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俗话俗语经典歇后语,直击人心!
【歇后语第1句】:【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见“好物不贱,贱物不好”。
【歇后语第2句】:星期天中午,妈妈给包了饺子吃,下午,我渴得光想喝水。妈妈笑着说:“你真是穷人吃顿馍,三年不离河。”(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3句】:妈妈每年买鸭,专挑麻鸭买,我问为什么,妈妈说:“你不懂,黑一百,麻一万,白赤塘鸭少下蛋。”(河南·永城)
【歇后语第4句】:服务员端茶——和盘托出
【歇后语第5句】:春汛的跳虾——随大流
【歇后语第6句】:【好人怕夸,坏人怕扒】(谚)扒:揭露,揭发。指好人怕的是夸赞,夸赞多了就会骄傲松劲;坏人怕的是揭发,揭发罪行就能使他原形毕露。
【歇后语第7句】:弟弟嘴很馋,吃东西总是大口大口地往嘴里送,像生怕被别人抢走似的。妈妈见了,指着他的脑门说:“贪多嚼不烂,蛋多孵不匀,你就不能慢些来啊?”(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8句】:燎腚的猴子——坐立不安
【歇后语第9句】:阎王的爷爷——老鬼
【歇后语第10句】:【恨不得生出一百张口来】(惯)形容被人怀疑,急切想分辩清楚。 也作“恨不得长出一百张嘴来”。
【歇后语第11句】:【见钱眼就钻】(惯)比喻利用各科机会捞取钱财。
【歇后语第12句】:【恶狗咬人不露牙】释义:比喻坏人阴险、毒辣。例句:马之悦横她一眼:“嘘!恶狗咬人还不露牙哪!呛他几句,伤不了筋,动不了骨,啃那个痒痒干什么!”
【歇后语第13句】:【哪里黑,哪里宿】黑,天晚了。走到哪儿天黑了,就在哪 儿投宿。借指无目标,无计划,做到哪儿算哪儿。西戎《王 仁厚和他的亲家》:“抱了个主意随大流,走着看,哪里黑了 哪里宿,要真饿了肚,也不光我一家。”
【歇后语第14句】:【垫踹窝】(惯)踹窝:路面上践踏而成的坑窝。本指垫平踹窝。比喻供人践踏,代人受过。
【歇后语第15句】:生产并结束恋情的地方——妇产医院
【歇后语第16句】:【千金难买心中愿】(谚)指人的内心愿望最为重要,最不易得到满足。 也作“干金难买一个愿”。
【歇后语第17句】:邻家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养大,可儿子成家后就再也不孝敬他们了。妈妈愤愤不平又无可奈何地说:“唉,可真是只有瓜连(怜)子,没有子连(怜)瓜啊!”(河南·邓县)
【歇后语第18句】:哪山唱哪山歌——到哪说那
【歇后语第19句】:花大姐逛公园——花花世界
【歇后语第20句】:【五更】中国有个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要起五更,吃饺子拜年。那么,“五更”是怎么来的呢?我国古代把夜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或梆子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相当于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在秋分时分,“初更”正是月牙正偏西,“五更”也就是拂晓时分,正所谓“鸡鸣五更”。
【歇后语第21句】:电梯失灵——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歇后语第22句】:【写字像画狗,越描就越丑】(谚)指写毛笔字贵在一气写成,如果对不顺心的笔画加笔再描,就会越描越走样。也借指对缺理事越辩解就越不能自圆其说。
【歇后语第23句】:百姓齐,泰山移。
【歇后语第24句】:【放着他的,搁着我的】(惯)指把当时的情况放下不说,以后再看结果。
【歇后语第25句】:【有柴一灶,有米一锅】(惯)有了柴米一次用光吃光。比喻过日子不知计划和节省。
【歇后语第26句】:【二姑娘顽老雕——架不住】(歇)顽:通“玩”。架:招架,支持。 指吃不住,吃不消。
【歇后语第27句】:【水不来,先垒坝】释义:比喻事先做好防范工作。例句:那年搞清查,要不是我妹子从招待所里探听点消息,你能做到水不来先垒坝?
