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的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看完忍不住流泪了!
【谚语俗语第1句】:【邻居一杆秤,街坊千面镜】释义:谓近邻的评判和街谈巷议像秤一样准,镜子一样清楚。例句:这三个老叟,负暄闲谈,正是邻居一杆秤,街坊千面镜,都说绍闻是个老实人。
【谚语俗语第2句】:【早看东南,晚看西北】以天空有无乌云推测阴晴。李准 《大河奔流》:“长松喊着:‘早看东南,晚看西北。你们看,’ 他指着西北天空一块乌云说,‘要下雨!割下的麦子赶快收 拾起来!先不要割了!”’
【谚语俗语第3句】:【好汉识好汉,英雄识英雄】(谚)英雄好汉独具慧眼,他们最能认准谁是英雄好汉。指杰出人物能鉴别人才。
【谚语俗语第4句】:一轮红日出东方——正大光明
【谚语俗语第5句】:【扫帚戴帽——顶个数儿】(歇)指勉强凑数,顶上个名额,
【谚语俗语第6句】:邻居三奶奶家丢了鸡,三奶绕村大骂,还不时朝小刚家的院子里瞧。小刚妈说:“风不刮,树不摇,心里没事不犯翘。她骂破天,骂破地,随她去吧!”(河南·唐河)
【谚语俗语第7句】:【年三十看皇历——好日子过完了】(歇)好日子:本指吉利的日子,转指美好的日子。指好日子就要结束了。
【谚语俗语第8句】:燎腚的猴子——坐立不安
【谚语俗语第9句】:离开祖国的人,像离开花园的布谷鸟。
【谚语俗语第10句】:【一锤子买卖】释义:比喻不管好坏,反正就是一次。“锤子”又作“杵子”。例句:行不行,就得看我的本事昨样了。一锤子买卖,行,啥都好说;不行,不行也得行!
【谚语俗语第11句】:【不登高山,不现平地】(谚)不登上陡峭的高山,就显不出平坦的大地。比喻凡事不经过比较,就看不出巨大的差别来。
【谚语俗语第12句】:春天刚到,我就急着脱棉衣,奶奶在一旁说:“春寒四十五,三月还下桃花雪。春捂秋冻。你别这么急着换衣服。”(河南·焦作)
【谚语俗语第13句】:奶奶数落小叔太懒惰:“你呀,扯草只扯尖尖,薅田只薅边边,扫屋不扫角落,洗脸不洗耳朵。”(湖南·邵阳)
【谚语俗语第14句】:【抓着葫芦当瓢打】(惯)比喻打击错了对象。
【谚语俗语第15句】:【 这山望着那山高】站在山坡上,看别的山顶,总觉得高。 指不满足现有的处境,羡慕别人的条件。或说:这山望着那 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成语:见异思迁。沈从文《长河》: “常言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你哪知道我们的苦处。”
【谚语俗语第16句】:【 万事从一开始】事情发展由少到多。医药图书:“俗语 说:万事从一开始。坚决不抽第一支烟,也就不会上瘾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表示事物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古语: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见《老子》)。西戎《灯心绒》:“你呀,人 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创立集体的家业,不是件容易的事 情呀!”
【谚语俗语第17句】:【老虎头上拍苍蝇】(惯)比喻冒险去触犯有权势、有地位的人或势力。 也作老虎头上扑苍蝇。 老虎头上抓毛儿。
【谚语俗语第18句】:【实打实】(惯)1指实实在在、脚踏实地。2指说的全是实话。
【谚语俗语第19句】:【皮笑肉不笑】假装笑脸。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第 二次过堂,何世雄还是皮笑肉不笑的说:‘杨小梅,怎么样? 憋闷得慌吧?”’
