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适合自己的民间俗语经典谚语,看过的人都说好!

【歇后语第1句】:拔脚花狸猫——溜了

【歇后语第2句】:【三魂少了二魂,七魄只有一魄】(惯)形容受到惊吓,魂不附体的样子。 也作三魂去了两魄。 三魂少去二魂。

【歇后语第3句】:【求人不如求己】主要靠自己,不能依赖别人。成语:自力 更生。清代《红楼梦》:“俗语说的好:求人不如求己。说不 得姐姐担个不是,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运 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

【歇后语第4句】:【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了头】(惯)形容非常胆小怕事。 也作落个树叶怕把脑袋砸碎。 掉片树叶子都怕打破头。

【歇后语第5句】:【当家三年狗也嫌】原指当家三年会变得吝啬。谓主持事 情时间长了,难免别人有意见。明代《金瓶梅》:“饶费了心, 哪个道个是也怎的!常言道,当家三年狗也嫌。”

【歇后语第6句】:阎王扮观音——神不神,鬼不鬼

【歇后语第7句】:会计辞职——不管账

【歇后语第8句】:包老爷的作风——铁面无私

【歇后语第9句】:【贼捉贼,鼠捕鼠】(谚)让贼去捉拿贼,让鼠去捕捉鼠,这样更容易见功。比喻只有深入到事物内部,才能研究并掌握其活动规律。

【歇后语第10句】:【闲打牙儿】(惯)指闲聊天。也指费口舌,无意义地争辩。 也作闲磕牙。 闲嗑牙。

【歇后语第11句】:【泥鳅难捉,人心难摸】(谚)泥鳅:鱼类,体呈圆柱形,有黏液,光滑难捕捉。指人心难以摸清,就如同泥鳅难以捉摸一样。

【歇后语第12句】:【一女不吃两家茶】(谚)吃茶:旧时订婚,男方须给女方送茶叶,故以“吃茶”比喻订婚。指一个女子不能同时许配两家。

【歇后语第13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谚)当家:管理家事。指不管家务,就不知道柴米油盐价格上涨的事。泛指不担当某方面的重任,就体会不到某方面的种种难处。

【歇后语第14句】:【寡妇年】无立春节气的年份南方叫“盲年”,北方则俗称“寡妇年”。民间流传“寡妇年”结婚不吉利,因此,无春之年的前一年末青年男女结婚的扎堆,而在无春之年结婚的较少。那么,“寡妇年”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古人崇信阴阳,在古人的观念中,阳是天,是男;阴是地,是女。一年四季都与阴阳相配,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于是分别为少男、老父、少女、老母。天地万物的化育,与男女交媾生殖类同。春天阴阳平衡,就好比男女的和谐,正是生育季节。无“立春”之年被称为“寡妇年”,与古人的上述认识有关。一年之中无立春,即无阳气来临。无阳为孤阴,不生。于是,无阳,即无男相配,自然就是寡妇。所谓“寡妇年”,来由在此。其实,某年中无“立春”并非天道。而阳历是年年有春,无春之年只存在于阴历,因为阴历闰年有13个月,这就造成可能一年之中无春的年份。因此,“寡妇年”的说法纯属附会。

【歇后语第15句】:【阎王好做,小鬼难当】(谚)指当个阎王发号施令容易,当个小鬼跑腿应差却十分难。比喻上司头目好当,下级办事人员难做。

【歇后语第16句】:【没喝过墨水没念过书,没有文化】成语:胸无点墨。姚 雪垠《李自成》:“我自幼没喝过墨汁儿,拙口笨舌,说不好什 么话。”

【歇后语第17句】:【无粮不聚兵】(谚)没有充足的粮草,就不能聚集军队。指自古以来行军打仗,必须粮草先行。也泛指没粮食就无法举事。

【歇后语第18句】:【老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歇)老鸦:乌鸦。指只看见别人长得黑,看不见自己长得黑。也指只看到别人的坏或不好,看不见自己的坏或不好。

