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快手民间俗语俗话文案,很潮很精湛!

【歇后语第1句】:【不怕寅时雨,只怕卯时雷】释义:寅时:凌晨三时至五时。卯时:早晨五时至七时。不怕寅时下雨,但怕卯时打雷。例句:雷占:未雨先雷,船去步回。不怕寅时雨,只怕卯时雷。

【歇后语第2句】:【 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人们害怕蛮横的人。《天 怒》:“当然是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这是顺口溜,我 还不知道!”

【歇后语第3句】:【手捏两把血】指工作性质危险。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 女》:“和任何人,千万不能公开来往,这是手捏两把血的工 作。”

【歇后语第4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谚)既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就不会说出不是一家人的冷漠话。多指彼此关系亲密得如同一家人,就不可说见外话。

【歇后语第5句】:【好庄稼长不到好土上】(惯)比喻好孩子没有生在条件好的家庭。

【歇后语第6句】:【邪不干正】(谚)干:冲犯。指邪气敌不过正气。 也作邪不胜正,妖不胜德。 邪不压正,假不敌真。 邪不压正,正能克邪。

【歇后语第7句】:【低头拉车,抬头看路】(谚)指拉车需要低下头使出气力,同时也要时时抬起头看清前边的道路。比喻做事既要踏实苦干,又要认准目标,明确方向。

【歇后语第8句】:【垫踹窝】(惯)踹窝:路面上践踏而成的坑窝。本指垫平踹窝。比喻供人践踏,代人受过。

【歇后语第9句】:【叫化子比神仙】(惯)指二者相差太大。

【歇后语第10句】:【树老焦梢,人老弯腰】释义:树老,树枝干枯;人老,驼背弯腰。比喻人老不中用了。例句:谷老五抹搭着眼皮,阴沉地说:“小拴,你说到我心里了,树老焦梢,人老弯腰,我给大德堂看坟墓,总像矮了半截子。”

【歇后语第11句】:麻雀跟着蝙蝠飞——白熬夜

【歇后语第12句】:老人吃油条——全靠磨劲

【歇后语第13句】:【唱高调】(惯)比喻说不切实际、实现不了或根本不打箅去实践的漂亮话。

【歇后语第14句】:【认钱不认亲】(惯)指为了钱财连亲情都不要了。

【歇后语第15句】:【随大流】(惯)指随着大多数人的意愿说话、办事。 也作随大溜。 随大势。

【歇后语第16句】:新学期一开学,爸爸就提醒我要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并风趣地说:“跟着凤凰走,不是凤凰也是个俊鸟;跟着黑瞎子走,不是黑瞎子也是狗熊。”(安徽·利辛)

【歇后语第17句】:【皇帝不差饿兵】见“朝廷不差饿兵”。

【歇后语第18句】:【 秋风扫落叶】形容来势迅猛,迅速扫除。张孟良《儿女风 尘记》:“救济院的传染病还在流行,孩子们像秋风扫落叶一 样接连着死去。”

【歇后语第19句】:【秦】“秦”字是人们很熟悉的一个字。然而,它的来历非同一般。传说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秦”这个字的,秦朝的国号当时写做“菜”。据说,“秦”这个字是秦始皇造出来的。他造的“秦”字流传千古,武则天造的“墨”字,却是昙花一现。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倨傲得意。他觉得“王”已经不能适应自己的功德,还要再找一个比“王”更高大的词,来标榜自己,于是取三皇五帝之“皇帝”二字作为自己的称号。国家也是一样,他觉得国号“琹”字不好,“一块木席上坐两个王,这怎么行?要找一个同音的字代替‘栗’才好!”但他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个好字。突然,他瞥见案头的史书《春秋》,心想,《春秋》里写的是秦朝以前的历史,而历史的后半截就是秦朝的天下,秦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这里,秦始皇便用“春”和“秋”的各半边字合在一起,写出一个“秦”字,然后传令下去,将国号“栗”改为“秦”。从此“栗国”就成了“秦国”。然而,秦始皇虽然造出了“秦”字,想天下的春秋永远是秦朝的,但他的“春秋”梦很快就破灭了,秦朝仅传两代便被起义军灭掉了。秦朝虽短,不影响秦始皇千古一帝。

