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最实用民间俗语俗话,发朋友圈句句刷屏!

【谚语俗语第1句】:【看着星星想月亮】(惯)讥讽人贪心不足。

【谚语俗语第2句】:【肉烂在汤锅里】(惯)比喻没有受到损失,或好处还在自己人手里。 也比喻利益、损失都混在一起,分不出来了。 也作肉烂在汤里。 肉烂在锅里。

【谚语俗语第3句】:【 绿绿豆皮儿,请退】请、青谐音。绿豆用水泡,青皮即脱。 借指下逐客令。明代《金瓶梅》:“自今以后,你是你,我是 我,绿豆皮儿请退了!”

【谚语俗语第4句】:【枉披了人皮】(惯)枉:白白地。 比喻人的行为极其卑鄙、恶劣。

【谚语俗语第5句】:【 兵来如梳,贼来如篦,匪来如剃】篦子比梳子的齿更密。旧 时兵卒,跟盗贼、土匪一样,都抢劫人民财产,而土匪尤为凶 恶。白危《垦荒曲》:“兵来如梳,贼来如篦,匪来如剃……兵 就是匪,匪就是兵,叫谁谁也分不清。”

【谚语俗语第6句】:何仙姑走娘家——云里来,雾里去

【谚语俗语第7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众人都有相同的认识。老舍《四世 同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不能怪你!你有个好心 肠!”

【谚语俗语第8句】:【债台】人们形容借钱多数额大且无力偿还为“债台高筑”。借债为什么用台来形容呢?这源自一段中国历史史实。战国时候,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末代天子周赧王软弱无能。虽然贵为天下之主,却不能左右各国诸侯,毫无实权。秦国却日益强盛,有觊觎天下之野心。周赧王十分恐慌,欲抗秦却力不从心。恰在这时,接到楚孝烈王联合各国一同出兵抗秦的倡议,便同意楚王的倡议,出兵抗秦。但是,国库早已空虚,军费一时难以筹措,周赧王只好硬着头皮向豪门富户商借,并且立下借据,写明战后加利偿还。然而,天子令下,响应起兵的只有楚国和燕国。拖了三个月,仍然不见别的诸侯派兵,只得偃旗息鼓,不了了之。这时候,借款给周王室的豪门富户纷纷要赧王还债。赧王拿不出钱来,不敢见他们,于是躲在一座僻静的高台上。这座台,后来就被称为“债台”。

【谚语俗语第9句】:【鸡肚不知鸭肚事】释义:比喻这个人不知那个人的心思。例句:“不是不相信老三。你是‘鸡肚不知鸭肚事’。我有我的难事,你可就无所谓了。”

【谚语俗语第10句】:【五十年不变】原指香港回归,制度五十年不变,借指长期 定型。香港梁凤仪《千堆雪》:“整个人,如假包换的五十年 不变,在成长过程中既已早定模式,不见得会吸引别人作感 情上的突破。”

【谚语俗语第11句】:【拉偏架】(惯)指劝架或解决闹矛盾时偏袒一方。

【谚语俗语第12句】:妈妈很勤劳,但常为太胖而烦恼。爸爸说:“这有什么,家有胖胖妻,生活甜蜜蜜。”我也说道:“家有胖胖妈,生活顶呱呱。”听了这话,妈妈笑了。(河南·孟津)

【谚语俗语第13句】:【聋子的耳朵,样子货】听不见。谓徒具形式,不起作用。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我没个讲的,人家两口子啥也闹 好了,才拉了我;咱这是聋子的耳朵,样子货。我只管吃油 糕!”

