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精辟的民间俗语俗话文案,句句窝心!
【谚语俗语第1句】:【哪个庙里没有屈死鬼】(谚)屈死鬼:含冤负屈而死的鬼魂。任何一座庙里都有屈死的游魂。指到处都有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 也作哪座庙里没有屈死鬼。 哪个庙都有替死鬼。
【谚语俗语第2句】:妈妈看我吃饭太快,总容易噎住,就说:“你又不是去赶考,吃那么快干什么?”(贵州·黎平)
【谚语俗语第3句】:【羹里来的饭里去】(惯)比喻哪里来的还回到哪里去。
【谚语俗语第4句】:【不食人间烟火】此俗语原意指人有道气或仙气。比喻那些自命清高、超凡脱俗之人,实则脱离群众,与尘世格格不入的人,含贬义;也可以用以比喻诗文的格调超尘绝俗,含褒义。此典出自《宋史·赵自然传》:“大中祥符中,又有郑荣者,本禁军,戍壁州还,夜遇神人谓曰:‘汝有道气,勿火食。’因授以医术救人。七年,赐名自清,度为道士,居上清官。” 赵自然,原名叫王九。十三岁时得了重病,父亲把他带到青华观,许愿让他做道士。后来,王九梦见一个身材魁伟、鬓发斑白的人,自称姓阴,把自己带到高山上,对他说:“你有道气,我教给你不吃五谷的方法。”于是那人拿出青青的柏树枝给他吃。王九醒来后,果然就不再吃五谷,神清气爽,每当闻到煮熟的饭食就恶心呕吐,他只吃生果,饮清泉。听说了这件事,宋太宗召见了他,亲自问候,赐予道士服,并替他改名为赵自然。
【谚语俗语第5句】:【一条线儿拴俩蚂蚱——飞不了我,迸不了你】(歇)迸:同“蹦”,跳。比喻对方与自己命运紧紧相连,谁也离不开谁,出了事谁也跑不了。 也作一根绳拴俩蚂蚱——跑不了我,也蹦不了你。 一根绳上拴两个蚂蚱——跑不了我,也少不了你。 一条绳拴着俩蚂蚱——谁也跑不了。
【谚语俗语第6句】:【糠菜半年粮】(惯)指生活贫寒,一年中有半年吃糠咽菜。
【谚语俗语第7句】:【挨着大树不长苗】(谚)植物的幼苗在大树之下,上缺阳光,下缺水分,自然难以生长。比喻在强大势力的压制之下,弱势的人难以生存与发展。
【谚语俗语第8句】:【葱辣嘴,蒜辣心,韭菜光辣舌头根】释义:吃葱辣嘴,吃蒜辣心,吃韭菜辣舌根。例句:三平正吃得有劲儿,听见两个姐姐在外面议论,她是一句不让,对着门外说道:“葱辣嘴,蒜辣心,韭菜光辣舌头根。这辣子,真好吃!”
【谚语俗语第9句】:【临死拉个垫背的】谓连累别人,或不能饶恕仇人。或说: 自己该死,别拉着别人垫背。梁斌《红旗谱》:“咱满有理的 事,这辈子翻不过案来,死的时候也得拉他垫背,我就是这 个脾气!”
