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朋友圈民间俗语,第5句最走心!

【谚语俗语第1句】:眼镜蛇张嘴——放毒

【谚语俗语第2句】:【狗长犄角——羊相】(歇)犄角:牛、羊等头上长出的角。狗头上长出角,想装扮成羊的样子。羊:谐“洋”。讥讽人出丑,闹笑话。

【谚语俗语第3句】:我跟妈妈犟嘴,妈妈有点生气,要打我,我赶快跑到外面。妈妈说:“罐儿里的鸡蛋——都给你攒着呢!”(江西·兴国)

【谚语俗语第4句】:【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低下卑微的行为。它源自战国时期的《孟子》一书。《孟子》中记载了个“鸡鸣狗盗”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被秦昭王扣留在秦国,孟尝君派人去见秦王的爱姬,请她帮忙。这个爱姬说她想要孟尝君的银色狐皮袍子。孟尝君有一件银色狐皮袍子,价值千金,天下无双,可是到秦国时已经把它献给秦昭王了,哪儿还能要回来呢。正当孟尝君愁眉不展的时候,他的一个门客说:“我有办法。”当天晚上,这个门客从狗洞潜入秦宫,“汪汪”学了几声狗叫,蒙蔽了守卫,偷出了皮袍子,将它献给了爱姬,孟尝君才得以释放。孟尝君怕秦王反悔,就更名改姓,连夜逃跑。半夜,他们到了函谷关,只见城门紧闭。要等到鸡叫的时候才能开关放行。大家正发愁,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了公鸡打鸣,紧跟着,关里的公鸡全都打起鸣来。守关的人听见鸡叫就开了城门,孟尝君顺利出关,终得脱险,逃回了齐国。后来人们使用“鸡鸣狗叫”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低下卑微的行为。直到现在,“鸡鸣狗叫”仍旧被人们引用。原来“半夜鸡叫”不是周扒皮的发明,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谚语俗语第5句】:【都说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圆】(谚)指十五夜晚的月亮是最圆的,但过了十五却是一夜比一夜亏缺。泛指世间的一切事物,最圆满的时候,也就是走向衰落的开始。

【谚语俗语第6句】:葵花的盘子一老转向

【谚语俗语第7句】:【富得快,跑买卖】(谚)要想很快富裕起来,最好是经商做生意。指经商能很快致富。

【谚语俗语第8句】:戴红缨帽上树——红到顶

【谚语俗语第9句】:【错公穿了错婆鞋——错上加错】(歇)指原有的错误尚未改正,又犯了新错误。

【谚语俗语第10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见“喊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

【谚语俗语第11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谚)身居高位,自己的行为端正,不发令下属也会跟着你行事;自己的行为不正,纵然发令也没人听你的。指待人处事,关键是要以身作则。

【谚语俗语第12句】:【看准狍子再搂火】释义:搂火:开枪射击。比喻看准对象,摸清情况后再进攻。例句:二雪冲出门:“大骆驼,你看准狍子再搂火!心邪歪胡放炮也不怕缺德损寿!”

【谚语俗语第13句】:【八字没见一撇】(惯)比喻事情刚刚开了头,还没什么进展。也作“八字还没一撇”。

【谚语俗语第14句】:【 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谓不怕议论,议论改变不了事 实。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人嘴两张皮,任他们说去 呗!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 回炉烧饼不香谓不新鲜,失去原有的特点、优点。《小 说季刊》(1981,4):“回炉烧饼不香,这可不是又香又酥能吃 的烧饼,而是菱洲圩村上的碎嘴姑姑、婶婶们对谈崩了的亲 事又合好的比方。”

【谚语俗语第15句】:【舍不得牛犊,套不住老虎】(谚)牛犊:小牛。舍得拿牛犊作诱饵,才能套住老虎。借指要敢冒险,敢付出代价,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谚语俗语第16句】:【戳穿西洋镜】(惯)西洋镜:也叫西洋景,民间文娱活动的一种装置,可上下或左右推动若干画片,观者从透镜中看放大的画面,画片多为西洋画。比喻揭穿假象或谎言。 也作戳破西洋镜。 拆穿西洋镜。

