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很经典俗语,精选大全

【谚语俗语第1句】:张叔叔家养着一条狗,夜里不论左邻右舍有什么动静它都叫。李婶夸它是一只好狗,说“好汉顾三村,好狗顾三邻”。(河北·永年)

【谚语俗语第2句】:做事不依众,累死也无功。

【谚语俗语第3句】:【动肝火】(惯)指发脾气。

【谚语俗语第4句】:【既到大江边,不怕水湿脚】(谚)比喻人既然到了某个地步,就不怕生事惹麻烦。

【谚语俗语第5句】: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

【谚语俗语第6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释义:受人一点点好处,要多多地报答。例句:人家对我们的恩情……哪管是一点好处,都不能忘记的。老人常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

【谚语俗语第7句】:补了又补的破轮胎——到处泄气

【谚语俗语第8句】:【金水子,银水子,买不下这奶水子】(谚)奶水子:乳汁。哺育婴儿,无论怎样贵重的饮料,都无法与母体的乳汁相比。指婴儿最好的食物是乳汁。

【谚语俗语第9句】:【大白天说梦话】释义:说荒唐话、不实际的话。例句:“连升嫂子,你不要大白天说梦话吧,这是不可能的事儿!”

【谚语俗语第10句】:【一壁打鼓,一壁磨旗】(惯)比喻同时做两手准备。

【谚语俗语第11句】:【惜福积福】(谚)人要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这幸福生活才能持续不断。指有福不可享尽。也指人不可身在福中不知福,任意挥霍。

【谚语俗语第12句】:太阳地里点灯——不增光

【谚语俗语第13句】:阎王爷死了——鬼哭神嚎

【谚语俗语第14句】:【天下事难尽如人意】事情往往不顺利,不圆满,或希望难 以实现。成语:事与愿违。茅盾《子夜》:“他现在看明白了: 家乡的匪祸不但使他损失了五六万,还压住了他的两个五 六万,不能抽到手头来应用。他稍稍感到天下事不能尽如 人意了。”

【谚语俗语第15句】:【只见和尚吃馒头,不见和尚受戒】只看到好处,看不到困 难。台湾梁实秋《雅舍散文二集》:“有人只看见和尚吃馒 头,没看见和尚受戒,遂生羡慕别人之心,以为自己这一行 只有苦没有乐。”

【谚语俗语第16句】:【脸上带笑,袖里藏刀】(惯)指表面上和善,内心狠毒。

【谚语俗语第17句】:【父母官】古代老百姓称为民请命、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为“父母官”。它源自何处呢?源自汉代正史。《汉书·循史传》载:西汉元帝时期,南阳郡治安状况非常糟糕,盗贼猖狂,百姓逃离,田园荒芜,境内一片狼藉。一个名叫召信臣的到这里任太守,此公为政勤勉,很有计谋,首先严厉打击盗贼,稳定社会秩序,劝说人民发展生产,对游手好闲、不干农活的浪荡子弟毫不客气,像严父一样督促他们搞好农桑。因为召信臣治理有效,经济和社会环境大大改善,流离百姓纷纷回到家乡,过上了好日子,人们十分感谢这位好官,被大家称为“召父”。另据《后汉书·杜诗传》载: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31年),南阳郡新任太守杜诗也是个好官,清廉节俭,勤政为民,任期内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恢复生产,增收粮食,像慈母那样细心关心百姓疾苦,大家有吃有穿,日子过得很开心,被当地人尊为“杜母”。事有巧合,同是汉朝(西汉东汉),同是南阳,“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由此,人们把关心百姓疾苦,推动生产力发展,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州县好官尊为“父母官”。从此相沿成俗,这个称呼流传下来,直到现在仍有这种称呼。当今的“父母官”够格不够格,老百姓心里有数。

【谚语俗语第18句】:【 一条藤上的瓜】比喻处境相同,关系密切j多指有血缘 关系或为同一社会阶层的人。成语:休戚与共、休戚相关。 刘绍棠《芳年》:“不要骂她,她跟我们都是一条藤上的瓜。”

【谚语俗语第19句】:【饶人不是痴汉】(谚)饶:饶恕,宽容。遇事能宽容别人,这不是痴呆的表现。指宽容是聪明人的行为。 也作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 饶人不是痴,痴汉不饶人。 饶人三分不为痴。

