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的文案2009
【佛语禅语第1句】:【禅语人生】养成一种对生活的豁达,让它成为一种心理的状况,心地的宽和窄,影响着命运的质量,明知人生活来难,一场辛苦成定局,茫茫岁月风兼雨,还需几分端正看。
【佛语禅语第2句】:【禅语人生】我们随喜他人的功德,就能够得到他人所做的功德。如果对他人所做的恶业也有欢喜心,同样也有罪过。
【佛语禅语第3句】:【自尊心不可太强】自尊心太强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佛语禅语第4句】:【禅语人生】知己、律己,是立身处世之要道;容他、助他,是人际相处之良津。
【佛语禅语第5句】: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说,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智力、时间、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那么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佛语禅语第6句】:【禅语人生】我和别的女人说话的话,你要被嫉妒蒙蔽双眼,想要撞车。
【佛语禅语第7句】:烦恼就像一条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动了它,蛇就会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痴烦恼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佛语禅语第8句】:【禅语人生】我们内心面对外在事物所起的反应,是由我们过去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决定的。
【佛语禅语第9句】:【佛心禅语】参悟是希望能在纷扰的尘世中看见内心最真的自己,找回内心的安宁。
【佛语禅语第10句】:开始发现一个人的缺点同时又能包容,痛并快乐时,即是今生该娶该嫁的那个人。
【佛语禅语第11句】:莲花生在被人遗忘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佛陀的格言》
【佛语禅语第12句】:我们都是“发光体”,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有不可限量的未来,那么任何艰难都不会成为我们的阻碍。
【佛语禅语第13句】:【禅心佛语】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乐观,不是没烦恼,而是懂得知足;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看开,想通,就是完美。
【佛语禅语第14句】: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古印度)世亲《俱舍论》卷二十九
【佛语禅语第15句】:【禅心佛语】菩萨的境界,就是菩萨道与生活零距离、菩萨道与生活成为一体。
【佛语禅语第16句】:【佛心禅语】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我们虽然不可能变成完人,但常怀着感恩的情怀,以感恩心做人,以报恩心做事,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加美丽,更加充实。
【佛语禅语第17句】:【圣经句子】199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16:16)
【佛语禅语第18句】:【禅语人生】心累的时候,换个角度看世界;压抑的时侯,换个环境深呼吸;困惑的时候,换个角度去思考;犹豫的时候,换个思路去选择。换个角度,世界就是另外的样子。
【佛语禅语第19句】:的执著,甚至放下对“法”的执著,把一切放下,彻底放下,才能承担起“建设世间和拯救世间”的责任,才可解脱自己、解脱世人。
【佛语禅语第20句】:【禅心佛语】神足即是德,神足就乐,乐就可以化禀性。脾气化尽,因果自了。
【佛语禅语第21句】:【禅心佛语】千棵古树,万亩梯田,无论是漫步在青青石板小路,还是登上滴翠的山坡,这一片山水与人文相映成辉的风景,朴实而宁静,优雅而安然。
【佛语禅语第22句】:若诸法实有,不应以心识知故有。若以心识知故有,是则非有。(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十五
【佛语禅语第23句】:【佛心禅语】有慈悲心,就是佛心;有爱心、毅力,投入为人群付出,是菩萨心也是菩萨行。
【佛语禅语第24句】:【禅心佛语】人生只是充满了无常,没有一样东西能永远的属于你,在不断流失的时间里走过,平和的告诉自己,风雨彩虹,经历过,花开花落,珍惜过。
【佛语禅语第25句】:【禅心佛语】洞穴内的寂静安祥是某些人为了想要寂静而坐着不动,坐到像石头一样,所以他们不能看见自心,不能看见念头生起。
【佛语禅语第26句】:【禅心佛语】道归一至道,至道无二。道非两边,不应异存。了义不偏,不应单取。如是是道。
【佛语禅语第27句】:有些事,不想发生,却不得不接受;有些东西,不想了解,却不得不学习;有些人,不能失去,却不得不放手。
【佛语禅语第28句】:【愿力并行】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佛语禅语第29句】:【佛心禅语】自由是一种保障无心犯错的权利,并非拿来故意犯错的权利。
【佛语禅语第30句】:【禅心佛语】佛力加持不可思议,找到了解脱的方向,继续坚持修,认真修,老老实实地修,不能退转,时时刻刻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就不会有违缘和障碍。
【佛语禅语第31句】:【禅语人生】要认为生活伤害了谁,谁的谁,谁和谁,谁又是谁的谁,谁经历得多,谁忧伤的多,都是行走在路上的谁,到头来谁才知道世界是多么的宽阔。
【佛语禅语第32句】: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于日用而不知;想变体殊,趣业缘而莫返。茫茫今古,谁了本因?——《黄龙慧南禅师文案》
【佛语禅语第33句】:意识若转依,心则离惑乱。我说心为佛,觉了一切法。《大乘入楞伽经》卷六
【佛语禅语第34句】:【禅语人生】心是个无形的容器,可以只装一滴水,也可以容纳无边无际的大海,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人生是宽容的进行式。
【佛语禅语第35句】: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
