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网红民间俗语,让人瞬间清醒!

【谚语俗语第1句】:【君子成人之美】谓应帮助别人,成全别人。台湾琼瑶《月 朦胧鸟朦胧》:“又觉得自己做得好漂亮,好大方,好有风 度——君子成人之美!”

【谚语俗语第2句】:我有好吃和不太爱洗澡的毛病。妈妈说:“修吃不修身,虱婆叮项颈。”(湖南·城步)

【谚语俗语第3句】:荷叶包粽子一宽大有余

【谚语俗语第4句】:【毒蛇口中吐莲花】释义:比喻阴险毒辣的坏人,伪装善良。例句:大家别看陈尚仁平日装笑脸,做善事,正如俗话说的:“咬人狗,不露齿”,“毒蛇口中吐莲花”。大家要擦亮擦亮眼睛啊!

【谚语俗语第5句】:一塘的鸭子一呱呱叫

【谚语俗语第6句】:拔节的高粱——步步高

【谚语俗语第7句】:天气阴沉沉的,爸爸要去县城。我说:“爸爸,今天天气不好,你不要去了。”爸爸说:“不行!与人家约好的时间,就是下黑雪我也得去!”(河北·沧州)

【谚语俗语第8句】:【老虎一个能拦路,老鼠一窝得喂猫】释义:比喻人有本事,一人就担得起重任;人无能,再多也无用。例句:老虎一个能拦路,老鼠一窝得喂猫,少说我们还有六七十个兄弟,满可抵挡百十号民兵,怕哪样?

【谚语俗语第9句】:【老鼠舐猫鼻梁子】(惯)比喻做十分冒险的事情。 也作“老鼠啃猫鼻子”。

【谚语俗语第10句】:班上开展学雷锋活动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可有位吹得最凶的同学却一直未见行动。班长笑着对他说:“你是光打雷不下雨——虚张声势啊!”(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11句】:【 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有的有这有那,有的什 么也没有,情况不同。《碧海缘》:“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 子赤条条。你光棍讲光棍话,我这一大家人吃什么?”

【谚语俗语第12句】:【面和心不和】(惯)指表面和善,内心却并不和善。也指表面上彼此和睦相处,内心却不满对方。

【谚语俗语第13句】:【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谚)贾(gu):经商。指衣袖长了,舞姿就显得美妙;钱财多了,经商周转起来就灵便。指资金雄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也泛指财物丰裕,一切事情都好办。 也作“长袂善舞,多资善贾”。袂(mei):衣袖。

【谚语俗语第14句】:灶王爷上天——句句实情

【谚语俗语第15句】:【新官上任三把火】此语比喻新上任的官员总是要先做几件有影响的事,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胆识,与“下马威”异曲同工。这个俗语源于三国时期的火战。据《三国演义》所描述,诸葛亮27岁出山当了刘备的军师,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三次用火攻战胜曹兵。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十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诸葛亮借来东风火烧赤壁,号称83万的曹兵惨败,华容道随曹操逃出去的仅剩十八骑。这“三把火”使诸葛亮名声大震。当时,人们把这三把战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后引申为“新官上任三把火”。

【谚语俗语第16句】:【活人不能叫尿憋死】(谚)指遇到问题总要设法解决,不能让事情把人难住。 也作“活人哪能让尿憋死”。

【谚语俗语第17句】:打死爹讨娘好——岂有此理

【谚语俗语第18句】:【好事天顺心】事情办得顺利。成语:天从人愿。冯德英 《迎春花》:“真是好事天顺心,春玲找到他头上来学文化了。 孙若西使出所有力气,博得姑娘好感,攫取少女的心。”