【谚语俗语第20句】:星期天,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上山栽树。爷爷听后,捋着胡须高兴地说:“栽上一棵树,修个小水库;栽上一片林,等于修个水库群。”(河南·汝阳)
【谚语俗语第21句】:【双日不着单日着】不是双日就是单日,谓逃避不了。明 代《水浒》:“贼老咬虫,不要慌!我不看宋押司面皮,教你这 屋里粉碎!教你双日不着单日着,我不结果了你,不姓唐。”
【谚语俗语第22句】:【年号】“年号”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词,如我们十分熟悉的康熙、乾隆、道光、光绪等,都是皇帝的年号,不是他们的名字。那么,年号创始于何时,出自谁手呢?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由汉武帝刘彻首创。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依此类推。以后新君即位或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自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不论在位时间长短,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我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元、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清乾隆等。但也有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国”、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如汉武帝刘彻一共使用过十一个年号,其中“元”字开头的就占五个,“太”字开头的占二个,“天”字开头的一个。
【谚语俗语第23句】:【没眼先生上钟楼——瞎撞】(歇)没眼先生:盲人。瞎:本指失明,转指盲目地。撞:本指撞击钟,转指莽撞地行动。指盲目地东冲西撞或盲目行动。 也作没眼先生出海——瞎撞。 没了头的苍蝇——乱撞一气。
【谚语俗语第24句】:八竿子搭不着的亲戚——远着哩
【谚语俗语第25句】:卖西瓜的碰到卖王八的——连滚带爬
【谚语俗语第26句】:【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指把没有的说成有的,凭空捏造,栽赃陷害他人。这个词源自道家学说,原是一种哲学思想,并无贬义。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庄子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不过老子早就说过:“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道家认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也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但是事物一开始,首先是“无中生有”。后来“无中生有”虽是贬义,但用到兵法当中却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无中生有”是三十六计当中的重要一计,常能收到出人意料之战绩。《三国演义》中“蒋干中计”就是运用的“反间计”,也是“无中生有”之计。“增灶计”、“减灶计”都是“无中生有”之计。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无中生有”编造事实,中伤朋友或同志。
【谚语俗语第27句】:【一打三分低】(谚)只要先动手打人,就输了三分理。指动手打人是输理的行为。
【谚语俗语第28句】:【贼吃贼,越吃越肥】(谚)指贼偷贼,比偷盗其他人得到的更多。
【谚语俗语第29句】:【亲故亲故,十亲九顾】(谚)亲故:亲戚与朋友。指亲戚故旧之间,遇事总会互相照顾。
【谚语俗语第30句】:【 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谓没有做坏事、丑事,没有做什 么对不起人的事情。相关的: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 孙。王蒙《活动变人形》:“说起咱们姜家女人的正经来,咱 们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 孙!”
【谚语俗语第31句】:【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谚)在同一块土地上居住了几十年的人,没有不亲密的。指共同的劳动生活容易使人们亲近和睦。
【谚语俗语第32句】:【表壮不如里壮】(谚)外表强大,不如内里壮实。常专指丈夫有才干,不如妻子善理家。 也作“里壮强如表壮”。
【谚语俗语第33句】:裁衣不用剪刀——胡扯
【谚语俗语第34句】:【草莽出英雄】(谚)草莽:草丛,指民间。指英才往往产生于民众。
【谚语俗语第35句】:【价高招远客】(谚)远客:远处的客商。只要肯出高价,路途再远,也会有客商把货送上门来。指只要舍得出高价,就不愁买不到缺货。也借指只要舍得出高额酬金,就不愁引不来人才。
【谚语俗语第36句】:【弓弦拉得太紧】事情做到极限,或做得过了头,适得其 反。类似的:力大使翻了船。罗广斌等《红岩》:“我不喜欢 你这种怪脾气,老是无休止地干,弓弦拉得太紧,也会断 的。”
【谚语俗语第37句】:滚水泼蚂蚁—— 一窝死
【谚语俗语第38句】:【鸡飞狗跳墙】(惯)比喻秩序混乱或瞎折腾。 也作“鸡飞狗上墙”。
【谚语俗语第39句】:【用小虾米钓大鱼】以小求大,以少求多。老舍《文博士》: “可是,手里是真紧,一块钱也是好的,何况一输就没准儿是 多少呢,自然,用小虾米钓大鱼,不能不先陪上几个虾米; 怎奈连这几个小虾米都是这么不易凑到呢!”
