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流行民间俗语金典文案,激发斗志!
【谚语俗语第1句】:【空手捞白鱼】捞,含“捞一把”之意。谓不花本钱而得利。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你们放心大胆地干吧,这是一 本万利空手捞白鱼的买卖。”
【谚语俗语第2句】:班里有几个同学说话,班长管他们,他们也不听,老师知道后批评了这些同学。回家后我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他们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不见贵人不下跪;打一巴掌才过劲儿,过一会儿还想闹个气儿”。(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3句】:猪八戒抱个猪娃娃——有其父必有其子
【谚语俗语第4句】:我正在做作业,妈妈走过来指着我写的字说:“你看,你写的字多潦草,你爸爸写的字多俊!”(山东·汶山)
【谚语俗语第5句】:船工租船游西湖——划得来
【谚语俗语第6句】:【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见“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
【谚语俗语第7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俗语多指心甘情愿。也指故弄玄虚,不可能实现。此俗语源自商、周交替时期。商朝末期,商纣王无道,周文王决定讨伐昏庸残暴、民心尽失的商纣王,便留心物色一位有才能的军事指挥者来辅佐自己。一天,周文王带着他的儿子到渭水北岸去打猎,看到一个老翁在渭水边钓鱼。令人奇怪的是他的鱼钩是直的,而且离水面有二三尺。老翁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这时,一个樵夫走近他,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那老翁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文王见状大为惊奇,就下车,与之交谈。得知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布阵的高人。周文王喜出望外,便诚恳地请他一起回宫。此后,姜太公钓鱼、文王访贤广为传诵,遂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俗语。
【谚语俗语第8句】:【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惯)指当事人不急,其他人却非常着急。讥讽人瞎操心。 也作“皇帝不急太监急”。
【谚语俗语第9句】:【人到事中迷】(谚)指人在事件变故中最容易陷入迷惘,亟需旁人提醒。 也作人到事中迷,就怕没人提。 人到事中迷,就怕不听劝。 人在事中迷,只要有人提。
【谚语俗语第10句】:外婆刚开始炒花生时,表弟就馋得一个劲儿地咂嘴巴。炒好的花生还没端上桌,他就津津有味地吃上了。外婆点着他的脑门儿说:“你呀,真是馋猫鼻子灵,馋人胳膊长。”(广西·玉林)
【谚语俗语第11句】:马褂改裤衩儿——大材小用
【谚语俗语第12句】:【九月九,蚊虫叮石臼】(谚)九月九: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石臼:大块石头凿成的捣谷用具。 指秋后的蚊子连石臼也敢叮,叮人更厉害。
【谚语俗语第13句】:前浪;无穷无尽;一泻千里
【谚语俗语第14句】:扁担上搁鸡蛋——好险;冒险;危险;不稳当;不稳
【谚语俗语第15句】:【日饲猫,夜饲狗】(谚)饲:喂。 猫要白天喂,夜里不喂,猫会捕食老鼠;狗要晚上喂,喂饱了,才能巡夜防守。指喂猫喂狗,要在时间上注重功效。 也作“朝喂猫,夜喂狗”。
【谚语俗语第16句】:【戴大帽子】(惯)比喻夸大别人的错误,给人加上不实的罪名。
【谚语俗语第17句】:表哥初中毕业,嫌自己家穷,想出外打工。舅母说:“人勤,穷不久;人懒,富不长。只要你脚踏实地地干,在哪都会过上好日子。”(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18句】:【死也要拉个垫背的】见“临死还要拉个垫背的”。
【谚语俗语第19句】:六月里的雷阵雨——来得猛,去得快
【谚语俗语第20句】:【方丈】人们都知道,寺院住持叫“方丈”,那么,“方丈”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方丈”原来指禅林寺院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说,印度那烂陀寺的僧房,宽皆方丈许,故叫做“方丈之室”。唐代以后,由于方丈往往足禅林正寝,寺院住持的住所,故称寺主日“方丈”。原指僧房的“方丈”转而指住持的居室,最后直接称住持本人,从而变成一种职务的称渭了,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方丈在一寺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所有的高阶干事都由方丈任命,另外,他可与所有的高职僧会谈,可解聘能力不足的干事,方丈有权处罚犯戒者,也能颁布新规。方丈还可以决定寺院的经费使用。当然,方丈所要负的责任也很繁重,他要领导僧众修行,要给寺众们讲经开示。
