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赞的民间俗语俗话文案,让人看了秒赞!
【谚语俗语第1句】:【肚子里长牙】(惯)比喻心中暗暗立下大志。
【谚语俗语第2句】:【比棒槌多两个耳朵】人如同棒槌,只是多两个耳朵,老实, 死板,无能。邓友梅《烟壶》:“您病着,那一位比棒槌多两个 耳朵,我不自己办谁办?”
【谚语俗语第3句】:【钻钱眼】(惯)钱眼:旧时铜钱当中的方形小孔。比喻人过于贪财,千方百计在钱上打主意。
【谚语俗语第4句】:【一人做事一人当】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应该负责,牵扯不 到别人。清代《红楼梦》:“我只恨他为什么这么胆小,一身 作事一身当,为什么逃了呢?”
【谚语俗语第5句】:从江里跳到海里——越陷越深
【谚语俗语第6句】:门上的封条——扯不得;莫扯
【谚语俗语第7句】:【墙里开花墙外红】(谚)花在墙里开,却向墙外展现它的鲜红艳美。 比喻人或事物往住在当地不受重视,在远处却影响很大,非常吃香。
【谚语俗语第8句】:【十个儿子十个相】(谚)相:相貌,长相。一母所生的十个儿子,长相就有十个样。指人的相貌各自不同。
【谚语俗语第9句】:【惜子如杀子】见“惯子如杀子”。
【谚语俗语第10句】:松木椽子——宁折不弯
【谚语俗语第11句】:妈妈让我吃干净碗底的米粒,我有点不乐意。她说:“你别小看那几颗米,一天一口,一年一斗。”(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12句】:我和妈妈打羽毛球。妈妈给我发了一个很好的球,我却没接住,还埋怨妈妈没把球发好。妈妈笑笑说:“你这个臭小子,别手不溜怨袄袖了,多找一找自己的原因吧!”(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13句】:【 愁死没人给树碑】发愁也没有用处。王统照《山雨》:“你 别老向木头心眼里钻,把精神打起来!你愁死难道还有人 给你树碑不成?”
【谚语俗语第14句】:【跳在黄河也洗不清】(惯)比喻受了冤屈,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辩白,洗雪不清。 也作跳到黄河洗不清。 跳进大河也洗不清。 跳到天河里也洗不清。
【谚语俗语第15句】:【胆小如鼠,心凶如狼】释义:形容人胆小、心狠。例句:此地事无一定,书店也早已胆小如鼠,心凶如狼,非常难与商量。但稿子放在上海,究竟较易设法,胜于藏在北平箱子里。
【谚语俗语第16句】:鸭子下水——呱呱叫;嘴上前;各奔前程
【谚语俗语第17句】:吃香蕉剥皮——吃里爬(扒)外
【谚语俗语第18句】: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一分。
【谚语俗语第19句】:老道吃荤——开戒了
【谚语俗语第20句】:杀鸡取蛋,干塘打鱼——只图一回
【谚语俗语第21句】:【眼见是实,耳听为虚】(谚)亲眼所见才能认定是真实的,听人传说是不可靠的。指凡事不可轻信人言,必须亲眼审察,加以核实。 也作眼见方为是,传言未必真。 眼见是实,耳闻是假。
【谚语俗语第22句】:井底的青蛙——见识浅:所见有限
【谚语俗语第23句】:【一个单子吃药】(惯)单子:指药方。按照同一个药方吃药,患的是一样的病。比喻处境相同。
【谚语俗语第24句】:【穷日子难过,富家好当】见“富日子好过,穷家难当”。
【谚语俗语第25句】:【 不知道门朝哪边开】门的方向不知道,门内情况更不知 道。谓生疏,不了解情况,不熟悉业务。柳青《种谷记》:“活 了四十年,常常连吃饭的碗都不够每人一个,更不知学堂书 房的门是朝哪里开的了,而今办起工作,才知道不识字的难 处。”
【谚语俗语第26句】:【搔不着痒处】(惯)比喻没有触及要害。 也作“搔头不知痒处”。
【谚语俗语第27句】:铁丝做门闩——经不起推敲
【谚语俗语第28句】:【老人家】“老人家”一词,是对老年人和长辈的尊称。但它并非是汉语的土产,而是外来语的意译。据《宗教词典》载,“老人家”一词,是解放前中国伊斯兰门宦对教徒的一种尊称,是阿拉伯文“穆尔西德”一词的意译。它源于“道路”(指修炼过程),意为“引路的人”,指伊斯兰教苏非派某些教团的宗教导师,负责接受和指导新参加教团的信教人。十三世纪后期,伊斯兰教随着部分中亚西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迁居传人中国,并发生语言的融合。从此“穆尔西德”被译为“老人家”,出现在元代及以后的汉语和文学作品中。此译一出,便同中华民族的爱老敬老传统美德相契合,便在国人中很快流行起来。
【谚语俗语第29句】:【拉弓得膀子,唱戏得嗓子】(谚)拉弓,靠的是好膀力;唱戏,靠的是好嗓门。指不同的行业,各自以本行业的专长取胜。
【谚语俗语第30句】:小蚕吃桑叶——星半点
