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的歇后语,句句戳心入骨!
【谚语俗语第1句】:【海枯石头烂,猴笑柏叶落】(惯)形容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谚语俗语第2句】:一个书法家伯伯来我家看我写字。我怕写不好不敢写,伯伯说:“写字不怕丑,只要笔笔有。”(河南·博爱)
【谚语俗语第3句】:【下坡容易上坡难】(谚)人走下坡路不费力,要走上坡路却是每一步都得使劲的。比喻退步容易进步难。
【谚语俗语第4句】:【钞票】有时候我们把钱说成是“钞票”,国家印钱(纸币)说成是印钞票,检验人民币真伪的机器叫验钞机。那么,“钞票”是怎么来的呢? “钞票”就是我们所说的纸币。纸币源自宋代,北宋时,为了方便商人携带巨款,四川的一些富商联合起来,印制了一种信誉货币——交子,它是目前世界上所知道的最早的纸币。在当时,伪造交子罪同于伪造官方文书。纸币在实行过程中几经起落。明朝曾印过“大明宝钞”纸币,后宣告发行失败。清朝建立后,除顺治年间外,一度不再印制纸币,市场流行的货币为银子。直到清朝后期,军费开支浩繁,加上南方一带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致使国库空虚,于是,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正式发行了两种纸币,一种为“大清宝钞”,另一种为“户部官票”,两者合起来叫“钞票”。“钞票”的名字也是从这时开始叫起来的。
【谚语俗语第5句】:小红和小丽不知为什么事吵起架来,越吵声越大,同学们怎么也劝不住。这时,老师来了,她和蔼地对小红和小丽说:“谦,可平人怒;让,可息人争。同学们在一起,难免会有磕磕绊绊的,每个人都要学会互相谦让才行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6句】:弹花铺里挂张弓——不弹(谈)了
【谚语俗语第7句】:【朝山的不是全为了敬神】(谚)朝山:到山上去朝拜神仙。指朝山的人,目的不一定都是去敬神。泛指同做一件事的人,目的并不都相同。
【谚语俗语第8句】:【 吃了空心汤团】受骗,希望落空。张春帆《九尾龟》:“等 到银钱到了他的手中,就是你吃了他的空心汤团,你也没有 什么法儿。”
【谚语俗语第9句】:【驼子作揖——起手不难】(歇)作揖:旧时男子见面的礼节,双手抱拳高拱,上身略向前弯,表示敬礼。本指驼背人作揖不难,转指事情容易做到。
【谚语俗语第10句】:逆水赛龙舟——力争上游
【谚语俗语第11句】:【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言马肿背】(谚)橐(tu。)驼:骆驼。见识少的人容易大惊小怪,看到骆驼就以为是马背肿高了。指把不常见的事物看作怪异的,只缘见识太少。 也作少所见,多所怪。 少见必多怪。
【谚语俗语第12句】:【骑马一世,驴背上失脚】(惯)骑了一辈子马,却在骑驴时出了岔。 比喻经验丰富的老手,在不该出错的地方失手出错。
【谚语俗语第13句】:【碾砣生芽,狗生角】(惯)碾砣:即碾磙子。比喻事情不可能发生。
【谚语俗语第14句】:【拔一根寒毛比腰粗】(惯)拔出一根汗毛来也比人家腰粗壮。比喻钱多势力大,不同一般。 也作“拔一根毫毛比腰杆儿粗”。
【谚语俗语第15句】:千人大合唱——异口同声
【谚语俗语第16句】:哥哥和外商谈生意,听外商说得头头是道,就急于和人家签合同。爸爸在一旁提醒他:生意场上可是风云变幻莫测,自古就有‘人不保心,木不保寸;一说。你可得想仔细,稳妥一些啊!”(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17句】:【牛打江山马坐殿】(惯)比喻奋斗得来的胜利果实被别人享受。
【谚语俗语第18句】:小红在家里常常说起校园里一些同学的长短。妈妈说:“小红,你不能这样爱说别人的短处和缺点。俗话说,劝人一句值千金,说人是非苦井深。如果人家背后也这样说你,你知道了会怎么想呢?”(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19句】:【顺着好吃,横着难咽】见“竖的好吃,横的难咽”。