【谚语俗语第17句】:【一个老鸹叫,一个老鸹应】指互相配合,互相呼应。或说: 上山老鸹叫得好,下山老鸹应得好。成语:一唱一和。古华 《相思树女子客家》:“每逢他俩讲话,就像唱双簧,一个老鸹 叫,一个老鸹应。”

【谚语俗语第18句】:【人言可畏】释义:流言飞语令人生畏。例句:大兴营是个二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可不是小事。常言说‘人言可畏’,…一

【谚语俗语第19句】:【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馍,北方面制食品,通常指馒头。 指光听别人说的话不够,得亲自去了解情况。类似的:嚼过 的甘蔗不甜。成语:拾人牙慧、拾人余唾、味同嚼蜡、索然无 味。张涛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 味道。毅然带队调查。”

【谚语俗语第20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指秋季三个月,亦可解释为三 年,谓别后思念深切。语出《诗经》。张孟良《儿女风尘记》: “六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真想你呀!”

【谚语俗语第21句】:【惊蛰不冻,寒到芒种】释义: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日、6日或7日。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5日、6日或7日。惊蛰这一天如果不冷,寒冷的天气要持续到芒种。例句:惊蛰不冻,寒到芒种。记得惊蛰那天就不冷,天气反常,以后还有冷的呢。

【谚语俗语第22句】:布袋里装牛鞅子——内中有弯

【谚语俗语第23句】:【老鹰抓小鸡】(惯)形容动作快捷而凶猛。 也作老鹰捉小鸡。 老鹰抱小鸡儿。

【谚语俗语第24句】:【 有话说话,有理讲理】好好讲理,不要争吵。浩然《艳阳 天》:“不要急,不要喊,咱们有话说话,有理讲理。”

【谚语俗语第25句】:看戏有哭有笑——动了心

【谚语俗语第26句】:性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冷一下

【谚语俗语第27句】:一头钻进冰箱里——冻(动)脑筋

【谚语俗语第28句】:【做官把印丢了】指丢了最重要的东西。周立波《山乡巨 变》:“好家伙,你好警醒呵,做官的把印都丢了。”

【谚语俗语第29句】:肩膀上扛大梁——压趴架(承担不了)

【谚语俗语第30句】:【 人有脸,树有皮】人有羞耻心。反义说:人怕没脸,树怕 没皮。类似的:人怕不要脸,驴怕卧磨道。《诗经》:相鼠有 皮。海外张爱玲《连环套》:“人人有脸,树树有皮,我不是你 买的,我就由着你欺负么?”

【谚语俗语第31句】:【墙上画烙饼——能看不能吃】(歇)比喻心爱的东西,能看见或想得到却到不了手。

【谚语俗语第32句】:【抓了权耙,就忘了扫帚】释义:比喻考虑问题不周到,顾了这个,忘了那个。例句:我扎得不稳.太急躁冒失了!怎么我抓了杈耙,就忘了扫帚?光记着去抄李懵之暗堂,就忘了过街惊?

【谚语俗语第33句】:爸爸整日里都是乐呵呵的,妈妈说:“你这人,一口吞个砂锅,光知道脆,不知道碜,天天趣个啥劲儿?”爸爸回敬道:“你真是一根筷子吃莲菜——净挑眼儿哩,关你啥事?”(河南·新密)

【谚语俗语第34句】:X光照人——把你看透了

【谚语俗语第35句】:妈妈对她们单位那个好逢迎领导、溜须拍马的人非常讨厌,说:“这个人,领导说砂锅能捣蒜,他说捣不烂;领导说公鸡能下蛋,他说亲眼见。”(甘肃·张掖)

【谚语俗语第36句】:【说到风便扯篷】(惯)篷:船帆。 一说有风便立刻把帆升起来。1比喻一说什么便马上要干什么。2比喻态度转变得很快。

【谚语俗语第37句】:【土块擦屁股——迷了门】(歇)门:本指肛门,转指门路。形容人迷迷糊糊,不知所措。

【谚语俗语第38句】:【 不吃鱼,口不腥】不贪便宜,不会惹麻烦。孔厥《新儿女 英雄续传》:“我们不要占便宜,不吃鱼,口不腥!”