【谚语俗语第40句】:【好马须得配好鞍】(谚)指有了好马,还得有好鞍搭配。泛指事物的主体好了,还得有好的陪衬才显得谐调。 也作“马好还得鞍子配”。
【谚语俗语第41句】:【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链基,不如待时】(谚)磁(zT)基:古时农具名,大锄。纵然智慧高超,也不如趁个有利的形势;纵然使用着先进农具,也不如遵从农时效果好。 指善于待时和乘势,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也作虽有兹基,不如逢时。兹基:即磁基。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谚语俗语第42句】:【磨面先洗驴】(惯)为了把面磨得又白又净,磨面前把拉磨的驴子洗得干干净净。形容做事情过分讲究。
【谚语俗语第43句】:【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谚)指早餐要讲究营养、注重质量,午饭要吃饱一些,晚饭少吃为好。
【谚语俗语第44句】:【吃饱了撑的】释义:谓吃饱了饭不干正经事,爱管闲事。例句:小曼听了也生气地哼了一声说:“说这话的人是吃饱了撑的,闲着没有事放屁辣臊。人们愿意好,谁也管不着,偏要好!一块活一块死,非好一辈子不行呢!”
【谚语俗语第45句】:吃着黄连长大的——苦人儿
【谚语俗语第46句】:一个月下了二十九天雨——少晴(情)
【谚语俗语第47句】:爸爸听我把一句话说了许多遍,不耐烦地说:“一遍香,二遍臭,三遍四遍脸皮厚。说了这么多遍还有什么意思啊!”(四川·美姑)
【谚语俗语第48句】:一个船上的难友——同舟共济
【谚语俗语第49句】:【心不负人,面无惭色】(谚)指做事不亏负别人,就心安理得,不会有愧对别人的表情。
【谚语俗语第50句】:【独拳难打虎】释义:比喻一个人力量小,办不成大事。例句:虽然闻长山住院之后,徐庆春如“砍掉一只有手”,觉得“独拳难打虎”。但他毫不犹疑地保证道:“没问题,亲自负责就亲自负责。”
【谚语俗语第51句】:孙猴子变土地庙——藏头顾不了尾
【谚语俗语第52句】:【老寿星上吊——活腻了】(歇)老寿星:传说中长寿的仙人。指活得厌倦了,自己寻死。含责骂意。 也作“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
【谚语俗语第53句】:脚踩西瓜皮,手抓两把泥——能滑就滑,能溜就溜
【谚语俗语第54句】:【乌龟撞石板——硬碰硬】(歇)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指以强硬的态度对待强硬的态度,针锋相对。也指两强相遇,互不相让。 也作“乌龟碰石板——硬碰硬”。
【谚语俗语第55句】:爸爸的自行车出了个小毛病,他没修理就又骑着走了,晚上回来直喊倒霉。妈妈说:“你又想好,又想巧;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不喂草和料。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江苏·赣榆)
【谚语俗语第56句】:【虎落平川被犬欺】释义:借指失去有利条件,有本领的人也无法发挥作用。例句:马名骓山穷水尽,长叹一声,说:“想不到虎落平川被犬欺,你们打算把我怎么发落?”
【谚语俗语第57句】:【拴不到一个槽上】弄不到一块儿。申跃中《挂红灯》:“光 抓了你大叔去,也算是他应分的事。谁叫他跟人家拴不到 一个槽上呢?”