【谚语俗语第20句】:【不敢越雷池一步】(惯)雷池:古雷水自今湖北省黄梅县界东流,经今安徽省宿松县,至望江县东南,水积成池,称雷池。语本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劝温峤坐镇原防,不要越过雷池向东。指不敢超越一定的界线或范围。
【谚语俗语第21句】:【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谚)小时敢偷人家一根针,长大就敢偷黄金。指对孩子要从小抓紧管教,小时沾染上小毛病,长大就会发展成触犯刑律的罪犯。
【谚语俗语第22句】:【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卖,兼指卖弄,自己卖弄或夸耀,自 我吹嘘。老王,也说:王婆。成语:自吹自擂。老舍《四世同 堂》:“你看,要是对别人,我决不会说刚才那一套话,怕人家 说我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谚语俗语第23句】:麻雀和老鹰斗嘴——拿性命开玩笑
【谚语俗语第24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惯)指人名气大或事情不寻常,尽人皆知。
【谚语俗语第25句】:拉弓要膀子,唱曲要嗓子。
【谚语俗语第26句】:【老公、老婆】“老婆”是妻子的别称,在这里新老不分,新娶媳妇也是老婆。“老婆”听起来不怎么好听,却包含着丈夫对妻子的爱意呢!相传,唐代有位名士叫麦爱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嫌弃老妻、再纳新欢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对联中看到了丈夫弃老纳新的念头,于是便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这副下联,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老藕”与“老偶”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写下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渐渐地,妻子的爱称——“老婆”就被传开了,一直沿用到今。“老公”也成了对丈夫的爱称。
【谚语俗语第27句】:【 一窝狐狸不嫌骚】一伙人臭味相投,混在一起。成语:臭 味相投。赵树理《卖烟叶》:“从表面上看来,他们父子们好 像不能共事,其实是一窝狐狸不嫌骚,只要利害一致了,互 相体谅着一点,还是可以合作的。”
【谚语俗语第28句】:【八擒孟获——多此一举】(歇)孟获:三国蜀汉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当地豪强。刘备死后,孟获起兵反蜀。蜀汉建兴三年(金元225年),诸葛亮领兵南征,对孟获采用“心战”,七次生擒,七次释放,
【谚语俗语第29句】:老猫不吃肉——假撕闻(假斯文)
【谚语俗语第30句】:【狗咬狗——两嘴毛】(歇)本指双方都咬下对方一嘴的毛,转喻坏人互相争斗,都没有好结果。
【谚语俗语第31句】:【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谚)用心栽花,花反不成活;无意插柳,柳却长得树粗冠大。指人往往刻意要做好的事偏做不好,不经心的事反倒意外地成功。 也作“着意种花花不活,等闲插柳柳成荫”。
【谚语俗语第32句】:水面上看人——看倒了
【谚语俗语第33句】:隔皮选西瓜——难识货
【谚语俗语第34句】:【 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有的有这有那,有的什 么也没有,情况不同。《碧海缘》:“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 子赤条条。你光棍讲光棍话,我这一大家人吃什么?”
【谚语俗语第35句】:【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对坏人坏事,防不胜防,难 免有疏忽。茅盾《腐蚀》:“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 我要不大意,又怎样呢?”
