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深入人心的民间俗语金句,快进来收藏吧!

【歇后语第1句】:【调书担】见“掉书袋”。

【歇后语第2句】:回光返照——不长久

【歇后语第3句】:【打铁先得本身硬】(谚)指铁匠自身强壮有力,才能把铁打好。比喻处理问题或从事工作,必须自身的思想作风、才学技能过硬,才能得心应手。 也作打铁得要铁砧硬。 打铁先得铁锤硬。

【歇后语第4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释义:比喻人最终总希望回到故乡;也比喻事情终究要归结到某处。“千丈” 又作“干尺”。“叶落”又作“落叶”。例句:兀术道:“古人有言:‘树高干丈,叶落归根。’卿家若然思念家乡,某家差人送你回国。”

【歇后语第5句】:【鸡屎拌面——假卤】(歇)卤:用肉类、鸡蛋、木耳等做汤加淀粉而成的浓汁,用来拌面条等食物,谐“鲁”。指假装愚钝或糊涂。

【歇后语第6句】:井底青蛙爬出井栏圈——方知天外有天

【歇后语第7句】:【头三脚难踢】(谚)原指武技表演场上开头的拳脚难施展。借指任何事在打开局面之前,很难理出头绪。也指凡事开头难。 也作头三脚难踢,头茬树难立。 头三脚难踢,开锣戏难唱。 头一脚难踢,头一句难唱。

【歇后语第8句】:一把火烧不开水,一只手捂不住天。

【歇后语第9句】:【寺老佛多,人老话多】(谚)寺庙古老,庙里的佛像就排得多;人到老年,说起话来就会没完没了。指老年人说话唠叨,有着生理上的原因。

【歇后语第10句】:【蝈蝈儿多了显不出你叫,八哥儿多了显不出你俏】(谚)蝈蝈儿:昆虫,雄的前翅有发音器,叫声清脆。八哥儿:鸟名,能模仿人说话的某些声音。比喻人才多了,便显不出某一个人的出众才华。

【歇后语第11句】:【打败的鹌鹑斗败的鸡】释义:鹌鹑:一种小乌,也叫鹑,雄性好斗。比喻人失利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例句:“是啊,打败的鹌鹑斗败的鸡,这家伙上不了阵势。”老孟也附和道。

【歇后语第12句】:【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释义:梁园:园名,即兔园,汉代梁孝王刘武建造的花园,也叫“梁苑”,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比喻外地虽好,不可久留。例句:宋四公思量道:“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连更彻夜,走归郑州去。

【歇后语第13句】:【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草)绳】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后,一直心有余悸,不敢再涉足其间。典出《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明朝成化年间,苏州有个名叫文若虚的人,做生意总是赔,人家叫他“倒运汉”。这年他穷得实在过不下去了,便破罐破摔,拿着别人送的一两银子,买了几篓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红”,随商船出海,他要看看海外风光,死了也不冤。到了一国,商人们都上岸做贸易去了,文若虚猛地想起自己带着吃的那一篓橘子烂了没有?于是搬到船板上吹吹风。岸上走的人看见了,问是什么东西。文若虚拿起一个掐破就吃。围观的人看这东西又好看又能吃,问他多少钱一个。文若虚听不懂,便竖起一个手指。有人拿出一个银钱来买了一个,闻了闻扑鼻香,尝一尝甘甜可口。又摸出十几个银钱来,说:“我买十个进奉皇帝。”旁边的人看了,你买俩,他买仨。文若虚一看剩下的不多了,刚要涨价,那第一个买橘子的人飞马赶来,大声喝道:“不要卖了,皇帝都要了。”文若虚把钱一数,共一千多,约合百两银子,竟是一本百利了。众商人回来,听说这事,都惊喜道:“人都道他倒运,而今是转运了。” 便劝他得此钱买了货带回去再生利钱。文若虚道:“我是倒运的,将本求财,没有一次不蚀本的,如何这要生利钱。妄想什么?万一和从前一样,再做亏了,哪里再有洞庭红来卖?‘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量了,我还是带这些钱回去吧!”

