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流行民间俗语金典文案,句句精辟有内涵(值得分享)!
【谚语俗语第1句】:【触霉头】(惯)指倒霉,遇上令人不快的事。
【谚语俗语第2句】:【赖象嗑瓜子——眼饱肚中饥】(歇)指所追求的人或物,眼睛能看见却得不到满足。
【谚语俗语第3句】:【胳膊儿往外撇】(惯)比喻说话、做事向着外人。 也作胳膊肘往外拐。 胳膊肘朝外扭。 胳膊肘往外弯。
【谚语俗语第4句】:【不成器】(惯)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比喻没出息,不成材。
【谚语俗语第5句】:叫花子拨算盘——穷打算
【谚语俗语第6句】:三亩竹园出根笋——独一无二;格外珍贵
【谚语俗语第7句】:【咬苦瓜尾巴】(惯)苦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长圆形或卵圆形,两头尖,表面有许多瘤状突起,味苦,可作蔬菜。形容痛苦难受。也比喻吃苦,过苦日子。
【谚语俗语第8句】:【君子报仇,直待三年;小人报仇,只在眼前】(谚)指君子报仇要深思熟虑等待时机,小人报仇往往会操之过急。
【谚语俗语第9句】:【马勺儿里的苍蝇,混饭吃】苍蝇在勺儿里与饭粒相混。指 没有大志,没有本领,只是混口饭吃。刘绍棠《蒲柳人家》: “什么铁嘴?你红口白牙跑舌头,马勺儿上的苍蝇混饭吃。”
【谚语俗语第10句】:【摸摸筷子就算入席】谓只要沾点边,就算有正式关系。浩 然《艳阳天》:“别胡思乱想了,只要你摸摸筷子,就算入了 席,吃,也扰了,不吃,也扰了;我看你还是领头快冲,一冲, 麦子就算到手,别的事儿,咬着白面馒头再说!”
【谚语俗语第11句】:【春天孩儿面】(谚)孩儿面:小孩的面部表情,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没个定准。指春天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一样多变,阴晴风雨,说变就变。
【谚语俗语第12句】:三过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
【谚语俗语第13句】:李大叔在院中责备女儿,正好被刚过门的儿媳妇听见了。儿媳妇误以为是说她的,一赌气骑着车子回了娘家。李大叔说:“这真是打马骡子惊啊!”(山西·屯留)
【谚语俗语第14句】:【胁肢骨里敲髓】(惯)胁肢骨:肋骨。从人的肋骨里敲出骨髓。比喻残酷地榨取钱财。
【谚语俗语第15句】:宣传车演节目——载歌载舞
【谚语俗语第16句】:【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见“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谚语俗语第17句】:【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谚)冬天能连下三场好雪,来年的麦子必定大丰收。指麦子能不能丰收,冬雪是很关键的。
【谚语俗语第18句】:【 老和尚死了,小和尚照样念经】谓事情不会中断,自然有人 继承。西戎《丰产记》:“看把你愁的,老和尚死了,人家小和 尚照样念经!”
【谚语俗语第19句】:东边下雨西边睛——各有天地
【谚语俗语第20句】: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谚语俗语第21句】:【孙猴子头上的金箍——戴上去容易取下来难】(歇)金箍:金属制成的箍。指参与某事容易脱身难。
【谚语俗语第22句】:石头做枕头——自讨苦吃
【谚语俗语第23句】:【六月里发水淹不死蛤蟆,腊月下雪饿不死麻雀】释义:比喻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坚强的人。例句:方才他听了刁金贵的话,就像把萝卜缨子洒上了水,立刻扎撒起来了,他弹起身,一拍大腿:“对,六月里发水淹不死蛤蟆,腊月下雪饿不死麻雀,天无绝人之路,就这么办。”
【谚语俗语第24句】:铁匠夸徒弟——打得好
【谚语俗语第25句】:【当面抹蜜,背后扎刀】(惯)比喻当面给甜头,背地里下毒手。
【谚语俗语第26句】:头发丝穿豆腐——没法提
【谚语俗语第27句】:【人全马不齐】(惯)指人心不齐,行动不一致。
【谚语俗语第28句】:逼狗到墙角——反咬
【谚语俗语第29句】:【惹祸招灾,问罪应该】(谚)指因行为不轨而惹下了祸,招来了灾,就应该受到法律的查处和制裁。
【谚语俗语第30句】:【滑天下之大稽】(惯)滑稽:逗人发笑。指天下最可笑而荒唐的事情。含讥讽意。
【谚语俗语第31句】:【一推三不转】(惯)形容人心眼儿实,头脑不灵活。
【谚语俗语第32句】:【当了兵不认亲,吃了粮不认娘】(谚)吃粮:旧时当兵吃官粮。指为公家办事,就不能徇私情。
【谚语俗语第33句】:【笨鸟先飞】(谚)指笨拙而飞得慢的鸟早早飞出林子才好寻食。比喻没什么本事的人就得比别人早起身早行动。 也作笨鸟先飞晚入林。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谚语俗语第34句】:【接香火】(惯)指有了子孙后代。 也作“接续香烟”。
【谚语俗语第35句】:【力气是奴才,使了还回来】(谚)指力气随用随生,要尽量使用,不必怕出力。 也作力气是奴才,使了再回来。 力气是奴才,去了又有来。
【谚语俗语第36句】:我们家干的是白铁活,一个集就能卖一百多元。一位朋友见了爸爸说:“你早就发了吧?”爸爸说:“你是光看见了这会儿,没看见买铁皮那会儿。我们这是老鼠给猫攒着呢!”(山东·无棣)
【谚语俗语第37句】:冬天,妈妈要我穿棉衣,我不肯。妈妈说:“河上都盖盖子了还不穿,啥时候才穿?”(江苏·宝应)
