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辟民间俗语俗话文案,精辟到毒死人!
【谚语俗语第1句】:我因家庭作业写错了一个字。爸爸照着我的屁股就是两脚。我正哭哭啼啼,奶奶走了进来,我忙向奶奶告状。奶奶抚摸着我的头说:“这就叫亏了想说,疼了想摸。”我一听,反倒破涕为笑了。(山东·枣庄)
【谚语俗语第2句】:【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滑】(歇)喉咙像用磨砖砌成似的很光滑。形容食物吞咽得很快。
【谚语俗语第3句】:【墙里的柱子——捶使劲不显身】(歇)指暗中不露声色地出力。也指不吭声地埋头苦干。
【谚语俗语第4句】:马到滩,不加鞭。
【谚语俗语第5句】:【拆穿西洋镜】西洋镜即洋片,通过放大镜看画片,貌似真 实。指揭露真相,揭穿骗局。镜,也说:景。香港唐人《金陵 春梦》:“刚才我们分析得很清楚了,拆穿西洋镜,也没有什 么奥妙。”
【谚语俗语第6句】:【七巧板】“七巧板”是孩子们的益智玩具,在现代社会长大的孩子,绝大多数都玩过七巧板。“七巧板”还被制成各种花色图案,还走出了国门,在国外被称为“唐图”,“唐”代表中国,类似于“唐装”、“唐人街”一类的称呼。“唐图”被李约瑟称为“东方最古老的消遣”。那么,七巧板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传统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几图”。所谓“燕几”,同“宴几”,就是请客人吃饭的小桌子。宋朝有一位叫黄伯恩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而且热情好客,他首先发明了一种用六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后来有人又增加了一小几,把它改进为七张桌子组成的宴几。七张宴几可遵循七巧板“勾股法”设计原理,视宾客的多少,任意拼成不同形状的桌面。比如三人拼成三角形,四人拼成方形,六人拼成六方形等,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这就是传统七巧板的雏形,为后世的拼图玩具开创了先河。后来,明朝戈汕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组成,拼在一起呈蝴蝶展翅状,分开则可拼出一百多种图形。现在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几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说七巧板最初的确是用桌子摆出来的。
【谚语俗语第7句】:我的学习成绩不稳定,忽高忽低的,妈妈开玩笑说:“你可真是下山的太阳红不了一会儿,吃泡泡糖只甜一阵儿啊!”(河南·长葛)
【谚语俗语第8句】:【拿着金碗要饭吃】有条件不加利用,而去求人。拿,也 说:捧、端。李准《老兵新传》:“我们不能拿着金碗要饭吃, 守着这么肥的土地,还得向国家要粮食。”
【谚语俗语第9句】:【烟不出火不进】(惯)形容人不表白自己心里想的事。也形容人老实或窝囊。
【谚语俗语第10句】:【瞌睡给了个枕头】(惯)比喻正需要什么就得到了什么。 也作“正瞌睡,来了个枕头”。
【谚语俗语第11句】:【雷声大,雨点小】(惯)形容光说大话,没有行动。 也作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雷声浩大,雨点全无。
【谚语俗语第12句】:娘勤女不懒,爹懒儿好闲。
【谚语俗语第13句】:河水不犯井水——各干各的
【谚语俗语第14句】:【说漏了嘴】(惯)指无意中把隐瞒的事实透露出来。
【谚语俗语第15句】:【装洋蒜】(惯)比喻装糊涂或装腔作势。
【谚语俗语第16句】:拳要打,字要写。
【谚语俗语第17句】:【当面教子,背后教妻】释义:可以当着别人的面教训子女,不能当着别人的而教训妻子。例句:“当面教子,背后教妻?_你敢管教在家里管教,别上外边闹笑话给人家看!
