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俗语经典歇后语,精辟入骨!
【谚语俗语第1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惯)指志向远大,但命运不济。
【谚语俗语第2句】:【胶多不黏,话多不甜】(谚)胶用得过量了,就没有黏性;话说得哕唆了,就没人爱听。指说话贵在简明扼要。
【谚语俗语第3句】:【岩鹰不打窝下食】见“老鹰不吃窝下食”。
【谚语俗语第4句】:【有理也要让三分】见“得理让三分”。
【谚语俗语第5句】:【癞蛤蟆爬香炉,触一鼻子灰】释义:比喻做事不顺利、碰钉子,或想讨好却落得没趣。例句:李春山的手脚却舞不开,接二连三地癞蛤蟆爬香炉,触一鼻子的灰,又一鼻子的灰。
【谚语俗语第6句】:【大夫】我国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称“郎中”。这种称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唐末五代时期,朝政腐败,战祸频繁。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甚至把国家的官职拿来卖钱,致使官衔泛滥。当时,以官名相互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比如叫读书人为“相公”,称工匠为“待招”,卖茶人叫“茶博士”,当铺老板叫“朝奉”,有钱人叫“员外”。这既反映了当时卖官鬻爵的混乱,又反映了人民对那些封建官职的藐视,几乎社会上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用一个相应的官职名称来称呼。医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谁都离不开,因此人们就用官职中品级极高的“大夫”、“郎中”来称呼他们。但是,医生称“大夫”真正的起始则在我国宋代。大夫在古代也是一种官职,自周至唐都有。到了宋代,医官也开始设置“大夫”官阶。医官中最高级的是“大夫”,其次是“郎中”,再次是“医效”等。后人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谚语俗语第7句】:【钱财是倘来之物】(谚)倘来:偶然得来。钱财是偶然来到你手,又偶然被你掌握的。指钱财是身外之物,有了不必喜,失去不必愁。
【谚语俗语第8句】:【媒婆】“媒婆”指旧时以做媒为职业的妇女。中国古代的婚俗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云:“伐柯如何?匪(非)媒不得。”意思是就像斫个斧柄必须用斧头一样,娶个老婆一定要通过媒妁。这首诗表明,春秋以前婚姻因媒而成已成风气,这应该是最早记录媒人的经典之一,因这首诗,有人将媒人称为“伐柯”。关于媒人的来历,还有一个流传在陕西一带的民间故事。很久以前,渭河两岸的人很少往来,当然更谈不上结亲了。有一年,渭北的一个后生偶尔去渭南办事,看上了那边的一个闺女。一个老婆婆知道他的心思后,主动从中说合,使他们结成了夫妻。一年多后,媳妇生下胖小子,丈夫笑开了:“咱俩素不相识,经那位婆婆从中说合,就成了一家人,你说奇也不奇?”媳妇说:“是呀,可那位婆婆已经不在人世了,想报答也来不及了。”于是夫妻俩用米粉为婆婆塑了一个像敬奉起来,又怕人家看见笑话,就在夜里供,白天藏在柜里。过了几天,这米粉塑的像发了霉,他们就称它是“霉婆”,依旧当活宝似的供着。这事传开后,想娶渭南婆姨和想嫁渭北汉子的青年男女,都设法找“霉婆”这样的好心老太太牵线搭桥。再往后,做“霉婆”者觉得“霉”字不好听,便将它改成“媒”字。类似的传说,其他地方也有。其实“媒”字的解释,就是介绍或引导双方(人或事)发生关系的媒介,“妁”字则有斟酌的含义。媒妁连称,特指通过考虑协商等步骤为男女双方说合婚姻的人。至于“媒婆”一词的流行,则是因为旧时以此为生的人,已婚女性占多数的缘故。
【谚语俗语第9句】:武大郎玩鸭子——不知是什么乌
【谚语俗语第10句】:晴天带雨伞——有备无患
【谚语俗语第11句】:【腹中剑,口中蜜】见“口有蜜,腹有剑”。