【歇后语第14句】:【脊梁骨里冒凉气】(惯)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浑身发冷。 也作脊梁沟里冒冷汗。 脊梁骨冒凉气。

【歇后语第15句】:【雪地里埋不住死人】(谚)雪地里埋死人,雪一消就显露了出来。 比喻事实终究是事实,无论怎样遮掩,瞒得一时,瞒不得长久。

【歇后语第16句】:每到考试的时候,我的心里就紧张,成绩总不理想。妈妈对我说:“当瓢子的不怕汤烫,当学生的咋能怕考试啊?”(福建·霞浦)

【歇后语第17句】:【一头碰到南墙上】固执,没有回旋的余地。姚雪垠《李自 成》:“你不要生气,有话慢慢谈。不要一头碰到南墙上,把 事情弄得没有转弯余地。”

【歇后语第18句】:青蛙跳到秤盘上——不知自己有几两肉:自秤(称)自

【歇后语第19句】:【玩火者必自焚】谓做冒险的事情,必然会危及自身。成 语:玩火自焚。传记图书:“然而,事与愿违,玩火者必自 焚。”

【歇后语第20句】:【蛤蟆吞西瓜——开口不怕大】(歇)指人张口要价太高,使对方无法还价。常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21句】:吃过晚饭,我觉得很困,就上床睡觉了。奶奶笑着说:“落了夕阳关山门——真是老实和尚啊!”(河北·沧县)

【歇后语第22句】:【原钥匙投原锁——一开就上】(歇)比喻一拍即合。

【歇后语第23句】:【吃五谷,想六谷】欲望越来越高。韩志君等《古船·女人 和网》:“吃五谷想六谷,捧着土豆找白薯!小豆倌儿还配不 上你呀?”

【歇后语第24句】:我的弟弟活泼,好动。白天由奶奶看着,可奶奶一不留神,他就跑得不知去向,这时,奶奶便会说:“这孩子,真是个小地仙,一会儿不见走一千。”(河南·沁阳)

【歇后语第25句】:【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见“船到江心补漏迟”。

【歇后语第26句】:【粪堆上长连枝树,淤泥中生比目鱼】(惯)连枝树、比目鱼:均喻夫妻。比喻在条件差的地方,也有美好的姻缘。

【歇后语第27句】:【 家家卖私酒,不犯是高手】谁都营私舞弊,没有被抓住,就 算是手段高。清代《怜香伴》:“俗话说得好,家家卖酸酒,不 犯是高手。全要做得干净。”

【歇后语第28句】:【东葫芦扯到西架上】释义:借指把不相干的事混在一起。例句:“嘿嘿嘿!这叫把东葫芦扯到西架上了!”老队长不以为然地笑笑……

【歇后语第29句】:【喇喇蛄穿大衫——硬称土绅士】(歇)喇喇蛄:蝼蛄的通称,一种生活在泥土中的害虫,吃农作物的嫩茎,也作拉拉蛄,也称蝼蝼蛄、土狗子。大衫:也叫大褂,身长过膝的中式单衣,旧时绅士或有地位的人常穿。指小人物硬充大人物。常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30句】:【猪困长肉,人困卖屋】(谚)困:睡觉。指猪吃了睡,还有助于长肉;人要是像猪一样懒,就必定穷困潦倒,连住房都会卖光。

【歇后语第31句】:我们生产组选组长时,大家选上了“科技迷”有道哥。有道哥站起来说:“我可不行,哈巴狗撵兔子——凭跑哩,凭咬哩?”(河南·孟津)

【歇后语第32句】:【金女银男,不如生铁老伴】(谚)值金值银的儿女,也比不上生铁般的老伴。指人到老年,贵在有老伴彼此体贴照料。

【歇后语第33句】:借票子做衣裳穿——浑身是债

【歇后语第34句】:打针吃黄连——痛苦

【歇后语第35句】:看人上菜碟——势利眼

【歇后语第36句】:【戴着乌纱弹棉花——有弓之臣】(歇)弓:旧法弹棉花用的弓形工具,谐“功”。讥讽人自以为有功。

【歇后语第37句】:【 飞不上天,钻不进地】逃不走。或说:不怕他飞上天去。 浩然《艳阳天》:“放了他,飞不上天,钻不进地,随时可以再 捉起来,不会有什么不好。”

【歇后语第38句】:爸爸是局长,叔叔又有钱,我经常向别人夸耀。可妈妈却说:“有人不仗人势,有钱不恃钱势。你要好好学习,将来靠自己的本领做事。”(河北·易县)