【谚语俗语第36句】:【驴不知自丑,猴不嫌脸瘦】(谚)比喻人总缺乏自知之明,看不到自身的错误和短处。
【谚语俗语第37句】:背后作揖——空头人情
【谚语俗语第38句】:【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谓各有各的做法,方法不 同。成语:异曲同工。鲁迅《伪自由书》:“俗语说,戏法人人 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其实是许多年间,总是这一套,也总 有人看,总有人huazaa,不过其间必须经过沉寂的几日。”
【谚语俗语第39句】:夜猫子进宅——凶多吉少;准没好事
【谚语俗语第40句】:【扫帚戴帽——顶个数儿】(歇)指勉强凑数,顶上个名额,
【谚语俗语第41句】:属推土机的——嘴利心硬
【谚语俗语第42句】:【扣屎盆子】(惯)指无中生有地陷害人,损害其名誉。
【谚语俗语第43句】:【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谓出现妖孽是反常的现象,是国家 垂危的征兆。清代《水浒后传》:“种种怪异,不可殚述。总 之,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眼见得天下大乱了。”
【谚语俗语第44句】:【瞎子发眼——豁出去】(歇)发眼:害眼病。豁出去: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去做。本指眼睛已经瞎了,再害眼病也不在乎;转指没有顾忌,舍得付出任何代价。 也作瞎子发眼——豁出来。 瞎子害眼睛——豁出去。
【谚语俗语第45句】:冬天不戴帽子一冻(动)脑
【谚语俗语第46句】:【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释义:形容人心难测,不可了解。例句:尤浑奏臼:“自古人心难测,面从背违,知外而不知内,知内而不知心,正所谓‘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谚语俗语第47句】:鸡爪上钉马掌——不对蹄(题)
【谚语俗语第48句】:【当着和尚骂贼秃】释义:借指当面揭短。例句:副厂长邵顺宝听了这些话,明知这是当着和尚骂贼秃,也只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谚语俗语第49句】:【儿要自养,谷要自种】释义:借指要自己靠自己。例句:“旁人咱不管,咱只管咱个人。‘儿要自养,谷要自种。’我的主意我会拿,完了。”
【谚语俗语第50句】:平时我在家里不爱劳动,有一次,我帮邻居家的刘奶奶提了一小桶水,妈妈见了笑着说:“你呀,真是内懒外勤,喜坏外人。”(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51句】:【惹乱子】(惯)指引起麻烦。
【谚语俗语第52句】:【大炮一晌,黄金万两】(谚)比喻战争之财易发。
【谚语俗语第53句】:二伯见东院大爷在县城开饭馆发了财,也赶紧到县城赁了房子开上饺子铺。谁知人们吃饭走熟道,东院大爷的饭馆里吃饭的人排长队,二伯的饺子馆却冷冷清清,半年下来二伯赔了许多钱。他叹息说:“咱是背了运喝口凉水也塞牙,人家是走了运栽个跟头也拾钱。真是有同行,没同利。”(河北·石家庄)
【谚语俗语第54句】:【不听老人言,祸患在眼前】释义:不听老年人的话,横祸就会到来。因为年老人阅历广,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话是经验之谈。例句:这可好,闹出毛病来没有?不听老人言,祸患在眼前!这简直把祁家的脸丢透了。
【谚语俗语第55句】:【换脑筋】(惯)1指离开原来的环境,使思想放松。2比喻改变旧的思想意识。3比喻用他人的思想观念代替自己的。
【谚语俗语第56句】:【火烧屁股——慌了手脚】(歇)形容情势急迫,人惊慌失措。
【谚语俗语第57句】:【笑脸聚得天边客】(谚)天边客:远方来的顾客。指商场中态度和善,笑容相迎,就能招徕各方的顾客。
【谚语俗语第58句】:【问医不瞒医,问卜不瞒卜】(谚)卜:占卜、算命之类。请医生看病,不能隐瞒病情;请卜者算命,不能隐瞒内情。指凡求人办习;,必须以真情相告。
【谚语俗语第59句】:【狗咬狗,两嘴毛】释义:比喻争斗的双方都不好,是一路货色。“两嘴毛”又作“一嘴毛”。例句:另一个人说:“狗咬狗,两嘴毛,谁也不用说谁。穿子里边作满月,还不都是他妈婊子养哩。”
【谚语俗语第60句】:【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岁可看出幼年的性格,七岁可对 一生作出判断。相关的:三岁定八十。台湾梁实秋《雅舍散 文二集》:“常言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悲观的人就认为 这孩子没有出息,长大了之后大概是败家子或社会上的蠹 虫。”
【谚语俗语第61句】:妈妈叫我去挑水,我说挑不动。妈妈说:“你呀,腰粗膀圆,只能挑个门帘。”(安徽·庐江)
【谚语俗语第62句】:【插起招军旗,就有吃粮人】招军旗:古时招募士兵用的旗帜。吃粮人:指吃粮饷的士兵。插起招军的旗帜,就有人应招参军。也比喻总会有人响应。例句:“插起招军旗,就有吃粮人。”有个吴先生是在阎锡山部下当过旅长的退职军官,家里很富,才死了老婆。他在姐姐庙大会上见过小芹一面,愿意续她,媒人向三仙姑一说,三仙姑当然愿意。
【谚语俗语第63句】:【对事不对人】针对事情讲道理,不是看人行事。台湾林 海音《春风》:“他们这场辩论,对事不对人,这句话只是脱口 而出罢了。”
【谚语俗语第64句】:【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释义:薄:迫近。比喻事物一天天衰败下去。例句:他向对面坐的那位身穿褐袍的老者,感叹地说:“唉,如今的日子可真难过啊!就像古人所说的‘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那样,越来越差劲了!”
