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最实用民间俗语俗话文案,这下发朋友圈不愁了!

【谚语俗语第1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它是个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故事,它是怎么来的呢?有关“八仙”的传说很早,早在晋代就产生了八仙群体,可惜已无据可考。要没有这些传说,也不会有杜甫的《饮中八仙》,称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诗人是酒仙。也就不会有西蜀道士张素卿所画的“八仙图”,图中八仙是董仲舒等人。他们都是鲜活的凡人,与八仙毫不搭界。不过,这也证明“八仙”的传说早就存在。经过中唐、五代、两宋至元朝,仙班的成员逐渐清晰,到明代嘉靖年间才算固定下来。现在的“八仙”,源出明代吴元泰写的神话小说《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他们的姓名和神通本领如下:铁拐李,腿跛挟拐能借尸还魂;汉钟离,能点金济众,飞剑斩虎,本领全面;蓝采和,居无定所,到处旅游,有些散漫习气;张果老,倒骑驴,可以万变,高深莫测;吕洞宾,文武兼备,到处点化,组织能力强;韩湘子,不避艰危,乐于助人;曹国舅,潇洒风流,人物俊俏,不摆架子,很受女士们青睐;何仙姑,坚持独身,行走如飞,是个性格比较孤僻的女子。他们无门户之见,也不嫉贤妒能,在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后,于归途当中来到东海,借着酒力,各显神通,漂洋过海,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传奇故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八仙的故事是由口头民间传说逐渐结集起来的。换句话说,它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八仙过海的故事虽是虚构,但也不是一点原型也没有。据资料介绍,它来源于宋初建隆年间的真实故事。当时东海中的沙门岛(今山东长岛县庙岛群岛)是重要人犯流放地,自建隆三年(962年)开始,这里只关押犯罪军人。后来岛上的人犯越来越多,但朝廷只发给三百人的口粮,人多粮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使看守头目李庆很伤脑筋,无奈之下把多余的犯人扔进大海淹死,先后有七百多人葬身鱼腹。这天,有几十名犯人闻知会遭毒手,他们每人抱了根木头,乘夜往三十里外的蓬莱山游去。殊料途中遇风,只有八人侥幸游到蓬莱城北的丹崖山下,便在一个山洞中隐藏下来。不久,这八个人被当地渔民发现,他们害怕暴露真实身份,随口编了来自远洋的假话,渔民们惊异其为神人。此事传开,有人加以附会,编成了神话故事,于是,“八仙过海”之说不胫而走,一些渔民甚至为其祭祀。后来庙岛群岛显应官建有“八仙过海”的雕塑群像。想当年泅渡大海的八位好汉,变成了神通广大的“八仙”。

【谚语俗语第2句】:【树上十鸟,不如手握一只】见“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谚语俗语第3句】:【 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下子】接近灭亡,拖延的时间不会 很长了。类似的:秋后的蚂蜂命不长/秋后的蚊子,飞不了 几天。传记图书:“他自己讲过,自己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 几天了。他现在想的,只是如何尽人子的一份孝道罢了。”

【谚语俗语第4句】:【游僧撵住持】(惯)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住持:主持一个佛寺的僧尼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比喻外人赶走主人。

【谚语俗语第5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预防意外事件发生。谌容《人到 中年》:“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任何意外的情况都是可 能发生的。”

【谚语俗语第6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释义:这个地方不行,别的地方就会行。例句:赵编辑给他打气:“不过,好在现在出版社很多,‘东方不亮西方亮’,你们不妨再拿到别的地方试试……”

【谚语俗语第7句】:【话说过,风吹过嘴上文案,不能算数。】孔厥《苦人儿》: “妈说,‘话说过,风吹过!’大(爸)说,‘白纸黑字写下的!”’

