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歇后语,简单精辟!
【谚语俗语第1句】:【帘子做的——要卷上去就卷上去,要放下来就放下来】(歇)形容态度、脸色等变化无常,想变就变。
【谚语俗语第2句】:【破着一身剐,皇帝也对打】见“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谚语俗语第3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谚)记忆力再强,也不如用笔把事记下来可靠。指笔记胜过记忆。 也作好记性当不得烂笔头。 好脑瓜子不如烂笔头子。
【谚语俗语第4句】:【墙头草,风吹两边倒】释义:比喻立场不稳,哪边势力强就倒向哪边。“两边倒”又作“两面倒”。例句:还有肖闻喜,这个同志在正确路线下表现不错,可是错误路线一来就晕头转向了,说明他软弱,脚跟不稳,“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谚语俗语第5句】:【一个萝卜顶一个坑】释义:比喻一个人有一份工作,各有专职。也比喻钱物每人一份,不多不少。还比喻工作踏实,一步一个脚窝。“坑”又作“窝”。例句:留下的都一个萝卜顶一个坑,兵是精的,将是强的。
【谚语俗语第6句】:【放到案板上的肉——提起一条,放下一堆】(歇)比喻人不由自主,只能任人摆布。
【谚语俗语第7句】:【热脸贴冷屁股】指巴结讨好,自找没趣。香港梁凤仪《西 风逐晚霞》:“顾力真有点难为情,无端端地把热脸孔贴在冷 屁股上头,尤其是他心上有鬼,更有点下不了台似的。”
【谚语俗语第8句】:【死要面子活受罪】为了满足虚荣心,硬装门面,弄得狼狈 不堪。陆文夫《围墙》:“唉,我这个人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人家都怕我办事不稳,可我又偏偏喜欢性急。”
【谚语俗语第9句】:【轻不得,重不得】(惯)轻了没用,重了不行。形容怎么说、怎么做都不行,令人为难。
【谚语俗语第10句】:含着冰块说话——冷冰冰:硬邦邦
【谚语俗语第11句】:【老虎吃蚂蚱,零拾掇】释义:拾掇:收拾惩治。比喻一个一个地对付、一个一个地解决。例句:若不说井底蛙,眼光短呢!这事是心急吃不了热锅粥,咱们是老虎吃蚂蚱,零拾掇。
【谚语俗语第12句】:【过桥米线】“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地方小吃,现在,它已落户全国各地。它源自一个传说的两个“版本”。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家里穷,没地方读书,便每天到三里以外的一个凉亭里去看书。书生的妻子特别贤惠,每天给他送饭,但每次送到那里饭菜都凉了。于是她想了一个好办法,在连饭带菜的米线上,浇了一层热油汤,利用它来保温,这样送去的饭菜就不凉了。因送饭途中必须经过一座桥,人们便把这浇过热汤油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另一版本,是同人同事,不同的是以前吃米线是就着菜吃,像吃米饭一样。一次,妻子提着送饭篮子过桥时,不小心脚下拌了一下,将菜汤撒到米线中。送到后书生干脆把剩下的半碗菜汤也倒进米线中,不料吃起来味道更好了。从此,米线的吃法变成了在米线上浇上做好的菜卤,连米线带汤一块吃,十分好吃。因此法得于桥上,故称“过桥米线”。
【谚语俗语第13句】:【打火机】现在的打火机小巧玲珑,多用于抽烟者点烟用。打火机品种繁多,花样不断翻新,以至于有人专门收藏打火机,出现了收藏打火机热。世界上第一台打火机是德国化学家德贝莱于1823年发明的,可它的原理却来自中国。其实,转轮打火机源于中国近代的“火镰”。中国先前抽烟的人,都有一杆烟枪(俗称烟袋杆),一个烟袋(盛烟叶用),一块火石和火镰。火镰的取火原理是,用一块比较扁平的石英石,在石英石上的边缘放一点点硝棉,用一块似镰刀状的黑铁,猛地击擦石英石的边缘,擦出火花,燃着硝棉,然后将硝棉放入装满烟叶的烟袋锅子里,以此点烟。现代打火机不过是把火镰换成了转轮,把硝棉换成了汽油,摩擦产生火星点燃汽油。
【谚语俗语第14句】:【剪不断,理还乱】(惯)既难以割舍,又梳理不顺。形容人的心理活动或感情很复杂。也形容头绪太多,难以理清。
