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朋友圈俗话民间俗语金典文案,看完心里暖暖的!

【谚语俗语第1句】:爸爸检查弟弟的家庭作业时,看着弟弟写的字皱着眉头说:“经你这小手写出的方块字,可真是老雕会家雀——大的大来小的小!”(河北·丰宁)

【谚语俗语第2句】:【秀才人情纸半张】(谚)指旧时读书人大多穷困,与人交往,只能用书画作馈赠。后用作以薄礼相酬的常语。

【谚语俗语第3句】:【拿鱼先拿头,刨树要刨根】(谚)捉鱼要抓紧鱼头,鱼就无法溜走;刨树要从根刨起,树才能彻底挖掉。比喻做事必须抓住要害,解决问题必须抓住根本。

【谚语俗语第4句】:【巧者多劳拙者闲】见“能者多劳”。

【谚语俗语第5句】:天鹅落到鸡窝里——盛不下它

【谚语俗语第6句】:【风里杨花——滚上滚下】(歇)本指杨花随风上下翻滚,转指人感情、态度等变来变去。

【谚语俗语第7句】:海上不吹风——波平浪静

【谚语俗语第8句】:【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是流行很广、影响很深的一句话,很多人把它理解成“学习优秀就应该当官”,是一种典型的“读书做官论”。其实这是犯了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的严重错误。那么,“学而优则仕”源自哪里,又怎样正确理解它呢?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原文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有人常常把它当成孔子的话,其实这话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他的弟子子夏的高论。按《辞海》的解释,“优”字的含义其中有一条为“充足、富裕”;“仕”字的含义其中有一条为通“事”。如果按此理解,“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意应该是“做事有充足的空闲时,应该学习;学习尚有富裕时间,应该做事。”这才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看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就是“知行合一”,即“实践与认识相统一”,这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工学结合,处理好工学矛盾”是相似的。南宋大儒朱熹就持这种观点。他在《论语集注》中说:“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显然,朱熹也把“学而优”解释为“学有余力”,并认为“仕”与“学”同等重要。对此,北京大学一教授解释说,“学”是理论总结,“仕”是运用理论到实践。“学”可以增加“仕”的深度,“仕”可以增加“学”的广度。《论语集注》是南宋以来官方认定的权威版本,它的解释无疑是最正确的。

【谚语俗语第9句】:【女不女,男不男】见“男不男,女不女”。

【谚语俗语第10句】:【一辈人不管两辈人的事】(谚)指儿女辈的事让儿女自己去料理,当父母的不必包办代替,操多余的心。

【谚语俗语第11句】:银锣敲金钟——响当当

【谚语俗语第12句】:妈妈在整理豆角架,我站在旁边发愁地说:“这么多,什么时候能干完呢?”妈妈边干边说:“眼是懒蛋,手是好汉。动动手,一会儿就干完了。”(黑龙江·大庆)

【谚语俗语第13句】:我做事情很“马大哈”,又是急性子。妈妈说我:“有其父必有其子,和你爸一个德性。裤子穿反了解不开,就用剪刀剪。做事不过大脑啊!”刚说到这,爸爸开口了:“哎,孩子他妈,枪口对错人了!”(河南·滑县)

【谚语俗语第14句】:【话说三遍淡如水】(谚)三:泛指多。同一内容的话说上多遍,就会像清水一样淡而无味。指说话不宜重复啰嗦。

【谚语俗语第15句】:肚子里长草——闹饥荒

【谚语俗语第16句】:【人间少有,天上无双】(惯)形容非常稀有、少见。

【谚语俗语第17句】:老师让我们默写课文,可有的同学却照抄书本。老师发现后说:“你们这是捏着鼻子骗眼睛啊!”(贵州·湄潭)

【谚语俗语第18句】:口袋里冒烟——烧包

【谚语俗语第19句】:【饿鬼抢斋——不辨香臭】(歇)斋:斋饭,僧尼所吃的素食。指分辨不清香臭、好坏。

【谚语俗语第20句】:【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人需要激励。明代《古今小 说》:“自古道: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马周只为吃酒上 受刺史责辱不过,叹口气出门,到一个去处,遇了一人提携, 直做到吏部尚书地位,此是后话。”