【谚语俗语第10句】:【吃拳何似打拳时】(谚)出拳打人虽然痛快一时,遭人拳打却是痛苦的。指出拳打人时要想到遭人拳打的苦痛,自己克制自己。
【谚语俗语第11句】:【结婚戒指】戴上戒指,美观大方,且显示富贵。然而,戴戒指是有讲究的,不能瞎戴,如果随意戴上,很可能会闹出笑话。戒指自古以来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因此它的戴法颇有讲究。一般而言,从大拇指到小拇指的顺序,戴戒指的意义分别是:生、死、定、嫁、离。按照我国的习惯,订婚戒指一般戴在左手的中指;结婚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若是未婚姑娘应戴在右手的中指或无名指,否则,就会令许多追求者望而却步了;离异单身女人会把戒指戴在小拇指上,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为什么结婚戒指必须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呢?相传无名指与心脏相连,最适合发表神圣的誓言,用戒指套住了所爱的人的无名指,就可以留住他(她)的心了,戴在上面的戒指可以是“心心相印”。而且无名指上有重要穴道,戒指戴其上可以适度按压肌肉,有安定情绪之效。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上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它是与心相连的,因此,将戒指戴在左手上是有意义的。通常把戒指戴在左手上,也是因为一般较少的劳作,不会碰坏戒指。
【谚语俗语第12句】:一次,同伴和我一起到地里拾花生,把外衣丢在了地里。他妈妈知道后嚷道:“这孩子老是捉住个麻雀,丢掉了个老公鸡。”(河南·尉氏)
【谚语俗语第13句】:【不怕人穷,就怕志短】释义:只要有理想,有志气,就能改变穷困状况。例句:“常言说:‘不怕人穷,就怕志短,’咱们是穷队,可是我们看到他和长水几个没明没夜往前领着干,心里总觉得有个依靠。”
【谚语俗语第14句】:手榴弹的尾巴——拽不得
【谚语俗语第15句】:【拜年】新春佳节,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互相走访拜年,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节日传统习惯。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此时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从此流传至今。久而久之,增加了拜年的厚重含义。拜年可知尊长爱幼,此序不乱;拜年可使矛盾、“过节儿”一磕而消,提供和好的机会;拜年可使邻里、亲朋之间沟通信息,增强感情,和睦相处。拜年之意义诸多,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
【谚语俗语第16句】:演员卸装一真相大白
【谚语俗语第17句】:【 有风的使风,有雨的使雨】各人使出自己的本领。或说: 能行风的行风,能行雨的行雨。成语:各尽所能。《小说月 报》(1983,3):“国家提倡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展自由市场, 自由竞争,有风的使风,有雨的使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就看谁能为国家多赚钱。”
【谚语俗语第18句】:【死要面子活受罪】为了满足虚荣心,硬装门面,弄得狼狈 不堪。陆文夫《围墙》:“唉,我这个人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人家都怕我办事不稳,可我又偏偏喜欢性急。”
【谚语俗语第19句】:世界上最小的桥梁——鼻梁
【谚语俗语第20句】:【又要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惯)婊子:妓女。牌坊:旧时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而修建的像牌楼的建筑物,这里指贞节牌坊。比喻既要做坏事,又想落个好名声。
【谚语俗语第21句】:【豺群噬虎】(谚)噬(shi):撕咬。 指豺聚集成群,能把猛虎吃掉。
【谚语俗语第22句】:投机商人的信条——唯利是图
【谚语俗语第23句】:【满堂儿女,当不得半席夫妻】(谚)半席夫妻:指非原配的夫妻。 即使儿女很多,也抵不上个半席夫妻。指儿女再多再好,也比不上夫妻间的相互体贴照料。 也作“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
【谚语俗语第24句】:【 天机不可泄漏】天机,天的机密,深奥的道理。谓机密事 情不可告诉别人。鲁迅《准风月谈》:“然而预言的妙处,正 在似懂非懂之间,叫人在事情完全应验之后,方才恍然大 悟。这所谓天机不可泄漏也。”
【谚语俗语第25句】:小叔和姑姑又在为看电视争论不休,奶奶在外面一边乘凉一边说:“小偷逮个贼,谁也别说谁。出来凉快一个,不就啥事也没有了?”(河南·南召)
【谚语俗语第26句】:【嘴痒了去树上蹭蹭】厌恶人说话。李准《大河奔流》:“你 吹啥哩?人心里像棍子戳一样,你嘴痒了去树上蹭蹭!”
