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有启发的俗语经典歇后语,适合发朋友圈!

【谚语俗语第1句】:【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还有一个一字之差的反版:“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截然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看看它的来龙去脉、发展变化就清楚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源自元代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受苦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无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那么,它是怎样由“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变成“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的呢?儒家认为,谦谦君子应该“温良恭俭让”,应该“己所不欲,先施于人”。而“无毒不丈夫”这一俗语显然与儒家的君子标准相抵触。产生这样反叛儒家道德准则的俗语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基础的,而元代平民社会中便具有这种基础,因此“无毒不丈夫”这个俗语能够得以生存并被广泛使用。后来人们用正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去改造这个俗语,结果是“毒”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被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恨”被换作“量”,“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由于“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生命力太强大,影响太深,结果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有肚量,有志气有作为的人该狠毒时就要狠毒,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唱的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经过改造的“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境界虽高,使用率却远不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原因是高处不胜寒。

【谚语俗语第2句】:【坐山观虎斗】(惯)比喻冷眼旁观别人争斗,等到两败俱伤时从中取利。

【谚语俗语第3句】:【交人交心,浇树浇根】(谚)指和人交往,贵在交心,这道理就像浇树要把水浇到根上才能枝繁叶茂一样。

【谚语俗语第4句】:腊月三十贴对联——年一回

【谚语俗语第5句】:吃着梅子问酸甜——明知故问

【谚语俗语第6句】:【豁出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见“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谚语俗语第7句】:我吃罢饭要去上学,伸手又拿了个油卷,妈妈点着我的鼻子说:“你真是缺一米,塞个豆。”(河南·长葛)

【谚语俗语第8句】:【耳目】“耳目”一词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耳目,本义是耳朵和眼睛,如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文案,要求的便是耳和目的安分守礼。眼睛能视能见,耳朵可听可闻,于是在古汉语中,耳目再引申为审察和了解的意思。作为刺探消息的“耳目”,即源于此引申义。如《国语·晋语五》中说:“若先,则恐国人之居耳目于我也,故不敢。”既然耳目有这种审察、了解的功能,于是发挥耳目作用的人,如我们今天说的特工、暗探、线人等,便也成了别人的“耳目”。《汉书·赵广汉传》载:“赵迁颍川太守,……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这里的“耳目”,指为间谍情报机构刺探情报的人。和当今一些国家的安全部门的间谍活动有很相似的地方。

【谚语俗语第9句】:【冬不可以废葛,夏不可以废裘】(谚)葛:葛麻,夏季衣料。裘(qiu):冬季皮毛衣裳。指冬季虽然不穿葛麻衣服,但不可丢弃它;夏季虽然不穿皮毛衣裳,但也要把它保管好。泛指凡事要有长远打算,不可眼光短浅。

【谚语俗语第10句】:扁担挑水走滑路——心挂两头

【谚语俗语第11句】:【告人死罪得死罪】(谚)诬告别人犯死罪的,自身就得判死刑。指平白无故诬陷别人,在法律上就要承担相应的罪名。 也作“告人徒得徒,告人死得死”。 徒:古代五刑之一,即徒刑。

【谚语俗语第12句】:火车上演戏——载歌载舞

【谚语俗语第13句】:【瓮里走了鳖——左右是他家一窝子】(歇)左右:反正。指某事反正是他家里的人干的,与外人无关。

【谚语俗语第14句】:玉皇大帝娶土地婆——惊天动地

【谚语俗语第15句】:【长嫂为母】(谚)排行最大的嫂子,就像母亲一般。指尊敬长嫂,要和尊敬母亲相同。

【谚语俗语第16句】:表妹爱挑食,姥姥批评她:“你呀,想吃桃,嫌有毛;想吃杏,嫌杏酸;想吃鱼,鱼有刺;想吃瓜,瓜有籽;想吃红薯,又嫌面。世上没有你能吃的了。”(河北·邢台)

【谚语俗语第17句】:【一壁打鼓,一壁磨旗】(惯)比喻同时做两手准备。

【谚语俗语第18句】:【老母猪啃砖头——嘴硬】(歇)嘴:本指嘴巴,转指说话。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指说话语气强硬。常含责骂意。

【谚语俗语第19句】:【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谚)家雀:麻雀。比喻生活能力再差的人,也总会设法活下去。 也作老天爷饿不死没眼的家雀。 老天爷饿不死瞎眼雀。

