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言简意深!
【歇后语第1句】:【王八看绿豆——对了眼】(歇)绿豆:这里指绿豆的种子。王八的眼睛与绿豆相似,转指合乎自己的眼光。指品行不好的人彼此情投意合。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王八瞅绿豆——对上眼儿。
【歇后语第2句】:【见死不救,牲畜不如】(谚)指见人有危急就应该立即伸手救援。
【歇后语第3句】:【腹稿】“腹稿”是指已经想好但还没有写出来的文稿。 “腹稿”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王勃传》。王勃,唐初四杰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据《新唐书·王勃传》载:“(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而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腹稿。”大意是:王勃在构思写文章时,起初想得不精细,他就先磨好许多墨汁,然后就畅快地喝酒,喝醉了就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睡醒之后,才拿起笔,饱蘸浓墨,一挥而就,而且连一个字也不用改动。因此,当时人们称他的这一过程为“腹稿”。现在,“腹稿”一词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高考作文,打草稿来不及,只好先打好腹稿,一气呵成。
【歇后语第4句】:半夜洗衣月下晒——明是阳来暗是阴
【歇后语第5句】:救火没水——干着急
【歇后语第6句】:【脸丑怪不着镜子】指自己不好,不能埋怨别人。袁静孔 厥《新儿女英雄传》:“得了,你别胡说吧。脸丑怪不着镜子。 牛大水不是那样的人。”
【歇后语第7句】:【好事不在忙】(谚)指好的事情做起来不必急躁忙乱。
【歇后语第8句】:新娘子蒙头——不给面子
【歇后语第9句】:【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语一般两句连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过去封建时代,用来激励人们上进好学,形容读书的重要性和好处。那么,它源自何处呢?它源自宋真宗的《劝学诗》,诗中写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使他没有想到的是,后来人们受其启发,又续貂一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也不知道人们是有意逢迎皇帝,还是寒碜皇帝,反正“颜如玉”不如“黄金屋、千钟粟”格调高雅。不管怎么说,为后世留下了一句俗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倒把皇帝的杰作给冷落了。以上三句诗,无非是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读了书,有钱花;读了书,有饭吃;读了书,有娇娘。有的少年为此追逐名利享受,误入歧途。毛泽东也曾向少儿劝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才是正道。
【歇后语第10句】:在我们楼下的小卖部门口,一位叔叔一手拿着十元钱,一手拿着几片饼干,在逗一位小男孩。小男孩毫不犹豫地把手伸向了饼干。叔叔说:“这就叫宁要草料,不要黄金。”(山东·汶上)
【歇后语第11句】:厅堂里的老古董——摆设
【歇后语第12句】:兔子看人——红眼了
【歇后语第13句】:【水过鸭背不透毛】谓不深入,不彻底。《北京日报》(1987, 7,10):“简单生硬的说教,好比广东人说的‘水过鸭背不透 毛’,不能深入到人们的头脑里去。”
【歇后语第14句】:【 走一着错一着】原指下棋,借指行动接连失误。姚雪垠 《李自成》:“诚如老兄所言,目前朝廷走一着错一着,全盘棋 越走越坏。”
【歇后语第15句】:百年的歪脖子树——定型了
【歇后语第16句】:【铁匠做官,只知道打】谓人鲁莽,只知道动武。成语:有勇 无谋。清代《活地狱》:“谚有云:铁匠做官只是打。强盗则 甚于铁匠矣,可叹!”