【谚语俗语第38句】:破船过江——人人自危
【谚语俗语第39句】:草丛里的眼镜蛇——歹毒
【谚语俗语第40句】:【听人劝,吃饱饭】(谚)能听人的良言相劝,就可以吃饱饭不饿肚子。指人能虚心接受意见,就能给自己带来切实的好处。
【谚语俗语第41句】:【吊死鬼抹胭粉——臭美】(歇)讥讽人得意地显耀自己。
【谚语俗语第42句】:耕地摔鞭子——催(吹)牛
【谚语俗语第43句】:【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谚)真人:本指成仙或修炼圆满的人,此处指本领高强的人。指真正本领高强的人,不轻易显露高超的技艺。
【谚语俗语第44句】:【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谚)内行人只要伸一伸手,就能知道交手的对方有多高的功力。指行家里手一接触便能估透对方的强弱虚实。 也作“行家动动眼,便知深和浅”。
【谚语俗语第45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语是指忧患使人勤奋、警觉,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致死。常用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于民于国同理。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战国时期的孟子经常到各国游说,用事实劝谏那些国君:传说中的虞舜曾当过农民。春秋时的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人,有的被囚禁,有的隐居海滨,有的靠放牛度日。经过这些磨炼,他们后来都担当了重要职务并成为很有成就的人。孟子指出:一个国家,如果经常处在安乐之中,在外没有敌人来犯的忧虑,国法又不严,那么这个国家往往很快就会灭亡。中国的历史反复证明了孟子的论断是正确的。
【谚语俗语第46句】:大海里找剑——捞刀(唠叨)
【谚语俗语第47句】:【不打不相识】这个俗语的意思是双方不打一场不会相识,转而发展成不仅相识,而且相好,“打”倒成了相识的机遇,坏事变好事。它源自明代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宋江因犯案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又遇到李逵。吃喝间,宋江嫌鱼汤不新鲜,叫酒保做几碗新鲜的鱼汤。正好酒馆里没有了新鲜鱼,李逵便去江边的渔船上讨鱼。打渔的伙计不想给,李逵大怒,与几个渔人打了起来。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白条”的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水性极好,将李逵按在水里,呛得他晕头转向,不是对手。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见见宋江!”张顺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张顺介绍}兑:“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张顺道:“啊!原来是李大哥,只是小曾相识!”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不成相识。”
【谚语俗语第48句】:【唐人街】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一般都有“唐人街”,是华人聚居的地方。侨居海外的华人,都以“唐人”自称或被人称呼。这其中的来源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近年来史志工作者经过查阅大量的史志典籍和族谱家乘找到了根据。现在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绝大部分人都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原内地迁徙到闽越地区的唐襄军。而这些唐襄军及其后裔称自己为“唐人”。故此,这些海外华人称自己为“唐人”,而且还把华侨聚居区称为“唐人街”。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唐虞三代”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被人们称道的一次太平盛世。有诗为证,毛泽东有“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历史上最早的明君贤王尧帝,就称之为“唐尧”。据史书记载,尧为古之圣王,初封陶,后封唐,世称“陶唐氏”,史称“唐尧”。尧禅让舜,舜禅让禹,被传为佳话,万民称颂。另有文字解释:唐者荡也,广也,大也。《玉篇》:“尧称唐者,荡荡首先至大之貌。”中国老百姓向来喜欢太平,也认为自己的祖国是一个“荡荡然”广博的国家,所以在海外的中国人,都喜欢把“唐人”意为“唐虞三代”传下来的子孙。这含义,和“华人”、“炎黄子孙”的意义相同。三是,与唐朝有关。唐代的中国国势强盛,名声很大。外国便有称中国为“唐”的习惯。《明史·真腊国传》中说:“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 座右铭“座右铭”指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那么,最早的座右铭是个什么样子呢?
