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最实用民间俗语金典文案,句句触及心灵!

【歇后语第1句】:爸爸问爷爷,东洼那块地可不可以种上棉花。爷爷说:“那块地啊,旱收蚂蚱,涝长蛤蟆,不涝不旱收盐巴。连棵草也长不高,还种什么棉花?”(河北-吴桥)

【歇后语第2句】:膏药贴嘴巴——难开口

【歇后语第3句】:【 挨砖不挨瓦不挨瓦片砸,而挨砖头砸。】谓不能权衡轻 重,不知道好歹。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这些顽固分子, 天生挨砖不挨瓦!宣传叫他埋雷硬不埋,这一下可受用了 吧!叫他受点教训,不屈!”

【歇后语第4句】:【八字没一撒】“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还差得远哩!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它源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段话。南宋大儒朱熹,一生著述很多,是理学之集大成者,后人辑有《朱子大全》一书。在他写的《与刘子澄书》一文中说:“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这段话的意思是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打开了,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门,反而朝外走。 “八字”形似两扇门,朱熹在这里以“八”喻门,无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没一撇,即没有门。现在我们常说的“没门儿”(意思是不可能),若追根考源,大概也源于此。“八字没一撇”原指没门儿,现在演变成没办法、没眉目、没头绪、不沾边的同义语了。

【歇后语第5句】:【剪不断,理还乱】(惯)既难以割舍,又梳理不顺。形容人的心理活动或感情很复杂。也形容头绪太多,难以理清。

【歇后语第6句】:【一天等于二十年】谓发展极其迅速。此为大跃进时期流 行的口号。张贤亮《不可说》:“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在政治 和法律上真正一律平等……那么,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则会 有一个‘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飞跃发展。”

【歇后语第7句】:【富得快,跑买卖】(谚)要想很快富裕起来,最好是经商做生意。指经商能很快致富。

【歇后语第8句】:【开天窗】(惯)1比喻利用职权克扣钱财。2比喻抽去已排好的文章,使报纸的版面上留下成块的空白。

【歇后语第9句】:【饿咽糟糠甜似蜜,饱饫烹宰也无香】(谚)饫(yu):饱时进食。烹宰:经过烹调的肉食佳肴。人在饥饿时,吃糠咽菜也香甜;在肚饱时,美食佳肴也不香。指饭菜香不香,关键在于人是饥是饱。 也作饿了糠如蜜,不饿蜜不甜。 饥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歇后语第10句】:大门口的春联——对红

【歇后语第11句】:【千金难买好音讯】(谚)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好的音讯。指使人振奋的好消息是最有价值的。

【歇后语第12句】:【牛鼻上穿绳,哪里情愿】释义:指很不愿意。例句:大阿哥性好游狎,要他静心读书,好像牛鼻上穿绳,哪里情愿?

【歇后语第13句】:穿西装戴笠帽——土洋结合

【歇后语第14句】:【脑袋掖在裤腰带上】(惯)比喻冒着生命危险做事情。也形容人勇敢,不怕牺牲。 也作脑袋拴在裤腰带。 脑袋挂在腰带上。 脑袋掖在腰里。

【歇后语第15句】:【干金难买回头看】释义:做事时回头看看或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会大有好处。例句:“你们看,我这秧行不齐,秧根插得深浅不匀。……”“干金难买回头看,你这一看看得好!”

【歇后语第16句】:【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仍旧是原有的情 况。杂文图书:“因此,当‘第三者’取得了‘第二者’的身份 后,尽管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原先那 动人心魄的情感却荡然无存了。”

【歇后语第17句】:【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谚)指经验丰富的人着手办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歇后语第18句】:【壁笆上挂团鱼——四脚无捞】(歇)壁笆:篱笆墙。本指无法用爪取物,转喻陷入困境,无法施展手脚。