【歇后语第19句】:【箩里拣瓜——拣得眼花】(歇)指可供选择的对象太多,使人眼花缭乱,拿不定主意该选哪个。

【歇后语第20句】:【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惯)饿了吃饭,渴了饮水,入晚住店,拂晓赶路。形容旅途生活十分辛苦。 也作饥食渴饮,夜宿晓行。 晓行夜住,饥餐渴饮。

【歇后语第21句】:【忍宇中间一把刀,不忍分明把祸招】(谚)忍字的结构是“心”上有“刀”,是指如果遇事不忍,就会惹出杀身之祸。指遇事能忍,自会免除灾祸。 也作忍自忍,饶自饶,忍饶相加祸自消。 忍自忍,饶自饶,忍耐比着饶恕高。

【歇后语第22句】:【老太婆缝补丁——纫针】(歇)纫:引线穿过针鼻儿,谐“认”。针:谐“真”。指做事严肃对待,毫不马虎。

【歇后语第23句】:【粪堆上长出灵芝草】在条件差的地方,出了人才。姚雪垠 《李自成》:“咱马家祖宗八代没出过排场人,轮到你捞到印 把子,这叫做粪堆上生棵灵芝草,老鸹窝里出凤凰。’

【歇后语第24句】:【口如扃,言有恒;口如注,言无据】(谚)扁(ji。ng):门闩,门环。 注:注子,酒壶。指嘴巴像有门闩一样把得很严的人,说话很守信用;嘴巴像倒水一样毫无约束的人,说话没有根据。

【歇后语第25句】:【狗揽三堆屎】贪多务得,把住不放。清代《醒世姻缘传》: “你若不茁茁实实的说与他,狗揽三堆屎,有了和尚他还有 寺哩!什么是看长的人!”

【歇后语第26句】:元宵节下雪了。奶奶看着漫天雪花,笑着说:“今年一定是好年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都是好兆头。”(河南·孟县)

【歇后语第27句】:【鸡屁股拴线——扯蛋】(歇)扯:本指拉,转指漫无边际地闲谈。 蛋:谐“淡”。指没有根据地瞎说,或漫无边际地闲聊。

【歇后语第28句】:【飞机上扔相片——丢人不知高低】(歇)指人丢尽了脸面。

【歇后语第29句】:【百能百巧百受穷】(谚)在技艺上样样能样样巧的工匠,没有不受穷困的。指技艺贵在精一,不在多能。

【歇后语第30句】:【说一句,是一句】(惯)指说出来的话实在、有分量、算数。 也作说一句,算一句。 说一句话,算一句话。

【歇后语第31句】:【酒后吐真言】人喝醉了酒,往往忘却顾虑,说出真话。或 说:酒后见真情。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孔生旺看他说 话有些醉意,马上想起古人说的‘酒后吐真言’的话来,因又 问道:今儿到底为什么事这么不舒服?”

【歇后语第32句】:【美食不如美器】(谚)宴请宾客,美味的食物,不如美观雅致的器皿。指餐具美观十分重要。

【歇后语第33句】:【乱点鸳鸯谱】释义:不了解情况,瞎指挥。例句:“这是党委集体的意见,可不是我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歇后语第34句】:儿大不由爷。

【歇后语第35句】:门旮旯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歇后语第36句】:提着醋瓶要饭——穷酸

【歇后语第37句】:老鼠跟猫——背地里恨得要死,见面又怕得要死

【歇后语第38句】:我家的闹钟坏了,为了不耽误上早自习,我缠着爸爸连夜去修。爸爸说:“慌啥呢?有鸡叫天明,没鸡叫也天明。明天不误你上早自习就是。”(河南·淮阳)

【歇后语第39句】:【瞌睡给了个枕头】(惯)比喻正需要什么就得到了什么。 也作“正瞌睡,来了个枕头”。

【歇后语第40句】:【未学爬,先学走】(惯)比喻做事情急于求成。

【歇后语第41句】:【媳妇到门前,还得个老牛钱】(谚)新媳妇迎到门前,还得耗费一条牛的价钱。指旧时娶媳妇花费很大,从提亲到订亲直到完婚,花钱无数。

【歇后语第42句】:【脊梁朝天脸朝土】见“脸朝黄土背朝天”。

【歇后语第43句】:【天下乌鸦一般黑】释义:多比喻各处的坏人都是一样坏。例句:“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儿黑暗、龌龊,别处还不是一样。你,一个年轻女孩子可不能再去冒险。”