【谚语俗语第49句】:妈妈工作忙,总没空去看望姥姥。姥姥叹息道:“唉,娘疼孩儿没缝儿,孩儿疼娘没空儿。指望不得呀!”(河北·黄骅)
【谚语俗语第50句】:【国难显忠臣】(谚)指国家到了危难之际,才能显出谁是真正的忠臣。 也作国难见忠臣。 国乱显忠臣。
【谚语俗语第51句】:【东海鳌鱼脱钓钩——再不回头】(歇)鳌鱼:传说中生活在大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本指鳌鱼脱钩后再也不返回,转指人一去再也不回来。
【谚语俗语第52句】:【民以食为天】(谚)老百姓把粮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指粮食是民生的根本,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重中之重。
【谚语俗语第53句】:雪里梅花——饱经风霜
【谚语俗语第54句】:【 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自己有主见,不受他人影 响。或说: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古华《姐姐寨》:“他这 叫做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自成 门户,自成体系。”
【谚语俗语第55句】:我总是喜欢睡懒觉,每天太阳老高了还不起床。妈妈说:“就是天上掉钱,也得早起床才能捡到手啊!”(湖南·武冈)
【谚语俗语第56句】:布袋里买猫——不知底细;听得见:看不见;抓迷糊
【谚语俗语第57句】:大海里丢针——无处寻
【谚语俗语第58句】:【—粒谷子千滴汗】粮食来之不易。类似的:十粒汗珠一 粒粮。古华《芙蓉镇》:“而且和泥水、土地打交道,一天到晚 嘴巴都闭臭,身上的汗水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真是一粒谷 子千滴汗啊。”
【谚语俗语第59句】:烂了脚丫子一该歇了
【谚语俗语第60句】:【翻了五昧瓶——酸、甜、苦、辣都有】见“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咸样样全”。
【谚语俗语第61句】:顺坡推轱辘——滚得快
【谚语俗语第62句】:【说的有心,听的有意】(惯)指说话的人有意要表达某种意思,而听的人也明白其含意。 也作“说者有心,听者有意”。
【谚语俗语第63句】:【口服千句,不如心应一声】(谚)口服:口头上表示信服。指口服远比不上心服。
【谚语俗语第64句】:【好戏还在后头】(惯)指事情还没有完结,热闹的场面和激烈的争斗还在后面。 也作“闹戏还在后头”。
【谚语俗语第65句】:【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见“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谚语俗语第66句】:【在劫难逃】“在劫难逃”形容遇到不可解决或无法挽救的灾难。这个词语的中心词是“劫”,“劫”是佛教用语,表示时间极长,同“一刹那”相反。古印度传说认为,世界经过若干万年就要毁灭一次,再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就叫做“劫”,也叫“劫波”。关于劫的长短,各佛经说法不一,但总的说来,一劫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叫做“四劫”。到“坏劫”时,将会有水、火、风三灾出现,最后世界归于毁灭。也有说法认为,劫分为大劫、中劫、小劫。一大劫包括八十中劫,一中劫包括两小劫,而每小劫则为一增(人寿自f一岁开始,每百岁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或一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岁减一岁,减至十岁)的时间。这样看来,将永远恢复不了的东西比喻为万劫不复还真是恰当。如果遇到“四劫”当中的“坏劫”,当然是“在劫难逃”了。
【谚语俗语第67句】:一分钱买十一个杏子——分文不值
