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民间俗语俗话文案,句句珠玑 句句穿心
【歇后语第1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技艺要坚持练习,不坚持就要荒废。 《北京短篇小说选》:“你也得好好练,干咱们这一行,总得拳 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行。”
【歇后语第2句】:【肥皂泡——吹得再大也要破】(歇)指吹嘘得再厉害,最终也要破灭。
【歇后语第3句】:【爱他的,着他的】(谚)对谁偏爱、溺爱,就不免要受谁的制约,甚至受骗上当。指偏爱与溺爱,必定落得个被动的结局。
【歇后语第4句】:节节草——虚心
【歇后语第5句】:刀子对斧子——硬过硬
【歇后语第6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歇后语第7句】:奶奶给小弟穿棉裤,小弟闹着喊热,奶奶说:“要想暖,椿头大如碗。”(河南·沈丘)
【歇后语第8句】:【指亲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气】释义:不能依靠别人,得靠自己长志气。例句:“你说我说的是啥话?我说的是千年老实话。贷款!咱压根就没贷过款。俗话说:‘指亲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气。’咱不沾它,它也别沾咱。”
【歇后语第9句】:【夹裤改单裤——没里儿】(歇)里:谐“理”。指理亏。
【歇后语第10句】:老牛反刍——吞吞吐吐
【歇后语第11句】:【扳倒葫芦洒了油】(惯)比喻不惜一切,坚决干到底。
【歇后语第12句】:【又是馒头,又是锤子】(惯)比喻软硬兼施。
【歇后语第13句】:【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见“交游满天下,知交有几人”。
【歇后语第14句】:【长添灯草满添油】做好充分准备。图书:“如果她们得知 夏天缩短,秋天提前到来这一长期预报,就会在男人意料不 的时候,已经像长添灯草满添油一样,早做准备了。”
【歇后语第15句】:【猪爪煮了一千滚——总是朝里弯】(歇)比喻人总会袒护与自己有亲友关系的人。
【歇后语第16句】:猎人打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歇后语第17句】:【真佛面前不烧假香】(谚)比喻在知情或懂行的人面前不得编造谎言。
【歇后语第18句】:【吊死鬼搽胭脂——死要脸】(歇)吊死鬼:自缢身亡的人。责骂人不知羞耻。
【歇后语第19句】:【左不是,右不是】(惯)指怎么做也不合适,不知怎样才好。
【歇后语第20句】:【老和尚不撞钟——得不的一声】(歇)撞钟:打钟。得不的:巴不得。指好不容易盼望到一句话,正合自己的心意。
【歇后语第21句】:皇帝的厕所一没有别人的粪(份)
【歇后语第22句】:【不怕见面催,就怕腚后跟】释义:见面催一催,往往不抵事,只有紧跟身后才能尽快见效。例句:“不怕见面催,就怕腚后跟。这每天寸步不离跟在屁股后边,屙尿都不方便。”
【歇后语第23句】:【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歇)木锨:扬场用的木制农具,形似铁锨,长柄大头。本指木锨大的一头在后面,转指更重要的人、事或更严重的事情还在后面。 也作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边。 耗子拉木锨——大头在后。
【歇后语第24句】:【拿着皮肉往外人身上贴】(惯)比喻把好处白白送给外人。
【歇后语第25句】:【麻雀站牌坊——好大的架子】(歇)牌坊:旧时为褒扬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的人树立的高大建筑,状似牌楼。架子:本指牌坊的构架,转喻人的架势、气派。指摆出一副傲慢的、盛气凌人的架势。
【歇后语第26句】:芋头叶浇水——润皮不润心
【歇后语第27句】:【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眼睛瞪着,互相观望,也指冷场或 惊讶。成语:面面相觑。浩然《艳阳天》:“三个人让他说的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又不住地咋着嘴唇儿,赞叹他的好 眼光。”
【歇后语第28句】:【一个笛子一个笙】(惯)一个人吹笛子,一个人吹笙。形容相互配合得很默契。