【谚语俗语第21句】:揪下来的花儿——新鲜不了几天
【谚语俗语第22句】:【交一个朋友开一条路,得罪一个人堵一道墙】释义:开一条路,指遇到困难得到帮助;堵一道墙,指给自己增加障碍。意为不要得罪人。例句:他喃喃地说:“我是说犯不着去得罪人呀!自古道:‘交一个朋友开一条路,得罪一个人堵一道墙’。都是街坊邻居,一出门就见面,闹翻脸多不好!……”
【谚语俗语第23句】:兴时的狸猫欢似虎,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新疆·巴里坤)
【谚语俗语第24句】:课堂上,陈老师听一个同学回答完问题后说:“你呀,懂是懂,就是满肚子蝴蝶飞不出来。”(广东·广州)
【谚语俗语第25句】:床底下打拳——起手不高
【谚语俗语第26句】:【晴天打伞——有备无患】(歇)指事先做好准备以防祸患。
【谚语俗语第27句】:【鸡啄到毛虫,叼走独吞】借指自私心理。柳青《种谷记》: “狗为了一块骨头互相咬得头破血流,满嘴是毛;两个牲口 拴在一个槽上,互相踢得神嚎鬼哭,鸡啄到一条毛虫,连忙 夹在嘴里跑开鸡群独吞了,人比它们更会耍心眼。”
【谚语俗语第28句】:【说得到,做得到/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不说空话,有能力做 到。台湾林海音《春风》:“你是阔小姐,说得到,做得到,在 我可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呢!”
【谚语俗语第29句】:【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非常清楚,清白无暇。袁静孔厥 《新儿女英雄传》:“我两个一块儿工作这么些年真是小葱拌 豆腐,一清二白;别说亲嘴,就连个手也没有拉过呀!”
【谚语俗语第30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它是个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故事,它是怎么来的呢?有关“八仙”的传说很早,早在晋代就产生了八仙群体,可惜已无据可考。要没有这些传说,也不会有杜甫的《饮中八仙》,称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诗人是酒仙。也就不会有西蜀道士张素卿所画的“八仙图”,图中八仙是董仲舒等人。他们都是鲜活的凡人,与八仙毫不搭界。不过,这也证明“八仙”的传说早就存在。经过中唐、五代、两宋至元朝,仙班的成员逐渐清晰,到明代嘉靖年间才算固定下来。现在的“八仙”,源出明代吴元泰写的神话小说《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他们的姓名和神通本领如下:铁拐李,腿跛挟拐能借尸还魂;汉钟离,能点金济众,飞剑斩虎,本领全面;蓝采和,居无定所,到处旅游,有些散漫习气;张果老,倒骑驴,可以万变,高深莫测;吕洞宾,文武兼备,到处点化,组织能力强;韩湘子,不避艰危,乐于助人;曹国舅,潇洒风流,人物俊俏,不摆架子,很受女士们青睐;何仙姑,坚持独身,行走如飞,是个性格比较孤僻的女子。他们无门户之见,也不嫉贤妒能,在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后,于归途当中来到东海,借着酒力,各显神通,漂洋过海,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传奇故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八仙的故事是由口头民间传说逐渐结集起来的。换句话说,它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八仙过海的故事虽是虚构,但也不是一点原型也没有。据资料介绍,它来源于宋初建隆年间的真实故事。当时东海中的沙门岛(今山东长岛县庙岛群岛)是重要人犯流放地,自建隆三年(962年)开始,这里只关押犯罪军人。后来岛上的人犯越来越多,但朝廷只发给三百人的口粮,人多粮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使看守头目李庆很伤脑筋,无奈之下把多余的犯人扔进大海淹死,先后有七百多人葬身鱼腹。这天,有几十名犯人闻知会遭毒手,他们每人抱了根木头,乘夜往三十里外的蓬莱山游去。殊料途中遇风,只有八人侥幸游到蓬莱城北的丹崖山下,便在一个山洞中隐藏下来。不久,这八个人被当地渔民发现,他们害怕暴露真实身份,随口编了来自远洋的假话,渔民们惊异其为神人。此事传开,有人加以附会,编成了神话故事,于是,“八仙过海”之说不胫而走,一些渔民甚至为其祭祀。后来庙岛群岛显应官建有“八仙过海”的雕塑群像。想当年泅渡大海的八位好汉,变成了神通广大的“八仙”。
【谚语俗语第31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言行使别人高兴,使自己人灰 心丧气。明代《水浒》:“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 己威风!他只是一个人,须不三头六臂,我不信!”