【谚语俗语第68句】:【 一鸟进林,百鸟无声】指肃静,因出现威慑力量而不敢讲 话。林,也说:山。成语:鸦雀无声。古华《芙蓉镇》:“渐渐 地,只要她一在街上出现,人们就面面相觑,屏声住息。真 是一鸟进林,百鸟无声,连猫狗都朝屋里躲。”
【谚语俗语第69句】:【上当】“当铺”是一种买卖,自愿交易,这种商业行为在我国早已有之。“上当”现在的词义是被捉弄,利益受损。它的来源始于明末清初,与一只花瓶有关。明末时期,北京城有许多当铺,当铺的管事人叫“朝奉”。“同仁当”当铺有个姓张的朝奉,站堂口十余年,见多识广。不料,这位从不失手的老朝奉被人骗了。一天,忽然闯进一位老者,声称有只宝瓶要押当。张朝奉接过瓶子一看,果然是一只“雨过天晴”的宝瓶,堪称无价之宝。如将鲜花置于瓶内,不浇水不施肥,可保鲜花艳丽长存。老者声称家遭大难,急等用钱,开口要价十万两银子,后以八万两银子成交。老者走后,老朝奉急于验宝,将一束鲜花插入瓶内,结果三天不到,这花就没了生机。老朝奉急忙到“宝古斋”鉴定,结果是景德镇成化年间出产的瓷瓶,连八十两银子也不值。老朝奉赶忙回店向东家汇报,二人商议,转天向诸位同仁下帖,就说“同仁当”由于错认“宝瓶”倾家荡产,不得已宣布当铺关门。第二天“同仁当”在后院请了四桌宾客,老朝奉声泪俱下讲了自己被骗的经过,末了转身拿起花瓶摔成碎片,众人看了愤愤不平。这消息很快传遍北京城。老朝奉摔花瓶不久,那当“宝瓶”的老者又来赎当。老朝奉变戏法般拿出那只所谓的宝瓶“雨过天晴”,当场清点银两,二人钱货两清。原来,这个老者是个老奸巨猾的江湖骗子,专骗当铺银子,没想到落人老朝奉的圈套,引诱他再次上当铺来赎,如果拿不出押当品,当铺还要赔偿挨罚。那贪心不足的骗子果然“上当”,这事又在北京风传开来,便有了“上当”一词。
【谚语俗语第70句】:【跟着狼吃肉,跟着狗吃屎】释义:比喻跟着能力强的人吃香享福,跟着能力差的人吃苦受罪。例句:郑书记,原来大伙儿还不觉得您怎样,龙书记这么一来,大伙儿还是觉得您亲。跟着狼吃肉,跟着狗吃屎。
【谚语俗语第71句】:【男人要俏一锭墨,女人要俏三分白】(谚)一锭墨:像墨锭一样通身黑衣。三分白:艳色装束夹带几分白色。指在服装上,男子要想俏美,就穿一身黑色;女子要想俏美,就带几分白色。
【谚语俗语第72句】:【笔头无力嘴头硬】释义:硬:比喻徒有其表,而实质上无能力。指讲起话来夸夸其谈,办起事来优柔寡断。例句:他说起来头头是道,好像做任何事都胸有成竹,实际上呢,他什么也做不到好处,真是笔头无力嘴头硬!
【谚语俗语第73句】:爷爷要浇花时,一会儿叫奶奶去帮忙拿水壶,一会儿又吩咐奶奶去放水。奶奶不耐烦地说:“你呀,吹箫还让别人帮你捺眼,自己净图省事!”(安徽·宣州)
【谚语俗语第74句】:【走独木桥】见“过独木桥”。
【谚语俗语第75句】:【事无三不成】(谚)指做事很难一蹴而就,总要多次实践才能成功。
【谚语俗语第76句】:【拜倒在石榴裙下】(惯)比喻男子为心爱的女人所倾倒,事事迁就。
【谚语俗语第77句】:【大栅栏】“大栅栏”是北京举世闻名的一条街。到了北京,不逛大栅栏是一种遗憾。那么,缘何叫它“大栅栏”呢?据考证,“大栅栏”始建于明代永乐初年(1403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名叫“廊坊四条”。清乾隆年间,京城各街道为防贼盗,都在街口修建栅栏,晚间关闭,白天开启。廊坊四条由于店铺众多,实力雄厚,所建栅栏在京城也算最大最漂亮,因此“大栅栏”这个名称渐渐取代了廊坊四条。该地区的商业“发端于明,发展于清”,北京著名的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内联升、马聚源等云集于此。当年,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指当时大栅栏内的四大银号)”之说,其名声长盛不衰。
【谚语俗语第78句】:病入膏盲——不可救药;没法治;没治了
【谚语俗语第79句】:【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释义:比喻坏人本性不会改变。也比喻本事强的人到哪里都吃香,无能的人到哪里都吃亏。“行”又作“走”。例句:冯贵堂满心欢喜,心里想:“可见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认识金子的人,漫沙荒野里会拾到金子;不认识金子的人.满地黄金走,两眼黑糊糊,我这算碰上朋友了!”