【谚语俗语第14句】:爸爸和妈妈吵了嘴。爸爸说:“打盆说盆,打罐说罐,你不要扯得簸箩乱动弹;东一榔头,西一斧子,光提那猴年马月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妈妈说:“路走错了能拐回来,话说错了又拐不回来,我不说了行不行?”(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15句】:【人有害虎心,虎有伤人意】(谚)人有谋害虎的打算,虎也有伤害人的行动。比喻在竞争中,双方都有封杀对方的心计与行动。

【谚语俗语第16句】:【铜钱攥出绿水】(惯)绿:指铜绿。形容人过于吝啬。

【谚语俗语第17句】:神龛上挂粪桶——糟蹋神像

【谚语俗语第18句】:【万两黄金易得,知音一个难求】释义:知心人很难遇见。例句:“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

【谚语俗语第19句】:【紫禁城】一提起“紫禁城”,人们立刻想到皇宫,没错,紫禁城就是皇宫的旧城。 “紫禁城”这个名字跟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其中也蕴涵着象天法地、敬天法地的传统义化内涵。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于是紫禁城按照天宫的格式来建造。古人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二十八宿,其中紫微垣(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正中”,体现了帝王的至尊、皇权的至尊。紫禁城的乾清官,位于宫城之中,是皇帝生活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们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自然等级森严,平民百姓也就无法进入,故而成了他们的禁区,便用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这就是“紫禁城”的含义。

【谚语俗语第20句】:【烧香引鬼来】(惯)1比喻好心帮人却惹出麻烦来。2比喻做某件事引起其他人的怀疑。 也作烧纸引了鬼来。烧纸:旧时烧纸钱送鬼。 烧香招来了鬼。 烧香逗得鬼上门。

【谚语俗语第21句】:【风吹墙头草——东吹西倒,西吹东倒】见“房上的草——哪边刮风哪边倒”。

【谚语俗语第22句】:【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谚)比喻遭受失败要振作起来自我奋斗。也指在哪儿受了挫折,就在哪儿总结教训重新干起。

【谚语俗语第23句】:【老天爷瞎了眼】(惯)比喻社会黑暗,坏人横行,没有天理。含埋怨的口气。 也作老天爷不长眼。 老天爷闭着眼。

【谚语俗语第24句】:【跟着铁匠会打钉,跟着木匠会拉锯】跟什么职业的人在一 起,就学习什么技能。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你呀, 跟着铁匠会打钉儿,跟着木匠会拉锯。你一个黄花闺女,跟 他这种人凑合啥!”

【谚语俗语第25句】:【单方一味,气煞名医】(谚)单方:民间流传的土药方。指民间土方往往对一些疑难杂症有奇特的疗效,使名医自愧不如。 也作单方气死名医。 单方治大病,草先生气死名医。

【谚语俗语第26句】:【兵骄者败,欺敌者亡】(谚)欺敌:轻敌。打了胜仗就骄傲的军队,不把敌方放在眼里的军队,必定要败亡。指骄兵和轻敌是兵家大忌。

【谚语俗语第27句】:【蝎子的尾巴——有点毒水也不多】(歇)毒水:本指蝎子身上的毒液,转指能危害人的行动。指即使有点危害,也有限。

【谚语俗语第28句】:老黄牛拖水车——原地打转

【谚语俗语第29句】:【天下无有不散的筵席】(谚)再好的宴席,总会有散的时候。比喻人生有聚就有散,不必为散伤情。

【谚语俗语第30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谚语俗语第31句】:【有钱四十称年老,无钱六十逞英豪】(谚)有钱人,四十岁就称老太爷;没钱人,六十岁还要卖力充好汉。旧指财富人家中年就称老人了,穷人家年过花甲还得苦干。

【谚语俗语第32句】:【死诸葛骇走了生仲达】释义:诸葛:指诸葛亮。仲达: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曹魏政权的掌握军权的大臣。死人吓跑了活人。形容威名大,让人听了就害怕。例句:这是北伐当年的旧官衔,就和“死诸葛”骇走了“生仲达”一样,这旧官衔却骇走了防护团。

【谚语俗语第33句】:爸爸干活不小心,手划破了点皮,又是吃药又是抹药。妈妈看见了说:“你真是猴子屁股当疮治。”(甘肃·临夏)

【谚语俗语第34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谚)时机到来时,要紧紧把握好,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指机缘可贵,稍纵即逝。 也作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时不再来,机不可失。