【歇后语第29句】:【种火又长,拄门又短】(惯)种火:引火。拄门:顶门。用来生火嫌长,用作顶门棍又嫌短。形容人或物不成材料,没有用。
【歇后语第30句】:邻居张婶来家里还钱,奶奶客气地推辞了一下,没想到张婶把钱揣进怀里就走了。过后,奶奶尴尬地说:“虚意思碰见热沾皮,客气话被听成了圣旨法律,这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呀!”(河南·汝阳)
【歇后语第31句】:【若无三冬霜雪侵,难有梅花放清香】见“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歇后语第32句】:佛爷的桌子——碰不得
【歇后语第33句】:【泰斗】人们常用“泰斗”来比喻那些众人所敬仰的人。如说鲁迅是中国文坛泰斗,牛顿是美国科学泰斗。“泰斗”原意是泰山和北斗。 “泰”即泰山,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曾多次到这里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更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斗”即北斗星。它属大熊座七颗明亮的星,都排列在北天,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古人把它们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北斗七星常用来辨别方向,定季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泰山,古人认为是高山的代表;北斗星能用来辨别方向,在众星中又是最亮的。因此,古人把两者联系起来,用来比喻为众人所尊崇的伟大人物。那么,此比喻源自何处?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也就是说韩愈是被称为“泰斗”的第一个人,他当之无愧,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见,只有学问和威望极高的人才能被称为“泰斗”。
【歇后语第34句】:【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歇)坐骑:供人骑的马,也泛指供人骑的兽类。四不像:麋鹿的俗称,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从整体上看,哪种动物都不像。比喻不伦不类的人或事物。 也作“姜太公的坐骑——四不像”。
【歇后语第35句】:【打在儿身,疼在娘心】(谚)指母子心连心,本是天性。也借指下人受到了惩处,主子心中不安。
【歇后语第36句】:【分一杯蓝】(惯)比喻分得一份好处。
【歇后语第37句】:【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子不知重】(惯)比喻人不知轻重,不识好歹。 也作“顶着鹅毛不知轻,压着磨盘不知重”。
【歇后语第38句】:我和爸爸一起锯树,我嫌锯得太慢,就使着劲往儿下摁锯。爸爸说:“不要性急,拉锯如空过。”(江苏·金湖)
【歇后语第39句】:【近视眼看匾】(惯)近视眼看不清匾上的字。比喻看不清、抓不准问题的实质。
【歇后语第40句】:考试不用笔——口述
【歇后语第41句】:大年夜晒衣服——今年不干明年干
【歇后语第42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学习理工知识,掌握技术, 不怕失去工作。言外之意:学文科不如学理工科。王蒙《风 息浪止》:“她知道她身上有比数学更要紧的东西。学好数 理化,到哪儿都不怕?她不迷信这个。”
【歇后语第43句】:【天下乌鸦一般黑】释义:多比喻各处的坏人都是一样坏。例句:“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儿黑暗、龌龊,别处还不是一样。你,一个年轻女孩子可不能再去冒险。”