【谚语俗语第32句】:【人不宜好,狗不宜饱】(谚)待人不可过好,喂狗不可太饱。指处人处事,贵在适度。
【谚语俗语第33句】:【鼓楼上小雀——耐惊耐怕】(歇)本指鼓楼上的小雀因听惯了鼓声经得起惊吓,转指人久经磨炼,遇事不会胆怯。
【谚语俗语第34句】:妈妈见爸爸一根接一根地吸烟,就指着他的脑袋说:“你真的怕自己的鼻子被痼虫子嘘了,这样不停地吸?”(湖南·双峰)
【谚语俗语第35句】:【知足不辱】(谚)知道满足就不会贪婪,也就不会受到羞辱。指知足可以保持人格的尊严。
【谚语俗语第36句】:【靠人磨镰刀背光,靠人舀饭尽喝汤】(谚)别人帮忙磨镰刀,往往只磨光了背儿,锋刃没磨;别人帮忙舀饭,往往只舀面上的稀汤,没舀到干饭。指凡事必须依靠自己。
【谚语俗语第37句】:【牛头高,马头高】(惯)比喻二人争高低,谁也不让谁。
【谚语俗语第38句】:【 有被的不会睡,会睡的没有被】有条件的没有能力,有能力 的没有条件,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不一致,做事力不从心。 类似的:会吃栗子无得吃,不会吃的夹壳吃/张三有马不会 骑,李四会骑没有马/张郎有钱不会使,李郎会使又无钱。 刘云若《小扬州志》:“你是自讨罪受,简直不应该把财神爷 往外推。我寻财神又寻不着,这才是有被的不会睡,会睡的 没有被。”
【谚语俗语第39句】:【 瓮里走不了鳖】意即出不了范围,容易得到。或说:罐儿 里王八跑不了。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这全怪我睡了 觉,不要紧,瓮里的王八,他跑不了。包在我身上,非抓回来 不可。”
【谚语俗语第40句】:锅炉里的水——沸腾起来
【谚语俗语第41句】:【火烧乌龟——肚里痛】(歇)乌龟被火烧着时,外面硬壳没事,里面疼。指内心感到痛苦。 也作“火烧乌龟——里面疼”。
【谚语俗语第42句】:钱塘江的潮水——看涨
【谚语俗语第43句】:【为个虱子烧个袄】(惯)虱子:昆虫,常寄生在人和家畜身上,吸食血液,能传染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等疾病。袄:有夹里的上衣。为了捉衣服上的虱子,把衣服也烧掉了。 比喻为了小事而造成重大损失。
【谚语俗语第44句】:【大恩不言谢】(谚)大恩大德,不能用普通的谢礼来报答。指人有大恩于我,只能铭记在心,终生不忘。
【谚语俗语第45句】:【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被众多的人反对,即难以生活下去。 相关的:千口唾沫淹死人。李准《黄河东流去》:“古人说过 ‘千人所指,无疾而亡’,别看眼泪是一泡水,流得多了,也能 淹死他们这群龟孙。”
【谚语俗语第46句】:【好鸡不跟狗斗】释义:比喻不跟某人一般见识。例句:“不,好鸡不跟狗斗,我不跟你打架……”盘老五优雅地摇摇头,那尖利的目光仿佛洞穿了石牯的五脏六腑。
【谚语俗语第47句】:【六畜】农民盼望的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六畜”的说法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难二》中说:“务于蓄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则人多。”它说明了掌握蓄养的规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顺利生长,五谷才能迅速繁殖,收入就会增多。六畜,指的是牛、马、羊、豕(猪)、鸡、犬(狗)六种家畜。《左传·僖公十九年》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六畜之中,牛和马主要用来耕作、驮运、拉车,羊、豕、鸡主要供食用,犬则守户。现在,六畜的使用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羊来说,除了食用外,增加了毛纺,以牛和豕来说,增加了皮革制品。而牛和马的耕种作用大大弱化,被现代科技所取代。
【谚语俗语第48句】:雄鹰的翅膀——练出来的
