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倾述林经典民间俗语经典俗话,适合收藏!

【谚语俗语第1句】:狗熊戴凉帽——里外不像人

【谚语俗语第2句】:【福从赞叹生】(谚)赞叹:发自内心的赞美与感激。指得到人们普遍的、由衷的赞叹,这才是真正的福气。

【谚语俗语第3句】:【节约油,油满罐;节约钱,钱满串】(谚)串:也作贯,旧时钱制,干钱为一串。在油上节约,油罐常满;在钱上节约,钱柜常有积蓄。 指节约是致富的条件。

【谚语俗语第4句】:电线杆上晒衣服——好大的架子

【谚语俗语第5句】:【把官路当人情】(惯)指拿公家或他人的钱物给自己做人情。

【谚语俗语第6句】:【一家有女百家求】(谚)指有女儿的人家,自然会招来许多求婚者。 也作“一家女,百家求”。

【谚语俗语第7句】:【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谚)重裘:加料的皮毛衣裳。谤:诽谤。指解救寒冷的有效办法,最好是穿上加料的皮毛衣裳;抵御诽谤的有效办法,最好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也作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 御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谚语俗语第8句】:【尝一脔可概全鼎之味,窥一斑可知全豹之皮】释义:脔:切成小片的肉。品尝一小块肉,就能品尝出一鼎的肉味;看到豹的一个斑点,就可以知道整个豹皮的花纹。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由一点可见一斑。例句:又苦熬了一阵子。他就默然告退了。“尝一脔可概全鼎之味,窥一斑可知全豹之皮”,谢绝了李师爷的再三“忠告”,不再拜会任何名流士绅。

【谚语俗语第9句】:【城墙上跑马——难掉头】(歇)本指难以掉转马头往回跑,转指面临困境,难以退缩或走回头路。

【谚语俗语第10句】:地里的萝卜一上青下不青(上清下不清)

【谚语俗语第11句】:娃儿们在一块儿玩,卢二奶总说自家孙子心善要吃亏。王三婶听不惯,嘴一撇说:“黄鼠狼只说它娃儿香,刺猬总觉它娃儿光。谁家的娃儿谁看不顺溜?”.(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12句】:一天一宿变两回——朝令夕改

【谚语俗语第13句】:【耗子舔猫鼻梁骨】释义:比喻自己送死。例句:郭鬼子胆大包天,要跟我比量比量,真他妈是耗子舔猫鼻梁骨,我张作霖从前清打到民国,多大的阵势没见过!

【谚语俗语第14句】:【鸦浴风,鹊浴雨,八哥儿洗浴断风雨】(谚)浴:鸟儿在天空飞翔。 指乌鸦在空中飞翔,是将要起风的征兆;喜鹊在空中飞翔,是天要下雨的征兆;八哥儿在空中飞翔,是无风无雨的征兆。

【谚语俗语第15句】:石板上插杨柳——生不了根

【谚语俗语第16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谚语俗语第17句】:打灯笼走铁路——见轨(鬼)

【谚语俗语第18句】:【亏众不亏一/欺众不亏一】对待多数人要用统一的标准, 否则会有攀比和不满。西戎《一个年轻人》:“大伯,试验是 全社的事,万一失败了,也是亏众不亏一,你想,大家都有吃 有喝,能眼看着叫咱挨饿?”

【谚语俗语第19句】:【万事开头难】开始缺乏经验,事情难办。言外之意:开了 头就好办。李准《老兵新传》:“这还是个新事业,没有基础, 万事开头难!”