【佛语禅语第36句】:【禅语人生】也许每个人出生时都以为这天地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佛语禅语第37句】:【圣经句子】365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林后9:7)
【佛语禅语第38句】:人之所以累,是因为不懂向下,浮生若茶,沉下去,再浮起来,才会溢出芬香;浮生若水,浑浊了,沉淀下去,才会清澈;浮生若琴,按下去,才会有最美的声音。
【佛语禅语第39句】:【佛心禅语】不懂道何以修德。无行为何以完善思想。无思想何以指导行为。无行为何以实现愿景。
【佛语禅语第40句】:【禅心佛语】能够把握因缘、创造因缘、随顺因缘,“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必能成佛有份,菩提证成。
【佛语禅语第41句】: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语禅语第42句】:【禅心佛语】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
【佛语禅语第43句】:【禅语人生】修行不一定非要放弃俗世、要离家出走。修行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家庭之中,在内心之中。
【佛语禅语第44句】:孔子赞美弟子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这的确是待人、处世的良方,也是学佛者应有的起步。
【佛语禅语第45句】:【禅心佛语】禅悟人生: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佛语禅语第46句】: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说梦境自性,都无所有,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呵说?《大般若经》卷五九六
【佛语禅语第47句】:只注意别人的行为,却忘了检点自己的行为,可说是件严重的错误。(日本)莲如《御一代记闻书》
【佛语禅语第48句】:蓦然回首,望断天涯,我心犹怜,总想学人参禅,渴望一曲梵音袭耳,便盘坐佛前,转动一串佛珠悄悄抹去心中那份埋藏已久的执念。
【佛语禅语第49句】:人心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
【佛语禅语第50句】:【禅语人生】要想打中猎物,你要比猎物更加安静,要想调伏烦恼这个猎物,首先你也要做到不被它扰乱,才能看到烦恼背后的颠倒意识。
【佛语禅语第51句】:【佛心禅语】做生意不能一次赚足,千万要分清芝麻西瓜孰轻孰重,贪欲无止,切莫放纵,永远先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吃独食做不成大买卖。
【佛语禅语第52句】:【禅心佛语】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身体的每一个小部分里生活着很多其他生命体,“你”只不过是这些生命体的国王,因为你福报大,掌握着这个身体。
【佛语禅语第53句】:日行一善,日增一慧,日造一恶,日减一福。诸善当行,诸恶莫造,心安体泰,福慧双生。
【佛语禅语第54句】:人生得意时,记得看淡,人生失意时,记得随缘。任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学一种洒脱,学一种恬淡,看人间冷暖,赏天高云淡。
【佛语禅语第55句】: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如是二俱舍,普入佛功德。《华严经》卷十三,须弥顶上偈赞品
【佛语禅语第56句】: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佛语禅语第57句】:恒和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这回相见应相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回头又别离,抬头看人海茫茫,去不断,来无际,人生是结缘,不是结怨。
【佛语禅语第58句】:【禅语人生】五、乐瞻病人,乐施贫人,乐以化人。乐化怨仇,乐教妻儿。不乐恶口,不乐欲心。
【佛语禅语第59句】:【禅语人生】一个人如果真心修道,那么出家还是在家其实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要有一颗普度众生的佛心,即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
【佛语禅语第60句】:入众应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说余事。《五分律》
【佛语禅语第61句】:【圣经句子】452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9:27)
【佛语禅语第62句】:【禅心佛语】菩萨心闲身不闲,凡夫身闲心不闲。做人重视过程、做事追求结果。做人如羊,做事如狼。负重必需忍辱、求全先得委屈。
【佛语禅语第63句】:【禅语人生】休息并非无所事事,夏日炎炎时躺在树底下的草地,听着潺潺的水声,看着飘过的白云,亦非浪费时间。
【佛语禅语第64句】:【禅语人生】只要怀着这样一颗“天地之心”、“民生之心”去生活、去做事,你就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佛语禅语第65句】:【禅心佛语】烦恼断在烦恼中,智慧出在烦恼中,菩提成在烦恼中,福报修在烦恼中。
【佛语禅语第66句】:【禅心佛语】婚介中心:白玉尤有瑕,求人十全十美哪里遇;青春岂无限,择偶千挑万选几时休。
【佛语禅语第67句】:【佛语摘抄精选】一语伤人,千刀搅腹。(《五灯会元·崇梵余禅师》)
【佛语禅语第68句】:【禅心佛语】你喜欢自己的程度,表现在你对自己的事业花费心血的多少。
【佛语禅语第69句】:做个高尚的人不容易,做个卑鄙的人同样不容易,所以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平常。
【佛语禅语第70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深一层的含义则是:一天不修行思进,一天就白白浪费。
【佛语禅语第71句】:【禅心佛语】九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佛语禅语第72句】:【经典佛语】在别人把你当英雄的时候,你千万别把自己当英雄。如果你真把自己当英雄,那么你就真的离死亡不远了.