【谚语俗语第31句】:【君子不跟牛使气】(谚)指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去和那些执拗无知的人争高论低,一般见识。 也作“君子不跟牛斗力”。
【谚语俗语第32句】:一杆没星的秤——掂不出轻重
【谚语俗语第33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释义:徐庶:三国时谋士,曹操把他骗到曹营,但他下决心不给曹操出谋划策,不发表意见。例句:全队上下一百好几十双眼珠转都不转地盯着他,眼巴巴地等他开口。他倒好,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谚语俗语第34句】:吃了剩饭想点子——光出馊主意
【谚语俗语第35句】:【拿着银碗讨饭吃】(惯)比喻自己有极好的条件不知利用,却伸手乞求别人施舍。 也作“捧着金碗讨饭吃”。
【谚语俗语第36句】:牛屁股缝里的虻虫——钻了空子又吸血
【谚语俗语第37句】:【行不愧影,寝不愧衾】(惯)衾:被子。走路没有对不起影子,睡觉没有对不起被子。指做任何事情都问心无愧。
【谚语俗语第38句】:【喜鹊落在树上——各占一个枝儿】(歇)比喻人各有各的意见和主张,或各有各的道理。
【谚语俗语第39句】:表弟爱说大话,奶奶说:“几百斤的野猪,只有一张嘴;十二只老鼠咬猫,没有一只敢近身。你光凭嘴皮子上的功夫,能干什么大事?”(湖南·冷水江)
【谚语俗语第40句】:病入膏盲——不可救药;没法治;没治了
【谚语俗语第41句】:【掉枪花】(惯)枪花:武术中枪术变化的一种花招,能使对方产生错觉。比喻花言巧语,或耍花招、使手段、开玩笑。 也作“掉花枪”。
【谚语俗语第42句】:【进鬼门关】(惯)鬼门关:迷信指阴阳两界的交界处。戏称人死亡。
【谚语俗语第43句】:【 穿针要个引线人】需要有人介绍推荐。成语:穿针引线。 马加《北国风云录》:“我可不认识日本指导官,穿针还要个 引线的。”
【谚语俗语第44句】:接生婆摆手——不接了
【谚语俗语第45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惯)1形容陷入困境,毫无办法。2形容地势险要,无路可走。3形容无法逃脱。 也作上天没路,入地无门。 上天天无路,入地地无门。 入地无门,升天无路。
【谚语俗语第46句】:【烧香引鬼来】(惯)1比喻好心帮人却惹出麻烦来。2比喻做某件事引起其他人的怀疑。 也作烧纸引了鬼来。烧纸:旧时烧纸钱送鬼。 烧香招来了鬼。 烧香逗得鬼上门。
【谚语俗语第47句】:【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俗语比喻办事情想得到预期的好处,却不想把事情办砸了,还破费了许多花销或出了其他差错。它源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周瑜见刘备占据荆州不还,便劝说孙权假意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骗刘备到江东做人质以换取荆州。没想到事情被孙权的母亲吴国太识破,她看中刘备是真正的英雄,孙尚香也愿意嫁给刘备,这场骗婚闹剧弄假成真。在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孙尚香与刘备一起返回了荆州。在回荆州的路上.周瑜处处设防,又派兵追赶,阻止刘备与孙尚香的归程。由于孙尚香身带尚方宝剑,加之常胜将军赵子龙护驾,闯过层层险阻。当周瑜追来,他们已进入安全地带。诸葛亮命迎接的将士高呼:“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当即晕厥,是为“三气周瑜”之一。由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感染力,“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俗语广泛流传。
【谚语俗语第48句】:【 丫鬟拿钥匙,当家做不了主】指有职无权。或说:使唤丫 头带钥匙,当家做不了主。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我 知道,你没钱。在你们家你是、f鬟带钥匙,像是当家的,可 啥事也做不了主。”
【谚语俗语第49句】:【自己绊住自己的腿】(惯)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使行动不自由。
【谚语俗语第50句】:【羊肉好吃怕惹上腥】(惯)比喻想得到好处又怕惹上麻烦。
【谚语俗语第51句】:【天塌下来当被盖】(惯)形容人坚强乐观,在灾难面前毫不畏惧,或对重大的变故满不在乎。 也作“天塌下来当被窝盖”。
【谚语俗语第52句】:【鹭鸶不吃鹭鸶肉】释义:同类不相伤。例句:“悟空,且休争竞。我们既进来就出去,显得没有方情。常言道:‘鹭鸶不吃鹭鸶肉’。他师既不在,搅乱他做什?”
