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经典民间俗语金典文案,让人一见倾心!
【谚语俗语第1句】:我摸着奶奶的耳环眼问:“你们为什么要戴耳环呢?”奶奶说:“天打扮地打扮,不戴耳环不好看。”(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2句】:雪山日出——天明地白
【谚语俗语第3句】:【撇在脑背后】(惯)指认为人或事情无关紧要,放在一边或丢弃不管。
【谚语俗语第4句】:【丫环拿钥匙——当家不主事】(歇)丫环:旧时婢女,也叫丫环女。 指虽掌管家务事,但得听从别人,自己不能做主。 也作丫环带钥匙——当家不做主。 丫环拿钥匙——当家做不了主。
【谚语俗语第5句】:出门戴口罩——嘴上一套
【谚语俗语第6句】:【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谚)比喻个别的劣质分子会殃及整体事业。也比喻因为一个环节不好而影响了整体荣誉。
【谚语俗语第7句】:【屎憋到屁股门边才解裤带】(惯)比喻事情逼到头上才想办法解决。 也作“屎到了门口才来挖毛厕”。
【谚语俗语第8句】:【铁匠没样,边打边像】(谚)样:样子,样品。本指铁匠干活没有供模仿的样品,靠经验和技巧,打着打着就合乎要求。比喻做事没有固定的模式,边做边摸索,总会成功。
【谚语俗语第9句】:【春天后母面】(谚)后母:继母。 指春天的天气是多变的,就像继母对待继子女的态度一样,说变就变。
【谚语俗语第10句】:【砍倒大树,不怕枝叶不死】释义:比喻为首的打倒了,随从爪牙也自然垮台。例句:张景祥反对老孙头的话,“大伙先斗韩老六,砍倒大树,还怕枝叶不死?”
【谚语俗语第11句】:突然起雾了,我问妈妈:“秋天为什么还有雾?”妈妈说:“春雾晴,夏雾热,秋雾连阴冬雾雪。说不定天还晴不了。”(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12句】:【小时】“小时”一词,既是舶来品,随着钟表的引进而引进,又是土洋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今天的24小时,半夜11点到凌晨l点为子时,1点到3点为丑时,3点到5点为寅时,依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人我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的时间一个钟点叫做“小时”。当时是“大时”、“小时”土洋并用。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消失,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谚语俗语第13句】:吃了早饭,我坐着看动画片《小猫钓鱼》。爸爸叫我把碗收了,我呢,收了碗又坐下接着看。爸爸又叫我把桌子擦干净,我胡乱地擦了桌子又继续看。妈妈见了,在一旁说:“你真是碗里的鱼儿——拨拨动动。”(云南·鲁句)
【谚语俗语第14句】:【插草标卖人】在影视作品和小说当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或为父母者无奈将儿女出卖,在街市上将草标插在儿女头上,表示出卖;或贫家女儿无钱葬父,头插草标跪在街头自卖自身。这些场景十分悲惨。它源自古代插草标卖物的市场惯例。这种插草标卖物的市场习惯最早产生于晋代,那时我国农村便产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部分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因市场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简易,多用草盖成,加之粮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赶集者携物来卖,便随手拾一根长草插在该物上以示出售。这就是约定俗成,插草卖物成了标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均使用草芥,就代表要出售。有些已成了不成文的标价规则,如,一根为贱卖,两根为平价,三根为贵卖。
【谚语俗语第15句】:【打落十八层阿鼻地狱】(惯)阿鼻地狱:佛教指犯了重罪的人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比喻给以最严厉的惩罚,使之深陷苦难,永无出头之日。 也作“打下十八层地狱”。
【谚语俗语第16句】:【要得富,险上做】(谚)指要想发财致富,就得冒风险。
【谚语俗语第17句】:【 打骡子惊了马】采取惩治行动,威胁到有关的人。类似 的:打黄牛,惊黑牛/打着羊驹驴颤。成语:惩一儆百。浩然 《艳阳天》:“就是对弯弯绕、马子怀这些人,也不能不有一点 骡子马也惊的影响吧?”