【歇后语第19句】:【打狗要用擒虎力】(谚)比喻降伏一般敌人,也要使出对付强敌的手段,丝毫不能轻敌。

【歇后语第20句】:【鱼儿挂臭,猫儿叫瘦】(谚)鱼挂得时间长了,就要发臭;猫吃不到鱼,叫得时间长了,就会消瘦。指该舍的不舍,该得的不得,会落得两败俱伤。

【歇后语第21句】:鹅卵石跌进厕所——又臭又硬

【歇后语第22句】:【 百闻不如一见】强调亲身体验。百,也说:千。海外於梨 华《三人行》:“不过我很希望你自己回去看看,百闻不如一 见,这也是我这次回去的主要原因。”

【歇后语第23句】:【狗不理】一提“狗不理”,人人都知道是天津那个“狗不理”包子铺。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名叫高贵友的年轻人,其父四十得子,由于期望他无病无灾,健康成人,好养活,故取了乳名“狗子”。高贵友十四岁到天津学艺,在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里做小工,练就一手好活。三年师满后,他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自立门户,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制作的包子色香味美,加上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引得十村百里的人都慕名而来,生意十分兴隆。由于来吃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不可开交。后来高贵友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新的经营点子。顾客们想买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钱放进碗内,然后他按价给相应的包子。顾客们吃完包子,放下碗筷离店时,高贵友常常忙得顾不上跟他们说话。于是街坊邻里都取笑他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睬”。后来,好事者干脆把他的包子店改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而高贵友对此也一笑而已,并不介意。此名一经传开,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名扬中外,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做工上,它有明确的规格标准,每个包子褶花疏密一致,宛如白菊花形,都是十五个褶。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所以一直深得大众百姓和各国友人的青睐。据说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后大悦,道:“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这个一百多年老店至今生意兴隆,为保住名声,慎设分店。但头脑活络的商人却打起了擦边球,“天津包子”却在全国遍地开花。

【歇后语第24句】:【狐狸精】“狐狸精”指妖媚迷人的女子(骂人的话)。狐狸本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动物,因为善于伪装,性情狡黠,自古就被人们“妖化”,并且常与不良女子联系在一起。东汉的赵哗《吴越春秋》说大禹娶了涂山女为妻,此女为九尾白狐变化而来。许慎《说文解字》干脆说:“狐,妖兽也,为鬼所乘。”晋代干宝《搜神记·陈羡》也说:“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阿紫,化而为狐。”郭璞的《玄中记》描写更详细:“狐五十岁能变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不过,这时尚未有“狐狸精”之名。 “狐狸精”之名始于唐初。《太平广记·狐神》载:“唐初以来,酉姓皆事狐神……当时有谚日:‘无狐魅,不成村’。”这个“魅”字,《说文》释为“老物精也”。狐魅,也就是“狐狸精”。 “狐狸精”名称始于唐初,第一个被称为“狐狸精”的女人则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被唐太宗赐号“武媚”,又名“媚娘”,因其秽乱春宫,淫乱狎邪,人们自然将“狐魅”与“狐媚”、“武媚”联系起来。由此,“狐狸精”成为“不良”女性的代称。特别是明代许仲琳写的《封神演义》,把商纣王的妃子妲己说是“狐狸精”变化而来,迷惑商纣王致使其社稷灭亡,更加重了“狐狸精”的淫恶形象。《封神演义》影响广远,于是遂把这个名称用到具有不良行为或妩媚、轻浮而具有诱惑力的女性身上,由此,流传开来并被广泛应用。

【歇后语第25句】:【泼出的水,说出的话】(谚)泼到地上的水,再也收不回来;话从嘴里说出,再也咽不回去。指人说话必须讲信用,话一出口,就要负责。

【歇后语第26句】:【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嘴上说没有用,得在实际中比 比。张洁《沉重的翅膀》:“他们要求调整生产组织,把车、 钳、铣、装配四摊分开,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到底谁完不 成任务。”

