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经典民间俗语经典俗话,句句大实话!
【歇后语第1句】:两个麻子结婚——点子不少
【歇后语第2句】:【众人拾柴火焰高】见“大家拾柴火焰高”。
【歇后语第3句】:【饭瓢子过河】释义:比喻顺水漂流一场空。例句:“各人知趣,小心饭瓢子过河!”陈工头对外面骂了一句。
【歇后语第4句】:【泥捏人也要有时间晒干】(谚)用泥土捏成的人儿,也得有时间把它晒干才行。比喻做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歇后语第5句】:【打掉门牙往肚里咽】被人欺侮,无处伸冤,只好自己忍受。 成语:忍气吞声。清代《醒世姻缘传》:“宠的那小荷香上头 铺脸,叫他像降贼的一般,打了牙往肚里咽。”
【歇后语第6句】:老鼠蹲粮仓——吃住不愁
【歇后语第7句】:【耳朵磨出了茧子】(惯)茧子:趼子,手掌或脚掌的某些部位因摩擦过多而生成的硬皮。形容对某些话听得太多而厌烦。 也作耳朵都听起茧了。 耳朵眼儿听得长茧子了。
【歇后语第8句】:【练事不如省事】(谚)练事:办事精明老练。即使办事干练,卓有成效,也不如省去不做为好。旧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一事。
【歇后语第9句】:猫哭耗子——假慈悲
【歇后语第10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歇后语第11句】:星期天,我在家里做作业。窗外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我不时地往窗外张望。妈妈见了说:“你呀,真是‘长脖子鹅娘,隔篱笆想吃菜秧’。你还是好好做作业吧!”(浙江·嵊州)
【歇后语第12句】:我问妈妈要钱买东西,妈妈说:“今天要,明天要,沙窝淘井,越淘越深。”(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13句】:马不停蹄,鞭不停挥——老赶
【歇后语第14句】:吃枣子不吐核——囫囵吞枣
【歇后语第15句】:【二而一,一而二】(惯)指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一回事。
【歇后语第16句】:【中看不中吃】外表好看,实质不行。反义说:中吃不中 看。清代《红楼梦》:“怪道有人说他们家的宝玉是相貌好, 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果然竟有些呆气。”
【歇后语第17句】:哥哥初中毕业后,整天游手好闲,不肯找工作。奶奶批评他说:“阳春三月不做工,寒冬腊月喝北风!耕田有谷,养猪有肉,你得趁着年轻力壮,多干点活儿。”(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18句】:【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馍,北方面制食品,通常指馒头。 指光听别人说的话不够,得亲自去了解情况。类似的:嚼过 的甘蔗不甜。成语:拾人牙慧、拾人余唾、味同嚼蜡、索然无 味。张涛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 味道。毅然带队调查。”
【歇后语第19句】:【 只拉弓,不放箭】做出样子,并不采取行动。成语:引而 不发。清代《官场现形记》:“正钦差听了,别的还不在意,倒 于这个‘只拉弓,不放箭’两句话,着实心领神会。”
【歇后语第20句】:猫被老虎撵上树——多亏留了一手
【歇后语第21句】:【一个不摘鞍,一个不下马】(惯)比喻双方互不相让,僵持不下。 也作一个不接马,一个不下鞍。 一个不下马,一个不接鞍。
【歇后语第22句】:大明哥做了父亲以后,整日忙得团团转。他深有感触地说:“要知父母恩,怀中抱子孙。”(山西·太原)
【歇后语第23句】:【软硬不吃】硬不吃好歹都不行,无法对付。老舍《龙须 沟》:“你这个家伙,软不吃,硬不吃,没法儿办!”