【谚语俗语第20句】:【贫贱夫妻百事哀】释义:[唐]元稹诗句,指贫贱夫妻事事困难。例句:虽然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倒也还能不断地“柳暗花明又一村”。

【谚语俗语第21句】:【春天后母面】(谚)后母:继母。 指春天的天气是多变的,就像继母对待继子女的态度一样,说变就变。

【谚语俗语第22句】:【长衫有人穿,长话无人听】(谚)拖拖拉拉、没完没了的话,谁听了都厌烦。指讲话贵在干脆利索,言简意赅。

【谚语俗语第23句】:【砍的比旋的圆】(惯)旋:旋转着切削。一般砍的不会比旋的圆。 比喻事情违背常理。

【谚语俗语第24句】:开云见日——迎光明

【谚语俗语第25句】:我总懒得做家务,爸爸常对我说:“勤,不富也饱;懒,不穷也饿。照你这样,是不会有啥好处的。”(广西·都安)

【谚语俗语第26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妈妈说西院的刘奶奶一天打麻将能赢七八十元。奶奶说:“只见赌博卖庄卖地,不见赌博买房娶妻。人老几辈子,没见过赌博成大事、立大业的,倒是听说为赌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不少。”(河南·郏县)

【谚语俗语第27句】:【一支筷子不能调炒面,一只脚不能走路】释义:比喻一个人力量孤单,办不成事。例句:以前跟你们喝血酒的那些奴隶主都去了,只剩下我阿达一个人。“一支筷子不能调炒面,一只脚不能走路”,我阿达没有办法,只好派我去同共产(党)假靠拢。

【谚语俗语第28句】:【张飞打铁——人硬货也硬】(歇)硬:前硬字指强硬;后硬字本指坚硬,转指强硬、过硬。指人性格刚强,本领过硬。

【谚语俗语第29句】:【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惯)比喻既要人好或事情做得好,又不愿付出相应的代价。

【谚语俗语第30句】:【狼赶到屁股后头都不着急】形容人慢性子。张贤亮《灵与 肉》:“我们清清她爹可是个老实巴交的受苦人(干活的),三 脚踢不出一个屁来,狼赶到屁股后头都不着急。”

【谚语俗语第31句】:【不要气,只要记】(谚)指无论发生什么事,不必生气,只要记取经验教训即可。

【谚语俗语第32句】:龟儿不要笑鳖——共个洞里歇

【谚语俗语第33句】:大年初一借案板——大家都忙

【谚语俗语第34句】:【眼不见为净】没有亲见,不知道脏不脏,只当是干净的。 净,原指清洁,也指心中清静。台湾琼瑶《船》:“你还不如不 回来,让我眼不见为净!”

【谚语俗语第35句】:【名、字、号】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名字,可在古代,人们不仅有“名”,而且还有“字”,有的人还有“别号”。如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 “名”的起源当在上古时期,与姓、氏起源相当。这是社会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姓、氏”区分集体,“名”区分个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古代贵族取名,都有一定的礼仪,要符合规矩。而底层的百姓起名一般都很随意,如阿狗、阿猫等。据说这样孩子好长大。后来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人名也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被重视。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所以古人的字多与名含意相近或相辅。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孔明”的义相近;岳飞,字鹏举,鹏举就是起飞。一般说来,“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不过这是指上层阶级,下层人往往没有这么多的讲究。 “号”,是指称号,即人的别称。别号则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并不受家族、行辈的制约,可以自由地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一般文人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号放翁,王安石号半山等。号有自号,也有为他人所取。他人所取的号往往表示对此人的评价,如宋江号及时雨,吴用号智多星等都属此类。现实生活中有起外号的陋习,往往抓住某人的缺陷冠以外号,有辱人格之嫌。名、字、号其实都是人的名称,但在用法上很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上对下、长对少一般直呼其名。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上流社会在交际应酬中爱以别号相称以表示尊重,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

【谚语俗语第36句】:口袋空空的穷汉——个子儿也没有

【谚语俗语第37句】:【给个脸,还想往鼻子上抓挠】(惯)形容人得寸进尺,越来越放肆。

【谚语俗语第38句】:一同学从前打架斗殴,无所不干;如今是助人为乐,勤奋向上。他爸爸高兴地说:“大楼中的电梯能上能下,沙发中的弹簧可屈可伸。他开始走正路了啊!”(陕西·西安)