【谚语俗语第21句】:孩子他爹哮喘——气管炎(妻管严)

【谚语俗语第22句】:【鸡窝里出凤凰】指条件差的地方,出现了人才,或做出了 成绩。鸡窝,也说:老鸹窝、山窝窝。汪曾祺《大淖记事》: “铁匠里出了这样一个一表人才,真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 凰。”

【谚语俗语第23句】:落水得到救生圈——有了希望

【谚语俗语第24句】:【荷叶包鳝鱼,一下子就溜跑了】释义:鳝鱼:体形像蛇而无鳞,有黏液,很滑。比喻悄悄地走开。例句:爸爸晓得有理说不清,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荷叶包鳝鱼,一下子就溜跑了。

【谚语俗语第25句】:【吃百家饭,穿众手衣】(惯)指在衣食上依靠大家抚养照料。

【谚语俗语第26句】:舅妈抱着她的小孩到我家来玩。我连忙拿一块馍给小表弟,舅妈忙推,说他不饿。正说着,小表弟却伸手接了过去,妈妈笑着说:“这才是娘作假儿,孩儿伸爪儿。”(河南·平顶山)

【谚语俗语第27句】:家有一老,犹如一宝,有了疑问,问之便晓。

【谚语俗语第28句】:【天子避醉汉】(谚)连皇帝也要躲开喝醉酒的人。指醉汉已失去理智,不能再和他打交道。

【谚语俗语第29句】:【狐狸不能和鸡同笼】释义:比喻不能和敌人生活在一起。例句:是呀,狐狸不能和鸡同笼,黑心肝的渔霸不会跟穷抓鱼的拉亲家!

【谚语俗语第30句】:石灰木炭一把抓——黑白不分

【谚语俗语第31句】:新人学的小弟弟贪玩,姥姥见了说:“禾苗幼时不施肥,长大结出空稻穗;人在少壮不学习,成人以后没出息啊!像你这样,一学习起来就像气球扎个洞——瘪了,可怎么行?”(安徽·寿县)

【谚语俗语第32句】:【三分人才,七分修饰】(谚)人才:人的身材长相。一个人的仪表美,三分靠生成,七分靠打扮。指衣着打扮对人的外观形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也作三分人样,七分打扮。 三分相貌,七分打扮。

【谚语俗语第33句】:鹅卵石放鸡窝——浑蛋

【谚语俗语第34句】:【路是人走的,钱是人挣的】释义:只要努力干,就可以办到。例句:“路是人走的,钱是人挣的;我不信我小子就没有能耐盖上三间房,买上二亩地。”

【谚语俗语第35句】:脚底板抹酥油——溜得快

【谚语俗语第36句】:【胆大能有将军做】有决心,有勇气,能够做大事。反义 说:胆小不得将军做。清代《何典》:“你只长他人志气,灭自 己威风……岂不闻胆大有将军做?若如此胆门小,怎做得 将军?”

【谚语俗语第37句】:窗口插桂花——里外都香

【谚语俗语第38句】:【曾被卖糖君子哄,至今不信口甜人】(谚)指受过甜言蜜语哄骗的人,对于甜言蜜语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与警惕。

【谚语俗语第39句】:【中看不中吃】外表好看,实质不行。反义说:中吃不中 看。清代《红楼梦》:“怪道有人说他们家的宝玉是相貌好, 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果然竟有些呆气。”

【谚语俗语第40句】:【巧舌头转不出腮帮子】能力再大,也超不出范围。或说: 舌头硬,挺不过腮去。亦可用反义。韩志君等《古船·女人 和网》:“我再能,也不如你呀!你那巧舌头,都能转出腮帮 子!”