【歇后语第17句】:【二而一,一而二】(惯)指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一回事。
【歇后语第18句】:罐子里掏虾米——抓虾(瞎)
【歇后语第19句】:我在四处寻找我的钢笔。妈妈问我:“什么丢了,打破了脑袋地找?”(湖南·保靖)
【歇后语第20句】:耗子啃皮球——嗑(客)气
【歇后语第21句】:【好伙计勤算账】(谚)伙计:商场中合伙经商的人。合作者关系处得再好,也要经常结算账目。指在钱财上必须做到账目公开,有透明度。
【歇后语第22句】:【倒骑毛驴,往后看】释义:比喻总看过去,看不到进步。例句:对于这一点,连里有过不少扯淡的说:崔国华落后,是倒骑毛驴,老往后看。
【歇后语第23句】:枯坐损身,运动长劲。
【歇后语第24句】:茶杯盖上放鸡蛋——靠不住;不可靠
【歇后语第25句】:【放响炮】(惯)比喻明确地作出某种承诺。
【歇后语第26句】:【蚂蚁虽小,力能搬山】(谚)蚂蚁虽然小,可它们能团结,有耐力,连山都能搬动。比喻弱小者只要团结一致,坚持不断,就能办成大事。
【歇后语第27句】:【 手大遮不住天】个人的力量有限,不可能包办一切。浩 然《艳阳天》:“几个干部手大遮不过天来,您得给我们出点 主意。”
【歇后语第28句】:【慢工出巧匠】慢,有可能精算,提高手艺。《刘澍德小说 选》:“古人说,慢工出巧匠。小郑心很巧,手也不慢。”
【歇后语第29句】:【大虾烧三段,三节挨痛】释义:大虾分作三段烧,哪一段都疼。比喻多方受难为。例句:她总的意思,是不打算叫“女犯”去北平。这一来,把我夹在当中,老鼠进风箱才两头受气,大虾烧三段,三节挨痛。一个“犯人”三家争,龟喜要送,川岛要命,瑞琪要纵,这差事昨伺候。
【歇后语第30句】:仨钱买头老叫驴——贱货
【歇后语第31句】:【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一俗语形容为人大度,能容人。源自王安石。相传王安石中年丧妻,续取了一个妾叫姣娘。王安石身为宰相,公务自然十分繁忙,很少在姣娘身边。时间长了,年轻貌美的姣娘自然是寂寞难耐,便与家里的年轻仆人有了私情。不久,这件事被王安石知道了,就想了一计,亲自探个究竟。一日,王安石对姣娘谎称上朝办理公务,却悄悄藏在家中,果然在卧室外偷听到姣娘与仆人偷情。王安石火冒三丈,想冲进去捉奸,可转念一想,自己堂堂当朝宰相,如此做法会很难堪,只好转身就走。刚走了几步,忽然看见了院中大树上的老鸹窝,他灵机一动,拿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屋里的仆人听到老鸹叫以为有人来了,便慌忙跳后窗而逃。事后王安石一直装作若无其事。转眼到了中秋节,王安石和姣娘喝酒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即席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还转西,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绵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一听,心里明白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爷知道了。她感到无地自容,灵机一动,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一想,自己年近半百,姣娘却正值豆蔻年华,这件事情也不能全怪她,不如来个两全其美吧。于是,他就将姣娘许配给了那个仆人。这件事传出后,人们对王安石的大度非常敬佩,于是就用“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来形容他的宽宏大量。这当然是一则传说,但却是附会了王安石的一则真实故事。据朱熹《三朝明臣言行录》记载,王安石在作知制诰时,他的夫人吴氏为其买一妾。王安石见到此女后,得知她是押粮官之妇,因丈夫覆舟失粮,不得不以卖妻来偿还粮款。王安石即“呼其夫,令为夫妇初”,并赐钱九十万。这里王安石的确宽宏大量,不仅没向押粮官要买妾钱,还赠钱九十万,令其夫妻团聚,确实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朱熹不禁也赞叹:王荆公(安石)“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能得到朱熹的好评,褒贬自有公论。
【歇后语第32句】:【费周折】(惯)指经过许多曲折。