【谚语俗语第15句】:【灯红酒绿】人们在形容奢侈或繁华时常说“灯红酒绿”,“灯红”很容易理解,那么,“酒绿”该怎么解释呢?这源于古代酒的酿造过程。起初,由于酿造技术落后,人们喝的是浊酒。所谓浊酒,是指将一定的粮食例如麦、黍、秫、稻、曲、蘖等加热煮熟后,加上酒药(酒曲),短暂发酵而酿成,这样酿出来的酒其酒精浓度很低。至今,江南民间的很多地方还保持着这样的酿酒风俗。最初的浊酒由于含杂质会略显浑浊,但仍是无色液体: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尚未撇出酒糟,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糟沫。这种淡绿色泡沫很细碎,《释名》日:“酒有沉齐,浮蚁在上,沉。L然如萍之多者。”就是说酒上的这层浮沫。这本是酒在酿造过程中的一个很自然的现象,但,因为爱酒,文人墨客们爱屋及乌,开始用一些美好的词语形容这种浮沫,称其为“绿蚁”或“浮蚁”,并逐渐演变成为对酒的昵称。南朝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中就有“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之句。最著名的还有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也有直接称酒为“绿酒”的,如陶渊明“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之句。杜甫有“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晏殊有“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等句。只是把“灯红”与“酒绿”挪到一起,铺张开来,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谚语俗语第16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释义:比喻呼告无门,处境十分困难。例句:我这是下了十八层地狱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有谁知道我的苦楚。
【谚语俗语第17句】:东北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我穿的衣服较少,冻得直打哆嗦。放学回家,奶奶见了我说:“草窝斑鸠,不知春秋。”(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18句】:【一人藏得巧,百人找不到】某人收藏的东西,别人很难寻 找。《小说月报》(1980,9):“一人藏得巧,百人找不到,虽几 经风险,这份珍贵的资料竟在柴桶内安然无恙。”
【谚语俗语第19句】:【力敌不如智取】(谚)指凭勇力取胜不如用智谋取胜效果好。
【谚语俗语第20句】:邻家的大伯办了个养鸡场,鸡蛋却舍不得吃一个。村里人议论说:“竹匠用的漏底筐,木匠睡的缺腿床;卖鞋老婆赤脚走,卖盐老汉喝淡汤。”(河南·镇平)
【谚语俗语第21句】:年三十的案板——借不得;没有空
【谚语俗语第22句】:【背着牛头不认赃】(惯)偷来的牛头就背在身上,却不承认。比喻干了坏事就是不认账。
【谚语俗语第23句】:【你一言,我一语】(惯)指两人或众人交谈、讨论或争辩。 也作你一言,我一句。 你一句,我一句。 你一舌,我一嘴。
【谚语俗语第24句】:【拴不到一个槽上】(惯)形容两个人合不来。
【谚语俗语第25句】:小虫吞大象——痴心妄想
【谚语俗语第26句】:【到老方知妒妇贤】(谚)妒妇:嫉妒丈夫有外遇的妇女。指男子到年老时,没有因贪色而伤身,这才体会到有个妒忌心强的妻子是有益的。
【谚语俗语第27句】:【两好合一好】(谚)指双方都有友好的诚意才能结成良好的关系。
【谚语俗语第28句】:【竹桶倒豆子倒】道谐音,谓彻底说出,没有保留。成语: 和盘托出。刘绍棠《两草一心》:“天天晚上收了工,吃完饭, 四十人在对面炕上盘膝而坐,面面相觑,目光呆滞,表情死 板,一个个向管教人员交心,必须竹桶倒豆子,不倒干净不 散会。”
【谚语俗语第29句】:【说漏了嘴】(惯)指无意中把隐瞒的事实透露出来。
【谚语俗语第30句】:铁丝做门闩——经不起推敲
【谚语俗语第31句】:【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谚)莫若:不如。要想人不知道,最好自己不去做;要想人听不到,最好自己不去说。指人的言行是瞒不住人的,只要自己说过做过,人们就不会不知不闻。 也作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不言。
【谚语俗语第32句】:锻炼是健康的基础,卫生是健康的保证。
【谚语俗语第33句】:北风头上点芝麻——种得多,收得少
【谚语俗语第34句】:【打虎要力,捉猴要智】(谚)老虎凶猛,打虎须有力气;猴子灵活,捉猴须用智谋。指处理不同性质的事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策略。
【谚语俗语第35句】:钟鼓楼上的麻雀——耐惊耐怕
【谚语俗语第36句】:【把煮熟的鸭子闹飞了】释义:比喻把到手或即将到手的好处丢掉了。“闹”又作“弄”。例句:这一来倒不好了!别的都是小事,老爷那个天性,倘然这一翻脸,要眼睁睁儿地把只煮熟了的鸭子给闹飞了,那么怎么好?