【歇后语第28句】:老鼠蹲粮仓——吃住不愁
【歇后语第29句】:【 偷来的锣鼓打不得】敲起来就被发现。借指不合法,见不 得人。清代《红楼梦》:“如今把我姐姐拐了来做二房,偷来 的锣鼓儿打不得。”
【歇后语第30句】:【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谚)覆坠:倾覆败落。燎:烧。 指基业的创建与成就,就像上天一样艰难;而覆亡与败落,却像燎毛一样容易。
【歇后语第31句】:【有人愿意出柴,有人愿意点火】(惯)指有人想制造事端。
【歇后语第32句】:【半斤荞麦皮,也想榨四两油】释义:比喻残酷地压榨勒索。例句:你从外表上一看,他一股穷酸烂气,倒像个叫花子,要说起卡脖人来,真是半斤荞麦皮,也想榨四两油。
【歇后语第33句】:【豆子不榨不出油,石头不砸不裂缝】(谚)指豆子要压榨才能出油,石头要猛砸才能开裂。比喻对罪犯不施加压力,就很难使他交代罪行,老实认罪。
【歇后语第34句】:有个同学各方面都很好,就是那个嘴太厉害,与全班同学差不多都吵过了。她妈妈数落她:“你是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全吃你嘴上的亏了。”(河南·安阳)
【歇后语第35句】:【保住乌纱帽】乌纱帽,为封建时代官员所戴表示身份的 官帽。借指保住个人地位权势。反义说:丢了乌纱帽。姚 雪垠《李自成》:“请你想想,如果这次进剿又无结果,丁抚台 的乌纱帽能保得住么?倘若皇上震怒,不惟会丢了乌纱帽, 恐怕还有不测之祸!”
【歇后语第36句】:深山藏大树——栋梁之才
【歇后语第37句】:【起头容易结梢难】释义:比喻事情要完满结束不容易。例句:那员外拦住道:“老师,放心住几日。常言道:起头容易结梢难。只等我做过了圆满,方敢送程。”
【歇后语第38句】:【门神老了不捉鬼】(谚)门神:旧时贴在大门上护宅的神像。比喻人年岁老了,精力衰弱,办不了事。
【歇后语第39句】:【 打了盆说盆,打了罐说罐】只说遇到的事情,不涉及其他, 不转移目标。或说:打锅说锅,打碗儿说碗儿/有碗数碗,有 碟计碟。成语:就事论事。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打了 盆说盆,打了罐说罐。既然事情闹成这样,众人光哭闹也不 行呀,咱们得想个办法解决。”
【歇后语第40句】:上高中的姐姐向妈妈诉苦:“怎么白天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妈妈说:“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过了十月中,梳头洗脸功。”(陕西·城固)
【歇后语第41句】:【抓起红土当朱砂】(惯)朱砂:一种红色的无机化合物,无毒,可做颜料,中医入药。比喻好坏不分,真假不辨。
【歇后语第42句】:【来也不认得爷,去也不认得娘】(惯)形容六亲不认,不讲道理。
【歇后语第43句】:【十里长亭】在戏曲、影视中常常见到“十里长亭”送别的场景,但只见一亭,不见长亭,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十里长亭”不是十里,而是每隔十里设一个亭子。秦汉时每隔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歇脚,亲友远行也常在此话别。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按秦法,亭应及时负责信使的马匹给养、行人口粮、酱菜和韭葱,类似驿站。 “十里长亭”原意并非送别,后来表示送别,这是怎么来的呢?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或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风险,一旦离家,很多事情都难以预料,通讯又不发达,所以,亲朋远行是件大事情。送有饯行,到有洗尘接风。特别是送行,必须先祭祀路神而后登程,其意是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后来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一般都是在路旁亭舍或路边临时设立帷帐,准备酒肴送别行人。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在古代诗词、戏文中有很多吟咏。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今日送别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是在十里长亭;中国名剧《梁祝》送别一场,也是在十里长亭,虽然没有筵席,却送了一程又一程,谓之“十八相送”,场景感人泪下。文人墨客多用“长亭”这一特定场景表达离情别绪,逐渐为世人所接受,所以,一般送别时都安排在十里长亭。