【谚语俗语第18句】:火车上马路——出轨;越轨
【谚语俗语第19句】:【丑不丑一合手,亲不亲当乡人】释义:当乡人:同一乡里的人。指同乡人总是有情谊的。例句:咱算是他乡遇故知,我就是冯大狗,论乡亲辈你还得叫我哥哥。来,丑不丑一合手,亲不亲当乡人!
【谚语俗语第20句】:【女大不中留】释义:女儿大了应出嫁,否则就会惹是非。后句常接:留来留去结冤仇。例句:妈妈老儿互相埋怨了一会,只怕亲戚耻笑!“常言道:‘女大不中留。’留在家中,却如私盐包儿,脱手方可。不然,直待事发,弄出丑来,不好看。”
【谚语俗语第21句】:【核桃大的字,没有认得一巴掌】释义:讽剌人不识几个字。例句:这随你选好了,不论教啥子,我本家都不管的,他黄昏子,核桃大的字,没有认得一巴掌。
【谚语俗语第22句】:裱褙店里的钩虫——嚼别人的画(话)
【谚语俗语第23句】:【眼饱肚中饥】(惯)1指面对美味佳肴,大饱眼福,却吃不上。2比喻心中喜爱的人只能看着,不得亲近。
【谚语俗语第24句】:杉木灵位——做不了主
【谚语俗语第25句】:【饿眼见瓜皮——不管好歹收揽下】(歇)讥讽人贪婪,不分好坏都要占有。
【谚语俗语第26句】:【付之东洋大海】(惯)比喻丢得远远的,不再理会。
【谚语俗语第27句】:扁担挑彩灯——两头美
【谚语俗语第28句】:【恶有恶报】(谚)指作恶的终究会有坏的报应。原为佛家劝诫世人改恶从善的禅语,后传为警世语。 也作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恶善到头总有报。
【谚语俗语第29句】:【叫化鸡】“叫化鸡”是一道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叫化鸡”的来源,果然与叫化有关。清朝,在虞山有一个叫化子讨饭讨得一只鸡,可惜既无炊具又无调料,没办法吃,于是只能用土法来做了。他先将鸡杀了,去了内脏,带毛涂满黄泥,捡了一些树枝烂叶随意将鸡烘烤上,自己躺到一旁睡觉去了。一觉醒来,看到泥团表面有些裂缝,便往地上一损,泥壳脱落后,却露出香气四溢的鸡肉,令人馋涎欲滴。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正好路过此地,闻到香味就尝了一下,觉得味道独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调料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鲜美无比。后来,这种烹制方法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大家把这种方法烹制出来的鸡叫“叫化鸡”。 “叫化鸡”产生后,很多人对其工艺进行改良,使其色、香、味俱全,因此长盛不衰。二十世纪初,山景园朱阿二对叫化子煨泥的方法略作改进,除去内脏后,涂上佐料,并将鲜肉、生虾仁、鸡肫、火腿、香菇、香料等什锦配料塞入鸡肚,用荷叶、高温纸包扎,涂上泥,然后煨鸡。这样煨出来的鸡,鸡肉酥烂异香,味透而嫩,上筷骨肉脱离,原汁原味,风味独特,此后山景园靠叫化鸡等菜名声誉鹊起,名满江南。如今“叫化鸡”的品种有山景园叫化鸡、王四叫化鸡、虞山牌叫化鸡等,已列入《江苏菜谱》和《中国名菜谱》。古老的菜肴正焕发出新的美味。
【谚语俗语第30句】:麦克风前吹喇叭——里外响(想)
【谚语俗语第31句】:【吃回亏,领回教】(谚)指人吃亏上当,总由于没有经验,吃一次亏就接受一次教训。
【谚语俗语第32句】:舅舅家并不富裕,但一家人都很勤奋,踏实苦干。舅妈说:“做人不怕累,就怕整日坐在桌边醉。只要勤劳肯干,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33句】:数学测验我得90分,同桌得94分,我说下一次一定能超过他。妈妈说:“不要把锅盖揭早了,到时还不知怎么样呢!”(四川·忠县)
【谚语俗语第34句】:【老鼠睡猫窝——送来一口肉】(歇)比喻送到嘴边来的好东西。
【谚语俗语第35句】:【不怕人老,就怕心老】(谚)人老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必怕,怕的是心态的变老,丧失信心与意志。
【谚语俗语第36句】:【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谚)成人:成就有用的人材。自在:舒适安逸。指人要想成材,就不可贪图安逸享乐;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成材。 也作成人的不自由。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谚语俗语第37句】:王某出外打工,没有挣到几个钱,家里的地却荒了。他妻子说:“到外挣块板,家里却丢扇门。”(辽宁·大连)