【谚语俗语第12句】:妈妈心情特别好,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我趁妈妈高兴的时候说:“妈妈,我的鞋破了,你再给我买双新鞋吧!”妈妈说:“你啊,真是吃七股想八股,吃了驴尾巴还想驴屁股。”(河南·沁阳)
【谚语俗语第13句】:【哪个猫儿不吃腥】释义:比喻人有贪财、好色之欲。例句:婆惜道:“可知哩!常言道:‘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他使人送金子与你,你岂有推了转去的?这话却似放屁!做公人的‘哪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谚语俗语第14句】:写文章怕落笔——肚里没货
【谚语俗语第15句】:【过河看深浅,走路看高低】(谚)比喻无论做什么事,必须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大意了。
【谚语俗语第16句】:【 乖子看一眼,呆子看到晚】聪明人一看便知道,瞒不过聪 明人。朱自清《女人》:“我们地方有句土话说:乖子看一眼, 呆子望到晚;我大约总是在乖子一边了。”
【谚语俗语第17句】:【三个核桃两个枣】见“仨核桃俩枣”。
【谚语俗语第18句】:【闯江湖】(惯)旧指闯荡四方,以从事算卦、卖艺、卖药、治病等职业谋生。
【谚语俗语第19句】:人急跳窗户——不是门
【谚语俗语第20句】:书记把暖瓶碰掉在地上,却怪公务员放的不是地方。公务员背地里说:“唉!只有丫环的不是,没有姑娘的不是。”(安徽·利辛)
【谚语俗语第21句】:风吹头毛——齐发动
【谚语俗语第22句】:【贫家富路】(谚)贫家:居家贫穷。 富路:出门在外带足盘费。指居家节俭容易度日,上路窘困无处呼救。 也作“穷家富路”。
【谚语俗语第23句】:爸爸买了很多苹果,准备分给叔叔一点儿,就叫妈妈到邻居家去借秤。妈妈去了很久没有回来,爸爸恼火地对我说:“快去叫你妈回来,怎么搞的,莫不是在‘抱窝’?”(湖南·道县)
【谚语俗语第24句】:【慈母有败子,严家无格虏】(谚)格虏:强悍、桀骜不驯的奴仆。慈母的宠爱,往往惯成败家子弟;严厉的家法自不容有强横的奴仆。 指治家贵在从严。 也作“慈母多败儿”。
【谚语俗语第25句】:【赊三不敌见二】(谚)赊:赊欠,未当场结清货款。见:同“现”。赊卖三文,不如现得二文。指宁可少得现钱,也不要不牢靠的欠账。 也作赊得不如现得。 赊三千不如现八百。
【谚语俗语第26句】:【得意不可再往】轻易得到好处,可能有圈套,或遭嫉恨, 要警惕。得意,也说:得便宜、得利。清代《儿女英雄传》: “古人说得好:得意不可再往。我邓老九这就够瞧的了,再 说也不可向世路结仇。”
【谚语俗语第27句】:我指出表弟的缺点,他不但不听,反倒说起我来了。在一旁的妈妈说:“真是病人凶过先生。”(广东·博罗)
【谚语俗语第28句】:表叔又来我家借钱给表婶看病,可在我家坐了好大一会儿也开不了口。妈妈笑着说:“你这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借多少,尽管开口吧!”(河南·三门峡)
【谚语俗语第29句】:曹操借人头——多个屈死鬼
【谚语俗语第30句】:【百人百条心,千人千个样】(谚)指人各有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性格,各不相同,这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相貌一样。
【谚语俗语第31句】:【不会念经,休做和尚;不会绱鞋,休做皮匠】(谚)绱鞋:把鞋帮、鞋底缝到一起。指会念经文的,才有资格当和尚;会绱鞋的,才有资格当皮匠。泛指干哪一行的,必须熟悉哪一行的业务。
【谚语俗语第32句】:婶婶想让小华去集市上帮她卖菜,叔叔说:“不行,他胆子太小,白天仨人架着还不敢看蚂蚁打架呢,这事怎么能让他去?”(山东·巨野)
【谚语俗语第33句】:【不结子花休要种,无义之人不可交】释义:不要栽种不结籽的花卉,不可与不讲信义的人交往。例句:“家中平安儿小厮,在南瓦子里宿娼。被吴驿丞拿住,痛刑拶,打教他指攀月娘与玳安有奸,要罗织月娘出宫,恩将仇报。……正是:不结子花休要种,无义之人不可交。”