【谚语俗语第58句】:【半空中放炮仗——响得高】(歇)响:谐“想”。讥人的想法脱离实际。
【谚语俗语第59句】:【掉链子】“掉链子”用于调侃人们做事情正在兴头上或关键时候,突然卡壳做不下去了,导致事情失败或无法进行。 “掉链子”源于北京口语,具有调侃意味。对喜欢玩单车(自行车)的人来说,都知道车行半路掉链子的尴尬。假期三五知己轻装短打,太阳镜一戴,单车径上风驰电掣竞技,绝对是赏心乐事,大家争先恐后踩动脚踏,链条拉动车轮飞车之时,突然“喀嚓”一声,脚丫子再也蹬不动了,那沾满油污的链子突然掉将下来,眼见驴友们载着欢声笑语远去,自己却要下来挂链条,本来高昂的情绪顿时一落千丈,像泄了气的皮球。北京的自行车是上百万人每日上班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对脚下“私家车”掉链子的扫兴、尴尬、着急、无奈,体会更加深切。于是北京人展开联想,发明了“掉链子”一词,真是形象之至。
【谚语俗语第60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谚)从前发生过的事能够牢记不忘,便可作为以后行事的良好借鉴。指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可以总结经验,接受教训。
【谚语俗语第61句】:【 终日打雁,叫雁啄了眼睛】谓有经验的人,做事偶然失利。 或说:天天打雁,倒叫雁啄了眼睛。清代《小五义》:“两家寨 主一装醉,再上来的酒就有蒙汗药了。智爷也是终日打雁, 教雁啄了眼睛。”
【谚语俗语第62句】:【一根棍子吞到底】释义:比喻横下一条心,干到底。例句:拿我来讲,那我是打定主意,一根棍子吞到底。反正苦瓜种下了,就剥开脸皮搞。
【谚语俗语第63句】:饭熟揭锅盖——气冲冲
【谚语俗语第64句】:【神仙也有打盹时】(谚)打盹(dun):打瞌睡。神仙也有迷糊的时候。比喻即使是精明不过的人,也免不了有疏忽、失算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65句】:马笼头给牛戴——生搬硬套
【谚语俗语第66句】:【绵羊不叫暗口死】(惯)绵羊没有叫出声来就死了。比喻事情悄悄地了结。
【谚语俗语第67句】:我虽然读了许多作文书,可写作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小姨说我学习不得法,是“茶壶装扁食,进得去出不来”。(江西·广丰)
【谚语俗语第68句】:百事靠人多,牌坊抬过河。
【谚语俗语第69句】:江心补漏——不济事
【谚语俗语第70句】:【充耳不闻】“充耳不闻”汉语词典解释是“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词典也有望文生义之嫌,“充耳”并不堵塞,也不充满耳道,它来自古代皇帝的皇冠,称为冕,它的形状就像我们今天见到的大学生毕业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见到。冕的造型非常讲究,最上面的木板称为冕板,前圆后方,代表天圆地方,象征天子必须效法天地之德。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呈向前倾斜形状,提醒国王应该时刻关怀百姓。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于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听信谗言,具有象征意义,这就是“充耳不闻”这个词的来历。
【谚语俗语第71句】:拔节的高粱——步步高
【谚语俗语第72句】:【不出门的聪明汉,不如周游的愚笨人】(谚)周游:游遍各地。聪明人不出家门,反倒不如到处游览的愚笨人有见识。指出外游览能增长人的智慧,开阔人的眼界。
【谚语俗语第73句】:【肩膀宽】(惯)形容人能力强,能担起重任。
【谚语俗语第74句】:下棋不语,落子不悔。
【谚语俗语第75句】:【三请诸葛】释义:东汉末年,刘备曾三次亲自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打天下。指多次邀请,难请。例句:郑格世点点头说:“嗯,这就用得着三请诸葛了。你再去一趟,还是要好言好语,不要吓唬他。”
【谚语俗语第76句】:【天下钱哏儿都一样】(谚)钱眼:钱孔,旧时铜钱当中有方孔。普天下的钱眼都一样是方的。指人人对钱财都一样地喜爱。也借指人的眼力、喜爱与追求都差不多。
【谚语俗语第77句】:【宰相回乡拜四邻】(谚)宰相作为当朝倾述林大员,回到家乡,还去拜访邻居。指官位再大也不压乡亲。
【谚语俗语第78句】:缸里盛酒——不在乎(壶)
【谚语俗语第79句】:【端着金碗要饭吃】(惯)比喻不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而处于困境之中。