【谚语俗语第20句】:【屋怕不稳,人怕忘本】(谚)房屋怕的是不坚固而倒塌,人怕的是忘记根本而失去人的本性。指为人要有良心,不得忘本。

【谚语俗语第21句】:泥人儿掉在河里——没人模样

【谚语俗语第22句】:新人学的小弟弟贪玩,姥姥见了说:“禾苗幼时不施肥,长大结出空稻穗;人在少壮不学习,成人以后没出息啊!像你这样,一学习起来就像气球扎个洞——瘪了,可怎么行?”(安徽·寿县)

【谚语俗语第23句】:【热不过三伏,冷不过三九】见“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谚语俗语第24句】:【 锣鼓听声,说话听音】捉摸说话人的用意。类似的:看人 看心,听话听音。成语:弦外之音。电影《沙家浜》:“锣鼓听 声,说话听音。照你这么说,人是我放走的了。”

【谚语俗语第25句】:【当着矮人,别说短话】(谚)矮:身材短小。指面对着矮人,不要说有关“短”的话。泛指说话要看对象,注意回避别人的忌讳,以免刺痛人。 也作“对矮人莫说矬话”。

【谚语俗语第26句】:【漏船偏遇顶头风】见“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谚语俗语第27句】:眼望玻璃窗——看得过去

【谚语俗语第28句】:【好过的年,难过的春】(谚)农历大年是容易过的,但整个春天是难熬的。指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穷人没粮又没钱,难以度日。

【谚语俗语第29句】:【好花自有人采采】睬谐音,指好人自有人理睬,自然会 受到欢迎。《小说月报》(1982,2):“是稀泥抹不上墙,是好 花自有人采。五年以后再看吧,看俺留在大李庄不?”

【谚语俗语第30句】:【骑瞎马走黑道】(惯)比喻盲目行动,走错了路。

【谚语俗语第31句】:【屎壳郎推车——滚蛋】(歇)屎壳郎常把粪滚成球形,然后雄雌分工,一前一后地把粪球滚到僻静处贮存。本指屎壳郎滚着粪球,转以责令人离开或走开。 也作屎壳郎搬家——滚蛋。 屎壳郎搬家——滚球。

【谚语俗语第32句】: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谚语俗语第33句】:【险道神撞着寿星老儿——你也休说我的长,我也休嫌你的短】(歇)险道神:迷信称出殡时的开路神,身材细长。寿星老儿:民间传说中长寿的神,身材矮胖。指彼此都有缺点,不要互相嫌弃。

【谚语俗语第34句】:我和母亲挖地回来,我怕踩坏自家的庄稼苗儿,就走在别人家的地里。母亲生气地说:“东西地,南北馆儿,人人都有个偏心眼儿。我可不喜欢你这样,快出来!”(河南·西平)

【谚语俗语第35句】:【越磕头,越挨踢】对别人低三下四,反而被人轻视。类似 的:磕的头越多,显得越矮。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他 看咱们太软,他不硬怎的,要搁我,我还硬哪,这年头儿就是 这个,你越给他磕头,他越用脚踢你的下巴卡子!”

【谚语俗语第36句】:【欺众不欺一】(谚)指宁在众人身上分获薄利,不在一人身上谋取暴利。旧时商贩常语。

【谚语俗语第37句】:【三脚猫】“三脚猫”形容人从艺做工技艺不精。“三脚猫”这一俗称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武林高手经常在上海十六铺江边卖艺,他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最后一招是举起江边的铁锚当做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上前试举铁锚,但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便戏称这些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居然讹传为“三脚猫”了。二说,“三脚猫”最早出自明朝。明人郎英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三脚猫”捕鼠技能很不错,却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就这样“三脚猫”一词成了做事技艺不精的意思了。

【谚语俗语第38句】:我玩了半天,手很脏,就对奶奶说:“奶奶,帮我洗洗手。”奶奶说:“真是啊,好手好腿,不如一个好嘴。”(河南·开封)

