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间俗语,很潮很精湛!
【谚语俗语第1句】:关公战秦琼——乱了朝代
【谚语俗语第2句】:兄弟合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
【谚语俗语第3句】:属蜘蛛的——满肚子丝(私)
【谚语俗语第4句】:【压轴戏】“压轴戏”是京剧用语。现在“压轴戏”用来比喻引入注目、有影响的或最后出现的事件。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因为他们(外国记者)都没有逃走的必要,只消安安稳稳地睡上一晚上,便要看到‘改朝换代’的压轴戏了。”因此,许多人误认为“压轴戏”就是最后一出好戏,其实并非如此。 …时,戏园演白天戏,中午卜二点多开锣,傍晚六点多打住,戏目有六七个甚至八九个。一般分为三段。前三出通常为新角儿或学生们演,中间两三出比较好,后三出是观众期待的最受欢迎的戏。这三段每一段的末一出做“轴子”——前轴子、中轴子、大轴子。这是清末民初北京几家戏园子演戏的规程。所以说“轴子”就是最末演出的剧目,倒数第二出便成了“压轴”。为什么说最好的演员所演的剧目叫“压轴”呢?这和北京老戏班的传统有关。派戏人总是把唱工最好的戏,也就是这戏班的台柱子演员的戏,排在倒数第二出。而最末一出戏,则是全武打行的武戏(本戏班全体武行演员参加演出)。这类戏占用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所谓“一打散”(角色上来简单地交代一下情由,就双方开打,打几个回合胜负一定,戏就结束了)。多数听戏行家、达官贵人之属,看大轴子一上,往往就起座出园。有这样的一句话:“轴子一上就套车。”说的就是这个情况。那时没有小汽车,达官贵人看戏都是坐骡车来的。所以那年代的大轴子,又叫“送客戏”。真正的好戏乃在倒数第二出的压轴戏。
【谚语俗语第5句】:【嫩竹子做扁担——挑不了重担】(歇)指缺乏锻炼的年轻人,担当不起重任。
【谚语俗语第6句】:【时来顽铁也生光】(谚)人在走红的时候,事事如意,明明是一块顽铁,也会发出光辉。旧指人总是受着命运的支配。 也作时来顽铁皆光彩,运去良金不发明。发明:闪耀着明亮的光泽。 时来铁也生光,运退黄金失色。
【谚语俗语第7句】:【 火要空心,人要忠心】谓人要忠厚、诚实。巴金《我的几个 先生》:“他活着也只是痛苦地捱日子。但是他并不憎恨社 会,他还保持着一个坚定的信仰:忠实地生活。用他自己的 话来说:火要空心,人要忠心。”
【谚语俗语第8句】:【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谚语俗语第9句】:过了冬至种小麦——赶不上节气
【谚语俗语第10句】:【智赛随何,机强陆贾】(惯)随何、陆贾:二人均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说客。形容人聪明而善谋略,灵活而善机变。
【谚语俗语第11句】:贾宝玉的通灵玉——命根子
【谚语俗语第12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句俗语比喻不知究竟,弄不清底细或缘由而心中纳闷。那么,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传说。一说源自苏州西园寺,寺里有座罗汉堂建成一个“八卦”形,五百多个罗汉布置得往返循环,上上下下,将房屋的角角落落全部利用了起来,实在高妙。据说,设计这种奇特建筑的人,是本寺一个老和尚,他身高丈二有余,大家不喊他法号,都喊他“丈二和尚”。施工中,他一不画图纸,二不将施工计划告诉大家,只管招呼大家干活。一个“八钋”式的建筑,左拐右拐,东弯西弯,把一般工匠弄得晕头转向,都叹息:“丈二和尚弄得我们摸不着头脑。”等到竣工那天,大家细细一看,这个八卦形的罗汉堂精美极了,大家称赞:“难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在是本领太高了。”从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句话就传开了。二说来源于山西普救寺。普救寺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城西北,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西厢记》故事。元代时,普救寺的香火旺盛,僧人们除了化斋念佛就是吹拉弹唱,很喜欢关汉卿的昆曲戏,一个俗名叫张耳的和尚尤其着迷,演唱起来废寝忘食,常常忘记到斋堂吃饭。尽管师兄师弟好心提醒,张耳依然如痴如醉。有时想起吃饭了,可到了斋堂以后,别的和尚早已吃过,第一个拿勺盛饭的从来没有张耳。寺里有个僧人爱开玩笑,说“张耳和尚摸不着头勺”。这句话传到普救寺外,日久天长就成了“丈二(张耳)和尚摸不着头脑(头勺)”,一直流传至今。
【谚语俗语第13句】:【你有你的千里眼,我有我的顺风耳】释义:比喻各有各的本领。例句:但事后一想,又笑了起来:“你有你的千里眼,我有我的顺风耳;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跳墙法,这次算个平局。”
【谚语俗语第14句】:【报喜不报忧】(惯)只报告喜庆的消息,不报告坏消息。指隐瞒真实情况。
【谚语俗语第15句】:拿着草帽当锅盖——尽是出气眼;乱扣
