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深入人心的民间俗语,精选歇后语

【谚语俗语第1句】:【活人眼里伸拳头】(惯)比喻太欺负人了。

【谚语俗语第2句】:【杀了一只虎,留下一只狼】除恶未尽,留下后患。姚雪垠 《李自成》:“要杀,一齐杀,不要杀了一只虎,留下一只狼,纵 它伤人。”

【谚语俗语第3句】:奶奶背粮食去磨,我夺过来替她背上。奶奶在后面一个劲儿说“累了就放下歇歇”,我却一直背到磨坊里。奶奶心疼地说:“你这孩子,真是宁让累死牛,不叫搁住车。”(河南·偃师)

【谚语俗语第4句】:一马不行百马忧。

【谚语俗语第5句】:包米秸子喂牲口——天生的粗料

【谚语俗语第6句】:【树大分权,人大分家】释义:树长大了就会分开丫权,人长大了就得另立门户。例句:树大分权,人大分家,亲兄嫡弟,也不能—生一世都在一口锅里吃茶饭。

【谚语俗语第7句】:盘古的斧头——开天劈(辟)地

【谚语俗语第8句】:双休日,爸爸去卖菜。我说:“爸爸,我去帮你照看摊儿。”爸爸说:“你小孩家懂什么,在家里写作业。”奶奶说:“秤砣虽小压千斤,辣椒虽小辣人心。让他去锻炼锻炼。”(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9句】:【老虎不吃人——只是坏了名色】(歇)名色:名称,名声。指名称或名声不好已是客观存在。 也作“是个老虎不吃人——坏了名色在那里”。

【谚语俗语第10句】:【肥皂泡——吹得再大也要破】(歇)指吹嘘得再厉害,最终也要破灭。

【谚语俗语第11句】:【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谚)参: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有滋补作用。七两、八两:均为旧制,一斤等于十六两。七两重的参称人参,八两重的参称宝参。指人参能长到半斤重,就是难得的宝物。

【谚语俗语第12句】:【有鹿就无虎】(谚)指有鹿群的地方,周围必定无虎,因为有虎的话,鹿会远逃他处。

【谚语俗语第13句】:快十点了,我还在玩。妈妈一边催我早点睡,一边说:“一顿吃头猪,不如一觉呼。睡眠不足影响第二天学习。”(安徽·舒城)

【谚语俗语第14句】:【囚人梦赦,渴人梦浆】(谚)赦:赦免。浆:汤水。囚犯常梦到自己被赦免释放,口渴的人常梦到有汤水供自己喝。指心里想什么,就容易梦到什么。

【谚语俗语第15句】:沤烂的花生——不是好仁(人);没有好仁(人)

【谚语俗语第16句】:暑假里,哥哥自学了汉语大专课程,我却整天和小伙伴玩耍。爸爸戳着我脑袋说:“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你呀,得好好向你哥哥学习!”(浙江·绍兴)

【谚语俗语第17句】:【羊群里丢了,羊群里找指】哪儿丢了哪儿找,事情不会出 这个范围。刘江《太行风云》:“办法有的是,羊群里丢了羊 群里找。”

【谚语俗语第18句】:【千年的野猪——老虎的食】(歇)比喻终将成为强者的占有物。

【谚语俗语第19句】:要想身体好,吃饭别太饱:要想身体好,天天要起早;要想身体好,睡觉不蒙脑。

【谚语俗语第20句】:【操心不怕白了头】操心过分,没有必要操心。浩然《艳阳 天》:“你别劳心费力了,也不怕多长几根白头发!”

【谚语俗语第21句】:【三杯和万事】(谚)几杯酒喝过后,什么事情都可解决,都能消除。 指酒有和事、消愁的功效。 也作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谚语俗语第22句】:出了澡堂进茶馆——里外涮(骗局)

【谚语俗语第23句】:【过五关,斩六将】此语比喻勇往直前,战无不胜,英雄气概无人能当。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关公请二嫂上船渡河。渡过黄河,便是袁绍地方。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 关羽、张飞、刘备桃园三结义后,在一次战役中三人失散。曹操十分喜爱关羽的德才,欲收入帐下。关羽为了刘备二位夫人的安全,与曹操“约三事”后,暂栖曹营。后来,关羽得悉刘备兵败后投在河北袁绍处,立即写信辞别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去寻找刘备。由于关羽没有丞相曹操的文凭,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英武异常,斩将夺关而过。第一关:东岭关,斩孔秀。第二关:洛阳关,先斩孟坦,再斩韩福。第三关:沂水关,斩卞喜。第四关:荥阳关,斩王植。第五关:滑州关,斩秦琪。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成就了一世英名。