【歇后语第44句】:【半天下雨——不知来头】(歇)本指不知雨滴来的地方,转指不知事物的来历或根由。

【歇后语第45句】:小刚被选为学习小组长了,他姥姥知道后高兴地说:“鞋帮做成了帽檐了,我家的小刚高升了。”(山西·太原)

【歇后语第46句】:【事后诸葛亮】(惯)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足智多谋,辅助刘备建立了蜀汉。1比喻事情过后才发表意见的人。2比喻事后才出主意、想办法。

【歇后语第47句】:【没事常思有事】(谚)指人应有备无患,以免事到临头措手不及。

【歇后语第48句】:柏油马路赛摩托——你追我赶

【歇后语第49句】:【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释义:金钱能使人坏掉良心。例句:原来人心本好,见财即变。自古道得好:“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丁戍见卢疆倾心付托时,也自实心应承,无有虚谬。及依他到所说的某处取得干金在手,却就转了念头。

【歇后语第50句】:电线杆子剔牙——大老粗

【歇后语第51句】:火车出山洞——豁然亮堂

【歇后语第52句】:长兄如父,长嫂如母。

【歇后语第53句】:【拿着黄金当生铜,拿着珍珠当绿豆】(惯)形容人眼力差,不认识好东西。

【歇后语第54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了坏事,总会被人发现。明 代《金瓶梅》:“常言: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一日,风 声吹到孙雪娥、李娇儿耳朵内。”

【歇后语第55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释义:山区不同,流行的山歌也不同。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策。例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说不准到什么时候,交个好运,发笔洋财。”

【歇后语第56句】:【糠了的萝卜——没大辣气】(歇)糠:萝卜因失掉水分而中空。 本指萝卜变得不辣了,转喻人变得不那么厉害了。

【歇后语第57句】:【猪拾柴,狗烧火,野狐扫地请客坐】释义:比喻小人愈是殷勤,君子愈应留神远避。例句:“南京人家掘得一石,上有字可考云:‘猪拾柴,狗烧火,野狐扫地请客坐。’不知是何等语也。”

【歇后语第58句】:我有个小妹妹,整天话特别多。一次,妈妈笑着对她说:“你呀,真是个打不尽的芝麻,摘不尽的棉花,整天说个没完没了的,有时候还真烦人。”(湖南·郴州)

【歇后语第59句】:淘气的小表弟把刚买的塑料管划了一个大口子,结果挨了妗妗一顿揍。妗妗还说:“犯了错就该打,打是亲骂是恩,不打不骂是远人。”(山西·太原)

【歇后语第60句】:【一鸡死后一鸡鸣】(谚)一只声音洪亮的公鸡死后,另一只公鸡才能接替鸣啼。比喻占着岗位的人离开了,其他人才能补上来。

【歇后语第61句】:【撑门面】(惯)指勉强维持外表的体面。 也作“撑面子”。

【歇后语第62句】:【不骑马,不摔跤;不打水,不掉筲】(谚)筲(sha。):水桶。指不骑马就不会从马背上摔下来,不打水就不会把桶掉到水里。指凡干事情总不免会出差错。

【歇后语第63句】:爸爸整日里都是乐呵呵的,妈妈说:“你这人,一口吞个砂锅,光知道脆,不知道碜,天天趣个啥劲儿?”爸爸回敬道:“你真是一根筷子吃莲菜——净挑眼儿哩,关你啥事?”(河南·新密)

【歇后语第64句】:【难家不会,会家不难】(谚)同一件事,让外行去做,就很犯难;让内行去做,就得心应手。指做事的难易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懂行。 也作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难了不会,会了不难。 会家不难,难家不会。

【歇后语第65句】:爸爸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时常说:“身体不好是残品,学习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河南·辉县)