【谚语俗语第18句】:【洞庭湖的麻雀——见过大风浪的】(歇)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比喻人见过世面,经历过大的风浪。
【谚语俗语第19句】:【眼泪是女人的武器】妇女流泪,容易让人心软,可以保护 自己,避免伤害。香港刘以鬯《酒徒》:“眼泪是女人的武器, 我想。它可以使软心肠的男人跌入陷阱。”
【谚语俗语第20句】:【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指坏人积聚之所。古华《芙蓉 镇》:“芙蓉镇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窝藏坏人坏事,对他 这个外来干部欺生。”
【谚语俗语第21句】:茶杯里的胖大海——自大;自我膨胀
【谚语俗语第22句】:【一拿一个着】(惯)比喻一猜就中。也指一出手就能逮着。
【谚语俗语第23句】:【贼口出圣旨】(谚)被犯案贼供为同党的话,如同圣旨一般。指被盗贼诬陷的人很难洗刷罪名。
【谚语俗语第24句】:河豚鱼撞船———肚子气
【谚语俗语第25句】:花生的壳,大豆的皮——层管一层
【谚语俗语第26句】:掂着碌碡打天——不知天高地厚
【谚语俗语第27句】:【一日不书,百事荒芜】(谚)荒芜:荒废。本指朝廷大事一天不记录,以后很多事就无法考证。也泛指凡紧要的事都必须笔记下来,不可中断。
【谚语俗语第28句】:铁树开花——千载难逢
【谚语俗语第29句】:两个阿姨在吵架,妈妈走过去劝她们:“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为一点小事儿扯不清呢?”(安徽·太湖)
【谚语俗语第30句】:一块石头落了地——放心了
【谚语俗语第31句】:鸡穿大褂狗戴帽——衣冠禽兽
【谚语俗语第32句】:【摇了半天船,忘了解缆绳】(惯)缆绳:拴住船只用的由许多股绳拧成的粗绳。比喻白费力气。
【谚语俗语第33句】:【乱成一锅粥】(惯)形容秩序非常混乱。 也作乱成一团。 乱成一团麻。
【谚语俗语第34句】:【将军额前跑开马】(谚)将军的前额很宽阔,足以跑开马匹。指有地位、有度量的大人物,最能宽恕别人,最有容人之量。 也作“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谚语俗语第35句】:千口唾沫淹死人。
【谚语俗语第36句】:【铁路巡警——你管不着这一段】(歇)巡警:旧时指警察。指各有各的管辖范围,互不干涉。也指不该管的管不着。 也作铁路警察摆手——管不着这一段。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谚语俗语第37句】:【—粒谷子千滴汗】粮食来之不易。类似的:十粒汗珠一 粒粮。古华《芙蓉镇》:“而且和泥水、土地打交道,一天到晚 嘴巴都闭臭,身上的汗水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真是一粒谷 子千滴汗啊。”
【谚语俗语第38句】:扫把写字——大划(话)
【谚语俗语第39句】:【上有皇天,下有后土】释义:意思是天地共鉴,天地作证。例句:他一本正经地说道:“……上有皇天,下有后土。新郎新娘拜天地!”