【谚语俗语第19句】:【高跟鞋】高跟鞋源出两支,中、西皆有。先说中国的高跟鞋。高跟鞋最早出现在中国,比西方的高跟鞋早一千年左右。在中国戏剧舞台上,西夏、辽、金、满等少数民族妇女多穿高跟鞋,不过,这种鞋的跟不在后跟,而在中间。妇女穿上这种高跟鞋,照样显得高挑挺拔,楚楚动人。如《大登殿》中的代战公主,《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皇后、嫔妃、格格,都穿高跟鞋。虽然是戏曲作品,必定有它的依据。故宫博物院里不仅有满族皇家妇女穿高跟鞋的画像,还有实物。再说西方。十五世纪法国宫廷服装师,为了方便骑马时双脚能够扣紧马镫,为“白马王子”专门做了高跟鞋。据说,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为了令自己看起来更具自信更威严,命令鞋匠为他装上四寸高的鞋跟,并把鞋跟漆成红色以示他的尊贵身份。朝中显贵更是上行下效,也叫鞋匠替他们把鞋跟加高,皇帝只好把鞋跟再加高。后来,英王詹姆士二世与他的朝臣受到法国王室的影响,也穿上了高高的红跟皮鞋。1680年皇帝还颁布了法令,依人的等级确定其鞋跟的高度,只有王室成员才能穿最高最漂亮的高跟鞋,严格地区别人的差异性。当时作为权力象征的高跟鞋,曾禁止女性穿着,是男性的专利品。但高跟鞋在十七世纪时开始成为男女时装的一个重要元素。女人们发现,高跟鞋能让女性看起来更高,同时,它还迫使背部呈弧形,促使女性挺胸翘臀,突出女性的形体美,并更能吸引别人的注意,于是,高跟鞋普遍受到欧洲女性的欢迎。到十九世纪时,高跟鞋有了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几乎退出了男鞋的领域,不似刚出现时广受男士的喜爱,反而逐渐成为女性的专属鞋类。欧洲女性的高跟鞋,迅速传遍全世界,中国也不例外,至今受到年轻女性的青睐。

【谚语俗语第20句】:【林大哥——木木的】(歇)“林”字由两个“木”组成。形容人迟钝、死板。

【谚语俗语第21句】:【 千金小姐作丫头卖】指贵重之物,低价处理。海外梁厚甫 《海客随笔》:“港中鼠须笔售价不贵,每枝不及百元,千金小 姐作、丫头卖矣。”

【谚语俗语第22句】:【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逃不出手掌如来佛】即释迦牟 尼。孙悟空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但总是翻不出如来 佛的手掌。事出《西游记》。借指:不是对手,摆脱不了控 制。老舍《骆驼祥子》:“她得松一把,紧一把,教他逃不出她 的手心儿去。”

【谚语俗语第23句】:【不打不相识】这个俗语的意思是双方不打一场不会相识,转而发展成不仅相识,而且相好,“打”倒成了相识的机遇,坏事变好事。它源自明代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宋江因犯案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又遇到李逵。吃喝间,宋江嫌鱼汤不新鲜,叫酒保做几碗新鲜的鱼汤。正好酒馆里没有了新鲜鱼,李逵便去江边的渔船上讨鱼。打渔的伙计不想给,李逵大怒,与几个渔人打了起来。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白条”的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水性极好,将李逵按在水里,呛得他晕头转向,不是对手。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见见宋江!”张顺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张顺介绍}兑:“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张顺道:“啊!原来是李大哥,只是小曾相识!”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不成相识。”

【谚语俗语第24句】:【人怕落荡,铁怕落炉】(谚)铁落入熔炉,不熔化也得熔化;人落入圈套,不上钩也得上钩。指人一旦陷入圈套,就完全不能自主。

【谚语俗语第25句】:一根草搓不成索,一片篾编不成箩。

【谚语俗语第26句】:水缸里抓王八——稳拿

【谚语俗语第27句】:【办酒容易请客难,请客容易款客难】(谚)指请客比办酒难,招待得好比请来客人难。

【谚语俗语第28句】:【 置之死地而后生】陷入困境,被逼奋发图存。成语:绝处 逢生。王蒙《活动变人形》:“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才会变得 老实和现实一些。”

【谚语俗语第29句】:佛爷的桌子——碰不得

【谚语俗语第30句】:黑瞎子按键盘——乱弹琴

【谚语俗语第31句】:我离开教室的时候忘了拿红领巾,回到家才想起。妈妈说:“今后到哪儿走的时候,都要看一看丢东西没有。千金难买回头望啊!”(四川·犍为)

【谚语俗语第32句】:【稂不稂,莠不莠】(惯)稂(lang):又名童粱,只生穗不结实的禾草。 莠:莠子,俗称狗尾巴草。原指庄稼既不像稂,又不像莠。比喻人不成材,没能耐。也形容人衣冠不整。

【谚语俗语第33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惯)兵器放进了仓库,战马放牧在南山。本指战事结束,天下太平。后比喻放松警惕,解除武装。 也作“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谚语俗语第34句】:大妈为小庆的婚事快愁出了病,可小庆常说大妈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大妈叹气说:“我这是推完磨还挨磨棍打。”(河南·商水)

【谚语俗语第35句】:藕断丝连——情意缠绵

【谚语俗语第36句】:【铁打房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歇)绣针:绣花针。指只要功夫下到了,事情自然就能办成。多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下大工夫,就一定能成功。 也作“铁打的房梁磨成绣花针——工到自然成”。