【谚语俗语第27句】:【教师爷不打把势——谁也摸不清谁的底】(歇)教师爷:旧时称武术教官。打把势:练武术。指互不了解对方的底细。
【谚语俗语第28句】:【军令重如山】(谚)指军中只要下达命令,任何人都必须绝对服从,不可违抗。 也作军令如山倒。 军令如泰山。
【谚语俗语第29句】:【牛吃青草鸡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释义:各人有各人的福分。例句:“得靠运气,靠能耐。牛吃青草鸡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的福。”
【谚语俗语第30句】:高山顶上敲鼓——晌彻四方
【谚语俗语第31句】:彩云和白云谈情——吹就散(苗族)
【谚语俗语第32句】:布机上的棉线——干头万绪
【谚语俗语第33句】:【爹有娘有,不如自个有】(谚)爹娘再有钱,也比不上自己手里有钱。指人要靠自己,贵在自立。
【谚语俗语第34句】:【割不断的亲,打不断的邻】见“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
【谚语俗语第35句】:【摸摸筷子就算入席】释义:只要沾点边,就算有关系。例句:“别胡思乱想了,只要你摸摸筷子就算入了席,吃,也扰了,不吃,也扰了:我看你还是领头快冲,一冲,麦子就算到手,别的事儿,咬着白面馍再说!”
【谚语俗语第36句】:善书者不择笔。
【谚语俗语第37句】:【是个老虎不吃人——坏了名色在那里】见“老虎不吃人——只是坏了名色”。
【谚语俗语第38句】:【百岁光阴如过客】(谚)过客:过路的客人。指人生短暂。
【谚语俗语第39句】:【庙小岂容方丈富】方丈,庙里主事的和尚。借指集体事 情没有搞好,而主事者富有,财富来路不明,必然是贪污。 电视新闻:“厂长发财,厂子赔钱。老百姓说:庙小岂容方丈 富。纪委决定立案审查。”
【谚语俗语第40句】:孙子用兵——以一当十
【谚语俗语第41句】:高价买来低价卖——尽做赔本事
【谚语俗语第42句】:大口碗配个小盖子——合不拢;合不到一块
【谚语俗语第43句】: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谚语俗语第44句】:【恶龙不斗地头蛇】(谚)地头蛇:盘踞在地方上的恶势力。比喻外来的势力再凶恶,也惹不起当地成气候的恶势力。 也作恶龙不斗当方蛇。当方蛇:当地蛇。 恶龙不敌地头蛇。
【谚语俗语第45句】:水缸里抓王八——稳拿
【谚语俗语第46句】:【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谚)骡子能负重,但比不上马善跑;是骡子还是马,拉到大道上跑一跑便知。比喻人的才能是高是低,放到实践中检验一番便见分晓。 也作是骡子是马,遛一遛看吧。 是骡子是马,上阵遛遛。上阵:上战场。
【谚语俗语第47句】:【与其欠钱,不如卖田】(谚)欠钱:借债。卖田:变卖财产。宁愿变卖家业,也不去借债欠人钱。指借债付息,殊不可取。
【谚语俗语第48句】:【疾风暴雨,不过寡妇之门】见“促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
【谚语俗语第49句】:白纸上落黑字——改不了;黑白分明
【谚语俗语第50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反映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与日常 生活有关。类似的:梦是心头想。巴金《探索集》:“人们还 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话有时灵,有时又不灵。”
【谚语俗语第51句】:半夜吃柿子——拣软的捏
【谚语俗语第52句】:赶脚的骑驴——图个眼前快活:一时的快活
【谚语俗语第53句】:悬崖边上打太极拳——临危不乱
【谚语俗语第54句】:刘备三请诸葛亮——净找明白人
【谚语俗语第55句】:【无巧不成书】俗语“无巧不成书”用来比喻事情非常凑巧。相传,这句话来源于施耐庵。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写到“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段时,文思阻塞,怎么写都觉得太过生硬,没有灵性。正当为此伤透脑筋的时候,房外传来一阵喧哗声,他停笔走到门口一看,原来是邻居阿巧喝完了酒,和一条恶狗缠斗在一起。这场人狗相斗的场景,像极了人虎相搏的场面,施耐庵观看完整个过程,立刻文如泉涌,写出了精彩绝伦的武松打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妻子说:“真是无巧(阿巧)不成书啊!”以后,这句话逐渐流传开来。
【谚语俗语第56句】:【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马烽西 戎《吕梁英雄传》:“剩下雷石柱一个人,就让他浑身是铁,也 打不成几个钉子呀!”
