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启发的俗语
【谚语俗语第1句】:村里跑运输的人,一天能挣几十元,而种庄稼的农民干一年也收不了多少钱。婶子说:“这就叫龙行一步,鳖爬半年哪!”(山东·莱阳)
【谚语俗语第2句】:【提了头就知道尾】谓熟悉,精通。清代《儒林外史》:“到 了二十多岁,学问成了。一切兵、农、礼、乐、工、虞、水、火之 事,他提了头就知道尾,文章也是枚、马,诗赋也是李、杜。”
【谚语俗语第3句】:【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歇)张飞穿起针线来,睁大眼睛瞪着针头的小孔。形容惊讶、惊奇或发呆、发愣。也形容惊恐、害怕。
【谚语俗语第4句】:见着猫儿当老虎——大惊小怪
【谚语俗语第5句】:【 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多指相貌 方面的缺点。期刊:“你老觉得我难看,你可以摇摇头,撇撇 嘴,说我丑人多作怪,马不知脸长,但你没有资格说我下 贱。”
【谚语俗语第6句】:【一番手脚两番做】(惯)指本来可以一次完成的事,却要分两次去做。
【谚语俗语第7句】:白娘子喝雄黄酒——得意忘形;现了原形
【谚语俗语第8句】:【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小时候偷窃的毛病不改,养成坏习 惯,会越来越严重,发展成大错。类似的:今日偷针,明日偷 金/偷针的会变成偷牛的。《法制文萃报》(1999,6,14):“虽 然穷,但我们穷得要有志气。不能去偷人家的东西。小时 候偷针,长大了就去偷金。”
【谚语俗语第9句】:每逢妈妈催我写作业,我总爱说“别急”。妈妈听了生气地说:“你呀,就是‘盖房不收檐,一拖二三年’。”(安徽·庐江)
【谚语俗语第10句】:【不敢说半个不字】绝对不敢反对,不敢违拗。《台湾乡土 作家选集》:“这样干,无论是怎样坏的家伙,也要被你弄得 不敢说一个不字。”
【谚语俗语第11句】:十二岁进敬老院——福享早了
【谚语俗语第12句】:【好物不贱,贱物不好】(谚)好货物价钱就不会便宜,价钱便宜的货物必定不好。指货物的质量和价格成正比,要买好货就不要图便宜。 也作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谚语俗语第13句】:【大锅饭,小锅菜】(谚)指做饭要用大锅,饭不会夹生;炒菜或焖菜要用小锅,菜出炉快,又能保持鲜嫩不走味。
【谚语俗语第14句】:孤雁出群——总在前头
【谚语俗语第15句】:小红参加了中考,邻居王大妈说:“这回小红考重点高中可是瓮中捉鳖——十拿九稳的了。”可小红却谦虚地说:“大妈,您过奖了。我这也是麻袋上绣花——基础太差呀!咱粗瓷大碗的咋能雕出个细花来?”(山西·临猗)
【谚语俗语第16句】:【歪嘴葫芦拐把瓢,品种不好莫怪苗】(谚)葫芦锯成两半,就是两个舀水的瓢;葫芦如果歪嘴了,锯开的瓢必定是拐把。泛指农作物必须选好种子;种子不好,就很难有好收成。
【谚语俗语第17句】:温室里育种苗——新道道
【谚语俗语第18句】:【就地起炉灶】(惯)比喻利用现有的条件办事。
【谚语俗语第19句】:【面善心不善】(惯)指人外表看上去和善,内心却狠毒。
【谚语俗语第20句】:【肉中刺,眼中钉】比喻被仇视被憎恶的人。语序亦可换 置。成语:心腹之患。浩然《艳阳天》:“你在人家手心里攥 着,想圆就圆,想扁就扁,人家不是傻子,容你这个眼中钉, 肉中刺啊?”