【谚语俗语第49句】: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谚语俗语第50句】:【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谚)舞台上一分钟的精湛表演,是台下长期苦练基本功的结果。指没有长期的刻苦磨炼,就不会有成功的表演。也泛指本领是从艰苦训练中得来的。 也作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 台下苦练十年功,台上表演三分钟。
【谚语俗语第51句】:【蛟龙本非池中物】释义:蛟龙:古代传说能兴风作浪、发洪水的一种神龙。比喻英雄人物总有施展才能的时候。例句:袁金铠笑呵呵地说:“雨亭,蛟龙本非池中物!你真有远见。”
【谚语俗语第52句】:【 严霜单打独根草,大水尽淹独木桥】力量孤单,处境不好, 又遭遇不幸。明代《初刻拍案惊奇》:“刘家夫妻两口,染了 疫症,一卧不起,正是:浓霜偏打无根草,祸来直奔福轻人。”
【谚语俗语第53句】:【方榫头,圆榫眼】连接不上,结合不上。成语:格格不入。 语文图书:“明明是一种修辞现象,却硬要从逻辑上来解释, 无疑于方榫头,圆榫眼,只能格格难入。”
【谚语俗语第54句】: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
【谚语俗语第55句】:破茶壶掉进水里——几头吃水
【谚语俗语第56句】:背靠背走路——各奔东西
【谚语俗语第57句】:半空点蜡烛——高明
【谚语俗语第58句】:柳树结桃——好看不好吃
【谚语俗语第59句】:【到什么山上打什么柴】(谚)山不同,长出的柴木也不同。指到了哪座山,就应砍哪座山上的柴。比喻环境变了,人的思想、习惯也得跟着变。
【谚语俗语第60句】:【除了灵山别有佛】(谚)灵山:灵鹫山,佛祖圣地,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此居住。比喻凡事不可只认一条死理,要能够灵活变通。 也作“除去灵山别有庙”。
【谚语俗语第61句】:【翻老皇历】释义:皇历:历书。岁月更换了,翻看旧历书无用。比喻只知按老经验办事。例句:咱不能净翻老皇历呀!党早就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走其他国家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边一步一步爬行。
【谚语俗语第62句】:【—把鼻涕,一把眼泪】形容不住地哭泣。或说:一行鼻涕 两行泪。成语:涕泗交流。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他 说到伤心的地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得眼都肿了。”
【谚语俗语第63句】:抓不住老虎——在猫身上出气
【谚语俗语第64句】:【慈悲胜念千声佛,作恶空烧万炷香】(谚)慈悲:为人慈善、富于同情心。只要心怀慈悲,远胜过成天念佛;如果为非作恶,烧香再多也枉然。指为人贵在行为端正,心地善良,而不在于念佛勤,烧香多。
【谚语俗语第65句】:【手长衣袖短】(惯)衣服袖子遮不住手臂。形容生活贫困。也指能力达不到。 也作“手长衫袖短”。
【谚语俗语第66句】:【狗不嫌家穷】(谚)狗不会因主人家里贫穷而嫌弃。指狗忠于主人。 也作狗不舍穷家。 狗不嫌主贱。
【谚语俗语第67句】:我去给奶奶盛饭,不小心把碗碰破了。奶奶风趣地说:“你呀,做活都要工钱,下岗去吧!”(河南·滑县)
【谚语俗语第68句】:【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事情做得过分。成语:大肆渲染。 台湾电视剧《含羞草》:“这种人就得给他点脸色看,不然给 他三分颜色就会开染坊了。”
【谚语俗语第69句】:【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谚)指作一年打算的,要种谷物,当年就可受益;作十年打算的,要栽树木,十年树不可成材;作百年打算的,要修养德行,这是百年大计。
【谚语俗语第70句】:我小婶婶怀孕了,奶奶让她多吃点,说:“老母猪壮,小猪崽胖。”(安徽·蚌埠)
