病好郎中到——晚了:迟了
【谚语俗语第15句】:【安乐窝】“安乐窝”现在指安逸舒适的生活处所。源出《宋史·邵雍传》。据《宋史·邵雍传》载:“邵雍,字尧夫,河南人。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刻苦自历,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朝廷请他做官,他不愿为凡事所累,便离家出走,游历四方。后来,他回到家乡,与外界摒绝往来,闭门不出,潜心研究理学、易学,终成高士。以后,邵雍迁居洛阳。当时的宰相富弼以及司马光、吕公著等贤士也退居洛阳,他们和邵雍意气相投,彼此往来密切。在司马光等人的帮助下,邵雍在洛阳天津桥南置买了一处田园,修建了住宅,插柳种花,自种自收,怡然自得,宛若世外桃源。闲暇之余,焚香静坐,饮酒吟诗,自得其乐。为表示自己安贫乐道,不追求功名富贵的志向,他给自己的住处起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安乐窝”一词便成为隐逸文士们对自己居室的谐称,含有淡泊明志、自得其乐的语义。例如,南宋戴复古有“四山便是清凉园,一室可为安乐窝”之句。到了后来,由于“安乐窝”同“逃避艰难困苦,贪图享乐生活”的思想行为有相通之处,于是由原来的不与官场浊流同流合污的褒义转义为贬义。
【谚语俗语第16句】:【海外赤子】“海外赤子”即我们海外华人,侨胞,他们都是炎黄子孙,他们的根都在华夏。把他们称为“赤子”,正是对祖国母亲而言。 “赤子”一词本指婴儿,源自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后来将赤子一词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陛下赤子,签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直到唐朝才有了“海外赤子”的雏形。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太宗对大臣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后来便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而来的。后来“海外赤子”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谚语俗语第17句】:【丢了三魂,丧了七魄】见“顶门上不见了三魂,脚底下疏失了七魄”。 古国名,即今南洋群岛的爪哇岛,古人视为辽远虚无之地。本指扔得远远的。比喻忘得一干二净。
【谚语俗语第18句】:茶杯里放块糖——寿命不长
【谚语俗语第19句】:铜钱眼里打秋千——小人
【谚语俗语第20句】:【浅水藏不得蛟龙】(谚)蛟龙: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在海洋里兴风作浪。浅水中无法藏住蛟龙。比喻条件差、地方小,留不住有大才的人。 也作“浅水里面难养龙”。
【谚语俗语第21句】:【耗子钻牛犄角——尽了头了】见“老鼠钻牛角——无路可走”。
【谚语俗语第22句】:【不怕慢,就怕站】(谚)指做事慢一点不要紧,就怕中途停顿。
【谚语俗语第23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见“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谚语俗语第24句】:【钉是钉,铆是铆】(惯)“丁是丁,卯是卯”。
【谚语俗语第25句】:玻璃缸里养鱼——大不了
【谚语俗语第26句】:【孙猴子的筋斗云——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歇)孙猴子:《西游记》人物孙悟空的俗称。 也作孙悟空翻干个跟头——还在如来佛手掌心。 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还是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谚语俗语第27句】:【 这山望着那山高】站在山坡上,看别的山顶,总觉得高。 指不满足现有的处境,羡慕别人的条件。或说:这山望着那 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成语:见异思迁。沈从文《长河》: “常言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你哪知道我们的苦处。”
【谚语俗语第28句】:【机不密,祸先招】保密不慎,容易招祸。明代《醒世恒 言》:“常言道:机不密,祸先招。这样事体,只宜悄然商议。”
【谚语俗语第29句】:【一只脚已踏进棺材】(惯)形容人岁数大,来日不多了。
【谚语俗语第30句】:墨汁里加石灰——瞎掺和;乱掺和
【谚语俗语第31句】:【过一天,算一天】混日子。类似的:拖一天,是两晌。成 语:得过且过。巴金《寒夜》:“你不要老想这些事,在这个年 头谁不是过一天算一天,能够活下去就算好的了。”