【谚语俗语第40句】:九牛去一毛——微不足道
【谚语俗语第41句】:【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谚)牛毛:牛身上的毛,极言其多。麟角:麒麟头上的角,极言其少。指从学的人往往一哄而上,人数极多;真正能够学有成就的,却实在少。
【谚语俗语第42句】:人字双着写——不从也得从
【谚语俗语第43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释义:洞庭山:有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均在太湖中,属江苏省吴县,盛产橘子。比喻忘本。例句:二喜瞅了他一眼道:“好良心!吃了桶子就忘了洞庭山了。”
【谚语俗语第44句】:【蛮妻拗子,无法可治】(谚)拗(niu):固执,执拗。指最不好管教的,是蛮横不讲理的妻子和执拗不听话的儿子。 也作蛮妻劣子,无药可治。 顽妻逆子,无法可治。 逆子顽妻,无药可治。
【谚语俗语第45句】:【扁担是条龙,一生吃不穷】(谚)指扁担是个宝,靠它能维持一生生计。
【谚语俗语第46句】:【闭门羹】“闭门羹”指被主人拒之门外,或故意不见,扫兴而归。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说法源自唐代冯贽《云仙杂记·迷香洞》:唐代宣城(今属安徽)名妓史凤,待客以等差:第一等客,用迷香洞、神鸡枕、锁莲灯来招待。有一个阔客冯垂,竟将身边所有的十三万文,全数给了妓女史风,才够资格在迷香洞销魂一宵。第二等客,只用鲛红被、传香枕,八分羊款待。再下一等客,史风便拒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使人致语日‘请公梦中来’。”以羹拒客就是拒绝会见的意思,天长日久,客人见到羹,就心领神会,主动告辞。《全唐诗》录有史风《闭门羹》诗:“一豆(灯)聊供游冶郎,去时忙唤锁仓琅。入门独慕相如侣,欲拨瑶琴弹凤凰。”这就是“闭门羹”的出典。能人全唐诗,可见史凤确实才女,只可惜堕入风尘。自此,“闭门羹”便成为拒绝的代名词。据说,史凤的“闭门羹”是用豆腐和鸭肠子做原料的,之所以用这些不值一提的原料来做这道菜,就是为了表示主人对客的轻视。不过,大概史凤也没有想到,正因为她的拒客方式之奇,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专门来尝闭门羹的人还真不少。如今,“闭门羹”成了安徽沿江一带的传统名菜了。这大概是因为“名人”效应的结果。不过,“闭门羹”的滋味再美,恐怕也是酸溜溜的。
【谚语俗语第47句】:【天不收,地不留】(惯)指无人收留,无处容身。
【谚语俗语第48句】:【掉片树叶子都怕打破头】见“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了头”。
【谚语俗语第49句】:【晴带雨伞,饱带干粮】(谚)天晴时上路,也得带上防雨的伞;吃饱后出门,也得带上充饥的粮。指凡事都要有备,才能无患。
【谚语俗语第50句】:【见怪不怪,其怪自坏】(谚)见到怪异的现象,不觉得它怪异,这怪异就会自己消失。指怪异现象的产生,往往由于人认识上的错觉,一旦恢复正常,怪异便不复存在。 也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谚语俗语第51句】:【秤砣虽小压千斤】释义:比喻人物虽小,作用很大。例句:“你原来没眼色,认不得人。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他们相貌空大无用……咱老孙小自小,斤节。”
【谚语俗语第52句】:灯草撑屋梁——做不了主(柱)
【谚语俗语第53句】:【慢工出细活】(谚)指工匠活做得慢而精细,成品自然精美。也指凡事循序渐进,不急功近利,事情就会办得完满周到。 也作“慢工出细货”。
【谚语俗语第54句】:王刚最近不思学习,却讲究吃喝穿戴。王刚妈担忧地说:“这孩子最近是吃饭讲花样,穿衣服要高档,头发拾掇得发亮,学习成绩却一天天下降。刚他爸,你可得管管啊!”(河南·西峡)
【谚语俗语第55句】:扳手紧螺帽——丝丝入口(扣)
【谚语俗语第56句】:【打谈的掉眼泪——替古人担忧】(歇)打谈的:宋元时称在街市上演唱或说书的人。本指替古时候的人忧伤,转指作虚假的或多余的担忧。
【谚语俗语第57句】:【管山的烧柴,管河的吃水】(谚)管山的有柴烧,管河的有水吃。指掌管哪一行业,就靠哪一行业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也作“管山吃山,管水吃水”。
【谚语俗语第58句】:驴子赶到磨道里——不转也得转
【谚语俗语第59句】:【红军】建军初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并不叫“红军”,1927年八月的南昌起义和九月的秋收起义,都不叫红军。毛泽东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开头两句为证:“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只点明了军队的性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没有出现红军字样。最早称“红军”的是之后的广州起义,起义领导机关发布《红旗号外》,公开宣称组织工农红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叶挺,工农红军总参谋徐光英。”此次起义失败后,根据广东省委指示,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1928年5月25日,中央发布《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明确指出:“可正式命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6月4日,中央在给井冈山前委的信中,又具体指示四军:“关于你们的军队,你们可以正式改为红军。”从此,“红军”这一名称正式成为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称号,各地工农革命军也相继改称为红军。
【谚语俗语第60句】:我和妈妈在街上看到一张布告,上面说母女俩合伙诈骗被判了刑。妈妈感慨地说:“啥大人养啥孩儿,啥蒜结个啥蒜薹儿。”(河南·汤阴)
【谚语俗语第61句】:【小菜园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释义:蔸:量词,相当于“棵”或“丛”。比喻小人物,根本数不着。例句:呸!小菜园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敢来教训我?敢来拉我做坏事?