【谚语俗语第39句】:春天的气候——天三变

【谚语俗语第40句】:【鸡蛋过手轻三分】指从中克扣。类似的:长虫过去脱层 皮|雁过拔根毛/经一道手,剥一层皮。汪幸福《浪迹台湾 岛》:“原来以为到昌盛酒家来可以长期干下去,没有想到颜 老板是个鸡蛋过手轻三分的人。”

【谚语俗语第41句】:【长痛不如短痛】(谚)本指长期受着慢性疾病的折磨,不如下决心忍受一时剧痛彻底除掉病根。比喻为了避免长期的不快或麻烦,不如痛下决心予以解决掉为好。

【谚语俗语第42句】:【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谚)当父亲的小偷小摸做贼,儿子就会明火执仗去抢劫。指父辈行为不端正,儿子就会变本加厉地学坏。

【谚语俗语第43句】:【拿鸡蛋往鹅卵石上碰】(惯)比喻以弱犯强,不自量力,自取灭亡。 也作拿着鸡蛋打石头。 拿鸡蛋往墙壁上碰。

【谚语俗语第44句】:自习课时,班主任见教室很乱,就批评说:“怎么这么乱,鸭子吵塘似的?”(江苏·丹徒)

【谚语俗语第45句】:【当家三年狗也嫌】原指当家三年会变得吝啬。谓主持事 情时间长了,难免别人有意见。明代《金瓶梅》:“饶费了心, 哪个道个是也怎的!常言道,当家三年狗也嫌。”

【谚语俗语第46句】:【非宅是卜,唯邻是卜】(谚)卜:占卜,选择。确定住宅,不是看宅院如何,只是看左右邻居如何。指选择宅院,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好邻居。

【谚语俗语第47句】:【 十个便宜九个爱】爱占便宜是普遍情况。李六如《六十 年的变迁》:“怡和、太吉是英商,日清公司是日本人的,他一 家要战胜那两家,所以赠东西更多些。十个便宜九个爱,所 以大家就喜欢坐东洋船。”

【谚语俗语第48句】:【万事皆从急中错】(谚)任何事情,如果急躁慌忙,就容易出错。 指处事贵在从容镇静,越在紧急时越不能慌乱。

【谚语俗语第49句】:鱼儿得水,鸟儿投林——有了自由

【谚语俗语第50句】:星期天我去姥姥家,想走小路,可妈妈却说:“大路虽然没有小路近,可小路坑坑洼洼的,不好骑车。俗话说‘宁走十里远,不走一里喘’,你还是走大路的好。”(河南·宁陵)

【谚语俗语第51句】:【抓着葫芦当瓢打】释义:比喻不弄清是非曲直,责罚错了对象。例句:人家周王村霍家寨的人都在那里,怎么是我带头起哄?冤有头,债有主,我抓着葫芦当瓢打,昧了良心瞎了眼!

【谚语俗语第52句】:【吐口唾沫是个钉儿】(惯)比喻守信用,说话算数。也形容人霸道,说出话来别人必须照办。 也作吐口唾沫都是钉。 吐唾沫落地是钉。 一口唾沫一个钉。

【谚语俗语第53句】:【不知哪块云彩有雨】(惯)1比喻不知道谁将有出息、有作为。2比喻情况暂时还不明朗。

【谚语俗语第54句】:和尚摸头——没发(法)

【谚语俗语第55句】:【当面教子,背后教妻】释义:可以当着别人的面教训子女,不能当着别人的而教训妻子。例句:“当面教子,背后教妻?_你敢管教在家里管教,别上外边闹笑话给人家看!

【谚语俗语第56句】:【有钱四十称年老,无钱六十逞英豪】(谚)有钱人,四十岁就称老太爷;没钱人,六十岁还要卖力充好汉。旧指财富人家中年就称老人了,穷人家年过花甲还得苦干。

【谚语俗语第57句】:【难家不会,会家不难】(谚)同一件事,让外行去做,就很犯难;让内行去做,就得心应手。指做事的难易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懂行。 也作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难了不会,会了不难。 会家不难,难家不会。

【谚语俗语第58句】:【口头不似心头】(惯)指嘴上说的话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也作“口不照心”。

【谚语俗语第59句】:【 爱吃萝卜不一定爱吃梨】人的爱好、需要,各有不同。《人 民日报》(1981,4,7):“俗话说,爱吃萝卜不一定爱吃梨。很 多人因职业、年龄、气质、生活习惯不同,而有独特的消费要 求,怎可强求一律?”