【歇后语第33句】:【报喜不报忧】(惯)只报告喜庆的消息,不报告坏消息。指隐瞒真实情况。
【歇后语第34句】:狸猫换太子——以假充真
【歇后语第35句】:【钱无耳,可暗使】(谚)钱没有耳朵,但使用起来却很听话,什么事情它都能办成。旧指钱财魔力无穷,可以暗中运动,能役鬼,能通神。 也作钱无耳,可使鬼。 钱无耳,鬼可使。
【歇后语第36句】:【咽不下这口气】(惯)比喻不能忍受别人的欺侮或冤枉。 也作咽不下这口窝囊气。 咽不下这口屈气。
【歇后语第37句】:【拉下脸来】(惯)指很生气或不顾及情面。 也作“拉下脸皮”。
【歇后语第38句】:【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为什么会用“九头鸟”来形容湖北人呢?这得追溯到明朝的张居正,并且需要首先弄明白“九头鸟”是什么样的鸟类。九头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本来有十个头,日夜呜叫,人们厌恶它的声音,遂驱赶猎杀,后来天狗也来助战,咬下了它的一个头,于是就剩下九个头了。它昼伏夜出,畏惧火光,血滴谁家,谁家遭殃。因此在最早的传说中,九头鸟是不祥之物。那么九头鸟又是怎么跟湖北佬联系起来呢?这得从张居正说起。张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神宗时官至内阁首辅。在位期间,推行了一条鞭法,改革了税赋制度,使得明朝的财政收入有所改善,并且任用贤臣,在加强北方边防和整饬东南沿海地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成为皇帝面前的“大红人”,红的时间长了也就免不了遭人嫉妒。据说当时有九大御史联合参奏陷害张居正,结果,他不仅未被参倒,九大御史反被一一整肃,都被打人大牢。因此民间便生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谣,用来讽刺九大御史再厉害,也抵不过湖北出身的张居正一人。就这样,将“九头鸟”按到湖北人的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头鸟”的含义也跟着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今的九头鸟已成了头脑灵活、聪明多智、敢拼敢搏的代名词,象征着湖北人的智慧和优良品质。偶有贬损之意,形容湖北人狡猾的一面。
【歇后语第39句】:茶馆里开除的伙计——哪壶不开提哪壶
【歇后语第40句】:班上新转来一位很胖的同学,我们在背后常指指点点地笑话他,可期末考试他的成绩却名列前茅。老师说我们:“人不到八十八,不能笑话人家秃和瞎。”(河北·衡水)
【歇后语第41句】:【吸西北风】见“喝西北风”。
【歇后语第42句】:阎王摆手——没救;无法
【歇后语第43句】:属算盘珠的——拨一拨,动一动;不拨不动;随人拨弄
【歇后语第44句】:【膏胸膛不挺背会驼】谓精神要振作起来。《香港小说选》: “山歌不唱忘得多,大路不行草成窝,菜刀不磨成死铁,胸膛 不挺背会驼。”
【歇后语第45句】:我弄丢了马明的小刀,想赔他一枝铅笔,马明撅着嘴说:“芝麻不抵黄豆账,借了蜂蜜却还糖。你还是再给我找找吧!”(甘肃·西峰)
【歇后语第46句】:【羹里来的饭里去】(惯)比喻哪里来的还回到哪里去。
【歇后语第47句】:【爹死娘嫁人——各人管各人】(歇)指各人自己管自己,各走各的路。 也作“爹走娘嫁人——各人管各人”。
【歇后语第48句】:【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释义:茶壶肚大嘴小,饺子在里面倒不出来。比喻人嘴笨不善表达;或有难言苦衷,不好开口。例句:周丑孩给众人讲,两手比画着,脖子都急红了,嘴里却结结巴巴地说不出来。张有义笑着说:“哎呀周教官,你可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还是叫马教官吧!”
【歇后语第49句】:【按倒葫芦瓢起来】(惯)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两个上小下大的球连在一起,中间较细,表面光滑,可做器皿。瓢:用对半剖开的匏瓜做成(也有用木头挖成)的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刚把葫芦摁入水里,瓢又浮了起来。比喻问题一个接一个,刚解决一个,另一个又冒了出来,使人应接不暇。 也作按倒葫芦漂起瓢。 按下葫芦瓢起来。
【歇后语第50句】:吃香蕉剥皮——吃里爬(扒)外
【歇后语第51句】:五更天下海一一赶浪潮