【谚语俗语第24句】:【唱双簧】(惯)双簧:曲艺的一种,一人在前表演动作,另一人躲在他后面说唱。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一人公开出面,一人幕后指挥。

【谚语俗语第25句】:心里塞团麻——乱糟糟

【谚语俗语第26句】:【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谚)有志气的男子汉也是感情丰富的人,但他决不会在离别时流泪。指真正的男子汉善于用理性控制感情。

【谚语俗语第27句】:【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洋号】(谚)指新兵没有实践经验,听到大炮声就会惊慌失神;老兵最怕冲锋号声,知道号声就是命令,不得违抗。

【谚语俗语第28句】:【 成大事不记小仇】要做成大事,不应该计较小的冤仇,要 能够容人。姚雪垠《李自成》:“他的左右都巴不得一下子攻 破城市,替他报仇。他说,成大事不记小仇。”

【谚语俗语第29句】:【既到大江边,不怕水湿脚】(谚)比喻人既然到了某个地步,就不怕生事惹麻烦。

【谚语俗语第30句】:【小时不防,大了跳墙】(谚)跳墙:越墙入室,偷窃作案。指孩子小时不管教,不防范,长大后就有可能为非作恶,触犯法律。

【谚语俗语第31句】:爸爸见别人下海发了财,也要把工作辞掉,去下海挣大钱。奶奶劝他:“你要把工作的事处理好,疙瘩不要拴死,后路不要堵死。”(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32句】:【公字里头有半个私字】公、私两字均含“厶”,指不可能没 有私心。西戎《老好干部》:“大公无私,哼,公字里头还有半 个私字哩!什么事出来都有我的份,要这些儿女干啥?”

【谚语俗语第33句】:【何首乌】何首乌,是我国特有的一味名贵中药材,其茎、根皆可入药,而且药用价值很高。相传在唐代,有一个姓何名田儿的人,因其体弱多病,不能生育,到了五十岁仍无子。有一天晚上,他饮酒过多,醉卧田野,在朦胧中看见两株树藤相距三尺,苗蔓相交,觉得很奇怪,就连根掘起,根部长得像一男一女两个小娃娃。何田儿把此物带回家,但无人认识。有人对何田儿开玩笑说:“你年老无子,这可能是天赐神药,有儿有女为何不吃吃试试?”田儿就把它切碎,每天服用少许。说也奇怪,连服数月后感觉精力强盛,旧疾都痊愈了;相继服用了一个时期,原来已经花白的头发也都变乌了,并且在十年内生了几个子女;他改名能嗣,活到一百多岁。能嗣的儿子延秀、孙子首乌,终生服用此药,都健康长寿,晚年须发仍然发黑。由此,这一药的名声传开了。后人用何家第三代的姓名为药名,叫“何首乌”。

【谚语俗语第34句】:奶奶叫小倩端炉灰,可一连催了几次她都没动。奶奶边扫边说:“我宁可少耕二亩地,也不跟你这牛怄气。”(河北·冀州)

【谚语俗语第35句】:【长木匠,短铁匠】(谚)指木匠下料,总要留长点,长了可以裁短;铁匠打铁,总要留短点,短了可以锻长。比喻做事必须留有余地,以便从容处理。

【谚语俗语第36句】:【傻瓜】人们把愚蠢的人称为“傻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瓜本没有傻与智,此“瓜”非彼“瓜”,要溯本探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据《左传》记载:范宣子对晋国国君说:“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吾祖离于瓜州。”意思是说,姜戎氏的祖先吾离被秦军赶到瓜州。瓜州在今秦岭一带。后来人们把聚居在瓜州的这些姓姜的人称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讲信用,也很能吃苦耐劳,每当受雇于人时,他们总是不声不响地埋头苦干,从不偷懒。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呆傻,又因他们是“瓜子族”,所以称他们是“傻瓜”或“瓜子”。清代《仁恕堂笔记》有记载:“甘州(今甘肃)人谓不慧子曰瓜子。”于是“傻瓜”就这样产生了。