【歇后语第39句】:耗子拉秤砣——自塞门路

【歇后语第40句】:【胜者王侯败者贼】见“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歇后语第41句】:【排档】“排档”,是指敞开式的简易大众就餐场所。排档是广东口语。 “排档”可能源于“排当”。元代刘一清撰《钱塘遗事》细述南宋旧事,卷五有“排当”一则云:“宫中饮宴名排当。理宗朝排当之礼多内侍自为之,一有排当则必有私事密启度宗。因之故,咸淳丙寅给事陈宗礼有日:‘内侍用心非借排当以规羡馀,则假秩筵以奉殷勤。不如聚几州汗血之劳而供一夕笙歌之费。’此说可想矣!” 原来,“排当”是宫中饮宴的名称,是古代一种腐败现象。根据发现的南宋宫廷菜单考证,皇宫里下人也不是每天花天酒地,皇宫里也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肉。有时宫廷内侍们就自己掏腰包,请皇帝、贵族、大臣吃饭。一下子竞成风气,由于轮流请客,排队当值,称为“排当”。刚开始是自己掏腰包或找地方报销,到宋理宗的时候,开始拿到中央或各级财政的金库报销了。后来,排当流到民间,成为简易、廉价、大众消费的形式。由于经常设在街边,摆有大量桌椅,同时广东人称摊位为“档”或“档口”,进而转变为“排档”了。现在“大排档”风靡全国。

【歇后语第42句】:大姑娘生头胎——开怀

【歇后语第43句】:【一人拼命,万夫难当】(谚)一个人舍命地冲杀,再多的人也难以抵挡。指人要是拼命战斗,就会产生无穷的威力。 也作一人敢死,万夫难敌。 一人不怕死,万夫莫近身。

【歇后语第44句】:【到哪条河边,喝哪条河的水】释义:处在什么情况,采取什么样的办法。例句:马国彪只好打断她的哭声,嬉皮笑脸地说:“翠花,到哪条河边,喝哪条河的水。”

【歇后语第45句】:【外公死儿——没有舅了】(歇)舅:谐“救”。指不可挽救或无可救药。

【歇后语第46句】:【打埋伏】(惯)1指隐藏起来,待机行动。2比喻隐瞒一些实际情况。

【歇后语第47句】:【长衫有人穿,长话无人听】(谚)拖拖拉拉、没完没了的话,谁听了都厌烦。指讲话贵在干脆利索,言简意赅。

【歇后语第48句】:【东扯葫芦西扯瓢】借喻说话漫无边际,闲聊天。成语:东 拉西扯。马烽《刘胡兰传》:“二寡妇见胡兰不给她开收条, 只好坐在板凳上,和那些等着交鞋的妇女,东扯葫芦西扯瓢 地扯起闲话来了。”

【歇后语第49句】:神仙难钓午后鱼。

【歇后语第50句】:【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惯)指人下落不明,不知生死。

【歇后语第51句】:【做梦娶媳妇儿——光想好事】(歇)指人一心想着实现不了的美事。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做梦娶媳妇儿——净想好事儿。 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

【歇后语第52句】:爷爷娇惯我,每次要零花钱总是不少给。这事让严厉的爸爸知道了,他说:“你呀,真是老母猪拱虚土,尽往省劲儿的地方拱。”(河南·新乡)

【歇后语第53句】:【 不犯王法不怕官】不触犯法律,便无所畏惧。类似的:理 正不怕官,心正不怕天。沈从文《边城》:“祖父不作声了,他 想到不犯王法不怕官,只有被死亡抓走那一回事情不好 办。”

【歇后语第54句】:钱塘江的潮水——看涨

【歇后语第55句】:晚上做完作业后,妈妈总爱催我练琴。一次我烦了,就告诉妈妈:“琴今晚有毛病了,音老调不准,怎么练啊?”妈妈说:“脚痒别往头上挠,累了就去睡觉吧!”(陕西·武功)

【歇后语第56句】:【听风就是雨】(惯)比喻听到一点传闻,就信以为真,甚至盲目采取行动。 也作听见风就来雨。 听见了风就以为是下雨。

【歇后语第57句】:【开水煮,滚油煎】(惯)形容受着悲惨、痛苦生活的煎熬。

【歇后语第58句】:【人不亲土亲】(谚)土:乡土,故乡的土地。指本乡本土的乡亲有着天然亲情,即使彼此不多往来,故乡的情谊也会使他们亲热。 也作人不亲土亲,河不亲水亲。 人不亲土亲,心不热血热。

【歇后语第59句】:【有钱买马,没钱买鞍】有钱买马,不肯花钱买鞍,可没鞍配 不了套。能够花大钱,舍不得花小钱,而小的方面也不可忽 视。类似的:有钱买条牛,没钱买犁头/买得起马,配不起 鞍。清代《醒世姻缘传》:“你看这有钱买马、没钱买鞍的事 么?有本开铺子,倒没有橱柜了。”

【歇后语第60句】:考上秀才想当官,做了皇帝想成仙——欲望无穷

【歇后语第61句】:【狗咬秤砣——好硬的嘴】(歇)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嘴:双关,本指嘴巴,转指说话。讥讽或责骂人说话生硬、执拗、尖刻。