【歇后语第52句】:【甜从苦中来,福从祸中生】(谚)甜是从苦中熬出来的,福是从祸中转化来的。指苦与甜、祸与福是会互相转化的。
【歇后语第53句】:【冒天下之大不韪】(惯)不韪:不是,过失。指不顾天下人的反对,明目张胆地做罪大恶极的事。也指遭到天下人的反对。
【歇后语第54句】:【飞机上扔相片——丢人不知高低】(歇)指人丢尽了脸面。
【歇后语第55句】:酥油里插刀子——迎刀而解
【歇后语第56句】:爸爸是教师。前天,我在他抽屉里发现一张荣誉证书,是今年教师节市政府刚发的。我拿起就跑,在爷爷奶奶面前夸耀。爸爸知道后批评了我,他说:“花开不是为了凋谢,而是为了结果;结果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奉献。”(河南·项城)
【歇后语第57句】:【海水知深浅,人心难思量】人心难以捉摸。明代《金瓶 梅》:“莫不孟三姐也腊月里萝卜动个心,忽刺八要往前进嫁 人?正是世间海水知深浅,人心难忖量。”
【歇后语第58句】:槽头上买马——看母子
【歇后语第59句】:鬼晒太阳——无影无踪
【歇后语第60句】:【拉不出屎怨茅房】(惯)茅房:厕所。比喻自己不能干,却埋怨客观条件差。 也作拉不出屎来怨毛厕。 拉不出屎来,怪马桶不好。
【歇后语第61句】:【有事难瞒四邻】对于周围的人,隐瞒不住情况。菡子《纠 纷》:“有事难瞒四邻,她这边肚痛,那边早有人知道了。” 纸包不住火用纸包火反被火烧。比喻真相无法掩盖。 杨绛《洗澡》:“她向来以为恋爱掩盖不住,好比纸包不住 火。”
【歇后语第62句】:【春天不忙,秋后无粮】(谚)指在春季不耕种,到秋天就不会有任何收获。也泛指不辛苦于前,就难有成果于后。
【歇后语第63句】:爸爸用塑料纸裹晾衣服的竹竿,叫妈妈去帮忙。妈妈边走边说:“你真是一个泥水匠,十八个帮衬工。”(江苏·无锡)
【歇后语第64句】:【锅里有米,碗里有饭】释义:比喻集体富裕了,个人也会富裕,个人依靠集体。例句:富裕了大家有,社办穷了大家也有份儿!“大河没水小河干。”“锅里有米,碗里有饭。”大家的事,就和大家商量么。
【歇后语第65句】:【挂着腊肉吃白饭】有东西不能利用,或省着不用。《川行 随想》:“对于刚刚结束的这一段历史,川东农民用一句话概 括性地评价,说挂着腊肉吃寡饭(无菜的饭)。”
【歇后语第66句】:大姐姐抱着个小孩儿,一位阿姨见了说:“啊,这是谁家的孩子啊,长得多粉!”(河南·郑州)
【歇后语第67句】:火线上飞出来的鹰——见过响枪大炮
【歇后语第68句】:【好汉不打上门客】(谚)英雄好汉不慢待那些好意上门来的人。指凡能上门,都应以客礼相待,即使彼此不和,也应宽恕。
【歇后语第69句】:【板上钉钉】(惯)板上钉钉子,十分牢固。1形容态度坚决,或说话算数,决不更改。2形容做事实在、牢靠。
【歇后语第70句】:老寿星弹琵琶——老调重弹
【歇后语第71句】:【哪边炕热往哪边挤】(惯)指人钻营取巧,哪儿有好处就往哪儿钻。
【歇后语第72句】:【一推三不转】(惯)形容人心眼儿实,头脑不灵活。
【歇后语第73句】:【木边之目,田下之心——相思】(歇)“木”边加“目”为“相”,“田”下加“心”为“思”,合为“相思”。原是一种拆字格,不出后语。指男女相爱慕却又无法接近而引起的思念。 也作木边目,心上田——相思。 木旁目,田下心——相思。 目边之木,田下之心——相思。
【歇后语第74句】:【锯不成葫芦改不成瓢】(惯)比喻东西太少,什么也做不成。
【歇后语第75句】:星期天上午,妈妈到外婆家去,要我和姐姐在家喂猪、烧饭。晌午时,妈妈回来,见锅不动,瓢不响,就说:“你们啊,两个人是芦苇、簸箕一个样,两个懒家伙!”(江苏·靖江)
【歇后语第76句】:【远路无轻担】见“百步无轻担”。
【歇后语第77句】:我家包包子时,奶奶准备往包子馅里放姜。我说:“奶奶,我不爱吃姜,不要放了。”爷爷说:“还是放些好,经常吃些葱姜蒜,少给医生找麻烦。”(河南·新乡)
【歇后语第78句】:【 一窝狐狸不嫌骚】一伙人臭味相投,混在一起。成语:臭 味相投。赵树理《卖烟叶》:“从表面上看来,他们父子们好 像不能共事,其实是一窝狐狸不嫌骚,只要利害一致了,互 相体谅着一点,还是可以合作的。”
【歇后语第79句】:过完庙会一个多月,亲戚们送的方便面便吃完了,可我还要吃。妈妈笑着说:“你可真是老母猪拱萝卜窖——拱不完不抬头啊!”(河南·长葛)
【歇后语第80句】:【捧不起的刘阿斗,扶不直的井绳儿]释义:刘阿斗:三国蜀后主刘禅,小名阿斗。刘禅不思进取,庸禄无为,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未能振兴蜀汉。比喻没有出息,没有作为的人。例句:皮金狗还想推脱,皮二妈开口了:“狗伢,大伙这是瞧得起你,你别做捧不起的刘阿斗,扶不直的井绳儿,不许作怪了!”