【谚语俗语第37句】:【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大家待遇都一样。金近迈《欧阳海 之歌》:“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在山上我早有安排,囤了好 些粮食。”

【谚语俗语第38句】:【此地无银三十两】想掩盖,反而暴露。成语:欲盖弥彰。 海外梁厚甫《海客随笔》:“‘此地无银三十两,隔邻王二不曾 偷’是中国人的笑话,但依着这一个笑话行事的美国人,着 实不少。”

【谚语俗语第39句】:妹妹这一段学习进步不小,傲气十足。爸爸在一旁提醒她:“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在前头,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好汉在前头。你呀,可不能翘尾巴。”(湖南·城步)

【谚语俗语第40句】:玻璃缸里的标本——缺乏生气

【谚语俗语第41句】:我要去外婆家,却把自行车借给了一位远道的同学,只好到隔壁吴叔叔家去借。妈妈见了笑着说:“你啊,真是砍柴卖,买柴烧!”(江西·萍乡)

【谚语俗语第42句】:【晴带雨伞,饱带干粮】(谚)天晴时上路,也得带上防雨的伞;吃饱后出门,也得带上充饥的粮。指凡事都要有备,才能无患。

【谚语俗语第43句】:【杂种】“杂种”是骂人的话。它起初是指东汉到北朝时的少数民族混血儿,并非骂人之语,如同现在的混血儿一样。后来逐渐转为骂人的话儿。如南梁人庾肩吾《乱后行经吴御亭诗》有“杂种乱轩辕”之语;杜甫诗也有“杂种虽高垒”之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老百姓看来,“种类禽兽也,禽兽交配,多不避亲,且产生杂种。”用以骂人,解恨,既狠且伤。

【谚语俗语第44句】:脚跟拴石头——进退两难

【谚语俗语第45句】:【针眼大的窟窿,拳头大的风】指一种自然现象。墙壁、门 窗上一个小孔,也会钻进很大的风。也指有小的漏洞,会出 现大问题。或说:针鼻大的眼儿,牛头大的风。贾平凹《废 都》:“夏捷对着哩,老婆就要管着男人,要不针眼大的窟窿 就要透出拳大的风!”

【谚语俗语第46句】:大婶借我家半碗米,还时却端来一碗米。奶奶笑着说:“借一驴,还一马,下次来自己挖。”(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47句】:【水长船高,泥多佛大】(谚)水位上升,船身自然就高;泥土加多,塑的佛像自然就大。比喻事物随所凭借的条件的提升而提升。 也作“水长船亦高”。

【谚语俗语第48句】:【邻居一杆秤,街坊千面镜】(谚)相邻的人家就像一杆秤一样,对你家的情况判得很准;同街同巷的人家就像多面镜一样,对你家的事情看得很清。指任何事都瞒不过街坊邻里。 也作“邻居眼睛两面镜,街坊心头一杆秤”。

【谚语俗语第49句】:【杀风景】(惯)破坏美好的景色。 比喻破坏人的兴致与情绪。 也作“煞风景”。

【谚语俗语第50句】:【树欲静而风不止】释义:比喻客观情势不能如人的心愿。例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地主阶级的浮财还没挖净,敌人还没有认输,阶级斗争还在继续。

【谚语俗语第51句】:每到考试的时候,我的心里就紧张,成绩总不理想。妈妈对我说:“当瓢子的不怕汤烫,当学生的咋能怕考试啊?”(福建·霞浦)

【谚语俗语第52句】:【兵家胜负,自古无常】(谚)兵家:带兵打仗的军事家。指行军打仗,自古以来胜败没有定准。也泛指做事受挫折、遭失败总是在所难免。 也作胜败是兵家之常。 输赢胜败,兵家常事。

【谚语俗语第53句】:个人孤舟漂海,集体…巨轮出江。

【谚语俗语第54句】:【只要桨花齐,不怕浪花急】(谚)桨花:用桨划船时溅起的水花。划船时只要大家动作一致,水浪再猛也不怕。比喻齐心协力,就能克服困难。

【谚语俗语第55句】:【发一回水,澄一次泥】释义:比喻矛盾暴露一次,问题澄清一些。例句:同志们,今天的会议,对我对大家都是一堂很生动的课!发一回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次智。我相信大家都会认真地去思考,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谚语俗语第56句】:【吃江水,说海话】释义:比喻口气大,净说不着边际的大话。例句:“你真是吃江水,说海话,口气那么大,也不怕闪了舌头。”