【谚语俗语第16句】:【脸朝黄土背朝天】(惯)形容农民辛勤种地的情景。 也作面朝黄土背朝天。 脊梁朝天脸朝土。
【谚语俗语第17句】:【千里为官只为财】(谚)离家千里去做官,只不过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指旧时离乡背井去做官的人,总脱不了发财求利的目的。 也作“千里求官只要财”。
【谚语俗语第18句】:【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条俗语的意思是比喻做事情一方愿意,另一方冷淡,也叫“一厢情愿”。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过去,不仅有固定的理发店,还有走街串巷的流动理发师。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工具全部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供顾客坐着理发用,是凉的一头。凳腿间夹置三个小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就好像公交车上的投币箱一样。第二第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另一头是个高长圆笼,里面底部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热度,供顾客洗头。圆笼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儿上挂钢刀布和手巾。如今,这种挑着担子剃头的已经很难见到了。故而,民间有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现在还常用,如一方热恋,另一方冷淡,被人称为“剃头挑子——一头热”。也就是单恋了。
【谚语俗语第19句】:【 吹胡子瞪眼睛】生气发脾气。成语:声色俱厉。古华《姐 姐寨》:“你不要吹胡子瞪眼睛,我可以举出事实来证明。”
【谚语俗语第20句】:钴子碰着锉子——死对头
【谚语俗语第21句】:【做了皇帝想登仙】(惯)形容人贪心不足。
【谚语俗语第22句】:【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释义:跟知心好友一起喝酒。喝一干杯也嫌少;跟见解不同的人说话,半句也嫌多。例句:想起刚才进门时他们对饮欢杯的景象,看看现在这种令人难堪的冷场,正应上了“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句老话。
【谚语俗语第23句】:【谁养孩子谁当娘,谁种土地谁收粮】(谚)指谁出力经营,成果理当归谁所有。
【谚语俗语第24句】:荷叶做雨伞——难遮盖
【谚语俗语第25句】:【 前有车,后有辙】辙,轮迹。谓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前有车,后有辙,双喜就是我的 榜样!”
【谚语俗语第26句】:女儿在婆家受了委屈,回娘家直哭。王大妈心疼地抹眼泪:“唉,正月的宝,三月的草;儿在娘家是块宝,在婆家就成了草啊!”王大伯见状,不满地说:“到山砍柴,见河脱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哭什么!”(甘肃·岷县)
【谚语俗语第27句】:吃洋参,不如睡五更。
【谚语俗语第28句】:【好事天顺心】事情办得顺利。成语:天从人愿。冯德英 《迎春花》:“真是好事天顺心,春玲找到他头上来学文化了。 孙若西使出所有力气,博得姑娘好感,攫取少女的心。”
【谚语俗语第29句】:【只恨爹娘少生两只脚】(惯)形容仓皇逃命时的急切心情。
【谚语俗语第30句】:【官土打官墙】(惯)比喻用公众的钱办公众的事。
【谚语俗语第31句】:【公人见钱,苍蝇见血】(谚)指公人贪财如命,见到钱财,就如同苍蝇见到血一样。
【谚语俗语第32句】:【老虎屁股——摸不得】(歇)比喻人自以为了不起,惹不得。也指人很蛮横,冒犯不得。常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33句】:【老鼠钻牛角——无路可走】(歇)指陷入绝境,走投无路。 也作“耗子钻牛犄角——尽了头了”。
【谚语俗语第34句】:【伸出脖子挨杀】(惯)比喻坐等着任人宰割、欺辱。 也作“伸长脖子挨刀”。
【谚语俗语第35句】:【孺子牛】“孺子牛”现在用来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此典出自《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子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乃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的名字。史载齐景公非常宠爱孺子,有一次他在后官逗孺子玩耍,自己竟趴在地上,口衔绳子,让孺子当牛骑。孺子正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那绳子一下子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挂断了。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孺子的宠爱有加。可见父爱无疆。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将其点化,把父爱升华为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谚语俗语第36句】:我们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我虽然个子小,但球打得不错,老师和同学们都夸我。爷爷高兴地说:“比赛场上,人不论大小,马不论高低。”(河南·杞县)