【谚语俗语第34句】:【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遇到屈辱、失败,要沉得住 气,善于忍耐,等待时机报仇。不一定要立即报仇。沈从文 《长河》:“打什么仗?调什么兵?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 眼前。”
【谚语俗语第35句】:吃了线团-子——心里结疙瘩
【谚语俗语第36句】:【降半旗】“降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一个国家的重要人物逝世或发生重大人员伤亡,通常都要把悬挂在旗杆上的国旗下降到距顶端1/3或一半处,表示对死者的哀悼。降半旗致哀的方式,据说是在1612年由英国海船“哈兹·伊斯”号首创的。哈兹·伊斯海船在北美海岸探寻通向太平洋的航道时,船长不幸遇难。为了表示对船长的敬意和哀悼,船员提议下半旗。后来,发生不幸事故的船只也都效仿,下半旗致哀的方式便逐渐流行开来。陆地上首先采用这种致哀方式的是英国,随后,其他国家相继仿效,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致哀方式。
【谚语俗语第37句】:我的新衬衫被火烧了个洞,妈妈就在上面绣了只小花鹿,可漂亮了。邻居阿姨见了,直夸妈妈绣得好。妈妈却说:“唉!远看是朵花,近看是个疤。”(安徽·临泉)
【谚语俗语第38句】:【砍柴上山,捉鸟上树】(谚)要想砍柴,你就得上山;要想捉鸟,你就得上树。指有了确定的目标,还必须找对门路,盲目乱干不会有结果。
【谚语俗语第39句】:【新葫芦装旧酒】释义:比喻只改变形式,不改变内容,表面变了,实质未变。例句:旧支部也没撇开.中农也参加运动;支部书记王二合当上了贫农团的主任,村长刘老迫和个浪荡寡妇也选进主席团,换汤不换药,新葫芦装旧酒。
【谚语俗语第40句】:【天上掉馅饼】(惯)比喻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或好处。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好事。
【谚语俗语第41句】:【冤仇可解不可结】(谚)只可化解冤仇,不能结下冤仇。指冤仇化解了,就能构成人际间的和谐;冤仇结下了,就会没完没了,永无宁日。 也作冤仇宜解不宜结。 冤宜解,不宜结。
【谚语俗语第42句】:【有了千田想万田,做了皇帝想成仙】(惯)形容人贪得无厌。
【谚语俗语第43句】:【越渴越吃盐】(谚)吃盐多了口渴,越口渴越吃盐,越吃盐就越口渴。比喻人越是没钱,却越需要花钱,或越是无力应付困难,困难偏偏越多。
【谚语俗语第44句】:【卖菜的不掺水,买菜的撅着嘴】只看表面,甘心受骗。或 说:卖菜的不掺水,买菜的不喜欢。李准《黄河东流去》:“卖 菜不使水,买菜撅着嘴,卖青菜全凭一个干净鲜嫩。你不放 水,他占了便宜还不高兴,你把菜偷偷洒上水,赚了钱他还 舒坦。”
【谚语俗语第45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谚)指住在山旁,就靠山里的资源生活;住在水边,就靠水里的资源生活。泛指入哪一行,就靠干哪一行的营生来谋生存。 也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在山靠山,在水靠水。
【谚语俗语第46句】:【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比喻人多不干正事。梁斌《红 旗谱》:“我看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国家民族还是强不 了!”
【谚语俗语第47句】:【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谚)指躲得了今天躲不了明天,终归躲不过去。
【谚语俗语第48句】:【鸡啄米】(惯)1形容连连点头、叩头或打瞌睡的样子。2形容干活的速度非常快。
【谚语俗语第49句】:【把心掏出来】竭诚相见,说知心话。成语:披肝沥胆。古 华《姐姐寨》:“我把心都挖给你了,你还不相信?当着龙老 师的面,我再给你起一次誓!”