【谚语俗语第37句】:冬子伯父的脾气是村上有了名的。一个老汉说:“那人哪,脾气暴得很,连蝇子都不敢往他身上落。”(河南·邓县)

【谚语俗语第38句】:【佳人有意郎君俏,红粉无情子弟村】(谚)佳人、红粉:均指俏美的女子。村:粗野,俗气。女人看中某个男子,就觉得他俊气;女人看不上某个男子,就觉得他粗野。指男子在女人眼中的美丑,就看对不对胃口。

【谚语俗语第39句】:【松花蛋】松花蛋是大众美食,俗称皮蛋,切开以后,蛋清像松香一样晶莹剔透。关于它的起源,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江南三江口河埠头住有夫妻二人,男人姓厉。夫妻二人都年过半百,靠摆茶摊过日子。他们家养有两只母鸭,鸭子一天下俩蛋,非常准时。可是好景不长,鸭蛋竟然拾不到了,夫妻俩十分烦闷。十几天以后,他们收拾茶具,还像往常一样,把剩茶倒入屋外的桑树灰堆里。忽然看见灰里露出了圆滚滚的东西来,拾起一看,正是他们要找的鸭蛋。原来,鸭子把蛋下到桑树灰里了。可是这鸭蛋在桑树灰里埋了这么些天,又天天浇剩茶叶,是否已经坏了呢?他们磕开一个蛋,只见蛋清已经变成黄褐色,像水晶一样,蛋黄也变成绿莹莹的实心蛋。一尝,这蛋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这就是最初的松花蛋。以后加工制作的松花蛋也离不开最初的原理。

【谚语俗语第40句】:爷爷见我有些学过的知识忘记了,说:“你真是把知识当车子,从左耳开进去,又从右耳开出来。”(广西·容县)

【谚语俗语第41句】:【儿行千里母担忧】释义:儿女出门在外,母亲总是惦念他们。例句:“嗯!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你娘虽说死了,还有我,还有你姐姐哩!心上牵你,孩子!”

【谚语俗语第42句】:【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锅让人赔】释义:比喻有了成绩归自己,出了差错怪别人。例句:他觉得,作为一级党的领导,遇有这种情况,必须给下边承担责任,下边同志,往后才敢大胆工作。不能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锅让人赔。

【谚语俗语第43句】:钟鼓楼上开案桌——架子不小

【谚语俗语第44句】:【赶鸭子上树,难】释义:形容事情极难办到。例句:赶鸭子上树,难呀。眼眉毛底下的事还搞不清,哪想得那么远。

【谚语俗语第45句】:狗吐舌头——热过火了

【谚语俗语第46句】:虫儿钻进核桃——混充好仁(人)

【谚语俗语第47句】:【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释义:只看见利益,却看不见危害。例句:“每见世人惟利是趋,至于害在眼前,哪里还去管他。所以俗语说的:‘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谚语俗语第48句】:一根铁丝容易折,十根筷子拗不弯。

【谚语俗语第49句】:【轴承脖子弹簧腰,头上插个风向标】释义:形容人头脑灵活,善于随机应变。贬义。“脖子”又作“脑袋”。“风向标”又作“试风标”。例句:希望他今后再不要“轴承脖子弹簧腰,头上插个风向标”,要“老老实实承认错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

【谚语俗语第50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谚)当家:管理家事。指不管家务,就不知道柴米油盐价格上涨的事。泛指不担当某方面的重任,就体会不到某方面的种种难处。

【谚语俗语第51句】:百货店里的买卖——挑挑拣拣

【谚语俗语第52句】:按处方配药——多给不肯,少给无效

【谚语俗语第53句】:【当面抹蜜,背后扎刀】(惯)比喻当面给甜头,背地里下毒手。

【谚语俗语第54句】:【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谚)遇合:碰到好官运。卖力耕作,不如逢个好年景;善于做官,不如碰个好官运。旧指依照常规努力,比不上有个好运气。

【谚语俗语第55句】:鹅卵石放鸡窝——浑蛋

【谚语俗语第56句】:【彼一时,此一时】(惯)指那时是一个样子,现在是另一个样子,情况已大不相同。 也作“此一时,彼一时”。

【谚语俗语第57句】:懒牛耕田——不打不走

【谚语俗语第58句】:【把舌头伸直了再说】话斥责人说话不利落,或不在理。类 似的:用擀面杖把舌头擀擀。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 “你该用擀面杖把舌头擀擀了吧?话内话外,咋这么多弯 儿!”