【歇后语第62句】:卸磨杀驴子一利用一时;忘恩负义

【歇后语第63句】:【无巧不成话】(谚)话:话本,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指没有巧合的情节,就构不成说唱的故事。后泛指小说、剧本的编写,总离不开引人人胜的巧妙情节。 也作无巧不成书。 无巧不成戏。 无巧不成故事。

【歇后语第64句】:黄河向东流——百折不回

【歇后语第65句】:【碾盘上洗澡——浅得很】(歇)浅:本指不深,转指浅薄。形容人学识浅薄或见识肤浅。

【歇后语第66句】:【青竹掏坑缸——越掏越臭】(歇)坑缸:粪缸。臭:本指气味难闻,转指名声坏。比喻越闹腾名声越坏。

【歇后语第67句】:【新安茅厕香三天】(谚)茅厕:茅房,厕所。新砌好的茅房总能保持三天没臭味。比喻素质差的人或事物,开头还好,往后就一天不如一天。 也作新开茅厕三天香。 新砌茅厕三天新。

【歇后语第68句】:【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马溅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晒麦】(谚)指从云的走向上可判断是否有雨:云往东走,无雨;云往西走,马足溅泥;云往南走,暴雨来临;云往北走,天晴。

【歇后语第69句】:高空跳伞——落千丈

【歇后语第70句】:【堂上一呼,阶下百诺】(惯)诺:答应。厅堂之上主人一声喊,台阶下众多的侍从一齐答应。形容权势极盛,从者甚多。 也作“厅上一呼,阶下百诺”。

【歇后语第71句】:兄弟俩吵架,大伙儿劝谁谁也不听,可支书一来,兄弟俩都不吱声了。他们的父亲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家这俩小子是半生的红薯——不怕麦秸火,就怕强人捏啊!”(河南·长葛)

【歇后语第72句】:【一条道走到黑】(惯)1形容人固执,做事不知变通。2形容人坚持错误立场不改悔。3形容人意志坚定不动摇。 也作一条道儿跑到黑。 一条路走到黑。

【歇后语第73句】:【鸡肠兔儿胆】(惯)形容人气量狭窄,胆子很小。

【歇后语第74句】:【 两股道上跑的车】谓各走各的路,弄不到一起去。海外 老六《丫头你嫩嫩地嫁了吧》:“婚后的朝夕相处中,我才发 现我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脾气、性格、价值观都不同。”

【歇后语第75句】:【 山好能容四面看】谓禁得起挑剔。记录:“这样的产品没 得说,山好能容四面看,怎么着你也挑不出毛病。”

【歇后语第76句】:【老母猪啃砖头——嘴硬】(歇)嘴:本指嘴巴,转指说话。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指说话语气强硬。常含责骂意。

【歇后语第77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过长期的考验,才能看出好 坏。浩然《艳阳天》:“我知道你上了人家的当,听了别人的 话儿,这会儿我的心意你不能一下子弄明白。我也不用多 说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吧。”

【歇后语第78句】:【穷算命,富烧香】(谚)算命:用迷信方法预测人的前途命运。旧指穷人喜欢算命,指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富人喜欢烧香,祈求神灵保佑自己长富不贫。

【歇后语第79句】:自鸣钟断了发条——全身不活络

【歇后语第80句】:【打铁先得身子硬】自身条件好,基础好,才能坚定有力。 《人民日报》(1986,2,25):“打铁先得自身硬。领导不受下 级的礼固然好,但自己不向上级送礼也很重要。”