【谚语俗语第50句】:【只有痴心的父母,难得孝敬的儿郎】(谚)指父母为抚养儿女尽心尽力,子女对父母能尽孝心的却十分难得。
【谚语俗语第51句】:【生日吹蜡烛】孩子们过生日,生日蛋糕是少不了的,精明的蛋糕店老板又开始赠送生日蜡烛。生日那天,吃着蛋糕,又吹蜡烛,别提有多高兴了。不过,过生日吹蜡烛的来历恐怕孩子们不知道。过生日要吹灭插在蛋糕上的蜡烛,这一做法最早始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新的崇拜者们在庆祝月亮女神生日时,在圣坛上摆上插着蜡烛的甜蜜蛋糕。后来,古希腊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上燃烧着的蜡烛,并增加了吹蜡烛的内容。他们相信,燃烧着的蜡烛具有隐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们要求一个心愿,并且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他们便可以如愿以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谚语俗语第52句】:爸爸带我去商店买鞋,我穿上一双试了试,太小。爸爸便对营业员阿姨说:“这双鞋孩子穿着顶头顶脑的,请再给换一双吧!”(山东·长清)
【谚语俗语第53句】:【干吃大鱼不费网】释义:比喻不付出代价却得到好处。例句:拿害孩子这件事说吧,主意是他想的,人是他杀的;咱们是干吃大鱼不费网,连一条绳子也搭不上。
【谚语俗语第54句】:水湾里照影子——到过来
【谚语俗语第55句】:【叫化子也有三个穷朋友】(谚)指不管什么样的人都会有些朋友。
【谚语俗语第56句】:【棺材里伸手——死要钱】(歇)死:本指死亡,转指拼死,不顾生命。指人财迷心窍,爱财如命,临死还不罢休。常含责骂意。 也作“棺材里伸出手来——死要”。
【谚语俗语第57句】:谷糠榨油——难上加难
【谚语俗语第58句】:【人家偷牛,他拔桩】牛被别人偷走,他拔桩被捉,作了替罪 羊。类似的:没抓住偷牛的,抓住了拔橛的/偷牛的抓不住, 抓住拔桩的/偷菜的捉不住,拔篱笆桩的捉住了/走了牵牛 的,捉住拔桩的。清代《三侠五义》:“银两业已到手,我还在 此作什么?难道人家偷驴,我还等着拔橛儿不成!”
【谚语俗语第59句】: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睡觉要像弯月亮。
【谚语俗语第60句】:【 一碗水端平】谓待人要公平,不能偏袒。成语:不偏不 倚。清代《儿女英雄传》:“我一碗水往平处端,论情理,人家 也可真委屈些儿。”
【谚语俗语第61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有时候会向反面转化,难以预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句民间谚语。在古代,由于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河道不固定,经常泛滥成灾,所以黄河经常改道,改道后,某个地方原来在河的东面,很可能就变到河西去了,所以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关于这个说法还有个小故事。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之孙由于挥霍无度,到中年时便将家产败尽,以沿街乞讨为生。某日,他来到河西庄,想起了自己的奶妈,便一边打听一边找。当问到一个农夫时,恰巧这农夫正是奶妈的儿子,郭孙到他家里一看,粮囤座座,牛马成群,很是惊讶,就问他:“你家里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你自己还要劳作呢?”奶妈的儿子就说:“家母在世时,领我们创业,才有了现在的家业。我们也得勤俭持家,否则金山也会吃空的。”郭孙听后很惭愧。农夫不忘旧情,给郭孙在家里找了活计,无奈他什么也不会做,处境非常尴尬。农夫见状不禁叹息到:“真是三十年河东享不尽荣华富贵,三十年河西寄人篱下。”
【谚语俗语第62句】:头上穿袜子一能出脚来了
【谚语俗语第63句】:【山雨欲来风满楼】释义:山雨到来之前,满楼都是呼啸的大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一派紧张情势。这是许浑《咸阳城东楼》诗句。例句: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好像解放军解放石家庄的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了。
【谚语俗语第64句】:【抬的高,跌的重】见“捧得高,跌得重”。
【谚语俗语第65句】:我扫地的时候,总是不想弯腰。妈妈说:“看你的腰,直得像吃了扁担一样。”(广西·宣州)
【谚语俗语第66句】:布袋里买猫——不知底细;听得见:看不见;抓迷糊
【谚语俗语第67句】:【 哪边炕热往哪边挤】专门想讨便宜。刘江《太行风云》: “你李敬怀见便宜就逮,哪边炕热往哪边挤,就全能承受住 了?”