【谚语俗语第57句】:飞机打坦克——居高临下;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谚语俗语第58句】:【鱼怕水浅,人怕护短】(谚)鱼在浅水中,不容易存活;人要是护着短,越护短处越多。指人有错误要指正,护短只能发展缺点。
【谚语俗语第59句】:河伯娶亲——坑害民女
【谚语俗语第60句】:【虎老雄心在】释义:比喻人老志不衰。例句:我们老掌柜的,虎老雄心在,春天死了老伴儿,少东家不许他续弦,打算给他雇个上炕的老妈儿。
【谚语俗语第61句】:【只有痴心的父母,难得孝敬的儿郎】(谚)指父母为抚养儿女尽心尽力,子女对父母能尽孝心的却十分难得。
【谚语俗语第62句】:【黄花闺女】人们习惯地把没有出嫁的女子称为“黄花闺女”,它源自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时代。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在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它“花黄”或“额花”。梅花妆在宫内普遍采用,不久便流传到民间。《木兰辞》里的花木兰,从军返家以后,立即卸下戎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梅花妆已经普及到了平民百姓,风行南北朝。因为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采取这种妆饰的人一般都是少女,而等到她们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装束,另作一番打扮。因此,人们便习惯地将未婚女子称作“黄花闺女”,至今未变。
【谚语俗语第63句】:货郎鼓别在腰里——没货了
【谚语俗语第64句】:【单相思】(惯)本指男女间只有一方对另一方爱慕。比喻办事情只从单方面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顾客现实际。
【谚语俗语第65句】:【老母猪吃碗碴——肚里有瓷】(歇)瓷:谐“词”。指说话振振有词,头头是道。有时含讥讽意味。 也作“老母猪吃碗碴子——肚里挺有瓷儿”。
【谚语俗语第66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释义:癞蛤蟆,极丑陋;天鹅,极美好。比喻美丑悬殊,不相配。再说癞蛤蟆跳不高,根本吃不上天鹅肉。也比喻空想,痴心妄想。例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人伦的混账东西,起这样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谚语俗语第67句】:乐山的大佛——老石人(老实人)
【谚语俗语第68句】:【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宁死不低头。类似的:宁愿站 着死,决不跪着生。成语:宁死不屈。韩志君等《古船·女人 和网》:“男子汉大丈夫,冻死迎风站,饿死挺肚儿行!你打 不起精神来,会让乡亲们笑话!”
【谚语俗语第69句】:【二十四只乌鸦乱张口——不知听谁的是】(歇)指众说纷纭,使人无所适从。
【谚语俗语第70句】:【出气多,进气少】(惯)形容人病重,快要断气。也比喻钱不够花,入不敷出。
【谚语俗语第71句】:【说的有心,听的有意】(惯)指说话的人有意要表达某种意思,而听的人也明白其含意。 也作“说者有心,听者有意”。
【谚语俗语第72句】:【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谚)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五月后半月。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十一月后半月。 指夏至还没到最热天,冬至还没到最冷天。
【谚语俗语第73句】: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算;暗中盘算
【谚语俗语第74句】:锥子藏在铁盒里——不露锋芒
【谚语俗语第75句】:【冬至吃饺子】每年冬至这天,家家吃饺子,并流传着“冬至不吃饺子,冻掉耳朵”的说法。这种习俗,源自纪念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爱民如子,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流行,他在大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时,正值寒冬季节,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仿照在长沙时的办法,让弟子们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用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药汤。人们吃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冻烂的耳朵全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在冀、鲁、豫一带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谚语俗语第76句】:【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原指中国只能有一个皇帝,借指需 要集中统一。地,也说:国。主,也说:王。姚雪垠《李自 成》:“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倘若张献忠他们不愿臣服的, 一律剿灭。”