【谚语俗语第37句】:【十里长亭】在戏曲、影视中常常见到“十里长亭”送别的场景,但只见一亭,不见长亭,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十里长亭”不是十里,而是每隔十里设一个亭子。秦汉时每隔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歇脚,亲友远行也常在此话别。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按秦法,亭应及时负责信使的马匹给养、行人口粮、酱菜和韭葱,类似驿站。 “十里长亭”原意并非送别,后来表示送别,这是怎么来的呢?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或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风险,一旦离家,很多事情都难以预料,通讯又不发达,所以,亲朋远行是件大事情。送有饯行,到有洗尘接风。特别是送行,必须先祭祀路神而后登程,其意是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后来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一般都是在路旁亭舍或路边临时设立帷帐,准备酒肴送别行人。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在古代诗词、戏文中有很多吟咏。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今日送别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是在十里长亭;中国名剧《梁祝》送别一场,也是在十里长亭,虽然没有筵席,却送了一程又一程,谓之“十八相送”,场景感人泪下。文人墨客多用“长亭”这一特定场景表达离情别绪,逐渐为世人所接受,所以,一般送别时都安排在十里长亭。
【谚语俗语第38句】:【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头上动土”比喻不畏权势敢于触犯强权的行为。源出两支。一说“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与木星(岁星)运行的方向相反。旧时迷信,认为太岁是个凶恶的煞神,是“百神之统”。他“奉领诸神,统正方位,斡运时序。”太岁所经过的方位为凶方。有一句谚语就是这样说的:“太岁当头坐,非实便是祸。”《土风录》云:“术家以太岁为大将军,动土迁移者必避其方。”意为建筑盖房时找准方位,避免与太岁冲突。于是民间就有了“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的说法。二说“太岁头上动土”源于一个故事。唐朝末年,黄巢率领起义军走潼关、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习惯流动作战,在皇宫里待不住,常常率领亲兵亲将百余人出长安观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一天,行至临潼县荆山原边,被一座高大坟墓挡住去路,上前一看,原来是刘邦之父——汉太上皇陵,占据大片良田。黄巢心想,这个太上皇生前鱼肉百姓,死后还霸占着这么多田地苦害百姓,挡我去路,实在可恨,便唤随从借了一把铁锨挖了起来,因用力过猛,锨把折了,于是,他又亲自向农夫借了一把大锨,登至墓顶,几锨就把墓顶挖了个大坑。黄巢放声大笑,朗吟了诗一首:“辗转中原逐惊鹿,西进长安过齐都。吾辈岂是山野人,太岁头上敢动土。” 吟罢,余怒未息,拖锨下原,竞把原边划了一条深沟,人们叫它铁锨沟。从此,“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就流传下来。
【谚语俗语第39句】:【当面教子,背后教妻】释义:可以当着别人的面教训子女,不能当着别人的而教训妻子。例句:“当面教子,背后教妻?_你敢管教在家里管教,别上外边闹笑话给人家看!
【谚语俗语第40句】:裱糊吉里的纸人一—点就透;—戳就破
【谚语俗语第41句】:【老鸦野鹊拣旺处飞】见“鹁鸽子旺边飞”。
【谚语俗语第42句】:财神爷招手一来福了
【谚语俗语第43句】:属夜猫子的——穷叫唤
【谚语俗语第44句】:【 被人卖了,还跟着去数钱】被愚弄,自己没有意识到。类 似的:卖到锅上不觉热。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人家 行啊,会看眼色,会来事儿。我呢,被入卖了,还帮人家数 钱!”
