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精辟的民间俗语经典俗话,万里挑一!
【歇后语第1句】:【 越热越出汗,越冷越打颤】谓情况向两极分化,走向极端。 刘江《太行风云》:“世道就是这么个世道,发财的,出租放账 越发财,倒运的,吃了上顿没下顿越倒运。真是越热越出 汗,越冷越打颤。”
【歇后语第2句】:【骑过瘸驴吃过亏,再骑毛驴先看腿】(谚)骑过瘸腿驴,吃过颠簸苦,再骑毛驴就会先察看它的腿脚。 指在哪方面吃过亏,就会在哪方面格外小心。
【歇后语第3句】:电信局的话务员——耳听八方
【歇后语第4句】:【烂麻搓成绳,力能拉千斤】比喻团结起来力量大。韩志君 等《篱笆·女人和狗》:“锅里没搅的,碗里没舀的;烂麻搓成 绳,也能拉千斤。”
【歇后语第5句】:【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谚)一朝:一旦。一旦执掌大权,即可发号施令。指不掌权则已,只要权力到手,就要充分施展职权的威力。
【歇后语第6句】:【揭不开锅】(惯)形容家里非常穷,经常挨饿。
【歇后语第7句】:【知情者不怪人,怪人者不知情】(谚)情:实情。知道了实情,就不会责怪对方;怪罪对方,往往是不知道实情。指对人的责怪,往往出于不知情。
【歇后语第8句】:戏台上说话——不办真事
【歇后语第9句】:【聋子不怕惊雷响】对后果没有顾虑。张资平《梅岭之 春》:“他们号称学士又何曾有什么学问!普通科学程度还 够不上,说什么高深学问!但他们回来居然说要办大学了, 真是聋子不怕雷!”
【歇后语第10句】:【心不在肝上】(惯)指心不在焉。
【歇后语第11句】:【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一词,源于儒家典籍。“七情”是儒家所指的人的七种感情,语出《礼记·礼运》,指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学习。中医讲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的总称。七情的变化,一般属于生理活动范围。而“六欲”是指人的各种欲望,《吕氏春秋·贵生》对六欲作了解释,东汉高诱作了注释,认为所谓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引进后,从佛家角度对六欲作了新的概括,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为“六欲”。后来,人们把“七情”和“六欲”联系起来,用来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如《金瓶梅词话》“单道世上人,营营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的关头,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直到现在,“七情六欲”一词还经常被使用。
【歇后语第12句】:【面和意不和】释义:脸面上和睦,内心里有意见。例句:因他做主管时,得了些不义之财,手中有钱,所居与刘家基址相连,意欲强买刘公房子,刘公不肯,为此两下面和意不和,巴不得刘家有些事故,幸灾乐祸。
【歇后语第13句】:【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谚)农业生产最难得的是农历五月干旱六月涝。指五月天旱,利于夏收复播;六月多雨,利于秋苗成长。
【歇后语第14句】:【杀人不过头点地】(谚)即使被杀死,也不过是脑袋滚在地上罢了。 指充其量不过是个死,没有什么了不起。
【歇后语第15句】:【耳朵软】(惯)指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相信别人的话。 也作耳根子软。 耳朵是棉花做的。 耳皮软。
【歇后语第16句】:【真桐油不晃荡,真财主不露相】(谚)指真正的财主不露富,就像真正的桐油不会晃动一样。
【歇后语第17句】:【毛病】“毛病”现在经常被人们用来指缺点、错误、坏习惯,或者指器物有质量问题或瑕疵,后来也引申到指人身体不适以及微小疾病等。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最初“毛病”是指牲畜(尤其是马)的毛色有缺陷。古时候,马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马的要求特别严格。相马首先就是看马的毛色如何,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徐咸在《相马经》中说:“马旋毛者,善旋王,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意思是说,卷曲的马毛,有好有坏,位置生的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骑的话,对主人妨害最大。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 “毛病”由专指马的缺点引申为指人或物的缺点,大概源于宋代。如宋代吴涿《答徐安札书》中云:“盖文学毛病,如春草渐生……”黄庭坚《山谷刀笔》也有“乃是荆南人毛病”之句。 “毛病”一词,至今还在常用,特别是口语,用得更多。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个小品:小品中的主人公说话不离“毛病”二字,实乃毛病也。