【谚语俗语第38句】:【拿屎盆子往自己人脑袋上扣】(惯)比喻自毁声名,自己侮辱自己。 也作“拿着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
【谚语俗语第39句】: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谚语俗语第40句】:我做事懒散惯了,怎么也改不了。妈妈生气地说:“你呀,真是天塌下来当被盖,干一点儿事,就累得像提不起来的稀面团,真缺乏锻炼。”(广东·化州)
【谚语俗语第41句】:【能把木头人说活,能把晴天说下雨来】(惯)形容人特别能说会道。
【谚语俗语第42句】:【吃宽心丸】(惯)指听到舒心宽慰的话。
【谚语俗语第43句】:爸爸见我无事可做,就要我帮邻居李奶奶提水,我有些不情愿。爸爸说:“去吧,牛系在桩上也是老,做点好事还能留个名呢!”(江苏-兴化)
【谚语俗语第44句】:软索套猛虎——柔能克刚
【谚语俗语第45句】:【爱人】“爱人”是夫妻间的互称,这一称谓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解放区,是平等、互爱、进步的称呼。由于它是革命的产物,至今还限于中国大陆范围内。由于称谓不同,还曾闹过笑话。某中国人去国外工作,他按照国内的习惯向自己的外国同事介绍妻子说:“这是我爱人”。结果,那些外国同事一脸狐疑地看着他们,有的还在窃窃私语。这种状况直到宴会结束,两人都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人家以为他在介绍“情人”,因为“爱人”的英文直译就“情人”的意思。 “爱人”最初出现在新文学作品中,比如郭沫若写的诗剧《湘累》中,就有这样的描绘:“九嶷山的白云哟,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哟,有汐有潮。我的爱人哟,你什么时候回来哟。”但那时“爱人”还不是广义的对妻子和丈夫的称呼。最先使用“爱人”这一称谓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当时解放区提倡男女平等,以前类似“屋里的”、“做饭的”这些称谓带有歧视色彩;而解放前在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又带有资产阶级味道,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社会反响很好。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区对配偶的新称谓“爱人”,便在全国流行开来。
【谚语俗语第46句】:不吃桑叶的老蚕——净是丝(私)
【谚语俗语第47句】:【面条上的葱花,摆样子】指装门面,不起作用。《北京日 报》(1985,1,17):“有位青年经理在一次座谈会上抱怨说, 现在有些部门和单位,把年轻干部当作面条上的葱花一一 摆样子,名义上进了班子,实际上却在坐冷板凳。”
【谚语俗语第48句】:【戴大帽子】(惯)比喻夸大别人的错误,给人加上不实的罪名。
【谚语俗语第49句】:【要知心腹事,但昕口中言】(谚)要想知道一个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事,只要听他嘴里说些什么就明白了。指言为心声,嘴里说出的往往就是心里所想的。
【谚语俗语第50句】:【藏着乖的卖傻的】(惯)乖:机灵,伶俐。比喻心里明白,假装糊涂。
【谚语俗语第51句】: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来到田头。爸爸指着稻田对我和妈妈说:“秋天里多弯腰,来年有吃又有烧。今年哪,又是一个丰收年。”妈妈接过话茬儿:“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这是你早出晚归,辛勤耕作的成果啊!”(浙江·绍兴)
【谚语俗语第52句】:【孩儿不嫌娘丑】见“儿不嫌母丑”。
【谚语俗语第53句】:【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歇)受气:本指受气流的挤压,转指遭受指责、欺压。指两方面都受到指责或遭到欺压。 也作老鼠落在风箱里——两头受气。 老鼠入风箱——两头受气。 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
【谚语俗语第54句】:【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事不易被人注意,坏事容易 被人传述。类似的:好事不惹眼,坏事直关心。明代《西游 记》:“行者道:正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像我如今皈 正佛门,你就不晓的了!”