【谚语俗语第62句】:【儿女亲,辈辈亲,打断胳膊连着筋】释义:儿女亲家,世代相亲,拆分不开。例句:“老人古语说得好,儿女亲,辈辈亲,打断胳膊连着筋,你说是不是?”
【谚语俗语第63句】:【鞋趿拉袜捣蒜】(惯)鞋趿(t。)拉:把鞋帮后部踩在脚后跟下。袜捣蒜:袜子不合脚,走路时老往脚心跑。形容衣着不整齐,不利落。
【谚语俗语第64句】:【客去主人安】(谚)指赴宴的宾客及时离去,主人家才得安歇。
【谚语俗语第65句】:字是黑狗,越描越丑。
【谚语俗语第66句】:【狐狸尾巴露出来了】(惯)民间故事说,狐狸修炼成精后,能变为人形,但尾巴却变不了,常常会露出来。比喻露出了本来面目或暴露了事情真相。
【谚语俗语第67句】:【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谚)狗肉煮熟了,发出的香味连神仙都忍不住想吃。指狗肉在肉类里是非常美味的。也泛指美味佳肴对人极有诱惑力。
【谚语俗语第68句】:【跛子走路——一脚高一脚低】(歇)比喻人思想、行动缺少一定准则或掌握不住分寸。
【谚语俗语第69句】:代别人写情书——不是心里话
【谚语俗语第70句】:【露风声】(惯)指透露某种信息或散布某种消息。也指泄露秘密。 也作漏风信。 走漏风声。
【谚语俗语第71句】:河边没青草——不要多嘴驴
【谚语俗语第72句】:【唱戏的腿,说书的嘴】(谚)指舞台演员凭的是腿功,说书艺人凭的是嘴功。泛指各个行业的把式,都以本行业的特技见长。
【谚语俗语第73句】:【怪人者不知情,知情者不怪人】(谚)指嗔怪别人,往往是由于不了解情由;一旦了解了事实真相,消除了误会,自然就不会再嗔怪人。
【谚语俗语第74句】:【拉出的屎又坐回去】(惯)比喻说话不算数,答应的事情又反悔了。
【谚语俗语第75句】:【开店不怕大肚汉】(谚)大肚汉:饭量、酒量很大的人。指开着的酒店饭店,正欢迎那些酒量、饭量大的顾客。泛指顾客消费多,商家自然就赢利多。 也作“开起酒饭店,不怕大肚汉”。
【谚语俗语第76句】:一个势孤俩力大,三人能叫河搬家。
【谚语俗语第77句】:【鸭子的足板儿——一联儿的】(歇)本指鸭子的脚趾连成一片,转指人与人关系密切,联合在一起。
【谚语俗语第78句】:我潦潦草草地写完了家庭作业,妈妈看见了说:“这是什么作业呀,鸭子咯嗒泥——糊涂一片!”(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79句】:刨嘴吃刨花——没个饱
【谚语俗语第80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释义:甲:居第一位。阳朔:县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漓江流经境内,风景秀丽,在桂林山水中居首位。桂林的山水居天下第一位;阳朔的山水又居桂林第一位。例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桂林人是很爱夸引这两句话的。到过桂林而且游过阳朔,我自己也能承认,这两句话并不算夸张。
【谚语俗语第81句】:小亮学习退步了,却不以为然。爸爸批评他,他竟不服气,还说:“我在班上还是名列前茅呢!”爸爸无可奈何,点着他的鼻尖说:“哼!你呀,就会猪八戒演讲——大嘴说大话,比起人家小刚来,你是扁担竖在电杆下——差一大截哟!”(江西·南昌)
【谚语俗语第82句】:【人老三不贵:贪财、怕死、没瞌睡】(谚)贵:稀奇少见。指老年人有三种常见的毛病:一是贪图钱财,二是担心死去,三是睡眠很少。
【谚语俗语第83句】:【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擀面杖无孔。一窍不通,谓外行, 不懂。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你要写文章,咱是擀面 杖吹火,一窍不通。”
【谚语俗语第84句】:【强龙不压地头蛇】强龙,比喻能力强大的人;地头蛇,比 喻地方上有势力的人。谓地头蛇不好对付。姚雪垠《李自 成》:“他们以为强龙不压地头蛇么?我才不信这地头蛇有 多么厉害!”