【歇后语第18句】:一大早,爸爸又来喊我去锻炼身体,我赖在床上不想去。爸爸笑着说:“每天做早操,身强精神好;早起练长跑,年老变年少。你应该天天坚持锻炼身体,这样才会有好的体魄。”(河南·郑州)
【歇后语第19句】:【想起一出是一出】从前富贵人家,把戏班叫到家中唱戏, 戏目由他们决定,叫点戏。他们想点哪一出就演哪一出。 引申为:没有准谱儿,一会儿一个主意。王蒙《活动变人 形》:“老孙办事就是这么荒唐可笑,想去一出(戏)就是一 出。”
【歇后语第20句】:【幸运医生医病尾】病已快好,容易医治。借指客观条件 已具备,侥幸取得成功。海外梁厚甫《海客随笔》:“美西战 争是险胜,第【第1句】:二次世界大战是幸运医生医病尾,韩、越两 战,更是打得一塌糊涂了。”
【歇后语第21句】:【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释义:滚三滚:煮开锅三次。形容狗肉香,好吃。也比喻经不起物质诱惑。例句:只要是南国狗肉馆子开张的时候,……就禁不住招朋引友,进去大吃一场。有道是:“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典棉被,吃狗肉。”这班穷哥儿总有这个豪兴。
【歇后语第22句】:隔皮猜瓜——谁知好歹
【歇后语第23句】:【 拔了萝卜眼儿在】位置仍然存在,基础没有损失。眼儿, 也说:窟窿。沈从文《长河》:“是的,肥水不落外人田,拔了 萝卜眼儿在,占了小小便宜,少了什么!”
【歇后语第24句】:【纸糊的灯笼——一戳就破】(歇)用纸糊成的灯笼经不起一戳。 形容人或某种势力十分虚弱,不堪一击。 也作“纸扎的灯笼——一戳就破”。
【歇后语第25句】:【钻故纸堆】(惯)故纸堆:成堆的陈旧书籍和资料等。指埋头研读大量的古代书籍、文献资料等。
【歇后语第26句】:【拾到鸡毛当令箭】见“拿了鸡毛当令箭”。
【歇后语第27句】:【坟墓】“坟墓”是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封土堆。坟墓源自战国以后,中国最大的坟墓当属秦始皇陵。为什么坟墓源自战国以后?原来,“不封不树”是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也就是说当时丧葬只有埋在地下的墓,而没有出现高出地面的坟,也不在墓前种树。这是为什么呢?这种制度和当时的灵魂信仰有直接的关系。春秋时期,当时的中原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是在墓中,而是附在尸上。这个尸不是尸体的意思,其本意是指死去的祖先或者神灵。人死后,灵魂直奔祖先。人们祭拜“尸”,就相当于祭拜祖先。唐代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礼八·沿革八·吉礼七》记载:“尸,神像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释“尸”为“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陈之,而祭者因主之。”即用一块木牌即神主牌来象征灵位,象征死去的祖先。正因为有尸祭民俗的存在,所以,不封不树就成了当时墓葬的主流,即有墓无坟头。因为祖先的灵魂不在墓中,就没有必要再封土为坟,并种树以示标志了。战国以后,逐渐兴起了封树之风,而且越封越大,到秦始皇陵墓达到了顶峰。而后,封土植树成为丧葬的风俗,延续至今。
【歇后语第28句】:我凭着聪明的脑袋瓜,上课很少记笔记。有一节语文课,老师讲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当时我记得清清楚楚,可不久就忘了。老师批评我说:“再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今后你要学会记笔记。”(江苏·海安)
【歇后语第29句】:【亲者痛,仇者快】(惯)指所做的事使亲人痛心,仇人高兴。
【歇后语第30句】:【七十三,八十四】(惯)形容说话东拉西扯,唠唠叨叨。
【歇后语第31句】:【得了便宜卖乖】(惯)卖乖:自鸣乖巧。指得了好处还说漂亮话。 含贬义。
【歇后语第32句】:【滚汤泼老鼠,一窝都是死】释义:比喻全部被消灭或无法存活。“泼”又作“泡”。例句:行者道:“我若打他啊,只消把这棍子往池中一搅,就叫做‘滚汤泼老鼠,一窝儿都是死。’可怜!可怜!”