【谚语俗语第20句】:老牛吃嫩草——爱青(情)

【谚语俗语第21句】:【—网打尽满河鱼】做事干脆彻底。也指事情做得过分, 不留余地。成语:一网打尽。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李 左德说那不行,你这是一网打尽满河鱼。”

【谚语俗语第22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俗语比喻造什么因,得什么果。它看似一条农谚,却是一个典故,典出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九卷。说的是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有个叫柳宣教的书生考中进士,当上临安(今杭州)府尹。上任时,厅下一应人全部来参拜,唯独城南水月寺住持玉通禅师不到。柳宣教怀恨在心,决心报复他,定下一计,让一个叫红莲的绝色女子去与玉通禅师私通。玉通禅师得知上当,当晚自处圆寂。他死后,同样没有放过柳宣教,投胎柳妻,生下一女,名叫柳翠,不守妇道,干尽风流韵事。佛家认为这是玉通禅师对柳宣教的惩罚性报复,该到此为止了,便决定找个机会度玉通禅师出世。也就是说要使玉通禅师的化身——柳翠皈依佛门。所以,佛家委派法空长老点化柳翠。一天,法空长老来到柳翠门前化缘,柳翠问道:“师父,你有何本事来此化缘?”法空长老说:“贫僧没有什么本事,只会说些因果之事。”柳翠问道:“什么因果?”法空长老说道:“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为因,受者为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种是因,得是果。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一番话,说得柳翠一下子明白了。她死后,人们都说是活佛显化,很多人赶来送葬。

【谚语俗语第23句】:太阳落坡月上山——周而复始;接连不断

【谚语俗语第24句】:【连着藤,扯着蔓儿】释义:比喻相互联系着。例句:不能说,不能说!说了这个不要紧,可这个跟老账连着藤哪,扯着蔓儿哪!

【谚语俗语第25句】:【蒙被子放屁——独吞】见“被窝里放屁——独吞”。

【谚语俗语第26句】:奶奶常在外人面前夸我。她说我“人不大,却是芝麻做的大饼——点子多。办事让人放心”。(江苏·高邮)

【谚语俗语第27句】:我在外婆家玩,口渴了,就拿外公的茶杯喝水,然后,将茶杯盖子放在了桌子上,外公发现了就吵外婆。我在一旁偷偷地笑。外婆说:“这真是赖死旁人笑死贼。”(安徽·潜山)

【谚语俗语第28句】:【自己跌了跤,埋怨门槛高】做错事情,埋怨别人,或埋怨客 观条件。类似的:栽了跟头,埋怨地皮。《刘澍德小说选》: “瞧你这个人,这才是自己跌了跤,埋怨门槛高!”

【谚语俗语第29句】:邻居刘婶的儿子小强,一玩起来就是一身泥一身土的。你听,刘婶又在说他了:“瞧你这孩子,都快玩成土地爷了。”(河北·邯郸)

【谚语俗语第30句】:吃了麻绳子——尽说长话

【谚语俗语第31句】:【先喝为敬】“先喝为敬”是中国人请人吃酒的礼仪和规矩。它源于古人喝酒时的“应酬”。古人喝酒时,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是为“献”。主人先饮,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可以放心饮用之意。主人饮过之后,客人亦须饮酒以回敬主人,是为“酢”,亦称“报”。之后,主人为劝客人多饮,自己必先饮以倡之,是为“酬”。客人在主人饮过之后也举杯畅饮,是为“应酬”,以此回应主人的厚意。这样的礼俗慢慢延伸下来,就是今天的“先喝为敬”。

【谚语俗语第32句】:【窗户眼儿吹喇叭——鸣声在外】(歇)鸣:谐“名”。指人的名声在外面,广为人知。

【谚语俗语第33句】:【蛇有蛇路,鼠有鼠路】(谚)蛇行有蛇路,鼠行有鼠路,各有各的路数。比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门路,绝不肯平白地让自己困着。 也作“鼠有鼠洞,蛇有蛇路”。

【谚语俗语第34句】:【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释义:三国:指罗贯中著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看《三国演义》掉下了同情的眼泪,在为古人担忧。比喻担忧是多余的,没有必要。例句: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该咋样做你自个瞧着办!我说这话也不过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反正你今后在外的一切行为都与本号无涉!