【谚语俗语第53句】:床头鸡叫——啼(提)醒
【谚语俗语第54句】:【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拣不好办的事说。赵树理《三里 湾》:“你小子真是茶馆里不要了的伙计一一哪一壶不开你 偏要提哪一壶!我费尽一切心机来对付你,都为的是怕你 要分家,你怎么就偏提出这个来?”
【谚语俗语第55句】:【两耳不闻窗外事】(惯)指人不关心外界的事情。 也作“两耳不闻天下事”。
【谚语俗语第56句】:嚼着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
【谚语俗语第57句】:【牛蹄子——两半儿】(歇)半:谐“瓣”。牛的蹄形为两瓣儿。指彼此分开或各搞各的一套。 也作牛蹄子——分两瓣。 牛蹄子——两掰。
【谚语俗语第58句】:银线穿金线一两相配
【谚语俗语第59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惯)盲人骑着瞎马,半夜走到深水池边。比喻盲目行动,乱闯乱撞,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谚语俗语第60句】:【灯红酒绿】人们在形容奢侈或繁华时常说“灯红酒绿”,“灯红”很容易理解,那么,“酒绿”该怎么解释呢?这源于古代酒的酿造过程。起初,由于酿造技术落后,人们喝的是浊酒。所谓浊酒,是指将一定的粮食例如麦、黍、秫、稻、曲、蘖等加热煮熟后,加上酒药(酒曲),短暂发酵而酿成,这样酿出来的酒其酒精浓度很低。至今,江南民间的很多地方还保持着这样的酿酒风俗。最初的浊酒由于含杂质会略显浑浊,但仍是无色液体: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尚未撇出酒糟,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糟沫。这种淡绿色泡沫很细碎,《释名》日:“酒有沉齐,浮蚁在上,沉。L然如萍之多者。”就是说酒上的这层浮沫。这本是酒在酿造过程中的一个很自然的现象,但,因为爱酒,文人墨客们爱屋及乌,开始用一些美好的词语形容这种浮沫,称其为“绿蚁”或“浮蚁”,并逐渐演变成为对酒的昵称。南朝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中就有“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之句。最著名的还有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也有直接称酒为“绿酒”的,如陶渊明“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之句。杜甫有“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晏殊有“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等句。只是把“灯红”与“酒绿”挪到一起,铺张开来,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谚语俗语第61句】:【三个老婆一台戏】(谚)老婆:也称婆娘、婆姨,我国北方对妻子的俗称,也泛指已婚妇女。指几个妇女聚集到一起,常常会嬉闹说笑,好比上演一台戏。 也作三个婆娘一台戏。 三个闺女一台戏。 三个婆姨一面锣,两个婆姨一面鼓。
【谚语俗语第62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释义:焉:哪里。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长到哪儿去呢?比喻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无法存在。“皮之不存”又作“皮且不存”。例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真要是侵略者的阴谋得逞,全国沦陷,整个民族灭亡了,你这个老爷还给谁当?