【谚语俗语第57句】:【骂人无好口,打人无好手】见“打起来没好拳,骂起来没好言”。

【谚语俗语第58句】:【 树倒猢狲散】猢狲,猴子。比喻势运衰败,原有的人各自 走散。相关的:大树一倒,猢狲乱跑。清代《红楼梦》:“如今 我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 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谚语俗语第59句】:【 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油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不可能没 人买。借指事情不会发生什么困难,不必担心。盐、言谐 音,又指总会开口说话。《北京晚报》(1984,7,6):“有句俗 话说得好: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当天下午五时许,他就死 鱼张口了。”

【谚语俗语第60句】:门缝里看大街——眼光狭窄

【谚语俗语第61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释义: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意谓每到节日,格外思念亲人。例句:可能是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故吧,我透过房内仅有的一小扇窗玻璃,望着当空一轮皓月,不禁想起了年迈的妈妈,年幼的儿子以及和我一起受难的妻子。

【谚语俗语第62句】:用五眼枪打兔子一光有响(想)头,没有准头

【谚语俗语第63句】:谷子里的石头——甩了

【谚语俗语第64句】:八仙吹喇叭——神气十足

【谚语俗语第65句】:【张跟斗,竖直立】(惯)竖直立:做倒立。翻跟头,做倒立。比喻瞎折腾。

【谚语俗语第66句】:【人往高处走,鸟往亮处飞】见“鸟向明处飞,人往高处走”。

【谚语俗语第67句】:观世音下凡——有救

【谚语俗语第68句】:许仙碰着白娘子一天降良缘

【谚语俗语第69句】:鲁达当和尚——半路出家

【谚语俗语第70句】:【离了红萝卜,照样办酒席】(谚)办筵席,红萝卜是可有可无的一味菜蔬。比喻离开某些无关紧要的人物,事情照样办得好。

【谚语俗语第71句】:【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谚)无娘子:没有娘的孩子。 赔礼人:赔情道歉的人。指对不幸者要同情,对认错者要宽恕,不可粗暴对待。

【谚语俗语第72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释义:道:僧道修炼的工夫。魔:魔鬼,鬼怪。比喻反面力量超过正面力量,无法制伏。旧社会统治者把自己的反动统治比作“道”,把人民的反抗比作“魔”。现在比喻革命力量胜过反动势力。例句: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账。

【谚语俗语第73句】:哥哥一回到家就做功课,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很好。妈妈鼓励他说:“黄金从矿石中提炼,幸福从艰苦中获取,在学习上没有什么捷径,就要勤奋认真。”(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74句】:【打免的不嫌兔多,吃鱼的不怕鱼腥】释义:比喻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嫌多、嫌不好。例句:以前,咱是避着他们走;往后,就得迎着他们走,不然,到哪搭去弄枪?打兔的不嫌兔多,吃鱼的不怕鱼腥,瞅准了,得下手时就下手,枪不就到了咱的手里么?

【谚语俗语第75句】:【得理不让人】(惯)指占了理,就不肯宽容、饶恕别人。 也作“得理不饶人”。

【谚语俗语第76句】:过年了,二叔置办了许多年货,说要跟别人家比一比。奶奶劝他:“宁跟别人比种田,不和他人赛过年。节约如同聚宝盆,勤俭才是摇钱树啊!”(陕西·永寿)

【谚语俗语第77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释义: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例句:锦囊大婶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还被蒙在鼓里。

【谚语俗语第78句】:【心急马不快】心急感觉马不快,反衬心急。类似的:心急 等不得人|心急锅不滚|心急嫌柴湿/性急钓不得鱼。《解放 区短篇小说选》:“他又急又不安。走在后面的通信员,以为 讨老婆的人一定心急马行迟,特地拔下一根才发芽的柳条, 在马屁股上狠命的赶起来。

【谚语俗语第79句】:【银样蜡枪头】释义:比喻中看不中用。例句:便都笑那些老爷们、大哥们平日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如今也不过虎头蛇尾,银样蜡枪头,奈他们不何。