【谚语俗语第45句】:【 天塌不了,地陷不了】不可能发生险情,无须顾虑。或说: 天塌不下来。成语:杞人忧天。姚雪垠《李自成》:“天塌不 了,地陷不了,官军把咱们从商洛山赶走不了。”
【谚语俗语第46句】:【至亲不过爹娘,至近不过夫妻】见“近不过夫妻,亲不过父母”。
【谚语俗语第47句】:【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谚)南方人不会梦到产于北方的没经见过的骆驼,北方人不会梦到产于南方的没经见过的大象。指梦幻只会反射熟悉的物相。
【谚语俗语第48句】:山里的石头——雷打不动
【谚语俗语第49句】:【—床锦被遮盖】原指以结婚来掩盖男女在婚前的性行 为,借指掩盖丑闻、真相。明代《古今小说》:“虽然如此,也 亏陈小姐后来守志,一床锦被遮盖了,至今河南府传为佳 话。”
【谚语俗语第50句】:【数面成亲旧】(谚)数面:多次见面。亲旧:亲朋旧友。经常接触,互相交流,自会增进友谊,成为老朋友。指交情是从多接触、多交流中产生的。
【谚语俗语第51句】:【宁跟叫花子娘,不跟做官的爹】(谚)宁可跟着讨饭的娘,也不跟做官的爹。指亲娘对孩子知冷知热,最为关心。 也作“宁舍做官的爹,不舍叫街的娘”。叫街:沿街乞讨。
【谚语俗语第52句】:奔腾的洪水——拦不住
【谚语俗语第53句】:【气死人,不偿命】(惯)指说话、做事太让人生气。也指故意气对方,幸灾乐祸。 也作“气死活人不偿命”。
【谚语俗语第54句】:【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谚)有钱有势时,不管相识不相识都来结识;贫穷潦倒时,就连亲戚也不来接近。指人情冷暖,嫌贫爱富。 也作富贵人求合,贫穷亲不睦。 富贵有亲朋,贫困无弟兄。
【谚语俗语第55句】:【有利一家得,有害众人摊】事情做成,一个人得利;出了问 题,大家受害。指不公平,或被人利用。马烽《村仇》:“哼! 反正是有利一家得,有害众人摊,我算看穿了!”
【谚语俗语第56句】:盲人敲鼓——瞎打一气
【谚语俗语第57句】:【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谚)指知道满足就能永远保持快乐,能够忍让就能永远保持安宁。 也作知足心长乐,能忍身自安。 知足身常乐,能忍心自安。
【谚语俗语第58句】:舅母快生小孩儿了。奶奶发现妈妈准备的礼物中没有棉袄,就一本正经地说:“姑缝袄,活到老。你是当姑的,可得缝件棉袄。”(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59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惯)指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也指过高地估计对方的力量,而对己方的力量估计不足,因而助长对方气势,使自己灰心丧气。 也作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谚语俗语第60句】:飞机上作报告——空话连篇
【谚语俗语第61句】:身子是干活的本钱。
【谚语俗语第62句】:【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谚)蚊虫用嘴叮人,免不了要遭到扇子的扑打。比喻人说话放肆,出口伤人,自不免要招灾惹祸。
【谚语俗语第63句】:【冷练三九,热练三伏】(谚)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谚语俗语第64句】:伟伟整天说话“呱呱”叫,能把死蛤蟆说活,可到考试就傻了眼。同学们都说他是“三斤鸭子,两斤半的嘴,去掉嘴没货了”。(江苏·邳州)
【谚语俗语第65句】: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叫我们多跑几圈,我们说:“已经淌汗了。”老师说:“淌不好汗,吃不好饭。”(江苏·东海)
【谚语俗语第66句】:【草多不烧灶,虱多不压秤】(谚)指野草再多也不能烧灶煮饭,虱子再多也增添不了人的体重。比喻无足轻重的人说话做事当不了家也作不了主。
【谚语俗语第67句】:每天早晨梳头发的时候,我总是这儿跑跑那儿遛遛,全家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我脱落下来的头发。妈妈拖地的时候,见地上都是头发,就说:“你看,你的足迹遍布全家了!”(河南·焦作)
【谚语俗语第68句】:【平地起风波】(惯)比喻无端生出是非。
【谚语俗语第69句】:【拿着黄牛便当马】(惯)比喻随便拉人来替罪。也比喻拿不合格的来顶替。 也作“拿了黄牛当马骑”。
【谚语俗语第70句】:上数学课时,有些同学吵吵闹闹。老师就说:“闹山麻雀不长肉。”(四川·自贡)
【谚语俗语第71句】:【卿相出寒门】见“白屋出公卿”。
【谚语俗语第72句】:【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谚)大喜中说的话,往往过后兑现不了;大怒中说的话,往往过火没分寸。戒人在感情冲动时说话要有理智。
【谚语俗语第73句】:电话局的话务员——耳听八方
【谚语俗语第74句】:【有今天没明天】(惯)1指人年老或病重,将不久于人世。2指生活贫困,今天有吃的,明天的还没有。 也作“有今日没明日”。
【谚语俗语第75句】:种瓜得豆——变种