【谚语俗语第37句】:望乡台上弹琵琶——死快活
【谚语俗语第38句】:【蛇大窟窿粗】(谚)窟窿:指蛇藏身的洞。蛇要是大了,它藏身的洞自然就粗。比喻家大业大收入多的人家,经济开销自然就大。 也作蛇粗窟窿大。 蛇大眼儿大。眼儿:指蛇洞。
【谚语俗语第39句】:【成人容易做人难】(谚)成人:指人发育成熟。做人:指做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指成人容易,但要成为一个有修养有作为的人却很难。
【谚语俗语第40句】:稿子写到纸边上——不够格
【谚语俗语第41句】:【山前有路你不走,飞蛾扑火自来投】释义:比喻不走光明大道,自寻死路。例句:他冷笑一声说:“我没有把你一棍子夯死,就够便宜的了,你竟敢闯山门,这可真是山前有路你不走,飞蛾扑火自来投!”
【谚语俗语第42句】:【男子十五,当家作主】(谚)指男孩子长到十五岁,就能够像成年人一样有承担家务的能力,并当起一家之主。
【谚语俗语第43句】:【老梅花,少牡丹】释义:梅花植株越老越好,牡丹则相反。例句:“老梅花,少牡丹”,梅花的植株以年老的为好,看这株梅花开的热闹劲儿,怕正是又年老又年轻的。
【谚语俗语第44句】:【活人眼里伸拳头】(惯)比喻太欺负人了。
【谚语俗语第45句】:属推土机的——嘴利心硬
【谚语俗语第46句】:【公门好修行】(谚)公门:旧时的衙门。修行:本指学佛学道的修炼,此处指行菩事。指在衙门里供职,固然做伤天害理的歹事容易,但要为百姓做好事也很方便。 也作公门里好修行。 公门好修德。
【谚语俗语第47句】:【拉屎攥拳——暗里使劲】(歇)攥:握。指悄悄地下功夫。
【谚语俗语第48句】:【私下演了官场用】(谚)指在私下里演练熟了,到公众场合使用起来就会运用自如。 也作“私场演,官场用”。
【谚语俗语第49句】:鸭子吃田螺——眼朝上;眼向上看:不知滋味
【谚语俗语第50句】:【人强命不强】(惯)指人很要强,命运却不好。
【谚语俗语第51句】:【有钱好办事,家宽出贤人】(谚)贤人:行善积德的人。人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好办;家资富裕,行善积德的事就容易做出。指居家处世,离不了钱。
【谚语俗语第52句】:【走独木桥】见“过独木桥”。
【谚语俗语第53句】:【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恩怨分明。类似的:有恩不报非君 子,有仇不报是小人。老舍《离婚》:“咱小赵是有恩报恩,有 仇报仇,男子汉大丈夫!”