【谚语俗语第60句】:我和妈妈走亲戚,看着妈妈走得并不快,可我总是跟不上。妈妈笑着说:“紧走赶不上慢不歇呀,孩子。”(河南·尉氏)

【谚语俗语第61句】:横吹笛子竖吹箫。

【谚语俗语第62句】:【舌头底下压死人】谓造谣中伤,能害死人。成语:人言可 畏。明代《金瓶梅》:“娘也少听韩回子老婆说话,他两个为 孩子好不嚷乱。常言道:要好不能够,要歹登时就一篇。房 倒压不杀人,舌头倒压杀人。”

【谚语俗语第63句】:【人没名难呼唤,地没名难送饭】(谚)人要是没个名,想呼唤他也难;地要是没个名,想给地里劳作的人送饭也难。指地和人一样,都必须有自己的名字。

【谚语俗语第64句】:炕头上贴灶王爷——不是画(不是话)

【谚语俗语第65句】:【反其道而行之】这一词语经常用到,意思是用与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反其道而行之”的出处与韩信有关。楚汉相争时,在力量对比上,项羽处于强势,刘邦处于弱势。在张良和萧何的力荐之下,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对刘邦说:“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日其强易弱。今大王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意思是说,项羽虽然被称作一霸,但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我说他的强大很快就会变弱。今天大王确实能够用相反的方法行事,聚集天下的勇武之士,还有什么不能被消灭的?刘邦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一直执行这方针,楚汉之间,强弱易势,最终取得了胜利。

【谚语俗语第66句】:【敢走黑路就不怕鬼】(谚)迷信说走黑路容易碰见鬼。既然敢走黑路,就不怕遇到鬼。比喻人既然敢干,就无所畏惧。

【谚语俗语第67句】: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

【谚语俗语第68句】:【扼死在摇篮里】原指杀害幼儿,借指扼杀新生事物。余 杰《火与冰》:“无数有文学天赋的孩子被扼杀在摇篮中,从 而终身与文学绝缘。”

【谚语俗语第69句】:老天爷不下雨——靠自浇(觉)

【谚语俗语第70句】:【开船不等客】(谚)船按时起航,只有乘客及时赶来乘船,船不会延时等待乘客。比喻人做事要看准时机,不能错过。 也作“开船不等岸上人”。

【谚语俗语第71句】:【守身如执玉】释义:爱自身的名誉如爱护璧玉一样。例句:试看古圣先贤,守身如执玉,到临死时候,还是一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光景。

【谚语俗语第72句】:河里没鱼市上见——不愁见不到

【谚语俗语第73句】:金山寺的水——涌起来了

【谚语俗语第74句】:我对现在有些企业成立智囊团、策划部大为不解,爸爸笑着说:“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一本戏,人多智慧大呀!”(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75句】:【滴水穿石,不是一日之功】释义:比喻任何成果都是长期下苦功取得的。例句:张嘉庆看忠大伯心思有了转变,也想,滴水穿石,不是一日之功,要从长远着想。

【谚语俗语第76句】:神堂里的鸡子儿——宝贝蛋

【谚语俗语第77句】:晚上做完作业后,妈妈总爱催我练琴。一次我烦了,就告诉妈妈:“琴今晚有毛病了,音老调不准,怎么练啊?”妈妈说:“脚痒别往头上挠,累了就去睡觉吧!”(陕西·武功)

【谚语俗语第78句】:【一花不是春,独木不成林】(谚)一枝花扮不成春天,一株树形不成树林。比喻个体的作用毕竟有限。

【谚语俗语第79句】:深山藏大树——栋梁之才

【谚语俗语第80句】:姑姑的儿子来到我家,每逢吃饭总要与我弟弟占桌子抢板凳,争碗夺勺。爷爷笑着说:“你俩是反贴门神不对脸,一个槽上拴不住俩叫驴啊!”(河南·汝南)

【谚语俗语第81句】:【有百害而无一利】极言有害无利。反义说:有百利而无 一弊。郭沫若《洪波曲》:“他们认为政治部应该不用女职 员,以为用女职员有百害而无一利。”