【谚语俗语第80句】:【鼻子长,碍了嘴】拉不开情面,不好说话。刘澍德《桥》: “不错,他开了工钱,可是别人割地开七千,他给大家开五 千,鼻子长,碍了嘴,大家谁也不好意思争。”
【谚语俗语第81句】:【担折知柴重】(谚)折(she):折断。指挑柴的担子压断了,才知道所挑的柴太多太重。比喻人承受过大的压力,才体会到责任的沉重。
【谚语俗语第82句】:【癞蛤蟆剥皮眼不闭,黑甲鱼剖腹心不死】释义:比喻不甘心失败。例句:“敌人是‘癞蛤蟆剥皮眼不闭,黑甲鱼剖腹心不死’,我们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
【谚语俗语第83句】:数学考试,有一道应用题做错了,妈妈让我找原因。我说老师读这道题时读得太快了,妈妈批评我说:“不说自己桶绳短,光怨别人水井深。”(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84句】:【画鬼容易画人难】原指作画,泛指艺术作品要真实反映 情况不容易。或说:画鬼魅易,画狗马难。清代《闲情偶 寄》:“昔人云:画鬼魅易,画狗马难。以鬼魅无形,画之不 似,难于稽考。狗马为人所习见,一笔稍乖,是人得以指 摘。”
【谚语俗语第85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释义:这个地方不行,别的地方就会行。例句:赵编辑给他打气:“不过,好在现在出版社很多,‘东方不亮西方亮’,你们不妨再拿到别的地方试试……”
【谚语俗语第86句】:隔山买牛——不知公母
【谚语俗语第87句】:【卖萝卜的跟着盐担子走——咸嘈心】(歇)咸:谐“闲”。嘈心:谐“操心”。指操闲心,关心与己无关的事情。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卖萝卜的拉盐担子——攘咸嘈心”。
【谚语俗语第88句】:【马尾巴搓绳——合不了股儿】(歇)本指马尾巴搓不成一股绳子;转指人心不齐,合不成一股劲儿。
【谚语俗语第89句】:【人离原地活,树离原地死】(谚)指人离开原地,走出困境,外出闯荡,就能把生活的路拓宽。 也作人挪活,树挪死。挪:挪动,离开原地。 树挪死,人挪活。
【谚语俗语第90句】:【天不打吃饭人】(谚)老天不在人吃饭时惩处人。指不管怎样,总得让人吃饱饭。
【谚语俗语第91句】:【趁我十年运,有病早来医】在形势好的时候,及早办理。 清代《十二楼》:“俗语道得好:趁我十年运,有病早来医。焉 知我得意一生,没有个倒运的日子?”
【谚语俗语第92句】:我有好吃和不太爱洗澡的毛病。妈妈说:“修吃不修身,虱婆叮项颈。”(湖南·城步)
【谚语俗语第93句】:属夜猫子的——穷叫唤
【谚语俗语第94句】:【有虎父即有虎子】释义:父亲英雄,儿子也英雄。例句:太宗日:“有虎父即有虎子。”遂命领兵三千迎敌。
【谚语俗语第95句】:梅兰芳唱旦角——拿手好戏
【谚语俗语第96句】:【骑马撞不见亲家,骑牛撞到亲家】指体面时人家不知道,难 堪时让人碰见。类似的:骑马坐轿遇不着熟人,穿草鞋遇见 熟人。沙汀《淘金记》:“真是骑牛偏偏碰到亲家,我早一步 就好了!”
【谚语俗语第97句】:灯草抵门——靠不住;不可靠
【谚语俗语第98句】:【要知朝中事,乡间问老农】(谚)要想知道朝廷的政事,最好是到乡下去问老百姓。指上层社会的政策效应,只有下层的人民群众感受最深。 也作“要知朝中事,去问乡下人”。
【谚语俗语第99句】:【地靠粪养,人靠饭长】(谚)土地经常施肥,才能肥沃,长好庄稼;人每天吃饭食,才能维持生命,使身体健壮。指人要有健康的体魄,必须注意饮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13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