【谚语俗语第80句】:新年伊始,爸爸要我们谈谈自己的理想。哥哥说:“我将来要做一名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我抓抓头皮说:“将来我要当一位科学家。”小弟弟笑着说:“将来我要当联合国秘书长!”爸爸听后夸奖道:“好,好!炎黄小龙,各奔前程!”(新疆·叶城)

【谚语俗语第81句】:吃了蒙汗药——动弹不得

【谚语俗语第82句】:火鸡[吐绶鸡]躲猎人——藏头露尾

【谚语俗语第83句】:【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谚)见“法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谚语俗语第84句】:【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谚)高原深井,树大根粗,这是北方的自然景观;街道宽阔,往来稀少,这是北方的人情写照。指景象壮丽,人情疏淡,这就是北国风光。

【谚语俗语第85句】:韩湘子吹洞箫——不同凡响

【谚语俗语第86句】:【披着羊皮的狼】凶恶者伪装成温顺者。香港阮朗《香港 风情》:“碧姬是瞎了眼睛,连披着羊皮的狼——她都爱!”

【谚语俗语第87句】:【出处不如聚处】(谚)出处:物品的原出产地。聚处:物品的贸易所在地。指物品在原产地不如在贸易场所充足。也指从原产地购物,远不如从贸易场所购物方便。 也作“产处不如聚处”。

【谚语俗语第88句】:每个星期天,不管爷爷有多忙,妹妹都要缠着去公园,去时自然要带上我了。爷爷说:“真是猫打翻,狗造化啊!”(浙江·兰溪)

【谚语俗语第89句】:【 没了王屠,连毛吃猪】没有行家,事情办不好。明代《金瓶 梅》:“可是你对人说的,自从他死了,好应心的菜也没一碟 儿。没了王屠,连毛吃猪。”

【谚语俗语第90句】:【到乡随乡,骑马随鞍】(谚)指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里,就要随顺着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人情,这跟骑马必须贴着马鞍是一个道理。 也作“骑马随鞍,入乡随乡”。

【谚语俗语第91句】:【阿绵花屎】(惯)阿:同“屙”。比喻故意拖延时间。

【谚语俗语第92句】:【种一葫芦收一瓢】(惯)撒下一葫芦种子,收获一瓢粮食。形容粮食产量太低。

【谚语俗语第93句】:船上迈步——越走越窄

【谚语俗语第94句】:【扁担上睡觉——想得宽】(歇)本指想得宽阔,转指想得倒好,就是不能实现。

【谚语俗语第95句】:丝瓜藤牵在桃树上——专靠巴结

【谚语俗语第96句】:【臭豆腐】“臭豆腐”(青方)是北方名吃,闻起来臭,吃起来香。那么,它是谁发明的呢?臭豆腐原名“青方”,起源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那时候,北京前门外延寿街有个叫王致和的人,开了一家豆腐坊,每天都做很多豆腐。没曾想,有一天豆腐全剩了,而且受热发了霉。王致和舍不得扔掉,就把这些豆腐抬到后院。过了几天,他到后院去,看到豆腐长了黑毛,又有臭味,就撒了一些盐。又隔几天,他到后院去,看着这些豆腐实在可惜,用手抠开一块,露出白瓤,用手指蘸一点一尝,不由大吃一惊,原来的臭豆腐变香了,他又吃了点,越吃越香,于是他把这东西拿到集上去卖,大受欢迎,遂取名为“青方”。

【谚语俗语第97句】:【对着和尚骂贼秃】说话误伤了对方或别人。类似的:拿 着和尚当秃子打。鲁迅《彷徨》:“你简直是在对着和尚骂贼 秃了。我就没给钱,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

【谚语俗语第98句】:【 盆儿罐儿都有】耳朵意即到处有耳朵,容易被人听见。明 代《金瓶梅》:“你我如今是寡妇,比不得有汉子。香喷喷在 家里,臭烘烘在外头,盆儿罐儿都有耳朵。”

【谚语俗语第99句】:【人眼是秤,人心是镜】众人对待事物能衡量出轻重,分清 是非。类似的:人眼是尺,人心是秤。古华《姐姐寨》:“众人 的眼是秤,心是镜,人家当了你的面不敢说,背你的面就什 么都数落出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417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