【谚语俗语第8句】:【大盗沿街走,无赃不定罪】(谚)偷抢财物的大盗明目张胆地走在街上,没有真凭实据,就无法给他定罪。指惩办罪犯,要有证据。

【谚语俗语第9句】:【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谚)要是完全按照官法行事,就得处处挨打;要是完全按照佛法行事,就得时时挨饿。指不能死守成法,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谚语俗语第10句】:【忍个肚子疼】(惯)指自认倒霉,受了气只能忍着。 也作忍个肚里疼。 忍着肚子疼。 忍着肚子痛。

【谚语俗语第11句】:看到好吃懒做的小叔,爷爷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你呀,天不会下黄金雨,地不会结金苹果,吹牛打不了粮食,说谎填不饱肚子,再不好好干可咋办啊?”(浙江·温州)

【谚语俗语第12句】:我买了块电子表不敢戴,常装在口袋里。奶奶说:“你呀,有粉不往脸上搽,却往屁股上抹。”(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13句】:【十耕萝卜九耕麻】(谚)指农历十月宜耕萝卜地,九月宜耕麻地。

【谚语俗语第14句】:晚饭后,妈妈对爸爸说:“你单位工资低,不会再干点别的事情?”爸爸说:“夜里寻思千条路,天明还得卖豆腐。”(河南·鲁山)

【谚语俗语第15句】:车顺道,马识途,就怕赶车的打糊涂。

【谚语俗语第16句】:【三代不读书会变牛】(谚)连着三辈人不读书,后人就会变得像牛一样蠢笨。指读书不但开发自身智慧,对后代的遗传也十分重要。

【谚语俗语第17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谚)徒:同类,同伙。水过于清澈,会使鱼失去生存的条件;人过于苛察,会使自己孤孤单单,失去群众。 指为人处世贵在宽厚,切忌苛求。 也作水清无鱼,人察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

【谚语俗语第18句】:【起头容易结梢难】释义:比喻事情要完满结束不容易。例句:那员外拦住道:“老师,放心住几日。常言道:起头容易结梢难。只等我做过了圆满,方敢送程。”

【谚语俗语第19句】:星期六晚上,我们全家在看电视。9点钟的时候,妈妈让我上床睡觉。我故意闭着眼睛,身体斜靠在沙发上,装作睡着的样子。妈妈说:“小华,你把这串香蕉吃完吧!”姐姐凑趣地说:“好吧!”我一下子从沙发上跳起来,一看,根本没有香蕉。妈妈说:“我早知道你是水仙不开花——装蒜呢!”(河南·滑县)

【谚语俗语第20句】:【大手抓草,小手抓宝】(谚)指人只肯动手、不肯动脑,也就只能长得大手大脚,从事粗笨的体力劳动;勤学习善用脑的人,手脚灵巧,能创造价值大的物质财富。

【谚语俗语第21句】:大年初一,一帮小孩站在柴火垛上玩“打仗”。一位老爷爷看见后说:“脚下的娃子,真是鬼难拿啊!”(河北·万全)

【谚语俗语第22句】:县上有个会,我们都想去看热闹。老师却说:“你们不买骡子不买马,去干啥?还不呆在家里做作业!”(陕西·武功)

【谚语俗语第23句】:【打圆场】(惯)指调解纠纷,打破僵局,使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谚语俗语第24句】:【破鞋,提不起来】释义:比喻事情十分棘手,或事态非常糟糕,没法说起。也指事情不要再提。例句:(老山头)怔了一刻,把手在膝盖上一拍,叹了口气说:“咳!破鞋,提不起来了!”冯贵堂问:“怎么?拉不过李霜泗来?”老山头摇摇头说:“他不来。”

【谚语俗语第25句】:【天子避醉汉】(谚)连皇帝也要躲开喝醉酒的人。指醉汉已失去理智,不能再和他打交道。

【谚语俗语第26句】:【地肥茄子嫩】(谚)土地肥沃,长出的茄子就鲜嫩肥大。比喻基础好,就容易出好的成果。

【谚语俗语第27句】:【戳穿西洋镜】(惯)西洋镜:也叫西洋景,民间文娱活动的一种装置,可上下或左右推动若干画片,观者从透镜中看放大的画面,画片多为西洋画。比喻揭穿假象或谎言。 也作戳破西洋镜。 拆穿西洋镜。