【谚语俗语第35句】:大冷的天,我在刷洗脏鞋,冻得直哆嗦。妈妈嗔怪我说:“狗伸舌头(指天热)你不干,鸡提爪(指天冷)时来精神。”(山东·莱芜)

【谚语俗语第36句】:【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般看】(谚)货物可以有高有低,分开等级;顾客却不能分远近薄厚。指对待顾客必须一视同仁,热情招待。

【谚语俗语第37句】:【有饭大家吃,无饭大家饿】(惯)比喻同甘共苦。

【谚语俗语第38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释义: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只懂得利。例句:为了给宝成再加把劲儿,他立即想起了孔老二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屁话,于是又说:“我这个人,一向救人救到底,送人送到家。老梁呵,等你大功告成之后,我再跟二爷文案,让他赏给你十亩好地,你也甭扛活了,回家过个舒贴日子去吧。”

【谚语俗语第39句】:【咬人狗儿不露齿】释义:比喻内心凶狠的人,表面上不露形迹。例句:那厮却有一二,咱家无三思,将那谎局段则向俺跟前使,那厮正是咬人狗儿不露齿。

【谚语俗语第40句】:【做秀】“做秀”是主观故意将亮点显摆给公众,目的带有功利色彩。 “做秀”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港、台地区流行的新词,八十年代流人国内,并迅速蔓延。“做秀”一词,时下可谓蹿红,甚至泛滥成灾。“做秀”的秀拿出来还可单独使用,比如“秀一把”、“宝宝秀”等,不一而足。 “做秀”之源,中外皆有。先说国外之源。“秀”一词来自洋文的sh。w,是展览表演的意思,指艺坛歌星、影星的表演活动。后“做秀”一词应用日益广泛,并不单限于艺人。政治上有所谓政治秀,学术界里有学人做秀,他们看见摄影记者,挤着向前站,无时无地不抓麦克风,想秀一把。再说国内之源。中国古代的“秀”,源更深,流更长。“秀”在中文的本义虽非是展览、表演之意,却有引人注意之处。“秀”始出《论语》,孔子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南宋朱熹的解释是:“谷之始生日苗,吐华日秀,成谷日实。”朱熹的解释虽是古文,却明白无误,“秀”就是花。《诗经》有诗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就是形容禾谷生长的过程。《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有“王瓜生,苦瓜秀”的句子,也就是苦菜开花的意思。所以,花蕾绽放就是“秀”了。植物的“秀”,用以招蜂引蝶,传花授粉。艺人做秀,无非是绽放才华,展现年华,正像花卉吐华。今日之“做秀”,不要做作、故弄姿态,还是“实发实秀,实坚实好”的好。

【谚语俗语第41句】:【蚂蚱打喷嚏,满嘴庄稼气】释义:比喻没有文化,说话土气。例句:“就得是这样,不能像高翔他们一样,蚂蚱打喷嚏,满嘴的庄稼气,讲起话来,像数白花菜一样。”

【谚语俗语第42句】:【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谚)屋顶上面漏水,上面不知道,屋下面的人知道得很清楚。比喻上层执政者的过错,人民群众看得最清。

【谚语俗语第43句】:【有同行的货,没有同行的利】(谚)同行(hang):同一行业。卖出同样的商品,得到的利润却不相同。指经商中全靠个人的智慧和管理能力。

【谚语俗语第44句】:姨父来我家闲谈,一扯就是大半夜。爸爸送走姨父后说:“真是的,屁股沉得像座山,一坐就是大半天。”(河北·邢台)

【谚语俗语第45句】:叔叔见义勇为,各方面的表扬奖励纷至沓来,这让叔叔很不好意思。婶子说:“好马配雕鞍,好人配称赞。你又不是袁世凯做皇帝——欺世盗名的,有什么难为情的呢?”(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46句】:【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释义:比喻打击坏人或敌人要先打击为首的。例句:常言说: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只要将山大王拿住,一切就好办了!