【谚语俗语第77句】:老母猪拱地——嘴巴硬
【谚语俗语第78句】:【母猪不大,牌子不小】(惯)讽刺人本事不大,派头却不小。
【谚语俗语第79句】:【南风腰里壮,北风两头尖】(谚)原指南风刮来,两头势弱,中间势猛;北风刮来,两头势猛,中间势弱。借指任何事物总是有起有落,有强弱变化,不会一成不变。
【谚语俗语第80句】:钟鼓楼上开案桌——架子不小
【谚语俗语第81句】:【种禾得稻,敬老得宝】(谚)指种下禾苗,就会得到稻米;敬重老人,就能得到宝贵的处世经验。
【谚语俗语第82句】:眼看暑假就要结束了,我的作业还没完成一半。奶奶提醒我,我总说时间还早。“别说时间早,一去没处讨;别说你还小,人生容易老。”奶奶说。(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83句】:【一百个朋友嫌少,一个仇人嫌多】(谚)朋友交得越多越好,仇人最好是一个也没有。指人应广交友,不结仇。
【谚语俗语第84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之虫,指蜈蚣。虫身截为几段, 爪子仍能活动。指富贵者衰败后仍有余力,不会完全垮台。 清代《红楼梦》:“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 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谚语俗语第85句】:【打人一拳,防人一脚】(谚)打人家一拳,要防人家一脚。指向人进击要防人反扑。 也作“打出一拳去,谨防一脚来”。
【谚语俗语第86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谚)杀了人的,要以命相抵;欠人账的,要还清债务。指欠命债的拿命偿,欠财债的拿钱还,欠偿相当,这是常理,也是律条。 也作杀人偿命,借债还钱。 杀人者偿命,欠债者还钱。
【谚语俗语第87句】:【客不离货,货不离客】(谚)客:客商。指客商出远门运贩货物,要把货物带在身边,做到人不离货,货不离人。也指出远门携带的贵重物品,不能轻易委托别人。
【谚语俗语第88句】:【才说了嘴就打了嘴】(惯)说嘴:自夸,自我吹嘘。刚夸了口就出丑了。 也作“说嘴打嘴”。
【谚语俗语第89句】:长江里的流水——川流不息;后浪推
【谚语俗语第90句】:狐狸找豺狼——个刁,一个狠
【谚语俗语第91句】:【鱼水盆内捻苍蝇】(惯)比喻事情很容易办到。
【谚语俗语第92句】:【干金难买回头看】释义:做事时回头看看或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会大有好处。例句:“你们看,我这秧行不齐,秧根插得深浅不匀。……”“干金难买回头看,你这一看看得好!”
【谚语俗语第93句】:【背黑锅】(惯)比喻被冤枉,代人受过。
【谚语俗语第94句】:【叫花子】乞丐俗称“叫花子”,那么乞丐为什么被称为“叫花子”呢?有两个出处。一是古时候天津的职业乞丐上街讨饭时,手中都拿着一根花棍,一路乞讨,一路舞动,碰上恶狗当道,乞丐就用它来打狗防身。由于棍子上面缠着花纸条,系着小铃铛,耍起来会“叮当”作响,所以俗称打花棍,是天津职业乞丐行乞的象征。这乞丐是够花哨的,故称“叫花子”。二是如同化斋一样,“叫化”也是一个动词,叫化剩汤残饭的人被称为“叫化子”。这在元代的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比如元代戏剧家张国宾的《合汗衫》:“我绕着他后巷前街,叫化些剩汤和这残菜。”因为“化”同“花”谐音,后来,人们就将“叫化子”俗称“叫花子”。这就是“谓乞儿为花子”的由来。
【谚语俗语第95句】:【狂风不竟日,暴雨不终朝】(谚)竟日:整整一天。终朝(zha。):从早到晚。狂风暴雨虽然猛烈,但不会持续一整天。比喻苦难的日子不会长久。也比喻人力量越猛,越不能持久。
【谚语俗语第96句】:【付之东洋大海】(惯)比喻丢得远远的,不再理会。
【谚语俗语第97句】:【热练三伏,冷练三九】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谚语俗语第98句】:爷爷要浇花时,一会儿叫奶奶去帮忙拿水壶,一会儿又吩咐奶奶去放水。奶奶不耐烦地说:“你呀,吹箫还让别人帮你捺眼,自己净图省事!”(安徽·宣州)
【谚语俗语第99句】:【粉刷的乌鸦——白不久】(歇)比喻伪装难以持久。 也作“粉刷的乌鸦——白不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50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