【谚语俗语第55句】:穿上航空衣——要飞了
【谚语俗语第56句】:【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要讲究方式,要与 人为善,不要伤害人。类似的:好话三句暖人心。明代《金 瓶梅》:“你去到后边,把恶气儿揣到怀里,将出好气儿来,看 怎的与他下个礼,赔了不是儿罢。你我既在檐底下,怎敢不 低头。常言道: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谚语俗语第57句】:【金戒指】“金戒指”原来并非定情之物,锁定姻缘,一定终身。“金戒指”原为“经戒指”,意即妇女经期应该戒止性生活,因“经”、“金”谐音而改名。早在汉代,宫廷已经盛行戴金戒指了,开始时,只限皇后和嫔妃戴,每逢皇后或嫔妃月经来潮时戴用,示意在此期间,帝王不可与之同房。因为月经一词在帝王面前是要避讳的“秽语”,不能直接说出,而当她的手戴“经戒指”时,帝王见了心里自然明白了。后来,王公宰相、文武百官的眷属相继效法,成为古代文明礼节与卫生的习惯,并逐渐风靡民间,演变为现在的金戒指,词义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谚语俗语第58句】:水龙头失灵——放任自流
【谚语俗语第59句】:吃枣子不吐核——囫囵吞枣
【谚语俗语第60句】:针鼻不叫针鼻——线(显)眼
【谚语俗语第61句】:【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子】(歇)掸子:一种除尘工具,常用鸡毛绑在小竹棍上做成。掸:谐“胆”。惊叹或指责人胆子太大。
【谚语俗语第62句】:头上站鸭子——顶呱呱
【谚语俗语第63句】:我村一家的东西被偷了,爷爷说:“这真是马有转缰之病,人有旦夕祸福!”(河南·滑县)
【谚语俗语第64句】:【事到万难须放胆】(谚)万难:极度的艰难窘困。指事情到了万般无奈时,就要放大胆量去做,不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谚语俗语第65句】:不长庄稼是因为土地不肥,首领无知是因为失去群众。
【谚语俗语第66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惯)形容虽然相距很近,互相却并不往来。 也作鸡鸣犬吠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谚语俗语第67句】:【骑着马找马】(惯)比喻一边干,一边寻找新的出路。也比喻占有旧的,同时物色新的。
【谚语俗语第68句】:叔叔不小心把手机丢了,天天愁眉苦脸。爷爷安慰他说:“天有阴有晴,事有败有成,人有祸有福,有什么可发愁的?”(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69句】:【快马加鞭,永不下鞍】释义:比喻快速前进,永不停止。例句:你们看,现在像一片绿色的湖水,看着它,你就有信心,有力量,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中快马加鞭,永不下鞍!
【谚语俗语第70句】:干榆木疙瘩一一不开窍
【谚语俗语第71句】:阎王摆手——没救;无法
【谚语俗语第72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惯)盲人骑着瞎马,半夜走到深水池边。比喻盲目行动,乱闯乱撞,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谚语俗语第73句】:鸭子浮水——飘飘然;暗里使劲;使暗劲;上松下紧
【谚语俗语第74句】:【媳妇到门前,还得个老牛钱】(谚)新媳妇迎到门前,还得耗费一条牛的价钱。指旧时娶媳妇花费很大,从提亲到订亲直到完婚,花钱无数。
【谚语俗语第75句】:大庆的深井——油水多
【谚语俗语第76句】:【脚踩两只船】两者都不愿意放弃。比喻犹豫不决,或投 机取巧。台湾琼瑶《心有千千结》:“爱情是那样的自私,他 怎能容忍她脚踩两只船?”
【谚语俗语第77句】:【宁叫人打死,别叫人吓死】强调要有斗争精神,不能懦弱 自弃。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怎么把牙都咬碎了,不值 得。在我们民族的老俗话中,我喜爱这一句:宁叫人打死, 别叫人吓死!”