【歇后语第20句】:【一日三顿的炸酱面——一点不新鲜】(歇)指没有一点新东西,都是老一套。

【歇后语第21句】:【入地无门,升天无路】见“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歇后语第22句】:【先说断,后不乱】先把话说明确,以免发生纠葛。明代 《金瓶梅》:“官人在上,不当老身意小。自古先说断,后不 乱。”

【歇后语第23句】:你往哪里跑;死路一条;走投无路

【歇后语第24句】:【好心不得好报】(惯)指好心去帮助别人却没有得到好结果。 也作好人不得好报。 好心没好报。

【歇后语第25句】:生气催人老,笑笑变年少。

【歇后语第26句】:【囤底上省不如囤尖上省】(谚)囤:盛放粮食的器具。指节约粮食,要在粮满囤的时候节省,不可等到囤中存粮快见底的时候。泛指一切财物的节约贵在平时。 也作“囤尖省才是省,囤底省一场空”。

【歇后语第27句】:【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歇)赵老:也说赵巧、赵果,传说是鲁班的徒弟;鲁班计划在大河上修桥,为防龙王干扰,制作两座灯台让赵呆送给龙王,赵呆把其中一座内藏夜明珠、外观漂亮的灯台藏在怀里,想私自带回家,没想到剐出龙宫,就葬身海涛之中。指人或物有去无回。

【歇后语第28句】:姑妈常常在背后说人闲话,奶奶对她说:“云朵厚了要下雨,闲言多了惹是非。”(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29句】:【车多碍辙,船多擦边】释义:比喻人多手杂,不利于办事。例句:“我没有什么说的!反正‘车多碍辙,船多擦边’!”

【歇后语第30句】:【叫化鸡】“叫化鸡”是一道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叫化鸡”的来源,果然与叫化有关。清朝,在虞山有一个叫化子讨饭讨得一只鸡,可惜既无炊具又无调料,没办法吃,于是只能用土法来做了。他先将鸡杀了,去了内脏,带毛涂满黄泥,捡了一些树枝烂叶随意将鸡烘烤上,自己躺到一旁睡觉去了。一觉醒来,看到泥团表面有些裂缝,便往地上一损,泥壳脱落后,却露出香气四溢的鸡肉,令人馋涎欲滴。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正好路过此地,闻到香味就尝了一下,觉得味道独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调料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鲜美无比。后来,这种烹制方法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大家把这种方法烹制出来的鸡叫“叫化鸡”。 “叫化鸡”产生后,很多人对其工艺进行改良,使其色、香、味俱全,因此长盛不衰。二十世纪初,山景园朱阿二对叫化子煨泥的方法略作改进,除去内脏后,涂上佐料,并将鲜肉、生虾仁、鸡肫、火腿、香菇、香料等什锦配料塞入鸡肚,用荷叶、高温纸包扎,涂上泥,然后煨鸡。这样煨出来的鸡,鸡肉酥烂异香,味透而嫩,上筷骨肉脱离,原汁原味,风味独特,此后山景园靠叫化鸡等菜名声誉鹊起,名满江南。如今“叫化鸡”的品种有山景园叫化鸡、王四叫化鸡、虞山牌叫化鸡等,已列入《江苏菜谱》和《中国名菜谱》。古老的菜肴正焕发出新的美味。

【歇后语第31句】:【 小戏当大戏唱】小事当大事做,小事也认真做,不马虎。 类似的:小戏法,大排场。柳青《创业史》:“说他们小戏当大 戏唱,不叫农业社,也要和灯塔社比赛!”