【谚语俗语第28句】:【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见“人受一口气,佛受一炉香”。

【谚语俗语第29句】:【人也憎,鬼也嫌】(惯)形容谁都憎恨、厌恶。 也作人嫌狗不爱。 人嫌狗不待见。待见:喜欢。

【谚语俗语第30句】:汽车司机扳轮胎——忽左忽右

【谚语俗语第31句】:老母猪啃猪圈——嘴巴痒

【谚语俗语第32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谚语俗语第33句】:【吃瘪子】(惯)比喻受到打击、遭到拒绝或办事严重受阻。 也作“吃瘪果子”。

【谚语俗语第34句】:姐姐跟姐夫发生了口角,一赌气跑回娘家住了十来天。妈妈开导她说:“房檐下是避雨哩,娘家不是住女哩。再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还是回去,夫妻俩商量着好好做事。”(河南·邓州)

【谚语俗语第35句】:【猫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释义:比喻做机密事,要先隐蔽好。例句:他说:“要少言少语,言多语失,走漏了消息不是玩儿的,虎要取食,必先蹲一下势子。猫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

【谚语俗语第36句】:【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谚)膏药:一种胶状的外用中药。指能把脓血从患处吸出的膏药才算好膏药。比喻能解决最棘手的问题的,才是好办法。

【谚语俗语第37句】: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谚语俗语第38句】:熟透的疖子一不攻自破

【谚语俗语第39句】:李大伯教训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儿子:“不要认为家里富了就可以浪费,钱是一元元积成万的,米是一斤一两装上担的,你可不要把这每天花出的三五元零花钱不放在眼里!”(广西·崇左)

【谚语俗语第40句】:【芒种前后,背夫逃走】(谚)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的五月上半月。背:躲避,瞒。芒种前后,妻子背着丈夫逃走,丈夫也不会知道。指芒种前后天气热,人容易熟睡不醒。

【谚语俗语第41句】:鬼遇张天师——无法可使;有法难使

【谚语俗语第42句】:一天,我只顾玩耍,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写。妈妈批评我说:“和尚念经,郎中治病。你是学生,不好好学习干什么?”(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43句】:【借棍子打狼】利用一个打击另一个。成语:借刀杀人。 张贤亮《男人的风格》:“西北人有句土话:借棍子打狼。有 人是借你这根棍子打我这只老狼。”

【谚语俗语第44句】:【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惯)比喻原来是干什么的还干什么去,各人做自己该做的事。

【谚语俗语第45句】:【掉入五里雾中】见“堕入五里雾中”。

【谚语俗语第46句】:上等轮胎——有气难出

【谚语俗语第47句】:【七岁八岁讨狗嫌】(谚)男孩子在七八岁时特别顽皮淘气,连狗都讨厌他。指男孩儿在七八岁时最难管教。 也作七岁八岁,鸡狗都嫌。 【第7句】:【第8句】:九,厌死狗。 七岁八岁,没人刮得。没人刮得:没有谁愿意理睬他。

【谚语俗语第48句】:二十九天不出鸡——坏蛋

【谚语俗语第49句】:老虎吃爆豆——略崩脆(说话干脆)

【谚语俗语第50句】:妈妈叫我拿梳子给她,而我却拿了牙刷。妈妈说:“你真是摸到黄牛就是马。”(安徽·庐江)

【谚语俗语第51句】:【去了咳嗽添了喘】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引发了一个问题。 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为了不守寡,嫁了个铜锁,去了 咳嗽添了喘。”

【谚语俗语第52句】:【居者无载,行者无埋】(谚)指居家的人不把东西装在车上作远行的准备,远行的人也不会把财物埋藏起来作定居的准备。

【谚语俗语第53句】:【 坏的有人抓,好的有人夸】批评坏的,表扬好的。成语:赏 罚分明。电视节目:“开展这项活动,目的在于造成一种坏 的有人抓,好的有人夸的气氛。”

【谚语俗语第54句】:小林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她妈妈说:“难道你就不能吐字清楚些?嘴里像含着热茄子似的,难听死了。”(安徽·肥东)