【谚语俗语第47句】:头上长秃疮——顶坏;坏到顶了

【谚语俗语第48句】:【先道断,后不乱】(谚)道:说。 指凡事先把条件讲清楚,事后就不会发生麻烦,纠缠不清。

【谚语俗语第49句】:我总是说家务活好干,可就是不动手去做。妈妈批评我:“你是蚂蚁啃磨扇儿,尽(劲)在嘴上。”(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50句】:【赖象嗑瓜子——眼饱肚中饥】(歇)指所追求的人或物,眼睛能看见却得不到满足。

【谚语俗语第51句】:屎巴巴棍子搭戏台——臭架子

【谚语俗语第52句】:【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惯)主人的“请”字还未说出口,客人就连忙答应说“去”。指迫不及待地盼望别人邀请。

【谚语俗语第53句】:【亮红灯】(惯)红灯:安装在交叉路口,禁止车辆通行的红色信号灯。比喻出现了问题、麻烦或事情无可挽救。

【谚语俗语第54句】:【黄连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谚)黄连:常用中药,味苦。人参:滋补品。黄连味苦而普通,即使救活人命,人们也不认为它有功;人参滋补而贵重,即使吃死人,人们也不相信它是凶手。指人们往往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真相,甚至认不准功过是非。

【谚语俗语第55句】:【得了上方宝剑】上方宝剑,皇帝所赐之剑,得到此剑有先 斩后奏的权力。指行动得到最高权威的批准。上方,也说: 尚方。张涛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取得了上方宝剑, 可以先斩后奏,所以放胆批去,整整讲了四天。”

【谚语俗语第56句】:我和爸爸一起到地里看庄稼。看见红薯长得非常茂盛,就缠着爸爸非要吃红薯。爸爸说:“不行,不行,俗话说‘六月六红薯只有鸡蛋粗’,太小了,过一段时间再吃吧!”(河南·镇平)

【谚语俗语第57句】:【晴天还要防阴天】见“好天也得防阴雨”。

【谚语俗语第58句】:【关门养虎,虎大伤人】姑息坏人,反受其害。成语:姑息养 奸。类似的:养虎自贻患/养虎被虎伤。清代《说岳全传》: “呆子!古人说的,‘关门养虎,虎大伤入’,这个东西如何养 得熟的?”

【谚语俗语第59句】:【过了冬,长一针;过了年,长一线】释义:过了冬至,白天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了。例句:来成嘻嘻哈哈又说:“可不,人常说,过了冬,长一针;过了年,长一线。节令是个大事情。”

【谚语俗语第60句】:【年三十看皇历——好日子过完了】(歇)好日子:本指吉利的日子,转指美好的日子。指好日子就要结束了。

【谚语俗语第61句】:奶奶听说惯偷王五的儿子在学校偷人家的钢笔,就说:“唉!根不正,秧不正,结个葫芦扭着腚啊!”(河南·南召)

【谚语俗语第62句】:【拿着鸡毛当令箭】释义:比喻把别人随便讲的话当作命令一样来对待,或把小事当成大事。例句:“俺就得问,这是俺们民兵的责任!”“哼!别拿着鸡毛当令箭,你爹见着俺还得让三分。”

【谚语俗语第63句】:【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谚)这地方不收留人,总会有收留人的地方。指天地之大,何处不可安身,不必死守一处。 也作此处不留有留处。 此地不容人,自有容人处。 此处不养爷,还有养爷处。

【谚语俗语第64句】:【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谚)龙是传说中的神物,据说能根据不同情况变大变小;而只能大不能小的,则是俗虫。比喻能屈能伸的是英雄,只能大不能小的是庸才。 也作能大能小是条龙。 能大能小是条龙,能上能下是英雄。

【谚语俗语第65句】:【不管三七二十一】(惯)1指不顾一切。2指不问是非曲直。 也作不问三七二十一。 不分三七二十一。 管他三七二十一。

【谚语俗语第66句】:吃完晚饭,我想出去玩,妈妈不让。她说:“天黑了,妈妈找不到你,心里会像着火一样。”(山东·鲁南)