【谚语俗语第65句】:暖水瓶的塞子——堵气(赌气)
【谚语俗语第66句】:邻居二婶的丈夫不幸遇到了车祸,撇下二婶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二婶打算再找一个支撑门户的男人,可周围很多人笑话她。妈妈劝二婶:“她婶,都啥年月了,咱还要让唾沫星子淹死?追求自己的幸福没错!”(河南·社旗)
【谚语俗语第67句】:扳手指算账——有数
【谚语俗语第68句】:【窗户纸一点就透】稍作指点就明白。浩然《艳阳天》:“你 别看我平常不大开会去,都是家务事儿缠的,我可是个好强 的人,什么事我都想得开,窗户纸儿,一戳就透。”
【谚语俗语第69句】:【 天塌下来,地陷下去】谓遇到极大的困难,发生大的灾难。 成语:天崩地裂。苏童《妻妾成群》:“有一天即使天塌下来, 地陷下去,只要我们活着,就是我伺候你,不会是你伺候 我。”
【谚语俗语第70句】:【 抱着粗腿不放】一心投靠某种势力。从维熙《大墙下的 红玉兰》:“可是,事情总得有个界限,你要是总抱着他的粗 腿不放,盲人骑瞎马,那你可离悬崖不远了。”
【谚语俗语第71句】:清水拌石子——合不拢
【谚语俗语第72句】:【新米粥,酱萝卜,郎中先生见了哭】(谚)郎中:中医医生。新米熬的粥,有营养,易消化;酱腌的萝卜,化食利胃。指常吃新米粥和酱萝卜,身体康健不生病,就不必去找医生。
【谚语俗语第73句】:【置于死地而后快】(惯)把人整死心里才痛快。形容人非常狠毒。 也作“置之死地而后快”。
【谚语俗语第74句】:【说到哪里,做到哪里】说话兑现。成语:言行一致。赵树 理《三里湾》:“我这人说到哪里,要做到哪里!现在先向大 家表明一下!”
【谚语俗语第75句】:【堤外损失堤内补】从别的地方来弥补此处的损失。或 说:堤内损失堤外补。申跃中《挂红灯》:“对呀!这就叫堤 外损失堤内补,庄稼损失荒草补。”
【谚语俗语第76句】:【水仙不开花——装蒜】(歇)水仙: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似蒜头,叶子形状与颜色像蒜叶。本指装成蒜的样子,转指人故意装糊涂或装模作样。含讥讽或责骂意味。
【谚语俗语第77句】:【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汉族的先民,经历夏商周三代长期发展,至春秋战国,已形成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尤其战国,七雄兼并,共称“渚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诸夏的事业,又出现了“秦人”的族称,直到汉代,匈奴、西域等处各民族,仍称中原人民为“秦人”。汉继秦而兴,巩固并发展了秦开创的统一国家,前后传四百余年。汉以后,周边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民,逐渐的,汉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由上可见,汉族是因汉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复经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由于中国自秦汉以后,虽经过统【第1句】:分裂、再统一的多次反复,然而总趋势是越来越发展为更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已形成汉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内在联系。汉族与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
【谚语俗语第78句】:【 哪边炕热往哪边挤】专门想讨便宜。刘江《太行风云》: “你李敬怀见便宜就逮,哪边炕热往哪边挤,就全能承受住 了?”