【谚语俗语第35句】:堂妹在上幼儿园,挺能唱歌的。一天晚上,全家人要她唱几首歌,她却扭捏起来了。婶婶开玩笑说:“别客气了,仨钱买个李子,谁不晓得你的底子;何必挽你上台不上台?”(江苏·靖江)

【谚语俗语第36句】:【一法通,百法通】(谚)指精通了某一方面的方法、技巧,其他相关方面的技术也就融会贯通了。

【谚语俗语第37句】:【打要打金刚,压要压霸王】(谚)金刚:护佛力士。霸王:楚霸王项羽,勇力盖世。指是英雄好汉就要敢于向强者挑战,打压弱者是卑劣的行为。

【谚语俗语第38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谚语俗语第39句】:【睁眼一抹黑】见“两眼一抹黑”。 玩笑。

【谚语俗语第40句】:隔山射虎——全凭硬弓(功)

【谚语俗语第41句】:溪水遇到挡路石——绕道而行

【谚语俗语第42句】:【说东就东,说西就西】(惯)指说要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毫不含糊。

【谚语俗语第43句】:【黑猫不捉耗子,还有白猫】释义:比喻事情总会有人干的。例句:我倒觉着对待工作不能心急,胖子不是一嘴吃的。春天必刮东风,伏天总要落雨,黑猫不捉耗子,还有白猫哩!

【谚语俗语第44句】:【打蛇随棍上打蛇,蛇缘棍而上】指乘势而入,或招惹事 情。香港梁凤仪《西风逐晚霞》:“这么一说,义律就像广东 俗语所谓的‘打蛇随棍上’,立即回了另一纸照会。”

【谚语俗语第45句】:黄连树上长棵草一一苦苗苗

【谚语俗语第46句】:哑巴狸猫抓耗子——闷逮

【谚语俗语第47句】:【不费吹灰之力】容易成功。成语:轻而易举。海外於梨 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但是你用劳力换来的东西,却由 小偷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了,多叫人痛心。”

【谚语俗语第48句】:奶奶给小弟穿棉裤,小弟闹着喊热,奶奶说:“要想暖,椿头大如碗。”(河南·沈丘)

【谚语俗语第49句】:【说风凉话】(惯)指站在一旁冷言冷语或讽刺挖苦别人。 也作“讲风凉话”。

【谚语俗语第50句】:【棋逢敌手难藏行】(谚)藏:隐藏不露。指下棋人要是遇着棋艺不相上下的对手,每一着的用心都会被对方识破,难以施展。比喻两军对阵,足智多谋者相逢,双方都很难施展计谋。 也作“棋逢对手难回避”。

【谚语俗语第51句】:下了十八层地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谚语俗语第52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之虫,指蜈蚣。虫身截为几段, 爪子仍能活动。指富贵者衰败后仍有余力,不会完全垮台。 清代《红楼梦》:“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 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谚语俗语第53句】:【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谚)比喻做事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主观臆断。 也作看菜吃饭,量布裁衣。 量体裁衣,看菜吃饭。

【谚语俗语第54句】:剪开蚕茧贴在眼睛上——满眼都是丝(私)

【谚语俗语第55句】:【鸡叫三遍天明亮】释义:比喻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定会到来。例句:陶家妈妈!鸡叫三遍天明亮,烈士们的血不是白流的。我们的力量比从前大得多了!革命总是要成功的。

【谚语俗语第56句】:一到冬天,我就好感冒,经常嗓子刚刚不疼了,又开始咳嗽。妈妈说:“你这是去了个孙悟空,又来了个猴儿。”(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57句】:【无可无不可】(惯)1指没有什么绝对可以,也没有什么绝对不可以。2指对事情没有主见或拿不定主意。3指不固执己见,怎么都行。 4形容高兴得不知怎样才好。 也作“无可不可”。

【谚语俗语第58句】:船上失火——有底

【谚语俗语第59句】:表哥是个大懒虫,每天都起得很晚。舅妈数落他:“太阳快晒到屁股了你还不起?天上就是掉下黄金,也得起早去捡啊!你呀,真是贪吃懒做,不可教也。”(福建·安溪)