【歇后语第44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么,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语.浮屠,也叫“浮图”、“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称为“浮屠”,佛教被称为“浮屠道”。后来,称“佛塔”也叫“浮屠”。现在大家说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第5句】:【第7句】:【第9句】:十三级等,其中以七级为最多,因此有“七级浮屠”的普遍说法。佛塔原来是用来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经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义,因此有俗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大家去挽救痴迷不化的众生,让他们得度。《西游记》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这句话道出了佛的终极目的,佛即救人。从大处说,普度众生。
【歇后语第45句】:【浅水藏不得蛟龙】(谚)蛟龙: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在海洋里兴风作浪。浅水中无法藏住蛟龙。比喻条件差、地方小,留不住有大才的人。 也作“浅水里面难养龙”。
【歇后语第46句】:【敢揽瓷器活,定有金刚钻】(谚)瓷器活:修补瓷器的活计。金刚钻:用金刚石做钻头的钻子。有金刚钻,就敢揽修补瓷器的活计。借指有某方面的专长,就敢承办某方面的事情。
【歇后语第47句】:平时,奶奶和大伯他们一起吃饭。一天中午,我让奶奶在我家吃饭。奶奶笑着说:“让人是一礼,锅里没下我的米。”(河南·沁阳)
【歇后语第48句】:【隔层肚皮隔垛墙】(谚)隔着一层肚皮,就像隔着一堵墙一样,有着极大的隔阂。旧指妇女对待非亲生儿女会百般歧视,加以虐待。 也作隔重肚皮隔重山。 隔层肚皮隔层山。
【歇后语第49句】:【挨上染坊尽点子,挨上铁匠尽眼子】(谚)挨近染坊,衣服上不免沾上颜料的斑点;挨近铁匠,衣服上不免有被火星烧出的许多小孔。 指生活在什么环境下,就会受到什么影响。
【歇后语第50句】:【无巧不成书】生活中有些事情,或文学作品中有些情节 带有偶然性。书,也说:话。明代《醒世恒言》:“自古道:无 巧不成话。恰好有一人从墙下而过。”
【歇后语第51句】:【酱锅里煮元宵——混蛋】(歇)本指浑浊的球形东西,转指不懂道理或不明事理的人。含责骂意。
【歇后语第52句】:【拳头硬的是大哥】(谚)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比喻在竞争中,谁的实力最雄厚,谁就是强者,谁就是霸主。 也作拳头大,做大哥。 拳头大是大哥,个头壮是强梁。
【歇后语第53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夜猫子,猫头鹰。叫,是正 常的现象;笑,是反常的现象。表示不吉利,或要警惕坏人 耍阴谋。海外梁容若《故乡集》:“俗话说:不怕夜猫子叫,就 怕夜猫子笑。呻吟在床的病人,夜静更深,听见了夜猫子的 笑声,病人立刻感到精神的死灭,看护病人的人,也就心灰 意冷了。”
【歇后语第54句】:【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见“佛在心头坐,酒肉穿肠过”。
【歇后语第55句】:【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岁可看出幼年的性格,七岁可对 一生作出判断。相关的:三岁定八十。台湾梁实秋《雅舍散 文二集》:“常言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悲观的人就认为 这孩子没有出息,长大了之后大概是败家子或社会上的蠹 虫。”
【歇后语第56句】:锻炼是灵丹,卫生是妙药。
【歇后语第57句】:十五云边月——不露脸
【歇后语第58句】:【阴一句阳一句】(惯)形容说话阴阳怪气。
【歇后语第59句】:乌鸦唱画眉调——听来不对劲
【歇后语第60句】: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
【歇后语第61句】:【如入无人之境】(惯)形容就像到了没有人的地方,毫无阻挡。 也作如践无人之境。 如入无人之地。
【歇后语第62句】:【骄子不孝】(谚)指在骄奢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子弟,不会孝敬父母。
【歇后语第63句】:【杀私牛,卖私酒,不犯出,乃高手】(谚)旧时私自杀牛、贩酒均属违法,谁能不犯事,就算他走运。 指做了违禁、违法的事而没有被查获,只能算是侥幸,不可当作本事。
【歇后语第64句】:【胡子眉毛一把抓】(惯)1比喻做事没有条理,不分主次先后。2形容不分情况一样对待。 也作胡须眉毛一齐来。 眉毛胡子一把抓。