【歇后语第44句】:【 拆东墙,补西壁】挪用这个,补充那个,临时应付。类似 的:撕衣衫补裤子。西戎《盖马棚》:“为了护社投资,把一辆 新买的飞鸽自行车也卖了,闹起个小小的粉坊。这么拆东 墙补西墙的闹了几个月。”
【歇后语第45句】:【顾了吹笛,顾不了捏眼】忙不过来,照顾不到。成语:手忙 脚乱。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你一个人又要上灶,又要 管店,顾了吹笛,顾不了捏眼,你忙不过来呀。”
【歇后语第46句】:刀子对斧子——硬过硬
【歇后语第47句】:灵堂上唱大戏——有哭有乐
【歇后语第48句】:【马勺上的苍蝇——混饭吃】(歇)混:本指掺杂,转指苟且地生活。指从事某种职业是为了混日子。
【歇后语第49句】:【白脸奸臣】“白脸奸臣”不是生活中的小白脸都是奸臣,是戏剧中脸谱的一种色彩,一般涂白色脸谱的人物多为奸臣。其代表人物是曹操。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但他对当时历史的发展——由分裂到统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约在曹操当时,许劭就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话是说曹操若生活在太平盛世,则必然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假如生活在乱世,他就会成为驰骋天下的英雄,可以成就一番霸业。这本是对曹操的溢美之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断章取义,将枭雄变成了奸雄。这个变化大约开始于两宋之交。逐渐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蚕食北宋天下,于是,人们开始向江南逃难。逃到江南后,面对日益强大的北方,人们心里开始害怕,现实生活中对其又无可奈何,于是只好借助艺术来丑化北方。而代表着北方的历史人物曹操,一样对南方虎视眈眈,逐渐曹操就变成了民间的假想敌。恰逢此时民间文艺开始兴盛,勾栏瓦肆成为专业表演场合。于是,人们开始在舞台上丑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成了奸诈之徒的典范。尤其随着《三国演义》的问世,曹操在民间的形象彻底定型,“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背汉的奸臣。《三国演义》反过来影响了戏曲舞台对曹操形象的塑造。清代以来,随着京剧的诞生,三国戏在舞台上独领风骚,白脸曹操也就成了奸臣的代表,以后的奸臣脸谱都涂白色。
【歇后语第50句】:抓不住老虎——在猫身上出气
【歇后语第51句】:【半天云中跑马——露了马脚】(歇)本指露出马的脚,转指暴露出破绽,或泄露了机密。
【歇后语第52句】:【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谚)旧指凡事以少管为好,沾手就不免要惹麻烦。 也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一事”。
【歇后语第53句】:【是个老虎不吃人——坏了名色在那里】见“老虎不吃人——只是坏了名色”。
【歇后语第54句】:【缩着脖子】(惯)喻做人老实、谨慎、胆小。
【歇后语第55句】:【不严不成器,过严防不虞】(谚)不虞:不测。对子女的教育要从严,不严不能成材;但过严又会出问题。
【歇后语第56句】:孝子吃豆腐——里外都是白
【歇后语第57句】:2月15日早晨,大地被一层厚厚的春霜覆盖。我站在门口高兴地说:“真美啊!”奶奶站在一旁却说:“春霜不露白,露白要赤脚。”第三天傍晚,天空果真飘起了细细春雨。(浙江·绍兴)
【歇后语第58句】:【久病床前没孝子】见“百日床前无孝子”。
【歇后语第59句】:【叫化子买米——只有这一升】(歇)升:容量单位,10升等于1斗,谐“身”。指衣服只有一身。
【歇后语第60句】:【 老天爷不长眼】人世间存在不公、不幸,老天爷不看不 管。不长眼,也说:不睁眼、闭着眼、瞎了眼。清代《官场现 形记》:“老天爷不长眼睛,为什么只管同我们几个人做对 头。”