【谚语俗语第60句】:【知星宿,衣不覆】(谚)旧指懂天象、知吉凶,会穷得衣不蔽体。

【谚语俗语第61句】:【独虎架不住群狼】(谚)指单独的一只虎,招架不了一群狼的攻击。 比喻再强悍的人,也对付不了群体的围攻。 也作独虎怕群狼。 一虎难敌群狼。

【谚语俗语第62句】:伏天的阵雨——来得猛,去得快

【谚语俗语第63句】:【白天游街走四方,夜晚熬油补裤裆】不抓紧时间,不务正 业。或说:白天逍遥走四方,夜里熬油补衣裳。类似的:白 天满街打话,下晚点灯剥麻。成语:游手好闲。刘江《太行 风云》:“呀,白天游门走四方,黑夜点灯补裤裆,也不知道你 活计是多是少。”

【谚语俗语第64句】:小明见妈妈在炒肉,馋得眼巴巴望着锅。妈妈瞪了他一眼说:“看你,眼睛吹得灯熄了。”(湖南·冷水滩)

【谚语俗语第65句】:【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释义:借指缺乏生活经验,不知道为人处世的艰难。例句:“你从小没爹,浑拙猛愣的,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说话不知深浅,咱家的日子又这么穷,你干啥,啥不行,一个钱也挣不来,将来可怎么办呢?”

【谚语俗语第66句】:【现钱买的手指肉】(谚)现钱:不赊不欠付给现金。手指肉:买主用手指向的那块肉。指只要有现钱,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谚语俗语第67句】:【驴粪球,外面光】指外表还可以,内里很糟。浩然《艳阳 天》:“人家主人专意要这样。人家不图驴粪球子外面光,图 的是缸里点灯里头亮。荞麦面的肉包子,别看皮黑,一兜 肉!”

【谚语俗语第68句】:快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谚语俗语第69句】:【碾盘上洗澡——浅得很】(歇)浅:本指不深,转指浅薄。形容人学识浅薄或见识肤浅。

【谚语俗语第70句】:【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谚)朝廷:借指帝王。贵如天子,也还有三家穷亲戚。指穷苦的亲戚什么人家都会有,谁也不应该嫌弃。 也作“天子门下有贫亲”。

【谚语俗语第71句】:我又向爸爸要橘子,爸爸拿出最后一个说:“砍了树子免得老鸦叫。”(四川·射洪)

【谚语俗语第72句】:【夹着尾巴】(惯)1形容狼狈逃跑的样子。2比喻隐瞒错误。3形容隐藏张狂本性。

【谚语俗语第73句】:某村长工作成绩显著,被提升为副乡长,可他却说:“咱是小庙里的鬼,充不得大庙里的神。”(河南·正阳)

【谚语俗语第74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释义:水能使船航行,也能使船翻沉。比喻百姓可以扶持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例句:想到这里,嘴里不禁冒出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句BBB,心也随着越发紧缩了。

【谚语俗语第75句】:宁犯天公怒,莫惹众人恼。

【谚语俗语第76句】:【下课】“下课”一词原本是教学用语,指一堂课结束。现在却增添了新的词意,指体育教练因执教能力被迫停教。它源自四川的球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四川球迷们的演绎,下课词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变成了足球队教练被迫离职的一种生动写照。“下课”最初应用在中国足球队第一任外籍教练施拉普纳身上。当时这位德国老头告诉中国球员,如果不知道将球往哪踢好,就往门里踢,1993年中国足球队却在成都惨败,而在成都也破天荒地响起了“施拉普纳,下课”的愤怒声音。从此,“下课”一词被广泛地应用在足球领域,随后,又被广泛地引申到其他体育领域,几乎与引咎辞职同义了。同时,也用于指示某些事物该被淘汰的意思。

【谚语俗语第77句】:【 身正不怕影子斜】自己正确,不怕别人议论指责。古华 《相思树女子客家》:“好在观音姐身正不怕影子斜,一店之 主,她注意着。”

【谚语俗语第78句】:【知道疯骆驼的性子,在草地上就不穿红袄】(谚)疯骆驼见了红色就发狂,知道这一点,就不要在草地上穿红衣服惹事。指知道事态发展后的厉害,就应谨慎行事,以防事故。

【谚语俗语第79句】:【大炮不靠吹,火车不靠推】释义:比喻说大话、吹牛皮没有用。例句:大炮不靠吹,火车不靠推。不能光凭嘴皮硬,真要动手,看你敢不敢!