【谚语俗语第55句】:国泰民可安,国强民也富。

【谚语俗语第56句】:【黄泥巴糊裤裆——不是屎来也是屎】(歇)黄泥巳:黄色的泥,外表上像人粪。屎:谐“事”或“死”。 指蒙受冤屈,无法申辩,或性命难保,必死无疑。

【谚语俗语第57句】:【外披羊皮,内藏狼心】(惯)形容人外表装得善良,内心却十分狠毒。

【谚语俗语第58句】:眉毛上失火——红眼

【谚语俗语第59句】:【里壮强如表壮】见“表壮不如里壮”。

【谚语俗语第60句】:【提着头过日子】(惯)比喻时时处于危险的境地。

【谚语俗语第61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歇)姜太公:太公望吕尚的俗称,字子牙,传说曾于渭水边用无饵的直钩在离水面三尺之上钓鱼,说:“负命者上钩来!”比喻心甘情愿去做某事。也指心甘情愿落入圈套。 也作姜太公稳坐钓鱼台——愿者上钩。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谚语俗语第62句】:【钱为人之胆】见“财是富之苗,钱是人之胆”。

【谚语俗语第63句】:【大海无风三尺浪】(谚)大海即使无风,海面也有三尺浪。指大海的浪涛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平息。 也作“海上无风三尺浪”。

【谚语俗语第64句】:【饮酒须饮大深瓯,戴花须戴大开头】(谚)瓯(。u):盆盂一类的器皿。大开头:盛开的花。喝酒就要尽情畅饮,戴花就要戴大红花。比喻做事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成绩。

【谚语俗语第65句】:【千针难缝人心碎】(谚)干针万线,也难缝合破碎了的心。指人一旦伤透了心,便再难回复到以前状况。

【谚语俗语第66句】:谷子里的石头——甩了

【谚语俗语第67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谚)比喻旧时读书人,未走上仕途还一身正气;一步入宦海,就随波逐流了。

【谚语俗语第68句】:扁担垫坐——不是久留之客

【谚语俗语第69句】:【只要桨花齐,不怕浪花急】(谚)桨花:用桨划船时溅起的水花。划船时只要大家动作一致,水浪再猛也不怕。比喻齐心协力,就能克服困难。

【谚语俗语第70句】:我不爱锻炼身体,可我的理想却是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妈妈说我是“鸡娃吃黄豆,想吃咽不下;九十岁的老翁学打拳,心有余而力不足”。(河南·浙川)

【谚语俗语第71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惯)才:文才。八斗:六朝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植)独占八斗。见《南史·谢灵运传》。五车:五车书,形容书很多。指人富于文才,学识渊博。 也作“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谚语俗语第72句】:【忙婆娘嫁不到好汉子】见“急婆娘嫁不下好汉家”。

【谚语俗语第73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谚)缘:缘分。旧指人与人能否相遇、相识,主要靠缘分。 也作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却成仇。 有缘千里巧相投,无缘对面不能留。

【谚语俗语第74句】:【一个鼻孔出气】(惯)形容立场一致,臭味相投。 也作一个鼻子眼儿里出气。 一鼻孔出气。 一个鼻孔喘气。

【谚语俗语第75句】:【起了风,少不得要下点雨】(谚)风是雨头,既然风起了,跟着或大或小总要下点雨。借指对方既然已经提出了条件,总得多少有点表示。

【谚语俗语第76句】:【不怕年灾,就怕连灾】释义:指连年的灾害最为可怕。例句:今年接着去年的大涝,又来了一个大旱,正如俗话所说:“不怕年灾,就怕连灾。”

【谚语俗语第77句】:蝎子打呵欠——毒气冲天

【谚语俗语第78句】:姑姑来我们家,我想留她多住几天。爷爷听了说:“亲戚常转,不能常站。”(甘肃·临泽)

【谚语俗语第79句】:厕所题诗——臭秀才

【谚语俗语第80句】:【水过鸭背不透毛】谓不深入,不彻底。《北京日报》(1987, 7,10):“简单生硬的说教,好比广东人说的‘水过鸭背不透 毛’,不能深入到人们的头脑里去。”