【歇后语第66句】:【三魂掉了二魄】形容人害怕,发呆,精神恍惚。类似的:. 失了三魂,丧了七魄。成语:魂不守舍、魂飞魄散。菡子《纠 纷》:“她已经怀了身子了呀!她少不得怨恨自己,怨恨刘 二,每天担着一笔心事,三魂掉了二魄似的。”

【歇后语第67句】:口袋里盛米汤——装糊涂

【歇后语第68句】:谷糠蒸窝头——捏不拢;难捏合

【歇后语第69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释义:极言苏州、杭州可与天堂相媲美。例句:江南真是个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像我们这地狱世界。

【歇后语第70句】:【三代不读书会变牛】(谚)连着三辈人不读书,后人就会变得像牛一样蠢笨。指读书不但开发自身智慧,对后代的遗传也十分重要。

【歇后语第71句】:十盏明灯熄五盏——半明半暗

【歇后语第72句】:【还债容易还情难】(谚)情:人情。指人际间的情谊比钱财更宝贵。

【歇后语第73句】:扁担挑下水[食用的牲畜内脏)——两头担心

【歇后语第74句】:【赖泥下穿——烧不成个东西】(歇)赖泥:土质不好的泥。比喻素质差的人成不了人才或成不了气候。

【歇后语第75句】:【看着鱼儿下罩】释义:比喻看准了再下手。例句:小梅又安顿给崔骨碌:“听说张金龙常到你们这儿来,要是有机会,把这个铁杆汉奸—块儿抓住,那就更好了。反正看着鱼儿下罩,你瞧着办吧!”

【歇后语第76句】:【保险】保险是集中分散的社会资金,补偿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人身伤亡而造成的损失的方法。保险只与参保的人发生关系。那么,保险是怎么产生的呢?现代意义的保险,源于海上运输。远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遭遇海难时,为了避免船只和货物同归于尽,便往往抛弃一部分货物,损失由各方分摊,形成“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海损共同分摊原则,成为海上保险的萌芽。最早的保险单,是热那亚商人勒克维伦于1347年10月23日开立的承担“圣克维拉”号船从热那亚马乔卡的航程保险单。后来,保险扩展到航运以外的领域。1676年成立的汉堡火害保险社是最早的专营保险组织。 18世纪后,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种类增加。到了19世纪保险进入现代时期,保险对象和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而且扩展到生存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再保险等业务。最早在中国出现的保险机构,是英国商人于1805年在广州开设的广州保险公司。

【歇后语第77句】:【好花偏逢三更雨,明月忽来万里云】释义:雨打娇花,乌云遮月。比喻好人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例句:赵氏玉贞衣不解带,昼夜伺候,不想大限已到,古语说的是:“好花偏逢三更雨,明月忽来万里云。”李文元一病不起,呜呼哀哉,竟自死去。

【歇后语第78句】:鸡鸭共一笼——语言不相通

【歇后语第79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惯)路上丢了东西没人捡,晚上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治安非常好。 也作路不拾遗,门不夜掩。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歇后语第80句】:铜钱眼里打秋千——小人

【歇后语第81句】:【滚水烫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歇)螃蟹:也叫毛蟹,生长在淡水里。横行:本指螃蟹横着爬行,转指倚仗恶势力做坏事。比喻某种恶势力横行霸道的日子不会长久。

【歇后语第82句】:【有鹿就无虎】(谚)指有鹿群的地方,周围必定无虎,因为有虎的话,鹿会远逃他处。

【歇后语第83句】:【耳不听,心不烦】释义:不愿听的话最好不听,以免心烦。例句:我被她讲得一颗心又提到嗓子门口,我怨我还是把心牵挂在他身上,何必再多管他的事,耳不听,心不烦,但不知怎么回事,却一个劲地想听听这桩事的结果。

【歇后语第84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遇到困难,得到公众的帮助。类似 的:一人有难,万人出力。姚雪垠《李自成》:“看看,你老大 公子一人有难,万人出力。谢天谢地,你出狱了,我的这出 戏也唱完了。”

【歇后语第85句】:长篇小说——干言万语

【歇后语第86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农业生产中,肥料很重要。粪, 也说:肥。谌容《光明与黑暗》:“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咱们天县粮食产量能不能过长江,跟你们的工作关系很大 啊!”