【谚语俗语第21句】:【公鸡戴帽子——冠上加冠】(歇)冠:前一个“冠”字指鸡冠,后一个“冠”字指帽子,都谐“官”。指官职得到提升,含谐谑意味。
【谚语俗语第22句】:【金盆虽破值钱宝,分量不曾减分毫】(谚)指金铸的盆子纵然打破,也仍是值钱的宝,因为黄金的分量一点儿也没减少。常比喻品行高尚的人虽然一时失势,但无损于他的声望。
【谚语俗语第23句】:【若无三冬霜雪侵,难有梅花放清香】见“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谚语俗语第24句】:【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只是努力工作,无过高要求。中杰 英《在地震的废墟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论什么样的 灾难降临也不罢手,像一个苦行僧那样虔诚。”
【谚语俗语第25句】:【自己打嘴巴,给别人听响儿】贬低自己,以讨好别人。王 蒙《失态的季节》:“要不写个检讨,出发前给大进送去?他 一激灵。他也是要摘下舌头烧小菜的。他也是要自打嘴巴 给别人听响儿的。”
【谚语俗语第26句】:丫环抱着元宝睡一守财奴
【谚语俗语第27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谚语俗语第28句】:【秤杆不离秤砣】经常在一起,形影相随。类似的:砣不离 秤,影不离身/针不离线,线不离针。成语:形影不离。骆宾 基《罪证》:“金三天天和雅亭混,秤锤不离秤杆,人家谁不笑 话。”
【谚语俗语第29句】:【庙门口的狮子——是石】(歇)石:谐“实”。指事情属实。
【谚语俗语第30句】:【 锅里没搅的,碗里没舀的】局部依赖整体。类似的:锅巴 不稠碗里稀|锅里没有,勺子舀不出。韩志君等《篱笆·女人 和狗》:“锅里没搅的,碗里没舀的;烂麻搓成绳,也能拉千 斤!”
【谚语俗语第31句】:火车轮子上轨道——切实可行
【谚语俗语第32句】:【说着葫芦忘了瓢】(惯)形容记性差,丢三落四。
【谚语俗语第33句】:【 好心当成驴肝肺】好心被人恶意曲解。成语:不识好歹。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真是好心当了驴肝肺,好人不 得好报呀!这可把人冤枉死了。”
【谚语俗语第34句】:【 往别人院里泼脏水】只顾自己方便,不管别人受害。成 语:损人利己。贾平凹《废都》:“有本事对市长干去,把脏水 泼给我算什么角色?”
【谚语俗语第35句】:大年五更死了驴——不好也说好
【谚语俗语第36句】:【既捅马蜂窝,就不怕挨蜂蜇】释义:比喻既敢碰硬,就无所畏惧。例句:李坚决心很大:“既捅马蜂窝,就不怕挨蜂蜇。当年包公敢铡驸马陈世美,我们还怕这些地头蛇!”