【谚语俗语第68句】:【 背后骂皇帝/背地里骂朝廷】背后连皇帝都可骂,则背后 被人议论是免不了的。也指只能在背后骂,骂也没有用。 类似的:二十五里骂知县。申跃中《挂红灯》:“什么叫人心 不服?人心多少钱一厅?只要你大权在手,就是他背地里 骂朝廷,当面你还是大爷。”
【谚语俗语第69句】:我去大姨家,大姨对我说:“我们这儿有个人非常懒,庄稼都荒了,也不去管理。”我说这人真是懒如猪。大姨说:“岂止懒如猪啊,简直是棒打屁股都不动一下呀!”(河北·平泉)
【谚语俗语第70句】:铁钉钉铁板——硬对硬
【谚语俗语第71句】:【马好还得鞍子配】见“好马须得配好鞍”。
【谚语俗语第72句】:【犟驴怕恶鞭】(谚)犟(jiang):倔强,不听话。恶:毒狠。犟驴不听使唤,用鞭毒打就能迫使它听使唤。比喻不论怎样固执的人,采取强制手段就能迫使他就范。
【谚语俗语第73句】:【既捅马蜂窝,就不怕挨蜂蜇】释义:比喻既敢碰硬,就无所畏惧。例句:李坚决心很大:“既捅马蜂窝,就不怕挨蜂蜇。当年包公敢铡驸马陈世美,我们还怕这些地头蛇!”
【谚语俗语第74句】:晚上没有电,妈妈点着蜡烛,放在酒瓶上。我问妈妈为什么放那么高,妈妈说:“这叫高照低明。放得高了,照的地方大。”(河南·获嘉)
【谚语俗语第75句】:弟弟放学回来后哇哇大哭,说在路上被小同学欺负了。哥哥一听,火冒三丈,马上就要去寻那个小同学。妈妈让他回来,并说:“干什么去?没听说过‘以大欺小不公道,以大帮小呱呱叫’?”(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76句】:【只说獐过鹿过,可不说麂过】(惯)獐:獐子,哺乳动物,形状像鹿,但比鹿小。过:本指跑过,转指过错。麂:小型的鹿,谐“己”。 指只说别人的过错,不说自己的过错。
【谚语俗语第77句】:【头剃了一半,再疼也要剃光】(谚)泛指事情进行到中途,不管有多少困难,也必须坚持到底。
【谚语俗语第78句】:【许愿在前,还愿在后】(谚)许愿:迷信者向神佛求福,许下某种酬答。还愿:向神佛实践自己的诺言。指许下的愿,要等见到实效,再去实践诺言。
【谚语俗语第79句】:【花开在春天,读书在少年】(谚)开花的最佳时节在春天,学习的最佳时段在少年。指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有效的学习时段。
【谚语俗语第80句】:【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惯)指对方不够资格,根本不配与自己相比。
【谚语俗语第81句】:【蔫牛不下磨,快牛门前卧】(谚)蔫(nian)牛:慢慢腾腾不起性的牛。同样拉磨,蔫牛拉得慢,下不了套;快牛早早拉完,卧在门前歇息。比喻干活利落的人,总显得轻松;干活不起性的人,什么时候都显得忙碌。 也作“快牛门前卧,蔫牛不下套”。
【谚语俗语第82句】:【 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多指相貌 方面的缺点。期刊:“你老觉得我难看,你可以摇摇头,撇撇 嘴,说我丑人多作怪,马不知脸长,但你没有资格说我下 贱。”
【谚语俗语第83句】:【失贼遭官】(谚)失贼:失盗,家中被盗。遭官:报案到官府,又遭官府勒索。指旧时官盗虽名分不同,但害民扰民是一样的。 也作失贼追赃,余财未尽。 失贼经官,破财不尽。
【谚语俗语第84句】:【将心比,都一理】(谚)遇到事情,用自己的心去推比别人的心,适用的道理是一样的。指人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就能理解与宽恕别人。
【谚语俗语第85句】:我一进家门,就见奶奶站在院子里一手拿刀,一手提鸡,叽叽咕咕地说:“阳间一碗菜,我杀你别怪。”(安徽·巢湖)
【谚语俗语第86句】:【不吃葡萄不知酸甜】释义:比喻不经过实践,就不能认识事物的特点。例句:其实,不吃葡萄不知酸甜,不下水不知深浅,我看你们不妨大着胆子试试。
【谚语俗语第87句】:【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谚)贯:旧时钱制,用绳子穿上,每一千为一贯。指纵然拥有万贯家财,也不如有个能顶门立户的硬汉子。