【歇后语第27句】:【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漏】(歇)马蹄刀:马蹄形的刀。木勺:木制的舀东西用具。本指用马蹄刀在木勺里切菜,汁水不会漏掉,转以形容人极其吝啬,舍不得拿出钱来。也形容人言行严密周到,毫无漏洞。 也作“马蹄刀瓢里切菜——滴水不漏”。

【歇后语第28句】:【东风射马耳】(惯)东风在马耳边吹过,马没有任何反应。比喻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歇后语第29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谚)无门:没有门径。指祸或福的到来,是人自身招引的。 也作祸福无门皆自取。 祸福无门人自攀。

【歇后语第30句】:【粉刷的乌鸦——白不久】(歇)比喻伪装难以持久。 也作“粉刷的乌鸦——白不长”。

【歇后语第31句】:哪山唱哪山歌——到哪说那

【歇后语第32句】:【走后门】(惯)比喻利用私人关系或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达到个人目的。

【歇后语第33句】:【 小骂大帮忙】在小的方面批评指责,貌似公正,实际上是 为了维护大的利益。《汪精卫的末日》:“这叫小骂大帮忙, 校长是可以理解的。”

【歇后语第34句】:【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惯)比喻没有亲身经历过,却看见过,多少了解一些。 也作“没吃过猪肘,见过猪走”。

【歇后语第35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惯)形容花费了极大的力气。

【歇后语第36句】:【八个金刚抬不动一个礼字】释义:金刚:佛教称佛的侍从力士,因手拿金刚杵而得名。形容“礼”重,要讲“礼”。例句:大尹道:“一个官要拶就拶,管你什么根基不根基!”高氏道:“这也难说,八个金刚拾不动一个‘礼’字哩!”

【歇后语第37句】:【做官把印丢了】指丢了最重要的东西。周立波《山乡巨 变》:“好家伙,你好警醒呵,做官的把印都丢了。”

【歇后语第38句】:【藏着乖的卖傻的】(惯)乖:机灵,伶俐。比喻心里明白,假装糊涂。

【歇后语第39句】:老牛吃嫩草——爱青(情)

【歇后语第40句】:【费手脚】(惯)指事情复杂或麻烦,不好办。

【歇后语第41句】:这次考试,我得全班第一,便飘飘然了。老师觉察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竹子虚心,日长三寸;雄鹰虚心,直上青云;大海虚心,百川归奔;人若虚心,天天上进。”(江苏·扬州)

【歇后语第42句】:我做完作业正打算出去玩,妈妈叫住我:“为什么不看一会儿课外书呢?”我嘀咕着:“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了,还要我看课外书。”“乖女儿,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快去看书。”(江苏·如皋)

【歇后语第43句】:【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惯)比喻人甘心落后,无论用软的还是硬的办法都不能使其上进。

【歇后语第44句】:【饱病难医】(谚)指饱食积成的病最难治疗。也指人在富贵中养成的娇惰习性最难改变。

【歇后语第45句】:【名、字、号】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名字,可在古代,人们不仅有“名”,而且还有“字”,有的人还有“别号”。如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 “名”的起源当在上古时期,与姓、氏起源相当。这是社会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姓、氏”区分集体,“名”区分个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古代贵族取名,都有一定的礼仪,要符合规矩。而底层的百姓起名一般都很随意,如阿狗、阿猫等。据说这样孩子好长大。后来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人名也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被重视。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所以古人的字多与名含意相近或相辅。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孔明”的义相近;岳飞,字鹏举,鹏举就是起飞。一般说来,“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不过这是指上层阶级,下层人往往没有这么多的讲究。 “号”,是指称号,即人的别称。别号则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并不受家族、行辈的制约,可以自由地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一般文人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号放翁,王安石号半山等。号有自号,也有为他人所取。他人所取的号往往表示对此人的评价,如宋江号及时雨,吴用号智多星等都属此类。现实生活中有起外号的陋习,往往抓住某人的缺陷冠以外号,有辱人格之嫌。名、字、号其实都是人的名称,但在用法上很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上对下、长对少一般直呼其名。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上流社会在交际应酬中爱以别号相称以表示尊重,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