【歇后语第33句】:【见着秃子不讲疮,见着瞎子不讲光】(谚)见了秃子,不要提说“疮”字;见了瞎子,不要提说“光”字。 指说话要看对象,不要犯了别人的‘禁忌或触及别人的隐私。
【歇后语第34句】:【新鞋不踩臭狗屎】见“好鞋不踏臭粪”。
【歇后语第35句】:【骄傲来自浅薄,狂妄来自无知】(谚)浅薄:缺乏学识或修养。骄傲自满是由浅薄造成的,狂妄自大是由无知造成的。指要想克服骄傲、狂妄的习性,必须不断地增长见识,加强修养。
【歇后语第36句】:【朋柴火焰大,人多主意高】(谚)朋柴:柴火堆。柴多了燃烧起来火焰就高,人多了讨论出的计谋就妙。指人多智广。
【歇后语第37句】:【卖菜的不掺水,买菜的撅着嘴】只看表面,甘心受骗。或 说:卖菜的不掺水,买菜的不喜欢。李准《黄河东流去》:“卖 菜不使水,买菜撅着嘴,卖青菜全凭一个干净鲜嫩。你不放 水,他占了便宜还不高兴,你把菜偷偷洒上水,赚了钱他还 舒坦。”
【歇后语第38句】:【拿着银碗讨饭吃】(惯)比喻自己有极好的条件不知利用,却伸手乞求别人施舍。 也作“捧着金碗讨饭吃”。
【歇后语第39句】:见着猫儿当老虎——大惊小怪
【歇后语第40句】:爸爸和妈妈吵了嘴。爸爸说:“打盆说盆,打罐说罐,你不要扯得簸箩乱动弹;东一榔头,西一斧子,光提那猴年马月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妈妈说:“路走错了能拐回来,话说错了又拐不回来,我不说了行不行?”(河南·许昌)
【歇后语第41句】:灯草打人——软弱无力
【歇后语第42句】:【十年九不遇】(惯)形容非常少见,难得碰到。
【歇后语第43句】:【狗腿子】“狗腿子”比喻给有势力的坏人奔走帮凶的人。“狗腿子”一词源于一则传说。从前,有个为富不仁的财主,他的腿断了。一个奴才为讨好主子欢心,主动要求截下自己的腿,为主人接腿。主人问:“你自己的腿怎么办呢?”奴才说:“我可以接上一条狗腿。”主人又问:“那狗的腿又怎么办呢?”奴才又说:“给它用泥巴捏上一条。” 所以,狗在撒尿时,总要把一条腿翘起来,是怕把那条用泥捏的腿让尿给冲掉了。这就是“狗腿子”的来历。幽默讽刺之深,入木三分。
【歇后语第44句】:老鹰叼大象——自不量力
【歇后语第45句】:学校成立了“微机兴趣小组”,我怕自己笨,不敢报名参加。爸爸知道了,鼓励我说:“刀钝石上磨,人笨努力学。只要你认真下苦功学,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江西·赣州)
【歇后语第46句】:【 换生不如守熟】换到生疏的行业,需要重新学习,不如在 原有的熟悉的行业能够发挥所长。钱钟书《围城》:“高校长, 拍电报到成都要我组织中国文学系,我想年纪老了,路又不 好走,换生不如守熟,以我最初实在不想来。”
【歇后语第47句】:【扯长线,钓大鱼】释义:比喻做长远打算和安排,以便达到更大的目的。例句:邓秀梅低声地、机密地说道:“我们不妨看看他们如何活动,扯长线,钓大鱼,说不定深水里还有大家伙。”
【歇后语第48句】:【身长六尺,天下难藏】(谚)天地虽然广阔,一个成年人也难以把自己长久地隐藏起来。指人匿藏得再诡秘,终究会被发现。
【歇后语第49句】:【没包弹】(惯)包弹:批评,指责。 指没有缺点,无可挑剔。
【歇后语第50句】:花果山上的孙猴子一称王称霸
【歇后语第51句】:重打鼓来重开张——从头来
【歇后语第52句】:背脊骨吃人参——后(候)补
【歇后语第53句】:【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恩怨分明。类似的:有恩不报非君 子,有仇不报是小人。老舍《离婚》:“咱小赵是有恩报恩,有 仇报仇,男子汉大丈夫!”