【谚语俗语第54句】:【不呜则已,一鸣惊人】释义:比喻—举成名。例句:说来也是时来运转,一次灵机一动,写了篇《智劫生辰纲亲历记》,……此文被一家刊物作为压卷之作刊发,引起轰动。于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肖让步入文坛,还被延聘为外地一家杂志的顾问。
【谚语俗语第55句】:【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惯)指没犯大错误,但小错常犯。
【谚语俗语第56句】:【斩草除根,萌芽不发】见“剪草除根,萌芽不发”。
【谚语俗语第57句】:【褒弹是买主,喝彩是闲人】(谚)褒:称赞。弹:弹嫌。指品评货物好坏的才是真买主,喝彩叫好的往往是帮闲的人。也常借指既肯定优点也指出缺点才是对人真正的关爱。 也作“褒贬是买主,叫好是闲人”。
【谚语俗语第58句】:【外人难管家务事】(谚)指家务事复杂琐碎,外人摸不着底细,想管也无从插手。
【谚语俗语第59句】:【慈母有败子,严家无格虏】(谚)格虏:强悍、桀骜不驯的奴仆。慈母的宠爱,往往惯成败家子弟;严厉的家法自不容有强横的奴仆。 指治家贵在从严。 也作“慈母多败儿”。
【谚语俗语第60句】:【啄木鸟找食——全凭嘴】(歇)嘴:本指嘴巴,转指说话。指人光会耍嘴皮,说漂亮话。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61句】:【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释义:金钱能使人坏掉良心。例句:原来人心本好,见财即变。自古道得好:“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丁戍见卢疆倾心付托时,也自实心应承,无有虚谬。及依他到所说的某处取得干金在手,却就转了念头。
【谚语俗语第62句】:运动是健康的源泉。
【谚语俗语第63句】:【 三天三夜说不完】要说的内容太多。三,也说:几。台湾 白先勇《孽子》:“我为他受的罪,三天六夜说不完。”
【谚语俗语第64句】:【歪竹子节多】指人品不好,容易产生麻烦,惹是生非。杂 文集《歪竹子节多》:“好竹子节少,歪竹子节多。过日子,我 看也是一样的。”
【谚语俗语第65句】:钢锤砸铁砧——硬碰硬
【谚语俗语第66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释义:宁肯为正义去死,也不肯苟且偷生。例句:“歹徒!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老头子摇头晃脑,口沫横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无耻苟活,生不如死。”
【谚语俗语第67句】:【火烧眉毛——且顾眼前】(歇)且:姑且,暂且。指情势急迫,暂且先料理眼前的事。也指遇事缺乏长远眼光。
【谚语俗语第68句】:【勤借勤还,再借不难】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谚语俗语第69句】:【汤元】“汤元”是中华美食之一,既好听又好吃,它历史悠久,但其名却历史不长。这么好听的名字,却与臭名昭著的袁世凯有关。汤元雅名元宵。食品的元宵和节日的元宵同名,显然是因借而来。元宵形如圆月,所以还有“圆宵”、“汤团”、“团子”等别称。此外,元宵还叫元子、糖元、汤元等。这里的“元”,大概是和卜元之元联系着的。而关于汤元的名称,还有一则与袁世凯有关的故事。据说,民国年间,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觉得元宵和“袁消”同音,很不吉利,他又整天怕百姓推翻他的统治,所以下令改称“汤元”。然而,民意难违,袁某人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该消还是消了。
【谚语俗语第70句】:棺材老板咬牙——恨人不死
【谚语俗语第71句】:吃黄瓜蘸雪——乏味
【谚语俗语第72句】:【裤带长,寿命短】(谚)裤带长:指胖人肚子大。指过于肥胖的人,往往活不长。
【谚语俗语第73句】:【热锅上的蚂蚁】释义:形容焦急不安,慌乱不宁。例句:瑞宣在院中走来走去,像个热锅上的蚂蚁。
【谚语俗语第74句】:【老马嘶风——英心未退】(歇)老马面对烈风仍嘶鸣,驰骋千里之心不减当年。指老年人雄心未衰。
【谚语俗语第75句】:【纸糊的驴,大嗓门儿】纸糊的驴内空,嗓门自然就大。指 乱嚷嚷。浩然《艳阳天》:“你别纸糊的驴大嗓门儿乱喊乱 叫,到那儿,把他叫到门外边再说。”
【谚语俗语第76句】:【 闲着媳妇雇保姆】谓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中国 劳动报》(1996,3,28):“这种闲着媳妇雇保姆的行为,除了 加大经营成本外,还产生了其他负效应。”
【谚语俗语第77句】:【看眼色行事】(惯)指根据别人的眼神或脸色说话、办事。 也作看脸色办事。 看脸色行事。
【谚语俗语第78句】:【 不犯王法不怕官】不触犯法律,便无所畏惧。类似的:理 正不怕官,心正不怕天。沈从文《边城》:“祖父不作声了,他 想到不犯王法不怕官,只有被死亡抓走那一回事情不好 办。”