【谚语俗语第32句】:两个人打架,一个眼看就赢,却撒手走开了。旁边一个人说:“这叫宰相肚子阔,可以跑骆驼;大人不计小人过。”(山东·乳山)
【谚语俗语第33句】: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谚语俗语第34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惯)指被敌军围困,孤立无援,陷处绝境。 也作内无粮草,外无援军。 内无粮弹,外无援兵。 外无救援,内绝粮食。
【谚语俗语第35句】:刘伯温的八卦——神机妙算
【谚语俗语第36句】:【巨木猜字——水到渠成】(歇)“巨”字与“木”字再加上“水”字(偏旁三点水),就成了“渠”字。比喻一旦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
【谚语俗语第37句】:【崽卖爷田不心痛】(谚)崽:方言,儿子。爷:方言,父亲。指坐享其成的后人,不知前辈创业的艰辛困苦。
【谚语俗语第38句】:【庄户人挑粪担——两头都是屎】(歇)庄户人:指农民。屎:谐“死”。形容处境险恶,无论如何都是死路一条。
【谚语俗语第39句】:癞蛤蟆剥皮不闭目——还想蹦鞑几下
【谚语俗语第40句】:【老鸹等死狗死狗不知道】何时才有,比喻长时间等待。 成语:望眼欲穿。《艾芜短篇小说选》:“你胶着胯哪,叫人老 鸹等死狗。”
【谚语俗语第41句】:我村有一家总比别人家吃饭晚。邻居说这家饭是“早上饭往南看,中午饭往西看,晚饭烧好二更半,吃吃刷刷鸡叫唤”。(河南·鲁山)
【谚语俗语第42句】:【和尚不亲帽儿亲】(谚)和尚之间彼此生疏,但由于同戴一顶和尚帽,彼此就感到很亲热。比喻同行业或同遭遇的人到一起,容易产生同情心和亲切感。 也作“和尚不亲庙亲”。
【谚语俗语第43句】:【孙猴子钻到铁扇公主肚皮里——来个里头踢蹬】(歇)铁扇公主:《西游记》人物,又名罗刹女,牛魔王之妻,因儿子红孩儿曾被孙悟空降伏,怀恨在心。
【谚语俗语第44句】:姑妈常常在背后说人闲话,奶奶对她说:“云朵厚了要下雨,闲言多了惹是非。”(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45句】:【蛤蟆吞西瓜——开口不怕大】(歇)指人张口要价太高,使对方无法还价。常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46句】:觉多腿脚软,酒多脑袋沉。
【谚语俗语第47句】:【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歇)本指百年松树枝干粗,五月芭蕉叶子大,转喻做事不细致,不认真。
【谚语俗语第48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惯)旧时说书的套话,指事情有两个线索,先说其中的一个。
【谚语俗语第49句】:【掉下个树叶也怕砸死】释义:形容胆小怕事。例句:“不行!谁都像你这样胆小,掉下个树叶也怕砸死你!”
【谚语俗语第50句】:摔倒五味瓶——酸甜苦辣都尝到
【谚语俗语第51句】:【鸡不啼,狗不叫】(惯)形容没有生机或没有动静。
【谚语俗语第52句】:【羊角葱靠南墙——越发老辣】(歇)羊角葱:葱的一种,茎部粗大,叶子长得像羊角,味辛辣。本指老而味辣,转指人老练狠毒。含讥讽或责骂意。
【谚语俗语第53句】:【一辈人不管两辈人的事】(谚)指儿女辈的事让儿女自己去料理,当父母的不必包办代替,操多余的心。
【谚语俗语第54句】:【人全马不齐】(惯)指人心不齐,行动不一致。
【谚语俗语第55句】:星期天,我在家煮汤圆吃。煮第一遍没熟。正准备煮第二遍,婆婆看见了说:“回锅不熟一世生。别再煮了。”(广西·南宁)
【谚语俗语第56句】:【扎筏子】(惯)扎:捆,束。比喻拿别人当出气筒,发泄怨气,震慑众人。 也作“作筏子”。
【谚语俗语第57句】:【放着河水不洗船】有条件不加利用,或不去做省心的事。 张孟良《儿女风尘记》:“我为什么放着河水不洗船?把书状 送给刘推事,叫他先做个准备,对我倒有好处。”
【谚语俗语第58句】:【龙斗虎伤,苦了小獐】见“斗虎争狼,苦杀小獐”。
【谚语俗语第59句】:【当面银子对面钱】(谚)指交割银钱时,必须双方当面点清,验对核实,不可有丝毫含糊。
【谚语俗语第60句】:我跟妈妈学着套被子,可棉絮比被单大了一圈儿,怎么也套不好。妈妈说:“棉絮没娘,越拽越长。”(河北·临西)
【谚语俗语第61句】:【瞎子见钱眼睛开】(谚)指金钱对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也作瞎子见钱眼也开。 瞎子见钱眼睛亮。
【谚语俗语第62句】:【百尺高楼从地起】(谚)百尺高的楼房,也必须从平地建起。比喻任何大的事,都要从基础抓起。
【谚语俗语第63句】:【敲锣卖糖,各执一行】释义:比喻各干各的,互不干连。例句:他们见我对他们望,有一个猴子脸的人,口中自言自语道:“朋友敲锣卖糖,各执一行。”
【谚语俗语第64句】:【你有长萝绳,我有翘扁担】释义:说明有办法对付对方。例句:“说实话,你有长萝绳,我有翘扁担。有一条做不到,我们不光是吹灯,还要端掉乌龟楼!”