【歇后语第65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俗语被引申为老师培养出的学生超过了自己,或者后辈胜过前辈。它的原意是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典出战国时期苟况《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里的“青”是指靛青,即靛蓝;“蓝”是指蓝草,泛指可以用于制作靛蓝的数种植物的统称,如菘蓝、蓼蓝、木蓝等。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它的提炼过程还是一个偶然的发现。早在秦汉之前,人们尚不知道靛蓝染料的还原染色机理,只知道在菘蓝收获的季节,快割、快碎(打碎)、快泡,然后将泡好的色液快染布。弄得染匠们十分繁忙和疲劳。有一次,一个染坊的两位染匠忙累了一天,还是没有把要染的布染完,只好收工等第二天接着干。第二天,染匠发现染池上面浮着许多泡沫,用染棒一搅,昨天沉淀的蓝泥不见了,二人十分惊奇,认为这可坏了,蓝泥没了,光剩汤了,布也染不成了。其中一人说:“怎么也成这样了,试试吧。”他们连忙把一块白布放进去浸泡,结果拿出来一看,不是原来的蓝色而是黄褐色,正在失望之际,那黄褐色的布却慢慢变成了深蓝色,即靛蓝。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出处。
【歇后语第66句】:【御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见“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
【歇后语第67句】:【啃骨头】(惯)1指打大仗、硬仗或克服大的困难。2讥讽人得不到大的利益,只能得到一点儿好处。 也作“啃硬骨头”。
【歇后语第68句】:【鸡来迎鸡,狗来迎狗】(惯)比喻没主见、没原则,对谁都奉承、迎合。
【歇后语第69句】:【把吐出来的唾沫再舔起来】唾沫不能再舔,说话不能不算 话。成语:食言而肥。李准《大河奔流》:“我们灾民得听你 讲一句话。相信你不会把吐出来的唾沫再舐起来!”
【歇后语第70句】:马食槽不许驴插嘴一独吞
【歇后语第71句】:【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谓先打击要害。清代《红楼 梦》:“俗语说:擒贼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拿 我开端。”
【歇后语第72句】:接生婆动刀——要孩子的命
【歇后语第73句】:【端谁的碗,受谁管】释义:吃谁的饭,给谁干活,就得受谁管。例句:张枫林欲擒先纵,故意拿捏着说:“端谁的碗受谁管。人家跷起腿来比咱们脑袋都高,不斗意气,不生闲气,闭着眼睛活着吧。”
【歇后语第74句】:【贪产贫,惜产穷】(谚)贪产:贪占产业。惜产:死守产业。指对财产贪占或死守不舍的,都会受穷受困,不得自在。诫人不可贪占,也不可吝啬。
【歇后语第75句】:狮子大张口——胃口不小
【歇后语第76句】:【蛤蟆上樱桃树,既想攀高枝又想高口味】释义:讥讽人欲望高,想得美,但实现不了。例句:“嘿嘿,是笑我们厂蛤蟆上樱桃树,既想攀高枝又想高口味哪……”史文远听了,连连摇头:“这种歪言邪语何足挂齿!谁爱嚼舌头就让他去嚼吧。咱们走咱们的路。”
【歇后语第77句】:【君子不见小人过】释义:君子不计较小人的过失。例句:“如今你要放他,正是君子不见小人过,……咱们就把他放了罢。”
【歇后语第78句】:我一边写作业,一边听收音机。妈妈看见了,笑着说:“你真是吃着烤鸭还要摸烤鹅。”(河北·沧州)
【歇后语第79句】:我有个叔叔,最喜欢去别人家里玩,而且玩得十分高兴,可一回到家就愁眉苦脸的。婶婶说他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挂在门外头。”(重庆·奉节)
【歇后语第80句】:【一刀切】(惯)比喻对不同的情况不加区分,用同一种方式处理。
【歇后语第81句】:【对事不对人】针对事情讲道理,不是看人行事。台湾林 海音《春风》:“他们这场辩论,对事不对人,这句话只是脱口 而出罢了。”
【歇后语第82句】:【朝山的不是全为了敬神】(谚)朝山:到山上去朝拜神仙。指朝山的人,目的不一定都是去敬神。泛指同做一件事的人,目的并不都相同。
【歇后语第83句】:【贫不与富敌,贱不与贵争】(谚)贫穷人家不和有钱人家作对,地位卑贱者不和有权有势者争斗。指旧时社会制度维护的是有钱有势阶层,不为贫贱大众作主。 也作贫莫与富斗,贱莫与贵争。 贫不与富斗,民不与官争。