【歇后语第61句】:【沧海不能实漏卮】(谚)沧海:大海。实:装满。漏卮(zhi):破漏的酒器。指大海里的水再多,也装不满一只破漏的小酒器。比喻积存的财物再多,也经不起无休止的挥霍浪费。 也作大海不禁漏卮。不禁:经受不住。 江河不满漏卮。江河:长江大河。不满:装不满。
【歇后语第62句】:【牵牛鼻子】(惯)比喻抓住关键或要害。
【歇后语第63句】:【不愿文章高天下,只要文章中试官】(谚)试官:科举时代评阅试卷的考官。指旧时科举考试没有真正标准,只要文章合考官的眼光,就可被录取;否则文章再好,也要落选。
【歇后语第64句】:十二只轮船出海一四通八达
【歇后语第65句】:苍蝇跟屎壳郎做朋友——臭味相投
【歇后语第66句】:黄鼠狼拜月亮——装神弄鬼
【歇后语第67句】:【阿爷的衣服辈辈穿】释义:比喻世代贫寒。阿爷:(方言)父亲或祖父。例句:他们一直过着衣不果体,食不饱肚的生活。九儿的衣服是祖上留下来的破大褂改成的,真正是阿爷的衣服辈辈穿啊。
【歇后语第68句】:【大海无风三尺浪,有风上天堂】释义:上天堂:指死。形容海上风浪大,行船危险。例句:杨友才问:“你还听说什么?”“我还听说,大海无风三尺浪,有风上天堂!”
【歇后语第69句】:【贫贱之交不可忘】释义:不可忘记贫穷时交下的朋友,说明不可忘本。例句:“薄幸贼!你不记宋弘有言:‘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歇后语第70句】:【要捉栖鸟必留窝】(谚)栖鸟:夜晚栖歇在窝里的鸟。要想捉住栖歇在窝里的鸟,就必须留下它原来的窝。比喻要逮住有家室的人,就不要惊动他的家。
【歇后语第71句】:马到滩,不加鞭。
【歇后语第72句】:【天子避醉汉】(谚)连皇帝也要躲开喝醉酒的人。指醉汉已失去理智,不能再和他打交道。
【歇后语第73句】:羊儿叫狼——咩咩咩(慢慢慢)
【歇后语第74句】:【万事不求人】(惯)指一切靠自己,不用别人帮忙。
【歇后语第75句】:【罗锅子上山——前紧】(歇)罗锅子:驼背的人,也叫罗锅儿。前:胸前,谐“钱”。指经济紧张,手头缺钱。 也作“罗锅儿上山——前紧”。
【歇后语第76句】:【提着头过日子】(惯)比喻时时处于危险的境地。
【歇后语第77句】:【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想得怪美。】成语:胡思乱想、想 人非非。浩然《艳阳天》:“真是做梦娶媳妇,光想好事儿;他 越想越美,腰也挺起来了,头也仰起来了。”
【歇后语第78句】:【毛坑越掏越臭】(谚)毛坑:粪坑,也称茅厕。指粪坑越搅动,臭气越浓。比喻丑事越张扬越糟得不可收拾。 也作“茅厕越掏越臭”。
【歇后语第79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释义:听见风吹鹪叫就吓得心惊胆战,看见一草一木都当作是敌兵。形容惊慌恐惧,疑神疑鬼,自相惊扰。例句:有的说鬼子到了盘龙山西南,有的说已到了郭家集;有的说有五六百人,有的说有两三千。这几天,特别是夜里,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歇后语第80句】:生命的幸福在身体,身体的强壮在健康。
【歇后语第81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惯)本想打人,却伤了自己。比喻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也作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搬砖打人砸了自己的脚。 搬石头压自己的脚。
【歇后语第82句】:罐头食品——吃得开
【歇后语第83句】:【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惯)形容人因生气而脸色非常难看。 也作鼻子不是鼻子,脸子不是脸子。 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鼻子不是鼻子,嘴不是嘴。
【歇后语第84句】:【尽忠难以尽孝】(谚)指要报效国家,就不能在家孝敬父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也作尽忠者不能尽孝。 尽得忠来难尽孝。
【歇后语第85句】:妈妈教育我:“现在社会风气不太好,但你要行得正,站得直,学做个品性端正的好人。同时要多个心眼,谨防上坏人的当。这就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山西·长治)
【歇后语第86句】:【恩将恩报,仇将仇报】(谚)人有恩惠于我,我定当用恩惠去报答他。指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才是恩怨分明的大丈夫作风。