【歇后语第24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代时此俗语已颇为流行,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中曾写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缺了。”不少作品频繁载录这句俗语,民间百姓也把这句话当做了口头禅,时常挂在嘴边。这句俗语折射了当时官场贪污腐败的事实,而官员的俸禄可没那么多啊。清代官员的法定收入包括俸薪、养廉、公费、津贴等项,总额相对较低,仅够家庭支出。据今人统计,清代前期,知府一年的俸禄才有180两银子,这个数目离十万两相差太多。俸禄不在多少,清官自清,贪官自贪。这些贪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借以中饱私囊。清代咸丰年间,御史胡家玉曾给南昌县县令的收入做过统计:县令可由土地税、实物税中抽取附加税,这个数额是相当惊人的,要不了几年就能凑个十万两。官员还可以接收属下的贿赂,大行贪污,这笔款项也不少呢。雍正朝之后,清政府还给官员们发养廉银。这笔钱出自向百姓征收的附加税,它的数量高达官员俸禄的十多倍至数十倍。据说十九世纪时,一个知府一年的灰色收入约为【第5句】:25万两白银,这可是养廉银的二十来倍。如此下去,三年十万两不成问题。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揭示了古代官员贪污腐化的事实。
【歇后语第25句】:溪水遇到挡路石——绕道而行
【歇后语第26句】:大船载太阳——勉强度(渡)日
【歇后语第27句】:【梦是心头想】(谚)睡觉所梦到的种种情景,往往是人清醒时心头想到的。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幻是人的心理作用。 也作梦从想中来。 梦现心头事。
【歇后语第28句】:【有嘴说人,无嘴说自己】(惯)指光会指责别人,不说自己的不是。
【歇后语第29句】:【猫儿扳甑子——给狗赶了膳】(歇)甑子:蒸米饭等的炊具,形似木桶,有屉无底。膳:饭食。比喻自己得来的成果被人夺走。
【歇后语第30句】:【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谚)晚娘:继母。日头:太阳。云里的日头,看起来不红,但暴晒力很强;晚娘的拳头,看起来不重,但打起来很毒。指旧时继母对前妻的子女往往十分狠毒。 也作“云里的日头最毒,晚娘的拳头最狠”。
【歇后语第31句】:打虾钱,买烟抽——水里来,火里去
【歇后语第32句】:【打墙也是动土】动土,指破土建筑。指规模大小不同,实 质上是一样的。相关的:一锄头是动土,两锄头也是动土。 清代《红楼梦》:“打墙也是动土,已经惊动了人,今儿乐得去 逛逛。”
【歇后语第33句】:【 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二十四史为我国历代史书的总 汇,借指经历多,说来话长。成语:一言难尽。张恨水《啼笑 因缘》:“这会子叫我介绍一样给人,真是一部二十四史,不 知从何说起了。”
【歇后语第34句】:【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谚)故乡的水,喝起来最甜;故乡的月,看起来最圆。指热爱故乡的人会觉得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比别处美好。
【歇后语第35句】:【女大不中留】释义:女儿大了应出嫁,否则就会惹是非。后句常接:留来留去结冤仇。例句:妈妈老儿互相埋怨了一会,只怕亲戚耻笑!“常言道:‘女大不中留。’留在家中,却如私盐包儿,脱手方可。不然,直待事发,弄出丑来,不好看。”
【歇后语第36句】:阎王奶奶害喜病——怀鬼胎
【歇后语第37句】:【无可无不可】(惯)1指没有什么绝对可以,也没有什么绝对不可以。2指对事情没有主见或拿不定主意。3指不固执己见,怎么都行。 4形容高兴得不知怎样才好。 也作“无可不可”。