【歇后语第54句】:墙上画的大饼一中看不中吃
【歇后语第55句】:【公人见钱,苍蝇见血】(谚)指公人贪财如命,见到钱财,就如同苍蝇见到血一样。
【歇后语第56句】:【 长流水不断线】稳步持续发展。《小说月报》( 1980,7): “留点后路,长流水不断线,万一哪个月出点事,没有完成任 务,仍然可以发奖。”
【歇后语第57句】:【围着锅台转】(惯)指烧火做饭,忙家务事。
【歇后语第58句】:【天上掉馅饼】(惯)比喻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或好处。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好事。
【歇后语第59句】:【量大福大】(谚)度量大的人,福分自然就大。指度量和福分是相连的,量大容人,福分就大;度量狭窄,只能自找苦吃。 也作“有大量者,必有大福”。
【歇后语第60句】:【水长船高,泥多佛大】(谚)水位上升,船身自然就高;泥土加多,塑的佛像自然就大。比喻事物随所凭借的条件的提升而提升。 也作“水长船亦高”。
【歇后语第61句】:【善者不来,来者不善】谓找上门来就有麻烦事。香港金庸 《射雕英雄传》:“咱们一对一地跟他动手,谁也抵挡不住。 他是善者不来,来者不善。”
【歇后语第62句】:【经手三分肥】经手一件事情,总要得些好处。台湾林语 堂《京华烟云》:“国库收入高,自然油水大,下由小吏,上至 牛大人,岂止过手三分肥。”
【歇后语第63句】:树林里放风筝——乱缠;缠住了;勾勾搭搭
【歇后语第64句】:【落得河水不洗船】谓省事,不添麻烦,相安无事。落、乐 谐音。明代《金瓶梅》:“奴巴不的腾两间房与他住,只怕别 人。你还问声大姐姐去。我落得河水不碍船,看大姐姐怎 么说。”
【歇后语第65句】:肚里藏镰刀——割心肠
【歇后语第66句】:【撞到老虎窝里】(惯)比喻闯进极危险的境地。
【歇后语第67句】:【新媳妇儿坐在花轿里——任人摆布】(歇)指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由别人支配。
【歇后语第68句】:背地里骂知县——没用处;无用;没得用
【歇后语第69句】:【久病成医】(谚)指患病时间长了,对病因、病情以及用药治疗等都有切实的了解,几乎算得个医生了。
【歇后语第70句】:【卜一手穿针,一手捻线】(惯)比喻在双方之间联络,为双方接通关系。
【歇后语第71句】:【开言欺陆贾,出口胜隋何】(惯)陆贾、隋何:都是秦末汉初说客。 比喻能言善辩。含讽刺意。 也作“开口赛隋何,摇唇欺陆贾”。
【歇后语第72句】:【见一半儿不见一半儿】(惯)指看见的事装作没看见。
【歇后语第73句】:买个炮仗没捻线——咋响(想)
【歇后语第74句】:黄牛反刍——肚里啥货自己知
【歇后语第75句】:【紧行无好步】太快了办不好事。紧,也说:快。明代《三 国演义》:“紧行无好步,当缓图之。” 尽人事,听天命尽力而为,碰运气。台湾琼瑶《心有千 千结》:“以后的事,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歇后语第76句】:【鱼不进网,妻不养子】(惯)养:生。比喻事事不顺心。
【歇后语第77句】:【叫人不蚀本,舌上打个滚】(谚)蚀本:赔本。称呼人是很容易的事,损失不了什么,只不过动动舌头就是了。指见面向人打招呼,既不受损失,又能有益于人际交往。 也作“喊人不费本,舌头打个滚”。 喊人:称呼人。
【歇后语第78句】:【打人不过先下手】(谚)不过:没有超过。指打仗或争斗,先出手就能取得主动,后下手不免吃亏。
【歇后语第79句】:【晴天要备阴天伞,饱时要备饥时粮】释义:比喻有备无患,也指防患于未然。也说“暖备寒衣睛备伞”。例句:“俗话说,晴天要备阴天伞,饱时要备饥时粮。”
【歇后语第80句】:我家劳力少,年年农忙时都落后。又要收麦了,妈妈很着急。爸爸安慰她说:“八十岁的老太太也不能给狼追上啊,人家过年,咱也不会停在年前头。”(江苏·赣榆)
【歇后语第81句】:【狗掀门帘全靠嘴】释义:比喻没什么本事,只会说嘴。“门帘”又作“帘子”。“靠”又作“凭”。例句:大宝说:“他是狗掀门帘全靠嘴,谁不知道他和钱万利穿着一条裤子,一个窝窝撒尿。”