【谚语俗语第39句】:【有奶便是娘】只看对自己有利,不管真假好坏。孙犁《风 云初记》:“姓白的说,我们不管别人说长道短,不怕官家追 捕捉拿,有奶便是娘亲,给钱就是上司。”

【谚语俗语第40句】:【吹牛皮】人们常用“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这句话来讽刺那些说大话的人。为什么把说大话称为“吹牛皮”或“吹牛”呢?有两种说法。先说吹牛。关于牛,认为它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重要的财产就是牛和马。因此,人们聚在一起时总喜欢谈论自己的牛和马,其中就难免有夸大的成分,特别是到了提亲年龄的小伙子,托媒人夸富,夸富的内容就是有很多牛马。能说会道的媒婆乐此不疲,领着女方的亲戚指着别人家的牛群,说成是小伙子家里的财产,反正游牧也没有定所,多说点比少说点强。日久天长,“吹牛”之说流传开来,成了说大话的代名词。再说吹牛皮。古时候,我国黄河上游一带居民,还没有学会造船技术,他们用牛皮缝制成一种皮筏子当做渡河的工具。下小时得靠人用嘴巴把皮筏子吹起来,筏子才能在水面上当船使用。可是没有足够的力气,皮筏子是吹不起来的。因此,对那些光会说大话没有真本事的人,人们便会对他说:“你有本事把牛皮吹起来!”这就是吹牛皮的来历。

【谚语俗语第41句】:【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朋友越多越好,可以得到众多的帮 助。相关的:交一个朋友开一条路,得罪一个朋友堵一道 墙。李准《黄河东流去》:“在西安住了不到一个月.左邻右 舍,老乡朋友认识了一大堆。用她的话说就是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谚语俗语第42句】:【劈柴看柴势】(谚)指要劈开木柴,先得看清木柴的纹理走势。比喻着手做事或解决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审时度势,注重方法。 也作“劈柴要看纹理”。

【谚语俗语第43句】:六月天吹南风——热对热

【谚语俗语第44句】:【又想吃鱼,又怕沾腥】(惯)比喻既想得利,又怕沾上坏名声。 也作又吃鱼儿又嫌腥。 又想吃鱼,又怕腥气。

【谚语俗语第45句】:船舱里生小鸡——漂浮(孵)

【谚语俗语第46句】:两人坐跷跷板——此起彼落

【谚语俗语第47句】:烧火棒——头热

【谚语俗语第48句】:【耍嘴皮子】(惯)指夸夸其谈或能说会道,口才出众。 也作耍嘴皮。 卖嘴皮。

【谚语俗语第49句】:【招猫递狗儿】(惯)比喻不务正业,招惹是非。

【谚语俗语第50句】:【蝈蝈儿多了显不出你叫,八哥儿多了显不出你俏】(谚)蝈蝈儿:昆虫,雄的前翅有发音器,叫声清脆。八哥儿:鸟名,能模仿人说话的某些声音。比喻人才多了,便显不出某一个人的出众才华。

【谚语俗语第51句】:嘴巴里含冰棍——说话冷淡

【谚语俗语第52句】:起风又下雨——双管齐下

【谚语俗语第53句】:【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惯)指明知是圈套,却还是禁不住诱惑上了钩。

【谚语俗语第54句】:烧香惹鬼叫——好心没好报

【谚语俗语第55句】:【 锅里没搅的,碗里没舀的】局部依赖整体。类似的:锅巴 不稠碗里稀|锅里没有,勺子舀不出。韩志君等《篱笆·女人 和狗》:“锅里没搅的,碗里没舀的;烂麻搓成绳,也能拉千 斤!”

【谚语俗语第56句】:【领袖】“领袖”现在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等的领导人。如伟大领袖毛主席。“领袖”的本义是衣领和袖口。衣领和袖口在衣饰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将“领”和“袖”合并在一起使用的最早见于《后汉书》,《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中就有“苍头衣绿耩,领袖正白”的描写。第一次将领袖用来形容人的是《晋书·魏舒传》,其中写道:“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意思是说魏舒仪表堂堂,气魄非凡,如同衣服的领和袖,具有卓越地位,堪称世人之表率。后来,人们逐渐将同一类人中的突出者称为“领袖”。现在,专用于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谚语俗语第57句】:【三头对六面】(惯)指三方当面对证。

【谚语俗语第58句】:【吞下秤砣——铁了心】见“吃了秤砣——铁了心”。

【谚语俗语第59句】:某人花起钱来总欠思量,常欠人家的账。他媳妇说:“你是有钱使劲花,没钱把账拉;先花下窟窿,有了钱再去填送。”(山东·临沂)