【谚语俗语第81句】:伸腿瞪眼儿——要死了

【谚语俗语第82句】:网里的鱼,笼中的鸟——跑不了;往哪儿跑

【谚语俗语第83句】:怀里揣镜子——心里明

【谚语俗语第84句】:【人有点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见“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谚语俗语第85句】:【凤凰无宝处不落】(谚)指凤凰落下的地方一定会有宝物。比喻有重大的利益,才能吸引人来。也比喻人不会做对自己没好处的事。 也作凤鸟不栖无宝地。 凤凰不落无宝地。

【谚语俗语第86句】:鲁智深倒拔杨柳——好大的力气;蛮劲十足

【谚语俗语第87句】:塑料壶灌香油——保险

【谚语俗语第88句】:【兵随将令草随风】(谚)兵士要随着将领的指挥行动,就像草随着风向而摆动一样。指在战斗中,士兵必须坚决服从指挥。 也作“兵随将转”。

【谚语俗语第89句】:我学习怕吃苦,不愿意下力气。爸爸说:“舍不得金弹子,打不着凤凰鸟。干什么事不愿意下本钱都不行。”(湖北·武汉)

【谚语俗语第90句】:一个世纪才盘点——百年大计

【谚语俗语第91句】:【话柄】被他人当做谈资的言论和行为,称为“话柄”,也有叫“话把儿”的。“话”怎么会有“柄”呢?《辞源》的解释是:“古人清谈,多执麈尾,僧人讲法或执如意,故有谈柄之名。”“谈柄”即“话柄”,有的地方叫“话把”。这就告诉我们,“话柄”源有两物,一为麈尾,一为如意。麈尾说。宋人笔记《天禄志余》有云:“古人清谈多执麈尾,故有谈柄之名。”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手执的一种道具,用麈(一种大鹿)的尾毛制成,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为平直状。魏晋名流清谈时必执麈尾,以助谈锋。《晋书》和《世说》记载,孙盛与殷浩谈论很久,端上饭来也顾不上吃,彼此大甩麈尾,尾毛都落在饭上,最后吃不成。《陈书·张讥传》记载,陈后主在钟山开善寺使清谈家张讥“竖义”(大约是竖佛经中之义),取麈尾未至,临时找松枝代替。可见,麈尾是清谈的必备工具。名士、清谈、麈尾,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由此,后人遂把谈资叫做“话柄”。如意说。谈资称作“话柄”,还与和尚讲经时手执如意有关。如意是一种器物,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最早的如意用骨、角、玉、石、竹、珊瑚等制成,长一尺许,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心字形和云叶形。古代和尚讲经时手执如意,有的把经文记于其上,以防遗忘。因而这也成了“话柄”的又一个起源。

【谚语俗语第92句】:李青和张玲是同桌,关系很好,这两家的父母也特别合得来,常走动。奶奶说:“真是一辈同学三辈亲哪!”(河南·太康)

【谚语俗语第93句】:梭子两顶头——尖对尖

【谚语俗语第94句】:【一家人臭嘴不臭心】(谚)臭嘴:斗嘴,说出些难听的骂人话。指一家人过日子,免不了要顶嘴闹别扭,但总是一心一意过日子的。

【谚语俗语第95句】:垃圾倒进粪坑里——同流合污

【谚语俗语第96句】:【 朋友千个好,冤家一个多】朋友越多越好,可以得到帮助, 得到支持;对头越少越好,可以减少麻烦,减少阻力。袁静 《淮上人家》:“朋友一千个不嫌多,仇人一个不嫌少,咱哥们 交往一场,你有困难,我哪能袖手旁观,不跟你互助呢?”

【谚语俗语第97句】:【大雨天,中午晴,雨不停】释义:下大雨的天气,如果中午睛,预示雨停不了,还要继续下。例句:山路本来就不好走,雨后叉湿又滑,走起来更吃力。夏莲说:“大雨天,中午晴,雨不停。要赶在雨前到龙窝,得快一点走呀!”

【谚语俗语第98句】:按处方配药——多给不肯,少给无效

【谚语俗语第99句】:【避风头】(惯)指躲避不利的势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530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