【歇后语第46句】:【红花也得绿叶扶】能人也得有人帮助。王朔《顽主》:“红 花也得绿叶扶,您自个站在台上难道不寂寞?该找几个凑 趣的。”

【歇后语第47句】:软索套猛虎——柔能克刚

【歇后语第48句】:【不三不四】称不正派、行为不端正的人为“不三不四”。显然,人们对三与四这两个数字有很大的好感。它源于古人对三和四的认识,古代,人们对三和四的解释有着特殊的意义。据史料记载,古代将天看做“一”,将地看做“二”(水陆合计为二),“天地相加为三”。“三”不仅作为一个数,而且还作为事物整体象征,有的甚至把三看做事物的本源。由于三的这个特性,常把事物的约数用三来表示,如“三军”、“三思”等。汉字的构成也有一个特殊现象,三人成众、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土成真、三日成晶、三口成品,三火成焱,三牛成舞、三水成淼等,组成的新字都与本字有关,且字义更深刻。此外,还有许多BBB、名剧与三有关,如“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省吾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光日月星”等。名剧有“三打”、“三气”、“三顾”、“三让”等。细细品味,其味无穷,含义深远。古人认为“天地相加成三”,“三”自然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而对于四.则另有一番说法,谓之“周全”、“称心”。故古诗原以四式为主;西天如来佛旁必是“四大金刚”;《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人为伍,西天取经;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古之文人操四世:琴、棋、书、画;汉字有四体:真、草、隶、篆;楷书有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频;唐初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北宋文坛有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至于其他方面,如春、夏、秋、冬四季,东、南、西、北四方之类,举不胜举。纵观“四”,可以发现,人们把“四”视为吉祥,取“四”而呼之,成为习俗。古代文化中的“三”与“四”,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结晶,“三”与“四”的用法,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誉。好与坏只差一个字——“不”,不好就是坏,不坏就是好(如这东西不赖),而形容行为不端的人为“不三不四”,大概就是这个缘由。

【歇后语第49句】:厂长批评罗小平说:“你这条‘鱼’太大了,我的池塘小,容不下你。”(湖南·衡阳)

【歇后语第50句】:【亮底牌】(惯)比喻把别人不知道的底细公开出来。

【歇后语第51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释义:运筹:制定策略。帷幄:古代军中帐幕。在后方制定作战策略,指挥前方作战,就能取得胜利。例句:杜耀光得意地说:“人家参谋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还不比我们高明万倍?”

【歇后语第52句】:【揭盖子】(惯)比喻把掩盖着的矛盾、问题揭露出来。

【歇后语第53句】:【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歇)小儿:小孩儿。形容心情复杂,又喜欢又害怕。

【歇后语第54句】:星期天,我同爷爷一起下田割猪草。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我对爷爷说:“今年的麦苗长得真好啊!”爷爷笑着说:“二月二,漫乌鸦;三月三,漫哈巴(狗)。你看这算不算好庄稼?”(湖北·钟祥)

【歇后语第55句】:【有钱常记无钱日】(谚)指有钱时必须常常记取没钱时的困苦,只有如此,才能厉行节约,才能保持人在清贫中的种种美德。

【歇后语第56句】:十天跑完万里长城——一日千里

【歇后语第57句】:【你开你的顺风船,我行我的逆浪舟】释义:比喻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干。例句:大哥,潘字号的家规可是你立的。你再这样干,咱们就散伙!你开你的顺风船,我行我的逆浪舟。

【歇后语第58句】:【逼急眼了,兔子也要咬人】释义:比喻老实人被逼急了,也要反抗,采取行动。例句:逼急眼了,兔子也要咬人!到了这个关节,只有一个拼字。

【歇后语第59句】:头发捻绳子——不合股;合不了股

【歇后语第60句】:【拉长线儿】(惯)比喻作长远打算或安排。

【歇后语第61句】:【一山比一山高】比喻有更高更强的人。台湾李敖《启发 你的小故事》:“这可不一定,一山比一山高。”