【谚语俗语第80句】:【谁养孩子谁当娘,谁种土地谁收粮】(谚)指谁出力经营,成果理当归谁所有。

【谚语俗语第81句】:【日头常晌午】(惯)晌午:中午。 中午的太阳最好。比喻人运气总是很好。

【谚语俗语第82句】:【 拾草打兔子,带烧的】带烧的,与捎带的谐音,借指顺便干 的。拾草,也说:耧草。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今天是拾 草打兔子当捎带,把消息告诉了我。”

【谚语俗语第83句】:钻塔顶上点灯——高明

【谚语俗语第84句】:披蓑衣的被狗咬——穷人好欺负

【谚语俗语第85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谚)指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谚语俗语第86句】:【挽歌】现在,人死后在追悼会上放哀乐,古人怎么表达哀悼之情呢?当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汉初齐王田横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丧歌,这便是挽歌的源头。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到汉武帝时,在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调,其歌词分别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生一去何时归!《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从此以后,《薤露》歌就适用于王公贵族,《蒿里》歌就适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着歌之,亦呼为挽歌”。但据研究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们唱挽歌的记录。比如《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吴国伐齐国“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也。公孙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颖达疏说:“盖以启殡将虞之歌谓之‘虞殡’。歌者,乐也;丧者,哀也。旧说,挽歌汉初田横之臣为之,据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见,杜预认为《虞殡》是送葬歌曲,博学的孔颖达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横之死。只不过到了汉代,国家正式规定挽歌成为丧礼内容,汉武帝时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纪念田横的《薤露》、《蒿里》。尽管后世挽歌的内容在不断变换,但挽歌这种形式却流传至今。

【谚语俗语第87句】:【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见“好马不用鞭催”。

【谚语俗语第88句】:梦里做皇上——快活不多久

【谚语俗语第89句】:自从“争做文明少年”活动以来,纪律和卫生方面的流动红旗就像是在我们班歇了脚似的,从没间断过。“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班级搞好。”班主任表扬我们说,“这就叫众人拾柴火焰高。”(浙江·诸暨)

【谚语俗语第90句】:接生婆摆手——不接了

【谚语俗语第91句】:爸爸和表叔聊天。爸爸说:“你身为农机局的局长,怎么还骑这么破的车子啊?”表叔说:“一家不知道一家,和尚不知道道家。筛子大眼儿多啊!”(河南·淮阳)

【谚语俗语第92句】:【望雨看天光,望雪看天黄】(谚)望:盼望。指盼望下雨,要看天色显出光亮才有希望;盼望下雪,要看天色显出灰黄才有希望。

【谚语俗语第93句】:串起来的螃蟹——横行不了

【谚语俗语第94句】:【关公老子——满面红】(歇)关公老子:关羽的俗称。本指整个儿脸面都发红,转以形容很难为情。

【谚语俗语第95句】:曹操借人头——多个屈死鬼

【谚语俗语第96句】:【撞倒南墙不回头】(惯)形容人固执,不知变通或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也作撞到南墙不回头。 碰到南墙不回头。

【谚语俗语第97句】:【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山】(谚)多交一个朋友,就等于给自己多修了一条方便的路;多结一个仇人,就等于给自己多设了一重阻碍前行的山。指朋友要多交,怨仇要少结。

【谚语俗语第98句】:【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谚)方寸:心。指人把良心放正,不做伤天理、损阴德的事,并让子孙后代依家风正道直行,比留给子孙万贯家财更有用。

【谚语俗语第99句】:【上轿扎耳朵眼儿】见“临上轿再扎耳朵眼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390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