【谚语俗语第71句】:【拼得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谚)铁杵:短而粗的铁棒。拼着下大功夫,即使是粗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指人只要肯下苦功,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也作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谚语俗语第72句】:【 顾了翻锅,忘了烧火】忙不过来,照顾不到。类似的:顾了 划桨,顾不上使帆。成语:顾此失彼。浩然《艳阳天》:“一个 人的本领总是小的,就是有大本领的人也不行,顾了翻锅, 就忘了烧火,一处不到一处乱。”
【谚语俗语第73句】:【乌龟爬门槛——就看此一跌】(歇)本指乌龟过门槛,爬上后跌倒翻过身才勉强过去;转喻成与不成就看这一下。 也作乌龟爬门槛——看这一跌。 乌龟爬门槛——就看此一翻。翻:谐“番”。
【谚语俗语第74句】:【战斗环境出英雄,艰苦条件出智慧】(谚)指一个人的智谋、胆量,都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谚语俗语第75句】:爸爸到邻居家借东西,去了很久才回来。妈妈埋怨他说:“你啊,是去个勾勾,来个弯弯。”(四川·忠县)
【谚语俗语第76句】:【光棍不吃眼前亏】(谚)光棍:识时务、头脑清醒的人。指聪明人能够审时度势,不使自己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吃亏受辱。 也作好汉不吃眼前亏。 明人不吃眼前亏。
【谚语俗语第77句】:【扁担是条龙,一生吃不穷】(谚)指扁担是个宝,靠它能维持一生生计。
【谚语俗语第78句】:【要想前台显贵,必须后台受罪】人前的成功,来自人后的苦 练。相关的:只见人前富贵,不见人后受罪。《新凤霞回忆 录》:“要想前台显贵,必须后台受罪呀!小凤就是偷着看戏 学的本事。”
【谚语俗语第79句】:水中捞月——场空
【谚语俗语第80句】:【 绕过西壁碰南墙】躲避不开。《中国新十大家族》:“他没 料到他改的宾馆化名之一,恰恰是那个旅游盛地一家较有 规模的涉外宾馆的真实名称。真可谓绕过西壁碰南墙。”
【谚语俗语第81句】:【话想三道,稳;绳捆三道,紧】(谚)三:多的约数。说话反复思考才能稳妥;捆东西多束几匝才能紧牢。指说话贵在多想少说。
【谚语俗语第82句】:【铁公鸡】“铁公鸡”形容人极其吝啬小气,一毛不拔。铁公鸡的来历,与一毛不拔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了很多哲学流派。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意即要兼相爱交相利。可是当时另一位哲学家杨朱却讲究“贵己”,他的主张强调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的生存与利益,人人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对杨朱学说颇不赞同,《孟子·尽心上》记载:“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说如果从杨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杨朱也不会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将杨朱利己学说揭示得淋漓尽致,“一毛不拔”这一成语就源于此。一毛不拔的行为,被后人形象地喻为“铁公鸡”。因为铁铸的公鸡,可拔不出一根毛来。清代小说《七侠五义》中就描述了一个铁公鸡的故事。有一个人叫卞龙,他自称是铁公鸡,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饿死,连饭也是不吃的。他的儿子也是如此,真是家传的吝啬。这一词语在清代已经较为流行,人们争相传诵,很多作品都反复提及铁公鸡。“铁公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它形象生动,至今使用频率颇高。