【歇后语第62句】:【骑瞎马走黑道】(惯)比喻盲目行动,走错了路。

【歇后语第63句】:布告贴在楼顶上——天知道

【歇后语第64句】:【不吃凉粉让开座】凉粉摊小,座位少。不要白占地方,影 响他人。让开座,也说:腾板凳。聂海《靠山堡》:“你这是什 么话!不想当干部,就早吭声,不吃凉粉腾板凳,离了你这 块云,天也照样下雨。”

【歇后语第65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释义:宋代某州官名叫田登,忌讳和“登”同音的字,令百姓改称“灯”为“火”,每逢正月十五“放灯”,官榜写作“放火”。百姓讽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后用以比喻只许自己胡作非为,不许别人正当行动。“不许”又“不准”、“勿许”等。例句:尤耿不禁开怀地暗暗笑道:“好,击中要害!什么四大自由,三大民主,全是假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歇后语第66句】:【久处令人贱】(谚)住在别人家时间久了,容易让人家厌烦甚至瞧不起。指亲戚朋友家不宜久居。

【歇后语第67句】:【卿相出寒门】见“白屋出公卿”。

【歇后语第68句】:【外人难管家务事】(谚)指家务事复杂琐碎,外人摸不着底细,想管也无从插手。

【歇后语第69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谚)鼾睡:呼呼大睡。在自己的卧床旁边,哪容得别人呼呼大睡。比喻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不容许有异己的力量存在。 也作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歇后语第70句】:扁担挑下水[食用的牲畜内脏)——两头担心

【歇后语第71句】:张三家的孩子结婚,一份人情都没收到,张三感到很奇怪。李四说:“刮了秋风才下秋雨呢,你一向不和人家往来,还想收人情钱,那怎么可能呢?”(山东·东营)

【歇后语第72句】:闭门造车——自作聪明;不合辙

【歇后语第73句】:快开学了,我的假期作业还有很多没有做,可仍在一个劲儿地玩。妈妈说:“麦芒都快锥着屁股了,还不着急。”(四川·西充)

【歇后语第74句】:【神不知,鬼不觉】见“人不知,鬼不觉”。

【歇后语第75句】:阎王嫁女——抬轿的是鬼,坐轿的也是鬼

【歇后语第76句】:【孔方兄】“孔方兄”是古钱币的别称,义称“孔方”、“家兄”。为什么把铜钱称作“孔方”,占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使其光滑。圆棍穿钱H艮,修锉时,来回转动,后改为方棍穿钱眼,就把这一串钱固定住了,便于加工,于是铜钱中有了方孔。钱为何称“兄”呢?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哥”音同,于是这方孔的钱就称“兄”道“弟”了。最早把铜钱称作“孔方兄”的是晋代鲁褒的《钱神论》。据《钱神论》载:“亲之如兄,字日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昌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把钱称作孔方兄,自然有讥笑之意,把钱看做亲哥哥,这种人自然重利轻义了。宋代黄庭坚活用其典,据说他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职,他的亲友们便渐渐与他疏远起来,他很伤心,遂写了《戏呈孔毅父》诗,诗中云:“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诗意是被降职后,只有笔墨相随(管城子是笔的别称),只有笔墨无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愿意和我来往了,而钱,更与我绝交了。由于此诗的广泛流传,“孔方兄”更加“深人人心”了。

【歇后语第77句】:【不种百顷地,难打万石粮】(谚)顷:百亩为一顷。指种的地广,打的粮才会多。也泛指下的本大,得到的收益就丰厚。

【歇后语第78句】:【 砍的不如镟的圆】指不会取巧省事。清代《歧路灯》:“砍 的不如旋的圆,放着现成不吃,却去等着另做饭?”