【谚语俗语第41句】:灯笼照火把——亮对亮

【谚语俗语第42句】:下了十八层地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谚语俗语第43句】:【属蛐蛐儿的——土里生土里长】(歇)土:本指泥土,转指本地。指人生在当地又在当地长大。

【谚语俗语第44句】:爸爸锄地到吃午饭时才回家,吃过饭,碗一丢,又急急忙忙地上工。我对爸爸说:“现在是闲天,你怎么那么忙?“爸爸笑着说:“麦锄三道草,粒大秆不倒。现在不抓紧,小麦拔节以后就不好锄了。”(湖北·钟祥)

【谚语俗语第45句】:【方木头不滚,圆木头不稳】释义:比喻人或物有长处就会有短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例句:周松山一口担保说:“这个没问题,我了解他。这个人虽有些偏激情绪,但革命的坚定性无可怀疑。”大老刘笑起来说:“方木头不滚,圆木头不稳。那就让他去。”

【谚语俗语第46句】:【摸摸筷子就算入席】谓只要沾点边,就算有正式关系。浩 然《艳阳天》:“别胡思乱想了,只要你摸摸筷子,就算入了 席,吃,也扰了,不吃,也扰了;我看你还是领头快冲,一冲, 麦子就算到手,别的事儿,咬着白面馒头再说!”

【谚语俗语第47句】:拔了桩的篱笆——七倒八歪

【谚语俗语第48句】:【东不成,西不就】(惯)指择偶或择业不顺利,总是不成功。也泛指事情总是办不成。

【谚语俗语第49句】:湿水棉花——没法弹(谈)

【谚语俗语第50句】:【一客不烦二主】(谚)指求人办事,应一家求到底,不要再去麻烦其他人。 也作一客不犯二主。 一事不烦二主。

【谚语俗语第51句】:【把个懒驴子逼上了磨】释义:比喻把不务正业的人领上了正路。例句:哪知这句话倒说着了!那位打算诗酒风流的公子,何尝不是被他姊妹两个一席话,生生地把个懒驴子逼上了磨呢!

【谚语俗语第52句】:【狐狸总要露尾巴】(谚)不管狐狸怎样善于隐藏,肥大的尾巴总要显露出来。比喻人群中的恶类,无论怎样奸诈,终究要露出他的劣迹丑态来。 也作狐狸的尾巴总是藏不住的。 狐狸再狡猾,尾巴藏不住。

【谚语俗语第53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释义:形容弱小的被压迫者有打败强大的压迫者的坚强决心。例句:我记得在战国时代,楚国被秦国灭掉之后,当时流行着这样两句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一个历史教训。因此宋代诗人陆放翁才有“楚虽三户能亡秦”的惊人之笔。

【谚语俗语第54句】:【破着一身剐,皇帝也对打】见“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谚语俗语第55句】:【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低下卑微的行为。它源自战国时期的《孟子》一书。《孟子》中记载了个“鸡鸣狗盗”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被秦昭王扣留在秦国,孟尝君派人去见秦王的爱姬,请她帮忙。这个爱姬说她想要孟尝君的银色狐皮袍子。孟尝君有一件银色狐皮袍子,价值千金,天下无双,可是到秦国时已经把它献给秦昭王了,哪儿还能要回来呢。正当孟尝君愁眉不展的时候,他的一个门客说:“我有办法。”当天晚上,这个门客从狗洞潜入秦宫,“汪汪”学了几声狗叫,蒙蔽了守卫,偷出了皮袍子,将它献给了爱姬,孟尝君才得以释放。孟尝君怕秦王反悔,就更名改姓,连夜逃跑。半夜,他们到了函谷关,只见城门紧闭。要等到鸡叫的时候才能开关放行。大家正发愁,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了公鸡打鸣,紧跟着,关里的公鸡全都打起鸣来。守关的人听见鸡叫就开了城门,孟尝君顺利出关,终得脱险,逃回了齐国。后来人们使用“鸡鸣狗叫”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低下卑微的行为。直到现在,“鸡鸣狗叫”仍旧被人们引用。原来“半夜鸡叫”不是周扒皮的发明,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谚语俗语第56句】:【讲排场】(惯)指追求外表的豪华、气派。