【谚语俗语第37句】:老鼠睡到猫窝里——送到嘴边的肉
【谚语俗语第38句】:《三字经》横着念——人性苟(狗)
【谚语俗语第39句】:【饱暖生闲事,饥寒发盗心】释义:生活富裕就会发生不正当的事,饥寒交迫就会产生盗窃的想法。例句:日间与人讲拳论棒,甚是有兴;夜来孤身自眠,未免有些寂寞。正是:饱暖生闲事,饥寒发盗心。
【谚语俗语第40句】:耗子掉进灰堆里——憋气又窝火
【谚语俗语第41句】:【刨树要搜根儿】(谚)要刨大树,先得从根部刨起。比喻要着手解也作刨树要寻根。 刨树要刨根。
【谚语俗语第42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歇)姜太公:太公望吕尚的俗称,字子牙,传说曾于渭水边用无饵的直钩在离水面三尺之上钓鱼,说:“负命者上钩来!”比喻心甘情愿去做某事。也指心甘情愿落入圈套。 也作姜太公稳坐钓鱼台——愿者上钩。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谚语俗语第43句】:【 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指疏忽难免,又指有机可乘,有弱 点可以利用。相关的:千年碰着虎瞌睡。邓友梅《烟壶》: “她时时留意着,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终于有一天老头出 门锁没有锁死,叫她拨开了。”
【谚语俗语第44句】:【瘦猪哼哼,肥猪也哼哼】借指处境好的差的都不满意。贾 平凹《废都》:“而我和他在这些地方说不拢,他总骂我是瘦 猪吭吭,肥猪也吭吭。”
【谚语俗语第45句】:【气人有,笑人无】指一种社会心态:嫉妒好的,嘲笑差的。 气,也说:妒、恨。类似的:畏己贫,忧人富。清代《醒世姻缘 传》:“一个间壁紧邻留守后卫当军的刘振白,从来妒人有笑 人无。街坊邻人没有一个应上他的心的。”
【谚语俗语第46句】:《西厢记》做枕头——痴人说梦
【谚语俗语第47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谚)文章写得再好的人,也不敢自夸自己的文章是天下第一;武艺高强的人,却往往自夸自己的武艺盖世无双。 指习武的人总是技高不让人。
【谚语俗语第48句】:【快刀斩乱麻】此俗语比喻迅速果断地处理复杂问题。典出《北齐书·文宣纪》,据记载,北魏大将高欢有几个儿子,高欢想试验一下他们的才智,于是,发给每人一堆乱麻,让他们梳理整齐。别的孩子都在一根一根地整理,唯独排行老二的高洋找来一把快刀,几下就把乱麻斩断了。高欢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高洋回答说:“乱者需斩!”高欢听后十分惊异。后来高洋废掉东魏建立北齐,他就是北齐的文宣帝。不愧是“乱着须斩”,开出一片新天地。
【谚语俗语第49句】:黑豆碾了皮——成了光仁(人)
【谚语俗语第50句】:【明月不常圆,好花容易落】(谚)落:凋谢。比喻美好的景象往往保持不了多久,称心如意的事情往往为时很短。
【谚语俗语第51句】:【见一半儿不见一半儿】(惯)指看见的事装作没看见。
【谚语俗语第52句】:大路上的砖头——绊脚石
【谚语俗语第53句】:晚上,做完作业我感到有点饿,就跟妈妈要求到外面买点好吃的。妈妈说:“外面很冷,穿厚点儿。”我说:“没事儿。”妈妈笑着说:“为了嘴馋,不怕受寒。”(河南·卫辉)
【谚语俗语第54句】:背后挂镜子——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
【谚语俗语第55句】:【无风不起浪】发生事情有原因,多指不好的事情。类似 的:无风难起尘。浩然《艳阳天》:“无风不起浪,要是没有一 点影子,社员们绝对不会这样议论你。”
【谚语俗语第56句】:【早起三朝当一工】(谚)三个早晨早些起床所干的活,抵得上一整天的工作量。指清晨工作效率高。
【谚语俗语第57句】:见了王母娘娘叫大姑——攀高亲
【谚语俗语第58句】:【房东】“房东”义为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主人,与“房客”相对。那么,为什么叫房东不叫房西?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东为上、为大,所以,东房就是上房。中国的老式房屋,一般都是一座南朝向的主屋,主屋的前面两侧再造东西向的厢房。主屋的东首房间就是上房,而上房定是主人或家中最有权威人的住房。上房晚辈和下人都不能住,就更不要说出租或借给外人住了。所谓的房东就是住在东首上房的人。可见,房东、东家都表示主人的意思。至于为何以东为主,在《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这句话说的是,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从文中可以看到,“东”位就是代表主人。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东”、“东道主”中也包含了这个意思。
【谚语俗语第59句】:上级来检查工作,谈起成绩,学校领导说自己如何如何治校有方;谈到问题,却说是教师如何如何不听话。朱老师气愤地说:“这就是,取了经是唐僧的,闯了祸是孙悟空的!”噎得学校领导哑口无言。(江西·都昌)
【谚语俗语第60句】:【吃后悔药】(惯)指事后懊悔。
【谚语俗语第61句】:三月打扇——满面春风
【谚语俗语第62句】:【血债要用血来还】对于杀人者必须报仇。鲁迅《华盖’集 续编》:“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 利息!”