【歇后语第84句】:【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惯)指当事人不急,其他人却非常着急。讥讽人瞎操心。 也作“皇帝不急太监急”。
【歇后语第85句】:放学后,我回到家,肚子很饿,平时最不爱吃馒头的我,拿起一块馒头就吃起来。妈妈看着我笑笑说:“真是饥不择食啊!”(河南·沈丘)
【歇后语第86句】:【里三层外三层】(惯)1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非常多。2形容层次多,一层包着一层。
【歇后语第87句】:【人生面不熟】(惯)指彼此没见过,不认识。
【歇后语第88句】:【兵骄者败,欺敌者亡】(谚)欺敌:轻敌。打了胜仗就骄傲的军队,不把敌方放在眼里的军队,必定要败亡。指骄兵和轻敌是兵家大忌。
【歇后语第89句】:背水作战——不留后路;没有退路
【歇后语第90句】:汽车司机扳轮胎——忽左忽右
【歇后语第91句】:【三朝媳妇,月里孩儿】(谚)三朝(zha。):三天。刚娶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就要抓紧引导;刚生下一个月的小婴儿,就要进行教育。指家庭教育,贵在及早。 也作三朝的新妇,月子的孩儿。 三朝新妇婆引坏,月里孩儿娘引坏。
【歇后语第92句】:爸爸和妈妈吵了嘴。爸爸说:“打盆说盆,打罐说罐,你不要扯得簸箩乱动弹;东一榔头,西一斧子,光提那猴年马月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妈妈说:“路走错了能拐回来,话说错了又拐不回来,我不说了行不行?”(河南·许昌)
【歇后语第93句】:【事不经过不知难】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没有亲身经 历,体会不到难处。《民国通俗演义》:“俗语有云:事非经过 不知难,蘧伯玉年至五十,才觉知非。”
【歇后语第94句】:【元宝】“元宝”的来历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古代的铜钱币名称。元宝之名首见于五代。据《文献通考·钱币》介绍:后晋石敬瑭时期铸造钱币,因其年号为“天福”,所以把新铸的钱币叫做“天福元宝”。到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铸造新币,新币遂用新年号为“某某元宝”。这在《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有记载:“初,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淳化改铸,又亲书‘淳化元宝’,作真、行、草三体。后改元更铸皆日‘元宝’,而冠以年号。”这是把铜钱称为“元宝”的来历。二说元朝忽必烈时期,以国库银子铸成银锭,作为货币流通,叫做“元宝”。这种元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元史·杨浞传》说到白银元宝的来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朝廷建立总管全国财政的国用司,以杨浞为国用司员外郎,负责主持国库业务工作。他不仅是财务专家,也是个很细心的管理者。他发现国库白银在出入时,有偷拿零碎银子的现象,为了消除这一弊端,杨浞向朝廷建议把散碎白银熔化,以五十两铸为一锭,银锭上再铸“元宝”二字,意为元朝之宝,这样的大锭银子偷盗就不容易了。朝廷认为杨浞的建议有理,遂下令熔铸元宝。所铸元宝呈马鞍形状,两端圆弧,中间束腰。这就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元宝”实物。以上两种说法都能成立。五代“元宝”名称首次出现,是铜钱的称谓;元代“元宝”是白银铸造的实物元宝,这种元宝始于元代。
【歇后语第95句】:石头缝里的荆疙瘩——根子硬
【歇后语第96句】:【拔眼中钉】(惯)比喻除掉心中所憎恨的人。
【歇后语第97句】:十月的丝瓜——满肚丝(私)
【歇后语第98句】:庄稼没肥慢长,人不锻炼不壮。
【歇后语第99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说话做事没有条理,杂乱。或说:东 一斧子,西一榔头/东扎一头,西扎一头。浩然《艳阳天》: “这女人东一榔头,西一棍子,数叨起来没个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0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