【谚语俗语第80句】:【横挑鼻子竖挑眼】(惯)形容很不满意,百般挑剔。 也作“横挑眼,直挑眼”。
【谚语俗语第81句】:【千朵桃花一树生】释义:比喻兄弟姐妹都是一母所生。例句:常言道:“要打看娘面,千朵桃花一树儿生。”到明日你老人家黄金入柜,五娘也没个贴皮贴肉的亲戚,就如死了亲娘样儿。
【谚语俗语第82句】:【女士优先】在社交场合,我们常常听道“女士优先”的话语,如开场讲话说“女士们、先生们”。女士优先,不是中国首先发起,而是从西方引进。 “女士优先”的原则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之风,是传统的欧美礼节的基础。它主要适用于成年的异性进行社交活动之时。 “女士优先”的含意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尽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倘若因为男士的不慎,而使妇女陷入尴尬、困难的处境,便意味着男士的失职。人们一致认为,唯有如此这般的男子,才会被视为具有绅士风度。国际社会强调“女士优先”的原则,主要原因并非因为妇女是弱者,需要同情、帮助和保护,而是认为妇女是人类的母亲,对妇女处处给予优待,是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恩。“女士优先”原则还要求在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方面,男士们对所有的妇女都一视同仁,而不是只对贵族妇女。
【谚语俗语第83句】:【没丝都有寸】(惯)丝:谐“私”。 指多少有些瓜葛、交情。
【谚语俗语第84句】:【天冷不冻下力人】(谚)下力人:卖苦力的人。指干体力活的,出力越大,体内热力越充沛,因此天气再冷也不怕。
【谚语俗语第85句】:哪山唱哪山歌——到哪说那
【谚语俗语第86句】:【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惯)指没犯大错误,但小错常犯。
【谚语俗语第87句】:【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做事无论是出于爱还是恨,都 要做到底,有效果,不能半途而废。明代《水浒》:“鲁智深 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 州!”
【谚语俗语第88句】:【当垫脚石】(惯)比喻充当别人借以向上爬的工具。
【谚语俗语第89句】:【小白脸】“小白脸”专指肤白貌美的年轻男子。 “小白脸”源自三国时期的何晏。三国时期,魏国有个美男子叫何晏,皮肤白皙。魏明帝怀疑何晏如此白皙是不是搽了粉,就想验证一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魏明帝请何晏吃了一顿饭。他给何晏上了一碗热汤面,何晏吃得汗流满面,不断地用袖子擦拭汗水,擦过之后,脸色反而显得更加洁白。魏明帝这才相信何晏确实是天生的白皙皮肤。后人就把何晏称为“粉郎”,意思是抹粉的郎君,用现在的话就是“小白脸”。宋代柳永有一首词:“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就是典出三国何晏。久而久之,“粉郎”就成了“小白脸”。
【谚语俗语第90句】:【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谚)指人一生的好坏作为,在其三岁时就能看出端倪。 也作“从小看大,从幼观老”。
【谚语俗语第91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谚语俗语第92句】:【同烧一炉香】(惯)比喻有共同的心愿。
【谚语俗语第93句】:【有恩不报非君子,有仇不报非丈夫】(谚)指应报答别人的恩惠,报复自己的仇人,恩怨分明才算是有志气的大丈夫。
【谚语俗语第94句】:推小车上台阶——步一个坎
【谚语俗语第95句】:【少吃咸鱼少口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得麻烦。周立 波《山乡巨变》:“我劝你少吃咸鱼少口干,不要探这些匡壳 子事了,伢子也大了,再过几年,他接得脚了,我们怕什么?”
【谚语俗语第96句】:【经风雨,见世面】(惯)比喻经历各种磨难、考验,增长知识才干。 也作“经风浪,见世面”。
【谚语俗语第97句】:【四面墙挡八面风】(惯)比喻善干应付各种场面和事情。
【谚语俗语第98句】:【不打不成相识】(谚)指人与人之间,往住在发生冲突后,结识乃至成为朋友。 也作不打不相识,不骂不要好。 不打不相识,不争不相亲。
【谚语俗语第99句】:拿鸡毛当令箭——轻举妄动;小题大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