【歇后语第38句】:【解铃还得系铃人】释义:系:ji,打结。法眼和尚提出一个问题:虎颈上的金铃谁能解下来?有个泰钦和尚说,挂铃的人能解下来。借指谁惹出的事,还要由谁去解决。例句:他不会说“解铃还是系铃人”,可是他的口气与神情帮他忙,教钱太太明白了他的意思。
【歇后语第39句】:【道三不着两】(惯)三件事,就有两件说得不对。形容人说话不着边际,语无伦次。也形容人糊涂,不明事理,做事颠三倒四。 也作“着三不着两”。
【歇后语第40句】:【妇女能顶半边天】(谚)指妇女的潜力很大,凡男人能做到的,妇女同样能做到。
【歇后语第41句】:【脚打着脑勺子】(惯)脑勺子:后脑勺。形容跑得极快。也形容非常慌乱或非常忙。 也作脚踏着脑勺子走。 脚后跟打着脑勺子。 脚后跟打后脑勺。
【歇后语第42句】:【麦子上场,小孩儿没娘】(谚)割倒的麦子堆到场里,急摊急碾,妇女们都忙着麦场上的事,小孩儿也就没娘照料。指麦子上场,是收麦过程中最紧张、最忙迫的时候。
【歇后语第43句】:小王想与他们厂的一个女青年交朋友,可约过女青年几次,人家都说不得闲,小王很是生气。妈妈说:“有好汉没好妻,赖汉娶了个花颜妻。这就叫人对脾气客对货,老牛对住麦秸垛。”(河南·辉县)
【歇后语第44句】:【兔子多咱也驾不了辕】释义:多咱:什么时候。辕:伸出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兔子永远也不能驾辕拉车。比喻能力差或本质不好的人担不得重任。例句:我说,不行,改不了的,你们要不信,走着瞧吧,老言古语没错提:“兔子多咱也驾不了辕。”
【歇后语第45句】:【饿狗不离主】(谚)狗再饿,也不肯离开它的主人。指狗有不嫌主人贫穷的本性,只要见到狗在哪里,也就能断定它的主人在哪里。
【歇后语第46句】:【劝将不如激将】见“请将不如激将”。
【歇后语第47句】:放大镜下看报纸——显而易见
【歇后语第48句】:【人老心不老】(惯)1指虽然上了年纪,但不服老。2指虽然上了年纪,心态还很年轻。
【歇后语第49句】:【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筷子长】(谚)母亲想念儿女,像流水一样长流不断;儿女想念母亲,却像筷子那样很短很短。指母亲对儿女的情爱是永无休止的。
【歇后语第50句】:【 三拳打不出一个闷屁来】人太老实,不会说话。成语:寡 言少语。台湾琼瑶《几度夕阳红》:“他那个太太呀,和他正 相反.三拳打不出一个闷屁来,问一句,答一句,别别扭扭, 不过很漂亮。”
【歇后语第51句】:【久旱遇甘雨,他乡遇故知】(谚)甘雨:对农作物有利的雨水。故知:老友。指在异乡遇上了老友,如同旱久得甘雨。
【歇后语第52句】:每逢妈妈让我写作业时,我就说:“明天写吧,明天写吧!”一天,妈妈又听我这样说时便说:“不惜寸阴在今日,必留遗憾在明天啊!一定要珍惜时间啊!”(河南·内黄)
【歇后语第53句】:草鞋上拴珍珠——不值得
【歇后语第54句】:【心窄得放不下颗黍子】(惯)形容人心胸狭窄。
【歇后语第55句】:【丁是丁,铆是铆】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丁、 卯同在第四位,但一是天干,一是地支,不能相混。钉铆与 丁卯同音,钉子跟铆错了,不好安装,谓做事不马虎,分得清 楚。古华《相思树女子客家》:“各式各样收支千项,她管得 丁是丁,卯是卯,不差分文。”
【歇后语第56句】:象的牙,骆驼的峰——生成的骨头长成的肉
【歇后语第57句】:【为朋友两肋插刀】帮助朋友,不惜牺牲自己。朋友,也可 换成其他亲近的人。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这就是 说,姓高的走江湖,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
【歇后语第58句】:【地是大家种,路是众人走】(谚)土地,是大家种的;道路,是大家走的。偏指道路是天下人的道路,不是私有的,人人都有权利行走。