【谚语俗语第76句】:【瘪三】《现代汉语词典》对“瘪三”的注释是“上海人称城市中无正常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为瘪三,他们通常是极瘦的。” 到底“瘪三”一词从何而来?近年国内有些学者找出了根据,原来是较早接触洋文化的沪人,以英语拿来再创造的杰作。英文Penniless是“一分钱也没有”,清末被上海人音译成“毕的生”,后又将“毕的生”改称为中国风味的“瘪三”了。上海人形容此类干瘪流浪男童,或辱骂猥琐偷摸之人,说声“瘪三”等于描绘了他的形态相貌,讥讽之意顿可意会,呼之欲出,妙不可言。在上海风行几年后,民国二十五年便被语言学家黎锦熙编纂的《国语词典》收入词条了。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批评有些干部喜欢写谁都不爱看的蹩脚文章,称其谓“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加速了此词推广。
【谚语俗语第77句】: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劝不得
【谚语俗语第78句】:喜鹊落满树,乌鸦漫山飞——吉凶未卜
【谚语俗语第79句】:【四面烧香,八面求佛】到处求人。《人民日报》( 1982,9, 18):“合江地区八个县扩大经委权限,改变多头领导,企业 办事再不用四面烧香,八面求佛了。”
【谚语俗语第80句】:【刮起四两肉,剥了一张皮】(惯)刮完了只有四两肉,剥下来只有一张皮。形容入非常贫穷。
【谚语俗语第81句】:【开不了张】(惯)做买卖的卖不出货物。比喻事情无法开头。 也作“开不了台”。
【谚语俗语第82句】:【 打了盆说盆,打了罐说罐】只说遇到的事情,不涉及其他, 不转移目标。或说:打锅说锅,打碗儿说碗儿/有碗数碗,有 碟计碟。成语:就事论事。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打了 盆说盆,打了罐说罐。既然事情闹成这样,众人光哭闹也不 行呀,咱们得想个办法解决。”
【谚语俗语第83句】:我要给牛筛草,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刚才把筛子放哪儿了。妈妈说:“不是让你放到东……”妈妈的话还没说完,我便抢过话茬:“知道了,知道了。”妈妈说:“人家背起来了,你也扛起来了;人家说出来了,你也想起来了。”(河北·深州)
【谚语俗语第84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谚)戴天:共同在一个天底下活着。指杀害父母亲的仇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绝不能宽容。
【谚语俗语第85句】:【拉长线儿】(惯)比喻作长远打算或安排。
【谚语俗语第86句】:【打拦头雷】(惯)比喻竭力阻止。
【谚语俗语第87句】:跪着养猪——看在钱份上
【谚语俗语第88句】:【黄花鱼——溜边儿】见“属黄花鱼的——溜边”。
【谚语俗语第89句】:【无故殷勤,必有一想】(谚)指平白无故向人献殷勤讨好的人,必定是另有图谋与打算的。
【谚语俗语第90句】:有一道数学题,爸爸给讲了一遍,我还没弄懂,他却做别的事情去了。我对妈妈说:“爸爸辅导他班里的学生那么认真,可是对我……”妈妈接过我的话说:“你爸是家里的和尚不做家斋。”(安徽·庐江)
【谚语俗语第91句】:妈妈一让我学习我就犯困,妈妈无可奈何地笑着说:“你真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仨月。什么时候你也精神一次?”(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92句】:【名字有叫错的,绰号没有起错的】(谚)绰号:也叫外号,根据人的行为特征起的另名。指人有什么行为,就起什么绰号,往往名副其实。
【谚语俗语第93句】:【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 释义:鬼拍手:指杨树。迷信认为,房前栽桑树,房后栽柳树,门口栽杨树,不吉利。例句:这村子里有家地主叫海南亭,他讨厌这两棵大杨树。因为过去有个J日说法:“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
【谚语俗语第94句】:【气人有,笑人无】指一种社会心态:嫉妒好的,嘲笑差的。 气,也说:妒、恨。类似的:畏己贫,忧人富。清代《醒世姻缘 传》:“一个间壁紧邻留守后卫当军的刘振白,从来妒人有笑 人无。街坊邻人没有一个应上他的心的。”
【谚语俗语第95句】:【 好话说尽,坏事做绝】说话骗人,行动害人,坏透了。申跃 中《挂红灯》:“你谎话说尽,坏事做绝,我跟你姓武的势不两 立,水火不相容。”
【谚语俗语第96句】:茶馆里摆龙门阵——想起什么说什么
【谚语俗语第97句】:【情真不言谢】(谚)真情实意的人之间,不说感谢的套话。指彼此感情真挚,就用不着说客套话。
【谚语俗语第98句】:【人与人不同,花有十样红】人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文学图 书:“有人统计过,《红楼梦》里写了有名有姓的有四百多个。 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十样红。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 格。”
【谚语俗语第99句】:我有个叔叔,最喜欢去别人家里玩,而且玩得十分高兴,可一回到家就愁眉苦脸的。婶婶说他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挂在门外头。”(重庆·奉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47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