【谚语俗语第39句】:叔叔不小心把手机丢了,天天愁眉苦脸。爷爷安慰他说:“天有阴有晴,事有败有成,人有祸有福,有什么可发愁的?”(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40句】:我一直很胖,家里人叫我胖墩儿。一天叔叔到我家,进门就说:“啊!红子显瘦了,是最近锻炼的吧?”爸爸接着说:“裤腰显瘦了吧。都说锻炼减肥,每天跑步回来她吃得更多,我看是越减越肥吧!”(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41句】:【二虎不能同山,两雄不能并立】见“两雄不俱立”。

【谚语俗语第42句】:板凳倒立——四脚朝天

【谚语俗语第43句】:【 门神里卷灶王爷,画里有画】旧时过春节要贴门神等画 像。画、话同音,借指话里有话,话里有未明说的含义。《敌 后武工队》:“当时我捉摸,武工队什么时候都是先遣部队, 队长不说,谁心里也像个明镜,哪知,这是四扇屏里卷灶王, 画里有画(话)。”

【谚语俗语第44句】:【断钱如断血】(谚)生活中断了钱财,就像人体断了血一样,难以存活。指钱财极为重要。

【谚语俗语第45句】:【聋子放炮仗,散火听不见响,只见烟火散】借指散伙,结 束。清代《红楼梦》:“外头已经四更多了,依我说,老祖宗也 乏了,咱们也应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谚语俗语第46句】:牛郎织女哭梁祝——同病相怜

【谚语俗语第47句】:【活人不能叫尿憋死】(谚)指遇到问题总要设法解决,不能让事情把人难住。 也作“活人哪能让尿憋死”。

【谚语俗语第48句】:乌龟皎王八——自家人不识自家人

【谚语俗语第49句】:【小孩儿没娘——说起来话长】(歇)指事情很复杂,三言两语讲不完。 也作小孩儿没娘——说来话长。 小孩儿没娘——提来话长。

【谚语俗语第50句】:天阴得很重,好像很快就要下雨了。小叶在不紧不慢地拾掇着摊在箔上的棉花,她妈妈催促道:“小叶,快点啊,不要绣花绣朵的。”(山东·金乡)

【谚语俗语第51句】:【有根才开花,有蔓才结瓜】(谚)没有根的草木开不了花,没有蔓的植物结不出瓜。指凡事必定先有根本,然后才能发展壮大。

【谚语俗语第52句】:老蜘蛛——肚子丝(私)

【谚语俗语第53句】:【一个吹笛,一个捏眼】互相配合。或说:一个吹箫,一个捺 窟。西戎《年轻的一辈》:“闺女,没想到你们两个人一个吹 笛,一个捏眼,脾气倒挺对呀!”

【谚语俗语第54句】:【吊死鬼抹胭粉——臭美】(歇)讥讽人得意地显耀自己。

【谚语俗语第55句】:【弓上弦,刀出鞘】(惯)鞘:装刀剑的套子。箭搭上弦,刀拔出鞘。 指拉开架式,准备厮杀。

【谚语俗语第56句】:唐僧身上的肉——人人想吃

【谚语俗语第57句】:【插草标卖人】在影视作品和小说当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或为父母者无奈将儿女出卖,在街市上将草标插在儿女头上,表示出卖;或贫家女儿无钱葬父,头插草标跪在街头自卖自身。这些场景十分悲惨。它源自古代插草标卖物的市场惯例。这种插草标卖物的市场习惯最早产生于晋代,那时我国农村便产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部分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因市场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简易,多用草盖成,加之粮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赶集者携物来卖,便随手拾一根长草插在该物上以示出售。这就是约定俗成,插草卖物成了标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均使用草芥,就代表要出售。有些已成了不成文的标价规则,如,一根为贱卖,两根为平价,三根为贵卖。

【谚语俗语第58句】:学校大扫除,我忘了带劳动工具,急急忙忙地跑回家拿。妈妈看我慌张的样子,笑着说:“你呀,真像八十岁的老婆婆穿袜子,老是一二五——丢三落四的。这可怎么行?”(湖南·郴州)

【谚语俗语第59句】:锯大树做镰把——大材小用

【谚语俗语第60句】:放学回家,我感到很渴,抄起水瓢舀上凉水就要喝,奶奶硬是不让。她一边给我倒开水,一边说:“喝开水,吃熟菜,不拉肚子不受害。”(河北·武安)