【歇后语第59句】:【割鸡焉用牛刀】(谚)宰割一只鸡,哪里用得着屠牛刀。比喻小题不必大做。 也作割鸡焉用牛刀手。牛刀手:宰杀牛的把式。 杀鸡不用牛刀。
【歇后语第60句】:晴天下雹子——冷不防
【歇后语第61句】:【迟是疾,疾是迟】(谚)疾:快速。 慢,就是快;有时太快,事情反而慢了。指事情不能只图快,慢一点,稳重而求实,结果反而快了。
【歇后语第62句】:【封山不育林,等于白费神】(谚)封山:禁止在山上牧放、采伐、烧荒等。育林:种植、护理林木。只知封山,不知育林,山林仍然不能发展。指要发展山林,就必须封山与育林并举。
【歇后语第63句】:【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事情做得过分。成语:大肆渲染。 台湾电视剧《含羞草》:“这种人就得给他点脸色看,不然给 他三分颜色就会开染坊了。”
【歇后语第64句】:老鼠算卦——做贼心虚
【歇后语第65句】:落榜听见喜鹊叫——不忍闻
【歇后语第66句】:【裤带长,寿命短】(谚)裤带长:指胖人肚子大。指过于肥胖的人,往往活不长。
【歇后语第67句】:【 武可安邦,文能治国】具有很高的文武全才。《短暂的春 秋》:“武可安邦,文能治国,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还 要多发挥他的作用呢。”
【歇后语第68句】:【耍花枪】现在指那些巧言花语、光说不练或只会摆花架子的行为。它的由来得从“枪”说起。中国古代军队里有一种在长杆上装上锐利尖头的武器,叫做枪,属于十八般兵器之一,是实战之利器。历史上枪使得最好的要属三国的赵云和南宋的岳飞。而花枪并不是一种武器,它是中国传统戏剧中使用的一种道具之一,枪杆大约有五尺长,枪头像梭,通常全是木质,枪头染成银色,猛一看跟真家伙一样。在枪头下面系着红缨,耍弄的时候借助着纤细的枪杆,枪头会抖动起来,红缨乱舞,使人眼花缭乱,故此得名“花枪”。传统戏曲表演中,经常会有角色舞动花枪,动作娴熟优美,给人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有一出京剧名字就叫《对花枪》,京剧老旦新秀袁慧琴演唱该剧,不仅唱功极好,“对花枪”一折武打也十分精彩,深得票友戏迷喜欢。不过,“耍花枪”的动作大多是花拳绣腿的假动作,这些好看不中用的虚招,在真实的打斗中是不管用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踏踏实实,就就业业,不能“耍花枪”。
【歇后语第69句】:【人熟是一宝】(谚)要办事,人缘熟了就顺手,这是个法宝。指凡事人地生疏难行动,人熟地熟好办事。
【歇后语第70句】:【千里眼,顺风耳】比喻看得远,听得细,消息灵通。韩志 君等《古船·女人和网》:“你媳妇又不是千里眼、顺风耳,她 哪儿会知道!”
【歇后语第71句】:吃了灵芝草——长生不老
【歇后语第72句】:六月的云——捉摸不定
【歇后语第73句】:【鸡啄到毛虫,叼走独吞】借指自私心理。柳青《种谷记》: “狗为了一块骨头互相咬得头破血流,满嘴是毛;两个牲口 拴在一个槽上,互相踢得神嚎鬼哭,鸡啄到一条毛虫,连忙 夹在嘴里跑开鸡群独吞了,人比它们更会耍心眼。”
【歇后语第74句】:【一个锅里抡马勺】(惯)马勺:盛粥饭用的木制大勺。吃一个锅里的饭。比喻在一起生活、工作。 也作一个锅里搅马勺。 一个锅里搅稠稀。稠:代指饭。稀:代指粥。 一个锅里抡勺子。
【歇后语第75句】:【没有好果子吃】(惯)比喻没有好的结果。
【歇后语第76句】:【坐在黄鹤楼上看翻船】(惯)比喻幸灾乐祸。
【歇后语第77句】:学校成立了“微机兴趣小组”,我怕自己笨,不敢报名参加。爸爸知道了,鼓励我说:“刀钝石上磨,人笨努力学。只要你认真下苦功学,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江西·赣州)
【歇后语第78句】:大风吹倒了大树——劲(尽)吹
【歇后语第79句】:【圣人面前卖字画】在内行人面前逞能。类似的:孔子门 前卖诗书。张贤亮《河的子孙》:“真是孔子门前卖诗书,鲁 班门前耍斧子!苦了钱了,还组织这么多人来学习哩!”