【谚语俗语第63句】:【只知道锣是一面响,不知道鼓是两面敲】释义:比喻办事只顾一个方面,不顾其他方面。例句:“你只知道锣是一面响,不知道鼓是两面敲。”宋金山急得站起来,往外走了几步,又转身回来弓着腰说:“戏台是大家搭的,戏要大家来唱才唱得好,谁也不管,还不垮台?”
【谚语俗语第64句】:吃中午饭了,我一看还是面条,就说:“不爱吃面条,我不吃。”妈妈说:“想吃啥?我给你做。”爸爸在一旁生气了,说:“不吃偏食,身体结实;挑饭拣菜,身体变坏。”(河南·鄢陵)
【谚语俗语第65句】:【一朝天子一朝臣】(谚)指每个皇帝即位,都要任用一批自己的心腹臣属。也指每个领导上任,都要任用自己的亲信。 也作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主子一个规。规:规矩。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将军一个令。
【谚语俗语第66句】:妈妈听说有家儿女长大后不管自己的爹娘,就大发感慨:“一个娘肚子里有十个崽,十个崽肚子里没有一个娘啊!”(湖南·永州)
【谚语俗语第67句】:【武大郎捉奸——有心无力】(歇)指有心去做,但能力不行。
【谚语俗语第68句】:【人逢喜事情神爽】遇到好事,心情舒畅,喜形于色。叶辛 《蹉跎岁月》:“人逢喜事情神爽,今天三喜临门会喝的多喝, 不会喝的少喝,个个都喝一点。”
【谚语俗语第69句】:【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谚)农业生产最难得的是农历五月干旱六月涝。指五月天旱,利于夏收复播;六月多雨,利于秋苗成长。
【谚语俗语第70句】:既会杀猪又会做饭——多面手
【谚语俗语第71句】:【八十岁学吹手——来不及】(歇)指学某种技艺或从事某项工作为时已晚。
【谚语俗语第72句】:【春算命,夏郎中,秋道士,冬裁缝】(谚)郎中:医生。春天是一年之始,算命的人多;夏天气候炎热易生病,医生走红;秋天收获季节,道士化缘方便;冬天寒冷要添衣服,裁缝生意忙。
【谚语俗语第73句】:妈妈让我盛饭,我不小心把饭碗打碎了。妈妈说:“哎呀,我的小姑奶奶,做一个钱的活儿,要两个钱的工。”(河南·伊川)
【谚语俗语第74句】:【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原为商店谨防假冒的用语,引申为 唯一的意思。成语:独一无【第2句】:绝无仅有。老舍《四世同 堂》:“说真的,她的咖啡,点心,和招待的殷勤,到底是只此 一家,并无分号,在咱们这条胡同里!”