【歇后语第81句】:妈妈掀开笼盖,我看到白生生暄腾腾的热馒头,伸手就拿,谁知还没拿起就烫得缩回了手。妈妈笑着说:“你真是烧虾等不到红啊!”(江苏·泰兴)
【歇后语第82句】:啄木鸟治树——全靠嘴硬;入木三分
【歇后语第83句】:【刀切豆腐两面光】释义:比喻人两面讨好。例句:如今过日子不能刀切豆腐两面光,在谁面前都想赚好人。脚踩两只船略有点风浪就会闪到海里去,轻了呛几口水,重了会淹死。
【歇后语第84句】:【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谚)指经验丰富的人着手办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歇后语第85句】:【有理也要让三分】见“得理让三分”。
【歇后语第86句】:【二则二,一则一】见“一是一.二是二”。
【歇后语第87句】:【少怕伤妻,老怕克子】释义:年轻人怕死去妻子,老年人怕死掉儿子。列句:马老爹听说祥子的妻子病死了,心里也很难过。他安慰祥子说:“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少怕伤妻,老怕克子啊!可你也得往远处想,自个儿多保重啊!”
【歇后语第88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释义:榻:床。比喻不许别人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侧”又作“旁”。“岂容”又作“不容”。“酣”又作“鼾”。例句:金桂又见有香菱这等一个才貌俱全的爱妾在室,越发添了“宋太祖来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心。
【歇后语第89句】:【 一家过年都过年】过年是共同的节日。借指情况相同, 没有例外。《马烽小说选》:“一家过年都过年,到处都在盖 新房、建工厂。”
【歇后语第90句】:理发店的徒弟——从头学起
【歇后语第91句】:背媳妇走独木桥——又喜又忧
【歇后语第92句】:【伞】“伞”是下雨天出行谁也离不开的雨具。“伞”是谁发明的呢?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丈夫而发明的。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传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都要往返送饭,若遇上雨天,免不了挨淋。鲁班便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小亭子,遇到下雨,可在亭内暂避一下。然而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于是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知道媳妇的想法后,茅塞顿开,动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块布,安上骨架,装上把儿,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
【歇后语第93句】:我吃饭时爱挑食,爸爸总爱说:“这个时候是有啥吃啥,等将来富裕了才能吃啥有啥。”(山东·昌乐)
【歇后语第94句】:【 捆绑不成夫妻】指强迫不能团结一致。韩志君等《篱笆。 女人和狗》:“常言道,捆绑不成夫妻,同样,捆绑也不能成为 一家!我看分就分了吧,省得落下埋怨!”
【歇后语第95句】:仙女的裙子——拖拖拉拉
【歇后语第96句】:【打闷葫芦】(惯)闷葫芦:也叫“闷葫芦罐儿”,即扑满,存钱用的瓦罐儿,上面留有细长的孔,钱币放入之后,要打破瓦罐儿才能取出,比喻难以猜透的话或事情。指猜测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歇后语第97句】:【水流千里,终归大海】(谚)比喻事物千变万化,总要归结到根本上。也比喻人奔走千里万里,最终总要回归故土。 也作水流千转归大海。 水流千遭归大海,树老叶落要归根。
【歇后语第98句】:狗戴礼帽——不像人
【歇后语第99句】:【砍柴刀刮脸——悬乎】(歇)指危险或不保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7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