【歇后语第80句】:流水簿做袍子——满身都是账
【歇后语第81句】:弟弟学习不认真,经常完不成作业,老师教育他说:“笔杆几克重,无志拿不动。你呀,要知道成功在于勤奋。”(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82句】:【男左女右】在中国有一个传统习惯,那就是男左女右。大家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男左女右现象比比皆是。如夫妻结婚照,戴结婚戒指,死了亲人戴黑纱,上厕所等。更奇怪的是得了偏瘫大多数也是男左女右。这种习惯是怎么来的呢?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孔子时代的《逸周书·武顺》:“天道尚左,日月西移。”自然规律崇尚左边,以左为上。太阳月亮都要向右移动。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主,男人自然要占据左边的位置了。清代马辅古杂史《绎史》引用《五运历年记》也说:“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发髭为星辰。”盘古开辟天地,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头发胡子化为星辰。我们祖先由此规定日神为伏羲,月神为女娲。一为阳,一为阴。从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的浮雕伏羲女娲图看,伏羲在左,女娲在右,可见古人已把男左女右的位置确定好了。另外还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与尊左的传统观念有关。从朝廷来看,古代王位面南而坐,东为左,西为右。古人以东为首,以西为次。因而大礼中的仪制要充分体现以左为尊。比如,古代文官地位高于武官,皇上朝议,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在后宫里,东宫为正为大,西宫为偏为从。皇帝祖宗牌位的太庙,也要建在皇宫的东侧。朝廷如此,民间亦然。再一种说法与古人的哲学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中的事物有大小、上下、左右、里外、冷热等等。古人将其归类为:大、上、左、外、热为阳;小、下、右、里、冷为阴。阳者则刚,阴者柔弱。男人性情刚强暴烈,属阳于左;女人性情柔弱平缓,属阴于右,由此分出男左女右。还有一种说法与古代中医医学有关。早在战国时期,医学家们按照男女生理特点差异,将男女性格分属阳阴。因而在中医诊脉时,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有的古医书上这样写着:“急诊将死,将口鼻开,看其舌下处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刺出蛛血一点即愈。”这些理论是否真的管用,我们暂且不管,但却为男左女右制造了根据。其实,“男左女右”的位置并非不能改变。古代降职为避难堪称为“左迁”,功劳之大无人能比称“无出其右”就是崇尚右。所以不必把男左女右过于当真,特别是在社会地位上要讲究男女平等。
【歇后语第83句】:布机上的梭子——不打不走;直来直去;直进直出;直出直入;去了又来
【歇后语第84句】:【贼风透骨】(谚)贼风:从小洞或小缝隙中吹进的风。指贼风可穿透骨关节,使人患风湿症或感冒。
【歇后语第85句】:看见麦子叫韭菜——五谷不分
【歇后语第86句】:戴铃铛的骆驼——后面跟着
【歇后语第87句】:【金钱垫香炉——各抱一条腿儿】(歇)香炉:供神佛时燃香用的器具,底有三条腿。比喻各自选定投靠的人。
【歇后语第88句】:老驴吃荆条——肚里会编
【歇后语第89句】:【屎壳郎戴花——臭美】(歇)本指又臭又美,转指人故作姿态显示自己漂亮,惹人厌恶。常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90句】:【没见过大阵仗】(惯)阵仗:阵势,军队打仗的场面。比喻阅历少,没见过大世面。 也作没经过大阵势。 没见过大世面。 没见过世面。
【歇后语第91句】:【透口风】见“露口风”。
【歇后语第92句】:【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谚)只要是故乡人就亲,只要是故乡水就甜。指人们的乡土感情总是很浓的。 也作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歇后语第93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存在着扰乱的因素,无法平静。刘绍 棠《二度梅》:“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急风暴雨又从城市追 到农村来了。”
【歇后语第94句】:【粪坑里的搅屎棍——闻不得,舞不得】(歇)闻:谐“文”。舞:谐“武”。指既不能文,又不能武,哪一个行当都干不了。
【歇后语第95句】:玻璃掉在镜子上——明打明
【歇后语第96句】:【家中百事兴,全靠主人命】释义:家庭兴旺,全凭主人的命运。例句:自古道:“家中百事兴,全靠主人命。”十个妇人,敌不得一个男子。自从宋敦故后,卢氏掌家,连遭荒歉,又里中欺他孤寡,科派户役,卢氏撑持不定,只得将田房渐次卖了,赁屋而居。
【歇后语第97句】:【站干岸儿】(惯)比喻冷眼旁观或站在一旁不介入。
【歇后语第98句】:剜肉补疮——顾此失彼
【歇后语第99句】:【卖瓜的谁肯说瓜苦】(谚)卖瓜的没有说自己的瓜是苦的。指卖东西总要自夸东西好。泛指凡是自家的人或事,总不免要自夸自赞。 也作卖瓜的说瓜甜。 卖瓜的说瓜甜,卖醋的讲醋酸。 卖糖的讲糖甜,卖盐的讲盐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