【谚语俗语第79句】:【八月十五大过年】释义:指中秋节比过年还重要。例句:至于姑娘们,这一天则是无论穷富,外表上看来总是比平时快活的,其原因是她们都忙着拜月。有句俗话:“八月十五大过年。”
【谚语俗语第80句】:【老虎嘴里拔牙】释义:比喻环境危险。例句:“你这一去,是到老虎嘴里拔牙,可得多加小心,千万别有个闪失。”
【谚语俗语第81句】:【往日无冤,近日无仇】(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没有结下冤仇。 指互不相干,没有利害冲突。 也作往日无冤,昔日无仇。 往日无仇,近日无冤。
【谚语俗语第82句】:万人万双手,拖着泰山走。
【谚语俗语第83句】:【屎憋到屁股门边才解裤带】(惯)比喻事情逼到头上才想办法解决。 也作“屎到了门口才来挖毛厕”。
【谚语俗语第84句】:【虎死皮还在】释义:比喻虽然垮台,威风还在。例句:诺阿浦木梭,“虎死皮还在”,怎么这样说,不说以前你们有过部落联盟,现在单说你们的亲戚关系,你想想,你的三家亲戚垮了,你阿侯家会有好结果?
【谚语俗语第85句】:【剃头担子——一头热】(歇)剃头担子:理发匠流动着做生意用的担子,一头放板凳和理发工具,另一头是烧热水用的小火炉。指当事双方一方热情,一方冷淡。 也作剃头挑子——一头热。 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
【谚语俗语第86句】:【不怕官,就怕管】官大不一定有直接关系,现管着的人得 听他指挥。或说:不怕县官,就怕现管。明代《水浒》:“他今 日发迹,得做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我不想属他管!自 古道:不怕官,就怕管。俺如何与他争得?怎生奈何是好!” 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参谋只能献策,参谋长才能做 决定。张涛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参谋不带长,放屁 也不响。我现在连个参谋也不是,去了有什么用?”
【谚语俗语第87句】:神婆子念咒——瞎说;瞎叨叨;胡叨叨
【谚语俗语第88句】:我弄丢了马明的小刀,想赔他一枝铅笔,马明撅着嘴说:“芝麻不抵黄豆账,借了蜂蜜却还糖。你还是再给我找找吧!”(甘肃·西峰)
【谚语俗语第89句】:【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谚)指当官就必须为老百姓办事,不然就枉吃国家俸禄,还不如回家做点小买卖。
【谚语俗语第90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一句常用的俗语,指因自疚而羞于见乡亲或熟人。它源自《史记·项羽本纪》: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之间爆发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垓下一战,楚军兵少粮尽,惨遭失败,退到乌江边。项羽看了看身后几十个盔甲凌乱、神情落魄的将士,苦笑一声说:“当初我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争战,现在竟无一人生还。即使家乡父老爱怜我,依然称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这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来由。
【谚语俗语第91句】:【藕种到蔗园里去了】释义:比喻问题搞两岔了,闹了误会。例句:雨官说:“我们也是这样猜。不然他不会连夜和你们一起来挑。”十绝哥说:“你们猜什么呢?”“挑走的第二天就查仓,总是挑到仓库里去的。”十绝哥故意哈哈大笑起来:“你把藕种到蔗园里去了。”
【谚语俗语第92句】:【翻老皇历】(惯)皇历:历书。比喻按照陈旧过时的经验、规矩办事。 也作翻隔年的皇历。 翻过去皇历。 翻旧皇历。
【谚语俗语第93句】:【看到绳子都是蛇】(惯)形容过分胆小谨慎。
【谚语俗语第94句】:【野马上了笼头】(惯)笼头:用皮条或绳子做成的套在骡马等牲畜头上的东西,用来系缰绳。比喻不受约束的人受到了限制。
【谚语俗语第95句】:【 寒天饮冷水,点点记心头】三九天最冷,谓感受深切,牢记 在心。或说:寒冬腊月喝凉水,点点滴滴在心头/三九饮冰 水,点滴在心头。成语:刻骨铭心。陈残云《山谷风烟》:“我 心里明白。寒天饮冷水,点点记心头。我才不上恶毒婆的 当。”
【谚语俗语第96句】:【脸丑怪不着镜子】指自己不好,不能埋怨别人。袁静孔 厥《新儿女英雄传》:“得了,你别胡说吧。脸丑怪不着镜子。 牛大水不是那样的人。”
【谚语俗语第97句】:劳劳碌碌的蜜蜂——甜头给了别人
【谚语俗语第98句】:【往火坑里推】(惯)比喻使人遭受苦难,陷入悲惨的境地。 也作“向火坑里推”。
【谚语俗语第99句】:【皮笑肉不笑】假装笑脸。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第 二次过堂,何世雄还是皮笑肉不笑的说:‘杨小梅,怎么样? 憋闷得慌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76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