【谚语俗语第79句】:【民怕兵匪抢,官怕纱帽丢,穷怕常生病,富怕贼人偷】(谚)纱帽:乌纱帽,官帽。老百姓怕的是荒乱世道里兵与土匪来抢劫,官员怕的是丢掉官帽,穷人怕的是常年生病无法生活,富人怕的是家里钱财被贼偷盗。指不同层次的人,各有各的忧愁。
【谚语俗语第80句】:我要带几本字典去上学。爸爸说:“老虎一个能拦路,老鼠一窝喂了猫。带那么多干啥?”(四川·彭州)
【谚语俗语第81句】:【墙倒众人推】(谚)比喻人一旦失势,人们就会趁机加以打击。 也作墙倒众人推,鼓破乱人捶。 墙倒一齐推,破鼓万人捶。
【谚语俗语第82句】:耳朵上挂板子——打听打听
【谚语俗语第83句】:【僧来看佛面】(谚)和尚来了,看在佛祖面上,一定要热情招待。比喻来人虽不相干,但考虑到推荐人的情面,必须善待。
【谚语俗语第84句】:【使功不如使过】使用有功劳的人,不如使用有过错的人。 有过错的能吸取教训,感恩图报。图书:“真正有胆识的领 导者,反而觉得犯过错误的干部有个很大的长处,就是有犯 过错误的经验,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会更加谦虚谨慎。从 这个意义上讲,使功不如使过。”
【谚语俗语第85句】:【牙齿捉对儿厮打】(惯)形容受冻或极度恐惧时哆嗦得上下牙相叩的样子。
【谚语俗语第86句】:【立得正,不怕影儿歪】(谚)只要身子站得端直,就不怕影子歪斜。 比喻人只要行为正,作风好,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恶意诽谤。 也作立得正就不怕影儿斜。 立得正不怕影子歪。
【谚语俗语第87句】:大伯因为又一次在工作时间“垒长城”,被单位通报批评了。回家后大妈生气地说:“刀就怕口厚,人就怕脸厚。你这老脸今后还往哪儿搁呀!”(江苏·泰县)
【谚语俗语第88句】:【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越雷池一步”是我们今天常用的一句俗语,多喻循规蹈矩,不敢破旧立新,思想比较保守。那么,这一俗语是怎么来的呢?据史料记载,雷池地处安徽省望江县东十公里,因古雷水自湖北省的黄梅县界东流至此,久积成池,故名雷池。东晋时置雷戍,辟为江防重地。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寿县)镇将祖约发动叛乱,大举向东京建康(南京)进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想马上带兵去建康护卫。掌管中央政权的庚亮得知温峤的意图后,深谋远虑,担心拥有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垂,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要保建康必须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向东移。古雷池已不复存在,但“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俗语却流传至今。
【谚语俗语第89句】:【天塌下来有地接着】(谚)比喻事情再大,自有人承担责任。 也作天塌下来有地顶。 天塌了,自有地接。
【谚语俗语第90句】:爸爸干活不小心,手划破了点皮,又是吃药又是抹药。妈妈看见了说:“你真是猴子屁股当疮治。”(甘肃·临夏)
【谚语俗语第91句】:会计辞职——不管账
【谚语俗语第92句】:【白屋出公卿】(谚)白屋:用茅草盖的屋,指贫寒人家。公卿:三公九卿,泛指朝廷大员。指朝廷大员往往出身于贫寒人家。 也作白屋寒门出将相才。 卿相出寒门。卿相:公卿宰相,封建朝廷的高官大员。
【谚语俗语第93句】:【草活一秋,人活一世】(谚)草只活一季,人只活一世。人的生命实际上和草一样,短暂而脆弱。指人应该珍惜生命,不可虚度。 也作“人生一世,草长一秋”。
【谚语俗语第94句】:【好马须得配好鞍】(谚)指有了好马,还得有好鞍搭配。泛指事物的主体好了,还得有好的陪衬才显得谐调。 也作“马好还得鞍子配”。
【谚语俗语第95句】:【刀对刀,枪对枪】(惯)比喻针锋相对。 也作“枪对枪,刀对刀”。
【谚语俗语第96句】:琵琶断了弦——弹(谈)不下去
【谚语俗语第97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奖励,只求不受处罚,能够平静 地生活。黄谷柳《虾球传》:“今后不管训练和作战,明哲保 身之道,全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八个大字。”
【谚语俗语第98句】:【没有打着蛇,倒让蛇咬了一口】(惯)比喻没能惩罚对方,自己反倒受了伤害。
【谚语俗语第99句】:早睡早起,赛过人参补身体。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48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