【谚语俗语第60句】:【按下葫芦起了瓢/摁倒葫芦瓢起来】葫芦可做瓢,一称葫芦 瓢。指不能同时按到水中,按下这个,那个又漂起来。谓事 情多,忙不过来。成语:应接不暇、顾此失彼。袁静孔厥《新 儿女英雄传》:“这儿也是:‘报告主席,我对他有个意见!’那 儿也是:‘报告主席:我也有个意见!’真是按倒葫芦瓢又起 来了。”

【谚语俗语第61句】:【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子不知重】(惯)比喻人不知轻重,不识好歹。 也作“顶着鹅毛不知轻,压着磨盘不知重”。

【谚语俗语第62句】:【人不凭嘴,狗不凭尾】(谚)人好不好,不是看他嘴头上如何说道;狗好不好,不是看它见了人尾巴摇得欢不欢。指看人要看他的实际行动。

【谚语俗语第63句】:【 知道铧是铁打的】知道原委。铁打的,兼指强硬,厉害。 姚雪垠《李自成》:“三年来我们吃了不少亏,才知道铧是铁 打的。”

【谚语俗语第64句】:脚踩西瓜皮,手抓两把泥——能滑就滑,能溜就溜

【谚语俗语第65句】:头发捻绳子——不合股;合不了股

【谚语俗语第66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谚)指人生下来两手空空,到死时一钱一物也带不走。劝人要淡泊名利,知足知止,不可在财物上贪得无厌。

【谚语俗语第67句】:【是粥是水,揭开锅盖】(谚)比喻人或事物的真相,揭开表层,自然就一清二楚。

【谚语俗语第68句】:【惧法朝朝乐】(谚)朝朝(zha。 zha。):天天。指知法畏法,不会犯法,自然就天天过着心安理得的和乐日子。

【谚语俗语第69句】:柏油马路赛摩托——你追我赶

【谚语俗语第70句】:【三眼铳打兔子——没准】(歇)三眼铳:一种有三个枪眼的旧式火器,用于出殡时放礼炮。本指射击没有准确性,转指说话、办事没有目标,没个准头。 也作“三眼铳打兔子——没准头”。

【谚语俗语第71句】:【 疾风知劲草】刮大风,可以看出草长得是否壮实。比喻 在困难中可以看出人的品质。张恨水《啼笑因缘》:“古人 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所以必定要到为难的时候, 才看得出好人来的。”

【谚语俗语第72句】:【刀搁在脖子上】(惯)比喻面临死亡的危险或威胁。 也作刀子撂在脖颈上。 刀压着脖子。

【谚语俗语第73句】:【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谚)一根羽毛在风里飞动,能标示出风向;一根小草在水中漂浮,能标示出水的流向。指观察局部的动向,可以推断出全局的变化。

【谚语俗语第74句】:【巧诈不如拙诚】(谚)无论怎样的巧妙伪诈,也比不过笨拙的诚实。 指伪装终会败露;只有诚实,才能使人立于不败之地。 也作巧伪不如拙诚。 巧欺骗不如笨诚实。

【谚语俗语第75句】:【鸡瘦不倒冠】(谚)冠:鸡冠,雄鸡头顶上的红冠子。指雄鸡再瘦,头顶上的鸡冠子并不垂坠。比喻英雄人物或有作为的男子汉虽失势落魄,但原有的气势不倒。

【谚语俗语第76句】:【扎筏子】(惯)扎:捆,束。比喻拿别人当出气筒,发泄怨气,震慑众人。 也作“作筏子”。

【谚语俗语第77句】:【记吃不记打】(惯)斥责人不接受教训,只记得好处而忘了受罪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78句】:【家和万事兴】释义:家庭和睦就能兴旺。例句:六叔两边劝解地说:“好了,好了,家和万事兴。睡觉去吧,有话明天再说!”