【谚语俗语第75句】:【提着头过日子】(惯)比喻时时处于危险的境地。
【谚语俗语第76句】:【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释义:处暑时还没有下雨,庄稼纵然结了籽实也无收成。指干旱难以成孰。例句:处暑日宜雨。谚云:“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
【谚语俗语第77句】:【没了头的苍蝇,乱撞一气】释义:比喻失去主宰,行为不能控制。例句:他们老人家越要以他们的眼睛当作我的眼睛,我就越想不用眼睛,而像没了头的苍蝇似的,乱撞一气。
【谚语俗语第78句】:岩口滴水石开花——日久见功
【谚语俗语第79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谚语俗语第80句】:【七十三,八十四】(惯)形容说话东拉西扯,唠唠叨叨。
【谚语俗语第81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谚)穷人家的孩子经受的磨炼多,懂事早,小小年纪就知道为家计操心。指比起富家子弟,穷家孩子成熟早。
【谚语俗语第82句】:【熟能生巧】“熟能生巧”这个俗语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 “熟能生巧”源自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书中记载在北宋时期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射箭百发百中,观看的人无不拍手叫绝。但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却不以为然,老头说,你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和我倒油的道理是一样的。说着取出油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放在葫芦口上,舀一勺油倒向葫芦口,只见油如细丝穿过钱眼,而钱眼四周没有沾一点油,看的人都惊呆了,陈尧咨也佩服不已。老头却说:“我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唯手熟尔。”这就是“熟能生巧”的源头。今天人们常用“熟能生巧”来形容高超的技艺来自持之以恒地勤学苦练,没有捷径。
【谚语俗语第83句】:飞机离跑道——没辙
【谚语俗语第84句】:【风是风火是火】(惯)形容着急、慌张或冒失的样子。
【谚语俗语第85句】:【饥不择食,寒不择衣】谓情况紧迫,不容许从容考虑选择。 《香港小说选》:“有道是饥不择食,寒不择衣,面临立锥之 地,也顾不得什么地方了,货仓就货仓吧!”
【谚语俗语第86句】:【米粉越磨越细,手艺越做越精】(谚)米粉是磨出来的,磨的次数越多,米粉也就越细;技术是练出来的,练的次数越多,手艺也就越精。 指技艺的提高,贵在熟能生巧。
【谚语俗语第87句】:【到手的肥鹅又飞了】得而复失。类似的:到嘴的肥肉让鹰 叼走了/到口的肥肉吐出来。刘云若《小扬州志》:“谢度芝 见到手的肥鹅又要飞去,怎肯坐失时机,就赶着,1道:大爷 回来,我同您说句话。”
【谚语俗语第88句】:【敲锣卖糖——各执一行】(歇)行:行当。本指各干各的行当,转指各干各的事,互不干预。也指各人干惯了各自的一行,精通各自的一行。 也作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敲锣卖糖——各搞一行。
【谚语俗语第89句】:【刘寄奴】“刘寄奴”是一味中草药,它是用人名命名中草药的级别最高的人。 “刘寄奴”本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蹿。第二天他又上山,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道:“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们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为人疗伤,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道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革,于是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谚语俗语第90句】:【好事全归花大姐,坏事全怪秃丫头】(谚)花大姐:富贵人家的小姐。秃丫头:侍候小姐的丑丫头。 好事情全都归在小姐的名下,坏事情全都扣在丫头头上。借指有功劳都是头头们的,有错误都是手下人的。 也作“好事总归花大姐,坏事总怨秃丫头”。
【谚语俗语第91句】:黄鳝斗泥鳅——滑头对滑头
【谚语俗语第92句】:【敌强用智,敌弱用势】(谚)如果敌人强大,就用智谋取胜;如果敌人弱小,就用强力征服。指或用智,或用势,不能死守一法,要视敌方的强弱而定。
【谚语俗语第93句】:【力敌不如智取】(谚)指凭勇力取胜不如用智谋取胜效果好。
【谚语俗语第94句】:耗子戴眼镜——鼠目寸光
【谚语俗语第95句】:我在学习上爱偷懒,老师留的家庭作业常常是三天两头完不成。妈妈批评我:“一天不练,手生脚慢;两天不练,功夫丢一半;三天不练,成了门外汉;四天不练,只能瞪眼看。在学习上,光凭脑瓜子聪明,可不行啊!”(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96句】:【一脑门子官司】(惯)形容人气不顺,想吵架。
【谚语俗语第97句】:【冤死别告状,穷死别当当】(谚)告状:向衙门递上诉状书。当当:用实物抵押现金。指旧时衙门和当铺,是最黑暗和剥削最残酷的地方。
【谚语俗语第98句】:耗子见了猫——魂飞魄散;难逃;怕得要命
【谚语俗语第99句】:【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歇)窍:本指窟窿,转指窍门。比喻对某件事一点儿也不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12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