【谚语俗语第67句】:【掉片树叶子都怕打破头】见“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了头”。

【谚语俗语第68句】:【人多一技有益,物裕一备有用】(谚)人多掌握一种技能,总是有好处的;器物能多准备一件,总有用得着的。指人的本事不嫌多,物的备件不可少。

【谚语俗语第69句】:【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释义:比喻一个比一个厉害。例句:年轻轻的,成了这个样子!唉,真是拔了萝卜栽上葱,—茬比一茬辣。

【谚语俗语第70句】:【人不解甲,马不卸鞍】保持作战准备。姚雪垠《李自成》: “后来又到了西番地,整整一个月,一边走一边同曹变蛟打 仗,人不解甲,马不卸鞍,找不到粮食就杀马充饥。”

【谚语俗语第71句】:【打小算盘】(惯)1形容人自私,为个人打算。2比喻在小处算计。 3比喻精打细算。

【谚语俗语第72句】:【七个不成,八个不就】(惯)形容怎样做都不行,非常难办。

【谚语俗语第73句】:【见阎王】(惯)阎王:迷信指管地狱的神。指死亡。 也作见阎罗王。 见阎王爷。

【谚语俗语第74句】:【新账老账一起算】有了新问题,连过去的问题一起追究。 浩然《弯弯的月亮河》:“如果新旧账目一齐算,对他定会杀 不赦,不能冒此风险!”

【谚语俗语第75句】:【棉花里裹着针——软里硬】(歇)本指软里带硬,转喻表面和善而内心凶狠。 也作“棉花里面包圪针——柔中带刺”。圪针:方言,指某些植物枝梗上的刺儿。

【谚语俗语第76句】:学科竞赛那天,我乡五里堂小学的一位老师来我校监考。考试结束后,我的班主任留他吃饭,他执意不肯。班主任笑着说:“吃个便饭吧,咱们是同行,和尚不亲帽子还亲呢!”(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77句】:向着太阳的葵花——爱晴(情)

【谚语俗语第78句】:大路朝天——各人一边

【谚语俗语第79句】:【拿着一把汗】见“捏一把汗”。

【谚语俗语第80句】:【人情大如天】俗语“人情大如天”,一般作贬义,其含义多为办事不讲原则,只讲私人关系。这句俗语的来源有一段故事。清代有一童生,天资聪慧,但累试不中,因为他家境贫寒,没有礼物送给主考官。又一年童生本来考试成绩优异,主考大人见他又是两手空空,便将他的考卷扔在一边,并手批一联奚落他:上钩为老,下钩可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童生想:只因我没钱送礼,就屡试不中,还出联嘲讽我,实在欺人太甚,当即对了下联: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童生书完,弃笔返回故里,从此闭门读书,再不应试。古今仕途上,有多少英才因人情不到受阻。

【谚语俗语第81句】:【百人之堡,干人不能攻】释义:堡:城堡。一百人防守的城堡,一千人也难攻下。比喻地理形势的重要。例句:百人之堡,千人不能攻,其势便也。

【谚语俗语第82句】:王母娘娘走亲戚——腾云驾雾

【谚语俗语第83句】:对着镜子谈心——左右无人

【谚语俗语第84句】:一天中午,小亮吃完饭,倒在床上就睡着了。小亮妈低声说:“真是鸬鹚吃饱不下水啊!”(四川·酉阳)

【谚语俗语第85句】:【骑狗烂裤裆,骑猫烂眼窝】(谚)眼窝:眼睛。骑在狗背上玩,狗会咬烂他的裤裆,骑在猫背上玩,猫会抓烂他的眼睛。劝诫小孩不要玩狗玩猫的谑语。

【谚语俗语第86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手的方式,来对付对手。 鲁迅《二心集》:“这并不错,正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入之 身,虽然也是一种‘报复’,而非为了自己。”