【谚语俗语第65句】:【好马不吃回头草】(谚)比喻有志气的人一旦认定了方向,便一意向前,绝不中途反悔,走回头路。 也作好马不吃回头草,好汉不买后悔药。 好汉不走回头路,好马不吃回头草。
【谚语俗语第66句】:仨钱买头老叫驴——贱货
【谚语俗语第67句】:【打着灯笼没地方找】(惯)形容非常好,非常难得。 也作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打着灯笼都难找。
【谚语俗语第68句】:【身在曹营心在汉】释义:蜀将关羽被曹操拘禁,曹操为使关羽投降,给了关羽优厚的待遇,但是关羽照样想念刘备。比喻人在这一方,心却想念另一方。例句:有人在一个单位玩不转了,就托人找关系,一走了之。这就助长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骑着马找马的坏风气。
【谚语俗语第69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由不得人
【谚语俗语第70句】:王八背两面鼓——人前一面,人后一面
【谚语俗语第71句】:巧八哥儿拉家常——光耍嘴
【谚语俗语第72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代时此俗语已颇为流行,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中曾写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缺了。”不少作品频繁载录这句俗语,民间百姓也把这句话当做了口头禅,时常挂在嘴边。这句俗语折射了当时官场贪污腐败的事实,而官员的俸禄可没那么多啊。清代官员的法定收入包括俸薪、养廉、公费、津贴等项,总额相对较低,仅够家庭支出。据今人统计,清代前期,知府一年的俸禄才有180两银子,这个数目离十万两相差太多。俸禄不在多少,清官自清,贪官自贪。这些贪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借以中饱私囊。清代咸丰年间,御史胡家玉曾给南昌县县令的收入做过统计:县令可由土地税、实物税中抽取附加税,这个数额是相当惊人的,要不了几年就能凑个十万两。官员还可以接收属下的贿赂,大行贪污,这笔款项也不少呢。雍正朝之后,清政府还给官员们发养廉银。这笔钱出自向百姓征收的附加税,它的数量高达官员俸禄的十多倍至数十倍。据说十九世纪时,一个知府一年的灰色收入约为【第5句】:25万两白银,这可是养廉银的二十来倍。如此下去,三年十万两不成问题。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揭示了古代官员贪污腐化的事实。
【谚语俗语第73句】:【一字值千金】文章或书法好,受重视。清代《二十年目睹 之怪现状》:“但是古人一字值千金,我虽不及古人,打个对 折是要的。”
【谚语俗语第74句】:【缸里的酱萝卜——没了缨儿】(歇)缨儿:萝卜的茎叶,谐“影儿”。 指人没有踪影,去向不明。
【谚语俗语第75句】:【 掰不开镊子夹得紧,松不开】多指忙不过来。相关的: 掰不开蒜。浩然《山水情》:“就是眼下的活儿正紧得掰不开 镊子,出去太多的人,社员有意见,我在班子里也不好说 话。”
【谚语俗语第76句】:【桥归桥,路归路】(惯)比喻二者互不相干。也比喻事情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 也作“桥是桥,路是路”。
【谚语俗语第77句】:【放屁都不会放个响的】(惯)讥讽人没本事,说话、做事没有分量。
【谚语俗语第78句】:【吃了冬至饭,巧女儿多做一条线】(谚)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十一月,从这天起,白昼渐长。指从冬至起,白天可以多做点活了。
【谚语俗语第79句】:【 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欺软怕硬。特指职位低的人违法犯 罪,受到查处,对于地位高的人违法犯罪,却不敢过问。《天 怒》:“你是反贪局的干部,虽然只打苍蝇,不打老虎,但有你 们这样一个机关,那些贪官污吏不能不收敛点,要不他们怎 么会对你下毒手呢!”