【谚语俗语第63句】:【怕摔跤先躺倒】(惯)比喻怕受挫折而事先采取预防措施。
【谚语俗语第64句】:【除了灵山别有佛】(谚)灵山:灵鹫山,佛祖圣地,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此居住。比喻凡事不可只认一条死理,要能够灵活变通。 也作“除去灵山别有庙”。
【谚语俗语第65句】:【逢人且说三分话】(谚)对人,特别是对初次接触的生人,说话只能说三分,绝不可毫无保留地倾诉心里话。指和人说话要做到多想少说,慎而又慎。 也作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人前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谚语俗语第66句】:【马尾巴搓绳——合不了股儿】(歇)本指马尾巴搓不成一股绳子;转指人心不齐,合不成一股劲儿。
【谚语俗语第67句】:【先道断,后不乱】(谚)道:说。 指凡事先把条件讲清楚,事后就不会发生麻烦,纠缠不清。
【谚语俗语第68句】:死榆木头——不通电;不通气
【谚语俗语第69句】:一根灯草点灯——无二芯(心)
【谚语俗语第70句】:木偶做戏——受人牵连
【谚语俗语第71句】:小表妹穿的衣服十分合身,也很整洁,上身和下身衣服的颜色搭配得也很好看。头上扎着羊角辫,辫梢上用红绸布系了两个蝴蝶结,显得特别有精神。大人们见她常说:“真是孩子往哪儿走,带着妈妈两只手。”(山东·临沂)
【谚语俗语第72句】:【三个核桃两个枣】见“仨核桃俩枣”。
【谚语俗语第73句】:【过河看深浅,走路看高低】(谚)比喻无论做什么事,必须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大意了。
【谚语俗语第74句】:敲着空碗唱大戏——穷开心;穷快活
【谚语俗语第75句】:大船离港——外行(航)
【谚语俗语第76句】:我和表哥下跳棋,我每次都赢。表哥不服地说:“韭菜不能茬茬旺。”我说:“那咱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河南·西华)
【谚语俗语第77句】:【榜眼】“榜眼”指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第二名。它为什么叫“榜眼”,又产生于何时? “榜眼”的称呼在北宋才开始出现。北宋年间的殿试规则是,进士一甲只钦点三人,并规定第一名称状元,第【第2句】:三名为榜眼。第【第2句】:三名之所以同为榜眼,是因为填进士榜时,第一名状元居上端正中,【第2句】: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参见皇帝时,第一名状元在前面正中,第【第2句】:三名分立状元身后的左右位置,也如同身体的两只眼睛,故以榜眼称呼第二,三名进士。到北宋后期,为对殿试中的第【第2句】:三名进士有所区别,人们便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之为“探花”。“榜眼”则成为第二名进士的专称。
【谚语俗语第78句】:十字路口迷路——不分东西
【谚语俗语第79句】:弥勒佛的脸蛋——笑眯眯
【谚语俗语第80句】:【心问口,口问心】(惯)指反复思考、盘算。
【谚语俗语第81句】:【长草短草一把薅】不加区分,一律对待。传记图书:“算 了,现在长草短草一把薅,再不要说了。上面把你们的案子 交给我们处理,请你和王先生后天来一趟。”
【谚语俗语第82句】:【家将败,出妖怪】(谚)指家庭将要衰败时,往往会出现离奇古怪的事。也指国家将耍衰败时,往往会出现非常怪异的人事现象。
【谚语俗语第83句】:【贵易交,富易妻】(谚)易:更换。 旧指人有权有势了,就会抛弃患难时的朋友,另交新贵;有钱有业了,就会抛弃穷困时的妻子,另娶新人。 也作“富易交,贵易妻”。
【谚语俗语第84句】:【镜子】“镜子”,人们天天在使用,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当然,水是天然的镜子,有诗曰:投石刺破水中天;有寓言日:猴子捞月亮。讲的都是水的照影作用。那么,作为实物的镜子,是怎么来的呢?它经历了石镜、铜镜、玻璃镜三种形态。据传说,女娲补天时得到一种黑曜石,经打磨而成石镜,这便是最早的镜子。这种上古时期传说的石镜,被现代技术所证实,装修用的大理石、花岗岩经过抛光后都光亮如镜。第二种形态金属镜随着青铜器的发明而产生,有出土实物为证。从出土的铜镜来看,唐代较多。当时,铜镜已较普及。史书有载,魏征谏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文物和史料记载相印证,那时铜镜已经相当普及。直到近代玻璃的发明,取代了金属镜。