【谚语俗语第79句】:我凭着聪明的脑袋瓜,上课很少记笔记。有一节语文课,老师讲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当时我记得清清楚楚,可不久就忘了。老师批评我说:“再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今后你要学会记笔记。”(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80句】:【锅里有了米,不愁碗里没有饭】(谚)比喻全局生活富裕了,个人就不愁没好日子过。

【谚语俗语第81句】:【连着藤,扯着蔓儿】释义:比喻相互联系着。例句:不能说,不能说!说了这个不要紧,可这个跟老账连着藤哪,扯着蔓儿哪!

【谚语俗语第82句】:【饭来张口,水来湿手】(惯)指人不劳动,坐等着享福。 也作饭来张口,茶来伸手。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谚语俗语第83句】:【让人家当枪使】被人利用来攻击别人。贾平凹《废都》: “你是他的朋友,你给他说,别让人当枪使,有三十年河东, 也有三十年河西。”

【谚语俗语第84句】:一天,我和妈妈到地里拔草,我忽然看见一棵麦子长穗了,妈妈笑着说:“一穗二穗,一月上囤。”(河南·长垣)

【谚语俗语第85句】:【哪块黄土不埋人】见“何处黄土不埋人”。

【谚语俗语第86句】:从学校参加拔河比赛归来,未进家门我就高声报喜:“妈,俺班得了冠军!多亏我上场,同学们都说我是第一大功臣呢!”妈妈听后,不仅没有夸我,反而为我浇了冷水:“要知道,一块砖砌不成墙,一根甘蔗榨不成糖啊!你是集体的一员,应该为集体的胜利而高兴。”(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87句】:【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谓有话直说,或学舌,并无真意。 台湾李敖《李登辉的假面具》:“李根本不懂这首诗是什么意 思,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乱背一通而已。”

【谚语俗语第88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旧指皇帝之下的宰相。借指其地位 仅次于一个重要人物。香港梁凤仪《千堆雪》:“在公事上 头,他早晚会变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权势,不是旁 人轻易求得。”

【谚语俗语第89句】:【千里送鹅毛——物轻人意重】(歇)宋·罗泌《路史》记载:云南民间传说,唐朝时,土官缅氏派缅伯高送天鹅向唐明皇进贡,经过沔阳湖时,天鹅飞走,只留下一根鹅毛。 缅伯高只好将这根鹅毛献上,并说:“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上覆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指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 也作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情重。

【谚语俗语第90句】:头发丝儿打结——难解难分;难分难解

【谚语俗语第91句】:【中国】中国的英译名是China,有历史学家考证,英文china-词来源于印度梵文“支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秦的音译。秦朝统一六国后,威名远播,周边国家就根据中文发音来称呼这个强大的帝国,并按照印欧语系的拼写方法,将“秦”拼写成chin,chin后来被附加了一个元音,成了“China”。还有,把瓷器翻译为China,则是在China-词产生之后,“这和中国瓷器的兴盛有关。中国素以瓷器扬名世界,八世纪之后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运输远销世界,中国被誉为“瓷器王国”,但中国China得名与瓷器无关。

【谚语俗语第92句】:落在热灰里的蚯蚓——浑身抽搐

【谚语俗语第93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见,闭一只眼看不见,看 见当作没看见。意即马马虎虎,不必认真。又指没有完全 睡大觉,暗中查看。歇后语形式为:大肚子罗汉戏观音,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老舍《茶馆》:“可是你要叫我们碰见,我 们也不再睁一眼闭一眼!”

【谚语俗语第94句】:佛殿里的罗汉——肚子泥(一肚子疑)

【谚语俗语第95句】:死马当作活马医——妄想;想尽一切办法

【谚语俗语第96句】:【猫儿头差事】(惯)猫儿头:元代民间指勾结官府、称霸一方的人,转指讹索钱财的人。差事:被人派遣而去做的事情。比喻有利可图的差事。

【谚语俗语第97句】:【拳来拳打,刀来刀当】(惯)当:抵挡,阻挡。比喻以对方的手段来对付对方。

【谚语俗语第98句】:【好虎难抵众犬】力量孤单,抵挡不住。或说:好虎抗不住 一群狼。成语:寡不敌众。张孟良《儿女风尘记》:“张天保 单骑战群兵,好虎难抵众犬,被疯狗似的差人打了出去。”

【谚语俗语第99句】:【恶人先告状】释义:坏人干了坏事,却抢先诬告别人。例句:总之,他实行了一句俗话:恶人先告状。他逢人便说,一口咬定是合作社把人治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545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