【谚语俗语第61句】:羊给恶狼拜年——讨不出好事

【谚语俗语第62句】:【人将礼乐为先】(谚)礼乐:礼节和音乐。指待人处世,要有礼貌,讲文明。 也作人将礼乐为先,树将花果为圆。 人将礼仪为先,树将枝叶为圆。

【谚语俗语第63句】:【见上黄河也不死心】(惯)形容非常顽固,即使知道错了也不改变。

【谚语俗语第64句】:【拿着赶狗棒儿骂皇帝——贵贱也不自量】(歇)赶狗棒儿:乞丐讨饭时用来打狗的木棍。指人不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自以为了不起。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65句】:【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释义:经商刻薄的,不一定多赚钱;忠厚的,也不一定就蚀本。例句:那些和尚们也闻知秦卖油之名,他的油比别人又好又贱,单单作成他。所以一连这九日,秦重只在昭庆寺走动。正是: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谚语俗语第66句】:【一个毛厕里的蛆——没有两样货】(歇)比喻同是坏人,不会有两样。

【谚语俗语第67句】:孝子吃豆腐——里外都是白

【谚语俗语第68句】:【男人往外走,带着娘们手】(谚)男人:专指丈夫。娘们:专指妻子。指丈夫走在人前,从衣着外表上就可看出妻子缝制与打扮的手艺。 也作汉子外边走,带着老婆两只手。 丈夫人前走,带着老婆的手。

【谚语俗语第69句】:姐姐忌妒她的班长,常在家里说人家的不是。爸爸批评她说:“人无十全,瓜无滚圆,不要吹灰尘找芝麻缝,要多看看人家的长处。”(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70句】:【萝卜雕宝盒——不是个材料】(歇)指不是做某事的合适人才。|

【谚语俗语第71句】:【神仙也有打盹时】(谚)打盹(dun):打瞌睡。神仙也有迷糊的时候。比喻即使是精明不过的人,也免不了有疏忽、失算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72句】:【千招会,不如一招熟】(谚)武术招数练得再多,也不如有一招是独到精熟的好。指练功不在招数多,而在有精到的绝招。

【谚语俗语第73句】:【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释义:不是我降伏你,就是你降伏我。例句: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谚语俗语第74句】:耗子钻书柜——皎文嚼字

【谚语俗语第75句】:【东门不开西门开】这儿不通那儿通,总会有出路。《法制 文萃报》(1999,6,14):“(危机感)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 都会有。但有一条:东门不开西门开。”

【谚语俗语第76句】:我读课文时心不在焉,妈妈见了说:“案上不可少书,心中不可少思。镜不擦不明,脑不用不灵。你怎么能光读书不思考呢?”(福建·福州)

【谚语俗语第77句】:【一朝天子一朝臣】(谚)指每个皇帝即位,都要任用一批自己的心腹臣属。也指每个领导上任,都要任用自己的亲信。 也作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主子一个规。规:规矩。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将军一个令。

【谚语俗语第78句】:【口惠而实不至】(惯)指口头上给人好处却并不兑现。

【谚语俗语第79句】:见了骆驼说马肿背——少见多怪

【谚语俗语第80句】:河边娶媳妇——给王八找喜欢

【谚语俗语第81句】:叔叔花钱大手大脚的,毫不节俭。婆婆见了便说:“勤似摇钱树,俭如聚宝盆。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到老了,又没有积蓄,你就有苦日子过了!”(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82句】:【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释义:比喻不能被一种行不通的办法难倒,还要想别的办法。例句:没关系,陆路不通水路通,反正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咱们趁早另想办法。