【佛语禅语第73句】:【佛心禅语】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
【佛语禅语第74句】:譬如人行狭道,一边深水,一边大火,二边俱死。着有着无,二事俱失。(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七
【佛语禅语第75句】:【禅语人生】诱惑定律:凡抵挡不住的诱惑都是没有经历过的诱惑,与诱惑大小无关。
【佛语禅语第76句】:【禅心佛语】当你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的时候,就不会去较真,不会有不满。
【佛语禅语第77句】: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将是美而善的。
【佛语禅语第78句】:【禅语人生】只要是好药,可以治病,用不着知道药方是谁配的,药是哪里来的。
【佛语禅语第79句】:【佛心禅语】不听别人劝告是不对的;但任何劝告都听的人,则是更加不对。
【佛语禅语第80句】:不求身体健康,只求精神敏睿——生命有限,慧命不灭;不求福寿安康,但求精神充足、智慧明睿,把握时间利益人群,充实人生使慧命长存。
【佛语禅语第81句】:【禅心佛语】道德是衡量人性善良的准则,法律就是防范人性变得丑恶的最低标准线。做人需要靠近道德标准,远离法律许可的底线。
【佛语禅语第82句】:看到物质文明的发达,并没有令我感到惊奇,但发现人们与日俱增的精神压力,令我深深感怀。
【佛语禅语第83句】: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佛语禅语第84句】:【禅心佛语】平凡的人为了一点点批评就大动肝火,明智的人却渴望由谴责、批判他的人身上学到一点什么。
【佛语禅语第85句】:【圣经句子】110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塞6:8)
【佛语禅语第86句】:【佛心禅语】不执着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感情,欣赏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会被它冲昏头,使自己顺其自然。
【佛语禅语第87句】:【禅语人生】欲望的目的是获得满足,我们如果被它控制了,那目的就永远无法达成,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佛语禅语第88句】:【禅语人生】在生命之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是成功,在生命之中最痛苦的是懒散,而非是失败。
【佛语禅语第89句】: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佛语禅语第90句】:悟,虽只一刻,但要能历经长期的修持,修道者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凡事耐烦,这才是学者应修的第一课。
【佛语禅语第91句】:【禅心佛语】价值定律:得到之前和失去之后,你才会觉得她更有价值。
【佛语禅语第92句】:如果你告诉他和哪位同事发生矛盾,他还会莫明其妙找对方谈话,让你尴尬不已。
【佛语禅语第93句】:真衲僧,自己一段大事。诸兄弟且作幺生得平平稳稳去?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来。——《宏智禅师广录》
【佛语禅语第94句】:【禅心佛语】即使这一切相聚最后都是分离、也要将慈悲倾注到骨髓。即使这一切发生都是命中注定、也要将心修行到无我之境地。
【佛语禅语第95句】:【禅语人生】心不可传,以契为传。心不可见,以无为见,契亦无契,无亦无无。
【佛语禅语第96句】:【禅心佛语】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常常悲观地认为自己孤立无援,非常无助和无奈。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看一看,你就会发现,支持你的各种力量还是非常多的。
【佛语禅语第97句】:【佛心禅语】做事,无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尽到自己责任;做人,无法要求万能,但至少做到可能,才能堪受人生担当。
【佛语禅语第98句】:慈悲的心就是世界上最宽大的心,它没有仇恨,没有暴力,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妒忌和羡慕。它可以让我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让我们的人生不再充满痛苦。
【佛语禅语第99句】:是适时取舍,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好比拥有一条私人游艇,用时才用,不用时没必要随时背在身上,否则就成了负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324961.html