【谚语俗语第59句】:【山依岭,岭依山】释义:比喻互相帮助,互相依靠。例句:咱们近人不说远话,互助组里,鱼帮水,水帮鱼,山依岭,岭依山,年轻人照顾你们上岁数的老人,是应该的。

【谚语俗语第60句】:【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谚)鸡口:鸡嘴。牛后:牛的肛门。宁可做小而能进食的鸡口,不愿做大而出粪的牛后。比喻人往往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受制于人。 也作宁为鸡头,勿作牛尾。 宁为鸡尸,不为牛从。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谚语俗语第61句】:【喝了蜜——嘴甜】(歇)嘴:本指嘴巴,转指说话。甜:本指味道甜美,转指使人感到愉快、舒适。指人嘴上说得动听。常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62句】:【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惯)形容本领过硬,勇猛非凡。

【谚语俗语第63句】:【凡事只因忙里错】(谚)凡事出差错,总是由于忙乱造成的。指做事务必从容持重,越忙越要谨慎细心。

【谚语俗语第64句】:【十年一贯制】原为中小学教学年限的一种规定。借指长 期没有变化,没有创新。十,或说其他数字。《北京日报》 (1985,2,28):“不少产品好像故意与广大消费者对着干,几 十年一贯制,爱买不买。”

【谚语俗语第65句】:【驴粪球,外面光】指外表还可以,内里很糟。浩然《艳阳 天》:“人家主人专意要这样。人家不图驴粪球子外面光,图 的是缸里点灯里头亮。荞麦面的肉包子,别看皮黑,一兜 肉!”

【谚语俗语第66句】:怀里揣镜子——心里明

【谚语俗语第67句】:鸡蛋换盐——两不见钱

【谚语俗语第68句】:吃点心抹酱油——不对味;不是味儿

【谚语俗语第69句】:【棺材出了,才讨挽歌郎钱】(惯)挽歌郎:旧时在丧家送葬时,受雇为死者唱挽歌的人。比喻事情办成了才去讨要报酬。也比喻办事错过了时机。

【谚语俗语第70句】:床底下举斧头——有力用不上

【谚语俗语第71句】:【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谚)娘:寡妇。就像天要下雨一样,寡妇决意要嫁人,是谁也阻拦不住的。多泛指铁了心要干某事的人很难劝阻。 也作“天要下雨娘要嫁”。

【谚语俗语第72句】:我的邻居有位老奶奶,年近六十,两个儿子均已成家,弟兄两人常因为嫌老人偏这家向那家而吵闹不休。热心的妈妈常去劝和兄弟俩:“天下老人偏小的,不偏小的偏好的。”(河南·林州)

【谚语俗语第73句】:【不暗不聋,不成姑公】(谚)喑(yIn):哑。姑公:婆婆与公公。指不会装聋作哑,就当不了公婆。也泛指当家人就得要装得糊涂些。 也作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谚语俗语第74句】:妈妈让我去给小兔拔草,我说:“这么冷的天到哪儿去拔草?”妈妈说:“兔吃百样草,田边地头容易找。”(河南·濮阳)

【谚语俗语第75句】: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谚语俗语第76句】:【井水不犯河水】(谚)井水和河水两不沟通,彼此毫不相犯。借指人各执其事,各行其道,彼此不相关联。 也作井水河水两不犯。 河水犯不到井水。

【谚语俗语第77句】:【 自己看卷子,自己中状元】自己吹捧自己,自加头衔。类 似的:自画脸谱自封官。香港唐人《金陵春梦》:“是啊,自己 看卷子,自己中状元,这一句妙极了。稍加引申,也就是自 己关起门,自己做皇帝!”

【谚语俗语第78句】:【吃寡醋】(惯)比喻在男女之事上没来由地嫉妒。 也作吃干醋。 喝干醋。

【谚语俗语第79句】:【一棵草有一颗露水珠子】释义:比喻一件困难的事,总会有它的解决办法。例句:何老板总会和你想法子的。一棵草有一颗露水珠子,天下有多少人生在天底下会干死了?总有办法,总有办法。

【谚语俗语第80句】:【 山好能容四面看】谓禁得起挑剔。记录:“这样的产品没 得说,山好能容四面看,怎么着你也挑不出毛病。”

【谚语俗语第81句】:爸爸是一厂之长,一个工人常在背后说他的闲话,妈妈很生气,非让爸爸开除人家。爸爸说:“大笔写大字,大人办大事,咱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砸了人家的饭碗。再说,斤斤计较也显得咱鼠肚鸡肠的,只要咱站得端,行得正,怕什么闲言碎语?”(河南·新密)