【歇后语第32句】:【痴心女子负心汉】(谚)痴心:爱恋忠诚不变。负心汉:见新忘旧的男子。指在男女婚恋问题上,往往女子坚贞不移,男子违盟背约。 也作痴心女子,反面男儿。 痴心女子薄情郎。 痴心女儿负义郎。

【歇后语第33句】:【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惯)指明知是圈套,却还是禁不住诱惑上了钩。

【歇后语第34句】:苍蝇下蛆——专钻空子

【歇后语第35句】:【 翻脸不认账】立即抵赖,没有信用。海外陈若曦《二胡》: “岂知到时他来个翻脸不认账,也拿他无可奈何。”

【歇后语第36句】:【想起一阵风,过后一边扔】做事考虑不周,一哄而起,又不 能坚持。《北京日报》(1989,11,3):“倘想起一阵风,过后一 边扔,尽管你今天‘拔’了‘萝卜’,人家也会改日再种上‘萝 卜’,那就与‘割韭菜’一般无二了。”

【歇后语第37句】:【三分钟河东,三分钟河西】(惯)形容转变很快。

【歇后语第38句】:【木不钻不透,人不激不发】(谚)木材不钻就穿不透孔,人不经受激励就难以奋发图强。指人的奋发向上,往往需要客观上的激励。

【歇后语第39句】:【老天爷瞎了眼】(惯)比喻社会黑暗,坏人横行,没有天理。含埋怨的口气。 也作老天爷不长眼。 老天爷闭着眼。

【歇后语第40句】:长哥长嫂当爹娘。

【歇后语第41句】:【家有多嘴公,十个仓廒九个空】(谚)多嘴公:光吃饭不做事或光说空话不务实事的人。仓廒:储藏粮食的仓库。指家里有了多嘴公,家道肯定要败落。

【歇后语第42句】:补了又补的破轮胎——到处泄气

【歇后语第43句】:【吃饱了撑的】释义:谓吃饱了饭不干正经事,爱管闲事。例句:小曼听了也生气地哼了一声说:“说这话的人是吃饱了撑的,闲着没有事放屁辣臊。人们愿意好,谁也管不着,偏要好!一块活一块死,非好一辈子不行呢!”

【歇后语第44句】:【哑子尝黄柏——昧苦自家知】(歇)黄柏:落叶乔木,树皮味苦,可入药。指自己的苦处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歇后语第45句】:我跟妈妈学着套被子,可棉絮比被单大了一圈儿,怎么也套不好。妈妈说:“棉絮没娘,越拽越长。”(河北·临西)

【歇后语第46句】:【铁将军把门】(惯)铁将军:铁锁。指门锁着,家里没人。

【歇后语第47句】:【马瘦毛长,人瘦面黄】(谚)马瘦了,没膘没肉,毛就显得长;人瘦了,营养不良,供血不足,脸色就枯黄。指人面色枯黄,不是饿态,就是病态。

【歇后语第48句】:【身大力不亏】(谚)指身材高大的人,力气往往不会小。

【歇后语第49句】:【水深见长人】(谚)长(chang)人:身材高大的人。比喻在关键时刻才能显现出英雄本色。

【歇后语第50句】:【麻绳熬断铁索链】(谚)麻绳虽弱,却能把铁索链熬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断,也能完成看起来是难以办到的事。

【歇后语第51句】:【变戏法的瞒不过打锣的】释义:比喻事情虽做得巧妙,但瞒不住知情人。例句:“少尉”不阴不阳地朝“铁猫”笑了笑:“俗话说,‘变戏法的瞒不过打锣的’,你还跟我玩猫盖屎的玩意儿?”

【歇后语第52句】:鬼儿爷拍胸口——没心没肺

【歇后语第53句】:【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惯)形容人因生气而脸色非常难看。 也作鼻子不是鼻子,脸子不是脸子。 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鼻子不是鼻子,嘴不是嘴。

【歇后语第54句】:【不比不知道,一比吓—跳】经过比较,才发现巨大的差别。 比,也说:说,算。张贤亮《邢老汉和他的狗的故事》:“这个 账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就等于我们一个人定 的一半。”

【歇后语第55句】:蚂蚁搬泰山——下了狠心;自不量力

【歇后语第56句】:【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歇)指人虽然不说话,但心里清楚。 也作“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

【歇后语第57句】:公鸡下蛋马长角——幻想

【歇后语第58句】:【敢走黑路就不怕鬼】(谚)迷信说走黑路容易碰见鬼。既然敢走黑路,就不怕遇到鬼。比喻人既然敢干,就无所畏惧。

【歇后语第59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谚)旧指为善或作恶终究会有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也作善恶终有报,只争旱与迟。 善恶必报,迟速有期。

【歇后语第60句】:【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拼个你死我活。叶紫《丰收》:“今朝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老子一定要看看你这个杂种的本事!”