【歇后语第82句】:【古筝】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相传形成于秦朝,盛行于隋唐,后流传到全国、亚洲不少地区,史称秦筝。相传,秦国有一种乐器叫瑟。有个叫宛无义的人,弹瑟的技艺非常高,他的两个女儿也非常喜欢弹瑟。有一天,姐妹俩都争着到父亲那里学习弹瑟。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了手里,爱撒娇的妹妹哪里肯让,赶忙跑过去,双手抱住了姐姐手中的瑟。两个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让。忽然,“咔嚓”一声,瑟被掰成了两半。宛无义闻声急忙赶过来,不由得愣住了,只见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义气,忙把两个女儿手中的瑟拿过来,唉声叹气地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拨,让他吃惊的是,半边瑟竟发出更好听的声音。宛无义早忘了责怪女儿们,他把半边瑟分别作了些修缮,结果这半边瑟比原来好弹,声音也更好听了!他欣喜万分,就把这“二女相争,引破为二”的瑟,叫做“筝”。从此以后,筝就在秦国流传开来。
【歇后语第83句】:十二月的蛇——打一下,动一下
【歇后语第84句】:月亮底下晒谷子——白费工夫;不顶用
【歇后语第85句】:【君子断交,不出恶声】(谚)断交:断绝交往。恶声:伤人的话语。指有修养的人和人断交时能保持冷静的态度,不以恶语相向。
【歇后语第86句】:外婆看看天上的鲤鱼鳞似的云朵,又看看地上晒着的谷子,高兴地自言自语起来:“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广西·河池)
【歇后语第87句】:【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人在一方,心却在对立的另一方。这一俗语源自《三国演义》。有两处描写。一处是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身保二位皇嫂(准皇嫂),不得已与曹操约三事(其中一事是得知大哥刘备下落后允其团聚),暂栖曹营。曹操对关羽礼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禄企图感化关羽。但关羽不为所动,日夜思念刘备,当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因曹操故意回避不见),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重新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第二处是徐庶进曹营一计不献。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为刘备服务。曹操慕其才,屡招不致,遂用其母为质。徐庶是孝子,为保其母性命,无奈,只得投奔曹操。与刘备分别时,徐庶对刘备说:“请主公放心,庶不为曹献一计。”果然,到曹营后终不献一计。倒也有破例,那就是赵云为救皇嫂(准皇嫂)与后主刘禅,孤身一人,七进七出曹营,身陷险境。徐庶怕赵云有失,遂终向曹操“献一计”,对曹日:“丞相爱将,何不保住赵云性命,为阁下用。”曹遂下令:“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保全了赵云的性命,才上{了一出“长坂坡”的好戏。
【歇后语第88句】:【纸糊的驴,大嗓门儿】纸糊的驴内空,嗓门自然就大。指 乱嚷嚷。浩然《艳阳天》:“你别纸糊的驴大嗓门儿乱喊乱 叫,到那儿,把他叫到门外边再说。”
【歇后语第89句】:【登着鼻子撒尿】(惯)形容欺人太甚。
【歇后语第90句】:半天云里扭秧歌——空欢喜
【歇后语第91句】:湿身滚进石灰堆——难得脱身
【歇后语第92句】:核桃树旁种棉花——软硬兼施
【歇后语第93句】:【起脚饺子落脚面】(谚)起脚:人出远门,离家时称“起脚”。落脚:从远方归来,脚进家门称“落脚”。 指民俗讲究远出离家前吃饺子,归来时吃面条。
【歇后语第94句】:【上床萝卜下床姜】(谚)姜:生姜。指萝卜能帮助消化,睡觉前吃了,有利于消食;生姜能开胃暖胃,起床后吃了,有利于健胃。
【歇后语第95句】:哥哥近来贪玩、讲穿、爱打扮,学习成绩却急剧下降。爸爸说他是驴粪蛋外面光,妈妈说他是绣花枕头一包糠。爷爷教训哥哥:“马好不在鞍,人美不在衫;鸟靠的是羽毛,人靠的是学问。只有好好学习,有真本领,大家才看得起。”(新疆·乌鲁木齐)
【歇后语第96句】:【龙斗虎伤,苦了小獐】见“斗虎争狼,苦杀小獐”。
【歇后语第97句】:半空中吊母猪——不知把自己提多高了
【歇后语第98句】:【水路不通走旱路】另想办法,另找出路。《毕竟有声胜无 声》:“现在农民开始得到实惠,水路不通走旱路,小春不小, 大有高头,种植方面的这些改革,是农民老早以来的心愿。”
【歇后语第99句】:【破表——没准儿】(歇)本指钟表走时不准,转指做事没有把握,不确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128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