【谚语俗语第85句】:【 熬过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取经,经过八十一难,事见《西游 记》。指经受了艰苦的磨练。成语:历尽艰险。《北京日报》 (1987,12,25):“但是,全面核裁军还有九九八十一难,争取 世界和平的道路还是崎岖的。”
【谚语俗语第86句】:【高山低头,河水让路】释义:形容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力量无穷。“让路”又作“让道”。例句:种种困难,遇到共产党人,它们就只好退却,真是“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
【谚语俗语第87句】:【穷人无灾即是福】(谚)指对穷人来说,无灾无病,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福气了。
【谚语俗语第88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技艺要坚持练习,不坚持就要荒废。 《北京短篇小说选》:“你也得好好练,干咱们这一行,总得拳 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行。”
【谚语俗语第89句】:红红刚从学校回来,嫂嫂的孩子就“姑姑”“姑姑”地叫个不停。旁边的奶奶对嫂嫂说:“你和红红像反贴着的门神,孩子倒怪亲的。”嫂嫂说:“箩筐粪杈,孬好一家呗!”(山西·平顺)
【谚语俗语第90句】:【一头人情两面光】(惯)指做一件事情,使当事双方都很满意。
【谚语俗语第91句】:【船多不碍江,车多不碍路】谓互不妨碍。明代《金瓶梅》: “我也不多着个影儿在这里,巴不得来总好。我这里也空落 落的,得他来与老娘做伴儿。自古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 路。”
【谚语俗语第92句】:【吃葱吃蒜不吃姜】释义:指头脑不发热,做事有主张。例句:江大队长,算你能说。可我张小七吃葱吃蒜不吃“姜”!我可不打肿脸充胖子。
【谚语俗语第93句】:一天上语文课,陈老师走进教室,看到地上乱糟糟的,他笑着说:“教室的地面,就像咱班的脸面。教室里那么脏,咱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大花脸吧?”听完老师的话,我们不好意思地捡起了地上的纸片。(河南·信阳)
【谚语俗语第94句】:八十老汉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
【谚语俗语第95句】: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谚语俗语第96句】:出卖风云雷雨——玩弄花头
【谚语俗语第97句】: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叫我们多跑几圈,我们说:“已经淌汗了。”老师说:“淌不好汗,吃不好饭。”(江苏·东海)
【谚语俗语第98句】:【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谚语俗语第99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部分,看不到全体,看法片 面。相关的:只见其小,不见其大。张洁《沉重的翅膀》:“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只计一点,不计其余。”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140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