【歇后语第87句】:【娶个媳妇,过继出个儿】(谚)过继:把自己的亲生子给别人做儿子。指儿子娶了媳妇就疏远了父母,等于把儿子过继给了别人。

【歇后语第88句】:【聋子的耳朵——摆设】(歇)摆设:用来装饰点缀的东西。指人或物形同虚设,没有实际作用或价值。 也作聋子的耳朵——样子货。 聋子的耳朵——摆个样子。 聋子的耳朵——配相的。

【歇后语第89句】:我是女孩,当班长,爱管事,乐于助人,老师、同学都喜欢我,可有个老婆婆说女孩管事惹是非。老师说:“结果的树遭石打,做工的人被钉扎。但是,只要方向是对的,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山东·昌乐)

【歇后语第90句】:【姓氏】“姓氏”表明家族的字,后来专指姓。然而在远古时代,“姓”与“氏”却有着严格的区分。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当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应运而生。它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起着“明血统”的作用。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所以规定同姓不可通婚,实行氏族外婚制,所以,“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氏”则起源于父系社会。由于人口的增多,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这样同姓便衍生了许多分支就称为“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和氏则成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故有“氏以别贵贱”的说法。到春秋战国时,社会发生了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了混乱,姓与氏逐渐混同。秦朝时,姓氏合一,通称为姓。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

【歇后语第91句】:【腊月水土贵三分】(谚)指旧时一到腊月,逼近年关,所有货物都要涨价。

【歇后语第92句】:【猪八戒掉在泔水桶里——得其所哉】(歇)哉:表示感叹的语气。 指来到适宜于自己的好地方。

【歇后语第93句】:【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谚)指妇女疑难病症多,难治;小孩儿不知配合,更难治。

【歇后语第94句】:【哭闹的孩子多给糖】迁就无理要求。《人民日报》(1986, 2,18):“有的同志颇有感触地说,一身正气,不仅自己身上 要干净,还要处事公正。不能‘硬的拖锹过,软的好取泥’, 更不能‘哭闹的小孩多吃糖’。要为弱者执言,为冤者呼喊, 不为歪的邪的折腰。”

【歇后语第95句】:一天,我跟爸爸去锄地。我问爸爸庄稼为什么要锄,爸爸说:“麦收一盘耙,秋收一张锄。”(河南·商丘)

【歇后语第96句】:【钞票】有时候我们把钱说成是“钞票”,国家印钱(纸币)说成是印钞票,检验人民币真伪的机器叫验钞机。那么,“钞票”是怎么来的呢? “钞票”就是我们所说的纸币。纸币源自宋代,北宋时,为了方便商人携带巨款,四川的一些富商联合起来,印制了一种信誉货币——交子,它是目前世界上所知道的最早的纸币。在当时,伪造交子罪同于伪造官方文书。纸币在实行过程中几经起落。明朝曾印过“大明宝钞”纸币,后宣告发行失败。清朝建立后,除顺治年间外,一度不再印制纸币,市场流行的货币为银子。直到清朝后期,军费开支浩繁,加上南方一带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致使国库空虚,于是,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正式发行了两种纸币,一种为“大清宝钞”,另一种为“户部官票”,两者合起来叫“钞票”。“钞票”的名字也是从这时开始叫起来的。

【歇后语第97句】:【常抱的娃娃不会走】(谚)比喻对年轻人不敢大胆任用,只会妨害他们的成长。

【歇后语第98句】:【爱戴高帽子】释义:比喻喜爱别人奉承。例句:多九公道:“老夫闻说此处最喜奉承,北边俗话叫作‘爱戴高帽子’;今日也戴,明日也戴,满头尽是高帽子,所以渐渐把头弄长了。这是戴高帽子戴出来的。”

【歇后语第99句】:病重不吃药——等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1238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