【谚语俗语第57句】:看我急着要去买福利奖券,爸爸拦住说:“摸奖这事是百年难得岁交春,不要痴鸡想把奶喝!”妈妈在一旁接过话茬儿道:“没准雨点儿滴在秃头上,能碰巧,你去买几张。”(江苏·海安)

【谚语俗语第58句】:【吐了舍不得,咽了怕撑着】(惯)比喻做事迟疑,拿不定主意。

【谚语俗语第59句】:【七岁八岁讨狗嫌】(谚)男孩子在七八岁时特别顽皮淘气,连狗都讨厌他。指男孩儿在七八岁时最难管教。 也作七岁八岁,鸡狗都嫌。 【第7句】:【第8句】:九,厌死狗。 七岁八岁,没人刮得。没人刮得:没有谁愿意理睬他。

【谚语俗语第60句】:竹林里的笋子——嘴尖皮厚腹中空

【谚语俗语第61句】:暗处走路——没影子

【谚语俗语第62句】:突然起雾了,我问妈妈:“秋天为什么还有雾?”妈妈说:“春雾晴,夏雾热,秋雾连阴冬雾雪。说不定天还晴不了。”(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63句】:人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最珍贵。

【谚语俗语第64句】:【太公钓渭水——走老运】(歇)太公:商末周初的太公望吕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相传姜子牙八十岁时在渭河边钓鱼,遇到周文王,得到重用,后辅助文王取得了天下。指老年人交了好运。

【谚语俗语第65句】:自行车胎拔气门嘴——松了气

【谚语俗语第66句】:拔掉屋檐当柴卖——穷极了

【谚语俗语第67句】:【长处掏,短处捏】(惯)形容人贪婪吝啬,处处占便宜。

【谚语俗语第68句】:【下毒手】(惯)指使出杀人或伤害人的狠毒手段。

【谚语俗语第69句】:我在外公家画画的时候,把凳子搬到阳台上去了,可吃饭时,忘了搬回来。外公说:“你真是有前手,没有后手。”(四川·成都)

【谚语俗语第70句】:【独子得惜】(谚)独子:独生儿子。 指独生子特别容易得到父母的宠惜溺爱。

【谚语俗语第71句】:【三九四九冻死狗】(谚)三九四九:从冬至节算起,每九天为一“九”;三九是冬至后第三个九天,四九是冬至后第四个九天。指三【第9句】: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天气。 也作三九四九,冻破石头。 三九四九,冻死忙牛。 三九四九,隔门叫狗。

【谚语俗语第72句】:【噙着骨秃露着肉】(惯)骨秃:骨头。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谚语俗语第73句】:妈妈让我做一道奥林匹克数学题,可我怎么也做不出来,就顺口说:“唉!这道题怎么像打了个死结似的。”(浙江·桐乡)

【谚语俗语第74句】:【不种百顷地,难打万石粮】(谚)顷:百亩为一顷。指种的地广,打的粮才会多。也泛指下的本大,得到的收益就丰厚。

【谚语俗语第75句】:【有腿没裤子】(惯)形容人非常穷困。

【谚语俗语第76句】:我在学习上爱偷懒,老师留的家庭作业常常是三天两头完不成。妈妈批评我:“一天不练,手生脚慢;两天不练,功夫丢一半;三天不练,成了门外汉;四天不练,只能瞪眼看。在学习上,光凭脑瓜子聪明,可不行啊!”(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77句】:【黄花鱼,溜边儿】指回避问题,绕着走。浩然《艳阳天》: “我得把话说在头边:如今我摊上真事儿了,你可不能黄花 鱼溜边儿.呀!”