【歇后语第61句】:秀才房里——尽是书(输)

【歇后语第62句】:走上步看下步——瞻前顾后

【歇后语第63句】:【旋的不圆,砍的圆】(惯)旋(xuan):用刀子转着圈儿地削。转着圈儿削成的东西不圆,用刀砍的倒圆。指事情反常,不合常理。

【歇后语第64句】: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走如风。

【歇后语第65句】:【 往别人院里泼脏水】只顾自己方便,不管别人受害。成 语:损人利己。贾平凹《废都》:“有本事对市长干去,把脏水 泼给我算什么角色?”

【歇后语第66句】:【保险】保险是集中分散的社会资金,补偿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人身伤亡而造成的损失的方法。保险只与参保的人发生关系。那么,保险是怎么产生的呢?现代意义的保险,源于海上运输。远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遭遇海难时,为了避免船只和货物同归于尽,便往往抛弃一部分货物,损失由各方分摊,形成“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海损共同分摊原则,成为海上保险的萌芽。最早的保险单,是热那亚商人勒克维伦于1347年10月23日开立的承担“圣克维拉”号船从热那亚马乔卡的航程保险单。后来,保险扩展到航运以外的领域。1676年成立的汉堡火害保险社是最早的专营保险组织。 18世纪后,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种类增加。到了19世纪保险进入现代时期,保险对象和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而且扩展到生存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再保险等业务。最早在中国出现的保险机构,是英国商人于1805年在广州开设的广州保险公司。

【歇后语第67句】:【菜刀不快怨灶王】(惯)比喻自己做不好事情却埋怨别人。

【歇后语第68句】:【人犯王法身无主】(谚)王法:国家的大法。人要是触犯了国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自身也就失去了自由。指人要想保持自主自由,必须畏法守法。

【歇后语第69句】:【穷生虱子富生疥】(谚)疥:一种因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 指旧时穷人没有换洗的衣服,身上的虱子多;富人生活奢侈放荡,染上疥疮的多。 也作“穷长虱子富长疮”。

【歇后语第70句】:小玲找不到小刀,就用菜刀削铅笔。她妈妈看见了,说:“你是吃饭用火钳,烧火用筷子。”(四川·渠县)

【歇后语第71句】:【地靠粪养,人靠饭长】(谚)土地经常施肥,才能肥沃,长好庄稼;人每天吃饭食,才能维持生命,使身体健壮。指人要有健康的体魄,必须注意饮食。

【歇后语第72句】:【在小算盘上打】见“打小算盘”。

【歇后语第73句】:船底下放鞭炮——闷声闷气;闷声不响

【歇后语第74句】:【脚上的燎泡——自己走的】(歇)指事情的不良后果,是自己造成的。 也作脚上的泡——自己走出来的。 脚上的茧子——自个儿走的。

【歇后语第75句】:【金簪儿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歇)簪儿:别住发髻用的条状物,一端略尖,用金属、玉石等制成。只是:就是。指属于你的终归是你的。 也作“金簪儿掉在井里——是你的就有你的”。

【歇后语第76句】:耍戏法的敲锣——耍变了

【歇后语第77句】:【拜倒在石榴裙下】(惯)比喻男子为心爱的女人所倾倒,事事迁就。

【歇后语第78句】:打官司的上堂——各执一词

【歇后语第79句】:将帅无谋,累死三军。

【歇后语第80句】:【茶喝二道酒喝三】(谚)茶喝二道:茶喝到第二道,茶味正浓。酒喝三:酒喝过三杯后,精神兴奋。 指二道茶方酽,三杯酒提神。

【歇后语第81句】:【锯倒树儿捉老鹳】(惯)比喻死板教条,不灵活,不知变通。

【歇后语第82句】:穿上航空衣——要飞了

【歇后语第83句】:鬼遇张天师——无法可使;有法难使

【歇后语第84句】:【 一家过年都过年】过年是共同的节日。借指情况相同, 没有例外。《马烽小说选》:“一家过年都过年,到处都在盖 新房、建工厂。”