【谚语俗语第87句】:真书如立,行书如引,草书如走。

【谚语俗语第88句】:【树靠枝叶儿圆,人要礼当先】释义:要讲究必要的礼节,把事情办得圆满。例句:树靠枝叶儿圆,人要礼当先。我把凉水温成热水,也要请你们来坐一坐。

【谚语俗语第89句】:【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释义:讥讽人说大话吹牛皮,狂妄不自量。“哈欠”又作“呵欠”。例句:“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啊!这不是大手大脚是什么?”朱师傅严肃地说,“那垫铁,每块像饭盒子那么大,从别处动动脑子,也保准能凑齐。”

【谚语俗语第90句】:【是真难灭,是假易除】(谚)是真的谁也难以否定,是假的自然容易消除。指凡真的自然经受得住考验,凡假的总经不住事实的验证。

【谚语俗语第91句】:气温突然下降,晚上,妈妈匆忙在灯下给我赶做棉衣。爸爸在一旁说:“你就是狗伸舌头不干活,鸡跷爪子没奈何。”(注:天热狗才伸舌头,天冷鸡才提爪儿。)(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92句】:【人不亲土亲,河不亲水亲】释义:同乡人亲切,好说话,好办事。例句:“俗话说,人不亲土亲,河不亲水亲,都是邻家邻舍,一出门就见面,胳膊肘折了总要袖子盖,事情已经做到了这步田地,大家商量着办吧,怎么着好怎么着来。”

【谚语俗语第93句】:【二而一,一而二】(惯)指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一回事。

【谚语俗语第94句】:我玩到很晚才回家,一进门,妈妈就埋怨开了:“像你这样,若能考上大学,我就巴掌煎干鱼。”(江西·吉安)

【谚语俗语第95句】:【人不辞路,虎不辞山】(谚)人不能离开道路,就像虎不能离开山冈。指人总要上路,上路总要靠别人帮助。

【谚语俗语第96句】:【荆人不贵玉,蛟人不贵珠】(谚)荆人:荆山治玉的人。蛟人:潜海采珠的人。荆山产美玉,荆山人就不稀罕美玉;蛟人采珍珠,采珠人就不稀罕珍珠。指盛产宝物,便不觉得宝物可贵。借指人往往生在福中不知福。

【谚语俗语第97句】:打不着狐狸——反惹一身臊

【谚语俗语第98句】:【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一俗语多用于批评那些悲观失望、消极沉沦的处世哲学。人们讥讽某些醉生梦死的玩世不恭者,常说他们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没什么出息。 “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句俗语源自唐诗。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自遣》,全诗如下:“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意思不难理解,是说世间事如果得到了,就应该高歌欢庆;没得到而失去了则放手休止;多愁苦多怨恨也要悠然自得顺其自然。今日能醉就醉,能欢乐就欢乐,明天有忧愁就放到明天再去愁吧,不必总把不开心的烦恼挂在心头。显然,既然诗人郑重其事题名《自遣》,那么,此诗是自我发泄、消遣之作。作者罗隐出了什么事,因何有感而发呢?他当年曾十次考进士而不中,自感前途渺茫,挥笔自我发泄写出了这首至今被人常引用的诗篇。罗隐的自遣,还包含规劝他人之意,从这一点出发,不能说此诗完全消极,若人们能不被烦事压得痛不欲生,以及时行乐排解一下情绪,这不失为一个旷达洒脱的积极处事之法。只要不堕入酗酒深渊,以乐观豁达态度面对暂时失落,这会减去不少自甘堕落或轻生个案呢?效果也许比“用酒消愁愁更愁”好多呢。

【谚语俗语第99句】:【槽里无食猪拱猪】(谚)喂猪的食槽里要是没了食物,猪就会用嘴互相拱咬。比喻经济拮据之时,容易彼此抱怨或争吵。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562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