【歇后语第87句】:【正月可栽大树】(谚)农历正月,土地剐开始解冻,此时栽大树,成活率最高。
【歇后语第88句】:头发捻绳子——不合股;合不了股
【歇后语第89句】:【城隍庙的鼓槌——一对】(歇)本指鼓槌成对,转指青年男女相般配。也指人品、能力等相当。
【歇后语第90句】:【不怕慢,就怕站】只要连续做下去,就会有进展。浩然 《艳阳天》:“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大伙儿一伸手,就算有头 脑了。”
【歇后语第91句】:【旦角】“旦角”指戏剧里女性角色,有正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等区别。在京剧界有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那么旦角是怎么来的呢?西汉桓宽的《盐铁论》里,就提到“今民间……奇虫胡妲戏娼舞像。” 方以智在《通雅》中释为:“胡妲,即汉饰女伎,今之装旦也。”可见在汉代,已出现了旦角演员,尽管当时还没有完整形态的戏剧。胡妲,在“妲”之前冠一“胡”字,为我们点明了它的渊源所自。原来我国历史上,习惯把来自西域的各种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床等,举不胜举。胡妲的“妲”字,任半塘先生作了正确的诠释,他在《唐戏弄》里指出:“可能乃用一汉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录胡语之音。”(可能是用一个足以表示女性的汉字,来记录胡语之音),由于是音译,就不必拘于某字。所以唐人敦煌写本又作“黑旦”,宋人《乐府混成集》又写作“笪”和“旦”。至于“旦”(或“黑旦”、“笪”)在胡语中的本义,《燕乐考源》作了解释:“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韵也。其声亦应黄钟、太蔟、林钟、南吕、姑洗。”可见五旦就是五音,与宫、商、角、徵、羽相当,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乐术语。汉以后,随着西域艺术的内传,“胡妲”被作为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称。“胡妲主歌而胡旋主舞”。《唐书礼乐志》说:“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主歌主舞应和现在的歌伴舞差不多。而伴随着戏曲的兴起,旦则演变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称。如宋代时有“装旦”。元朝是我国戏曲大发展时期,杂剧中已出现了正旦、小旦、搽旦等各类旦角角色,为现在齐全的旦角名称打下了基础。
【歇后语第92句】:【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释义:薄:迫近。比喻事物一天天衰败下去。例句:他向对面坐的那位身穿褐袍的老者,感叹地说:“唉,如今的日子可真难过啊!就像古人所说的‘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那样,越来越差劲了!”
【歇后语第93句】:【海里的船头也会碰着】世界虽大,也可能相遇。成语:后 会有期。高云览《小城春秋》:“大家担待些吧,俗话说,船头 船尾有时会碰着,能‘放点’,就放过,别赶尽杀绝哇!”
【歇后语第94句】:蜀道上青天——难上难
【歇后语第95句】: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
【歇后语第96句】:【手里没有金刚钻,不敢揽这瓷器活】见“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
【歇后语第97句】:三天前,老姑在我家时,不知因为一件什么事让我奶奶把她好一顿批评。这天,老姑一进屋,我问她怕不怕批评,咋又来了。奶奶笑着说:“这真是家鸡一打团团转,野鸡不打满天飞呀!”(黑龙江·哈尔滨)
【歇后语第98句】:猫被老虎撵上树——多亏留了一手
【歇后语第99句】:我爱好广泛,什么都想试试,妈妈说我“十处打锣十一处在,没打锣的地方也有你”。(四川·遂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1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