【谚语俗语第83句】:【狼精狐狸怪,兔子跑得快】释义:狼机灵,狐狸狡猾,兔子跑得快。用来说人跑得快或应该快跑。例句:“狼精狐狸怪,兔子跑得快。闲话少说,快走喽!”一匪徒神色惶恐地叫着,跟另一匪徒强把观望势态的鹰嘎头人拥上滑竿。
【谚语俗语第84句】:【打柴的不跟遛马的走】(谚)遛马:拉着马散步,让马在紧张的奔驰之后舒缓筋骨。指打柴的和遛马的根本走不到一起。比喻人穷富不同,不能相随。
【谚语俗语第85句】:【 见过鬼怕黑受过挫折,老有顾虑。】成语:心有余悸。陈 残云《香飘四季》:“是呀,见过鬼怕黑,你便断了这条心吧。”
【谚语俗语第86句】:【欲知山中路,须问打柴人】(谚)打柴人成天缘山打柴,最知山中路径。比喻亲自实践的人最熟知实情。
【谚语俗语第87句】:山腰里一片云——成不了气候
【谚语俗语第88句】:大船载太阳——勉强度(渡)日
【谚语俗语第89句】:【头上打一下,脚底板响】(惯)形容人机敏,对事情反应快。
【谚语俗语第90句】:【买马钱少,买鞍钱多】做事轻重倒置。电视剧:“柜子才八 块钱,给他多少车钱?不成我买马钱少,买鞍钱多?”
【谚语俗语第91句】:儿媳妇的肚皮——装孙子
【谚语俗语第92句】:三张纸画个鼻子——面子大
【谚语俗语第93句】:【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头上动土”比喻不畏权势敢于触犯强权的行为。源出两支。一说“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与木星(岁星)运行的方向相反。旧时迷信,认为太岁是个凶恶的煞神,是“百神之统”。他“奉领诸神,统正方位,斡运时序。”太岁所经过的方位为凶方。有一句谚语就是这样说的:“太岁当头坐,非实便是祸。”《土风录》云:“术家以太岁为大将军,动土迁移者必避其方。”意为建筑盖房时找准方位,避免与太岁冲突。于是民间就有了“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的说法。二说“太岁头上动土”源于一个故事。唐朝末年,黄巢率领起义军走潼关、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习惯流动作战,在皇宫里待不住,常常率领亲兵亲将百余人出长安观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一天,行至临潼县荆山原边,被一座高大坟墓挡住去路,上前一看,原来是刘邦之父——汉太上皇陵,占据大片良田。黄巢心想,这个太上皇生前鱼肉百姓,死后还霸占着这么多田地苦害百姓,挡我去路,实在可恨,便唤随从借了一把铁锨挖了起来,因用力过猛,锨把折了,于是,他又亲自向农夫借了一把大锨,登至墓顶,几锨就把墓顶挖了个大坑。黄巢放声大笑,朗吟了诗一首:“辗转中原逐惊鹿,西进长安过齐都。吾辈岂是山野人,太岁头上敢动土。” 吟罢,余怒未息,拖锨下原,竞把原边划了一条深沟,人们叫它铁锨沟。从此,“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就流传下来。
【谚语俗语第94句】:手插鱼篮——避不得腥
【谚语俗语第95句】:【贼人胆底虚】(谚)指盗贼往往心虚胆怯。 也作“贼人心胆虚”。
【谚语俗语第96句】:【丑妇免不得见公婆】(谚)指再丑陋的媳妇,终究要见公婆的面,这是免不了的事。泛指无论怎样为难的事,总得要出面解决。 也作丑妇终须见姑嫜。姑嫜:公婆。 丑媳妇总躲不过公婆的面。
【谚语俗语第97句】:破表——没准儿
【谚语俗语第98句】:【天打五雷轰】(惯)五雷:金雷指刀砍死,木雷指棍打死,水雷指水淹死,火雷指火烧死,土雷指墙倒压死。旧指上天用劈雷击死人间罪大恶极者。后指罪孽者受到最严厉的惩处。常用作发誓或诅咒。 也作天打雷劈五雷轰。 天打五雷劈。
【谚语俗语第99句】:【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歇)磨盘:磨的底盘。道:本指磨的底盘里条形的沟槽,转指道路。 形容可走的道路很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19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