【谚语俗语第88句】:【船到江心补漏迟】(谚)漏船行到江心才去修补,已经无济于事。借指凡事必须预先防范,已经造成的错误临时补救便来不及。 也作船到江心补漏迟,悬崖勒马才收骑。 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马到崖头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谚语俗语第89句】:【蠹众木折,隙大墙坏】(谚)蠹(du):蛀虫。折:断。指蠹虫多了,能把树木蛀折;缝隙大了,能使墙壁倒塌。比喻贪污腐化的恶风不煞,法律制度的漏洞不补,定会酿成无可挽回的大祸。
【谚语俗语第90句】:【蛇咬一口,见了黄鳝都怕】(谚)黄鳝(shan):鱼类,形状像蛇。被蛇咬过的人,见到和蛇相像的黄鳝也会害怕。指人受过大的伤害,常不免心有余悸。
【谚语俗语第91句】:【煮熟的鸭子飞了】(惯)比喻眼看到手的东西又意外地失去了。
【谚语俗语第92句】:【解手】把大小便说成“解手”,这里一定有文章。据《明史》、《文献通考》等书记载,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兵燹连年,民不聊生,中原江淮一带,人们颠沛流离,饥饿死亡者十占六七,大片土地撂荒。为恢复中原经济,明初官府在山西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征召当地居民,迁徙至冀、鲁、豫、苏、皖、北京一带。广济寺有一棵大槐树,隐蔽数亩,移民行前纷纷指树为记,含泪告别故乡。迁民是强制性的,人们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进行反抗,官兵怕人们半路上逃跑,就把他们双手捆起来,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一人要动,牵动全体。这样,无论是白天行路还是晚上睡觉,如果有人要大小便,就得恳求解差把绳子解开。起初,话说的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小)便。”后来逐渐简化,先是说“给我解手”,最后干脆只说“解手”,解差也心领神会,彼此配合默契。到了新的住地,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但“解手”的事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由于说顺了口,甚至比“拉屎、撒尿”好听一些,所以“解手”一词就成了人们大、小便的代用词了。
【谚语俗语第93句】:猴子捞月亮——白欢喜一场;捞不到;
【谚语俗语第94句】:【任它狗儿怎样叫,不误马儿走大道】(谚)任凭狗在路旁怎样狂吠,也阻挡不住马在大道上奔跑。比喻不管坏人如何滋事破坏,也阻挡不了正义的事业向前发展。
【谚语俗语第95句】:【老皇历】“老皇历”比喻陈旧过时的规矩。那么,“皇历”是怎么来的呢?它有个演变的过程。我国自古重视历法。西汉以前,我国使用六种古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黄帝历最为古老。唐朝诗人卢照邻《中和东·歌登封章》:“炎图丧宝,黄历开璇。”黄历就是黄帝历的简称,所以人们习惯称历书为黄历。另外,“黄历”也叫“皇历”。因“皇历”的封面多用黄色纸张,故也被称为“黄历”。历朝历代都有历法,不过都是以黄历为基础。到了唐朝,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王下令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历书《宣明历》,并宣布今后历书必须由皇帝亲自审定,官方印刷。从此,历书就被称作“皇历”了。 “皇历”里面记载的历法,一般是以年为限,第二年就应更新,如果拿去年的“皇历”来查看今年的历法,那一定是错误的。因此,过时的“老皇历”是使用不得的。不能与时俱进,坚持旧观念,拿老规矩办事,往往容易出错,就被人们讥笑为“老皇历”。
【谚语俗语第96句】:紧着裤带数日月——难过
【谚语俗语第97句】:黄鳝斗泥鳅——滑头对滑头
【谚语俗语第98句】:【孤犊触乳,骄子骂母】(谚)犊(du):小牛。独生的牛犊吃奶时会顶撞母牛的乳房,娇宠的儿子会辱骂自己的娘亲。指娇生惯养的后代不会孝顺父母。
【谚语俗语第99句】:妈妈对她们单位那个好逢迎领导、溜须拍马的人非常讨厌,说:“这个人,领导说砂锅能捣蒜,他说捣不烂;领导说公鸡能下蛋,他说亲眼见。”(甘肃·张掖)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12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