【谚语俗语第82句】:【不愿文章高天下,只要文章中试官】(谚)试官:科举时代评阅试卷的考官。指旧时科举考试没有真正标准,只要文章合考官的眼光,就可被录取;否则文章再好,也要落选。

【谚语俗语第83句】:【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泛指人的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各种生活现象;也指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的过程。是谁把生、老、病、死放在一块去说,并且形成了新的含义,源出有二。说法一。源于北宋时一些福利设施与学校相邻的巧合。北宋崇宁年间,朝廷有旨,令州县置居养院(即养老院)以存老者,按济坊(疗养院)以养病者,漏泽园(殡葬所)以葬死者。看来,宋代的社会保障机构比较健全,比较重视社会保障工作。而当时的吴江,邑小地狭,遂于县学(小学)之东的空地,依次设置。当时众多的小孺子们在学,又与居养院、按济坊、漏泽园相为毗邻,故有“生、老、病、死”之说。说来也真巧,还真是一条龙服务。说法二。源于佛家用语。佛家称生老病死为“四苦”。《涅磐径》日:“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谚语俗语第84句】:【太上皇】“太上皇”是皇帝父亲的尊称。后借用为对有权有势、凌驾于别人之上者的一种蔑称。 “太上皇”源自秦汉。据说,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后,万事如意,却有一事使他犯了愁,即以何种礼节对待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一天,刘邦去看望老父亲,老父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惶惑不解。其父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你父,也不过是个平民百姓,区区庶民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刘邦听出话中有话,就仿照秦始皇曾尊死去的父亲为太上皇的例子,马上举行大典,将父亲扶上了太上皇高位。

【谚语俗语第85句】:【 装在坛子里/罩在坛子里】形容闭塞,不了解情况。类似 的:蒙在鼓里/坐在井里。成语:闭目塞听。清代《儿女英雄 传》:“自从去年见了他们,算是叫他们把我装在坛子里,直 到今日才掏出来。”

【谚语俗语第86句】:【摔碟子摔碗】(惯)形容摔摔打打,乱发脾气。 也作摔盆子砸碗。 摔桌子砸板凳。 摔盆子掼碗。

【谚语俗语第87句】:【人老惜子,猫老吃子】见“猫老吃子,人老惜子”。

【谚语俗语第88句】:【乌云遮不住太阳】(谚)比喻黑暗势力只能横行一时,它终究阻挡不住光明前景。

【谚语俗语第89句】:【一问摇头三不知】(惯)指什么都不知道。也指人不介入是非,问什么都推说不知。

【谚语俗语第90句】:光身鸡打架——口口是肉

【谚语俗语第91句】:【紧火粥,慢火肉】(谚)熬粥要用快火,火慢了容易焦锅;炖肉要用慢火,火快了很难炖烂。指熬粥与炖肉,火力大小快慢各有不同。 也作“紧锅粥,慢锅肉”。

【谚语俗语第92句】:我削苹果时不小心划破了手,从此再也不敢用小刀了。妈妈笑我说:“你真是‘一日被蛇咬,百日怕草绳’。”(江苏·滨海)

【谚语俗语第93句】:【千里投名,万里投主】(惯)指不顾路途遥远,投奔有名望的人。

【谚语俗语第94句】:【有锤就敲,有炮就放】释义:形容人性情急躁,心直口快,有啥说啥。例句:不能因为自己出于一片好心,自以为看法正确,就可以不看对象,不顾场合,不讲方式,有锤就敲,有炮就放。

【谚语俗语第95句】:【检讨一阵子,受惠一辈子】假作检讨,蒙混过关。图书: “反过来,这又会使局内、局外的干部,误以为‘检讨一阵子, 受惠一辈子’,反正‘罪不当诛’,倒使敢于以身试法的人越 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的雪崩之势。”

【谚语俗语第96句】:【娶媳妇儿打幡——瞎凑热闹】(歇)指瞎胡闹。也指跟别人一起闹着玩儿。常含讥讽或责骂意。 也作“娶媳妇打幡——跟着凑热闹”。

【谚语俗语第97句】: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

【谚语俗语第98句】:【男僧寺对着女僧寺——没事也有事】(歇)男僧:和尚。女僧:尼姑。指身处是非之地,即使没事也会招惹嫌疑。

【谚语俗语第99句】:【牛鼻上穿绳,哪里情愿】释义:指很不愿意。例句:大阿哥性好游狎,要他静心读书,好像牛鼻上穿绳,哪里情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185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