【歇后语第81句】:【筷子插在豆腐里——稳当当的】(歇)形容稳妥可靠。

【歇后语第82句】:画里的烧饼——不充饥

【歇后语第83句】:墨斗鱼下酒——没刺儿可挑

【歇后语第84句】:五脏六腑抹蜜糖——甜透了心

【歇后语第85句】:【和尚吃八方】(谚)指和尚靠各处化缘生活。

【歇后语第86句】:【惹虱子头上挠】(惯)比喻自找麻烦。

【歇后语第87句】:【打春】为什么把“立春”叫“打春”?据传,自从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前三皇后五帝都很重视,到周朝的时候,把务农的事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每年要举行迎春仪式。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员来到郊外,聚集乡民,设上供桌,烧香磕头,在供桌前做一个土牛,让扮作“勾芒神”的人举鞭打土牛,把这土牛称作“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后来出现了打纸牛,用纸糊条牛,里面装着五谷,就把这纸牛叫春牛,仍旧在立春前一天,叫“勾芒神”打纸牛,牛倒了,纸烂了,五谷四下流,象征打出了一年的五谷丰登。后来,据说一个清廉的大官犯了罪,把他贬下去做小官。上任那天,正是迎春的日子,他看到地方官在郊外聚众举行迎春仪式,鞭打纸牛,觉得可笑,提笔写了《春牛榜子》诗半首:“不得职田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后,不再做那种可笑的事了,真心地关心起农事来。来年他把迎春仪式移在了立春那天,不再糊纸牛,搬来了犁子,拉来了黄牛,立春时刻到来时,他迎天扯了个大响鞭,牛走了,犁动了,春耕开始了。他的改革措施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回到衙里,有了诗兴,提起笔来,在上年写的《春牛榜子》下边又添了两句:“岁首常思盘中餐,脆鞭一响打出春。” 就从这儿开始,人们把立春那天叫“打春”。虽然现在不再举行迎春仪式了,可是,“迎春”、“打春”的叫法依然如故。

【歇后语第88句】:腊月三十贴对联——年一回

【歇后语第89句】:【人怕丢脸,树怕剥皮】(谚)人要是丢失了脸面,就无法在人前立足;树要是被剥了皮,就断了根和梢的脉络,无法存活。指人活脸面,绝不可做丢脸面的事。 也作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怕伤面,树怕剥皮。

【歇后语第90句】:【一个吹笛,一个捏眼】互相配合。或说:一个吹箫,一个捺 窟。西戎《年轻的一辈》:“闺女,没想到你们两个人一个吹 笛,一个捏眼,脾气倒挺对呀!”

【歇后语第91句】:【压岁钱】春节拜年时,很多地方都有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们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也有一种说法是,分压岁钱给孩子们,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们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古时候,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压岁钱”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燕京岁时记》有记载。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民国以后,流行用红纸包一百元铜元,寓“长命百岁”之意。纸币广泛使用后,大人们则喜爱选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赠给孩子们以作春节礼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不断攀升,从几十元到上百上千元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自己喜欢的物品,有的还把压岁钱拿出来支援灾区。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歇后语第92句】:【同心结】“同心结”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意为永结同心。那么,“同心结”源于何时呢? “同心结”源于《诗源》里的一个故事:文胄与相邻的女子姜氏相爱,文胄送给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定情的信物。姜氏打开箱子,用双针穿上连理线,织成同心结回赠文胄。缕缕丝线织进无限情思,从此“同心结”成为男女定情的最好信物。“同心结”是用两股彩绳或彩带,绾成连环回文样式再抽紧而成,因其形态是两股彩绳交相盘于“结”的中心,代表着男女爱情的心心相印,而被看做“永结同心”之意。 “同心结”有真实记载的首见于南北朝。南齐歌妓苏小小作《西陵歌》说到了“同心结”:“妾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南朝梁武帝在《有所思》诗中也有“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记述,可见,从歌妓到最高统治者,都知道这种表示爱情的信物了。如今,男女青年仍旧对“同心结”情由所钟,一旦成为定情之物,则永久珍藏,以作纪念。现代人还把它作为一种装饰品带在身上,作为束发的带饰、腰带的结饰、身上的佩饰,此形影不离。

【歇后语第93句】:【萝卜精——头上青】(歇)精:精灵。头:本指萝卜顶部,转指人口头。青:青色,谐“清”。本指萝卜露出地表的顶部是青色的,转指人(多指官员)只是口头上清廉。常含讥讽意味。

【歇后语第94句】:【耍了猴子下不了竿】(惯)比喻被人玩弄得无法下台。

【歇后语第95句】:【酒逢知己千盅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谚)和知心朋友喝酒,喝多少也不够;和说不到一起的人谈,一句半句也嫌多。指饮洒与交谈,贵在情投意合。 也作“洒逢知己频添少,话若投机不厌多”。

【歇后语第96句】:【 身入宝山不识宝】指认识不到事物的价值。类似的:身 在羊群不认羊。成语:熟视无睹。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 “你可真是身在宝地不识宝啊。我要是早知道早就来了。”

【歇后语第97句】:【乌狗吃食,白狗当灾】(惯)乌狗:黑狗。黑狗偷吃了东西,却惩罚了白狗。比喻惩罚错了对象。 也比喻代人受过。

【歇后语第98句】:半空中吊母猪——不知把自己提多高了

【歇后语第99句】:【病好打太医】释义:太医:皇家的医生,也用于对一般医生的尊称。比喻自己的目的一达到,就丢掉或打击帮助自己的人。例句:“而今过上好世道就不能过河丢拐棍,病好打太医,你说,政府哪件事偏待过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696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