【谚语俗语第83句】:【三月里的桃花——红不了多久】(歇)本指桃花红不了多长时间,转指走红运的好日子不会长了。

【谚语俗语第84句】:【把别人棺材抬到自家家里哭】(惯)比喻把别人的事揽到自己身上,替别人吃苦头。 也作“把别人家的棺材拉在自己门口哭”。

【谚语俗语第85句】:【三百六十行】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是前人对各种行业的通称。那么,“三百六十行”究竟指的是哪些行业呢?三百六十行是从“三十六行”中衍生出来的。自唐朝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中,记有肉肆行、海味行、鲜鱼行、酒行、米行、酱料行、宫粉行、花果行、茶行、汤店行、院肆行、成衣行、丝绸行、顾绣行、针线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旧行、仵作行、纲罟行、鼓乐行、杂耍行、彩舆行、珠宝行、玉石行、纸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木行、陶土行、驿传行、铁器行、花纱行、巫行。后来怎么会变成三百六十行呢?到了宋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行业成倍增加,改称为七十二行,成为流行市语。至元代,人们又把七十二行扩为一百二十行。大约到了明代变为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之称,首见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书中日:“为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也。”《通俗篇》云:“元人但云一百二十,增多为三百六十,乃明人言耳。”据此,明代以来,以“三百六十行”俗称各种职业。其实,三百六十行是个约数,各行各业的总称。此俗语一直沿用至今。各种行业增加无数,约定俗成的“三百六十行”却固定不变。

【谚语俗语第86句】:东家瓜,西家枣——没话寻话

【谚语俗语第87句】:盖房子请到箍桶匠——找错了人

【谚语俗语第88句】:属螺丝钉的——东西不大,作用不小

【谚语俗语第89句】:【晓行夜住,饥餐渴饮】见“饥餐渴饮,夜住晓行”。

【谚语俗语第90句】:【偷食猫儿性不改】释义:比喻恶性难改。例句:常言道:偷食猫儿性不改。他在外边放荡惯了,看在家中,犹如牢狱一般,哪里坐立得住。

【谚语俗语第91句】:【黄狸黑狸,得鼠者雄】(谚)狸:狸猫。不论是黄色的猫还是黑色的猫,哪个能捉住老鼠,哪个就是好猫。比喻用人只求有实际的办事能力,其他可以不论。 也作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谚语俗语第92句】:【死板】“死板”指一个人做事不灵活,不知变通。它源于古代铸钱技术。钱粮台是古代官府铸造钱币的地方,那时的钱都是铜水、银水倒进一个一个的模子铸造出来的。而这种造钱的模子,每板都是六十四枚。这种铸钱技术始于宋代,清代翟灏的《通俗编》里面讲到宋代规定铸钱的时候,每一模板是六十四文,这说明定制“板板六十四”的模子始于宋代。为防止盗版贪污钱,规定“板板六卜四”不得变更。而最早解释这一俗语的是清代范寅所著的《越谚·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不活,即死也,这是“死板”一词的直接来源。

【谚语俗语第93句】:【一头人情两面光】(惯)指做一件事情,使当事双方都很满意。

【谚语俗语第94句】:【一分行情一分货】(谚)行(hang)情:市场上商品的时价。 指出钱多少决定货物的优劣。也泛指得多少好处办多大的事。 也作一分价钱一分货。 一分钱,一分货。 一分货色一分价。

【谚语俗语第95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蚍蜉,蚂蚁。比喻做事不自量 力。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近有文僧,勾结小报,竟也作 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谚语俗语第96句】:背地里骂知县——没用处;无用;没得用

【谚语俗语第97句】:吊在房檐下的大葱——叶黄皮干心不死

【谚语俗语第98句】:【卖关子】“卖关子”比喻说话做事在紧要的时候故弄玄虚,使对方着急,引而不发。说书艺人最讲究“卖关子”,每次总在说到重要关节的地方停下来,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给听众制造悬念,吊足听众胃口,借以吸引听众接着下次再听。那么,“关子”是什么呢?它来自哪里?宋代时,关子通常指会计、贸易、税收、开垦土地的凭证,或者空白执照。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载:“宣和间,亲王公主及他近属戚里入宫,辄得金带关子。得者旋填名卖之,价五百千。虽卒伍屠酤,自一命以上皆可得。”据此可知,还种关子作为提取金带的凭证,到北宋末年已成为可以买卖转让的票据了。到了南宋,政府印制的一种纸币就叫“关子”。根据《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婺州出于筹措军费的目的而印造了一种“关子”。商人用现钱在婺州换取关子,然后到设在临安的榷货务兑换铜钱或者盐引(取盐凭证)、茶引(取茶凭证)等,可见这种关子有交易凭证的职能。今天我们所说的关子,已经离它的本义相去甚远了,但仍然保留了“有卖点”这个相似之处。

【谚语俗语第99句】:【大六月里晒日头——念他啥晴】(歇)晴:谐“情”。指不念他什么情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439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