【歇后语第79句】:【得一尺进一步】(惯)容人贪心不足。 也作“得了一步进一步”。

【歇后语第80句】:【见阎王】(惯)阎王:迷信指管地狱的神。指死亡。 也作见阎罗王。 见阎王爷。

【歇后语第81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释义:鸿儒:学问渊博的人。白丁:普通百姓。形容交往的都是上层人物。例句:九妈道:“我家美儿,往来都是王孙公子,富室豪家,真个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歇后语第82句】:【棋局既开,终有了时】(谚)一盘棋既然已经开局,不管下的时间长短,总有了结的时候。比喻事情既然开始做,或迟或早总有个结果。

【歇后语第83句】:哥哥在家复习功课,没有计划性,常常刚拿出语文,又去翻数学。伯母批评他:“孩子,咱不能走了一步说一步,哪里黑了哪里住。要心里有点谱。”(河南·虞城)

【歇后语第84句】:豆腐耳朵——爱听谗言

【歇后语第85句】:鸡爪上钉马掌——不对蹄(题)

【歇后语第86句】:【鸦浴风,鹊浴雨,八哥儿洗浴断风雨】(谚)浴:鸟儿在天空飞翔。 指乌鸦在空中飞翔,是将要起风的征兆;喜鹊在空中飞翔,是天要下雨的征兆;八哥儿在空中飞翔,是无风无雨的征兆。

【歇后语第87句】:【吊起骡子讲价钱】强行交涉,胁迫就范。类似的:打死狗 讲价钱。沈从文《长河》:“不走开,人家会把你爹当王四癞 子办,吊起骡子讲价钱,不管你三七二十一,伸出手来,‘大 爷要钱’!不把不成。”

【歇后语第88句】:裤裆底下插扁担——自己抬自己

【歇后语第89句】:【马上】“马上”一词是形容时间很短的意思。“马上”最初的含义就是在马背上,多指征战武功,古代有马上得天下一说,并说开国皇帝是马上皇帝。 “马上”指时间短,源自元朝。元朝由蒙古族建立,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以狩猎为生,蒙古骑兵素以作战征讨勇猛、行动迅速著称,可能由于这个原因,“马上”就有了表示速度快、时间短的含义。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爷,有的马上就说了罢!”明唐顺之《请游兵疏》:“命下之后,即便马上差人赍文星驰付山西保定二巡抚处。”用的都是这个意思。后来,“马上”一词就被大家所接受,并转化为表示时间极短的含义了。

【歇后语第90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惯)萧何:汉高祖刘邦的开国丞相,曾辅佐刘邦起义,并举荐韩信为大将军,刘邦定天下后,韩信被告谋反,萧何又设计除掉韩信。比喻成事与坏事都是由同一个人造成的。

【歇后语第91句】:我小声对奶奶说:“前天我把咱家的大花碗打碎了,一直没敢对妈妈说。”不巧,这话被妈妈听见了,她笑着说:“我说碗咋会不见了,真是‘贼不打,三年自招’啊!”(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92句】:【 推出午门问斩】北京故宫有午门,皇帝赐死的人在午门 外问斩。借指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排斥。浩然《艳阳天》: “不论人家进步不进步,只要是成分不好,就推出午门问 斩!”

【歇后语第93句】:火鸡[吐绶鸡]躲猎人——藏头露尾

【歇后语第94句】:半夜吃柿子——拣软的捏

【歇后语第95句】:【张家长,李家短】(惯)1指议论别人家的琐事。2指闲聊天。

【歇后语第96句】:【饭来张口,水来湿手】(惯)指人不劳动,坐等着享福。 也作饭来张口,茶来伸手。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歇后语第97句】:墙上画的大饼一中看不中吃

【歇后语第98句】:【佛在心头坐,酒肉穿肠过】(谚)只要人心中常存着佛经教义,纵然不守清规戒律饮酒吃肉也不害事。 指行善重在修养善心,不在形式。 也作佛在心头坐,酒肉腑肠过。 滔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

【歇后语第99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惯)四体:四肢。五谷:古时指稻、黍、稷、麦、菽,泛指粮食作物。指人不干农活,缺乏起码的农业常识。 也作“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21416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