【谚语俗语第85句】:【四两棉花八把弓——细细弹】(歇)弓:弹棉花的绷弓儿。弹:谐“谈”。指仔细地倾谈。 也作“四两棉花八张弓——细细地弹”。
【谚语俗语第86句】:爸爸教给我一个看天气的口诀:“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87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岗哨众多。成语:戒备森严。刘绍 棠《渔火》:“八里桥南北,二十九军的士兵持枪荷刀,三步一 岗,五步一哨。”
【谚语俗语第88句】:【锅盖上的米——熬出来了】(歇)熬:本指把米放在锅里加水煮成糊状,转指忍受(苦日子)。指终于度过了艰难的日子。 也作“锅盖上的小米——熬了出来”。
【谚语俗语第89句】:【景德镇的大穿——净瓷儿】(歇)景德镇:市名,在江西省东北部,以产瓷器闻名。瓷儿:谐“词儿”。形容词语丰富。
【谚语俗语第90句】:我有个小妹妹,整天话特别多。一次,妈妈笑着对她说:“你呀,真是个打不尽的芝麻,摘不尽的棉花,整天说个没完没了的,有时候还真烦人。”(湖南·郴州)
【谚语俗语第91句】:【破麻袋绣花——底子差】见“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
【谚语俗语第92句】:打黑牛,惊黄牛,吓得白牛吐舌头。(甘肃·镇原)
【谚语俗语第93句】:【人比人,气死人】(谚)人活在世,处境或机遇各不同,差别很大,很难相比。指人必须想得开,不和别人盲目攀比。 也作“人比人,活不成”。
【谚语俗语第94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最好赶快离开。语出《南史》:“檀公 三十六计,走为上。”明代《水浒》:“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若不快走时,更待什么!”
【谚语俗语第95句】:【推磨绕圈子】指不直截了当。成语:转弯抹角。柳青《种 谷记》:“他们顶你,驴推磨似地和你绕圈子,拉谈半天还停 留在原处。”
【谚语俗语第96句】:【瓜儿只拣软处捏】(惯)比喻专门挑软弱者欺负。
【谚语俗语第97句】:【抛绣球】“抛绣球”是“彩楼招亲抛绣球”的简化。说到抛绣球,自然联想到彩楼招亲,专指凰求凤。抛绣球招亲,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古典小说《西游记》描写玄奘的父亲陈光蕊高中头名状元,在钦赐游街时被相府小姐殷温娇看中,抛下绣球打中乌纱帽,欢天喜地结为鸾俦。明代诗人高启《观顾蕃所藏宋赐进士丝鞭歌》:“影枭夕阳何处去,曲江园里宴初归。天街直拂花枝过,择婿楼高彩球坠。” 如戏剧。《彩楼记》、《三击掌》等,说的是唐代王丞相之女王宝钏,在彩楼上用绣球打中乞丐薛平贵,由此演绎出一系列精彩故事。经考证,这些故事皆属于子虚乌有,虽然文学作品多有描写,但在史料中却难觅踪影。不过,抛绣球招亲绝非凭空想象,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认为源于壮族人民的一种传统体育游戏。两千多年前,壮乡就有用青铜铸造的兵器“一飞砣”,应用于作战和日常狩猎。后来飞砣逐渐演变成抛掷的布囊,姑娘们又将它改造成彩球,人们在空闲时间拿来抛接作为娱乐。尤其是每到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彩球就会出现在赛歌会上,姑娘们一边对歌一边将此作为选择伴侣的道具,手中的彩球会投向自己的意中人。小伙子如果看上这位姑娘,可在绣球上系上精心准备的小礼品,回敬过去,姑娘接住礼物时,或继续对歌表达情意,或相约到僻静处聚会,这就是抛绣球选婿的来历。到了文学家之手,就编出了许多精彩绝伦的“彩楼招亲抛绣球”的故事来。
【谚语俗语第98句】:【只重衣衫不重人】(惯)只看重人的穿着打扮,不看重其人品和才学。形容人势利。
【谚语俗语第99句】:【闭着眼睛说瞎话】(惯)指不顾事实地胡说。 也作“闭着眼睛胡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