【谚语俗语第82句】:考试成绩出来了,我拿着满分的卷子到处炫耀。爸爸见了对我说:“自满、轻信和自高自大,是人生的三大暗礁,成功的花环上必须用谦虚来镶边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83句】:【 巧者多劳拙者闲能】干的人做得多,辛苦;笨拙者做不 了,反而清闲。成语:能者多劳。明代《西游记》:“那呆子 笑我哩!正是巧者多劳拙者闲,老孙这般舞弄,他倒自 在。”

【谚语俗语第84句】:【想当然】“想当然”指做事没有根据,不加考证,只凭主观想象。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太普遍了。 “想当然”源自《后汉书·孔融传》。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共争天下。有一次,曹操打了胜仗,长子曹丕私自将袁绍的儿媳甄氏纳为妾。孔融听说后写信给曹操,提到武王曾把纣王的妃子赐给弟弟周公旦。曹操没有领会到孔融是在讽刺自己,便问此事出自何典,孔融随口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以今之事,想起当年。名人一句话,形成一个词。楷模“楷模”指榜样、模范。“楷模”一词源于两种树木,据《资治通鉴》卷五十五记载,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中广泛流传有“天下楷模李元礼”这样的说法。北宋人陈奕在其所编著的《履斋示儿编》一书的卷十三中说:“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

【谚语俗语第85句】:邻院的老爷爷去世了,我夜晚不敢出门。哥哥说:“人死如灯灭。可别信神信鬼的,自己吓自己!”(河南·太康)

【谚语俗语第86句】:【杀了一只虎,留下一只狼】除恶未尽,留下后患。姚雪垠 《李自成》:“要杀,一齐杀,不要杀了一只虎,留下一只狼,纵 它伤人。”

【谚语俗语第87句】:我家来了一位乡下客人。我看他穿一身破衣服,就有点瞧不起他。妈妈说:“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安徽·蒙城)

【谚语俗语第88句】:叔叔老爱吹他本领高,爸爸一听就不耐烦,说:“你吃一个豆子,屙两个豆瓣,也叫本事?”(河南·汤阴)

【谚语俗语第89句】:染坊里拜师傅——好色之徒

【谚语俗语第90句】:【鹅吃砻糠鸭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歇)砻糠:稻谷砻过后脱下的外壳。指人各有自己的福分。

【谚语俗语第91句】:【有多大的笼子,养多大的鸟】释义:比喻要根据条件办事。例句:按说,应当有多大的笼子,养多大的鸟!可我……

【谚语俗语第92句】:【七个头,八个胆头多不怕砍,胆多不怕吓】形容不怕 死,敢冒险。清代《好逑传》:“我只道铁兄是七个头八个胆 的好汉子,却原来青青眉目,白白面孔,真无异女子。”

【谚语俗语第93句】:【赶逐猴儿净了山,拔了萝卜地皮宽】人被打发走了,落得清 净。明代《金瓶梅》:“拔了萝卜地皮宽。叫他去了,省的他 在这里跑兔子一般,原不是那听佛法的人!”

【谚语俗语第94句】:父亲看着书要写什么东西,就让我把蘸笔递给他,我照着做了。可父亲一拍大腿说:“唉!你这孩子真是担砖不捎瓦,光取蘸笔不拿墨水怎么写?”(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95句】:翻老皇历的——背时佬

【谚语俗语第96句】:【春风不入驴耳】指听不进去。成语:对牛弹琴。清代《醒 世姻缘传》:“谁知对牛弹琴,春风不入驴耳,口里阳为答应, 背后依旧打点要做滑家的新郎。”

【谚语俗语第97句】:苍蝇叮不死人——添恶心

【谚语俗语第98句】:【 一法通,百法通/一理通,百理明】精通一门,有助于理解其 他道理。法,也说:窍、理。成语:触类旁通。香港梁凤仪 《千堆雪》:“一理通百理明,能把一个小城里的银行分行打 理得井井有条,才有资格坐上世界金融中心内大银行的主 席宝座。”

【谚语俗语第99句】:【一人难称百人意】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称,也说: 顺、合。成语:众口难调。浩然《金光大道》:“我的心到了, 力到了。一人难称百人意,众口难调哇!”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1400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