【谚语俗语第80句】:【家和万事成】(谚)万事:各方面的事情。家庭和睦了,什么事都能办成。指家庭和睦是万事成功的条件。 也作家和万事兴。 家和万事安。
【谚语俗语第81句】:【把官路当人情】(惯)指拿公家或他人的钱物给自己做人情。
【谚语俗语第82句】:【猫口里挖鳅】(惯)鳅:泥鳅。从猫嘴里把它吃进的泥鳅掏出来。 比喻事情难度大,办不到。 也作“猫嘴里挖鳅,虎头上做窠”。
【谚语俗语第83句】:跪着养猪——看在钱份上
【谚语俗语第84句】:【忍痛割爱】“忍痛割爱”现在指情愿将自己心爱之物或关系密切之人转让他人。体现此人高风亮节以大局为重。这里“割爱”是本词的中心。然而,它的原意并非心爱之物,也非关系密切之人,而是“贪欲”之可憎之事。它源自佛教。在佛教中,“爱”是贪欲的别名,“爱”位列“贪、嗔、痴”三毒之首。爱可生爱,也可生憎,爱的欲深,则憎怨也可能愈大。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生诸烦恼,因此,必欲割之而后快。《楞伽经》指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爱实为生死轮回中的“惑因”。《大智度论》卷二八说:“断诸爱系,直趋涅槃。”《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五有“上为俗人不叹出家割爱难”,所以说,佛教所说的“割爱”是指弃绝红尘俗念,断念出家的意思。后演变成“忍痛割爱”之今义。
【谚语俗语第85句】:【口说曹操,曹操就到】见“说曹操,曹操就到”。
【谚语俗语第86句】:【近家无瘦地,遥田不富人】(谚)瘦地:贫瘠的土地。遥田:离家远的田地。指离家近的土地管理方便,故而肥沃;离家远的土地难以管理,故而薄收。
【谚语俗语第87句】:【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早起身,一·天的事情可从容做完,迟 起则时间紧迫,陷于忙乱。陈登科《赤龙与丹凤》:“他伸手 一摸,军帽忘记戴了,又跑回来找帽子。俗话说:早起三光, 晚起三慌。越慌心里越乱,越乱越无主张。”
【谚语俗语第88句】:耕者离开牧者,耕者要冻死;牧者离开耕者,牧者要饿死。
【谚语俗语第89句】:钓鱼钓风头,东风钓西,西风钓东。
【谚语俗语第90句】:柳树剥皮——净光棍
【谚语俗语第91句】:【年老莫娶年少妻】(谚)老年男子不要娶年轻女郎。指男女婚配,贵在年龄相当。
【谚语俗语第92句】:【夫妻交市,莫问谁益;兄弟交憎,莫问谁直】(谚)交市:互相做交易。交憎:彼此结怨。夫妻间交市,不必过问谁得了便宜;兄弟间结怨,不必过问谁有理谁没理。指夫妻、兄弟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和是非曲直之争。
【谚语俗语第93句】:【经一失,长一智】见“吃一堑,长一智”。
【谚语俗语第94句】:人家叫往东不敢往西——傀儡
【谚语俗语第95句】:雨接连下了一个星期,真烦人!一天,我问爷爷雨为什么总是不停。爷爷说:“雨前淅淅必久下,雨后淅淅必久晴。这雨一开始淅淅沥沥地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所以,要连阴。”(河南·镇平)
【谚语俗语第96句】:【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谚)贤:贤良,贤慧。指为夫免祸赖妻贤,为父宽心赖子孝。 也作妻贤夫省事,子孝父心宽。 省事:省去了种种烦心的事情。 妻贤夫少祸。
【谚语俗语第97句】:看着妈妈轻松折好了被子,我也去试了试。但怎么也折不好,不是上边大就是下边大,弄得我满头大汗,还得请妈妈来帮忙。妈妈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上肩胛嘴要歪。只有自己做了,才能体会到别人劳动的辛苦。”(浙江·绍兴)
【谚语俗语第98句】:飞机上吹大号——高调
【谚语俗语第99句】:【上山打柴,过河脱鞋】(谚)上到山上就打柴,要过河水就脱鞋。比喻到什么环境,就要有对新环境的适应力。也比喻遇到什么情况,就要采取什么措施,不可拘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0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