【谚语俗语第78句】:【说到哪里,做到哪里】说话兑现。成语:言行一致。赵树 理《三里湾》:“我这人说到哪里,要做到哪里!现在先向大 家表明一下!”
【谚语俗语第79句】:【从胳肢窝里掏出来的】不是出自内心,说的不是真心话。 成语:言不由衷。浩然《艳阳天》:“你说的这些好话是从五 脏里说出来的,还是从胳肢窝里掏出来的呢?”
【谚语俗语第80句】:萤火虫打架——明对明
【谚语俗语第81句】:【见台阶就下】(惯)比喻及时寻找机会摆脱困境。
【谚语俗语第82句】:【牛套马,累死俩】(谚)农家驾车或拉犁,要是把牛和马套在一起,马快牛慢,劲儿使不到一起,双方都受罪。比喻条件不同,却强行搭配,则双方都有损无益。
【谚语俗语第83句】:【说得到,做得到/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不说空话,有能力做 到。台湾林海音《春风》:“你是阔小姐,说得到,做得到,在 我可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呢!”
【谚语俗语第84句】:口吃黄连——苦在心
【谚语俗语第85句】:【人慌失智】(谚)人一慌张,心神就乱,无法正常运用思维。指人遇事要从容,不慌不忙,自然生智。 也作“人急无智”。
【谚语俗语第86句】:三天没饭吃——肚里没货
【谚语俗语第87句】:【砂子地里放屁——不害你那口碜】(歇)砂:同“沙”。口碜:即牙碜,因食物中有沙子,嚼时硌牙。 指说话不知羞耻。含责骂意。
【谚语俗语第88句】:邻居家的大婶重男轻女的思想太严重了,她老是那句话:“锅灰砌不了墙,女儿养不了娘。”为此小红经常没钱交学费、买文具。你说气人不气人?我想:我们女孩子就要争口气,给她看看。“新旧社会两重样,男女各顶半边天。”这才是我想说的。(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89句】:【剜下眼珠子当泡儿踩】(惯)比喻给以严厉的惩罚。 也作“剜了眼睛当泡儿踩”。
【谚语俗语第90句】:哈巴狗戴牛铃啥巴狗戴铃铛——假充大牲口;快活的狗腿子
【谚语俗语第91句】:【三月的芥菜——心里烂】(歇)心:菜心,转指人心、中心、核心。 指从内部变坏,失去了生机,面临彻底败亡。
【谚语俗语第92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释义:指人要有进取心,要追求进步。也指官职地位、生活水平等的提高。例句:“……要是农村富起来,手工匠人将来归到工厂,变成正经八百的工人阶级,谁不乐意,谁愿意一辈子抱风箱抡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下流!爹,对不?”
【谚语俗语第93句】:坟地里冒青烟——阴阳怪气
【谚语俗语第94句】:天上的老鹰不吃脏东西——清高
【谚语俗语第95句】:【赶着羊群攻猛虎】释义:比喻让大家白白去送死。例句:你们几个先引大伙走吧,别无头苍蝇似地乱飞。弄不好,那成了赶着羊群攻猛虎了!
【谚语俗语第96句】:【南人驾船,北人乘马】(谚)南方多水域,故人们善于驾船;北方多平原,故人们善于骑马。指不同的生活环境往往会培养人们的特有习性与技能。 也作“北人乘马,南人乘舟”。
【谚语俗语第97句】:妈妈让我把掉在地上的衣服拾起来,我却没有去;每逢吃饭的时候,如果没有好吃的,我就不吃了。两件事连在一起,妈妈就说:“真是吃馋了,坐懒了,纺线车子扔散了。”(河北·故城)
【谚语俗语第98句】:【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歇)有神通广大的姜太公在,别的神仙都得退避让位。比喻有地位高或本领高的人在,无人敢与抗衡。 也作“姜太公在此——没有你们的位”。位:位置。
【谚语俗语第99句】:【三年易考文武举,十年难考田秀才】(谚)文武举:科举时代的文举人和武举人。田秀才:种庄稼的行家。三年考个举人容易,十年成个种田行家很难。指学成种田行家实在不易。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18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