【歇后语第85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释义:比喻只要保住根本的东西,将来就能达到目的。后句也说“不愁没柴烧”。例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还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歇后语第86句】:吃咸鱼蘸酱——多余

【歇后语第87句】:老寿星弹琵琶——老调重弹

【歇后语第88句】:【牛老了奸,马老了滑,兔子老了不好拿】(谚)牛老了拉犁就不老实,马老了跑路就偷懒,兔子老了就有藏身经验,不好捉拿。比喻人老见识广,待人处事就会圆滑世故。

【歇后语第89句】:【翻老底】见“揭老底”。

【歇后语第90句】:【 一个不下马,一个不摘鞍】互相僵持,持续。清代《小五 义》:“毛二素日间就不得人,也对着周瑞往日就强梁,周瑞 又搭着也是气恼之间,有句俗言:一个不摘鞍,一个不下 马。”

【歇后语第91句】:【 路上行人口似碑】指行人到处传说。成语:有口皆碑。 明代《石点头》:“常言‘钟在寺里,声在外边’,又道‘路上行 人口似碑’,好歹少不得有人传说,如何禁得人口嘴呢!”

【歇后语第92句】:【 一浪接一浪】不断增加,不断发展。接,也说:高。王蒙 《失态的季节》:“几次汇报演出都十分成功,不管歌唱得怎 么样舞跳得怎么样,整个演出是掀起一个热浪紧接着一个 热浪。”

【歇后语第93句】:【侃大山】《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有这样的解说:“侃大山指没有中心话题、无意义、无目的、漫无边际地闲聊,北京俗语又叫‘砍大山’。”接着词典往下说,四川人叫“摆龙门阵”,东北人叫“白话儿”,还有些地方索性叫“神吹”或“聊大天儿”。 “侃大山”源自北京,也称“砍大山”,是北京土话,20世纪70~80年代期间在北京青少年中成为流行语。1988年,有位学者和他的研究生对北京青少年(14~25岁)流行语作调查,当问到不少调查对象:“为什么叫.砍大山’?什么意思?”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就是那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瞎砍呗!”砍,本义用刀、斧等劈、斩,组成“砍大山”后才不用刀、斧,而用嘴“瞎砍”“瞎扯”。 “侃大山”这一词汇也不是毫无根据随便来的,“侃”在古代已具备说的意思。在先秦时代,“侃侃”是个形容词,如《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形容说话人的样子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到了元代,“侃”字开始单独作动词“说话”使用。如“你那隔墙酬和都胡侃,证果的是今番这一简”(《西厢记》三本二折);“拌几个知交撒顽,寻一回渔樵调侃”(《送车文卿归隐》)。其中“胡侃”、“调侃”都是指说话不着边际。由于“侃”和“砍”谐音,所以两字可以换用。

【歇后语第94句】:业余剧团晚上要在村东演戏,请爸爸去伴奏,爸爸没吃晚饭就急着要去。妈妈嚷道:“吃了饭再去。晚一会儿去,狗吃不了日头,人家少你这碟驴肉还成不了席?”(河南·南召)

【歇后语第95句】:【咬耳朵】(惯)比喻凑近入耳旁小声说话,不让他人听见。

【歇后语第96句】:【死也要拉个垫背的】见“临死还要拉个垫背的”。

【歇后语第97句】:【咬人狗儿不露齿】释义:比喻内心凶狠的人,表面上不露形迹。例句:那厮却有一二,咱家无三思,将那谎局段则向俺跟前使,那厮正是咬人狗儿不露齿。

【歇后语第98句】:【小大姐儿裁稿子——闲时置下忙时用】(歇)小大姐儿:旧时称大姑娘。褯(jie)子:方言,尿布。指事先做好准备,以应以后急需。

【歇后语第99句】:割对耳朵给你——不愿听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039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