【谚语俗语第78句】:【—个天聋,一个地哑】双方都不善言谈。清代《红楼梦》: “林之孝两口子,锥子儿扎不出一声儿来的;我成日家说他 们倒是配就了的一对儿:一个天聋,一个地哑。”

【谚语俗语第79句】:【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民间传说这是每年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时刻。牛郎和织女的原型是天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两颗星。以现在的观点看,牛郎星属于天鹰座,是天空中第十二亮星,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是天空中第五亮星。牛郎织女不愧为夜空中的一对闪耀伴侣,引得地上众生仰头观望。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早在东汉之前就已经有了雏形,后来演绎成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相传,天上的仙女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美丽的云彩。勤劳善良的人间男子牛郎,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哥嫂度日。哥嫂对他十分刻薄,与他分家时只给他一头老牛。一天,织女和诸仙女到人间游戏,在小河中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织女也爱上了牛郎,于是织女没有回天庭而是嫁给了牛郎,并生了一双儿女。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派人趁牛郎不在家时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后在老牛的帮助下,披上牛皮用扁担挑了两个小孩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天空一划,划出了一条波浪滚滚的银河,硬生生将牛郎和织女隔开。不过二人的忠贞爱情还是感动了上苍,王母娘娘也只得同意他们每年七月初七可以相会。这天,会有无数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为他们搭一座鹊桥,让他们相会。据说,七月初七这天,在地上看不见喜鹊。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深入人心,因此,现代人将“七夕”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谚语俗语第80句】:【作筏子】见“扎筏子”。

【谚语俗语第81句】:【种一葫芦收一瓢】(惯)撒下一葫芦种子,收获一瓢粮食。形容粮食产量太低。

【谚语俗语第82句】:虾子落锅——死了还是红的

【谚语俗语第83句】:奔腾的洪水——拦不住

【谚语俗语第84句】:【靠边站】(惯)1比喻失去职务或权力。2比喻受冷落。3比喻没有机会参与。 也作“靠边风凉”。

【谚语俗语第85句】:死猪不怕开水烫——豁出去了

【谚语俗语第86句】:【 紧处加楔子】借指添麻烦,帮倒忙。贾平凹《废都》:“你 哭什么呀,你真会紧处加楔子!天不早了,该回家去了。”

【谚语俗语第87句】:今年一直大旱,农民盼望着下雨。我爷爷说:“该下了。九月九,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河南·尉氏)

【谚语俗语第88句】:【 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谓不打则已,打起来就很重。 明代《西游记》:“常言道: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你外公 手儿重重的,只怕你捱不起这一棒。”

【谚语俗语第89句】:【君子之交淡如水】释义:形容君子之间的友谊高雅纯洁。例句:石祥捂着酒杯说:“这是我近几年新立的规矩,什么高贵宾客,我都是用水陪酒。”魏华抬眼瞅瞅石祥:“你这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谚语俗语第90句】:【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释义:极言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例句:“‘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啊!吴钩慨叹一声‘想当年咱俩常常头并头睡在院里;院里风大没有蚊子咬,整宵半夜地掏心窝子呀!’”

【谚语俗语第91句】:【软刀子割头不觉死】(谚)指使阴谋、设圈套去暗害人,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死去。 也作软刀杀人不见血。 软刀子割头不觉疼。

【谚语俗语第92句】:狗吃烫芋头——吞不下,舍不得

【谚语俗语第93句】:朽木棺材——坑死人

【谚语俗语第94句】:广交会上签合同——出口成章

【谚语俗语第95句】:鲨鱼把儿请猫代管——不保险

【谚语俗语第96句】:【躲在后边摇鹅毛扇子】释义:比喻在背后操纵、出主意。例句:潘汉饕道:“不管什么人,我要把躲在后边摇鹅毛扇子的人,统统抓起来。不在纪家村杀他几个,我就不姓潘了。关照宋小犬带路,即刻行动。”

【谚语俗语第97句】:苍蝇头上顶绿豆壳——什么人戴什么帽

【谚语俗语第98句】:【贫无本,富无根】(谚)本:根。 穷也没个穷根,富也没个富根。指穷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穷人勤奋也可致富,富人骄惰也可变穷。

【谚语俗语第99句】:【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释义:应该由当家人主事。也借指集体中要有领导,办事要有负责人,不能乱当家。例句:“家有干口,主事一人。有你男人在场,叫你做什么?走吧走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1392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